“小康社会”的提出及发展过程
“小康社会”的由来和发展
“小康社会”的由来和发展作者:来源:《实践·思想理论版》2013年第09期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那么“小康社会”这一概念是如何提出的呢?邓小平提出“小康社会”概念1979年12月6日,在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邓小平第一次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
邓小平的设想反映了对我国几十年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估量,他首次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加以定量化、形象化,提出具体设想。
从此,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在20世纪末的发展目标定位于“小康”。
1984年10月,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详细勾画了到本世纪末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时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图景。
同时,他还设想了到下个世纪中叶中国小康社会发展的前景。
这两次讲话可以看出,小康社会在邓小平的眼中,不单单是一个经济指标,而是一个综合概念,其发展目标包括人民生活目标、经济发展目标、政治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等方面的内容,体现了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包涵了丰富的经济、政治、文化内涵。
邓小平不仅描绘了小康社会的发展蓝图,而且构想了奔小康和建设小康社会的跨世纪发展战略。
他首先提出了把到20世纪末的20年分为两个十年,分两步走、奔小康的战略设想,即“十年翻一番,两个十年翻两番”,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千美元或八百、九百美元。
根据他的设想,1982年,党的十二大正式确立了到本世纪末翻两番、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在构想到20世纪末的发展战略时,邓小平就把目光投向下个世纪,开始酝酿中国跨世纪发展的战略构想。
十三大政治报告正式阐述了到下个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跨世纪战略部署。
邓小平还放眼全球,着眼于人类发展,多次指出,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还具有重大的国际影响,它不仅可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可以使中国对世界、对人类作出更大贡献,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再度复兴。
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
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的70年间,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逐步实现了小康社会的目标。
首先是新中国的成立,1949年后,中国政府开始进行经济的
社会主义改造,实行计划经济和集体化经营,推动农村的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
这一阶段的目标是解决人民生活的基本问题,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时期。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实行市场经济改革,引进外资和技术,推动外贸出口,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这一阶段的目标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2000年以后,中国进入了深化改革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
国家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了党的建设和发展的目标。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福利待遇。
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民的全面发展。
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
国家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到2021年实现第一个百
年奋斗目标,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49年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就是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
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实现国家的强盛和人民的幸福。
总的来说,中国的小康社会发展历程经历了解决人民基本生活问题、加快经济发展、深化改革建设和实现现代化的阶段。
通过不断努力,中国正在走向更加繁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小康社会。
5第五课经济政治与社会_课件
我国三大产业发展变化图表
我国三大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年份 比重 产业
第一产业
1978 28.1
1998 18
2008 11.3
第二产业
48.2
49.2
48.6
第三产业
23.7
32.8
40.1
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比重是:三、二、一
我国的产业结构比重是:二、三、一
2、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东部地区 形成了高速的经济增长带,珠三角、 长三角、环渤海地区成为拉动经济发 展的增长极,但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 落后。
பைடு நூலகம்
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超过10倍,实现从温饱 不足到总体小康;
城乡协调共同发展,城镇化率从不足18%上升 到53.7%左右;
外贸规模从世界第32位上升到第一位,外汇储 备从1.67亿美元增长到3.82万亿美元;
教育普及程度接近中等国家平均水平,科学技 术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总结:
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小康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 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 探究活动之二:邓小平同志的“三步走”指哪三步? 什么是“新三步走”战略部署?
邓小平的“三步走”和新“三步走”战略
“三步走”战略的内容:
第一步: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 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20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 总值比 1990年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意义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时间: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 经济实力: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
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人民生活: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
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间。
在这个历程中,中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成就,从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逐步走向繁荣富强的国度。
1978年,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这一重大决策标志着中国走上了一条与世界接轨的发展道路。
从那时起,中国开始出台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实行市场经济,吸引外资,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建设基础设施等。
随着改革政策的推进和实施,中国的经济飞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逐步实现了小康社会的目标。
在经济方面,中国的GDP从1978年的364.5亿美元增长到2019年的14.4万亿美元,连续几年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那时的百来美元增长到2019年的1.3万美元。
中国实施的产业政策,培育了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业重要基地和创新中心。
这些经济成就为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社会方面,中国人民享有了更好的教育、医疗、养老和住房等社会福利待遇。
教育改革使得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人民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医疗设施的改善使得人民享受到了更好的医疗保健服务。
养老保险和住房保障制度的建立有效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此外,中国也在社会保障、就业、环保、食品安全等领域加大了投入和力度,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好的社会保障。
在文化方面,中国大力倡导文化繁荣和科技创新,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举办了一系列重要的国际赛事和文化艺术活动,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中国国际电影节等。
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国际知名度,也促进了文化交流和合作。
此外,科技创新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在人工智能、高铁技术、航天工程等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中还有一些问题和挑战,如贫富差距拉大、环境污染等。
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和改善,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总而言之,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光辉历程。
小康的发展历程
小康的发展历程
小康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它代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小康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经历了多个阶段。
首先,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是小康发展的重要节点。
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放开市场,引入市场机制,打破了原先封闭的经济体制。
这一阶段的发展是小康的奠基阶段,为后续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其次,经济增长和改革开放的推进是实现小康的重要动力。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
改革开放的政策进一步深化,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和技术引进,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国家财富的积累。
然后,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的建立是小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逐步建立了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这对于实现小康至关重要,有效减少了贫困和不平等现象。
最后,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是小康发展的重要方向。
近年来,中国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致力于改善农村地区的发展状况和生态环境。
这对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小康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持续而不断的过程,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经济增长和改革开放的推进,
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的建立,以及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努力。
这些历程共同推动着中国向着全面小康社会迈进。
三步走,小康社会
“要建成跟北京、上海一样的大马路、大广 要建成跟北京、上海一样的大马路、 大花园! 场、大花园!”位于西部的一个贫困县 豪情万丈” “豪情万丈”。 无独有偶,东北地区一个欠发达的县也" 无独有偶,东北地区一个欠发达的县也"不 甘示弱":"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甘示弱":"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 实现现代化! 实现现代化!"
如此,大多数人不禁有这样或那样的 如此, 疑问:在中国当前的现实里,作为“总体 疑问:在中国当前的现实里,作为“ 目标”的小康究竟是谁的小康? 目标”的小康究竟是谁的小康? 虚高的 GDP后面 又有多少人是学无所教、 GDP后面,又有多少人是学无所教、劳无 后面, 所得、病无所医、老无所养、住无所居, 所得、病无所医、老无所养、住无所居, 又如何能说达到小康呢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 战略
一、‘‘三步走’’的发 ‘‘三步走’’的发 三步走’’ 展战略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987年10月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我 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 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 1981~ 1981~1990 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 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 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温饱问题; 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1991~2000 1991~2000 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 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 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 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 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 本实现现代化。 本实现现代化。
这里,对于民主法制和 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 没有提出具体的量化指 标,所以只能作为一个 基本标准
邓小平小康社会理论述论
邓小平小康社会理论述论按照邓小平同志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确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是要解决“温饱”,第二步是要实现“小康”,第三步是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邓小平小康社会理论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贫穷温饱小康邓小平小康社会理论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根据我国具体国情,提出了小康这一概念;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党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小康列入第二步走的战略目标;按照党中央的部署,新世纪之初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又提出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决策;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认识的新飞跃。
实践表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贫穷”到“温饱”的历史性跨越,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两步历史性的跨越已经实现,全国人民正在努力为实现从“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而奋斗。
对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从“贫穷”到“温饱”的历史性跨越按照邓小平同志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确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是要解决“温饱”,第二步是要实现“小康”,第三步是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我国实现了从“贫穷”到“温饱”的跨越。
中国共产党曾经在1964年12月召开的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最早提出了一个“两步走”的设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重新确立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同时,也认真思考了如何实现这个战略目标的步骤问题。
开始也是“两步走”的设想。
到了1987年,邓小平明确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1987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宾的谈话中第一次明晰地勾画了“三步走”设想,他说: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80年代翻一番。
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
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一、小康社会的概念小康社会是指国民经济总体上达到中等发达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社会状态。
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目标之一。
二、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1.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78)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济处于极度落后的状态。
为了实现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土地改革、三年困难时期等。
这些措施为小康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改革开放时期(1978-200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政府推行了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进入中国。
同时,农村改革、城市化进程也在加速进行中。
这些措施为小康社会的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撑。
3.新世纪以来(2000-至今)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政府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并制定相应计划,如“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等。
同时,政府加大了对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等领域的投入,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到2020年,中国成功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三、小康社会的主要特征1.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中等发达水平;2.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3.基本实现现代化;4.社会保障体系完善;5.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良好。
四、小康社会的意义1.代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2.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保障;3.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五、小康社会建设面临的挑战和问题1.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如何保持稳定增长;2.城乡差距问题突出,如何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3.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如何解决环境问题;4.收入分配不均衡,如何促进公平分配。
六、小康社会建设的发展思路和措施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2.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3.加强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4.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公平分配。
七、结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第5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国民生产总值 再翻一番,人 民生活达到小 康水平
人均国民生产总 值达到中等发达 国家水平,人民 生活比较富裕, 基本实现现代化 。
今天, 一样的 蓝色, 不一样 的感觉
六、七十年代,由于 物质匮乏,人们只能穿 蓝色制服
60年代,人们平均2个 月才可以领到半斤肉, 并且还要凭票供应。
今天,超市出售的方 便食品,种类繁多。
基本实现现 代化
“十九大” 速递
新征程: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 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 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 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 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幸福生活哪里来?
(二)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当今“小康社 会”概念是邓 小平同志在 1984年3月对 日本首相中曾 根康弘的谈话 中首先提出。
邓小平同志的“三步走”指哪三步?
“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
Hale Waihona Puke 第一步 1980-1990
第二步 1990-20世纪末
第三步 21世纪中叶
国民生产总 值翻一番, 解决人民的 温饱问题
GDP远非“完美”——— GDP,不能直接反映老百姓人均实际收入 GDP,不能有效显现环保的品质指标;
GDP,不能理想制约眼前利益与终极价值 的统筹。
2006.3.徽县5岁儿童被电击昏,截掉左手,验血铅严 重超标,经检查共有368人血铅超标,其中14岁以下儿 童149人.污染源为该县有色冶炼公司 被黑灰覆盖的树叶
5
3、城乡协调共同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不足18%上升 到57.35%
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
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作者:孟芳萁来源:《法制与社会》2020年第20期关键词“全面小康” 决胜时期发展历程作者简介:孟芳萁,沈阳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D61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DOI:10.19387/ki.1009-0592.2020.07.135(一)“小康”——源自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小康”最早起源于西周。
在《诗经》中曾提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
意思是,百姓虽然置身于艰苦的生活中,但是却呈现出悠闲安定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在中国古代,身处奴隶社会的劳苦大众对宁静清闲日子的渴望。
(二)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小康社会”并作为奋斗目标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大平正芳到访中国时就首次提到小康社会,并明确指出达到小康水平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在十三大会议中,党和国家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目标,提出著名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
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國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三)新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建设”是一个过程,“建成”是一个成果。
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中,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灵活运用。
2012年“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在十八大报告中被正式提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多种视角和不同层次进行分析解读。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将“三个全面”上升为“四个全面”,对新时期“全面小康”赋予了更高层次的涵义,使人民群众对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主攻方向和重点领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演进历程
经济建设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 高质量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 展战略。
文化建设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国民 素质。
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 文明建设,构建美丽中国。
建设成果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转型升级取得积 极进展。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生态环境 质量持续改善。
建设内容
经济建设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广现代农业技术 ,发展农村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文化建设
加强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建设,提高 农民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
政治建设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 度,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社会建设
加强农村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村生活 环境,提高农民社会保障水平。
国际影响力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发展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 泛认可,中国的国际地位 得到了提升。
0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政策背景
20世纪末,中国处于 贫困状态,人民生活 水平较低。
农村贫困人口占比较 大,贫困问题严重。
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 ,地区之间存在较大 差距。
建设内容
实施扶贫攻坚战,解决贫困人口温饱 问题。
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
02
鼓励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带动了全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03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进一步扩大了中国的对外开放
。
初步发展阶段
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确立了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西部大开发
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缩小了东西部地区的差距。
深化改革开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全面小康的内涵:
①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实现全面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小康”一词的来源:
2.“小康社会”的提出及发展: ①邓小平第一次使用“小康”的概念。 邓小平:所指的小康,是从温饱到现代化的中间阶段,“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实际上就是一个温饱有余,富裕不足的阶段。 当时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③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国家。
实现“第三步走”战略的细化: 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具体化目标。
全面小康的标准:
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思考题
Step 1
Step 2
Step 3
从1981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
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②“小康”是“三步走战略”第二步奋斗目标。 “三步走发展战略”:邓小平于1987年10月提出。
2.“小康社会”的提出及发展:
思考与讨论
“小康社会”的提出及发展:
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否完全达到了“小康”生活水平?
请简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一、小康社会概述小康社会是指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人民生活富裕的社会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奋斗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
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起步和奋斗历程2.1 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开启1978年,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
通过引进外资和技术,开设沿海经济特区等政策措施,中国的经济开始腾飞。
2.2 经济稳步发展和脱贫攻坚战中国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从传统农业国家转变为现代工业化大国。
特别是在脱贫攻坚战中,中国连续多年削减贫困人口数量,成功摆脱绝对贫困。
2.3 政治制度的稳定和社会安定中国实现了政治制度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加强法制建设和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路径探索3.1 经济发展与绿色发展并行中国在快速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注重绿色发展。
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保护等措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3.2 收入分配的合理调整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国注重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缩小贫富差距。
增加农民工工资、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加强社会保障等措施,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3.3 社会事业的发展和改革中国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医疗卫生事业、社会保障事业和文化事业。
通过加大投入和改革创新,提高人民的教育水平、医疗保障水平,提供全民共享的优质公共文化服务。
3.4 农村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和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中国注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
通过农业科技进步、农业技能培训等措施,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四、小康社会的现状和展望4.1 小康社会的现状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
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4.2 小康社会的展望中国将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请简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
请简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阶段,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阶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建设,其发展历程如下:第一阶段:近代以前,中国是以农业为主导经济的封建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水平相对落后。
直到近代以后,中国才开始面对现代化进程中的诸多挑战。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战争、动乱等负面事件,生产力受到限制,导致经济发展受阻。
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始走上了和平发展道路。
随着国民经济规模和国土面积的不断扩大,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1978年,中国启动改革开放进程,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的改革。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长足发展,产品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程度明显提高。
经济总量位于世界前列,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解决了当下的农村贫困问题,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
2012年,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四阶段:自2012年以来,中国政府和人民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在此期间,中国不断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深化改革开放、构建现代社会治理体系、构建绿色生态体系、加强防控疫情等方面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到2020年,中国已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总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当中的重要阶段,有了过去的历史积累、当前的先进科技和人力资源,中国社会主义的未来规划和发展将更加光明和广阔。
“小康社会”的起源和进程
“小康社会”的起源和进程“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
200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大会审议和通过了江泽民代表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
根据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要求,在深刻分析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的基础上,大会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发表的公报说,“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
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中国综合国力稳居全球第一阵营,并成为全球第二个经济总量跨越“10万亿美元”门槛的经济体。
公报重申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包括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等。
标准小康的标准和我国现阶段小康水平:1991年国家统计与计划、财政、卫生、教育等12个部门的研究人员组成了课题组,按照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小康社会的内涵确定了16个基本检测和临测值。
这十六个指标把小康的基本标准设定为:(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 500元(按1980年的价格和汇率计算,2 500元相当于900美元);(2)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 400元;(3)农民人均纯收入1 200元;(4)城镇人均住房面积12平方米;(5)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5平方米;(6)人均蛋白质摄入量75克;(7)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8平方米;(8)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9)恩格尔系数50%;(10)成人识字率85%;(11)人均预期寿命70岁;(12)婴儿死亡率31‰;(13)教育娱乐支出比重11%;(14)电视机普及率100%;(15)森林覆盖率15%;(16)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100%。
小康社会目标 历次表述
小康社会目标历次表述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的奋斗目标。
为了实现小康社会,中国历届党代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目标和措施。
本文将从历次表述为标题,分析小康社会目标的发展历程。
一、第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小康社会目标第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1978年召开,会议提出了小康社会的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年时实现小康社会。
这一目标标志着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开始了小康社会的探索和建设。
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小康社会目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于1978年12月召开,会议明确提出了小康社会的目标,即在二十世纪末实现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这一目标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确立小康社会目标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于1998年召开,会议提出了小康社会的目标,即在二十一世纪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这一目标强调了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标志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小康社会目标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于2011年召开,会议提出了小康社会的目标,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这一目标强调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五、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小康社会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于2020年召开,会议提出了小康社会的目标,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现代化建设。
这一目标强调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代。
小康社会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的奋斗目标。
历届党代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目标和措施,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将继续努力,为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
请简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
请简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重要目标,旨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国家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1991年)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中国社会主义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这一时期,中国开始推行改革开放政策,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
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改革成为关键的一步,农村的土地私有化使得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释放,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加快发展速度(1992年-2012年)在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后,中国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步伐。
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快速发展的经济实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支撑。
此时期,中国政府大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条件。
中国还致力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推动社会发展和技术创新。
第三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3年-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定于2010年中共中央提出。
这一阶段,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结构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社会民生领域得到进一步改善,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
中国还加大了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摸索到加快发展,再到全面推进的阶段。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努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结果,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和潜力。
作为一名写手,我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追求发展、改革创新的过程,既要在经济发展上取得成绩,也要关注社会民生,注重可持续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综合性的目标,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和贡献。
2024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深化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全面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将积极参与全球经 济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建设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促进全球共同繁荣:全面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将推动形成开放型世界经 济,促进各国互利共赢,推动全球共同繁荣。
城乡发展一体 化:推动城乡 规划、基础设 施、公共服务 等方面的一体 化发展,缩小
城乡差距。
区域协调发展: 加强区域合作, 优化资源配置, 促进地区间的 协调发展,缩 小区域发展差
距。
新型城镇化: 推进以人为核 心的新型城镇 化,提高城镇 人口素质和居 民生活质量。
乡村振兴战略: 加大对农村地 区的支持力度, 促进农村产业 升级和农民增 收,实现城乡
全面小康社会的新阶 段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
目录
CONTENTS
Part One
添加标题
Part Two
添加标题
Part Three
添加标题
Part Four
添加标题
Part Five
添加标题
Part Six
添加标题
全面小康社01会的背景和
意义
全面小康社会的提出
背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 提高
共同富裕。
加强社会建设,提升公共服务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品质 推进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均衡发展 优化社区治理结构,提高社区服务水平
全面小康社05会的新阶段
的保障措施
加强党的领导,发挥政府作用
坚持党的全面领 导,确保全面小 康社会新阶段的 方向和目标
小康社会的概念最早是由谁提出来的
小康社会的概念最早是由谁提出来的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了“小康”概念以及在20世纪末我国达到“小康社会”的构想。
邓小平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
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在这之后,邓小平又多次提出了这一构想。
党的十二大正式引用了“小康”概念,并把它作为二十世纪末的战略目标。
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
提出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续奋斗,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康社会”的提出及发展过程
“小康社会”,发端于邓小平同志对“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一雄心壮志的现实思考。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它的内涵和意义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起初,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侧重于解决温饱问题。
而到了1997年,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前实现翻两番的情况下,党中央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宽裕”的历史任务。
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
此后,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丰富内涵,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针对性。
比如,报告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使
用“人均”一词,表明我们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
再比如,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
这是我们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表明我们党更加重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更加突出全面小康社会的自然与环境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