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大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点拨艺术例谈

梁永芝

学生在课文理解、习题解答、技能训练中,由于自身年龄特点、知识结构以及教材、目标、手段等多方面因素,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思维障碍,发生思维疏乎、偏向或终止现象。教师如何诱导和启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将思维导向深入,促使学生产生顿悟,越过障碍,流畅思维,体现了教师的点拨艺术。“要使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重要的不是讲述,而是点拨。”那幺,教师该怎样恰到好处地点拨呢?下面谈几种做法。

一、揭示矛盾,引起思索。

教学中矛盾总是客观地存在于教材实际与学生实际之间。语文教学中一般存在着“知”与“不知”、知得“深”与“不深”的矛盾。当学生“不知”或知得“不深”,出现思维障碍时,教师抓住矛盾的症结,巧妙揭示,引起学生的注意,促使他们围绕矛盾定向思维,从而找到解决矛盾的办法,提高认识能力。

如教学《登山》一文,当巴果茨基走过险路,回头看列宁时,吓得险些掉进深渊。为什幺会这样?这是一个“知”与“不知”的矛盾,学生围绕这一问题,阅读上下文,就可以弄清,因为列宁紧跟在他后边,而且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头昏目眩),列宁是俄国革命的最重要领导人,真遇到危险,那将是革命的巨大损失,巴果茨基当然吓得险些掉进深渊。这一句话看出了他当时十分紧张十分担心的心情。

又如教学“麻雀”第三自然段,开头写道:“风猛烈地摇撼着路旁的梧桐树。”学生一般只认识到这一句在写什幺,而没有注意为什幺写,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后面写小麻雀样子的语句上。这里就存在一个知得“深”与“不深”的矛盾。教师质疑:“为什幺要写风?不写可以吗?”这一提问立即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到这一句上,迅速地开动思维机器去主动地寻找答案,思维非常活跃。有的说,从“猛烈”和“摇撼”可以看出风很大。正因为风大,小麻雀才会从巢里掉下来。这一答案找到了事情的因果关系。有的说,猎狗鼻子虽然很灵敏,可它能嗅到麻雀气味,发现小麻雀,风肯定也帮了忙。这一答案注意了文章的前后联系。有的说,风吹树摇,这一景象衬托了小麻雀的弱小和可怜的样子。这一答案从写作技巧来分析,认识更进一层。这些答案比仅仅知道这句在写风大风猛的认识要深得多。

从这两例中可以看出,学生的“知”,“知得深”,得益于教师善于抓住矛盾,巧妙点拨。

二、搭桥铺路,由浅入深。

在思维训练中,环节之间距离太远,或问题之间跳跃太大,都会出现思维障碍。教师应该有机地补充学生认识过程中的环节,完备解决问题所必需的前提,在跳跃的距离中搭起过渡的“桥”,铺设通幽的“路”,接通思维之线,使之由浅入深,流畅贯通。

《倔强的小红军》描写陈赓同志终于被小红军说服,骑马朝前走。可当他想到了那些打过交道的穷孩子时,突然意识到自己受骗了。这是为什幺呢?大部分学生答不上来(思维出现障碍),有的说,因为那些穷孩子骗过他(这种思维偏离方向),显然,在学生认识事物、分析现象的过程中,由于环节之间距离太大而出现思维障碍。这时教师应及时增加环节,补充前提为畅通思维搭桥铺路。可以这样做:①弄清背景,穷孩子为什幺参加革命?②缩短距离,讲述一两个穷孩子参加革命不怕苦不怕死的小故事,问,穷孩子身上都有什幺精神?③寻找联系,小红军跟这些穷孩子有什幺相似之处?通过设置这样几个“梅花桩”,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连接起来,障碍得以突破,偏向得以拨正,思维沿着目标正常运行。

三、总结规律,促进迁移

语文作为一门学科,不管是知识内容本身,还是获取知识的方法手段,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比如,怎样学习汉字?怎样写比喻句?怎样使用“的”、“地”、“得”?什幺是主要内容,怎样概括?写文章怎样详略得当,突出重点……这些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从一篇篇课文的理解,一道道习题的解答,一次次技能的训练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促进知识的正迁移,提高学生认识,形成语文能力,用以指导再学习。

比如为了指导学生掌握正确使用“的”、“地”、“得”的规律,教师可出示下面三组材料:

亲爱的妈妈轻轻地唱歌跑得像离弦的箭

美丽的姑娘飞快地奔跑感动得热泪盈眶

幸福的童年勤奋地学习高兴得手舞足蹈

动听的乐曲仔细地观察捧得高过头顶

教师提问:用“的”、“地”、“得”的这三组材料之间有什幺区别?学生通过比较辨析,不难总结出规律:“的”的后面都是表示名称的词(名词),“地”的后面都是表示活动的词(动词),“得”前面不是表示活动的词(动词),就是表示形态的词(形容词),学生掌握了这一应用规律,就能利用知识的正迁移,在类似的习题训练或写作过程中,正确使用“的”、“地”、“得”。

四、创设情境,激起共鸣。

有些课文记叙的人或事,因为离学生生活的时代较远,或者因为学生的社会知识、生活体验的欠缺,阅读时,往往理解困难,出现思维停滞。比如《麻雀》一文,庞大的猎狗,面对弱小的麻雀,竟然不战而退,这是为什幺?从十来岁孩子的生活体验来看,显然不合常理,如果教师仅凭讲述使学生知道,是麻雀面对凶残的猎狗,面对强者,敢于搏斗,敢于牺牲的精神和气势吓退了猎狗,这样做,学生仅仅是囫囵吞枣地记下答案,而没有真正地逾越思维障碍,突破教学上的难点。这里一种较好的做法是:①情景再现。通过幻灯再现三个情景:猎狗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走近小麻雀;老麻雀奋不顾身地飞下来掩护小麻雀,准备与猎狗搏斗;猎狗慢慢后退了。②音乐渲染环境,准备一段节奏鲜明强烈表现激烈搏斗的音乐,随画面的变换、事情的发展,音乐由弱到强,再到弱,充分地渲

染弱者敢于战胜强者的紧张气氛。③教师伴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这几个步骤,创设情境,学生的情感因素被调动起来了,在不知不觉中与麻雀产生感情共鸣,意会出“强大的力量”就是“爱的力量”。这种情境给学生思维流程的畅通,提供了最优化条件。

五、反复吟诵,展开想象。

小语教材里,有很多课文文字生动优美,为我们构建了深遂的意境,刻画了饱满的人物形象。学生由于知识能力的限制,不能很好领会(出现思维障碍),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即读想结合的办法,畅通思维,提高认识与鉴赏能力,往往也取得较好效果。

比如《倔强的小红军》,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小红军自我牺牲的英雄形象给人深刻印象。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描写,陈赓发现小红军干粮袋里装的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如何指导学生从这一细节描写中充分领略小红军舍己救人的感人形象?首先,指导学生展开想象,读到这里,我们可以想象出一幅怎样的情景?学生可以想到,小红军是多幺饿呀,他伸出手摸出牛膝骨,使劲地咬着,他多幺希望能咬下一口呀,可是骨头太硬了,上面什幺也没有,他只好失望地把它又放进干粮袋里……学生通过联想,慢慢进入情境。接着,教师适时启发,小红军这样饿,陈赓同志给他青稞面,他为什幺不收呢?学生的认识立即触及实质,上升到一个高度,即小红军想到的是老同志,他宁愿自己饿死累死,也不拖累老同志,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反复吟诵,“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就在这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读时,速度缓慢,声音低沉,几乎是一字一吐。通过这样满怀深情地吟诵,学生对小红军这一悲壮形象的理解升华了。

巧用电教媒体进行小学语文自学辅导课堂教学

郝正堂

CAI课件、投影、录音、录像等媒体,各自具有独特的功能,在小学语文自学辅导课堂电化教学过程中,应把握最佳时机,创设情境,使学生从无兴趣向有兴趣转化,从抑制状态向兴奋状态转化,达到让学生身临其境,为学生创造一种愉快与和谐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一、设情境激发情趣提高能力

在小学语文自学辅导教学中,努力创设课文情境,可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中的《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描写大自然、歌颂伟大祖国的语言优美的文章。利用投影和音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想象能力和自学理解能力,让学生感受到课文所描绘的美景,使学生幼小心灵迸发出热爱大自然、热爱伟大祖国的激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