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媒介经营研究综述
《2024年跨媒体“粉丝经济”及其形成机制研究——以现象级《何以笙箫默》为例》范文
《跨媒体“粉丝经济”及其形成机制研究——以现象级《何以笙箫默》为例》篇一一、引言在当今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跨媒体“粉丝经济”已成为文化产业中不可忽视的经济现象。
以热播剧《何以笙箫默》为例,该剧凭借其优秀的制作、独特的剧情和出色的演员阵容,迅速在观众中引发了强烈的关注和讨论,并形成了巨大的粉丝群体。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跨媒体“粉丝经济”的形成机制,并以《何以笙箫默》为研究对象,以期为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二、跨媒体“粉丝经济”的概述跨媒体“粉丝经济”指的是依托于多平台媒体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
这种经济形态中,通过优质的媒介内容吸引并形成粉丝群体,然后利用粉丝对偶像或作品的喜爱和消费行为来创造价值。
这种价值既包括对产品的直接购买,也包括对IP (知识产权)的延伸开发和粉丝间的社交互动等。
三、《何以笙箫默》的粉丝经济现象分析《何以笙箫默》作为一部热播剧,其成功吸引了大量粉丝的关注和喜爱。
首先,从内容层面看,该剧凭借其精彩的剧情、鲜活的人物形象和出色的演员表现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其次,从传播层面看,该剧借助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传播力量,迅速扩大了其影响力,形成了广泛的粉丝群体。
在粉丝经济的推动下,相关衍生品、线上线下活动、角色周边产品等迅速热销,进一步扩大了其经济价值。
四、跨媒体“粉丝经济”的形成机制(一)媒介内容的质量与吸引力高质量的媒介内容是形成“粉丝经济”的基础。
通过《何以笙箫默》的成功案例可以看出,优秀的剧本、出色的演员表演和精良的制作是吸引粉丝的关键。
(二)多平台传播与社交互动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多平台传播成为扩大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电视、网络、社交媒体等平台的传播,可以迅速扩大作品的影响力,形成广泛的粉丝群体。
同时,社交互动也是“粉丝经济”形成的重要环节,通过粉丝间的互动和交流,可以进一步增强粉丝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三)IP延伸开发与商业化运营在“粉丝经济”中,IP的延伸开发和商业化运营是创造价值的重要途径。
传媒产业跨媒介经营浅析
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 展环境不健全 ,传媒产业 的法律政策 技术 、媒介技术及相关技术的进步 , 来 ,媒介产业对社会信息的收集与整 有 待 完善 ,以及部 分 从 事传 媒 产 业 的 传媒产业 自身的发展 ,以及 以受众为
主要对象产生的市场需求的基础上 , 合得到 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传媒产业 工 作 者缺 乏 职 业道 德 ,为获 取 利 润 , 严 重 影 响 了传 媒 产业 的健康 发 展 。 因 使 媒 介产 业 对 自身所 拥 有 的资 源 进 行 的发展 不 仅 会促 进 市 场经 济 的发 展 , 同时也 会 影 响传 媒 产业 的发 展环 境 。 此 ,如 何 对 媒 介 产 业 中 出 现 的 跨 媒 合 理 的分 析 ,对 资源 科 学 的配 置 与整
研 究 生 之 页
} 篓 鬟 } 遗 囊 嚣, { 《 :
传 媒产 业跨 媒 介经 营浅 析
口 梁 译 心
【 摘 要】 如今 ,媒介技术的发展极 大地改变和影响 着现代人的 生活 ;随着新技术的进步 ,加快了
信 息 社会 的 到 来 ,传 统 的单 一形 式 的传 播 媒介 已经 不 能满 足 受众 的 需要 ,在 这种 情 形 下 ,为跨 媒 体 传 播 提供 了良好 的 生存环 境 和发 展 机 会 。 因此 ,跨 媒介 传 播 应运 而 生 ,并 且逐 渐成 为社 会 发展 的 潮流 。
的发展 方 向 。
题 ,提 出相应 的解 决 方案 。
( 二 )跨媒 介 经营
持续 发 展及 利润 最 大化 的一种 经 营 方
传媒 产 业 的竞 争 日 趋 激 烈 ,同 时 传 媒 产 业 的发 展 环境 也 存 在一 定 的 问
跨媒体研究
绪论国外“媒介融合’研究现状●1983年,美国人Ithiel De Sola Pool 《自由的科技》中最早提出:媒介融合。
●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一些藩篱的打破,电视,网络,移动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类新闻媒体将融合在一起。
国外“媒介融合’研究现状1、美国人Rich Gordon:五种”媒介融合“类型即所有权融合、策略性融合、结构性融合、信息采集融合、新闻表达融合2、美国人Lori Demo 提出“融合连续一体”:交互推广克隆合竞内容分享融合3、其他西方学者:新闻编辑部在融合媒介的时代将由传统的新闻传播管理转向“知识管理”。
国内“媒介融合’研究现状●咎延全:传媒产业融合三阶段:技术阶段、业务阶段、市场阶段●郑瑜:报纸未来必须建立三个平台:数字平台、网络平台、移动平台●陶喜红:媒介之间跨媒体,跨地区融合,以及媒介产业和其他产业的跨行业的多元化融合将会大大增强媒介影响力。
●匡文波,王丹黎:媒介融合的主要形式媒体之间的整合与并购不同媒体之间的交融与互动第一章、传统媒体的特征及生存业态传统媒介:在互联网产生以前,按出现先后顺序来划分的三大主要信息传播物质载体。
报纸刊物(第一媒体)广播(第二媒体)电视(第三媒体)新媒体:互联网(第四媒体1998年联合国提出)移动网络(第五媒体)报纸(印刷媒介)世界上最早的报纸出现在中国“邸报”最早的一份官报唐朝《开元杂报》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敦煌邸报》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日报:1660 德国《莱比锡新闻》近代意义上的报纸出现于17世纪初1615 德国《法兰克福新闻》报纸的优势1可对信息做深度挖掘2印刷术的科技基础3便于携带4成本低,利于保存5编排灵活,信息量大,图文并茂6传播面广报纸的劣势1要求受众有一定文化水平2文字,图片无声静止,缺少动态美3时效性相对较差4单向信息传递,缺少互动传统报纸的赢利模式发行量:计划发行量实际发行量有效发行量表现发行量报纸广告:优势:成本低、读者群相对稳定劣势:冲击力小、看完及扔掉,对广告无印象广播广播的发展概况我国使用无线电报始于清朝末年。
跨媒体经营
斜向跨媒体是把业务扩张到不同的媒体领域,发挥协同效应,实现范围经济效应,通过多元化经营分散经营 风险。例如央视的《读书》栏目推销书籍,而《百家讲坛》等知名栏目又可以出热销图书,一些著名出版社通过 自己的络媒体和手机媒体扩大发行量。加强与受众的互动等。
谢谢观看
二、跨媒体经营要实现流程再造.从单一线性的流程转变为多元互动的跨媒体流程。跨媒体经营流程包括多 媒体信息采集、多媒体的信息加工、多媒体平台管理、多媒体故事生成和多媒体的渠道发布,整合信息资源、作 者资源和市场资源,建立数字化的资源加工系统,最终实现内容资源的一次制作,多次使用,多渠道传播,全媒 体发布,实现范围经济效应。西方国家许多跨媒介集团建立融合新闻编辑室,不仅有多媒体专业编辑,而且设有 故事生成编辑、资源管理编辑、新闻流编辑等管理型编辑,加强横向与纵向互动,通过多媒体信息的策划、组织、 编辑和管理,构建数字化、络化和互动化的跨媒体新闻生产线,提供一揽子产品与服务,满足受众的多元需求。
跨媒体经营
经济学术语
01 类型
03 经济效应
目录
0电子媒体、络媒体和移动媒体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媒体,通过不同的介质传 播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样化信息,为受众提供多元化的阅读视听服务。
类型
如果把媒体分为平面媒体(报、刊、书)、电子媒体(电视、广播、电影)、新媒体(络媒体、手机媒体、户外 媒体等),那么跨媒体经营可以分为横向跨媒体、纵向跨媒体和斜向跨媒体。
《2024年跨媒体“粉丝经济”及其形成机制研究——以现象级《何以笙箫默》为例》范文
《跨媒体“粉丝经济”及其形成机制研究——以现象级《何以笙箫默》为例》篇一一、引言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跨媒体“粉丝经济”逐渐成为文化产业中不可忽视的经济现象。
本文以现象级作品《何以笙箫默》为例,深入探讨跨媒体“粉丝经济”的形成机制,分析其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旨在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何以笙箫默》背景及影响《何以笙箫默》是一部热门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
作品凭借其优秀的剧本、出色的演员阵容和精良的制作,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形成了庞大的粉丝群体。
该剧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内容质量,更在于其跨媒体运营策略和粉丝经济的有效运用。
三、跨媒体“粉丝经济”的形成机制(一)内容创新与粉丝共鸣《何以笙箫默》通过创新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设定,吸引了大量粉丝。
剧中人物形象鲜明、情感真挚,使粉丝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这种共鸣是“粉丝经济”形成的基础。
(二)跨媒体运营与粉丝互动跨媒体运营是“粉丝经济”形成的关键。
通过电视剧、网络剧、社交媒体等不同媒体平台的互动运营,使粉丝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参与到作品的传播和推广中。
同时,通过举办粉丝见面会、线上互动等活动,增强粉丝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三)粉丝消费与经济效应在“粉丝经济”的驱动下,粉丝会为喜欢的作品、明星购买相关衍生品、参与付费活动等,形成庞大的消费市场。
这些消费行为不仅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应。
四、《何以笙箫默》的跨媒体“粉丝经济”实践《何以笙箫默》在跨媒体运营中,充分利用了“粉丝经济”的规律。
通过精心策划的剧情、人物设定以及与粉丝的互动活动,吸引了大量粉丝的关注和参与。
同时,通过与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等合作,将粉丝的消费需求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益。
五、跨媒体“粉丝经济”的发展趋势与挑战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跨媒体“粉丝经济”将呈现出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
同时,也面临着内容同质化、粉丝消费理性化等挑战。
因此,文化产业需要不断创新,提高内容质量,以满足粉丝日益增长的需求。
跨媒介经营媒介融合下的传媒管理创新
跨媒介经营媒介融合下的传媒管理创新传媒行业在近年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转型,传媒管理也在不断的创新和演变。
而跨媒介经营媒介融合下的传媒管理创新更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从跨媒介经营和媒介融合的角度探讨传媒管理的创新和发展。
一、跨媒介经营传媒行业是一种典型的创新型行业,而跨媒介经营的出现,则是对传统媒体业务模式的大幅改变。
传统的媒体经营主要依靠单一媒体渠道的经营模式,如报纸、电视、广播等,但随着媒介技术和媒介市场的发展,传媒企业的媒介资产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媒体平台上,跨媒介经营成为了传媒企业未来竞争的重要手段和发展方向。
跨媒介经营的本质是以传媒企业所拥有的核心资源为基础,通过整合、协同、联动等方式开展跨媒介经营活动。
这种经营模式不仅可以让传媒企业在资源利用上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同时还可以提升传媒企业的服务品质和用户体验,增加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二、媒介融合媒介融合是指不同媒介平台之间的交互作用和互通。
传统的媒体平台受到单一媒体渠道和传输方式的局限,无法满足用户多元化的需求和越来越高的体验要求。
相反,媒介融合可以将不同媒体平台、内容和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全新的价值体系和用户体验模式。
媒介融合的最大意义在于推动了传媒行业向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的发展。
通过基于互联网的技术和理念,传媒企业可以将各个平台和服务融合为一体,实现信息互通和无缝衔接。
这种融合不仅可以提高用户体验,还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增加收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跨媒介经营媒介融合下的传媒管理创新跨媒介经营和媒介融合的出现给传媒企业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传统的单一媒体经营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传媒市场的需求和竞争环境,而跨媒介经营和媒介融合则为传媒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潜力。
在跨媒介经营和媒介融合下,传媒企业需要重新审视和规划自己的媒体资源和业务模式,同时加强内部管理和创新。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管理创新:1. 转型升级,拓展业务版图。
媒体跨媒介经营范围经济效益的实现硕士论文 精品
摘要信息传播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已将我们带入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信息时代。
在这个时代中,媒介作为信息内容的载体和信息整合与传播的平台,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繁荣。
新技术支撑下的新媒介层出不穷,而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使媒介的生存环境的各个层面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新闻传播媒介的发展史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新兴媒介的出现都难以取代原有的媒介的,因为新、旧两种媒介的自身属性不同,旧的媒介的某些不可取代的特征会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而不断的自我革新和演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而新媒介本身由于其技术上的优势会竭力整合原有媒介形态的主要优势为其所用。
媒介之间基于新兴传播技术而发生的资源跨媒介整合、渗透,已成为一个日益普遍的媒介行为,而随着媒介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这一行为也代表了媒介产业市场化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媒介产业的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我国媒介市场面的进一步“开放”也是大势所趋。
面对国外传媒巨头的强势入侵,国内传媒需要整合一切可用的优势资源为我所用,以广阔的视野和多元化的经营理念谋求强盛之道。
在这之中,跨媒介经营是已被西方传媒证明了的媒介做大做强的有益经验。
那么如何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以新兴的信息传播技术为支撑,在市场环境下充分遵循媒介经济学规律,进行跨媒介的资源整合以打造强势的媒介产业价值链,实现媒介产业范围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当下我国媒介产业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正是基于以上背景,本课题尝试以范围经济的视角分析传媒跨媒介经营的经济学机理,并以“第一财经”为例总结传媒跨媒介经营实现范围经济诉求的具体要素和环节,并在分析我国传媒跨媒介经营现状和所存在的障碍的基础上,结合“第一财经”这一传媒跨媒介经营的经典案例和传媒产业价值链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以期对我国的传媒跨媒介经营提出一些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
本课题拟划分五个部分,每一部分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引言,阐述该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方法,综述国内外范围经济的研究概况及我国传媒跨媒介经营研究现状。
跨媒介叙事视域下的IP运营模式研究
跨媒介叙事视域下的IP运营模式研究跨媒介叙事视域下的IP运营模式研究摘要:随着媒体技术的进步和用户需求的变化,跨媒介叙事成为了IP(知识产权)内容运营的新方向。
本文通过研究跨媒介叙事视域下的IP运营模式,探讨了其定义、特点及与传统IP运营模式的差别,分析了跨媒介叙事IP运营模式的优势与挑战,并提出了未来跨媒介叙事IP运营的发展方向。
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2 研究目的和方法第二章:跨媒介叙事的定义和特点2.1 跨媒介叙事的概念2.2 跨媒介叙事的特点第三章:跨媒介叙事IP运营模式的概述3.1 传统IP运营模式的特点3.2 跨媒介叙事IP运营模式的定义和特点第四章:跨媒介叙事IP运营模式的优势4.1 拓展IP内容传播渠道4.2 提高用户参与度和黏性4.3 优化用户体验第五章:跨媒介叙事IP运营模式的挑战5.1 跨媒介叙事IP制作和运营成本的增加5.2 跨媒介叙事IP受众群体和传播渠道的碎片化5.3 跨媒介叙事IP版权保护和维权的难题第六章:未来跨媒介叙事IP运营的发展方向6.1 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6.2 探索跨媒介叙事IP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结合6.3 建立跨媒介叙事IP运营生态系统第七章:结论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体形态呈现出多样化和交叉融合的趋势,传统的单一媒介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跨媒介叙事作为一种新的叙事方式,通过整合多种媒介形式,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多样化的内容体验。
与此同时,IP(知识产权)在娱乐产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IP运营模式也在不断演进和创新。
因此,研究跨媒介叙事视域下的IP运营模式对于推动媒体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讨跨媒介叙事视域下的IP运营模式,分析其优势与挑战,并提出未来发展方向。
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综合整理和归纳,分析跨媒介叙事IP运营模式的定义、特点、优势和挑战,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验证。
跨媒介平台的营销策略研究
跨媒介平台的营销策略研究一、引言如今,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消费者的购物方式和行为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的营销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跨媒介平台的营销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根据不同的媒介平台特点,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更好地推广产品和服务。
二、跨媒介平台的营销1、跨媒介平台的定义跨媒介平台是指不同的媒介平台之间的互相衔接和互相配合,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营销方式。
这种方式可以包括在线广告、社交媒体、电视广告、广播等。
2、跨媒介平台的优势跨媒介平台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不同的媒介平台传达不同的信息,达到精准营销的效果。
比如,在社交媒体平台,企业可以通过发布优惠券、折扣等信息,吸引消费者关注;而在电视广告中,企业则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和语言直接打动消费者的心。
此外,跨媒介平台可以弥补不同媒介平台的不足之处,达到最佳营销效果。
比如,在电视广告中,由于广告时长较短,企业有时候很难传递完整的信息;而在社交媒体平台,可以通过长时间互动的方式来传递更全面的信息。
3、跨媒介平台的特点跨媒介平台的特点在于需要针对不同的媒介平台,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
比如,在社交媒体平台,需要更加注重互动和参与度;而在电视广告中,则需要更加注重画面和声音的表现。
此外,跨媒介平台的制定需要多方面的协调和资源的整合。
不同平台之间的信息同步和数据整合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
三、跨媒介平台的营销策略1、社交媒体平台社交媒体平台的营销策略需要注重互动和参与度。
企业需要通过与消费者的互动,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反馈,更好地定位自己的产品和服务。
此外,在社交媒体平台中,企业应该注重内容的质量和创新。
通过发布新颖有趣的内容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提高品牌知名度。
2、电视广告电视广告的营销策略需要注重画面和声音的表现。
通过精美的画面效果和动人的音乐,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打动消费者的心。
此外,在电视广告中,企业应该注重产品的特点和优点的体现。
数字时代报业的跨媒介经营
经营方略青年记者・2007年8月下网络、通讯、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毫无疑问对报业的发展带来威胁和挑战,然而实际的情况是,在数字时代,在中国这个特殊的报业市场中,决定报业是受挤压还是大发展的,不是市场环境和媒体生态的变化,而是报业自身政策的变化。
报业只有比以往更加机智敏捷,才能适应数字时代的新环境。
认清历史,明辨格局,找准策略,会有助于中国报业的健康发展。
报业经营危机的原因笔者认为,从2005年至今国内报业的经营危机,几大强势纸媒的效益下滑和业界整体发展的趋缓,有外部和内部原因。
外部原因主要是来自市场的考验,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和信息环境的要求。
中国正处于转型期,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对信息的丰富性、多样化的需求日益强烈。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们对信息传播的要求是高速的、无国界的,而传统报业本身在传播范围和传播能力上的缺陷,是造成其困境的重要原因。
新媒体的崛起及其强大的竞争优势,是报业困境的内部原因,也是根本原因。
这一新的传播媒介正以无可想象的空间使传播领域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也给传统报业带来惊涛拍岸的冲击力,是其危机的根本源头。
数字时代报业的经营策略现代传媒的诞生、发展都基于科技发明在传播领域的广泛使用。
科技革命正在改变着媒介及其支撑环境,数字技术正在成为支撑所有传媒存在的基础、技术标准与发展取向,正在改变不同形态媒介的边界,造就新意义上的数字媒数字时代报业的跨媒介经营● 谢宁倡介。
所有传播形态、传播手段,都已经具备在更高水平上共享信息的基础,信息传播当之无愧进入了数字时代,而这种信息传播平台的共享,也正是传统报业摆脱困境的出路,换言之就是实施跨媒介传播。
跨媒介经营,是指媒介在分析自身经营条件和媒介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对所拥有的各种媒介资源进行科学和定量的分析,整合优化配置,通过跨越媒介与媒介之间的界限,使生产、流通等经营活动能够在各种媒介之间有效运营,以实现其最大限度增值目标的一种经营方式。
(一)报业在网络时代跨媒介的主要方式报纸读者和广告的流失状况引起了业界的关注,传统报业的自我革命也在逐步开展。
跨媒介叙事视域下的IP运营模式研究
跨媒介叙事视域下的IP运营模式研究跨媒介叙事视域下的IP运营模式研究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媒介传播逐渐从传统的单一媒介向多媒介融合发展。
这种多媒介的发展形式不仅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为内容创作带来了新的机遇。
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和机构通过开发和运营自己的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 IP),通过跨媒介叙事视域来实现全方位的品牌推广和商业价值的最大化。
本文将从跨媒介叙事的角度出发,探讨IP运营模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跨媒介叙事视域的概念和特点跨媒介叙事视域是指将不同的媒介形式和平台进行整合,通过创新的叙事方式和内容表达,提供更丰富、多样化的观看和体验方式。
传统的媒介叙事通常是线性的、单一维度的,而跨媒介叙事则具有更高的互动性和多样性。
它可以将文字、音频、视频、动画、游戏等多种媒介形式进行混合,从而实现更加立体、全面的叙事效果。
跨媒介叙事视域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以用户为中心,注重用户参与和互动,强调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其次,跨媒介叙事能够打破传统媒介形式的限制,实现信息的高度整合和灵活运用。
再次,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实现内容的实时更新和跨地域传播。
最后,跨媒介叙事视域能够实现品牌传播的多元化和全方位,建立品牌与用户之间的更加密切的联系。
二、IP运营模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1. IP运营模式的现状目前,IP运营模式已经在娱乐、文化、教育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以影视IP为例,通过将影视作品进行跨媒介开发和运营,可以实现电影、电视剧、动漫、游戏、小说等多种形态的表达和商业化推广。
著名的IP影视作品如《哈利·波特》、《权力的游戏》等都通过跨媒介叙事而成为全球知名的品牌。
同时,在游戏领域,IP运营模式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游戏开发商通过购买、露出、创造和开发各种IP资源,将游戏与电影、动漫、小说等媒介内容相结合,吸引更多玩家参与。
这种跨媒介叙事所带来的互动体验和社交功能,让游戏成为了更多用户的娱乐选择。
国内外媒体传播模式研究综述
国内外媒体传播模式研究综述
介绍
本文对国内外媒体传播模式进行综述,旨在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媒体传播方式及其特点。
国内媒体传播模式
国内的媒体传播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广播电视媒体:广播电视媒体是传统的媒体形式,通过广播和电视节目向大众传播信息。
2. 报刊媒体:报纸和杂志是主要的报刊媒体,通过印刷出版的方式传播新闻和娱乐内容。
3. 互联网媒体:互联网媒体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兴起的媒体形式,通过网站、社交媒体和移动应用向用户传递信息。
国外媒体传播模式
国外的媒体传播模式有着丰富多样的特点,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模式:
1. 西方传统媒体:西方国家的媒体传播模式包括广播、电视、报刊等形式,类似于国内的传统媒体。
2. 社交媒体:社交媒体在国外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平台如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传播信息。
3. 新闻网站:许多国外媒体拥有自己的新闻网站,提供多种形式的新闻内容和互动功能。
媒体传播模式的特点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媒体传播模式有着独特的特点和优势:
1. 多样性:世界各地的媒体传播模式丰富多样,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2. 互动性: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媒体传播模式越来越注重与用户的互动,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
3. 实时性:新闻媒体传播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用户可以随时了解最新的新闻动态。
结论
本文对国内外媒体传播模式进行了综述。
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媒体传播模式,每种模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随着互联网的发
展,媒体传播模式越来越多样化,满足了人们获取信息和参与社会的需求。
媒体融合时代下的跨媒体传播研究
媒体融合时代下的跨媒体传播研究跨媒体传播是指利用多种媒体平台和渠道,将信息和内容传播给受众的过程。
在媒体融合时代下,跨媒体传播正逐渐成为媒体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本篇文章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媒体融合时代下的跨媒体传播研究。
一、跨媒体传播的定义和特点跨媒体传播是指通过整合不同媒体平台和资源,将信息和内容以多种方式进行传播的过程。
在传统媒体时代,传媒公司通常以一种媒体形式为主进行内容生产和传播,如电视台制作电视节目,报纸发行纸质报纸。
而在媒体融合时代,传媒公司需要将信息和内容在不同媒体之间无缝切换,实现多平台传播并提供更加全面的媒体服务。
跨媒体传播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具有互动性。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受众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信息的角色,而是希望能够参与其中,与媒体互动。
其次,跨媒体传播具有多样性。
通过整合不同媒体平台,传播内容可以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呈现,满足受众多样化的需求。
再次,跨媒体传播具有即时性。
通过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技术,信息可以在瞬间传递到受众手中,实现实时更新和快速传播。
最后,跨媒体传播具有个性化。
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传媒公司可以根据受众的兴趣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推荐和服务。
二、跨媒体传播的应用领域跨媒体传播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是新闻传播领域。
传统的报纸、电视台和广播电台通过将信息整合发布到互联网上,实现了新闻的多平台传播。
其次是广告传播领域。
广告公司通过整合不同媒体平台和渠道,将广告信息传播给广大受众。
再次是娱乐传媒领域。
电影、电视剧、音乐等娱乐内容可以通过电视、电影院、网络等多种媒体形式发布和传播。
此外,跨媒体传播还应用于教育、科研、医疗等领域,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三、跨媒体传播的挑战和机遇媒体融合时代下的跨媒体传播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内容整合的问题。
传统媒体的内容和形式与新媒体平台的要求和特点有所不同,传媒公司需要找到适合跨媒体传播的内容形式,并进行有效整合。
媒介经营管理的国内研究综述
媒介经营管理的国内研究综述邹月华伴随着中国市场取向的改革和经济社会的整体转型,中国大众媒介的经营与管理亦步亦趋,在生存模式、经营方式、行业定位、传播理念等多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随着新技术的行业性嵌入,多学科研究视角的切人,行业发展与政策法规在碰撞中的调整与完善、传者的异化与受众的分化、传播方式的整合及擅变等多方面原因,我国的媒介经营与管理的研究更是展现出一幅众说纷纭、百家争鸣的宏大图景。
国内学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媒介经营管理进行了深入探讨:1、关于媒介经营管理研究基本现状的研究中国当今的媒介经营管理,历史较短,基础薄弱,在理论学术研究领域可以说是一门新学科。
有学者通过筛选提炼出媒介经营管理最基本的、至关重要的60个关键词,并加以简要介绍与阐释,帮助大家在实践中尽可能短平快地掌握媒介经济学与市场营销的常识,认为了解、吃透了关键词,再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就容易做到纲举目张(曹鹏,2001);有学者以韵培仁教授负责的“媒介管理和媒介经济期刊论文目录索引”课题为原始样本, 选择了新闻传播学专业期刊等11种期刊,并在此基础上补充了收录在中文期刊网上的除《中国报业》、《新闻界》之外的2005年相关论文和2006部分论文作为统计依据,旨在通过大量的阅读与分析,对我国媒介经营与管理的现状,实践发展及学术研究做一番梳理(杨博智郭永,2006);还有学者对国际媒介管理研究动向进行了探究,搜集国际主要学术期刊的媒介管理研究文献, 对近年来的国际媒介管理研究的论题域和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和综述, 以期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媒介产业化进程提供理论借鉴(袁靖华,2008);针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媒体大战,硝烟弥漫,变化万千的现状,有学者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深入研究当今的纸质媒介经营管理策略,对5种媒介经营管理策略模型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为纸质媒介经营管理者提供实践性很强的指导作用(王伟、井春野、2006;随着电视媒体产业的不断发展,一系列的管理问题也竞相浮出水面,有学者对电视媒介的创新思维进行深入分析希望对电视媒体的发展有所帮助(蒋沈龙,2014)。
《2024年跨媒体“粉丝经济”及其形成机制研究——以现象级《何以笙箫默》为例》范文
《跨媒体“粉丝经济”及其形成机制研究——以现象级《何以笙箫默》为例》篇一一、引言在互联网与移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下,社交媒体和跨媒体内容传播已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粉丝经济”时代。
这种现象级作品《何以笙箫默》便是跨媒体“粉丝经济”发展的生动案例。
本文旨在探讨跨媒体“粉丝经济”的形成机制,并以《何以笙箫默》为例,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二、跨媒体“粉丝经济”的内涵“粉丝经济”是以受众群体的热爱和关注为基础,以市场运作方式形成的一种经济模式。
而跨媒体“粉丝经济”则是指在多媒介平台上,利用不同的传播手段和营销策略,扩大粉丝群体的影响力,进而产生经济效益的商业模式。
三、《何以笙箫默》的跨媒体“粉丝经济”现象《何以笙箫默》是一部在影视剧领域引发巨大关注的作品。
通过深入分析其成功的跨媒体营销策略,我们可以看出其形成“粉丝经济”的主要因素。
首先,优质的剧作内容和人物塑造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剧中的情感线索、人物关系和情感共鸣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观剧体验,进而形成强大的粉丝群体。
其次,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和营销策略进一步扩大了《何以笙箫默》的影响力。
在影视剧播放的同时,该剧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微博、微信等多媒体平台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宣传推广,形成了良好的口碑效应。
再者,互动性强的粉丝活动也是推动“粉丝经济”的重要因素。
通过举办线上线下的粉丝见面会、主题活动等,增强了粉丝与作品的互动和粘性,进一步扩大了“粉丝经济”的影响力。
四、《何以笙箫默》的跨媒体“粉丝经济”形成机制《何以笙箫默》的跨媒体“粉丝经济”形成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精准的市场定位和高质量的内容制作是吸引粉丝的基础。
作品要具有吸引力、情感共鸣和讨论话题度,以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
其次,多渠道的传播和互动营销策略是扩大影响力的关键。
通过多种媒体平台的联动传播,扩大作品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同时利用互动营销活动增强粉丝的参与感和粘性。
浅论跨媒介经营
播 的 局 限 , 极 地 进 行 文 字 、 频 、 频 多 积 视 音
媒介 融合 传 播 的实 践 。 纸 、 视 、 播 等 报 电 广 多 家 异 质 媒 介 联 合 创 办 新 闻 网站 , 过 大 通
规 模 的报 纸 、 视 、 播 等 异 质 媒 介 的 网 电 广
上 合 作 , 合 新 闻 资 源 , 有 竞 争 力 地 参 整 更
体 的 效 益 ; 一 方 面 , 全 局 发 展 上 规 划 另 在
口 殷 一 俊 发 展 方 向 静 对 集 中 有 限 新 闻 资 代 统 的 ,相
源, 多媒 介 挖 掘 传 播 , 发挥 规 模 效 应 。 国 与 外 传 媒 集 团跨 媒 介 、跨 地 区 的 经 营 相 比 , 国 内传 媒 集 团基 本 上 属 于 单 一 媒 介 集 团 , 各 种 媒 介 的 优 势 不 能 对 接 ,短 处 无 法 弥
型 小 说漫 画 精 品广 场 》 图书 , 分 发挥 其 等 充 品牌优 势 , 在跨 媒 介 平 台上 整合 资 源 。 国 内 传 媒 跨 媒 介 经 营 多 以互 联 网 为
平 台 , 纸 、 视 、 播 等 媒 介 各 办 各 的 新 报 电 广 闻 网站 , 别 实 现 报 纸 、 视 、 分 电 广播 等传 统
与 竞 争 :北 京 9 新 闻 媒 体 和 上 海 新 闻 媒 家
在 《 汇 流— — 整 合 媒 介 信 息 与 传 大
我国跨地域跨媒体传播发展研究
我国跨地域跨媒体传播发展研究*徐舫州 张静滨 高 阳内容摘要! 跨媒介、跨地域、跨行业的集团化组建是传媒市场竞争与扩张的必然结果,是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媒体机构摆脱单一盈利模式的必然路径。
未来中国传媒之大趋势是打破不必要的人为限制,加速强强联合的资源整合。
本文梳理了我国广播电视改革发展的脉络,分析了我国传媒业集团化发展过程中一脉相承的关系及中国传媒改革发展的现实状况与对策。
关键词! 跨媒介;跨地域;跨行业;集团化;媒介融合;资源整合前 言临近2010年时,在传媒界,两则跨区域媒介资源整合的重磅消息先后出炉。
2009年12月28日,∀湖南卫视并购青海卫视#的消息传出,它第一次打破了行政规划的制约,为省级传媒集团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在中国传媒产业改革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紧接着在12月31日,上海广播电视总台与宁夏台合办宁夏卫视频道签约,双方将结成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经过多年的资源整合,中国已经基本形成了∀北央视,南凤凰,东上文广、西湘广电#的传媒资源整合的战略版图,这意味着组建强大的跨媒介、跨地域、跨行业的传媒集团已成为未来中国传媒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中国媒体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选择。
一、中国广播电视体制改革发展进程分析2009年可以说是中国广播电视改革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
回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为之所做的一切努力和奋斗,更深刻地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战略发展意义。
(一)跨地域发展的萌芽阶段(1983∃1990年)这是中国传媒第一次大发展阶段。
1983年,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全国各省市总动员,按照∀四级办电视、四级办广播、四级混合覆盖#发展方针,出现了广播电视的∀大跃进#时代。
按行政区划,每个省、地、市县都相继建立了电台、电视台。
十几年的时间,电视台及电视频道数量猛增到2000多个。
∀四级办电视#的政策,在当时对加速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最新-电影业跨媒体性综述 精品
电影业跨媒体性综述战后1945-1949上海电影产业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悖论电影全面超过戏剧成为公共领域首选的娱乐方式,但电影的产业繁荣和美学成熟却和辅助娱乐产业息息相关并受到它们积极推动,这些产业包括戏剧、流行乐、广播、歌舞业,以及印刷出版业。
1本文在解释这种共生关系的同时,围绕三个问题展开,第一是从历史和理论的角度阐述电影和戏剧的互动关系以及在战后上海电影图景中的具体体现,第二从影剧互动拓展到战后上海电影产业的共生特性和跨媒体性,最后在肯定电影成为公共娱乐首选之下,运用白露教授社会事件的概念说明上海电影的公共空间特性,如何引发社会事件,进而吸引各种政治派别和不同文化力量角逐其中。
结尾笔者引入好莱坞电影研究视角来丰富当下中国电影产业研究,并提供可操作的方法论和可借鉴的学科思路,以供探讨。
很少有英文学术成果关注中国电影产业实践和结构更多是关于电影文本分析和意识形态化的研究,难见扛鼎之作。
例如,中西学界对二战后上海制片厂的认识大多在不遗余力介绍左派进步力量,例如昆仑和文华,却很少关注媚俗和流行的电影公司,比如国泰大同。
2本文是对战后上海电影产业的研究,切入点却并不在摄影厂体系和风格特征,而是另一个有趣却鲜有问津的方面上海电影的跨媒体性和公共性。
在战后短暂而多变的4年里,电影产业全面繁荣,这得益于流行音乐和印刷产业的成熟,也得益于机械复制技术和大规模发行网络的完善,这些使得电影超越戏剧成为最有影响,也最有争议的公共娱乐方式和空间。
本文考察电影和戏剧、音乐、广播、歌舞以及印刷文化的互动,建构一种跨媒体性图景,这是一种对中国电影产业研究的比较的、跨学科的实践。
3除了理论尝试,如此跨媒体性的图景现实基础来源于对战后档案资料的发掘和分析,包括稀有电影拷贝、期刊杂志、报纸副刊和画报小报。
从梳理中,我们可以看到战后上海电影在娱乐产业一枝独秀,但也与其他产业共生共荣。
一、战后电影和戏剧的互动关系对战后知识分子来说,电影超过戏剧成为大众消磨时间,享受逃避?生活,甚至传播意识形态的首要媒介让他们惊诧不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媒介经营研究综述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2.1范围经济研究综述(一)范围经济概念美国经济学家潘扎尔(Panzer)和威利格(Willing)于1975年最早定义了范围经济,指出范围经济是联合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产品的生产成本低于这些产品单独生产的成本总和,强调生产的范围经济。
美国经济学家钱德勒(1990)将范围经济定义为:“联合生产或联合销售的经济”,具体是指利用单一经营单位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强调的是生产和销售的范围经济,比生产的范围经济更进一步。
平狄克和鲁宾费尔德在《微观经济学》(第六版)(2006)一书中提出,范围经济存在于单个企业的联合产出超过两个各自生产一种产品的企业所能达到的产量之时(两个企业分配到的投入物相等),如果企业的联合生产成本低于单独企业生产该产品的成本时,那么其生产过程就涉及到范围经济。
丁晓正(2005)认为范围经济是由于投入要素、生产设备的联合运用,或联合市场计划,或共同管理,企业在生产两种以上产品时拥有的成本优势。
这一定义说明了范围经济可能来自生产、销售、管理或资金使用等各个过程,拓展了生产、销售意义上的范围经济。
叶华光(2008)认为范围经济是相对于规模经济而言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都是与企业的扩张相联系的两个概念,内部规模经济是指在既定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因为规模的扩大而导致单位产品成本递减,从而提高企业的利润。
而内部范围经济是指某个企业通过生产多种关联产品的支出低于多个厂家单独生产每种产品的支出从而产生的经济效应。
尽管国内外经济学家提出的范围经济的概念有所不同,但在范围经济的内涵上存在相同之处:第一,将范围经济与联合生产密切联系在一起;第二,企业通过范围经济可以节约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范围经济产生的机理研究从本质上来看,范围经济产生于对企业内部共享资源的充分利用。
这些共享资源(如原材料、技术和管理等)原本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没有合理充分利用,而通过实现范围经济,企业提高了利用资源的能力和效率,从而避免了企业的范围不经济。
纵观国内外文献,发现范围经济的产生机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范围经济产生于对企业有形资源的充分利用Panzer和Willing(1981)认为,范围经济产生于分享的投入或者分享的准公共投入,例如,可以用于其他生产过程的暂时闲置的生产能力就是一种外在经济。
此外,范围经济利用很多相同的原料和半制成材料,并用同样的中间工序来生产多种产品,在同一工厂同时生产的产品数目的增多,降低了每一产品的单位成本,从而有利于增加企业的利润,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范围经济产生于对企业无形资源的充分利用。
Tease(1980)认为范围经济的一个重要来源是“诀窍的共同和重复使用,它包括技术和管理上的诀窍。
Prahalad和Hame(1990)把它称为“核心竞争力”。
当技术诀窍的交易成本很高时,企业可以用于其他产品的生产。
此外,当联合生产多种产品时,由于通用技术的溢出效应,生产的技术投入成本明显节约,从而创造了范围经济。
(3)范围经济可能产生于市场的内部化。
企业资产的专用性、信息的不对称性、交易的不稳定性以及时间空间的差异性等方面所导致的企业间交易成本上升,而产品或服务的多元化则可以将企业的外部交易内部化,从而有利于交易成本的减少,产生范围经济。
(三)范围经济与相关多元化投资的关系。
范围经济的存在是以企业相关多元化投资经营为基础的,企业的相关多元化投资经营是以范围经济为内因的。
二者有着必然的联系。
正是范围经济的存在,企业才会选择相关多元化投资经营战略,同时企业也能从相关多元化投资经营中获得范围经济。
(四)媒介范围经济研究。
就本课题所掌握的文献,这一领域的研究文献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经济学的视角整体上审视媒介的范围经济;如张辉锋《传媒业中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一文对媒介产业中的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进行了经济学上的阐释,并对它们的概念进行了辨析,认为同其它产业一样,媒介产业中存在着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
喻国明教授《从规模经济到范围经济—现阶段传媒竞争战略的新趋势》一文指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为传媒产业带来最大利润的价值支点是不同的:最初是内容产品的品质、接下来是市场拓展的规模,到现在则是全方位客户价值的挖掘,这便进入了范围经济的范畴。
范以锦教授《范围经济视角下的全媒体运营及思考》认为对于传媒产业来说,全媒体战略属于多元化战略的范畴。
确定合理的全媒体“范围”,实现范围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全媒体战略一切诉求的归宿。
一类是审视不同具体行业的范围经济效应。
胡正荣教授《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广电产业发展进程中的战略目标取向及其对策》当广播电台或电视台制作播出新闻、体育、文艺、经济等等各类节目,一个台同时拥有多套节目、多个频道,同时拥有节目制作中心、广播、网站、报纸、杂志甚至是球队的时候,当有线电视网络既传输电视节目又传输数据业务的时候,就可以创造范围经济。
但是由于当下我国政治经济环境的方面的特殊情况,导致广电行业乃至整个媒体行业的范围经济效应都没能得到充分实现,文章并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优化建议。
全冠军《试析出版产业的范围经济特征》一文认为出版产业的范围经济特征在市场数据上主要表现在市场地位与品种规模的正相关关系,而外部环境及技术发展也将进一步强化出版产业的范围经济特征,这些外部环境主要表现为品种日益增多、日趋分散及多样化的读者需求、数字长尾的出现及信息技术带来的供需变化等方面。
并用相关的数据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说明。
2.2跨媒介经营研究跨媒介经营属于媒介经营管理的研究范畴,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论著往往将其作为媒介融合、媒介集团化或媒介的其它经营管理行为的进行研究。
而就本课题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国内跨媒介经营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媒介经营管理本体论意义上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没有特定的视角或者说其所涉及的支撑性理论比较隐蔽和庞杂,整个论述只能算是教材意义上的知识传递,罕有创新。
如殷俊、代静编著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跨媒介经营》一书。
该书主要对跨媒介经营的相关概念、特征、规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并结合国内外实例对跨媒介经营的现状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探讨,进而对通过跨媒介经营来提升传媒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论述。
”此书是作为“21世纪文化产业前沿丛书”中的一种出版的,可以说对这一个课题专门进行系统的研究的书目,目前来说也只有这一本。
第二,我国跨媒介经营的方法论研究。
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是站在媒介经营管理本体论的高度上,从具体的案例研究上升到一般性的经验总结,目的是通过对具体案例的考察研究,总结出跨媒介经营的有益经验以更好的指导我国媒介产业的跨媒介经营实践。
当然,在跨媒介经营领域任何一个理论课题的研究其最终都是为了更好的指导跨媒介经营实践这一方法论意义上的目的。
但比起本文列出的其它几个方面的研究,这一方面的方法论关注的是整个媒介产业跨媒介经营的一般性规律,其所运用的理论也是综合性的。
如谢新洲的《我国跨媒体经营战略分析》一文,文章结合我国媒体跨媒体经营的实际情况,参照国外先进经验,对我国媒体跨媒体经营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和评述,指出了我国媒体跨媒体经营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误区,并对我国跨媒体经营的发展战略提出相应的建议。
《跨媒体联盟战略定位的思考》文章认为跨媒体联盟是实现媒体跨媒介经营的方法之一,而要实现媒体联盟式的跨媒介经营,明确联盟的动机以进行准确的战略定位是关键。
第三,以某一具体传媒行业为对象综合运用媒介经营管理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研究。
王洁制作于2005年的武汉大学硕士论文《出版社跨媒体经营研究》,论文在考察了国外著名传媒集团的跨媒介经营情况后,对我国出版社跨媒体经营的原则、方向、模式等方面问题进行探讨,认为出版社的跨媒介经营一定要在充分把握我国的媒介政策环境的前提下,以出版社的品牌产业为核心,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出版媒体的跨媒介经营。
华东师范大学2010级硕士范晔的学位论文《中国电视产业跨媒体经营策略研究》以相似的视角和方法考察了我国电视产业的跨媒介经营现状。
类似的文章还有《我国报业集团跨媒体经营研究》、北京印刷学院硕士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我国图书出版业跨媒体经营探析》及《中国动漫游戏产业的跨媒体经营》等。
第四,以媒介产业某一要素为对象综合运用媒介经营管理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研究。
《跨媒介经营》一书编著者之一的代静制作于2006年的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跨媒介经营初探——发展内容产业实现跨媒介经营》。
论文以媒介产品内容信息属性高流通、易衍生的特点为支撑,综合考察了国外几个著名传媒集团的跨媒介经营情况,认为跨媒介经营可以更好地实现媒介产品的多媒介形态转化,以此实现媒介产品同一信息内容的多次获利。
反过来,媒介内容产品的跨媒介形态营销是媒介真正实现跨媒介经营的具体表现,也就是说只有在内容上实现媒介产品的跨媒介营销,才算真正实现了媒体的跨媒介经营。
类似的文献还有《整合文化是跨媒体经营的核心要素》及宋晓沛吉林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论中国传媒产业价值链的建构—兼与国外传媒产业比较》等等。
第五,以某一具体案例为对象综合运用媒介经营管理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考察、研究。
这一方面研究的文献有《由“第一财经”看我国跨媒体财经传媒之品牌构建》、《传媒类上市公司跨媒体经营研究——以博瑞传播2006-2008年的竞争战略为案例》,其研究意图和研究方法和上述的第三个方面相类似。
2.3“第一财经”研究“第一财经”作为我国传媒产业界一个闪亮的符号,近年来学术界对其的研究是很多的,就本课题掌握的资料来看,主要集中在跨媒介经营和产业价值链的打造上:陈婉莹硕士论文《由“第一财经”看我国跨媒体财经媒体之品牌构建》将“第一财经”和国外相类媒体的比较研究,认为“第一财经”跨媒介立体式的整合铸就了“第一财经”的强势品牌。
国家广电中心发展研究中心的《第一财经产业价值链研究报告》从第一财经产业价值链构建的背景与意义、第一财经产业价值链的现状、第一财经产业价值链的重构、第一财经产业链构建的政策建议等四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指出中国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强势中国财经媒体的支撑,需要一个能向世界传递财经权威信息的话语平台,而第一财经为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示范。
高韵斐《第一财经跨媒体传播及其运作的实践与思考》从专业化、品牌化和产业化三大战略角度,探讨第一财经运作的策略,指出跨媒介经营是实现媒体经营专业化、品牌化和产业化的有效途径。
此类的研究还是比较多的,但有分量的不多,希望对于这一跨媒介经营的经典案例能有更多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审视和研究,以为我国传媒的跨媒介发展做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