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陆战队装备军民融合保障中社会力量的运用研究

合集下载

新常态下推动军民融合的对策建议研究

新常态下推动军民融合的对策建议研究

新常态下推动军民融合的对策建议研究军民融合是指军事领域和民用领域之间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是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重要方向。

新常态下,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各种风险挑战,加快推动军民融合对于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和安全防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体系要加强军民融合的顶层设计,形成有利于军民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

加强对军民融合发展的宏观规划和统筹协调,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来推动军民融合的深入发展。

加大对军民融合企业的扶持力度,提出具体的配套政策,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军工领域投资,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二、建立军民融合科研平台,提升创新能力要积极构建军民融合科研平台,提升军民融合创新能力。

建立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基地和联合实验室,促进军民资源的良性互动和优势互补。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广,提高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的可持续性和实效性。

加大对军民融合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强军民融合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三、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强数据共享要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强军民数据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推动军事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搭建军民融合的信息平台和数据共享平台。

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加强网络空间安全建设,保护军民融合数据的安全和隐私。

促进军事信息化与民用信息化的互通互联,实现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共享。

四、加强人才培养,优化人才结构要加强军民融合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加强军民融合人才的培训和学习,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加强军民融合人才的引进和流动,打破传统的行业壁垒,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军工领域。

优化人才结构,培养一批既懂军事技术又懂市场经济的复合型人才,促进军民融合的有机结合。

五、加强国际合作,拓宽合作渠道要加强国际间的军民融合合作,拓宽合作渠道。

积极参与国际军事技术和装备展览会,加强与国外军工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

加强国际技术标准的对接与认证,提高军民融合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PLA装备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研究

PLA装备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研究

PLA装备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研究随着国家经济的稳步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军民融合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军民融合发展中,军队作为国家最强有力的力量之一,其装备的研发和应用对其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PLA装备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研究成为当前的重要议题。

一、军装民用市场需求的增长在过去的几年中,军装民用领域的市场需求不断增长。

此趋势不仅基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也与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

民用市场改善了PLA装备开发和应用的条件,同时也促使其应用前景发生了大量的变化。

军装民用并非仅仅是将军用器材作为民用产品进行使用,而是基于军队和民用市场的共同需求,深入改革,创新应用,实现共赢。

在这个基础上,PLA装备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研究则需要全面深化。

二、PLA装备军民融合发展的影响PLA装备在民用市场中的应用,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PLA装备无论是在公共安全、交通运输、公共设施建设以及医疗卫生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这些应用不仅强化了国家的安全和警察部门的工作,而且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三、PLA装备军民融合发展的需要军队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工业的技术驱动力,其装备的研发和应用对军民融合的发展影响很大。

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PLA装备的军民融合应用日益受到关注。

这不仅有助于提升PLA装备的质量和特性,而且也有利于满足广泛的民用市场需求。

此外,这样的应用也能促进军民之间的交流和相互了解。

四、PLA装备军民融合发展的方向PLA装备在民用市场的应用面临的新要求和挑战,已逐渐引起各级决策者的重视。

应用前景开阔、应用领域广泛、优势突出,这些都需要加强战略研究,探寻一条切实可行的创新发展道路。

因此,在未来对于PLA装备军民融合发展,需要摆脱传统模式的思路束缚,更多地结合新的市场需求和高科技应用,深入探究军装民用的新突破口。

五、政府在PLA装备军民融合发展中的作用PLA装备军民融合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保障。

关于强化大型复杂装备军民融合保障服务的探讨

关于强化大型复杂装备军民融合保障服务的探讨

研1.主动作为,大力开展经常性为部队技术保障服务为部队技术服务是军代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许多大型复杂武器装备陆续装备部队,由于这些武器装备技术含量高、涉及专业广,使用维护比较复杂,并且部队相应的保障力量尚未形成,这就为部队技术服务工作带来新情况新问题。

某型号武器属于大型复杂武器装备,出厂数量多,列装部队分布广,为使该装备在部队尽快形成保障力和战斗力,军代室必须积极采取措施,会同承制单位就为部队技术保障服务工作制定得力措施。

1.1军厂为加强为部队技术服务的组织、策划和协调工作,健全了机构,组建了专业化的专门队伍;成立专门售后服务管理中心,抽选为部队做好装备技术维修保障是装备质量工作中的重要一环,能否使装备在部队尽快形成战斗力是检验质量工作的重要标准。

近年来,国庆阅兵、联合军演及高新工程装备保障等重大任务不断,如何在保障工作中主动作为、创新方法,高标准地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既是对军代表工作的挑战,同时也是值得认真研究总结的一道课题。

总结在这些重大活动及重要任务中开展装备保障工作获取的经验和教训,探索出一条军民融合式快速高效保障路子对于保障部队打胜仗十分重要。

关于强化大型复杂装备军民融合保障服务的探讨■ 董安华 刘献红 刘 伟精兵强将组建人员相对稳定的技术服务队。

1.2建立快速反应网络,设立服务热线,实行“首问负责制”。

凡部队来电来函,在24小时内必须给予答复处置。

同时,根据装备在部队服役情况,与工厂建立专门服务档案,收集部队的联系地址和联系电话,做好信息的沟通和反馈工作。

1.3依据产品的配套关系构建成立联合服务保障体系。

明确各生产配套单位服务的职责和义务,快捷有效的保证部队服务保障的需求,有效的整合服务资源,搭建复杂装备如何实施技术保障的平台,形成快捷高效的服务网络。

1.4加强为部队技术培训工作,使部队保障分队能够熟练掌握操作使用技能,正确使用和维护保养武器装备,能够排除一般常见故障,避免因操作使用不当而造成不必要的装备损坏。

军队装备保障人才军民融合式培养探讨

军队装备保障人才军民融合式培养探讨

军队装备保障人才军民融合式培养探讨军队装备保障人才的培养一直是军事领域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保障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军事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军队装备保障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培养模式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

军民融合是我国军事发展的重要战略,军民融合式培养可以更好地满足装备保障人才的需求,提高培养质量和效率。

军民融合可以提供更广阔的人才资源。

军队装备保障人才需要具备综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在军队中培养这样的人才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和时间。

而通过军民融合式培养,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入优秀的民间专业人才参与军事装备研发和保障工作。

这样不仅能够解决军队人才培养的瓶颈问题,还可以提高人才的质量和水平。

军民融合可以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军队装备保障人才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而仅仅依靠军事院校的理论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通过军民融合,可以让培养对象参与实际的科研、试验和装备保障工作,真实感受军事装备保障的实际工作环境和工作要求。

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军民融合可以提高装备保障人才的创新能力。

现代军事装备不仅需要具备高水平的维护保障能力,还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通过军民融合,可以吸引更多的创新人才参与军事装备保障工作,引入新的技术和思维方式。

这样可以促进装备保障人才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装备保障工作的科技含量和效益。

军民融合可以促进军事装备保障的现代化发展。

军队装备保障的任务十分繁重和复杂,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管理方式。

通过军民融合,可以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提高装备保障的效率和水平。

军民融合还可以促进军队装备保障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实现军事装备保障的现代化发展。

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研究

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研究

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研究余高达(少将)所谓“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就是使军队装备保障由自我封闭、自成体系、自我保障,转变为依托社会保障资源,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装备保障体制,实施军民一体的装备保障。

实行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是我军装备保障的发展方向和必由之路。

实行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的必要性实行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必须充分认识军民融合式保障的必要性,摒弃军队自我保障的传统观念,确立军民融合保障的新理念。

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的必然要求胡主席指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

这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做好的一篇大文章。

”“能利用民用资源的就不自己铺摊子,能纳入国家经济科技发展体系的就不另起炉灶,能依托社会保障资源办的事都要实行社会化保障。

”胡主席的重要指示,正确揭示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指明了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道路,对装备保障的改革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发达国家军队实践探索的成功经验美欧发达国家军队都十分重视建立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制,以及军民结合的装备保障体制。

美军为解决“平时少养兵、战时有兵用”的问题,建立了现役、后备役、合同商三位一体的装备保障力量体系,其中后备役维修保障人员约有19万,供货商对武器装备实施全寿命保障。

国防授权法对战场合同商、后备役保障进行了法律规范,规定地方合同商可承担占基地级维修经费50%的维修任务,在平时以合同的形式明确其战时保障任务,战时根据需要紧急应召参加作战装备保障。

海湾战争中,投入战区使用的装备保障力量近70%是地方力量。

伊拉克战争中,占总数约20%的现役保障力量主要承担战场伴随保障任务;而占总数约80%的后备役、合同商保障力量承担了大量的战略、战区级保障任务。

据美军统计,完成相同的装备维修工作,后备役、合同商所需费用仅为现役人员的 1/6。

海上军民融合式后装保障研究

海上军民融合式后装保障研究

内容提要:推进海上军民融合式后装保障,是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海上方向打赢能力的有效路径,是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内容。

抓好海上军民融合式后装保障,必须充分认清海上军民融合式后装保障的重要意义,深入研析在思想观念、信息建设、法规政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着力优化海上军民融合式后装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海上危机战略管控能力,夯实备战打仗基础。

关键词:国防建设 海上方向 后装保障 军民融合 中图分类号:E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484(2019)06-0071-04 作者:焦玉恒,北部战区海军保障部,助理员,海军中校;张德权,黑龙江省克山县人武部,部长,空军上校;焦海峰,山东省济南市产品质量检察院,主任海上军民融合式后装保障研究 焦玉恒 张德权 焦海峰习近平主席强调指出,要统筹海洋开发和海上维权,推进军地共商、科技共兴、设施共建、后勤共保。

海上军民融合式后装保障,是海上方向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国家海洋战略的重要抓手。

新体制下,加强海上军民融合式后装保障建设,应坚持作战牵引、坚持问题导向,在摆正方位、认清意义上下功夫,在查找问题、解决问题上做文章,在谋求对策、完善措施上出实招,夯实经略海洋、维护海权的基础。

一、充分认清海上军民融合式后装保障的重要意义科学认识海上军民融合式后装保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于精准把握军民融合发展新起点、新使命、新挑战,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海上方向备战打仗的坚强支撑。

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持续深化,海上方向备战打仗准备加速推进,以航母为代表的新型作战舰艇不断列装,后装保障对象更加多元;远海护航、多国海军联合演习等任务不断拓展,后装保障空间更加广阔;敌对势力勾连聚合,海上形势风起云涌,后装保障环境更加严峻。

打仗就是打保障。

世界海战史证明,海上方向备战打仗,亟须优质高效的后装保障做支撑,亟须坚强有力的社会力量做后盾。

英国能在马岛战争中获胜,得益于特混舰队中占舰船数63%的军地保障舰船;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依靠的是完备的动员体系,如租赁商用飞机共飞行4542架次、运送22.4万人;同时,采用商用方式,仅用10天就筹措了5000多项医疗器材等。

装备科技成果转化军民融合式发展研究

装备科技成果转化军民融合式发展研究

装备科技成果转化军民融合式发展研究近年来,随着军民融合战略的深入推进,装备科技成果的转化成为助推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装备科技成果转化军民融合式发展研究,旨在探索如何更好地将军队装备科技成果应用于民用领域,实现军民融合的互利共赢。

本文将从技术创新、市场需求和政策支持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装备科技成果转化军民融合式发展需要重视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推动装备科技成果更好地在民用领域应用的关键要素。

在军队装备科技研发过程中,涌现出了众多具有创新价值的技术成果。

这些成果在民用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由于技术壁垒和应用瓶颈,实现军民融合发展还面临一定的挑战。

促进技术创新,加大对装备科技的研发投入,鼓励科研人员与企业合作,共同推动技术的改进和升级,对于装备科技成果转化军民融合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装备科技成果转化军民融合式发展需要关注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是装备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和导向。

军民融合式发展是在满足国家和民众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推进的。

需要充分了解民用市场需求,挖掘装备科技成果在民用领域的应用潜力。

针对市场需求开展科技成果的转化研究,提高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和市场竞争力。

在市场需求的引导下,推动装备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实现军民融合的双赢。

政策支持是装备科技成果转化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重要保障。

政策在推动军民融合式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政府需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为装备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支持和保障。

一方面,政府可以加大对军队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投入,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军民融合研发工作。

政府可以优化政策环境,简化审批手续,降低转化成本,为装备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便利。

只有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才能更好地推动装备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关于装备保障军民融合发展现状与思考

关于装备保障军民融合发展现状与思考

THANKS
感谢观看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加强军地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发展。
推动产业升级与转型发展
支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
加大对军民融合产业的支持力度,培育壮大军民融合产业 集群,推动产业升级。
引导企业参与装备保障
鼓励民营企业参与装备保障任务,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 成本控制等方面的优势,提高装备保障效率。
推进数字化转型
促进军民融合发展
通过军民融合,可以加强军事领域 与民用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军民 融合深度发展,形成军民一体化的 新格局。
装备保障军民融合发展历程
01
初步探索阶段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开始探索军民融合发展道路,提出 “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方针。
02 03
逐步发展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逐步加大了对军民融合发展的 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了军民融合逐步 发展。
深度融合阶段
近年来,我国进一步加强了对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规划和 政策支持,推动军民融合向深度融合阶段迈进。在这个阶 段,军事领域与民用领域的界限逐渐模糊,资源共享、优 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
02
CATALOGUE
装备保障军民融合现状分析
政策法规环境
1 2 3
政策法规支持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军民融合发展的政策法规 ,包括财政、税收、金融、产业等方面的优惠政 策。
军民融合法规体系
逐步构建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动员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设施保护法》等为核心的 军民融合法规体系。
标准化建设
加强军民融合标准化建设,推动军民通用标准的 制定和实施,促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和转化。

国际军民融合发展模式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

国际军民融合发展模式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

国际军民融合发展模式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国际军民融合已经成为了国际军事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军民融合的背景下,军事力量不再仅仅只是国家安全的保障,更成为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军民融合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对于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本文将从国际军民融合发展模式的实践案例和经验中汲取经验,为中国的军民融合发展提供启示。

一、国际军民融合发展模式的实践案例1. 美国军民融合发展模式美国一直是军事技术和科研创新的领先者,其军队与民用科技的深度融合成为了国际上的典范。

美国政府鼓励民间企业与军事部门合作,共同开发和利用先进技术以提升军事实力。

美国军方与民用企业合作开发的无人机技术,不仅为军事侦察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也在农业、环保、输送等民用领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以色列是一个被战争和冲突包围的国家,因此军事技术一直是其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

以色列军民融合发展模式以军事技术的转化和商业化为目标,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特别是在军事装备、通讯技术、网络安全等领域,以色列的军队和民用企业形成了紧密合作的模式,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德国一直以其工业制造业的强大实力著称,军民融合发展模式也在德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德国政府鼓励民用企业参与国防科技的研发和生产,以提升国防实力和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德国军民融合发展模式在推动国家经济增长的也保障了国家的安全和国防实力。

1. 加强政策支持,形成有利于军民融合发展的政策环境在国际军民融合发展的实践中,政府的政策支持发挥了关键作用。

各国都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强化法规保障等措施,鼓励军队和民间企业进行合作。

中国在制定相关政策时,也需要充分考虑促进军民融合发展的利益,为军民融合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2. 加强技术创新,提升军民融合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是军民融合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只有不断提升技术水平,才能在军用和民用领域取得更大的发展成就。

中国在军事技术和科研创新领域也应该加大投入,推动军队和民间企业的技术合作,形成更多的技术创新成果。

军民融合背景下海军军械装备保障能力研究

军民融合背景下海军军械装备保障能力研究

239中国设备工程C h i n a P l a n t E n g i n e e r i ng中国设备工程 2021.02 (上)近年来,随着海军大发展,海军脚步已从浅海走向深海,海军执行多样化任务和对外交住越来越多,海军装备维修保障任务日益繁重,且难度也有所增加。

1 海军军械装备保障现状1.1 当前海军军械装备保障存在的问题(1)观念老旧,认识不足。

目前,国家相关部门提出了军民融合的发展战略,设立了相应机构,发布了相关文件,但当前我国军民融合的主要问题是军地部门之间配合不足,老旧思维定式和传统思想观念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自成体系、封闭发展”的保障模式依然占有市场,导致军民一体化装备维修保障建设多停留在口头上,“大而全、小而全”的建设理念使得重复建设现象频出。

(2)保障体系粗糙,制度建设落后。

海军现行的军械装备保障一般流程见图1所示。

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问题较多,如同批次配置的装备与有些部队的实际情况不适应;当部队需要修理装备时,只能请生产单位派人或将装备返厂修理,以致出现费用高、修理不及时等现象。

此外,由于军用装备的研制与生产多是采用国家军用标准(GJB),而地方单位多采用强制国家标准(GB)、推荐国家标准(GB/T)、国际标准(ISO)、行业标准(JB)等,这导致不少具有装备维修保障能力的地方单位难以进入军用装备的维修领域。

(3)重生产轻售后,竞争机制不全。

当前海军军械装备生产单位比较重视装备的研发与生产,但对部队使用装备后的反馈和建意不重视,对装备出现的故障或技术升级不关心。

此外,军械生产单位之间的竞争机制不全,竞争压力不大。

目前,我军大部分武器装备通军民融合背景下海军军械装备保障能力研究王庆江,张建,李恒,盛沛(海军航空大学,山东 烟台 264001)摘要:军民融合模式的装备保障已发展成为促进海军军械装备保障能力生成的重要手段。

文中分析了当前海军军械装备保障工作的现状,指出了军民融合发展保障能力的基本思路,研究并提出了加强军民融合背景下海军军械装备保障能力体系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关于装备保障军民融合发展现状与思考

关于装备保障军民融合发展现状与思考

关于装备保障军民融合发展现状与思考本文将重点探讨装备保障对于军民融合发展的存在现状以及对其未来发展的思考。

一、现状分析首先说到现状,我们可以说,尽管国家号召军民融合发展,但是在实践中,我们仍然面临许多困难。

在装备保障领域,由于技术门槛较高、资金投入较大、技术转化机制不完善等因素,军民融合发展存在较大的难度。

许多国内企业想要进军装备保障市场,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很难真正取得实践进展。

其次,在当前的发展背景下,尤其是在国家加快推进制造强国的大背景下,装备产业的发展有了显著的提高。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在军民装备保障领域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可是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相当一段距离。

在当前国家发展的战略背景下,装备保障领域对于军民融合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发展前景,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二、未来思考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要实现军民装备保障融合并不是难事,但是真正实现其效益最大化却需要大力投入。

未来,装备保障需要逐步拓宽军民融合的发展模式,实现科技研发、生产制造、人才培养及市场开发的无缝转化,并以此促进技术进步、提升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围绕军民融合战略,国家应加大对装备保障领域的政策扶持、产学研一体化协作、加速高端人才的运作等方面的力度,搭建多层次、跨境域、多元化的合作平台,促进军民装备保障领域共谋发展,共享发展成果。

同时,发挥市场的作用,促进军民装备保障领域的市场环境改善,有利于市场主体深度参与军民装备保障领域的融合发展,推动军民装备保障更好地进入国际市场。

最后,我们需要重视军民装备保障融合的人才培育,培养一批军民融合领域的专业和具备创新意识的青年人才,这是未来军民装备保障融合发展的重要保证。

总之,关于装备保障军民融合发展现状与思考,我们需要深度思考和多方面探讨。

设置合适的政策扶持,发挥市场的作用,适时指导和引导企业进军军民装备保障市场,加速其快速发展,成为实现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

海防部队“军民融合”车辆装备保障模式探究

海防部队“军民融合”车辆装备保障模式探究
进行 一般维护保养。 如 能 充 分 发 挥 地 方 科 技 优 势 ,走 平 战 一 体 化 保 障 模 式. 就 可 以 通 过 与 地 方 相 应 企 业 挂 钩 和 技 术交 流 , 来 弥 补 部 队 编 制 少 的 问 题. 从 而提 高 车辆 装 备 的 完好 率 。
( 三) 拓 展 一 体 化 联 保 模 式 。在 车 辆 修 理 环 节 上 实 现 “ 军
力 量 不 足 的 问题 .,平 时 可 以 解 决 技 术 难 题, 提 高 车 辆 装 备 的 完好 率 ; 战时, 可 以根据需要 随时动员地方技术人员 . 加快装备的“ 冉 生” 率。

三、 建立“ 军 民 融合 ” 车 辆 装 备保 障 模 式 应 把 握 的 问题
障 模 式 的 必 要 性
由 于 受 体 制 编 制 等 客 观 因 素 的 制约 . 海 防部 队 车 辆 装 备 的保 障能 力
战时器材消耗实际 , 着 眼平 时装 备 维 修 需 求 和 战 时 维 修 器 材
供 应 保 障 ,将 维 修 器 材 平 时 周 转 量 和 战 时储 备 量 “ 两 量 合
障任 务 重 的 矛 盾 。 由 于 海 防 部 队 车 辆 装 备的修理人员编制 少 , 且 业 务技 能
时, 由使 用 单 位 及 时 向上 级 申 请 使 用 战 备 储 存 , 上 级 根 据 年
度动用情况 , 及时在下年度进行配发补充 。
参差不齐 , 不 少 单 位 只能 对 车 辆 装 备
时 跟踪 调 控 。对 驻 地 专业 技 术 人 员 要 全 面 调 查 摸 底 、 按 编 落
实、 明确 分 T 、 定 期 组 织 培 训 。 部 队 组 织 实 兵 演 习时 . 可 由地

军民融合式后勤装备保障问题研究

军民融合式后勤装备保障问题研究

障 机构 及地 方 应 急 管 理 机 构 建 设 的基 础 范 性和 可控 性 , 要 依 据 市 场 规 律 , 现 划 军地 双 方 科 研 资 源 ,加 强 与 国 家 有 关 还 体
上 , 通 过 职 责 赋 予 的 形 式 , 收 地 方 相 对 民 力 资源 利 用 的激 励 性 ,更 要 着 眼 战 部 门和 地 方政 府 的 沟 通 与 协调 , 了解 掌 或 吸 关 人 员 参 与 ,拓 展 国 防动 员 机 构 关 于 军 时 保 障 的特 点 ,保 证 法律 具 有 强 有 力 的 握地方院校 、 科研 院 所 、 用 企 业 的 科研 民
制 约 军 民 融 合 式 后 勤 装 备 保 障 的 障 碍 因 素 很 多 ,其 中 最 为 突 出 的关 键 因 素 是运 行 机 制 不 顺 。因此 , 军地 体 制 机 制 调
后 勤 装 备 军 民 通 用 性 强 ,军 民两 用 技术 应 用 广 泛 。 期 以来 , 长 出于 保 密 方面 的考 虑 , 队 自主 研 发 后 勤 装 备 , 视 了 军 忽
障 的 统 一 领 导 , 筹 规 划 , 理 分工 。 在 增 加 军 民 融 合 式 后 勤 装 备 保 障 内容 , 统 合 制
要 实 现 后 勤 装 备 保 障 军 民融 合 式 发
充 分调 研 现 有 军 队 动 员 机 构 、社 会 化 保 定 专 门 的 法 律 规 范 , 要 突 出 可 操 作 、 展 , 强 后 勤 装备 研 发 力度 , 既 规 加 必须 统 筹 规
及 风 险规 避 措 施 五 个 方 面 寻 找 突破 口 , 解 军 民融 合 式 后 勤装 备 保 障存 在 的 关 键 问题 。 破 关 键 词 : 民 融 合 ; 勤 装 备 保障 问题 军 后

军队装备保障人才军民融合式培养探讨

军队装备保障人才军民融合式培养探讨

军队装备保障人才军民融合式培养探讨随着国防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军队装备保障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成为了当今军事发展的重要课题。

为了适应国家安全和军事技术现代化的需要,军队需要大批优秀的装备保障人才,而这种人才的培养需要军队与社会相互融合,形成军民共建、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军队装备保障人才的培养,需要立足于实战需要,注重实践经验。

在培养方案中,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教学与实际操作相融合。

例如,在培养军队装备维修人员时,应当设置相应的维修实训平台,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掌握维修技能。

此外,军队装备保障人才的培养还需要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应变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使其能够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

军民融合是培养军队装备保障人才的重要手段。

在军民融合中,军队可以通过与高校、企业等社会机构合作,实现人才资源共享,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技术创新等活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效率。

同时,军队也可以通过向民间输送装备维修经验和技术,强化军民合作,推动军民融合发展,使军队用人机制更加开放,更加灵活。

在军队装备保障人才培养中,要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模式。

例如,采用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将虚拟仿真技术、在线学习等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实现更加高效、便捷、经济的人才培养方式。

这种新型人才培养方式不仅能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升专业技能水平,而且可以让军队更快地与国际市场接轨。

要加强人才培养跨学科、交叉性的培养,建立跨院系、跨行业合作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在跨领域学习时,发现自身擅长的专业方向,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军队装备保障人才。

同时,要给予人才更加多元化的选择,不仅以直升机维修、车辆装备保障等技术人才为主,还需要有系统工程、项目管理等多方面的人才培养。

综上所述,军队装备保障人才的培养需要军民融合的力量以及新型的教育模式。

在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才培养模式也将不断创新,军队需要随之变革自身的人才培养思路,加强国防人才储备和培养,创立更加优秀的军队装备保障人才队伍。

基于军民融合下防化装备保障模式探索分析

基于军民融合下防化装备保障模式探索分析

基于军民融合下防化装备保障模式探索分析摘要:在社会发展新形势下,防化装备使命任务的不断调整对装备保障工作造成了较大挑战,当前开始逐步创新军民融合装备保障发展道路。

本文对军民融合下的防化装备保障的不同模式进行分析,分别有战时保障模式、平时保障模式、承制合同企业保障模式等,对各个模式下地方保障模式的有效引入进行重点分析,现阶段通过强化军队改革,能够更好地推动军民融合保障进程全面推进。

关键词:军民融合;防化装备;保障模式在国内外多变的发展形势影响下,我国防化部队各项军事任务日益增多,各类防化装备应用数量以及应用次数在不断扩大,防化装备整体结构以及应用性能集成化程度在不断提升,对各项装备保障任务造成了较大影响。

所以当前需要对我国防化装备保障发展实情进行分析,引入更多地方保障力量,加快军民融合保障发展工作全面推进。

建立统筹计划、对资源进行整合配置、完善建设布局。

一、军民融合下防化装备保障模式概述当前针对防化装备军民融合保障模式尚未进行有效规定,但是主要是将军队装备保障全面融入到社会发展环境中,更加重视市场化发展运作方式,对地方性资源与现有军队保障资源进行有效融合。

防化装备军民融合保障就是在进一步深化装备保障体制全面改革基础上,以军队保障效益与防化装备保障能力发展建设为核心,兼顾各项效益,强化法制建设,遵循互利互惠基本原则,对军队和地方多种力量进行分析,有效完成防化装备多项保障任务[1]。

二、基于军民融合下防化装备保障模式探析(一)组织结构军民融合保障机构在实际布设过程中需要全面遵循科学合理性原则,在原有的保障机构基础上,要对装备保障基本要求进行分析,对各类保障性资源进行整合,然后从地方与军队相关部门组建军民融合保障机构,主要是对防化装备保障进行全面指导,编订相应规划,全面拟定各项法律法规,对军队以及地方保障性机构需要承担的任务比例进行划分,能够组建成军地双方保障队伍。

军队各层防化修理部门需要增设军民融合保障部门,组织协调下级单位防化装备各项保障性工作开展,基本组织机构如图所示[2]。

边防工作中的军民融合与支援

边防工作中的军民融合与支援

边防工作中的军民融合与支援边防工作是保卫国家领土安全,维护国家边境稳定的重要任务。

在这一过程中,军队与民众的融合与支援发挥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探讨边防工作中的军民融合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现有效的支援。

一、军民融合的重要性军民融合是一种深度融合模式,通过将军人与平民有机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一支强大而高效的边防队伍。

军民融合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综合作战能力增强:军队具备优秀的战斗力与专业技能,而民众则了解本地区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情况。

军民融合能够将这两者的优势互补,实现综合作战能力的提升。

2. 边境安全得到保障:军队通过与民众合作,加强边境监控与巡逻,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威胁。

同时,军民融合也能够加强民众的安全意识,提高整个社会的安全防范能力。

3. 促进经济发展:军队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同时,民众也能够通过与军队的合作,获得相关技能培训与就业机会,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

二、实现有效的军民融合支援为了实现有效的军民融合支援,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和完善:1. 完善法律法规: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军队与民众的权责与任务。

推动立法机构出台支持军民融合发展的政策,为军民融合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2. 加强组织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的军民融合组织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能和责任分工。

加强军队与地方政府的沟通与合作,形成协同作战的工作机制。

3. 加强人才培养:注重培养专业化、复合型的军队人才,提高他们的边防工作能力与素质。

同时,也要加强对民众的培训与教育,提高他们的国家安全意识和参与军队工作的能力。

4. 加强设施建设:优化边防设施建设,提高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水平。

通过建设智能化边防系统,实现对边境安全的全面监控。

5. 积极开展宣传教育:通过多种媒体途径,增强军民融合宣传的力度,增强人们对军民融合工作的认知与支持。

同时,也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民众对边防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新形势下武器装备军民融合保障机制探索研究

新形势下武器装备军民融合保障机制探索研究

新形势下武器装备军民融合保障机制探索研究摘要:近几年来,我国经济水平飞速发展,我国武器装备建设工作也得到有效支持,武器装备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然而,我国的装备军民融合保障还处于发展的基础阶段,无法有效适应当前的装备建设速度,没有发挥“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优势。

基于此,本文首先叙述武器装备军民融合保障机制的建设要求,随后简要说明武器装备军民融合保障机制的特点,最后对新形势下武器装备军民融合保障机制的建设策略进行阐释,以此来供相关专业人士交流思考。

关键词:新形势;武器装备;军民融合;保障机制;探索引言:军队国防建设是保障我国经济发展安全、稳定的关键因素,其能够为我国社会进步保驾护航。

对此,我国应该加强对军队国防体系的建设工作,努力将该建设模式融入于国家经济发展体系之中,进一步贯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理念,实现军民融合的发展模式,为提高装备实战化水平和保障能力贡献力量,从而推动装备综合保障健康持续发展。

一、武器装备军民融合保障机制的建设要求武器装备军民融合保障能力是指装备保障主体规划、配置、开发能力的总和,是实现综合化军队国防体系建设的重要因素。

积极推进武器装备军民融合保障体系建设工作,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军队保障维修能力和效益水平,对于军队装备的可持续化发展和一体化维保工作有着积极意义,是开展国防军队建设的关键内容。

而在2015年,习总书记也将军民融合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政策高度,进一步强调了武器装备军民融合保障机制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该工作环节是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核心。

对此,我国当前必须要加强军地协同能力,主动围绕军事需求进一步提高实战能力和装备保障能力,从而构建一套具有全寿命周期的武器装备军民融合保障机制[1]。

二、武器装备军民融合保障机制的特点(一)保障技术的稠密性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武器装备正逐步朝着智能化、信息化、网格化的方向发展,并且在结构体制上表现出更加复杂的趋向。

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模式研究

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模式研究

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模式研究作者:宫明张学锋来源:《中国市场》2014年第06期[摘要]本文介绍了外军装备保障走军民联保发展道路的基本现状,结合我国我军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我军装备保障走军民联保工作的渠道和动力,提出了构建我军新型军民联保体系中应着重解决的几个问题和实际运行机制的基本构想。

[关键词]军民融合;装备保障;军民联保[中图分类号]EM6131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6-0099-03结构决定功能,运行决定效能。

装备保障能力的强弱,效率的高低,不仅要有充足的人力、设备、技术资源作基础,还取决于装备保障模式及运行机制。

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模式及运行机制,才能优化资源配置,以尽可能小的投入,最大限度地转换为装备保障效益,生成战斗力,最终成为国防力量的重要基础[1]。

研究军民融合式装备模式,就是要借鉴外军先进做法,探索符合我军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客观规律,针对当前装备保障中存在的问题,构建适合军民融合式发展要求的装备保障模式。

1美军走军民融合发展道路的基本现状装备保障是武器装备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方面,装备保障的水平直接决定了武器装备的作战效能,另一方面,装备保障的成本直接关系着武器装备的经济可承受性。

多年来,如何在经济可承受的范围内提高装备保障水平,成为各国军队改革的重要内容。

美、英军队大力提倡“利用民力”。

美英军队认为,军队中有许多行业具有军地通用性,“没有必要花大笔钱招募、训练士兵做老百姓也能做的工作”。

军队非战斗性的保障工作,完全可以“利用民力”,由市场和民间承担。

近年来,美、英军队已形成了关于军民联保的系统理论,并已经在平时和战时付诸实践。

其中,美军推行的“基于性能的后勤”(Performance-Based Logistics,PBL)改革最为瞩目。

这项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在军民融合的基础上,将武器装备保障作为一个整体的性能,以合同的方式授予保障的总承包方,通过与承包方建立长期良好的关系并提供适当的合同激励来实现保障目标,降低保障成本。

军队装备保障人才军民融合式培养探讨

军队装备保障人才军民融合式培养探讨

军队装备保障人才军民融合式培养探讨随着军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现代化战争的不断变革,军队装备保障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军事发展的重要问题。

军队装备保障人才军民融合式培养,也成为了当前军队改革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从军队装备保障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军民融合式培养的意义、军队装备保障人才军民融合式培养的问题及对策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军队装备保障人才培养的必要性1. 适应现代战争发展的需求。

现代战争已经不仅仅是陆海空领域的战争,还涉及网络空间、信息化领域。

军队装备保障人才需要具备多领域、多层次、多类型的能力,才能适应现代战争的需求。

2. 提高军队装备保障水平。

军队装备保障人才是军队现代化战争的重要支撑力量,只有加强人才培养,才能提高军队装备保障水平,保证军队的作战力量。

3. 推动军民融合发展。

军队装备保障人才培养需要充分发挥军民融合的优势,推动军民融合发展,促进军队装备保障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市场需求的对接。

二、军民融合式培养的意义军民融合式培养在军队装备保障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1. 优化人才结构。

军民融合式培养可以引进社会上的优秀人才,丰富军队装备保障人才队伍,优化人才结构,提升人才素质。

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军民融合式培养可以借鉴社会上的先进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出更适应现代战争需求的人才。

3. 推动军事装备保障技术创新。

军民融合式培养可以促使军队装备保障人才与社会上的科研院校、企业等进行深度合作,推动军事装备保障技术的创新。

在军队装备保障人才军民融合式培养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现代战争需求、军民融合程度不够高、军队装备保障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等。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2. 加强军民融合合作。

军队装备保障人才培养需要与社会上的科研院校、企业等加强合作,借助社会资源,提升军队装备保障人才的素质和能力。

3. 调整人才队伍结构。

对军队装备保障人才队伍进行调查,分析现有人才队伍结构的不足之处,适时调整人才队伍结构,优化人才配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军陆战队装备军民融合保障中社会力量的运用研究
苏钇元;俞翔
【期刊名称】《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
【年(卷),期】2017(014)003
【摘要】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战略背景下,针对海军陆战队装备保障面临的挑战,分析了海军陆战队装备实施军民融合保障的优势,并提出了几项社会保障力量建设与运用的对策措施.
【总页数】5页(P72-76)
【作者】苏钇元;俞翔
【作者单位】海军工程大学科研部,武汉430033;海军工程大学科研部,武汉4300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E925
【相关文献】
1.试论装备综合保障与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 [J], 刘佳妮;丁雪峰;李渊;孙健冰
2.通用装备的军民融合装备维修体系保障力生成机理及仿真研究 [J], 安卫龙;王铭坤;何志桂;张启翔;冯磊
3.军事物联网技术在军民融合装备保障中的研究与应用 [J], 刘志远;赵建宇;霍煜昊;袁清峰;徐弘源
4.军民融合装备一体化保障社会保障力量维修费用研究 [J], 张田;刘慎洋;孙建
5.军民融合式发展在装备售后服务保障中的应用探索 [J], 杨栋;褚建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