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组织行为学课后习题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课后思考题
1.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组织行为学有什么重要意义?
组织行为学是通过研究组织中的个体、群体和组织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组织中人的行为的能力,以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意义:
1)有利于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有助于达成个人目标,提高组织成员的工作生活质量
3)有助于管理者改进管理的方式和方法,改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4)有助于提高管理者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组织行为的能力,从而提高管理水平
5)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个体行为的研究、群体行为的研究、组织行为的研究
3.组织行为学是怎样产生的?
1)近代管理理论的基础
①理论先驱们的贡献
亚当·斯密(1723—1790)。
罗伯特·欧文(1771—1858)。
查尔斯·巴比奇(1792—1871)。
汤恩。
②科学管理理论的诞生
2)人群关系学说
4.组织行为学产生后有哪些新发展?
1)人力资源学派的出现
2)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
3)“新组织”的兴起与组织过程的研究
案例分析答案:
1.缺少对组织中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规律的研究。
2.缺少人性化管理。
3.缺少对冲突的正确处理。
第二章课后思考题
1.个体认知包括哪些内容?了解个体认知过程会给我们在管理上带来什
么启示?
内容:感知、注意、记忆、表象、思维、言语、智力
启示:1)在识人过程中避免认知过程中干扰因素,尽量做到公正、客观。
2)在管理人的过程中,要遵循个体认知规律,因人而异采用恰当的管理方式和方法。
3)在人员培训工作中,遵循个体认知规律,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2.什么是社会知觉?社会知觉可分为哪几类?
社会知觉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社会知觉是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判断的一种心理活动。
3.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有哪些?
知觉者
1)知觉者的动机
2)知觉者的任务
3)知觉者的兴趣
4)知觉者过去的经验和期望
知觉对象
(1)魅力。
(2)印象整饰。
(3)知名度。
知觉的情境
(1)适应。
(2)对比。
(3)敏感化。
(4)感受性降低。
4.什么是归因?管理者应该如何归因?
归因是指人们从可能导致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
管理应该掌握归因相关理论,在归因的过程中克服各种归因偏差,正确归因。
案例分析
该案例属于个体认知中的归因问题,在该案例中,因为管理者没有能够对个体行为进行正确的归因,因此没有发现问题的根本,因此也就不能及时解决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学会正确归因,对于提升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章课后思考题
1.根据所学的气质理论判断自己的气质类型,并分析这种气质类型的特点。
多血质的特点是感受性低,耐受性高,反应速度快而灵活,情绪兴奋性高,有较大可塑性,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精力充沛,活泼好动,善于交际;给人一种亲切感,但往往失于轻浮;热衷于表现自己,难有深交;机智灵活。
工作效率高,但持久性稍差;兴趣爱好广泛,但容易转移。
胆汁质的特点是感受性低,耐受性高,反应速度快,情绪兴奋性高而不均衡,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精力旺盛,动作敏捷,热情直率,易于冲动;心境变化激烈,难以克制自己。
黏液质的特点是感受性低,耐受性高,反应速度缓慢而稳定,有明显的内倾性。
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情绪稳定,心境平静,不易波动;情感含蓄不外露,发生较缓慢,一旦形成则较为稳固深刻;安静稳重,不善交际;灵活性较低,动作缓慢;工作踏踏实实、任劳任怨,但易因循守旧,创新精神差;注意和兴趣持久而难以转移。
抑郁质的特点是感受性高,耐受性低,反应速度缓慢而不灵活,不能经受
强烈的刺激,具有极鲜明的内倾性。
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郁郁寡欢、多愁善感,情绪体验深刻,但很少外露;不善交际,不愿在公开场合抛头露面;比较孤僻,易受伤害;行动迟缓,动作刻板,处事小心谨慎;思考问题比较全面、深刻、细致,善于觉察别人不易觉察到的细小事物。
2.根据所学的性格理论判断自己的性格类型,并分析这种性格的特点,以及这种性格是怎样形成的。
略
3.能力的含义及分类是什么?个体能力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能力是指人们能够胜任某种任务和活动的条件,特别是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速度方面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的类型:
(1)按能力的倾向,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按能力的创造性程度,能力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3)从能力测验的角度,能力分为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
(4)桑代克将能力分为“社会的智慧——社交能力”“具体的智慧——操作能力”“抽象的智慧——认知能力”。
(5)按能力的适应性,能力分为智力、专门能力和创造能力。
(6)按能力的发展水平,能力分为能力低下、一般能力、才能和天才。
个体差异的表现:
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2)能力类型的差异
3)能力表现的时间差异
4.能力差异对管理有什么启示?
1)管理中要做到职能匹配
2)管理中要做到职能优化
3)管理中要做到能力互补
5.假设你是一名部门主管,应该如何纠正不同气质类型的员工在工作中出现的错误?
略
案例分析
1.分析李厂长和王厂长的气质类型。
李厂长应该是多血质兼胆汁质气质类型;王厂长应该是多血质兼黏液质气质类型。
2.但从气质类型的角度来分析,王厂长担任厂长更适合。
因为从组织行为的角度看,最适合做管理者的多血质兼粘液质。
3.可以进一步拓展一下,如果把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因素考虑进去的话,可能在有些时候李厂长更适合。
例如,当企业面临改革的时候,企业可能更需要一位敢想敢做,有魄力的管理者,那么李厂长气质类型中的胆汁质因素可能更适合。
第四章课后思考题
1.动机是怎样影响行为的?
(1)唤起行为的始动功能。
(2)将活动引向一定目标的指向性功能。
(3)强化个体行为。
(4)形成一定行为模式的调整功能。
2.兴趣对组织行为学有哪些重要意义?
略
3.影响价值观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文化、父母、老师、朋友、经验
4.在管理中应该如何改变员工的态度?
1)运用态度转变理论,分阶段,循序渐进地改变。
2)应根据个性的不同特征,采用不同的方法转变个体的态度。
3)让个体置身于群体之中转变态度。
4)采用恰当的方法转变态度
①员工参与法。
②团体规定法。
③角色扮演法。
④管理者预言法,是指通过管理者对员工进行积极的预言,使其改变错误态度的一种方法。
案例分析答案:
1.张林是一个什么类型的人?他的个性、他的需求是什么?
张林应该是一个外向型气质类型的人,性格外向,善于与人沟通,不愿意重复性地做一件事,喜欢挑战性工作。
他想要赚更多的钱,想要得到晋升,同时又不愿意牺牲自己的生活模式,喜欢享受生活。
2. 张林的工作态度如何?对这样的人如何调动他的积极性?
张林喜欢适合自己的工作,如果是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态度非常积极。
对张林的激励应该是首先针对他的个性特征,安排他做最适合他的工作。
3. 张林现在的工作和过去的工作在多大程度上适合他?
张林过去的工作:
成本会计——与其个性类型不匹配,又不能满足他赚钱的需要;
管理者——与其个性类型不匹配;
第一家药品销售公司——不能满足他提升的需要;
张林现在的工作:
第二家药品销售公司——与其个性比较匹配,但是不喜欢其中的文字工作。
4. 张林的职业生涯设计与开发存在什么问题?
缺少对自己个性的分析,导致从业过程中职业岗位与其个性不匹配。
第五章课后思考题
1.(1)激励的内涵:激励是指激发、鼓励。
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
(2)激励内容要考虑的问题:激励行为要考虑的三个问题:行为方向、行为强度、行为持久程度
2.(1)内容型激励理论的涵义:也称动机激励理论,主要研究行为的动机
因素。
大多数当代理论都认为激励起始于个人的需要和他们的潜在动机。
需要产生动机,是激励人们工作的基础和源泉。
内容型激励理论就是要研究如何满足人们的需要来激励人们努力工作,取得最好的效益和业绩;
(2)内容型激励理论包括的主要理论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莱顿·奥尔德弗提出ERG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3.(1)保健因素的作用:保健因素的满足可以消除不满意,管理者在管理中不应忽视保健因素。
如果保健性的管理措施做得很差,就会导致员工产生不满情绪,影响劳动效率的提高。
同时没有必要过分地改善保健因素,因为这样做只能消除员工对工作的不满情绪,不能直接提高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2)激励因素的作用:激励因素的满足可以产生满意。
管理者想持久而高效地激励员工,必须改进员工的工作内容,进行工作任务再设计,注意对人进行精神激励,给予表扬和认可,注意给人以成长、发展、晋升的机会。
通过这些内在因素来调动人的积极性,才能起到更大的激励作用并维持更长的时间。
4.期望理论的应用
(1)提高E→P期望
E→P期望受到个人自我效能的影响。
自我效能是指一个人相信自己有能力、有动机并且环境允许去成功完成一件任务的程度。
具有高度自我效能的人对某项特殊的任务会采取“能做”的态度。
(2)提高P→O期望
提高P→O期望的最明显途径是正确衡量员工绩效,多奖励那些高绩效的员工。
(3)提高结果效价
绩效结果只有当员工重视时才会影响工作努力的程度。
企业要关注员工的需要和奖励偏好,要建立个性化的激励体系以使绩效好的员工获得选择奖励的权力。
5.强化理论的应用原则
(1)要有针对性,力度要恰当。
(2)要小步子前进,分阶段设立目标。
(3)要及时反馈。
(4)要以奖为主、以罚为辅。
6.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方法
(1)对组织知识创新进行激励
(2)激励要体现知识的价值。
(3)注重精神激励,但不要忽视物质激励。
(4)重视情感激励。
案例分析答案:
1.SEMCO公司综合运用惟以下激励手段来激励员工
(1)盈利参与(2)选择收入(3)名头随意
(4)出差住宿不分等级(5)灵活的工作时间(6轮岗制
2.SEMCO公司的员工激励对其他公司的借鉴意义:
(1)激励机制要与企业其他机制的协调、配合
(2)激励要注重物质与非物质激励的结合
(3)激励要促使员式对企业有强烈的参与感和认同感,从而激发了他们的自我负责意识
第六章课后思考题
1.什么是群体?群体有哪些类型?
群体指在组织机构中,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个体组成的,为实现组织的目标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规定其成员行为规范的人群集合体。
根据群体构成的原则和方式可以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通常有两种主要类型,即命令型群体和任务型群体。
非正式群体利益型群体和友谊型群体。
2.群体有哪些特征及组成要素?
群体的组成要素:
1)团队角色。
(2)规范和遵从。
(3)地位。
(4)群体规模。
(5)群体凝聚力。
群体的特征:
(1)有共同的目标。
(2)有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3)有一定的(或稳定的)结构。
(4)有群体意识和归属感。
3.描述群体的五阶段模型。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人们大多认为,群体的发展要经过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形成阶段。
其特点是群体的目的、结构、领导都不确定,群体成员各自摸索群体可以接受的行为规范。
当群体成员开始把自己看作群体的一员时,这个阶段就结束了。
第二阶段:震荡阶段。
群体内部冲突阶段,群体成员接受了群体的存在,但对群体给他们的约束,仍然予以抵制。
而且,对于谁可以控制这个群体,还存在争执。
当这个阶段结束时,群体的领导层次就相对明确了。
第三阶段:规范化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群体成员之间开始形成亲密的关系,群体表现出一定的凝聚力。
这时会产生强烈的群体身份感和友谊关系。
当群体结构稳定下来,群体对于什么是正确的成员行为达成共识时,这个阶段就结束了。
第四阶段:执行任务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群体结构已经开始充分地发挥作用,并已被群体成员完全接受。
群体成员的注意力已经从试图相互认识和理解转移到完成手头的任务。
第五阶段:中止阶段。
对于长期性的工作群体而言,执行任务阶段是最后一个发展阶段,而对暂时性的委员会、团队、任务小组等工作群体而言,因为这类群体要完成的任务是有限的,因此,还有一个中止阶段。
4.什么是间断—平衡模型?
在群体发展的过程中基本上以接近中间的某个时间作为分水岭划分成两个
阶段,第一个阶段群体运行的方式与第二个阶段有着明显的不同。
5.什么是社会惰化现象?为什么会产生社会惰化现象?
社会惰化,又称社会懒惰行为,是指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其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的一种倾向。
造成惰化的原因之一是不公平感。
原因之二是责任分散。
6.什么是群体规范?其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群体规范,又称群体行为规范,是群体所形成或确定的,群体成员应当共同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
影响因素:(1)个体的特征。
(2)群体的构成。
(3)群体的任务。
(4)地理环境。
(5)组织规范。
(6)群体的绩效。
7.群体凝聚力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群体凝聚力的作用有哪些?
影响因素:(1)群体内部的一致性。
(2)群体的绩效和地位。
(3)群体的领导方式。
(4)群体的规模。
(5)群体与外部的关系。
除了这些因素,群体内部的奖励、群体内部的信息沟通、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等,也都会影响群体的凝聚力。
作用:
(1)满意度。
强凝聚力群体的成员比弱凝聚力群体的成员可以得到更大的满足。
他们认为,作为群体的一员很值得,也很愿意参加群体的活动,并忠诚于群体。
同时,凝聚力使得成员们更加遵守群体规范。
(2)沟通。
强凝聚力群体中的成员比弱凝聚力群体中的成员沟通的机会要多得多。
因为凝聚力强的群体成员之间往往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相互之间愿意交流,因此有更多的沟通机会。
这样的沟通反过来加深了相互之间的关系和了解的程度,促进了凝聚力的增强。
(3)生产率。
关于群体凝聚力和生产率之间关系的研究得出了矛盾的结果。
有些研究发现,凝聚力强,生产率也高;有些研究则发现,凝聚力强的群体生产率还不如低凝聚弱的群体;还有些研究发现,在生产率和群体凝聚力之间没有关系。
8.什么是群体决策?群体决策的利弊是什么?
群体决策,又称集体决策,是指由群体的多数成员而不是个体实行的决策行为。
组织中的许多决策,尤其是对组织的活动和人事有极大影响的重要决策,多是由群体来完成的。
群体决策的优势
(1)决策质量高。
(2)决策一贯性强。
(3)决策的可接受性高。
(4)增加合法性。
群体决策的劣势
(1)浪费时间。
(2)从众压力。
(3)少数人控制。
(4)责任不清。
9.简述群体思维的含义及其特点。
群体思维是指由于从众压力使群体对不寻常的、少数人的,或不受欢迎的观点得不出客观的评价。
特点:
1)顺从性思维
2)有倾向性地选择信息
3)盲目乐观情绪
4)相信群体无所不能
5)首创精神的假象
10.什么是团队?团队的类型有哪些?
团队是一小群具有不同技能的人相互依存地工作在一起。
这群人认同某一共同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他们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贡献自己的力量,彼此分工合作,沟通协调,为完成目标而齐心协力,并为此目标的实现与否共同承担责任。
类型:1)问题解决型团队
2)自我管理型
3)多功能型
4)虚拟型团队
11.结合实例谈谈如何构建高绩效团队。
1)确立清晰明确的目标和愿景
2)培养良好的团队氛围
3)选择合适的领导和团队结构
4)培养成员的信任感
案例分析答案:
1.确立清晰明确的目标和愿景
2.所造品牌凝聚力。
3.明确分工,责任分清。
4.培养成员的信任感。
5.激励机制
第七章课后思考题
1.什么是权力?权力的来源有哪些?
答:权力是特定管理主体在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过程中对管理对象的理念、行为等方面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来源:1)法定性权力
2)强制性权力
3)奖赏性权力
4)专家性权力
5)参照性权力
2.授权的含义是什么?授权的原则有哪些?
答:授权是指组织管理者为激发下属的参与性和责任感,共同实现组织目标而采取的下放管理权限,授予下属一定的权力和责任,使其在一定范围内拥有相对的自主权,共同参与组织管理的过程。
原则:1)目的性原则
2)自担责任原则
3)责权对等原则
4)择人授权原则
5)正式性原则
3.冲突的含义是什么?冲突的类型有哪些?
行为主体在人际交往或工作互动中,一方感知到另一方对自己的利益和偏好产生了消极影响或者将要产生消极影响而导致对立的心理状态或采取相应行动的过程。
根据冲突产生的原因划分
(1)认知冲突。
(2)权力冲突。
(3)情感冲突。
(4)目标冲突。
根据冲突对组织的影响,可以把冲突分为建设性冲突和破坏性冲突。
(1)建设性冲突。
(2)破坏性冲突。
根据冲突的激烈程度,可以把冲突分为论辩性冲突、战斗性冲突和竞争性冲突。
(1)论辩性冲突。
(2)战斗性冲突。
(3)竞争性冲突。
依据冲突的影响层面及范围,可以把冲突分为个人内心冲突、人际冲突、群体间冲突和组织间冲突四种类型。
1)个人内心冲突
角色间冲突;角色内部冲突;个人角色冲突。
2)人际冲突
3)群体间冲突
4)组织间冲突
4.冲突产生的根源及可能产生的结果有哪些?
(1)人的“侵略本性”。
(2)争夺有限资源。
(3)价值观和利益的冲突。
(4)角色的冲突。
(5)追逐权力。
(6)职责不清。
(7)组织变革。
(8)组织风气。
5.冲突管理的含义是什么?影响冲突管理的因素有哪些?
冲突管理则着重把冲突的行为意向和冲突中的实际行为以及反应行为作
为研究对象,研究冲突在这两个阶段的内在规律、应对策略和方法技巧,以便有效地管理好实际冲突。
、
第八章课后思考题
1.人际关系的含义是什么?
广义人际关系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关系;狭义上讲,所谓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个人与个人之见通过相互交往和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关系。
2.人际交往的障碍有哪些?应如何克服?
(1)人际交往的障碍
①角色障碍
角色性障碍是由于人们之间的角色差异而形成的障碍;相同角色之间会形成交际障碍;不同角色之间更会形成交际障碍。
②文化性障碍
语意差异形成的障碍;习俗差异形成的障碍;教育程度差异形成的障碍。
③心理性障碍
④认知性障碍
(2)障碍的克服
端正认识
①端正对他人的认知
②端正对自我的认知
克服不良情绪
培养良好的人格
学会人际交往的技巧
①努力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②提高自身素质。
③给人以友善的微笑。
④给人以真诚的赞美。
⑤保持谈兴。
案例分析答案
1.如果你是小北,接下来你要怎么做?
首先,小北要通过有效的沟通艺术向小沈确认两个人说的工资总额是不是一
回事,有没有双方理解错误;然后,如果在双方对信息理解没有问题的前提下,小北要认真审视自己工作中有哪些地方做的不如别人;最后,如果小北觉得自己工作没有问题,可以和上级进行必要的交流。
2.以后在和小沈的相处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端正对他人的认知
(2)端正对自己的认知
(3)克服不良情绪
强化自身的品德和文化修养,培养高尚的情操,形成内在的理智力量
调控对他人的期望值。
(4)充分使用人际交往的技巧
第九章课后思考题
一、课后习题
1.沟通的含义是什么?
沟通是指信息从发送者传递到接收者的过程和行为,即信息或思想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人群中的传递或交换过程,目的是激励或影响人的行为。
2.如何解读不同的肢体语言所代表的含义?
(1)克服心中的障碍,从细节做起,做到有效倾听
(2)面部表情是指颈部以上包括眼、耳、鼻、下巴各部位情感体验的反应,是沟通中最丰富的源泉,是其他身体语言无法与之相比的
(3)掌握令人愉悦的触摸与体距
(4)合理使用手势语言,手势语是肢体语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们交往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3.沟通的障碍有哪些?怎样充分运用沟通艺术解决这些障碍?
(1)沟通的障碍
信息策划障碍;信息接收环境障碍;信息理解障碍;道德约束障碍;沟通中的歧视障碍;沟通渠道障碍;非语言表达障碍。
(2)沟通障碍的克服
学会接纳与尊重;选择恰当的沟通时机和沟通渠道;沟通者应学会倾听和提问;注重信息的反馈;适时肯定与赞赏。
4.跨文化沟通应注意哪些问题?
端正态度,认真对待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的理解力,进行跨文化培训;完善组织架构的设计;建立共同经营观,建设和谐的企业文化;积极与当地政府、社团组织和公众沟通。
案例分析答案:
思考:微软公司的双方沟通实践给了我们什么样的管理启示?
启示:
1.沟通过程中要注意沟通原则:明确问题原则;“白金法则”原则;征求意见原则;强调激励原则;及时反馈原则;多听少说原则。
2.在沟通中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只要找到沟通问题产生的原因,便可有针对性的进行解决。
在沟通中出现障碍的原因有:(1)沟通系统外部因素导致的障碍,如:空间距离因素;态度、观点、信念等的不同,造成沟通过程中的障碍;层次差异及知识经验水平的限制;(2)沟通系统内部因素导致的障碍,如:曲解信息;缺乏信任;知觉的选择性和个性不相容;(3)信息发出者“自以为是”的思维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