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收益估价模型

合集下载

基于剩余收益的企业价值评估模型介绍及改进

基于剩余收益的企业价值评估模型介绍及改进

基于剩余收益的企业价值评估模型介绍及改进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剩余收益模型的概念与基本原理,分析其适用范围及局限性,结合杜邦分析法来改进剩余收益难以预测的缺陷,并对企业经营作两阶段拆分来改进持续经营假设,改进后的剩余收益模型实用性更高,结果更准确。

关键词:企业价值评估剩余收益模型杜邦分析法一、剩余收益的概念和基本原理所谓剩余收益,指的是公司综合收益,扣除其投资额(或净资产占用额)按规定(或预期)的最低收益率的余额,是爱德华兹(Edwards)和贝尔(Bell)于1961年提出,但当时该模型并未受到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直到1995年,美国学者欧尔森(Ohlson)对该模型做了较为系统的说明,使它在会计变量与企业价值之间建立了联系,才使得剩余收益模型重新得到学界的注意。

剩余收益模型体现了企业不同于会计收益概念的创造价值。

也就是说,企业若是想要真正获得具有发展空间的收益,进而实现企业价值的增长,企业所赚取的净利润就必须要高出股东们要求的最低收益。

在这一概念下,企业在实际经营中可能出现三种情况:第一,企业的剩余收益为负数,说明企业股东们要求的最低收益要高于企业赚到的净利润,那么即便企业利润为正数,账面上似乎没有出现亏损,但是利润没能覆盖股东要求的必要收益,也就是融资成本,那么这个企业就不具备进一步发展扩张的条件,甚至于,企业账面出现亏损的情况,企业的经营状况非常不好,这需要在企业管理和经营上作出改善。

第二,企业的剩余收益为零,说明企业获得的净利润刚好等于股东们要求的必要收益,企业创造的价值刚好覆盖了融资成本,并没有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这是一个特殊的临界值状态。

第三,企业的剩余收益为正数,说明企业赚到的净利润要高于企业股东们要求的最低收益,因此企业在偿付这部分融资成本后,可以有多余的收益用于企业扩张和发展。

剩余收益的定义公式为:其中,表示在t这一会计周期的剩余收益, t这一会计周期的企业净利润,r表示股东要求的必要收益率。

剩余收益估价模型及其应用改进

剩余收益估价模型及其应用改进

余收益估价模型,推导过程如下:
根据 DDM,公司在第一个会计年度(t=1)的价值为:
V1=(DPS1+P1)/(1+Ke)
(5)
=[CI1-(BV1-BV0)+P1]/(1+Ke)
=(BV0+CI1)/(1+Ke)+(P1-BV1)/(1+Ke)
=BV0+(CI1-KeBV0)/(1+Ke)+(P1-BV1)/(1+Ke)
面的分析得出在现行会计准则下评估公司价值时我们可以同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财会月刊□
时采用权益剩余收益模型和经营剩余收益模型,但是由于传
统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的财务指标的计算口径与剩余收益中
的综合收益的计算口径不一致,所以我们要对其进行改进,采
用改进后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对剩余收益进行分解测算。这
里仅以权益剩余收益模型为例进行分解,经营剩余收益模型
(16)
在不存在优先股的情况下,将(9)式变形得到(17)式:
BVt-1=BCSt-1=St×(NOAt-1/St)×(BCSt-1/NOAt-1)
=St×(1/NOATOt)×(NOAt-1-NLt-1)/NOAt-1
=St×(1/NOATOt)×[1/(1+NLt-1/BSCt-1)]
=St×(1/NOATOt)×[1/(1+NFLt)]
经营假设的存在,需要进行无限期预测,目前的做法是把预测
期划分为明确预测期和后续期。这样就把公司的价值分为明
确预测期的价值和后续期的价值。具体公式如下:
n

V=BV0+蒡RIt/(1+Ke)t+ 蒡 RIt/(1+Ke)t
t=1
t=n+1

EBO模型

EBO模型

剩余收益估价模型目录概念简述计算公式启示编辑本段概念剩余收益估价模型(RIM Residual Income Valuation Model)又被称为EBO模型,最早是由爱德华兹(Edwards)和贝尔(Bell)于1961年提出来的,但并没有引起理论界多大的重视,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1995年美国学者奥尔森(Ohlson)在其文章《权益估价中的收益、帐面价值和股利》中对这个方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建立了公司权益价值与会计变量之间的关系,使该方法重新得到理论界的重视,并成为近十年来美国财务学、会计学界最热门的研究主题之一。

编辑本段简述所谓剩余收益是指公司的净利润与股东所要求的报酬之差。

剩余收益的基本观点认为企业只有赚取了超过股东要求的报酬的净利润,才算是获得了正的剩余收益;如果只能获得相当于股东要求的报酬的利润,仅仅是实现了正常收益。

即RIt+1=NIt+1-rBVt,其中RIt+1代表t+1期的剩余收益,NIt+1代表t期的企业净收益,BVt是t期企业权益的帐面价值,r 是投资者要求的必要报酬率。

剩余收益需要进行资本成本的调整从而反映会计上未加确认但事实上存在的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

剩余收益模型使用公司权益的帐面价值和预期剩余收益的现值来表示股票的内在价值。

在考虑货币时间价值以及投资者所要求的风险报酬情况下,将企业预期剩余收益按照一定的贴现率进行贴现以后加上当期权益价值就是股票的内在价值。

编辑本段计算公式剩余收益估价模型的基本公式是:PV0=BV0+ΣRIt*(1+r)-t可以进一步的考虑,企业净收益的增加来源是什么?NIt+1=ROEt+1*BVtROEt+1代表t+1期的净资产报酬率。

所以上述模型可以表示为:P0=BV0+∑(ROEt-r)BVt-1*(1+r)-t而净资产报酬率ROE,可以根据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再分解为资产报酬率、销售净利率、权益乘数等,所有这些参数都可以从企业的财务报表中得到,至于投资者要求的必要报酬率,可以根据CAPM模型或者是APT模型进行估算。

企业价值估计的剩余收益估价法解析

企业价值估计的剩余收益估价法解析

企业价值估计的剩余收益估价法【摘要】采用剩余收益估价法企业价值进行评估,克服了传统估值模型不考虑资产账面价值对权益影响的缺陷,提高了估价的准确性,但该模型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我国实际运用时要考虑流通股这一变量并添加规模变量。

在资本市场上,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退出,都需要对投资企业进行价值评估。

企业价值评估是一项综合性的资产评估,是对企业整经济价值进行判断、估计的过程,主要服从或服务于企业的产权转让或产权交易。

企业价值评估是收购兼并中技术性最强的环节,也是购并双方谈判交易的基础。

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企业兼并、收购、股权重组、资产重组、合并、分设股票发行、联营等经济交易行为的出现和增多,企业价值评估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

因此,找到一条合适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非常重要。

近十年来,剩余收益估价理论成为美财务学界最为流行的研究主题,并在实践中广泛应用。

一、剩余收益估价法简介美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撰文指出:作为一种度量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指标,剩余收益反映了管理价值的所有方面。

1938年Preinreich提出了剩余收益定价模型RIV。

当时这个模型是直接基于股利定价模型而建立的,由于没有明确的优于DDM模型的理论基础证券市场也没有发展到能提供足够稳定的数据对其正确性进行检验的程度,因此该模型并没有为当时会计界所普遍接受。

直到20世纪90年代,在深入研究净盈余理论CSR(Clean Surplus Relation)的背景下,经由Ohlson (1995)和Feltham and Ohlson(1995)等一系列分析性研究的逐渐发展,才真正确立了剩余收益估价模型的地位。

Lundholm认为“Ohlson(1995)和Feltham and Ohlson(1995)是财务会计的里程碑”,足见其在财务会计及企业价值估价中的地位。

所谓剩余收益,也叫非正常盈余,是从会计收益中扣除所有权资本成本后的余额。

剩余收益模型在中国房地产业的应用改进研究

剩余收益模型在中国房地产业的应用改进研究

务报告 中大量 的会计信息 。自 1 6 9 8年 B l n rw 的《 a dB o n 会计收 l a 益数据 的经验评价》 发表之后 , 多研究 者开始 以实证的方法研究 许 会计信息与股票价格或市场收益的关系。 已有大量的实证研究证明 了会计信息在价值评估 中的价值相关性。根据剩余收益 的定义 , 需
要对企业当期以及 未来期 间的剩余收益进行预测 , 进行折现 才能 再
第一 , 司股 票价 格等于公司未来期 间的预 期股利的现值 , 公 即
股利折现模型( M) DD 。 第二 , 净盈余关系( e nS r l lt n C R) Cl upu Re i , S 假设。 a s ao 净盈余 关系认 为 ,导致 公司账面净资产发生变化 的因素是公司获取 的收
剩余收益模型在中国房地产业的应用改进研究
大连理 工大学管理 学院 张启銮 刘倩倩
【 摘
要】 剩余收益模 型是近年来流行 的公 司价值评估模型。本文首先回顾 了剩余收益模 型的理论框架和演化形式 , 并针对 中国房地
产业公 司的特 点, 通过 引入更具解释能力的变量将原有模型进行改进 。 结果表 明 , 新剩余 收益模型避免 了原模型取值不确定性的缺 点, 高 提
资者要求的必要报酬率 , 即折现率。该模型表示公司内在价值 为当
期企 业净资产账面价值 以及未来预 期的剩余收益现值之和。 ( ) 型的演化 二 模 传统的企业价值评估 模型一个最大 的弊端 就是 忽略了企业财


模型的建 立
( ) 一 模型的提出 剩余收益模型是建立在 以下三个基本假设之上的。
得到企业 当期的内在价值 。在实际操作中 , 对剩余收益的直 接计算
或者预测是很困难 的 。 也容易受到主观意识的影响和人 为操纵 。为

章股票估值模型

章股票估值模型
– 首先,求出公司价值
• 公司的价值等于公司预期现金流按公司资本成本进 行折现,将预期的未来自由现金流用加权平均资本 成本折现到当前价值来假设公司价值,
– 其次,求出股权的价值
• 公司价值减去债务的价值,得到股权的价值 .
• 1.自由现金流稳定增长的估值模型
– 假定公司以某一稳定的增长率保持增长,估值公 式为:
12.2 自由现金流估价方法
• 弄清楚了企业将会产生的各种现金流,那么我们 就可以把这些所有的现金流进行贴现在求和,从 而得到公司的价值。这就是利用自由现金流来对 公司进行估价的基本思想。
• 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一项资产的价值等于该资产 预期在未来所产生的全部现金流的现值总和。
12.2.1公司自由现金流估价方法
1
等于FCFF( n 1 gn );
ke依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计量的股权成本
• 3.自由现金流量估值的三阶段模型
– 二阶段:初始阶段增长率很高,增长率转换,最后阶 段增长率稳定,且持续时间较长
– 公式:
V
FCFF0 (1 g ) (WACC g )
(WF AC CF CF 1 g )
其中,FCFF0为当前的自由现金流量, FCFF1为预期下一期的自由现金流量, WACC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折现率),
• 公司自由现金流(free cash flow of firm,FCFF)
– 是公司支付了所有营运费用、进行了必需的固定资产与 营运资产投资后可以向所有的权利要求者(股东和债权 人,或者所有资本供给者)分派的税后现金流。
gt
gagagb Nhomakorabeat A B A
, ga gb
• FCFF贴现模型的思路

g

Olson剩余收益模型 ppt课件

Olson剩余收益模型  ppt课件

ppt课件
17
Xt+1a= ω Xta +V t + ε 1 t+1 ………(3)
pt =k(ψxt -d t ) + y t (1-k)+ α2 V t
……………….(10)
Xt+1a= Xta + ε 1 t+1( ω =1 ,V t=0 )
k
=
(Rf-1)α1
=
(Rf-1)
ω/
(RXfta–=ωx)(t- 0(R≤f-ω1)≤y1t,-1
α 1= ω/ (Rf –ω)≥0

α2 = Rf /{ (Rf –ω) /(Rf –γ) } >0
………………….(8)

由(3)带入(8)=〉


pt= yt + α1xt-α1 (Rf-1)yt-1+ α2 Vt
……………….(9)
Y t -1=y t -xt+d t
………………….(2)
ppt课件
ppt课件
前提假设
8
假设{xτa} ,{Vτ} τ≥1满足自回归过程,即,
其中,xta≡在(t-1,t)期间的企业剩余收益 Vt=其他信息财务报表之外的重要信息,会影响未来的而
不是现在的剩余收益 ===为非预期的干扰项,是随机误差项,均值为0
0≤ω,γ<1,且固定已知。在宽松的时期,它们的值取决 于企T业+1的期经的济剩环余境预与期会收计益准是则线性的,在t期异常
= ωτ Xta+ Vt (ωτ -γτ)/ ( ω-γ)
………………….(7)
ppt课件
13
由(7)带入(5) =〉
= yt+

剩余收益估值模型与自由现金流估值模型比较研究

剩余收益估值模型与自由现金流估值模型比较研究

FCFF,
其中, v 。 表示 当前公 司价值 , F C F F 。 表示 t 期公 司 自由现金流量 , WA C C表示加权资本成本 。而在实务中 , 公 司价值 常被分解为两部
分 , 即 预 测 期 价 值 和 后 续 期 价 值 之 和 。 即 为 下 式 : V 0 = {

O h l s o n ( 1 9 9 5 ) 模 型又被经常简化为如下形式 : P l = B V 。 ( 1 + r ) R I +
i= 1
l十r, ‘
…( 5 ) 。其中 , P t 是t 期公司价值 , B V 。 从是 t 期股东权益资
产的账面价值 , R I . 表示 t 期 的剩余收益 , r 是股东要求 的报酬率 , C V T是公 司 T 时期后 的续存价值 。
税税 率 ) +折 旧 一资本性支 m增加 一营运资本增加。

一…
F C F F T + I 丽 … ( 2 ) 。 其 中 , F C F F  ̄ - 表 示 T + l 期 公 司
自由现金流量 , 而g 表示公 司增长率。该模 型的主要难点是对 自由现金流量 的计量 , 学者们对 自由现金流量的计 算方法也有不同的 认识 。 R a p p a o  ̄、 C o p e l a n d、 C o r n e l l 等学者都给出了各 自的 自由现金流量的计量公式 。 以C o p e l a n d的公式为例 : F C F F =E B I T×( 1 一所得 ( 二) 剩余 收益估值模型 剩余 收益估 值模 型指的是通过剩余 收益来度量公司 内在价值的股权估值模型 , 它的核心思想是认为 公司价值 应该 为净 资产 的增 加值 与未来剩余收益贴现值之和 , 剩余 收益估值模 型 , 得到 了金融界的广泛重视 , 并逐渐成为世界公认 的公司价值估 价方法 。 表达式为 : P l = B V + ( 1 + r ) E [ x T] . . ・ ( 3 ) 。 其 中, P I 代表公 司价值 , B V 。 代表股东权益的账 面价值 , E 【 x 。 T 】

简介企业价值评估中收益法的主要估价模型

简介企业价值评估中收益法的主要估价模型

简介企业价值评估中收益法的主要估价模型【摘要】在如今的企业价值评估中,收益法是主要的评估途径,且其在企业价值评估中存在多种估价模型,主要的有股利贴现模型(ddm)、现金流量折现模型(dcf)、经济附加值模型(eva)、剩余收益估价模型(riv)等,这些模型是收益法理论在具体企业价值评估中的运用。

【关键字】收益法,企业价值评估,估价模型一、引言随着经济不断地向前发展,以企业合并、股权重组、资产重组等经济行为日益增多,估价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从而使企业价值评估得到了飞速地发展,而关于企业价值评估的研究,特别是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更是受到了重视。

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收益法的主要估价模型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情况。

二、主要估价模型1.股利贴现模型(ddm)企业价值评估中的股利贴现模型(ddm)是评估股票内在价值的最基本的方法,即股票的内在价值就等于股东可能取得的各期预计股利的现值总和。

从ddm的理论中产生了几种具体的股票价值估价模型:股利固定增长的贴现模型,即按不变的增长率增长;两阶段股利贴现模型,即假设公司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超常增长阶段和永续增长阶段;三阶段股利贴现模型,即假设公司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超长增长阶段、过渡阶段和稳定阶段。

此三种模型的公式分别如下:2.现金流量折现模型(dcf)所谓dcf模型是指对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及其风险进行预期,然后选择合理的折现率,将未来的现金流量折合成现值求和,以得出企业价值的一种方法。

其中:企业自由现金流量=净利润+折旧与摊销+利息费用(1-所得税率)-资本性支出-营运资金增加额股权自由现金流量=净利润+折旧与摊销-资本性支出-营运资金增加额+新债发行-债务偿还dcf与ddm一样,也主要分为三种模型:固定增长模型;两阶段增长模型;三阶段增长模型。

其中,企业自由现金流(fcff)模型的计算公式分别如下(fcfe模型的计算公式同下):3.经济附加值模型(eva)经济附加值,即公司每年创造的经济增加值等于税后净营业利润与全部资本成本之间的差额。

剩余收益估值模型REVM推导浅析

剩余收益估值模型REVM推导浅析

(PVED)在这里,代表在初始估值时间公司股票的内在价值,d表在时间t上,公司股东所能收到的预期净股息,而P资本成本。

这便是股息贴现模型。

当,同时把等式(1)带入(PVED)则得(2)进一步推导则需要将义为股票的账(3)其次,从所有者权益的角度,剩余收益(RE)可以定义为将超出企业股票账面价值的资本回归收益的部分:(4)最后,假设干净的盈余关系 (clean surplus relation) 存在,“收益”被定义成为一个广义上的概念,即所有除去所有者权益的资本交易外,其他一切账面价值的变化都应归属于会计的收益,而不能直接进入所有者权益项目。

在此,收益被定义为:(CSR)把(CSR)加入(4)就能得到:再用公式(5)代替公式(3)得:(FCFVM)取一个零和的表达式:其中,NOA为净经营资产,代入FCFVM得:从实体层面上观察,干净盈余关系则表现为:(CSRE)校正后的收益可定义:(REE)因此,实体层面上的REVM模型估值可以表示为理论上,企业价值应该是股东所能得到的未来期待收益的总和。

剩余收益估值模型正是使用权责发生制,符合价值从无到有的产生过程,提供更加平滑的未来流量估计。

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部)参考文献:[1]Cheng, Q. (2005) ,"The role of analysts' forecasts in accounting-based valuation" 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 10:531.[2]Easton, Peter D.PE Ratios, PEG Ratios, and Estimating the Implied Expected Rate of Return on Equity2004(1):501-538.摘要:剩余收益是指投资获得的利润,扣减其投资额(或净资产占用额)按规定(或预期)的最低收益率计算的投资收益后的余额,是一个部门的营业利润超过其预期最低收益的部分。

剩余收益估价模型与主流价值评估模型的比较

剩余收益估价模型与主流价值评估模型的比较

剩余收益估价模型与主流价值评估模型的比较宋光辉( 博士生导师) 龚玉策(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510640)【摘要】本文通过理论分析, 将剩余收益估价模型与股利折现模型、折现现金流量模型和经济增加值模型这些主流价值评估模型进行比较, 发现剩余收益估价模型较其他主流价值评估模型更具优势。

【关键词】剩余收益估价模型股利折现模型EVA价值评估是现代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剩余收益估价模型作为一种新兴的评估模型, 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其主要优点是直接利用财务报表数据, 以价值创造为导向。

该模型经过严格的数学推导, 将企业价值表述为净资产的增加值与未来超额收益贴现值之和, 这使得企业价值和会计信息之间有了精确的数学关系。

通过与主流价值评估模型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 剩余收益估价模型不但弥补了主流价值评估模型的缺点, 而且比主流价值评估模型更能适应新经济环境的要求。

一、剩余收益估价模型概述1938年, Preinreich提出了剩余收益估价( R IV) 模型。

由于与股利折现模型相比, 其不具有更具优势的理论基础, 证券市场也无法提供足够准确的数据对其正确性进行检验, 从而该模型并没有为当时的会计界所普遍接受。

直到20世纪90年代, 在深入研究净剩余理论的背景下, 经由Feltham和O h lson( 1995)等的一系列分析性研究的逐渐发展, 才真正确立了R IV模型的定义及其度量的完备理论架构。

根据O hlson( 1995) 文献所述, 可得到R IV模型的定义式为:TV t=B V t+"[ E( R I t+!- 1) /(1+r) !]( 1)!=1其中: V t是t时刻( 评估起算点) 的企业价值, BV t是企业t 时刻净资产的账面价值, R I t+!- 1是第t期的剩余收益, r是市场要求的回报率, E是数学期望符号。

剩余收益( R I) 的定义式是:R I t+!=N I t+!-rB V t+!- 1其中: N I t+ !代表第t+ !期的净收益。

剩余收益估值模型与自由现金流估值模型比较研究

剩余收益估值模型与自由现金流估值模型比较研究

剩余收益估值模型与自由现金流估值模型比较研究作者:廖俭来源:《财会通讯》2013年第18期摘要:公司价值评估是现代公司金融、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自由现金流量估值模型是实践中应用最广泛的理论模型,而剩余收益估值模型是1995年以来在理论界、实务界取得巨大成功和广泛认可的公司估值理论。

准确理解两种模型的联系和区别,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从理论上比较了这两种理论模型,并且通过实例比较了两者的操作难度和实用价值。

关键词:公司估值剩余收益估值模型自由现金流估值模型比较一、引言公司价值评估是现代公司金融、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长期都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重点领域,并且形成了支系庞大的理论体系。

除去传统的成本法、相对比较法外,现代的公司价值的理论研究体系主要有:股利折现理论(DDM)、现金流量折现理论(DCF)、剩余收益估值模型(RIM)、经济增加值模型(EVA)、实物期权估值理论。

其中,现金流量折现理论(DCF)中的自由现金流量估值模型是目前在实践中应用最广泛的模型,国内多数机构投资者都采用此模型对公司进行估值。

而剩余收益估值模型是1995年以来受到极大关注,又一被理论和实务界广泛接受的理论体系。

由于这两大理论模型体系代表着公司估值理论的主流和前沿领域,而且在方法和理念上都有着相似或者亲缘关系。

准确理解两种模型的联系和区别,分清两者的优劣和长短,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均有着重要意义。

因此,本文将从理论上比较这两种理论模型,并且通过实例比较两者的操作难度和实用价值。

二、理论模型比较(三)自由现金流量估值模型与剩余收益估值模型的比较式(5)实际是Ohlson(1995)模型的简化形式,不难看出,它与自由现金流量估值模型式(2)是十分相似的。

事实上,Feltham和Ohlson( 1995)指出,自由现金流量估值模型,不过是利用特殊的会计标准计量了公司的综合收益和账面资产,只是剩余收益估值模型的特例。

费尔森-奥尔森估价模型实证检验

费尔森-奥尔森估价模型实证检验

pt=bt+α1Xta+α2vt
(7)
公式(7)中,α1=ω/(1+γ-ω) α2=(1+r)/[(1+γ-ω)(1+r-γ)]
这 一 估 值 函 数 ,即 不 需 要 预 测 未 来 股 利 ,也 不 需 要
关于终值的假设,而是通 过 以 上 修 正 回 归 模 型 来 估 计
执业会员,硕士研究生。
36
徐 红 军 :费 尔 森 - 奥 尔 森 估 价 模 型 的 实 证 检 验
Pt=n∑∞=1Et[bt+n-(11++xrt)+nn-bt+n]
(3)
经代数计算可将(3)式写成:
pt=bt+n∑∞=1Et[xt+(1n-+rrb)tn+n-1]-E(1t[+btr+)∞∞]
应计制会计在估值方面 优 于 现 金 制 会 计,则 费 尔 森 -
奥尔森模型的有用性应更多建立在会计数据的特性上。尔 森 - 奥 尔 森 模 型
的实证意义依赖于其第 三 假 设,即 剩 余 收 益 的 信 息 动
态性。这一假设赋予了费尔森-奥尔森模型严格的约
型 的 一 种 重 新 表 述 ,由 以 上 推 演 过 程 可 以 清 楚 地 看 到 ,
它并不依赖于会计数据 的 特 性,而 是 依 赖 于 净 剩 余 会
计 关 系 。Frankel、Lee(1998)证 明 尽 管 股 利 折 现 模 型 的
剩余收益表达形式表面上具有依赖于会计数据的特
点 ,但 从 实 证 角 度 却 没 有 任 何 意 义 。 因 为 ,如 果 要 说 明
一模型 提 出 了 相 对 于 其 他 模 型 更 加 全 面 的 估 值 方 法 。[5-6]但 这 些 实 证 研 究 忽 视 了 剩 余 收 益 的 信 息 动 态 性 特征,将该模型变成了用 剩 余 收 益 代 替 的 股 利 折 现 模 型的衍生模型,导致这一模型失去了其内核。 笔者认为,剩余收益 模 型 所 依 赖 的 理 论 基 础 仍 然

基于价值创造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_Ohlson模型_李娜

基于价值创造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_Ohlson模型_李娜

其价值就大于净资产的账面价值,即实现了价值增值,反之价
值就降低,特殊情况下,当企业预期剩余收益的现值为零时,
企业价值等于其账面价值。Ohlson(1995)模型的提出,使得剩
余收益模型的实用性增强,成为大量相关研究的主流模型。
2. Ohlson(1995)模型的优越性。剩余收益模型着眼于公
司的价值创造过程,从价值创造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是从利
【关键词】 企业价值 剩余收益 Ohlson 模型
过去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导向,往往使企业的决策
带有短期行为的倾向,忽视企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长此
以往不利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以及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提
高。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剧变,企业决策要从利润最大化
导向向价值最大化导向转型。企业价值本质上是企业资源配
的经济价值和经济收益,证明了会计数据具有很好的公司价 值计量属性,反驳了认为会计盈余不具有经济含义、不能由会 计盈余推导出公司价值的传统观点。但是 Peasnell 研究的初 衷并不是估值问题,而是解决会计数据信息观的理论证明问 题;证明会计盈余和公司价值之间具有明确的数量关系;提出 在一定条件下,会计收益率与经济收益率可以互相替代;会计 数据与经济价值之间具有明确的定量关系,会计原则的变化 并不构成采纳会计信息进行估值的障碍 。Peasnell 提出的模 型含有误差项,这个模型更多的是理论上的意义,在实践中很 难使用。
剩余收益模型体现了企业价值的持续性和动态性,不仅 反映了企业的现在,而且也考虑了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遵循 货币的时间价值、风险与收益对等原则,使得企业价值的评估 不仅仅停留于企业静态的经营成果方面;在剩余收益的估价 中,突出了净利润和账面净资产等会计信息的计量潜质,而且 该模型对会计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无严格要求,这使得剩余 收益模型的适用性大大增强;学者们根据该模型所作的拓展 分析使会计信息、财务分析数据与企业价值管理很好地结合 起来,拓展了财务学、会计学、经济学、信息学、统计学等几个 学术领域。剩余收益模型使很多财务指标,例如权益报酬率、 市盈率、市净率以及每股净资产等都对企业价值产生解释力 和预测能力,这将企业的财务分析与企业价值的评估紧密结 合在一起,从而为预测上市公司的价值提供了便利。剩余收益 模型明确了会计数据在企业估价中的作用,会计数据作为决 定企业价值的变量被直接纳入到企业估价模型中,这也为适 应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对剩余收益模型进一步拓展研究提 供了有益的思路。

实物期权改善剩余收益估值模型解释力研究

实物期权改善剩余收益估值模型解释力研究
[2]
(剩余) 收益模型。 建立了基于财务信息的连续时间超常 程小可等 拓展出了基于 P 阶向量自回归过程的广义剩
[ 3]
余收益估值模型。 在剩余收益估值模型的实证方面: Bernard 使用价值 线 的 预 测 数 据 对 Ohlson 模 型 进 行 了 检 验 , 结 果 表 明 Ohlson 模 型 比 股 利 折 现 模型 对 股 价 的 解 释 能 力 更 强 。 Penman 和 Sougianni 的实证结果表明, Ohlson 模型的结 果比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法和股利折现模型更为准确。 Dechow, Hutton 和 Sloan 对 Ohlson 提出的线性信息动
[1]
态化假定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美国的数据支持 Ohlson 的假定, 剩余收益遵循均值回复过程。Francis, Olsson 和 Oswald 比较了股利折现模型、 Ohlson 模型及自由现金流 量现值模型对价值估计的可靠性,发现 Ohlson 估价模型 更为准确, 而且对证券价格的解释好于自由现金流量折现 法和股利折现模型。 国内学者在剩余收益估值模型实证方 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 陈信元等 [ 4 ]运用 Ohlson 模型考察 了 上 海 证 券 市 场 1995—1997 年 会 计 信 息 的 价 值 相 关 性, 研究结果表明收益、 净资产、 剩余收益、 流通股比例 和规模具有的增量价值相关性与 Ohlson 模型的预测一 致, 股价与收益、 净资产和剩余收益呈正相关。于渤等运 用 Ohlson 模型, 证实了 1999 年以来中国上市银行剩余 收益和净资产两个变量对股价的解释能力。卿小权 [ 5 ]利 用沪深股市的样本, 实证肯定了剩余收益估值模型的股价 解释力。 通过实证研究, 人们也发现了剩余收益估值模型的一 些不足之处, 其中最显著的是它对某些公司的估值过于保 守, 往往容易低估公司的价值。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理论 这是 Ohlson 模型中剩余收益遵循一 分析。 一种思路认为, 可以保留 Ohlson 剩余 阶自回归 AR1 过程的假设造成的, 考察 AR2、 收益均值回复假设, 扩大剩余收益的滞后阶数, AR3 过程对剩余收益的拟合程度。还有种思路认为, 低估 公司价值可能是 Ohlson 模型的线性信息动态假设造成 考察非线性情况下剩余收 的, 可以尝试放弃线性的假定, 益估值模型的表现。 本文研究的是另一条思路:传统现金流折现的 NPV 法由于没有考虑实物期权的价值而一般会低估项目的价

hou剩余收益模型估计方法

hou剩余收益模型估计方法

hou剩余收益模型估计方法
剩余收益模型是一种用于评估公司股票内在价值的财务模型。

其核心思想是,公司的内在价值等于其账面价值与未来剩余收益的现值之和。

剩余收益模型的估计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 确定公司的账面价值(B_0):即公司的净资产,可以通过财务报表获得。

2. 预测未来的剩余收益(RIt):剩余收益等于收益减去权益成本,公式为(ROE × B_0)-(r × B_0),其中ROE是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r是权益成本。

3. 预测未来的股利(Dt):根据公司的历史股利支付率和未来的盈利预期,可以预测未来的股利。

4. 计算折现率(r):折现率通常采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等方法
确定。

5. 将未来的剩余收益和股利折现到现在的价值:剩余收益的现值等于剩余收益除以折现率,股利的现值等于股利除以折现率。

6. 计算公司内在价值:公司内在价值等于账面价值加上未来剩余收益和股利的现值之和。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步骤仅为大致的估计过程,实际应用中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正。

同时,由于未来市场环境和公司经营状况的不确定性,
所得到的内在价值也会有所波动。

因此,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应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结合其他财务指标和市场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剩余收益估价模型剩余收益估价模型(Residual Income Valuation Model)[编辑]剩余收益估价模型概述剩余收益模型(RIM)又被称为EBO模型,最早是由爱德华兹(Edwards)和贝尔(Bell)于 1961 年提出来的,但并没有引起理论界多大的重视,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1995年美国学者奥尔森(Ohlson)在其文章《权益估价中的收益、帐面价值和股利》中对这个方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建立了公司权益价值及会计变量之间的关系,使该方法重新得到理论界的重视,并成为近十年来美国财务学、会计学界最热门的研究主题之一。

所谓剩余收益是指公司的净利润及股东所要求的报酬之差。

剩余收益的基本观点认为企业只有赚取了超过股东要求的报酬的净利润,才算是获得了正的剩余收益;如果只能获得相当于股东要求的报酬的利润,仅仅是实现了正常收益。

即RI t+ 1= NI t+ 1−rBV t,其中RI t+ 1代表 t+1 期的剩余收益,NI t+ 1代表 t+1 期的企业净收益,BV t是 t期企业权益的帐面价值,r 是投资者要求的必要报酬率。

剩余收益需要进行资本成本的调整从而反映会计上未加确认但事实上存在的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

剩余收益模型使用公司权益的帐面价值和预期剩余收益的现值来表示股票的内在价值。

在考虑货币时间价值以及投资者所要求的风险报酬情况下,将企业预期剩余收益按照一定的贴现率进行贴现以后加上当期权益价值就是股票的内在价值。

[编辑]剩余收益估价模型的公式剩余收益估价模型的基本公式是:可以进一步的考虑,企业净收益的增加来源是什么?ROE t+ 1代表t+1期的净资产报酬率。

所以上述模型可以表示为:而净资产报酬率ROE,可以根据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再分解为资产报酬率、销售净利率、权益乘数等,所有这些参数都可以从企业的财务报表中得到,至于投资者要求的必要报酬率,可以根据CAPM模型或者是APT模型进行估算。

[编辑]对剩余收益估价模型的评价这个模型采纳了折现现金流量模型中货币的时间价值、风险-收益对等原则的优点,同时及传统的方法又有不同,不是从利润分配角度出发,而是从企业的价值创造(ROE)观点考虑问题。

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围绕价值创造进行的,其结果又会在财务报表上得到最终反映,因此更为贴切地反映了企业的真实情况。

美国学者迈尔斯早在1977年就指出,一个公司的市场价值由两部分组成:在位资产和增长机会的现值之和。

运用该模型股票价值等于当期净资产价值加上未来增长机会的净现值,这正是对企业增长机会的期权价值的一种衡量。

加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股份公司都趋向于不派发或少派发现金股利,使该模型的应用受到前所未有的推崇。

从剩余收益概念出发,管理咨询公司创造了经济利润、经济增加值(EVA)、市场增加值等多个方法应用于公司管理及价值评估中,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然而在企业会计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核算方法上的差异,使得会计数字容易受到人为操纵,这样是否会影响股票价值评估的准确性呢?完全不会。

因为股票价格是以未来收益及当前帐面价值为基础的,而复式记帐原理具有内在的自我调整性质,使会计方法选择的差异也会同时在未来收益和当前帐面价值上反映出来。

由于会计数字对该模型具有极其重要性,评估人员需要对会计方法非常熟悉,洞悉企业可能存在的会计调整事项,才能做出客观的估算。

金融分析人员热衷于会计基础的剩余收益模型,因为该模型体现了企业价值成长的驱动因素所在。

只有企业的投资活动能够创造高于股权资本成本的收益后,才能提升公司股票的内在价值,投资者才会支付比净资产高的价格。

否则,企业的收益低于正常收益水平(权益资本成本),投资者不会对这种股票支付任何溢价。

至于企业的“增发”和“配股”等融资活动,虽然增加了企业权益的帐面价值,但同时增加了公司的股份数量,在新的融资不能创造出高于资本成本的财富情况下,企业的股票价值就不会得到提升。

因此,企业股票价格及其所代表的净资产价值的偏差依赖于企业创造“剩余收益”的能力。

传统的现金流量估价模型“用净现金流量公式来估算公司价值时不使用公司财务报表上的数据,使该方法失去了实用性(奥尔森)”。

事实上,股票价格里面包含了多少会计信息是证券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发挥及否的重要判定基准,是资本市场效率体现的主要标志。

传统的现金流量模型其信息不能从财务报告直接获得,会计信息在股票估价中的作用不易显不需要进行多余的调整,作为基于应计会计信息的估价模型,明确了会计信息在股票估价中的作用。

尽管基于历史成本原则的会计信息遭到了诸多证券市场人士的批判,但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会计信息对于股价变动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

运用会计信息直接进行价值评估,摆脱了传统现金流量贴现模型从会计数字转化为现金流量数字的“曲折”,增加了实用性。

美国会计学会就认为剩余收益模型是一种比贴现现金流量模型更准确的模型,并加以推荐应用。

[编辑]对企业价值创造的启示“剩余收益定价着眼于公司的价值创造过程”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佩因曼教授认为这是该模型及传统股利折现和现金流量折现模型的最大区别。

一个公司的投资价值在于它将来赚取收益超过资本成本的能力,价格及帐面价值(P/B)比率将会随着公司增加“经济价值”的能力增强而增加;如果企业不能赚取超过资本成本的收益,那么其股票价格低于净资产也毫不奇怪,恰恰是资本市场对其内在价值的正确反映。

传统的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指标,通常有权益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每股收益等。

但这些指标都没有考虑资本成本因素,不能反映资本净收益的状况和资本运营的增值效益。

企业显示正的利润并不意味着企业资产得到保值增值。

剩余收益估价模型的核心在于,它从股东的利益出发,在评价公司管理层的经营管理活动是否为股东创造了价值时,只有当公司的税后净利润(已扣除债务利息)大于股东对公司的投资资本时,才能认定管理层的经营管理活动为公司创造了价值。

由此看来,把权益资本的成本作为考核公司经营业绩的一个要素,正是剩余收益及传统财务分析工具的最大区别。

根据传统的“会计利润”计算惯例,很多公司的财务报表显示都在盈利。

但事实上,许多公司并没有真正赢利,因为其所赚取的“利润”往往小于公司全部投入的资本成本。

作为一种新的会计核算方式及管理理念,剩余收益纠正了这个错误;并明确指出,管理人员必须“为资本付费”,就像支付工资一样。

剩余收益模型对资本成本的重视,使企业可以避免隐性亏损。

一般企业投资时,只要回报率高于贷款利率,就认为是一个可行决策;事实上,如果考虑股东要求的报酬,项目预期现金流量未必能全部满足;用剩余收益的方法计量,投资于该项目可能会遭受损失。

此外,基于剩余收益观念,可以更好的协调公司各个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促使公司的利益最大化。

公司的生产、营销、采购、服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个部门之间可能存在着利益冲突;特别是公司的资源有限时,这种冲突更为严重。

如果从剩余收益角度思考,无疑为解决这种冲突提高了一条较好的途径。

不同的部门目标实现都需要一定的投资,如果它能够创造较多的剩余收益,那么就应该被优先满足;如果它不能创造剩余收益或者创造的很少,那么它只能排队等候。

建立在剩余收益框架下的企业决策准则,保证企业战略的顺利实施。

公司价值的来源很多:率先开发出新的产品、进入一个新的行业、现在投入可在未来获益的资本性支出、创新造就的生产成本降低等等。

对于公司的高层管理者而言,并不是缺乏投资项目,而是通常面临着太多的项目可供选择;每一个项目经理都会把自己的项目描绘的美妙无比,因为他们在公司总体利益条件下,还具有不同的私人利益需求。

这样如何选择一个真正好的项目,就成为高级管理者的难题?在剩余收益面前,所有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采用剩余收益作为财务衡量指标,所有的决策过程归结到一个问题——是否提高剩余收益。

任何企业都有其成长生命周期,都要经过起步、快速发展、成熟和衰退这几个阶段。

企业处于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膨胀阶段的高增长最终会归于平庸;根据微观经济理论,除非拥有特殊的技术和产业进入壁垒,当一个行业进入长期竞争均衡的时候,所有的企业只能期望获得及资本的机会成本相等的收益,不多也不少。

如果有些企业赚取经济利润,由于新的竞争对手不断加入及本行业内部企业扩大生产的冲动,企业的“经济租金”很难较长时间内维持。

因此企业的超常收益并非一定能持续下去,即剩余收益的期限一般不会太长,因此如何保持住企业当前的剩余收益水平并不断创造新的价值成为企业战略决策的首要问题。

剩余收益的最大来源无疑是专有技术和产业壁垒,产业壁垒并非每个企业都能具备,创新才是大多数企业的秘诀所在。

通过品牌、技术和服务创新,建立更有吸引力的市场、构建更为强健的竞争地位和竞争优势,最终建立“剩余收益的永动机”。

基于剩余收益理念的核心的竞争优势和正确的决策准则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保证公司创造价值的必然需要,也是公司基业常青的源头所在。

[编辑]剩余收益估价模型在应用中面临的难题[1]1.如何将会计收益调整为综合收益从而使其满足干净盈余关系1995年,Feltham和Ohlson提出RIVM的理论依据是干净盈余理论,干净盈余是企业来自经营活动的收益,即企业所有来自利润表的收益,所以它采用的收益应该是综合收益。

综合收益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提出的一种新的会计要素,其定义为“:企业在报告期内,在业主以外的交易以及其他事项和情况中所发生的权益变动,包括报告期内除业主投资和业主派得外一切权益上的变动。

”目前会计界存在“全面收益观”和“不全面收益观”,前者认为所有引起企业净资产变动的活动都应该在利润表里反映,后者认为并不是所有引起企业净资产变动的活动都应该在利润表里反映。

所以综合收益采用的是会计上的全面收益观,不允许不经过利润表而直接进入资产负债表的损益类项目出现,使计算出的收益真正反映本期的全部收益。

在公司价值评估实务中如果采用不全面收益观进行会计处理,则利润表上的会计收益就不是综合收益,直接以会计收益来计算剩余收益,则不符合干净盈余理论的要求。

我国从2007年年初开始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没有单独设置综合收益会计要素,要求对外披露的报表中不包括综合收益表,所以我国目前还处于从“不全面收益观”到“全面收益观”的过渡阶段。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公司的财务活动种类增多,日益复杂,涉及的利得和损失项目增多,所以数据调整的种类和数量也会及日俱增,在应用RIVM进行公司价值评估时要将公司对外披露的现有利润表调整到综合收益表,而如何将净利润调整为综合收益则是一大难题。

2.如何正确区分权益剩余收益模型和经营剩余收益模型剩余收益估价模型分为权益剩余收益模型和经营剩余收益模型。

权益剩余收益模型中的权益主要是指普通股权益,不包括存在财务杠杆作用的债权权益和优先股权益,其中剩余收益是剩余权益收益,计算公式为:该模型的表达式如下:(1)其中:V E为当前的普通股权益价值;BCS0为期初普通股权益的账面价值,在不存在优先股的情况下,BCS0= BV0,K s= K e;REI t为第t期的剩余权益收益;K-s为普通股权益的资本成本;BCS t− 1为第t-1期的普通股权益的账面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