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对抗原理
雷达对抗原理的实验
雷达对抗原理的实验雷达对抗原理的实验是为了研究和验证各种雷达对抗技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雷达对抗是指通过一系列手段,干扰、欺骗或破坏敌方雷达系统的功能和性能,以达到保护自身隐蔽性、降低被侦测和打击风险的目的。
下面将从实验的目的、方法和结果三个方面详细介绍雷达对抗原理的实验。
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模拟和重建实际作战环境下的雷达与干扰器、电子对抗系统的相互作用,研究雷达对抗相关理论,并研究不同对抗手段对雷达探测性能的影响。
实验旨在验证各种干扰技术的有效性,评估对抗手段的可行性,为实际作战中的雷达对抗提供依据和指导。
实验的方法主要包括场地实验和仿真实验两种。
场地实验是在实际环境中搭建雷达系统和干扰器的实验平台,通过实际测量和数据分析来验证对抗手段的有效性。
仿真实验是利用计算机模拟雷达系统和干扰器的相互作用过程,通过模拟不同对抗手段的效果来评估其对雷达性能的影响。
在场地实验中,首先需要选择适当的实验场地,搭建合适的雷达系统和干扰器。
雷达系统包括发射机、天线、接收机等各种硬件设备,干扰器包括干扰源、电子对抗系统等。
实验中,可以使用各种对抗手段,如干扰信号发射、频率偏移、干扰源位置偏移等。
通过记录并分析雷达系统接收到的信号,可以评估不同干扰手段对雷达的影响程度。
在仿真实验中,利用计算机建立雷达系统和干扰器的模型,通过设定不同的参数和仿真场景进行模拟实验。
可以通过调整干扰信号的功率、频率等参数,评估不同对抗手段的效果,并比较不同干扰手段之间的差异。
根据实验的目的和方法,可以获得不同对抗手段对雷达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
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获取雷达对抗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并评估其可行性和实用性。
实验结果可以提供给雷达设计师和作战指挥员,作为改进雷达系统或应对对抗措施的参考依据。
总之,雷达对抗原理的实验是为了研究和验证不同对抗手段的有效性和可行性,通过场地实验和仿真实验两种方法,模拟和重建雷达系统与干扰器、电子对抗系统的相互作用过程。
雷达对抗原理第5章 雷达侦察作用距离和截获概率-PPT课件
第5章 雷达侦察作用距离与截获概率
图5-5 单个脉冲线性检波时检测概率和所需信噪比的关系曲线
第5章 雷达侦察作用距离与截获概率
5.2 侦察作用距离
5.2.1 侦察方程 在忽略大气传播衰减、系统损耗、地面和海面反射等因 素影响的情况下,假设雷达与雷达侦察机的相对位置和空间 波束互指,如图5-6所示,则经过侦察接收天线输出的雷达
第5章 雷达侦察作用距离与截获概率
5.1.3 POPS的分析计算
由于切线信号灵敏度状态下的输出信噪比近似为8 dB, 典型侦察接收机POPS状态下的输出信噪比为14 dB,在忽略 检波器小范围内非线性影响的情况下,POPS可以直接由PTSS 换算得到:
3 dB 平方率检波 P OP SP TSS 6 dB 线性检波
的结果: PDS=-114 (dBm)+FR(dB)+10 lgΔfR(dB)+D (dB) (5-23) 式中, ΔfR的单位仍为MHz;D称为检测因子,它是在给定虚 警概率Pfa和检测概率Pd的条件下,窄带接收机线性系统输 出端所需要的信噪比。 由于雷达侦察接收机检测的是逐个射频脉冲信号,图55粗略地给出了窄带接收机单个脉冲检测时D与Pfa、Pd的关 系曲线。从图中可见,当Pfa=10-6,Pd=0.9时,D≈13 dB。
式中, A为检波器品质常数,
A 4 RV FV 2 KT0
令Kc=2.5,ΔfR、ΔfV均以MHz为单位,括号外的FR以dB为单 位,括号内的FR为真值,可得
P 114 (dBm F (dB) ) TSS R f 2 2 A V 10 lg 3 . 1 f 2 . 52 f f f 1 . 56 f 2 2 ) (5-15) (dBm R R V V R G F R R
精品文档-雷达对抗原理(第二版)(赵国庆)-第6章
6.1 概述 6.2 射频噪声干扰 6.3 噪声调幅干扰 6.4 噪声调频干扰 6.5 噪声调相干扰
第1章 绪 论
6.1 概 述 雷达获取目标信息的过程可用图6-1来表示。首先,雷达向 可能存在目标的空间发射电磁波信号sT(t),当该空间存在目标 时,sT(t)信号会受到目标距离、角度、速度等参数特性的调制, 形成回波信号sR(t)。在雷达接收机中,通过对接收信号sR(t)的 放大、滤波和解调,可得到有关目标距离、角度、速度等信息。 图中增加的c(t)是因为雷达接收机中的信号除了目标回波sR(t) 以外,还存在各种内外噪声、杂波、多径回波等。正是由于这 些噪声才影响了雷达检测目标的能力。可见,如果在sR(t)中引 入人为噪声干扰信号或利用吸波材料减小目标回波信号的功率, 都可以阻碍雷达探测目标,达到干扰的目的。
3) 扫频式干扰
扫频式干扰一般满足:
(6-3)
Δfj≤(2~5)Δfr,fs=fj(t),t∈[0,T]
即0m干tinT扰f信jt号,0m中taxT心f j频t率fj(t)是覆盖fs、以T为周期、在扫频范围
[
]内连续调谐的函数。扫频式干扰可以对
干扰频带内的各雷达形成周期性间断的强干扰。由于扫频范围
较大,也可以降低对频率引导的要求,同时干扰扫频范围内的
f fL f fL
HI f 2 df
2
HI f df
(6-20)
式中, fL为本振频率,HI(f)为中放及接收前端的频率响应。
当接收机为理想的匹配滤波器时,HI(f)=kF*s(|f-fL|)e-
j2πft0,中放输出的信号峰值功率为
SI
Fs
f fL HI
雷达对抗原理1
§2.1 概述
一.频率测量的重要性 1. 频率是雷达功能和用途的反映 2. 频率是选择分选和识别雷达信号的重要参数 3. 频率对准是有效干扰的有效保证 二.指标体系: 1.测频时间 IFM(瞬时测频)
PIF1 = ∆fr / f 2 − f 1 截获时间:达到给定截获概率所用时间 t IF1 ≤ Tr + tth
f L 2 j = f i1 − ∆f r1 / 2 − f i2 + ( j + 0.5)∆f r 2 , j = 0, L m 2 − 1
以此类推:第 k 分路器 m k ,第 k 中放带宽 ∆f rk = ∆f rk −1 / m k , 第 k 中频频率 f ik > ∆f rk−1 / 2 ,第 k 本振组(低外差) :
,为 00
φ 2 = 4 × φ1 = 2π × 4.446 ,取模为: 0.446 × 2π ,
编码: int
0.446 × 2π ,为 01 0.5π
通过第三迟延支路的相位差:
φ 3 = 2π × 4.446 × 4 = 2π × 17.784 ,取模为: 0.784 × 2π ,
f i > (4000 − 2000 )MHZ 2 = 1000 MHZ , 选为 1200MHZ
本振搜索范围:[3200MHZ,5200MHZ] 2)照射时间: Ts = 5 × 2° 360° = 1 36 s ,取 T f = Ts ,由
Tf
∆f r ≥ 1 × 10 −3 4000 − 2000
∆f =
1 = 15.625MHZ 4 2 × 0.5 × 10 −9
3−1 3
2)通过第一迟延支路的相位差:
大学_《雷达对抗原理》(赵国庆著)课后答案免费下载_1
《雷达对抗原理》(赵国庆著)课后答案免费下载《雷达对抗原理》(赵国庆著)内容提要第1章雷达对抗概述1.1 雷达对抗的基本概念及含义1.1.1 雷达对抗的含义及重要性1.1.2 雷达对抗的基本原理及主要技术特点1.1.3 雷达对抗与电子战1.2 雷达对抗的信号环境1.2.1 现代雷达对抗信号环境的特点1.2.2 信号环境在雷达对抗设备中的描述和参数1.3 雷达侦察概述1.3.1 雷达侦察的任务与分类1.3.2 雷达侦察的技术特点1.3.3 雷达侦察设备的基本组成1.4 雷达干扰概述1.4.1 雷达干扰技术的分类1.4.2 雷达干扰设备的基本组成习题一参考文献第2章雷达信号频率的测量2.1 概述2.1.1 雷达信号频率测量的重要性2.1.2 测频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2.1.3 现代测频技术分类2.2 频率搜索接收机2.2.1 搜索式超外差接收机2.2.2 射频调谐晶体视频接收机2.2.3 频率搜索形式2.2.4 频率搜索速度的选择2.3 比相法瞬时测频接收机2.3.1 微波鉴相器2.3.2 极性量化器的基本工原理2.3.3 多路鉴相器的并行运用2.3.4 对同时到达信号的分析与检测2.3.5 测频误差分析2.3.6 比相法瞬时测频接收机的组成及主要技术参数 2.4 信道化接收机2.4.1 基本工作原理2.4.2 信道化接收机存在的问题2.4.3 信道化接收机的特点和应用 2.5 压缩接收机2.5.1 Chirp变换原理2.5.2 表声波压缩接收机的工作原理 2.5.3 压缩接收机的参数2.6 声光接收机2.6.1 声光调制器2.6.2 空域傅立叶变换原理2.6.3 声光接收机的工作原理2.6.4 声光接收机的主要特点习题二参考文献 ?第3章雷达的方向测量和定位3.1 概述3.1.1 测向的目的3.1.2 测向的方法3.1.3 测向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3.2 振幅法测向3.2.1 波束搜索法测向技术3.2.2 全向振幅单脉冲测向技术3.2.3 多波束测向技术3.3 相位法测向3.3.1 数字式相位干涉仪测向技术3.3.2 线性相位多模圆阵测向技术3.4 对雷达的定位3.4.1 单点定位3.4.2 多点定位习题三参考文献 ?第4章雷达侦察的信号处理4.1 概述4.1.1 信号处理的任务和主要技术要求 4.1.2 信号处理的基本流程和工作原理 4.2 对雷达信号时域参数的'测量4.2.1 tTOA的测量4.2.2 PW的测量4.2.3?AP的测量4.3 雷达侦察信号的预处理4.3.1 对已知雷达信号的预处理4.3.2 对未知信号的预处理4.4 对雷达信号的主处理4.4.1 对已知雷达信号的主处理4.4.2 对未知雷达信号的主处理4.5 数字接收机和数字信号处理4.5.1 数字接收机4.5.2 数字测频4.5.3 数字测向4.5.4 信号脉内调制的分析习题四参考文献 ?第5章雷达侦察作用距离与截获概率5.1 侦察系统的灵敏度5.1.1 切线信号灵敏度PTSS和工作灵敏度POPS的定义 5.1.2 切线信号灵敏度PTSS的分析计算5.1.3 工作灵敏度的换算5.2 侦察作用距离5.2.1 简化侦察方程5.2.2 修正侦察方程5.2.3 侦察的直视距离5.2.4 侦察作用距离Rr对雷达作用距离Ra的优势 5.2.5 对雷达旁瓣信号的侦察5.3 侦察截获概率与截获时间5.3.1 前端的截获概率和截获时间5.3.2 系统截获概率和截获时间习题五参考文献第6章遮盖性干扰6.1 概述6.1.1 遮盖性干扰的作用和分类6.1.2 遮盖性干扰的效果度量6.1.3 最佳遮盖干扰波形6.2 射频噪声干扰6.2.1 射频噪声干扰对雷达接收机的作用6.2.2 射频噪声干扰对信号检测的影响6.3 噪声调幅干扰6.3.1 噪声调幅干扰的统计特性6.3.2 噪声调幅干扰对雷达接收机的作用 6.3.3 噪声调幅干扰对信号检测的影响 6.4 噪声调频干扰6.4.1 噪声调频干扰的统计特性6.4.2 噪声调频干扰对雷达接收机的作用 6.4.3 噪声调频干扰对信号检测的影响 6.5 噪声调相干扰6.5.1 噪声调相干扰的统计特性6.5.2 影响噪声调相干扰信号效果的因素 6.6 脉冲干扰习题六参考文献第7章欺骗性干扰7.1 概述7.1.1 欺骗性干扰的作用7.1.2 欺骗性干扰的分类7.1.3 欺骗性干扰的效果度量7.2 对雷达距离信息的欺骗7.2.1 雷达对目标距离信息的检测和跟踪7.2.2 对脉冲雷达距离信息的欺骗7.2.3 对连续波调频测距雷达距离信息的欺骗 7.3 对雷达角度信息的欺骗7.3.1 雷达对目标角度信息的检测和跟踪7.3.2 对圆锥扫描角度跟踪系统的干扰7.3.3 对线性扫描角度跟踪系统的干扰7.3.4 对单脉冲角度跟踪系统的干扰7.4 对雷达速度信息的欺骗7.4.1 雷达对目标速度信息的检测和跟踪7.4.2 对测速跟踪系统的干扰7.5 对跟踪雷达AGC电路的干扰7.5.1 跟踪雷达AGC电路7.5.2 对AGC控制系统的干扰习题七参考文献第8章干扰机构成及干扰能量计算8.1 干扰机的基本组成和主要性能要求8.1.1 干扰机的基本组成8.1.2 干扰机的主要性能要求8.2 干扰机的有效干扰空间8.2.1 干扰方程8.2.2 干扰机的时间计算8.3 干扰机的收发隔离和效果监视8.3.1 收发隔离8.3.2 效果监视8.4 射频信号存储技术8.4.1 模拟储频技术(ARFM)8.4.2 数字储频技术(DRFM)8.5 载频移频技术8.5.1 由行波管移相放大器构成的载频移频电路 8.5.2 由固态移相器构成的载频移频电路习题八参考文献第9章对雷达的无源对抗技术9.1 箔条干扰9.1.1 箔条干扰的一般特性9.1.2 箔条的有效反射面积9.1.3 箔条的频率响应9.1.4 箔条干扰的极化特性9.1.5 箔条回波信号的频谱9.1.6 箔条的战术应用9.2 反射器9.2.1 角反射器9.2.2 龙伯透镜反射器9.3 假目标和雷达诱饵9.3.1 带有发动机的假目标9.3.2 火箭式雷达诱饵9.3.3 投掷式雷达诱饵9.3.4 拖曳式雷达诱饵9.4 隐身技术习题九参考文献《雷达对抗原理》(赵国庆著)目录该书系统介绍了雷达对抗的基本原理,系统的组成,应用的主要技术等。
雷达对抗原理6
b =
2
AJ21 AJ22
(3)异步闪烁干扰
(1) 同步闪烁干扰 2. 相干干扰
(2) 误引干扰
若 ϕ = π , b = 1,θ → ∞ 3. 交叉极化干扰 质心干扰(没有绝对的垂直极化或水平极化)
§7.4 对雷达速度信息的欺骗
一.检测和跟踪 1. 连续波 fL =fI-fd 2.脉冲 二. 干扰 1. 速度波门拖引
1.受欺骗概率 Pf 2.跟踪误差 δ v
以假为真的概率
Pf = 1 − ∏ (1 − Pfi )
i =1
n
n 次实验
σ v2
§7.2 对雷达距离信息的欺骗
一. 雷达距离检测和跟踪 1.脉冲测距 时间比较器 2.CW 测距
fc = ft − fr =
2 R ∆f m cT
保证相差一个固定中频 fi 二. 欺骗 1.距离假目标欺骗 (1) 转发式干扰 2.距离波门拖引
R f − R f δR
(2)应答式干扰
R R f (t ) = R + v(t − t 1 )或R + a(t − t 1 ) 2 干扰关闭
三. 对连续波调频测距雷达距离来自息的欺骗 1. 距离假目标0 ≤ t p t 1 , 停拖期 t 1 ≤ t p t 2 , 拖引期 t 2 ≤ t p T j , 关闭期
T f − T ≤ ∆V T f − T f ∆V
T f' =
S fTf Sf +S
(2)假目标干扰
(2)拖引干扰
0 T f − T = 0 → δVmax T 消失 f
0 ≤ t p t1 , 停拖 t1 ≤ t p t 2 , 拖引 t 2 ≤ t p T j , 关闭
雷达对抗原理
雷达对抗原理
雷达对抗原理是指利用各种手段和技术来干扰和破坏雷达系统的正常工作。
雷达系统通常通过发射电磁波,并接收其反射回来的波来探测目标。
雷达对抗旨在干扰或伪装这些信号,以误导雷达系统,使其无法准确探测目标或误判目标位置。
雷达对抗的方法主要可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
主动对抗是指主动发射电磁波来伪装或干扰雷达系统。
其中一种主动对抗的方法是发射干扰信号,这些信号可以覆盖目标反射回来的信号,使雷达系统无法正确识别目标。
另一种主动对抗的方法是发射干扰噪声,这些噪声可以混淆雷达系统的信号处理,使其难以分辨目标和干扰源。
被动对抗是指通过反射、散射或吸收电磁波来干扰雷达系统。
一种常见的被动对抗方法是利用反射面或干扰源使电磁波发生漫反射或散射,产生虚假目标,使雷达系统产生误差。
这种方法常用于隐身技术中,通过特殊的材料或结构设计,使目标对雷达波的反射尽可能减小,降低被雷达发现的概率。
此外,雷达对抗还可以利用电子对抗技术对雷达系统进行干扰。
电子对抗包括电子干扰、假目标产生、波形分析等手段,通过改变雷达波的频率、幅度、相位等参数,使其无法正确工作或受到误导。
总之,雷达对抗原理是通过多种手段和技术对雷达系统进行干扰和破坏,使其无法正常工作或误判目标信息。
这不仅对雷达
系统的使用者造成困扰,也对雷达系统的发展和应用提出了新的挑战。
雷达对抗原理实验报告
实验一 雷达测距和接收机灵敏度实验一、 实验目的1. 掌握目标回波测距的方法。
2. 雷达回波信号能量变化对接收机输出的信号的幅度(包络)的影响。
3. 掌握切线灵敏度的定义。
二、 实验内容1. 距离测量。
雷达工作时,发射机经天线向指定空间发射一串重复周期的高频脉冲。
如果在电磁波传播的路径上有目标存在,那么雷达可以接收到由目标反射回来的回波。
由于回波信号往返于雷达和目标之间,它将滞后于发射脉冲一个时间r t 。
如图3.1示电磁波以光速传播,设目标的距离是R ,则传播的距离为光速乘以时间间隔,即r t C R ⨯=2,可得r t CR 2=。
2. 切线灵敏度。
在某一输入脉冲功率电平的作用下,雷达接收机输出端脉冲与噪声叠加后信号的底部与基线噪声(只有接收机内噪声)的顶部在一条直线上(相切),则称此输入脉冲信号功率为切线信号灵敏度TSS P 。
对于单脉冲雷达信号,则有rt 回波tt图3.1 雷达测距图3.2切线灵敏度m UnU 发射脉冲R A P TSS /212=(3-1)其中,A 是输入信号的幅度,R 为接收机内阻。
本实验仪接收机内阻为50欧姆。
三、 实验数据信号时延:T=52μs 信号衰减值:95 % 切线灵敏度:P TSS = 噪声电压峰值: 噪声最大值:四、 思考题1. 根据记录回波的时延,计算目标回波距离。
答:目标回波时延:,根据公式计算得回波距离R=7.8km 。
2. 距离分辨率为多少? 答:距离分辨率()2c nc dr v τ∆=+≈B 12c *,实验测得目标回波脉冲宽度τ为240ns ,代入距离分辨率公式得到c r ∆约为36m 。
3. 目标回波输入信号的幅度改变,示波器输出信号有何变化?答:由前面数据整理的表格可以看出,目标回波输入信号的幅度衰减越来越大时,示波器输出信号幅度越来越小。
4. 雷达的切线灵敏度是多少? 答:接收机灵敏度为: 。
5. 基线噪声电压峰值n U 和满足切线灵敏度条件下有信号处输出噪声的峰值m U 是否相同?为什么?答:基线电压峰值n U 小于满足切线灵敏度条件下有信号处输出噪声的峰值m U ,因为nU 只是接收机内噪声而m U 不仅包含接受机内噪声还包含外界干扰噪声所以n U <m U 。
第6章 遮盖性干扰 雷达对抗原理 教学课件
第6章遮盖性干扰雷达对抗原理教学课件第6章遮盖性干扰第6章遮盖性干扰6.1 概述6.2 射频噪声干扰6.3 噪声调幅干扰6.4 噪声调频干扰6.5 噪声调相干扰6.6 脉冲干扰第6章遮盖性干扰6.1 概述雷达是通过对回波信号的检测发现目标的存在并测量其参数信息的而干扰的目的就是破坏或阻碍雷达发现目标、测量目标参数。
号sTt。
当该空间存在目标时该信号会受到目标距离、角度、速度和其它参数的调制成为回波sRt。
在接收机中通过对接收信号的分析解调可得到有关目标的距离、角度、速度等信息。
第6章遮盖性干扰图中增加的信号t是因为雷达接收的信号中除了目标回波外还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噪声如多径回波、天线噪声、宇宙射电等正是由于这些噪声的存在才影响了雷达对目标的检测能力。
可见如果在sRt中人为引入噪声和干扰信号或利用吸收材料等措施减弱目标回波都可以阻碍雷达对目标信息的正常检测达到干扰的目的。
第6章遮盖性干扰图6―1 雷达获取目标信息的过程第6章遮盖性干扰6.1.1遮盖性干扰的作用和分类1.遮盖性干扰的作用遮盖性干扰就是用噪声或类似噪声的干扰信号遮盖或淹没有用信号阻止雷达检测目标信息。
它的基本原理是:任何一部雷达都有外部噪声和内部噪声雷达对目标的检测是在这些噪声中进行的其检测又是基于一定的概率准则的。
一般来说如果目标信号能量S与噪声能量N相比信噪比S/N超过检测门限D则可以保证在一定虚警概率Pfa的条件下达到一定的检测概率Pd简单称为可发现目标否则便认为不可发现目标。
遮盖干扰就是使强干扰功率进入雷达接收机尽可能降低信噪比S/N造成雷达对目标检测的困难。
第6章遮盖性干扰2.遮盖性干扰的分类按照干扰信号中心频率fj、谱宽Δfj相对于雷达接收机中心频率fs、带宽Δfr的关系遮盖性干扰可以分为瞄准式干扰、阻塞式干扰和扫频式干扰。
1瞄准式干扰瞄准式干扰一般满足25jsjrffff第6章遮盖性干扰采用瞄准式干扰必须首先测得雷达信号频率fs然后把干扰机频率fj调整到雷达的频率上保证以较窄的Δfj覆盖Δfr这一过程称为频率引导。
精品文档-雷达对抗原理(第二版)(赵国庆)-第2章
def
dms 10lg
Pso Psm
dB
(2-11)
为了保证镜像干扰不引起测频错误,一般要求dms≥60 dB。
提高dms的方法主要有:
(1) 采用频带对准。
(2) 采用宽带滤波和高中频接收。提高中频,可以增加主信
道与镜像信道之间的频率差2fi-ΔΩRF; 如果该频率差能够满足 测频范围ΩRF=[f1,f2]的要求:
f
t
def
t
2πt
它的二阶导数称为调频斜率,即
kFM
t
def
2 t
2πt 2
对于单载频射频脉冲信号,在其脉冲宽度τPW内,
f t f , kFM 0; 0 t PW
(2-1) (2-2) (2-3)
第2章 对雷达信号的频率测量与频谱分析 相位编码调制的射频脉冲除了有限的相位跃变点以外,脉 内其它时刻的频率同式(2-3)。线性调频脉冲的频率和调频斜 率分别为
第2章 对雷达信号的频率测量与频谱分析 图2-2 雷达信号频谱分析数字接收机的基本组成
第2章 对雷达信号的频率测量与频谱分析 ADC具有检测采样和盲采样两种工作方式。如果在ΩSF内对 视频包络信号直接进行门限检测能够满足灵敏度sf min的要求, 则可以利用包络的门限检测输出,将有检测信号存在时的中放输 出波形数据采集下来,送给数字信号处理机进行调制分析,同时 也可以对包络和门限检测信号进行tTOA、τPW、AP的测量,交付数 字信号处理。这种处理方法可以降低采集和处理的数据量,提高 信号分析的工作效率,也是大多数频谱分析数字接收机的实际工 作方式。 如果直接对脉冲包络信号的门限检测不能满足sf min的要求, 则ADC的信号采样和数字信号处理都是连续进行的;只有在经过 了连续、实时的信号处理以后,才能检测和判决是否存在有用信 号,然后进行相应的信号分析处理,这将极大地增加信号处理的
雷达对抗原理 -回复
雷达对抗原理是指对抗敌方雷达系统的方法和策略。
它旨在干扰、欺骗或阻碍敌方雷达系统的探测、跟踪和识别能力,以保护自身免受敌方雷达侦察和攻击。
以下是雷达对抗原理的几个关键方面:
1. 隐身技术:通过减小雷达截面积、采用隐身涂层、优化机身造型等方法,使目标在雷达波束中难以被探测到或识别出。
2. 干扰技术:利用电子干扰手段向敌方雷达系统发送有干扰效果的信号,干扰其正常工作、降低探测能力或产生虚假目标,使敌方无法准确获取目标信息。
3. 欺骗技术:通过发射和反射虚假信号或干扰信号,迷惑敌方雷达系统的目标识别和跟踪,以减少被探测和追踪的概率。
4. 遮蔽技术:利用地形、建筑物或其他物体来阻挡或减弱雷达波的传播,从而降低目标被探测的概率。
5. 技术性规避:通过巧妙选择行动路线、改变高度、速度和方向等,使自身在雷达系统中的存在时间减少或目标特征难以捕捉,增加敌方的难度。
雷达对抗原理在军事、航空、航天和电子战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帮助保护和提升自身的隐蔽性、生存能力和作战效能。
精品文档-雷达对抗原理(第二版)(赵国庆)-第8章
第8章 干扰机构成及干扰能量计算 2) 转发式干扰资源的基本组成 转发式干扰资源的基本组成如图8-3所示。转发式干扰资 源的基本干扰信号来源于被干扰的雷达发射信号,因 此自身必须具有接收机。转发式干扰发射之前一般由干扰决策 和资源管理单元提供初始引导,首先需要判断当前是否存在需 要干扰的威胁雷达信号,是否需要对其实施转发式干扰。如果 确实存在需要实施转发式干扰的威胁雷达信号,则还要设置转 发式干扰资源当前的工作频段、转发干扰的调制样式和调制参 数等。转发式干扰资源具有直接转发、存储转发和组合转发3 种工作模式。
第8章 干扰机构成及干扰能量计算
第8章 干扰机构成及干扰能量计算
8.1 单部有源干扰系统的基本组成和主要性能指标 8.2 干扰系统的有效干扰空间 8.3 干扰机的收发隔离与效果监视 8.4 载频移频技术 8.5 数字射频存储(DRFM)干扰技术
第8章 干扰机构成及干扰能量计算 8.1 单部有源干扰系统的基本组成和主要性能指标 8.1.1 单部有源干扰机的基本组成
如上所述,有源干扰的基本原理分为遮盖性干扰和欺骗性 干扰,它们分别是从降低雷达对真目标的发现概率,提高雷达 检测的虚警概率,炮制错误的目标参数等方面来破坏和扰乱雷 达的正常工作的。单部有源干扰机是指在空间集中在一起的一 个干扰系统,它也是组成空间分布式有源干扰系统的基础,是 在战场综合电子战系统的统一指挥控制、信息支援条件下,执 行作战任务的基本单元。
(8-2)
式中, PJ、GJ分别为每个阵元的发射功率和增益,η为合成效
率。
第8章 干扰机构成及干扰能量计算
在一般情况下,干扰机末级功放处于饱和输出状态,PJ就是其 饱和输出功率PJS,与接收到的雷达信号功率Pin无关(恒功率发 射)。但对于直接转发式的干扰发射机,当Pin低于饱和输入信 号功率Pins(通常Pins=PJS/KP,KP为转发增益)时,其PJ是对Pin的 线性放大(恒增益发射);当Pin高于Pins时,输出信号功率为饱 和输出功率PJS,即
雷达对抗原理第3章 对雷达信号方向的测量和定位
第3章 对雷达信号方向的测量和定位 3. 方位概率搜索 不满足方位慢速和快速可靠搜索条件的搜索法测向称为 方位概率搜索。其方向截获时间和截获概率近似满足几何概 率条件。设两天线的互指时间分别为
则平均互指时间τ 为 任意时刻两天线的互指概率P为
(3-5) (3-6) (3-7)
第3章 对雷达信号方向的测量和定位 发生两天线的互指事件的平均周期T与上述两者的关系为
第3章 对雷达信号方向的测量和定位 2) 多站定位 需要多个接收站协同的定位,各站间的距离称为基线。多 站协同具有良好的定位能力,但对协同性能具有较高的要求。 按照定位采用的测量信息,主要分为以下3类。 (1) 测向交叉定位:利用不同位置接收站测得的同一辐射 源方向,确定辐射源位置。 (2) 测向-时差定位:利用不同位置接收站测得同一辐射源 方向、同一信号的时间差,确定辐射源位置。 (3) 测时差定位:利用不同位置接收站测得的同一信号的 时间差,确定辐射源位置。
第3章 对雷达信号方向的测量和定位 3. 定位的分类 对雷达辐射源的定位是在一定的地理条件下,利用接收站 自身的位置、运动及其与辐射源信号的相对关系,通过对同一 辐射源的多个测量方向,对同一个辐射源信号的多个到达时间 差、对同一个辐射源信号的相对频率差等,确定辐射源在平面 或空间中的位置。 按照参与定位的接收站数量分为单站定位和多站定位。 1) 单站定位 只用一个接收站的定位。一般需要以特定的地理环境或接 收站的运动为辅助定位条件。主要有:飞越定位,方位—仰角 定位,测向—方向变化率定位和测向—相位差变化率定位等。
第3章 对雷达信号方向的测量和定位 5. 测向精度和分辨力 搜索法测向的误差有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其中系统误 差主要来源于测向天线的安装误差,波束畸变和非对称误差 等,它们可以通过各种系统标校予以减小。这里主要分析随 机误差。 测向系统的随机误差主要来自于系统中的噪声。如图32所示,由于噪声的影响,使门限检测的方向θ(t1)、θ(t2)出 现了偏差Δθ1、Δθ2,通常其均值为零。由于t1、t2的时间间 隔较长,可认为Δθ1、Δθ2是互相独立、同分布的,代入式 (3-2),则方向测量均值θ是无偏^的,数学期望为
雷达对抗原理第10章 对雷达的无源干扰技术
第10章 对雷达的无源干扰技术 4. 随行式雷达诱饵 这类雷达诱饵主要配属于运动目标或运动目标群,可以 在一定时间内随行目标运动,并且迎向威胁方向配置,自带 动力和一定的供电能力,对威胁雷达实施图8-3中的转发式 干扰。随行式雷达诱饵一般采用无人驾驶的运动平台(如无 人机),由目标平台携带,需要使用时从目标平台分离投放, 完成任务后可回收或进行自毁式攻击。
max
4π
A2
2
(10-10)
第10章 对雷达的无源干扰技术 其中A为金属板的面积。如果入射波偏离法线方向,则反射 波也将偏离入射方向,相应的雷达截面积也将显著减小。因 此对反射器的主要要求是:
(1) 以小的尺寸和重量,获得尽可能大的雷达截面积; (2) 具有尽可能大的入射方向响应。 为此,人们研制了多种性能优越的反射器,主要有角形 反射器、双锥反射器、龙伯透镜反射器、万—阿塔反射器等。
龙伯透镜反射器的优点是:体积小,雷达截面积大,在 水平和垂直方向都有较宽的方向性;缺点是需要专门的材料 和制造工艺,造价高,重量大。
第10章 对雷达的无源干扰技术
10.3 假目标与雷达诱饵
假目标和雷达诱饵是破坏和扰乱雷达目标检测和识别的 重要手段,广泛用于目标伪装和重要目标的自卫保护等。 10.3.1 假目标
的KJ(压制系数)倍以上。Biblioteka 第10章 对雷达的无源干扰技术
图10-4 雷达诱饵的典型布设
第10章 对雷达的无源干扰技术 2. 投掷式雷达诱饵 这类雷达诱饵可用于保护固定目标或运动目标。一般采 用火箭弹将其发射到预定位置,然后迅速成形、开伞悬吊或 充气滞空,形成较大的干扰功率或散射面积。当目标位于诱 饵附近时,诱使雷达跟踪诱饵。投掷式诱饵可以根据来袭威 胁方向、目标运动方向和当时的风速/风向等灵活选择射程、 射高等空间位置,部署和使用方便,得到了广泛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达对抗原理
雷达对抗是指敌我双方在雷达战中采取各种技术手段,以减弱或抵消对方雷达的探测、跟踪和导引能力,从而保护自己的飞机、舰船和地面目标免受敌方雷达的侦察和攻击。
雷达对抗是现代战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战场生存能力和执行任务的成功率至关重要。
雷达对抗的原理主要包括干扰、反制和隐身三种手段。
首先,干扰是指通过发射特定频率和功率的电磁波,干扰敌方雷达的正常工作,使其无法准确探测目标或者产生虚假目标,从而达到保护自身的目的。
干扰手段包括有源干扰和无源干扰,有源干扰是指主动发射干扰信号,而无源干扰则是利用天线、反射体等 passiv e 的手段来改变雷达接收到的信号。
其次,反制是指采取针对敌方雷达的具体特点和工作原理,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来削弱或抵消其探测和跟踪能力。
反制手段包括频率捷变、波形捷变、抗干扰接收机等技术手段,通过这些手段可以有效地削弱敌方雷达的性能,使其无法准确探测到我方目标。
最后,隐身技术是指通过减小目标的雷达截面积,使其对雷达波的反射减小到最低程度,从而使敌方雷达无法准确探测到目标。
隐身技术包括减小目标的雷达反射截面积、采用吸波材料、优化目标的外形等手段,通过这些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地减小目标的雷达反射截面积,从而提高目标的隐身性能。
总的来说,雷达对抗原理是通过干扰、反制和隐身等手段,削弱或抵消敌方雷达的探测和跟踪能力,从而保护自身目标免受雷达的侦察和攻击。
在现代战争中,雷达对抗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军事技术领域,对于提高战场生存能力和执行任务的成功率至关重要。
随着雷达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雷达对抗技术也在不断完善和提高,成为战场上的一项重要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