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汇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即形而上学地看待世界事物的哲学学说。

其特点是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认为运动只有数量增减和场所变更,事物变化的原因在于外力推动;认识是人直观的机械的反映;人的意志、动机在社会历史中起决定作用。

其典型形式是16~18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

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起过重要作用。

主要代表人物有F·培根、霍布斯、洛克、霍尔巴赫、费尔巴哈等。

2.主观能动性:亦称自觉能动性,是主观对客观的能动作用,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和能力。

主观能动性为人类所特有,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

3.联系:事物、现象之间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多种多样的关系。

其实质是矛盾。

联系就是指彼此差别、对立和矛盾的联系,差别、联系存在于相互联系之中。

根据不同情况,联系可分为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主要联系与次要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以及空间角度的横向联系与时间角度的纵向联系。

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主要的联系,决定着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发展的基本趋势。

4.矛盾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又称矛盾的共性,有两层含义,其—,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简言之,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5.现实性:现实性是指现在的一切事物、现象的客观存在性。

它与可能性是对立统一的。

一方面,可能性与现实性是对立的,他们相互区别,不能等同。

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它只是作为一种趋势而存在,不是实现了的东西。

反之,现实性是已经实现了的东西。

另一方面,可能性与现实性又是相互统一的。

他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可能性作为现实的一个内部的。

从属的因素而存在于现实性之中,是潜在的还没有展开的现实;现实是可能性发展的结果。

可能性转化为现实之后,在新的现实中又包含了新的可能性。

6.客体:客体指主题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对象,即同认识主体相对立的外部世界。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在人类之前早就存在,但不构成现实客体。

自然界在人的实践过程中分离出来的那一部分或那一方面的客观存在才成为客体。

它是人的实践和认识的对象的结果。

7.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这种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复杂的。

在马克思的论著中,对社会形态演进问题有两种表述,一种是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另一种是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即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这两种表述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

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依次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8.劳动:劳动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

是凭借工具改造自然物,使之适合自己需要,同时改造人身的有目的的活动。

劳动的自觉目的性表明人是能动的支配自然界,这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

劳动作为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统一,在人本身表现为人的自我创造过程。

劳动过程最简单的要素有三个: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或人作用于其上的自然物(客体);劳动资料和人。

9.革命: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中所进行的重大变革。

人们改造自然的重大变革,有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等。

人们改造社会的重大变革,即社会革命。

通常多用以指先进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实现国家政权更替的政治革命。

社会革命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它最深刻的根源是成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

10.自由王国:作为认识论范畴,自由王国指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认识了客观事物的规律并自觉的依据这种认识来支配自己和外部世界。

作为社会历史范畴,自由王国指人们自己成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主人,摆脱了自然界和社会领域的盲目力量的支配,能自觉的创造自己的历史的这样一种社会状态。

11.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总是为社会的发展指引方向、开辟道路、制定原则、提供方法,使社会不断地得到改造和变革。

真正的哲学同人类的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是社会现实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哲学不仅是划破夜空的闪电,使黑暗笼罩着的万物在人们面前彰显出来、使世界在人脑中形成清晰的映像,而且还是促进社会生长发育的阳光雨露,是孕育充满生命活力新社会的母亲。

12.运动:由事物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物质存在和变化的方式。

是事物所固有的根本属性。

在中国古代,老子最早论述了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在欧洲,伊奥尼亚学派最早把运动作为哲学概念。

近代英国F·培根提出物质是运动最主要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在一定空间、时间中运动、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运动与物质不可分割。

运动的源泉在于物质世界内在的矛盾。

运动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被转移。

从低级简单的运动形式到高级复杂的形式,可分为五种基本运动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包括思维运动)
13.矛盾:在唯物辩证法中,指对立面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既相互排斥又相互吸引的关系。

阴阳是中国辩证法史上最古老的矛盾概念,而在欧洲哲学史上,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阿那克西曼德最初提出对立物的思想。

黑格尔则是第一次以唯心主义方式系统的表达了矛盾及对立统一思想。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的、客观的,它既存在于一切事务当中,友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

矛盾即是运动、事物、思想。

矛盾是具体的具体的、特殊的。

面对任何存在的客观矛盾,都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是运动发展的,必须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待矛盾。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4.度:事物保持自己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或某种质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

表现质和量的统一。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第一次对度做了系统的研究。

他把度定义为:“尺度是有质的定量”。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度是从与其他事物发生关系的系统中分出来的某事物的规定。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度。

在这个限度内,量的增减不会改变事物的质。

超过这个限度,量变就会引起质变。

度的两端的数量极限称为关节点,是一定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的上限和下限。

15.价值:最初为经济学概念,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后这一概念泛化到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美学等各个学科。

在美学、伦理学、认识论中,价值常与功利联系在一起,指能带给人们的某种实际的功效或利益。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善、美是统一的,最基本的是“真”,真理对于人类的活动具有价值效应,即有用。

16.客观真理:即“真理的客观性”,指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不依赖于认识主体而客观存在的,真理性的认识中包含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唯物主义承认外部世界,承认客观实在是人的感觉的源泉,因而认为真理是认识主体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它的形式虽然是主观的,但它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不以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

17.社会意识形态:系统的、自觉的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

是特定阶级或社会集团根本利益的体现。

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思想上层建筑的部分。

表现在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思想、文学艺术等形式中。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意识形态”一词最早出现在《神圣家族》中,而具体阐述则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当中,马克思指出意识形态是阶级社会的特有现象,他还指出统治阶级利用意识形态,一方面粉饰统治,一方面作为统治的手段。

但是马克思初在贬义上使用之外,主要把它作为和经济形态相对应的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

18.必然性:必然性是指事物发展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向。

19.生产方式: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自然界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辩证统一体系。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
作中,首见于《德意志意识形态》。

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是劳动的自然过程和劳动的社会过程的统一。

20.真理的价值性:是指真理具有满族主题的需要,指导主体正确进行实践的功能。

21.辩证唯物主义:研究意识与物质世界的关系,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运动和发展的最一般的哲学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高级形式。

与之前的唯物主义不同,它对世界事物的解释,既是唯物主义的,又是辩证和历史的。

22.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

抽象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但抽象劳动不等于价值,抽象劳动只有凝结到商品中才能形成价值。

2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实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这里的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是指劳动力的正常性质,即“劳动力在它被使用的专业中,必须具有在该专业占统治地位的平均熟练程度、技巧和速度。

……这种劳动力必须以通常的平均紧张程度,以社会上通常的强度来耗费”。

它意味着形成价值量的劳动力和生产条件都必须有正常的性质。

24.资本:
25.资本循环:资本循环指产业资本从一定的职能形式出发,顺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值,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过程。

26.垄断: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2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

由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

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化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完成,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8.市场机制:
29.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全世界被压迫阶级和被压迫民族实现人类解放的理论。

它是无产阶级最正确最革命的科学思想额结晶,它的产生是人类思想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

由马克思和恩格斯与19世纪40年代对人类的文明成果进行全面总结和批判改造的基础之上创立。

主要内容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以及一般的政治学说和历史学说。

30.真理:认识主体对认识客体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与“谬误”或“错误”相对。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的实质在于主体的认识和客观对象的本质、规律的一致。

人们要获得与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相符合的真理性的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实践和认识不断发展的过程。

真理具有价值属性,它是科学性和价性的统一。

31.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

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

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32.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33.历史决定论:承认社会现象、历史事件具有必然性、规律性、因果制约性的哲学观点。

历史决定论一般分为机械决定论和辨证决定论。

机械决定论承认因果性、必然性,但否定偶然性,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及社会意识的反作用。

把社会的发展看作是由某种神秘力量赋予某种联系和发展秩序的奇怪现象。

其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霍尔巴赫。

辨证决定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决定论,它既坚持了决定论的基本原则,又科学地阐明了原因和结果、必然和偶然、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34.激变论:
35.实践的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对他们自己创立的新唯物主义的一种称呼。

因强调实践和创立科学的实践观而得名。

它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本质特征。

“实践唯物主义”一词始见于他们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为批判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而提出。

科学的实践观点是实践唯物主义区别于直观唯物主义的基本标志。

36.必然王国:作为认识论范畴,必然王国指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还没有真正的因而不能自觉的支配自己和外部世界。

作为社会历史范畴,必然王国指人们受着盲目必然性支配,特别是受着自己所创造出来的社会关系的奴役和支配这样一种社会状态。

37.群体意识:所谓群体意识是指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群体意识是在群体信息传播和互动过程中形成的。

群体意识是群体实践活动的产物。

社会的阶级、阶层、民族、党派、团体等的意识,是人群集合体本身特定的构成、活动及其与整个社会生活的关系的反映。

各种群体意识,都是共同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相对于群体内部,它是共同的;相对于其他的群体,它又是特殊的。

38.君主立宪:君主立宪制,是相对于君主独裁制的一种国家体制。

君主立宪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实现事实上的共和政体。

君主立宪制限制了古代的帝王独裁,变成了“王在议会,王在法下。

”的主流观点。

一般可分为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和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39.人的全面发展:指作为社会主体的每一个人在个性、道德、能了等方面的和谐、自由、全面的发展和完善。

是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和人类理想。

与人的片面的、畸形的发展相对。

马克思主义把人的全面发展置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相互制约性,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的丰富内涵和实现的前提,使这一思想成为科学的、现实的理想。

40.国家: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

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借机i 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而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工具。

主要由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军队、警察、监狱等组成。

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

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社会划分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而产生,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41.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又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

理论上,市场经济是自由的经济、公平的经济、产权明晰的文明经济,但是在理论上这一切是通过市场交换规则根据市场需求状态作出强制性调整的经济形态,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缺陷非常大。

42.实践:人类有目的的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

是对人类自身社会历史活动本质的概括。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作为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是社会的产物,是历史的活动,本质上是社会历史的实践,具有社会性。

实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基础和动力。

全部人类历史是由人们的实践活动构成的。

43.规律:亦称“法则”,是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

源于古希腊哲学中的“逻各斯”。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规律是事物、现象之间普遍的、本质的联系,
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规律普遍存在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一切领域。

它是客观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44.理性认识:认识的高级阶段。

是人们对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本质。

与“感性认识”相对。

表现为形成概念和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思维和推理过程。

理性认识具有抽象性、间接性和普遍性的特点。

45.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首次提出并揭示了它的规律。

在这两对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最根本的矛盾,它规定和制约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的发展引起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新的生产关系引起新的上层建筑的产生。

46.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即不以人们的社会意识为转移的社会物质生活过程。

19世纪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已使用这一概念。

马克思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时,确定了这一范畴的科学内容,在1845年《德意志意识形态》和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将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规定为社会存在的本质内容。

47.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

是商品、技术、信息、服务、货币、人员等生产要素跨国跨地区的流动(简单的说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48.唯物史观:亦称“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2——1845年间共同创立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与“唯心史观”相对。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唯物史观形成的主要标志,《资本论》将其从假说变成科学的证明了的原理。

49.《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

科学共产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

写于1847年至1848年1月。

1848年2月21日在伦敦第一次以单行本问世。

它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将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1920年8月陈望道第一次将全文译成中文,由上海新青年出版社出版。

50.《太阳城》:《太阳城》是早期空想共产主义者意大利人康帕内拉的重要代表作。

他抨击了由私有制产生的各种弊病和罪恶,主张废除私有制。

同时,他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制度,在那里,人人必须劳动,而且一切生产和分配活动都由社会来组织。

康帕内拉在《太阳城》中提出的空想共产主义的体系,是嗣后很多空想社会主义体系的雏形,因此,这是一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重要文献。

51.恩格斯: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Friedrich Von Engels,1820年11月28日-1895年8月5日)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教育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

恩格斯是卡尔·马克思的挚友,被誉为“第二提琴手”,他为马克思从事学术研究提供大量经济支持。

马克思逝世后,将马克思遗留下的大量手稿、遗著整理出版,并众望所归地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领袖。

52.意识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亦称“自觉能动性”。

指人的主观意识和实践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反作用或能动作用。

主观能动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人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二是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在实践的基础上使二者统一起来,即表现出人区别于物的主观能动性。

53.乌托邦的空想社会主义:缺乏科学论证和无法实现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系。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尚不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间的对立已经暴露但尚不充分的历史条件下产生从16世纪到1848年科学社会主义诞生这三百多年期间,它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早期以英国队莫尔,意大利的康帕内拉和德国的闵采尔为主要代表,中期以法国的梅叶、马布里、摩来
为代表,后期则以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以及英国的欧文为代表。

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料,是马克思主义三大理论来源之一。

54.推理:
55.基本矛盾:亦称“根本矛盾”。

规定事物的根本性质并对事物的全过程运动发展起支配作用的矛盾。

与“非基本矛盾”相对。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已经开始把生产力与交往形式(后改为“生产关系”)的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1937年,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明确的提出了“根本矛盾”这一哲学范畴,他指出根本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基本原因,它贯穿于事物发展全过程并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56.现实的可能:
57.商品:商品是为交换而产生(或用于交换)的对他人或社会有用的劳动产品;商品是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是经过交换且非进入使用过程的劳动产品。

其基本属性是价值和使用价值。

58.资本主义:一般而言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学或经济社会学的制度,在这样的制度下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都归个人所有,并借助雇佣劳动的手段以生产工具创造价值,价值分为五个部分,税金,租金,利润,劳动价值,和企业家才能。

在这种制度里,商品和服务借助货币在自由市场里流通。

投资的决定由个人进行,生产和销售主要由公司和工商业控制并互相竞争,依照各自的利益采取行动。

59.民主:本意指人民的权力,或指由人民直接的通过分区选出的代表来治理、统治,即多数人的统治。

民主属于上层建筑,属于政治范畴,它根植于经济基础之中并为其服务。

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掌握国家政权阶级决定民主的性质。

60.《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成的批判费尔巴哈的11条提纲,马克思生前未曾发表。

原题为《关于费尔巴哈》,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

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

最早发表于1888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序言中称这个文件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作为该书的附录首次发表。

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

《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

61.飞矢不动:“飞矢不动”是芝诺为反驳变化本原观而提出的否认运动可能性的四个论证之一:指飞矢在一段时间里通过一段路程,这一段时间可被分成无数时刻,在每一个时刻,箭矢都占据着一个位置,因此静止是不动的,就是说,它停驻在这段路程的各个不同位置上,而不是从一个位置飞向另一个位置。

62.群众观点:无产阶级政党及其领袖和干部对待群众的根本观点。

基本内容是: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在创造社会精神财富中发挥着基础的作用,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他们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是人类认识的源泉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最终标准。

63.劳动二重性:劳动二重性,指的是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二重属性。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目的、劳动对象、所用工具、操作方法、生产结果都各不相同的劳动。

具体劳动生产了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是指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价值。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形成的相互联系又对立的两个方面。

马克思创立了劳动二重性学说,它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人提出的劳动价值论成为完全科学的价值理论。

64.“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
65.“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宣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