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欧洲联盟》教案岳麓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课欧洲联盟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 知识与能力:
知道欧洲联盟;
2. 过程与方法:
知道欧洲联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能够了解战后欧洲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史实、特点及其原因;认识到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科技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自我调节和改良,经济有了较大的新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矛盾重重,经历了曲折和波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概要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资本主义世界发展变化的基本状况。
四、学法指导:质疑导学法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
向学生展示《重建柏林》和《1950~197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年平均增长率的比较》,让学生从图表中直接感觉战后西欧经济发展的步伐,并由此引导学生思考:战后西欧为什么能够获得迅速发展?也可运用教材上有关“欧盟”的几张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欧盟”的前身是什么组织?这个组织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建立的?它们的建立对世界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等等。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后,再导入新课。
(一)、战后初期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图片《重建柏林》、《二战后的欧洲城市》等
(战争的巨大破坏,一片废墟,当时人们对欧洲的重建普遍不抱任何希望,有人甚至认为仅把柏林市的瓦砾清除干净就需要20年的时间,要想复兴简直比登天还难。事实果真如此吗?)
2、课堂讨论:战后西欧经济的恢复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教师及时引导:高素质的劳动力是由于工业革命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西欧在人才、技术、管理经验甚至对外经济联系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势,为西欧经济恢复与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采用最先进的科技成果是由于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进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又先后投资建立了一系列新兴工业,如核能、计算机、激光、宇航等。同时,又对传统的工业部门,如钢铁、汽车制造等进行了固定资本的投资和技术改造,对农业部门也注意提高农业机械化的程度。现代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技术后,极大的促进了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其次,战后美国加大对西欧的经济援助在客观上为西欧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指的是西欧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指导,利用国家力量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促进了对基础工业和新兴产业的投资,)
3、看图学史:《马歇尔计划的受援国》
(教师启发式提问:欧盟包括哪些国家?它的前身是个什么组织?)
(二)、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1、特色论坛:欧共体建立的原因是什么?
(西欧国家感到:美苏两国对西欧都有野心,要提高自身的安全系数,提高西欧国家的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必须密切联系加强合作,于是60年代建立“欧共体”。西欧国家希望通过建立一个经济共同体来振兴经济并降低未来战争的可能性。)
2、思维拓展:欧洲联盟成立后,这些国家人民的生活将会发生哪些变化?
(三)、欧洲联盟的建立
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建立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使用统一货币——欧元。欧盟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和货物可自由流通,不同国家的人可以自由自在地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同时,欧盟还力求在外交和国家安全方面步调一致。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六、本课小结
1、促进欧洲走向联合的根本原因是战后欧洲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
2、欧洲走向联合的两个阶段:欧洲共同体—→欧洲联盟;由经济合作—→经济政治一体化
3、影响:见P56影响
七、板书设计
(一)、战后初期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措施:社会改革、调整政策、利用美援、宏观指导、发展科技
典型:德国:原因——政治改革、非军事化、美国扶持、
制定政策、重视科教、人民素质
成果——50年代进入繁荣时期
60年代初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二)、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原因:经济发展,西欧国家联系密切,开始一体化进程
时间:1967年成立
目标:争取自由交流,促进经济发展
影响:政治上——成为威胁美国的新的一极
经济上——改变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
(三)欧洲联盟的建立
时间:1993年
成员:到20XX年25个成员国
总部:布鲁塞尔
简介:统一护照;统一货币;盟旗;盟歌;
主要机构:欧洲委员会、欧洲议会、欧洲联盟委员会;欧洲法院等;
影响:政治上――力求在外交和国家安全方面步调一致
经济上――欧盟成员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八、布置作业:完成本课三维优化之练习
九、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