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翻译理论汇总共25页
国内外几种翻译理论DOC
国内外几种翻译理论概述摘要:当今世界有许多著名的翻译家。
随着翻译文化的发展,各种翻译思想和实践逐渐在国际译学界得到了一定的重视。
在我国,翻译研究者不乏其人,例如:严复在翻译上主张的“信、达、雅”;傅雷所主张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论”。
与此同时,西方的翻译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
例如:以奈达主张的“翻译必须以读者为服务的对象”的翻译思想,以及卡特福德所主张的“描写性”翻译理论。
关键词:信达雅翻译标准重神似不重形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艺术修养化为我有化境理论原则翻译的性质功能语义分析程序描写性翻译转换翻译限度特征严复及“信达雅”严复是我国近代最杰出的译学理论家。
他不但提出了在中国翻译界至今还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信达雅理论,他的理论及翻译"还为中国近代知识界、思想界带来了一种全然不同于过去的新的资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他的译著在中国建构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理论基础。
但是对于他的翻译的评价并不完全一致。
“信达雅”说, 是严复(1984)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译事三难: 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 则达尚焉。
”研究严复的翻译的著述,可能已远远多于严复的译作本身了。
严复于译事的贡献涉及了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在翻译理论方面,严复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在《天演论·译例言》中,将三国时支谦《法句经序》中提到过的“信”、“达”、“雅”三字,按译事的内在规律排列组合,明确地将其作为“译事楷模”,成为“我国译界倡导系统而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
“信达雅”说“客观上起到继往开来的作用,一方面集汉唐译经论说之大成,另一方面开近世翻译学说之先河(罗新璋,1984:6)。
”“信达雅”标准的提出,把我国历史上零散的翻译观点从理论上加以扼要、中肯、鲜明、概括的综合,为后世从事翻译的人提出了明确可信、具体切实的翻译标准,使我国的翻译理论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高惠群、乌传衮,1992:85)。
Functional-Equivalence-Theory
Prospective audiences are different both in decoding ability and in potential interest.
第16页,共25页。
Three Basic Factors
3. The purpose of the author and of the translator: To give information on both form and content; to aim at full intelligibility of the reader so he/she may understand the full implications of the message; for imperative purposes that aim at not just understanding the translation but also at ensuring no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translation.
1.The nature of the message: In some messages, the content should be of primary consideration, and in others the form must be given a higher priority.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s the core of his translation theory. According to Nida,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中西方翻译理论简介汇总
谭载喜在介绍西方翻译理论时,将西方翻译理论分为四大学派:1布拉格学派;2 伦敦派; 3 美国结构派;4 交际理论派。
而柯平在《西方翻译理论浅析》一文中介绍了六大学派:1.语言学派;2 交际学派;3 美国翻译研讨班学派;4文学-文化学派;5结构学派;6社会符号学派。
下文将一一介绍。
一、布拉格学派该学派的创始人为马希修斯(Vilem Mathesius)、特鲁贝斯科伊(Nikolay S. Trubetskoy)和雅可布森(Roman Jakobson)。
主要成员有雅可布森、列维、维内等重要的翻译理论家。
这一学派的主要论点为:(1)翻译必须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包括认识功能、表达功能和工具功能等;(2)翻译必须重视语言的比较,包括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以及文学体裁的比较。
布拉格学派最有影响的翻译理论家是罗曼·雅可布森。
他原籍俄国,后移居捷克;二战时迁至美国,加入美籍。
作为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之中。
文章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翻译的重要性、语言和翻译的关系以及存在的问题给出精辟的论述。
自1959年发表后,此文一直被西方理论界奉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
雅可布森的论述主要有五点:(1)翻译分为三类: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和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所谓语内翻译,是指在同一语言内用一些语言符号去解释另一些语言符号,即通常的“改变说法”(rewording)。
所谓语际翻译,是指在两种语言之间即用一种语言的符号去解释另一种语言的符号,即严格意义上的翻译。
所谓符际翻译,是指用非语言符号系统解释语言符号,或用语言符号解释非语言符号,比如把旗语或手势变成言语表达。
中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另一篇为《语言分析与翻译》(Linguistic Analysis and Translation)。
弗斯着重谈到三个方面:(1)语言分析是翻译的基础;(2)完全的翻译不等于完美的翻译;(3)在任何两种语言的翻译中,一种语言的某些意义的表达方式不可能译成完全对等的另一种语言。
卡特福德(John Catford)是该学派中比较系统提出翻译理论的学者。
任教于爱丁堡大学的卡特福德1965年发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一书,为翻译理论研究开拓新的途径,引起巨大反响。
卡特福德称其理论为“描写性”翻译理论。
他从翻译性质、类别、对等、转换、限度等方面阐述“什么是翻译”这一中心问题。
(1)翻译的性质。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原语)的文字材料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译语)的对等的文字材料。
”(2)翻译的类别。
就其程度而言,可分为“全文翻译”(full translation)和“部分翻译”(pa rtial translation);就其语言层次而论,可分为“完全翻译”(total translation)和“有限翻译”(restricted translation);就语言结构的登记来说,可分为“级受限”翻译和“级无限”翻译,即传统意义上的“逐字译”和“意译”,而“直译”介于两者之间。
(3)翻译的对等问题。
一方面,翻译对等是一种以经验为依据的现象,是基于对两种语言的比较而发现的;另一方面,翻译对等的产生必须看译文和原文是否具有相同或部分相同的实质性特征。
(4)翻译转换,是指把原文变成译文时偏离形式对应。
翻译转换主要分为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其中范畴转换又可分为结构转换、词类转换、单位转换和系统内部转换四种。
(5)翻译的限度,是指不可译性问题。
翻译中有两类不可译。
一是语言方面的不可译现象有双关语、歧意语法结构;二是文化方面的不可译性是由于不同的社会风俗、不同的时代背境等非语言因素引起的。
中西翻译思想和理论
支谦翻译的风格对后来佛典翻译的改进,起了不少作用。他首先反对译文 尚质的偏向,主张尚文尚约应该调和。这当然是为了更好的畅达经意使人 易解的缘故。另外,支谦的译文风格也很适合于佛传文学的翻译,因而他 继承了汉末康孟祥译《修行本起经》那样‘奕奕流便足腾玄趣’的传统, 更翻出了《瑞应本起经》。这一翻译不但丰富了佛传文学的内容,而且通 过赞呗的运用影响到后来偈颂译文的改进,也是值得提出的。(吕 澄)
贺拉斯的翻译思想
• 翻译必须避免直译,采取灵活的翻译方法(受西 塞罗影响) • 通过翻译丰富拉丁语词汇
昆体良
著名演说家,修辞学 家,他对翻译的看法 主要集中在《演说家 原理》,他认为希腊 语和拉丁语之间的差 异不会影响翻译,主 张用出色的词汇翻译 希腊作品。
昆体良的翻译思想
• 1)翻译虽然无法达到原作同样地效果,但可以通 过各种手段接近原作。 • 2)翻译要与原作进行竞争,翻译也是创作,应该 超越原作。
3. 鸠摩罗什(343—413)——偏于文 鸠摩罗什(华言童寿),龟兹人。他的先代本出婆罗门族,在印度世 袭高位。罗什为人神情开朗,秉性坦率,平时虚己善诱,专以大乘教 人,而善于辨析义理,应机领会,独具神解。 他的成就,不仅在所译经论的内容上第一次有系统地介绍了根据般若 经类而成立的大乘性空缘起之学,而且在翻译文体上也一变过去朴拙 的古风,开始运用达意的译法,使中土诵习者易于接受理解,而为义 学方学开辟了广阔的园地。罗什对翻译事业有高度的责任感,特别是 传译富有文学趣味的大乘佛典如《法华》、《维摩》、《大智度》等 经论,使他感到翻译上兼顾信与达的困难。因此,他的译籍在力求不 失原意之外,更注意保存原本的语趣。他既博览印度古典,对梵文极 有根柢,又因留华日久,对汉文也有相当的素养。同时他对于文学还 具有高度的欣赏力和表达力。由于具备了这些条件,故能创造出一种 读起来使人觉得具有外来语与华语调和之美的文体。
中西翻译翻译史PPT
04
翻译理论
1
西方翻译理论
2
3
重视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形式对应,强调保留源语的语言特征和形式。
形式对应
关注读者反应,强调译文与原文在功能上的对等,而不仅仅是形式对应。
功能对等
强调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因素和文化意识,注重文化传承和传播。
文化转向
文言文翻译
重视对原文的理解和表达,强调译者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
推动社会发展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推动教育和学术发展
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THANK YOU.
谢谢您的观看
大航海时代
15-17世纪,欧洲航海家开辟了新航线,发现了新大陆,打破了东西方交流的壁垒,促进了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01
02
03
02
近代翻译
近代西方翻译
要点三
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
这个时期的西方翻译家们致力于将古希腊和罗马文化经典翻译成拉丁语和本国语言。
要点一
要点二
宗教翻译
在欧洲宗教改革时期,许多宗教文献被翻译成各种欧洲语言,以传播新教思想。
隋唐宋元明清翻译
隋唐以后,翻译活动更加广泛和丰富,涉及文献、科技、外交等方面。
要点三
古代东西方交流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通过这条通道,中国与西方进行了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交流。
郑和下西洋
明朝时期,郑和七次下西洋,进行了大规模的航海和贸易活动,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中东等地区的交流。
02
语言转换
西方翻译技巧强调在翻译中实现语言的转换,即将源语言文本翻译成目标语言文本。
中国翻译技巧
意译为主
中国翻译技巧注重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原文形式,以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习惯。
11级中西翻译理论简介(2013.2)
够从哲学方法论角度着眼。 3、想要超越前人和外国人,
就必须对对方的语言等进行 彻底的了解,在此之前必须 先学会翻译。 徐光启与利马窦合作翻译了 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
明末清初翻译活动的代表人物(二)
李 之 藻 (1565— 1630),字我存,又 字振之,号凉庵居 士,又号凉庵逸民, 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明代天文学家、翻 译家。
更是反复再三,翻译时被删减; (4)经文在长行之后,另有偈颂复述,内容重复,有时
是五百字,有时达一千字,在翻译时也被删去; (5)经文中讲完一事便告一段落,要转述别的事时,又
先重复前面的内容,这些重复的话也被删除。
佛经翻译的代表人物(二)
“三不易”:有三件事决定了翻译并非易事: (1)“圣人”本是按照当时的习俗来说法的,现在时代
翻译理论
中国最早译事
关于不同民族的交往的书面记载,在我国始于公元 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之间的夏代。
“夏后即位七年,于夷来宾。少康即位三年,方夷 来宾。”《册府元龟•外臣部•朝贡》
关于翻译活动的明确记载,始于公元前11世纪的周 代的周公摄政时期。
中国最早译事
“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喻说焉,以 和亲之。若以时入宾,则协其礼与其言辞传之。”《周礼•秋 官》
明末清初翻译活动的代表人物(一)
徐光启(1562-1633): 字子先,号玄扈,上海 吴淞人。是最早将翻译 的范围从宗教以及文学 扩大到自然科学技术领 域的大翻译家。他关心 国家命运,希望发展科 技、强国富民,是一位 杰出的爱国科学家,和 科学文化运动的领导者。
明末清初翻译活动的代表人物(一)
History-of-translation-theory-翻译简史
(一)西方翻译实践史
第五次翻译高潮为文艺复兴后,从十七世纪 下半叶至十二世纪上半叶,西方各国的翻译 继续向前发展。虽然就其规模和影响而言, 这一时期的翻译比不上文艺复兴时期,但仍 然涌现出大量的优秀译著。其最大特点是, 翻译家们不仅继续翻译古典著作,而且对近 代的和当代的作品也发生了很大的兴趣。塞 万提斯、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歌德等大文 豪的作品都被一再议成各国文字,东方文学 的译品也陆续问世。
文艺复兴时期,(荷兰)伊拉斯谟的不屈从神 学权威、《圣经》的翻译靠译者的语言知识; (德国)路德的翻译必须采用民众语言的人文 主义观点;(法国)多雷的译者必须理解原作 内容、通晓良种语言、避免逐字对译、采用通 俗形式、讲究译作风格的“翻译五原则”。
第11页,共33页。
(二)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
在十七至十九世纪,(法国)巴托的“作者是主人”(译者是 仆人)、译文必须“不增不减不改”的准确翻译理论;(英国) 德莱顿的“直译”、“意译”、“拟作”的翻译三分法和翻译 是艺术的观点;(英国)泰特勒的优秀译作的标准和“译作应 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 性质、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等翻译三原则; (德国) 施莱尔马赫的口译与笔译、文学翻译与机械性翻译的区分; (德国)洪堡的语言决定世界观和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理论; (英国)阿诺德的“翻译荷马必须正确把握住荷马特征”的观 点。
第三次翻译高潮出现在中世纪中期,即十一至十二世纪 之间,在西班牙的托莱多,把阿拉伯语翻译成拉丁语。早 在九世纪和十世纪,叙利亚学者就来到雅典,把大批希腊 典籍译成古叙利亚语,带回巴格达。在巴格达,阿拉伯人 又把这些著作译成阿拉伯语,巴格达一时成为阿拉伯人研 究古希腊文化的中心。后来,在托莱多译成拉丁语的许多 希腊典籍便是从这些阿拉伯文译本转译的。于是,托莱多 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类似与巴格达的"翻译院"),翻译 及学术活动延续达百余年之久发展史
翻译理论总结
(1)杨宪益•贯穿其毕生翻译事业的文化理念——忠实传达中国文化的价值与灵魂,忠实传达中国人的人生,也将更见其卓越的光彩。
•杨宪益强调“翻译时不能做过多的解释。
译者应尽量重视原文”,否则“就不是翻译,而是改写了”。
他重视原文,比较强调“信”。
他曾说,“古人说了三个字:信、达、雅。
当然,光‘信’不‘达’也是不可能,那是不要人懂。
所谓‘信’,就是不能(和原文)走得太远。
如外国人觉得rose(玫瑰)很了不起,(能够代表爱情等美好的事物)而中国人觉得牡丹是最好的,把玫瑰翻译成牡丹,这就只做到了‘达’,忽略了信。
”•杨宪益夫妇的翻译作品有一个广为人知的特点,就是从内容到精神都高度忠实于原著,体现出一种不虚美、不隐善的文化立场。
(2)秋老虎the strongest hot days in the summerThe Voice of China 中国好声音•稳定压倒一切Maintaining stability is of top priority.•发展是硬道理Development is of overriding importance.Development is the absolute need.•开后门under-the-counter deals; offer advantages to one's friends or relatives by underhand means•充电recharge one’s batteries; update one's knowledge•形象工程vanity projects•按劳分配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one's performance•餐饮业catering industry•出境游outbound tourism•放心肉quality-assured meat•蓝牙技术bluetooth•生源地助学贷款locally-granted student loan•户籍所在地registered permanent residence•相亲blind date•综艺节目variety show•恶搞spoof•收视率viewing rate•旅游热tourism wave (mania; fever)•学历造假fabricate academic credentials嘴甜honey-lipped(3) 林纾❖归化,意译( 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free translation)是林纾采用的基本翻译策略。
翻译理论入门(西方篇)
者。
近代西方翻译代表人物(四)
• Homer is rapid in his movement, Homer is plain in his words and style, Homer is simple in his ideas, Homer is noble in his manner, Cowper renders him ill because he is slow in his movement, and elaborate in his style; Pope renders him ill because he is artificial both in his style and in his words; Chapman renders him ill because he is fantastic in his ideas; Mr Newman renders him ill because he is odd in his words and ignoble in his manner. All four translators diverge from their original at other points besides those named; but it is at the points thus named that their divergence is greatest…..
人。 • (三)翻译分为三类:
– 逐词(metaphrase); – 释译(paraphrase); – 拟译(imitation)。
中西方翻译理论汇总
Ancient: 三国支谦的“因循本旨,不加文
饰” 东晋释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 六朝鸠摩罗什的“依实出华” 隋代彦琮提出“八备说” 唐朝玄奘的“五不翻”
Contemporary: 严复:信、达、雅 傅雷:神似论 钱钟书:化境论 鲁迅:宁信而不顺--目的:引入英
TRANSLATION THEORIES IN THE WEST
the ‘pre-linguistics period of translation’ triad: ‘literal’ faithful ‘free’
Translation Studies (since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James S. Holmes (霍姆斯) Van Doorslaer (道斯莱尔)
多元互补论?六朝鸠摩罗什的依实出华?隋代彦琮提出八备说?唐朝玄奘的五不翻?所谓五失本通俗地说就是将原典翻译为汉语时有五种情况易于失去原本的面貌不仅仅是失去原意
TRANSLATION APPRECIATION
Brief Introduction
TRANSLATION THEORIES IN CHINA
Translation
lingual mode (interlingual, intralingual);
media (printed, audiovisual, electronic);
mode (covert/overt translation, direct/indirect translation, mother tongue/other tongue translation, pseudo-translation, retranslation, self-translation, sight translation, etc.);
(完整版)中西翻译理论整理汇总
(完整版)中西翻译理论整理汇总翻译理论整理汇总翻译腔(translationeses)是在译文中留有源语言特征等翻译痕迹的现象,严重的翻译腔使译文读起来不够通顺。
出现翻译腔有时是很难免的。
形成翻译腔有以下几个原因:1)英汉语言本身的不同,包括句型结构等,在翻译时如果不能做到自由转换就会有种不是地道目标语的感觉。
2)英汉文化的不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单词或习语有时会出现偏差甚至零对等(zero-correspondence)。
有时只讲词对词的反应就会出现翻译腔。
3)译者自身水平。
奈达的功能对等就要求译者注重译文对读者的影响,好的译文让读者感觉是母语的写作、实现功能的对等。
Venuti主张同化和异化的结合,通过同化让读者获得相识的反应,通过异化使读者领略异国语言和文化。
译者应该提高自己翻译水平,在翻译策略上实现功能对等,从而尽量避免翻译腔的出现。
1. 中国的翻译理论家严复、茅盾、鲁迅、朱光潜、傅雷、钱钟书1)严复信、达、雅——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elegance/gracefulness2)茅盾他也主张“直译”,反对“意译”,他认为汉语确实存在语言组织上欠严密的不足,有必要吸引印欧语系的句法形态。
但是矛盾与鲁迅观点同中有异,他认为“直译”并不是“字对字”,一个不多,一个不少。
因为中西文法结构截然不同,纯粹的“字对字”是不可能的。
3)鲁迅鲁迅的“宁信而不顺”是“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是力求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风姿”,这是鲁迅的基本思想。
针对当年那种“牛头不对马嘴”的胡译、乱译以及所谓“与其信而不顺,不如顺而不信”的说法(梁秋实),提出了“宁信而不顺”这一原则,主张直译,以照顾输入新表现法和保持原作的风貌。
他还认为,翻译一要“移情”、“益志”,译文要有“异国情调”,二要“输入新的表现法”,以改进中文的文法,在当时主要表现为改进白话文。
必须强调的是,鲁迅其实是主张翻译要通顺,又要忠实的。
归纳翻译理论概述.ppt
.,
9
第一章: 翻译理论概述
• 汉魏至隋唐期间随著佛教文化的广泛渗入为中国传统文 化带来了数万条词语在汉语词汇中留下了浓厚的佛教文 化气息使汉语中的成语、词汇更加的丰富、五彩斑斓 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如:常用词语都有近五百条。比如:现在、如实、实际、 真谛、单位、迷信、无常、净土、慈悲、相对、如是、 上乘、有缘、化身、忏悔、生老病死、菩萨心肠、大千 世界、不可思议、一丝不挂、芸芸众生、想入非非、三 心二意、在劫难逃、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执迷不悟、 恍然大悟、当头棒喝、走火入魔、十八层地狱、十八罗 汉、十恶不赦等等。虽然我们可能不懂佛法但确实已经 潜移默化受到了佛法的熏陶
5.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 代表人物: 傅雷、钱钟书、杨绛、杨宪益、王佐良、
许渊冲等
《红楼梦》英译 王佐良(1916-1995) 许渊冲(1921-)诗
本作者杨宪益
译英法唯一人
(1915-2009)
.,
16
第一章: 翻译理论概述
(二)西方翻译史
• 翻译在西方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出现过五次高潮。
• 第一次高潮是在公元前3世纪中叶。当时最著名的译作为《希腊 文旧约圣经》。
鲁迅(1881-1936)
他是翻译工作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 他对翻译标准的主要观点是:“凡是翻译, 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易解,一则保 存着原作的丰姿。”
译作有:日本厨川白村著论文《苦闷的象 征》,果戈里《死魂灵》。契诃夫作《坏孩 子和别的奇闻》,高尔基作《俄罗斯的童话》
.,
15
第一章: 翻译理论概述
.,
8
第一章: 翻译理论概述
唐宋时期
主译为本国僧人为多且都精通 梵汉深晓佛理译经计划性强 节译少全译多译场制度完备 所译佛经忠实原著。四大佛 经翻译家有两人玄奘和不空 出自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