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素养概述 - 媒介素养研究所
媒介素养是什么
媒介素养是什么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于不同媒介形式的理解、使用和评估能力,它涵盖了媒介技能、媒介意识、媒介理解和媒介批判等多个方面。
在当今信息时代,媒介素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对媒介素养的培养,人们能够更好地利用各种媒介资源,更加准确地理解媒介的信息,从而参与到社会文化活动中,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首先,媒介素养包括媒介技能,这是人们对于不同媒介工具和技术的掌握能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媒介形式也变得多样化和复杂化。
人们需要掌握使用手机、电脑、平板等多种设备和应用程序的技能,以便更好地获取和处理信息。
此外,人们还需要学会利用各种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交流和参与,例如微信、微博、Facebook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紧跟社会的发展。
其次,媒介素养也涵盖了媒介意识,这是指人们对于媒介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人们需要具备辨别信息真实性和可靠性的能力。
媒介意识包括了对于新闻报道的理解、对于广告的辨识以及对于网络信息的筛选等。
通过培养媒介意识,人们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媒介的影响力和操控性,从而对待和使用媒介信息更加理性和谨慎。
第三,媒介素养还包括媒介理解,这是指人们对于媒介文化和社会背景的理解能力。
不同的媒介形式和内容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和社会意义,人们需要通过媒介理解来深入探索和分析。
例如,通过对于电影、音乐和艺术作品的理解,人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其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同时,媒介理解也包括了对于社会问题和议题的关注和思考,通过媒介的透视,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的本质。
最后,媒介素养中的媒介批判是指人们对于媒介内容和形式的评估能力。
人们需要学会对于媒介信息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评价。
媒介批判包括了对于不同观点和立场的分析和评价,以及对于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的判断。
通过媒介批判,人们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媒介的价值取向和立场偏向,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参与到社会的公共生活中。
总之,媒介素养是当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能力。
什么是媒介素养
什么是媒介素养媒介素养顾名思义这是通过媒介来传播的,媒介可以把信息通过报社、广播台、电视台、网站、出版社来传达给我们,我们则是被传播者。
我们通过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甚至录音带、游戏机、唱片等等,来主动的接受信息。
这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处于各种信息交汇的路口处,如何很好的利用信息,选择媒介则是我们现今的首要任务。
在辨别的时候就需要依赖于各自的媒介素养。
现在普遍认识的媒介素养是指公众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对这些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创造和使用的能力等。
当然媒介素养并非人们的天赋,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也不会随着日常媒介接触行为的增加自然形成,因此,必须经过专门学习才能获得。
著名日本媒体教育专家铃木曾经说过:“公民通过对媒介信息加以社会性、批判性的分析、评论并接触、使用媒介,更以多样的型态创造互动、沟通的力量。
获得这种力量所做的努力便称之为媒介素养。
”所以当我们看电视时知道一些国际要闻的时候我们会很自觉性的判断一些评论家的准确性,新闻的及时性。
当我们通过各种媒介知晓双汇瘦肉精事件时我们很自然的去选择彻底了解各种细节,因为这是关于我们自身健康的,而且这也是可能自身也是被害者。
对于美国等国攻打卡扎菲政府及中东地区的目的我们又提出了各自的质疑,这是否真实或者这是否符合国际道义等等这些信息传到受众身上都是个人媒介素养的体现。
所以媒介素养可以通过连续性、需要被发展、多面向、使我们更能掌握信息内容四个方面来阐述。
首先,媒介的信息储备量是巨大的,信息也具有连续性比如大家在看视屏讲座《大国崛起》,每当一段视屏结束,那么另外的一段就会自动跳出播放,在百度或者其它搜索引擎里面输入一个标题就会出现成千上万条消息。
随意点取信息就会有随之相关联的信息选项提供给受众。
通过自身的媒介素养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有重有轻的择取,那么这就是素养的体现。
其次,媒介素养需要被发展。
正如之前所说,媒介素养并不是天生的,这是需要后天培养,一个人对于信息的择取能力是不同的,有的人接触媒体较多,自然知晓信息的量也就变大,自然一个人若是在没有任何现代化工具的地区,那么这之间的媒介素养差距也是可想而知的。
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媒介素养的含义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认知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为媒介信息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
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指人们对媒介的认识、批判和利用方面的素养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一种方法,一种通过媒介观察世界的方法;媒介素养是一种手段,一种利用媒介认识世界的手段;媒介素养是一种技巧,一种掌握媒介、使用媒介的技巧;媒介素养是一种能力,一种解读、鉴别信息的能力;媒介素养是一种观念,一种批判、驾驭媒介的观念。
一、何谓大众传播媒介?信息得以在空间上移动、在时间上保存的载体。
扩大人类信息交流能力的传播中介物一般称为“媒介”,包括个人与个人进行信息交流的中介物,如电话;也包括用于向社会公众进行公开、定期传播的工具,如报刊。
前者为私人交流媒介,后者为大众传播媒介(MASS MEDIA)。
二、大众传播媒介的共性:大量收集信息大规模复制信息向全社会公众传递信息三、分类:可以粗分为印刷媒介、电子媒介、新媒介。
印刷媒介:报纸、杂志、书籍电子媒介:广播、电影、电视新媒介:互联网、手机网络媒体传播特点:整合性、九、网络媒介超大信息量、交互性、基本类型:政府网站、企业网站、商业网站、教育科研机构网站、个人网站、其他非营利机构网站手机手机媒体: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以分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媒介。
五种形式:手机报、手机音频广播、手机视频(电影)、手机电视、手机小说特征:多媒体融合、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互动性强,效果强大。
一、报纸新闻的生产(一)新闻采访P(50——53)发现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搜集背景信息、预约采访、拟订采访方案、事务性准备采访实施:注意提问技巧,不要提太大的问题,不要提带引导性答案的问题。
(二)新闻写作P(53——58)“三分采,七分写”1、基本要求:新鲜、迅速、简明、客观真实2、标题写作:准确、新鲜生动、简明(三)新闻编辑P(58——60)(1)编辑的分类级别分:总编辑、副总编辑、总编助理、编委、主编、责编、编辑、实习(见习)编辑工作内容分:文字编辑、电讯编辑、图片编辑、言论编辑、副刊编辑、组稿编辑、资料编辑、策划编辑报纸版面的空间组成:报头、报眉、报尾、报眼、中锋、稿件区报纸版式的分类:文字排列方式:竖排式、横排式、横竖兼用版面结构:有规则对称式、非规则对称式内容编排:集中式版面、综合式版面、重点式版面、对比式版面一、从广义的角度看受众的特点1、广泛性2、混杂性3、隐蔽性4、自由性二、我国当前受众群体的特点1、在积聚的社会变动面前,受众表现出旺盛的信息需求,求新、求变之心尤为强烈2、市场经济条件下决策主体增加,导致受众对硬性的决策参考性信息的需求增加。
当代人需要具备的媒介素养
当代人需要具备的媒介素养一、什么是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指人们体验媒体、解构媒介、分析媒介讯息和创制媒介产品的技能和素养。
其中包括人们接触媒介、获取信息,解读和接受讯息并利用媒介工具传播信息的知识能力和文化素养。
媒介素养具体为从个体视角认知媒介与人的关系,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分析与评估,受众在大众传播中的角色,传媒产品特征及对人的复杂影响以及如何抵御媒介的负面影响。
媒介素养主要有三个层面,即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
就能力模式而言,指公民所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认知过程。
知识模式观点认为,媒介素养就是关于媒介如何对社会产生功能的知识体系,其侧重点是信息如何传输。
而理解模式的观点声称,所谓媒介素养就是理解媒介信息在制造、生产和传递过程中受到来自文化、经济、政治和技术诸力量的强制作用,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判断和理解能力。
概括地说,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
主要包括公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
对于当代人来说,媒介素养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第二,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第三,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第四,了解如何使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
其不仅包括接受媒介产品的能力,而且包括用独立的批判的眼光看传播媒介的内容和建设性地利用媒介的能力;媒介素养不仅是使用媒介的需要,还应该是一个现代社会公民素质的一部分。
二、案例分析(1) 以批判的眼光看待日前,关于同一事件的报道,四份报纸的侧重点却迥然不同:·北京晨报--男子地铁上露出下体猥亵女子,被乘客围追跳站台。
昨日18时46分许,一名中年男子尾随年轻的单身女乘客上地铁并露出下体性骚扰,车内乘客发现后,将中年男子追打出地铁,不料中年男子跳下站台逃避,五分钟后该男子被地铁工作人员拉上来。
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指一般公民对媒介的职能认识和如何正确使用媒介的知识。
我们现在由于没这方面的教育,公众一般把媒介看作一种纯粹的工具,商业们把它看作是推销自己产品的工具,这都是有偏差的,媒介有自己的职责,按照拉斯韦尔的说法,媒介有三大功能:第一大功能就是监测社会环境。
人们为什么接受传媒,就是想了解他周边发生了什么事情,特别是他自己没有接触的世界发生了什么事情,当这个世界发生了打破常规的事情,传媒有义务向人们报告。
或者像我们中国电影《鸡毛信》一样,我们的传媒就像站在山顶上的消息树和消息树旁边的小孩子,当发现鬼子的时候,及时推倒消息树,这是任何传媒的职责,有的只不过是在工作领域不一样,有一些是党报,有一些是纯粹面向社会的报纸。
他站的位置比受众高,如果发生重要的涉及人们生命的情况他不报告,传媒就失职了,这样对传媒认识应该从小学的时候培养起来,让人们从小就认识到传媒是为我们服务的,有什么想了解的事情,可以向传媒了解。
第二个功能是使社会的各部分不断调整自己,建立相互的协调关系。
因为我们社会各部分,小到家庭、大到党和国家和人民的关系都是一种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需要各方面的人不停地接受信息,调整自己和外部的关系,不断地接受信息。
这个渠道,主要就是现代传媒。
我们报纸上发表了反对家庭暴力的新闻,其实达到了家庭内的和谐的效果;如果我们媒体上发表了胡锦涛的讲话,就是达到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相互了解的效果;商人们在媒体发表了广告,也是建立一种关系,就是厂家和消费者的关系。
媒体就起到这个作用,协调社会各部分,建立一种相互、和谐的关系。
这个关系是动态的,因为媒体在每时每刻发出信息,人们在每时每刻接受信息,这个也是调整职能的体现,这个职能无论意识到没意识到,其实每日每时都在发挥着作用。
第三个作用就是传媒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
这种功能也是无形的,但是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因为传媒发出信息,无论你意识到没意识到,实际上你把社会的文化传统继承下来,又传播下去,这个继承下来过程中是一种扬弃,不是完全的继承,同时又把社会的创新和一些比较先进的文化,添加到传媒里。
媒介素养
• 第二、帮助受众认识的媒介信息的属性 第二、 首先,媒介信息是建构出来的 真实” 其内容 媒介信息是建构出来的“ 首先 媒介信息是建构出来的“真实”,其内容 不完全是客观世界的真实拷贝,而是经过刻意筛选 不完全是客观世界的真实拷贝 而是经过刻意筛选 是政治、 的,是政治、经济、文化等许多因素相互融会、碰 是政治 经济、文化等许多因素相互融会、 撞的结果。霍尔编码解码理论:主导—霸权的符 撞的结果。霍尔编码解码理论:主导 霸权的符 协商的符码,对抗的符码(替谁说话, 码,协商的符码,对抗的符码(替谁说话,韩峰 是个好干部) 是个好干部) 其次,媒介本身对人类社会进程有巨大的影响 媒介本身对人类社会进程有巨大的影响, 其次 媒介本身对人类社会进程有巨大的影响 媒介的技术特征决定了人类的感知方向和感知方 决定了信息的形态、 式,决定了信息的形态、性质。伊尼斯:《帝国与 决定了信息的形态 性质。伊尼斯: 传播》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传播》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再者,媒介在上层建筑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 再者 媒介在上层建筑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 媒介信息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不可避 色,媒介信息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 不可避 媒介信息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 免地带有国家、阶级和阶层的烙印,传递着性别 传递着性别、 免地带有国家、阶级和阶层的烙印 传递着性别、 年龄、种族、职业等各个层面的文化内涵。 年龄、种族、职业等各个层面的文化内涵。朝鲜 军方射击中国公民 强国网 , 中国的受众是媒介信息很好的接受者,却不是很好的 分析者和批判者。由于媒介的喉舌作用, 分析者和批判者。由于媒介的喉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形 成了对信息的垄断,造成受众可用于判断的基础信息匮乏。 成了对信息的垄断,造成受众可用于判断的基础信息匮乏。 长期以来媒介呆板的、强制色彩的教化模式, 长期以来媒介呆板的、强制色彩的教化模式,使得受众对 其传递的信息丧失了基本的警觉性, 其传递的信息丧失了基本的警觉性,对媒介信息表现出盲 目和过度的信任,缺乏理性的思考和辨识。(保护性教育, 。(保护性教育 目和过度的信任,缺乏理性的思考和辨识。(保护性教育, 免受媒介的负面影响) 免受媒介的负面影响) 三、如何培养受众的媒介素养 培养受众对媒介信息的解码能力,引导受众正确鉴赏、 培养受众对媒介信息的解码能力,引导受众正确鉴赏、 评析媒介产品,树立对媒介信息的批判意识。 评析媒介产品,树立对媒介信息的批判意识。提高受众的 媒介道德水准,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 媒介道德水准,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保护性教 免受媒介的负面影响) 育,免受媒介的负面影响) 完善和发展自我能力。利用作为公共资源的媒介系统, 完善和发展自我能力。利用作为公共资源的媒介系统, 形成一种建设性的态度,以支持自己的终生学习、合作、 形成一种建设性的态度,以支持自己的终生学习、合作、 个人追求以及生产能力,使之更有能力控制自己的生活。 个人追求以及生产能力,使之更有能力控制自己的生活。 发展性教育,提高对媒介的有效利用) (发展性教育,提高对媒介的有效利用)
媒介素养名词界定之综述
媒介素养名词界定之综述媒介素养指的是一个人在信息化社会中所需具备的技能、知识和态度,是适应信息时代、处理信息、获取信息和交流信息的重要素质。
媒介素养的界定一直是媒介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将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对媒介素养进行名词界定。
一、媒介素养的国内研究我国媒介素养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其定义和框架多继承自国外媒介素养理论体系,同时也受到了我国国情、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框架。
国内学者对于媒介素养的定义和框架有以下几种不同观点:1.信息素养与媒体素养合二为一吴新宇(2001)最先提出“信息与媒介素养”概念,将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合二为一,认为这是应对知识社会和信息时代的必要素质。
随后的研究者在其基础上,将两个概念融合,构建“信息媒介素养”理论框架。
2.技能与态度并存董克用(2001)强调了媒介素养的技能和态度两大方面。
技能包括信息搜索、筛选、分析、整理和表达等;态度则包括理性态度、审慎态度、批判思维与环保意识等。
3.多元维度构成余国良(2002)则将媒介素养分为技术素养、媒介素养和创意素养三个方面,并且在每个方面逐一分解出了不同的要素。
4.跨文化视角田明(2013)从跨文化视角出发,提出了国内媒介素养的定义,包括跨文化素养、批判性思维素养、媒介技能素养、媒介文化素养和媒介伦理素养。
国外媒介素养的研究比我国更为成熟,其定义和框架也更加完善。
以下是国外媒介素养的几种不同定义:1.美国教育技术协会美国教育技术协会(ISTE)将媒介素养定义为“学生对信息和相关技术的理解和使用,包括阅读、写作、媒体制作、翻译和分析等多个维度”。
2.欧盟委员会欧盟委员会将媒介素养定义为“通过各种媒介获取和处理信息、思考和推理,创建想法和创意,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3.加拿大教育部加拿大教育部将媒介素养定义为“理解和利用各种媒介来获取、创造和表达信息,以及参与社会活动和民主进程所需的能力”。
4.芬兰教育部门三、媒介素养的演变和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媒介素养的定义和框架也在不断演变。
大学生媒介素养概论
4.消费社会里的奇观逻辑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基础的核心已经由传统工业社会中商品与消费的一阶关系转变为符号与消费之前的二阶关系。在传统工业时代,人们消费的重点是商品的实际使用价值,而在当代,人们不再满足于最直接的使用价值的消费,而是对其附加价值青睐有加,更加注重商品所呈现出来的整体意义。
实际上,早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者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一转变。他们把社会转型分为三个时期:六十年代的景观社会、七八十年代的符号社会、八九十年代以来的奇观社会。期间,炫耀性消费日渐成为维持社会再生产的核心动力,相对应的景观消费、符号消费、奇观消费也日渐成为消费的主流。
在当下的消费社会中,社会生活的组织运行都遵循着制造奇观、生产奇观、消费奇观的逻辑进行,奇观逻辑成为社会生活所要遵循的逻辑。而所谓的奇观逻辑,就是不断生产、复制具有视觉冲击力、戏剧性、吸引力或轰动效应的奇观形象,并通过制造奇观形象引导娱乐和消费行为,组织建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逻辑。
比如茅台酒的消费,卖点已经不是酒有多香醇,而是“国宴用酒”,“高贵品质”。比如《超级女声》通过营造媒体奇观所带动的消费浪潮,直接经济效益竟高达7.66亿元。
制造同意主要体现在决策和政策的执行过程中,政府通过表演的手段取得民众的认同,以实现自身的利益诉求。李普曼说:当代意义最为重大的革命不是经济革命或政治革命,而是一场在被统治者中制造同意的艺术革命……在新一代掌权者的政治生活中,劝服已然成为一门自觉的艺术,还没有人开始理解这场革命的结果,然而说如何制造同意的认识将改变所有的政治前提将不为过。在制造同意的过程中,如何劝服是核心。
表演政治和制造同意在西方世界尤其盛行,这与西方的民主制度有关,也和西方的媒介普及有关。西方世界强调民主和人权,强调尊重每一个人的政治参与权利,而大众传媒的发展(尤其是电视和互联网)恰好为人人参与提供了一个便捷而广泛的渠道。
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这一术语最早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
历经数年演变,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不同时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出于不同的背景和不同的需要,对这个概念作了许多界定的尝试,因此便有了各种不同的“媒介素养”定义。
起源于西方的媒介素养研究已有70年的历史。
随着电视、电影等大众媒介的发展和普及,媒介消费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而引起各国的高度关注。
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
1933年,英国学者利维斯和他的学生丹尼斯•桑普森在其文学批评著作《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中,首次就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问题做了系统阐述并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建议。
196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师应教导学生如何建设性地使用电视媒体,并在20世纪80年代积极开展推广媒介教育的研究活动,形成了一套媒介教育的课程模式。
媒介素养教育在发达国家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英国、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已将此项教育设为大、中、小学的正规教育内容。
中国香港政府在10年前就建议大学将媒介素养教育课作为必修科目,同时香港传媒协会等一些非政府组织(NGO)也积极推动该项工作的开展。
世界各国对于媒介素养的概念理解各不相同。
虽然媒介素养教育在世界许多地方蓬勃发展,然而在越来越多的国际交流和对话中,人们的目的、动机以及推广方式大有分歧,尽管大家在谈论媒介素养,但似乎人们谈的不是一件事情。
当媒介素养的发展和管理受制于管理机构时,媒介素养被视为保护人民免受媒介“负面”影响的一种武器。
硬件和软件公司所关注的媒介素养是你不买他们的产品,你就是落伍的文盲,将购买行为变成一种社会义务;媒体机构关注媒介素养动机和心理更加复杂与矛盾,希望受众能够免受管理者的制约,更好地把握媒介传播内容,而不希望他们用批判的眼光审视媒体作品。
英国媒介素养教育专家大卫•帕金翰(David Buckingham)提出,媒介素养指“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
媒介素养知识点总结
媒介素养知识点总结媒介素养是指一个人在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能够理智、独立和批判地对待并正确理解、使用和评价信息的能力。
在当前信息泛滥和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在媒介素养方面具有高水平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媒介素养能力包括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应用,对新媒体技术的理解和应用,对信息内容的判断和评价等方面。
媒介素养在个人、社会和国家层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媒介素养的重要性1.1 个人层面媒介素养对于一个人来说,是获取并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
在信息时代,媒介素养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学习和工作,也涉及到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
一个拥有高水平媒介素养的个体,能够更加熟练地获取有效信息,对信息进行正确判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交往的能力,提高自我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而缺乏媒介素养的人,则容易受到虚假信息的影响,产生错误的认知和判断,甚至走向迷信和极端的方向,导致个人发展受阻。
1.2 社会层面媒介素养是社会中每个成员共同的基本素养,它影响着整个社会的信息传播、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
具有高水平媒介素养的社会成员,可以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而整个社会的媒介素养程度同样也决定着整个社会的信息准确性、社会和谐度、文化品位和社会稳定度,影响着国家的长治久安。
1.3 国家层面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具有高水平媒介素养的人民,可以更好地理解国家政策和国际形势,能够更好地参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而在国家对外传播和国家形象塑造方面,高水平的媒介素养也会为国家形象塑造提供有利条件。
因此,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媒介素养是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
二、媒介素养的知识点2.1 媒介素养的基本知识(1)信息获取信息获取是媒介素养的基本能力之一。
信息获取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实现,包括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
线上信息获取主要包括网络搜索引擎、社交媒体、网站浏览等方式;线下信息获取主要包括图书、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介。
具有高水平媒介素养的人应该能够熟练地使用各种信息获取方式,并能够快速定位需要的信息。
媒介素养教育简介
麦克卢汉根据媒介环境描绘的社会形态 (一)
人类社会分为三个主要时期: ——口头传播时期(部落社会) ——文字印刷传播时期(脱部落社会) ——电子传播时期(地球村)
10
“地球村”
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又得到延伸, 以至于能拥抱全球,抹去了我们星 球上的时间差异和空间差异。
11
麦克卢汉根据媒介环境描绘的社会形态 (二)
21
对非媒介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内 容
第一,研究媒介信息,即学习如何理性地 分辨媒介信息所包含地意义,辨别媒介所 创造的世界和真实世界的区别。
第二,研究媒介,媒介作为信息传播的中 介,我们必须对媒介的运作及如何传递信 息有所理解。
第三,学会利用媒介促进自身的发展和进 步,对媒介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
22
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1、在认知方面,帮助公民提升了解媒介所 承载和播出信息的本质及其形式的能力, 熟悉寻求信息的方法,并具备评估、解释、 判别、选择、组织及总和信息的能力;
2、在情意方面,帮助公民体认媒介信息的 价值和力量,判断其适当性,合乎法律和 伦理性;
23
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16
拟态环境:人们由于实际活动的范围、精
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对于他们有关的整 个外部环境和众多事情都保持直接接触,对 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之外的事物,人们只能够 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认识。这 样,在人与现实世界之间就插入了一个由大 众传媒构建的“拟态环境”——它并非对现 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 过对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 结构化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5
媒介发展规律之二——媒体与权力的结合
“广播总统”罗斯福 “电视总统”肯尼迪 “互联网总统”克林
什么是媒介素养
什么是媒介素养媒介素养顾名思义这是通过媒介来传播的,媒介可以把信息通过报社、广播台、电视台、网站、出版社来传达给我们,我们则是被传播者。
我们通过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甚至录音带、游戏机、唱片等等,来主动的接受信息。
这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处于各种信息交汇的路口处,如何很好的利用信息,选择媒介则是我们现今的首要任务。
在辨别的时候就需要依赖于各自的媒介素养。
现在普遍认识的媒介素养是指公众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对这些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创造和使用的能力等。
当然媒介素养并非人们的天赋,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也不会随着日常媒介接触行为的增加自然形成,因此,必须经过专门学习才能获得。
著名日本媒体教育专家铃木曾经说过:“公民通过对媒介信息加以社会性、批判性的分析、评论并接触、使用媒介,更以多样的型态创造互动、沟通的力量。
获得这种力量所做的努力便称之为媒介素养。
”所以当我们看电视时知道一些国际要闻的时候我们会很自觉性的判断一些评论家的准确性,新闻的及时性。
当我们通过各种媒介知晓双汇瘦肉精事件时我们很自然的去选择彻底了解各种细节,因为这是关于我们自身健康的,而且这也是可能自身也是被害者。
对于美国等国攻打卡扎菲政府及中东地区的目的我们又提出了各自的质疑,这是否真实或者这是否符合国际道义等等这些信息传到受众身上都是个人媒介素养的体现。
所以媒介素养可以通过连续性、需要被发展、多面向、使我们更能掌握信息内容四个方面来阐述。
首先,媒介的信息储备量是巨大的,信息也具有连续性比如大家在看视屏讲座《大国崛起》,每当一段视屏结束,那么另外的一段就会自动跳出播放,在百度或者其它搜索引擎里面输入一个标题就会出现成千上万条消息。
随意点取信息就会有随之相关联的信息选项提供给受众。
通过自身的媒介素养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有重有轻的择取,那么这就是素养的体现。
其次,媒介素养需要被发展。
正如之前所说,媒介素养并不是天生的,这是需要后天培养,一个人对于信息的择取能力是不同的,有的人接触媒体较多,自然知晓信息的量也就变大,自然一个人若是在没有任何现代化工具的地区,那么这之间的媒介素养差距也是可想而知的。
媒介素养理论
媒介素养理论
近年来,媒介素养理论已成为社会研究中一个热点话题。
它被用作一种方法来分析和理解社会现象,并反映了人们使用媒体的方式以及媒体对他们的影响。
媒介素养理论的原始概念源自于1970年代的哈佛大学“文化传播营销研究项目”(Project on the Marketing of Culture),该项目旨在研究媒体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媒介素养理论概念提出了一种新的视角,可以用来捕捉人们对媒体的使用,以及媒体如何影响他们的社会行为。
它认为,人们在观看电视、浏览网页,或玩电子游戏时形成的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媒介素养来体现。
媒介素养涉及对媒体的理解,理解媒体之间的差异,以及媒体的生产和消费。
在研究媒介素养的过程中,研究人员注意到媒介素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表面素养,技能素养,以及深层理解素养,每个层次关联各自的技能和知识。
表面素养表示对媒体的基本认知,而技能素养表示的是处理和使用媒体的技能,最后,深层理解素养涉及识别和理解任何特定媒体所隐含的消息内容。
研究表明,通过媒体获取的知识和信息可以塑造人们的思维,并影响他们的阅读、思维和行为,进而导致他们在社会中的表现有相应的改变。
在社会中,有一种观念认为素养有助于提高媒体使用者的社会技能和表现,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帮助他们在社会中取得成功。
因此,媒介素养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人们应当重视媒体素养的重要性,培养大众正确的媒体使用习惯,充分利用媒体素养来发展自身
的素养,提高对社会习俗和行为准则的认知,从而促进社会发展。
只有有效地利用媒介素养,才能有助于人们在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从而为推动社会文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媒介素养教育》课件
目录 CONTENT
• 媒介素养教育概述 • 媒介素养的组成要素 • 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与策略 • 媒介素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 媒介素养教育与现代科技发展 • 媒介素养教育的国际视野
01
媒介素养教育概述
媒介素养的定义
媒介素养
指公众接触、解读、使用媒介以及媒 介信息的能力,包括对媒介信息的选 择、理解、质疑、评估、创造和生产 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
对策二:强化学生的媒体伦理观念
总结词
学生应了解媒体伦理规范,明确媒体信息的道德标准和社会责任。
详细描述
媒介素养教育应加强媒体伦理观念的培养,让学生认识到媒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 责任。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和实践,引导学生思考媒体信息的道德和社会影响, 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对策三:提升教师的媒介素养水平
国际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与趋势
媒介素养教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
各国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但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媒 介素养教育模式。
随着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快速发展,媒介素养教育正朝着更加多元化、跨学 科的方向发展。
国际媒介素养教育的成功案例与经验分享
利用数字化工具和平台
利用数字化工具和平台如在线课程、社交媒 体平台等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可以突破时间 和空间的限制,提高教育的覆盖面和参与度 。
利用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 技术
通过数据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行为习 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 源和推荐,可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效果。
06
媒介素养教育的国际视野
总结词
教师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引导者,需要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水平。
简述媒介素养
简述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指一个人在使用和理解媒体(如新闻、社交媒体、数字媒体等)时所具备的技能、知识和态度。
具有良好媒介素养的个体能够有效地处理媒体信息,批判性地思考媒体内容,同时能够在数字时代更加自信、负责任地参与信息社会。
媒介素养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媒体批判思维:具备对媒体信息进行批判性分析和评估的能力,
能够识别信息的来源、可信度、偏见等,并理解信息可能的目
的和意图。
2.信息搜集与评估:能够有效地搜索、筛选和评估各种媒体信息,
了解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时效性。
3.媒体制作:具备基本的媒体制作技能,能够使用数字工具创建
和分享内容,理解数字媒体的制作过程。
4.数字素养:具备使用数字技术和工具的能力,包括计算机操作、
网络安全、数据管理等方面的技能。
5.沟通技能:能够以适当的方式有效地传达信息,理解不同媒体
之间的差异,以及在不同媒体平台上的沟通规范。
6.文化理解: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价值观和观点,具备文
化敏感性,避免对媒体信息的误解和刻板印象。
7.隐私和安全:具备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的意识,知道如何
在数字环境中保护自己的身份和数据。
媒介素养的培养有助于个体更好地应对日益复杂的媒体环境,更
有能力主动、理智地参与媒体活动,同时降低沉迷于虚假信息或信息过载的风险。
这是在数字时代中,个体应具备的一种综合素养。
媒介素养教育简介
汇报人: 2023-12-13
目录
• 媒介素养教育概述 • 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与目标 • 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与挑战 • 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与应用
价值
目录
• 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与案例分 析
• 媒介素养教育的未来发展与展 望
01
媒介素养教育概述
定义与内涵
定义
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通过培养个体对 媒介信息的识别、评估、批判和创造 能力,以提高其媒介素养和应对媒介 信息的能力的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方式
课堂教学
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 系统地传授媒介素养知
识。
实践活动
组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 动,如新闻采访、制作 节目等,提高实际操作
能力。
专题讲座
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专题 讲座,深入剖析媒介现
象和问题。
合作学习
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合作 学习,共同探讨媒介问 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
力。
03
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与挑战
媒介素养教育面临的挑战
教育理念转变困难
传统的教育理念往往更注重知识 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媒介素养的
培养。
教育资源不足
一些学校和地区可能缺乏足够的师 资力量和教学资源,难以有效开展 媒介素养教育。
教育效果评估困难
媒介素养教育效果的评估标准尚未 统一,难以对教育成果进行科学、 客观的评估。
内涵
媒介素养教育不仅关注个体的媒介使 用技能,还注重培养个体的媒介批判 思维、媒介道德伦理以及媒介法律法 规意识。
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
提高个体信息处理能力
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个体能够更好地 识别、评估和批判媒介信息,从而避 免被误导或欺骗,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
媒介素养对网络传播的影响
媒介素养对网络传播的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普及,网络传播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分享观点的主要方式。
媒介素养作为人们利用媒体技术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网络传播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认识媒介素养、分析媒介素养对网络传播的影响以及提高媒介素养三个方面来论述媒介素养对网络传播的影响。
一、认识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应对媒体信息的能力和技巧,包括获取、评估、理解和应用媒体信息的能力。
具体来说,媒介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信息获取能力:能够合理有效地获取所需信息,包括使用搜索引擎、阅读新闻、查找文献等。
2.信息评估能力:能够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可信度和可靠性,包括评估来源、核实事实、辨别谣言等。
3.信息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和解释信息的含义和价值,包括分析信息、推断结论、评价价值等。
4.信息应用能力:能够利用信息为自己服务,包括编写文章、制作视频、分享观点等。
二、媒介素养对网络传播有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网络传播的质量和效率媒介素养高的人们,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获取和评估信息,更准确地理解和应用信息,从而提高网络传播的质量和效率。
他们能够区分真假信息,避免误传谣言,传播正能量。
此外,他们还能够快速制作和分享优质内容,推动信息传播的快速传播和传播效果的提升。
2.增强网络传播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媒介素养高的人们,能够评估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避免误导和欺骗,从而增强网络传播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他们能够掌握信息传播的规律和趋势,适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引发广泛讨论和反响,从而扩大影响范围和影响力度。
3.避免网络传播的负面影响媒介素养高的人们,能够有效预防和避免网络传播的负面影响。
他们能够辨别信息的真伪,避免误传谣言和虚假信息,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利益和权益。
同时,他们还能够谨慎行事,避免陷入网络欺诈和盗窃的陷阱,维护自己的网络安全和信用。
三、提高媒介素养提高媒介素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
媒介素养概念及特点
媒介素养概念及特点
一、基本概念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的能力。
它包括对媒介的认识、理解、评估和运用等方面的能力。
二、媒介素养的特点
1.批判性思维:媒介素养要求人们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够对媒介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可信度。
2.媒介知识:媒介素养需要人们具备一定的媒介知识,了解不同媒介的特点和功能,以及媒介信息的制作和传播过程。
3.信息识别能力:媒介素养要求人们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媒介信息,包括广告、新闻、娱乐节目等,并能够判断信息的价值和意义。
4.媒介运用能力:媒介素养还包括对媒介的运用能力,即能够有效地利用媒介来获取信息、表达观点和进行交流。
5.自我控制能力:媒介素养需要人们具备自我控制能力,能够避免过度使用媒介和沉迷于媒介信息,保持健康的媒介使用习惯。
媒介素养是现代社会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能力,它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媒介信息的影响,提高信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媒介素养文献综述范文
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综艺节目对比研究文献综述(专业姓名学号)摘要:文章主要以国内媒介素养研究状况为本体对象,试图厘清媒介素养由欧洲引入中国的历史脉络,媒介素养概念本土化的过程与成果,媒介素养研究内容的发展过程,媒介素养研究意义的探讨源流,国内媒介素养的五大研究主体的状况以及媒介素养研究的个案新趋向。
通过文章初步认清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所处的地位与方位,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作一简单的回顾性综述。
关键词: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大众传媒大学生传媒人农民公民引言媒介环境的不断解构与重组,使得21世纪的新媒体环境所成为了一个引导并决定着人们生活与思想观念的拟态环境。
面对媒介声势浩大的舆论进攻,作为一个现代人,以何种方式、何种心态与何种角色接触、面对与探讨媒介所传达的信息并理性地厘清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的区别,已经成为了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的全新素质,即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
它与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一样式现代公民所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人文素质。
当代中国媒介素养的研究主体可以大体分为五类,即媒介从业人员、大学生、青少年、公民以及农民。
不同的研究主体体现出不同的媒介素养要求,在学术研究领域也呈现出不同的话语构建型态。
另外,一些针对事件本体的媒介素养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成为审视媒介素养的一类新的视角。
1.媒介素养概念与内涵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 y)是一个舶来词。
而从中国语境来看,素质一词最早出现于古代汉语《尔雅·释鸟》一文:“伊洛而南,素质,五彩皆备,曰翠。
”现代汉语所用素质一词,实际上来自于日语的“素质”(soshits u),而日语的“素质”,则是意译了德语的Aulag e一词,原意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媒介素养概述一、媒介素养教育的历史回顾媒介素养教育发展与媒介发展并不同步,直到电子媒介尤其是电影出现以后,媒介素养教育才开始起步。
其中最著名的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美国佩恩基金会(民间慈善机构)资助的电影与青少年研究(1929-1932年),该研究开始了关于媒介对儿童影响的研究。
随着以电影和广播为媒体的大众文化在欧美各国日渐流行,它做传播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与传统的文化理念多有抵触和冲突。
1933年,英国学者ER.利维斯和他的学生丹尼斯.桑普斯发表了文化评论论著《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
该书首次就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作了专门的阐述并提出了系统的教学建议。
他们认为,新兴的大众传媒在商业动机的刺激下所普及的流行文化,往往推销一种“低水平的满足”,这种“低水平的满足”将误导社会成员的精神追求,尤其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各种负面的影响,因此,教育界应以系统化的课程或训练培养青少年的媒介批判意识,使其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
这一时期,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媒介素养教育。
丹麦的一些教师开始倡导并尝试在中小学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或讲座。
英国倡导媒介素养教育,开辟了文化教育的一个新领域。
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都将媒介素养教育列入了学校教育的课程。
然而,各国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似乎都是为了保护人们尤其是儿童免受媒介的消极影响。
对此,1998年,美国知名的媒介素养教育家瑞妮.霍布斯在美国《传播杂志》上表表了题为《媒介素养教育运动中的七大分歧》的论文,归纳分析了当代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分歧:1、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否在于保护儿童免受大众传播的消极影响?2、媒介素养教育是否应该将媒介产品的生产、制作等实践活动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3、媒介素养教育应否以大众文化的文本作为主要的分析对象?4、在媒介素养教育中,应否设置更多的具有明显政治和意识形态色彩的议题?5、媒介素养教育应否以中小学生为主要的教育对象?6、是将媒介素养教育增设为一门独立的的教学科目,还是将其放在其它学科中讲授?7、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学校或组织可否接收媒介产业的财政资助?霍布斯认为,人们对上述问题的争议与选择,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媒介素养教育运动的未来走向与格局。
与此同时,英国著名媒介教育专家——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的大卫.帕金翰博士也于1998年发表了一篇综论英国媒介素养教育思潮更迭的论文。
在这篇题为《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超越保护主义》的论文中,帕氏提出从两种不同的倾向上理解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思想脉络。
一种倾向将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作为一场更广泛的民主化运动的一部分。
在这一运动中,学生的“校外文化”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并学校的课堂教育中获得合法的地位。
另一种倾向则是一种保护主义的倾向,这种倾向代表了教师试图保护学生,帮助学生抵制媒体不良、消极影响的努力。
在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
如今,媒介素养教育的外延不断扩大,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被认为是媒介素养教育,但这只是从媒介传播者角度触发的,关于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却是始终未能引起重视。
从各方面的资料显示来看,中国大陆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于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卜卫的第一篇系统论述媒介素养教育论文的发表。
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还停留在教育观念的介绍和引入方面。
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还处在“研究时间短,成果少,尚未引起充分、广泛的重视”,对其研究尚处于“定性分析多、定量调查少,媒介素养状况值得认真研究”阶段;至于应用,至今“仅限于理论研究和介绍,媒介素养教育缺乏有效实践”。
综上所述.全球开展传媒素养教育迄今日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20世纪30年代的倡导阶段——“提出命题”;60年代后的重视阶段——“研究分析”;80年代后的建设阶段——“介入课程”;2l世纪开始进入深化阶段一一“终身教育”。
二、中国与西方的异同西方社会对传媒素养的重视,源于大众传媒的副作用,主要是低级庸俗的内容消解了精英文化,危害了受众,尤其是青少年,并由少数利益集团左右了大众的视听,误导了社会和公众。
西方的大众传媒建立于自由主义传媒理论和体制的基础之上。
这种理论强调自由创办传媒、报道消息、发表言论和其他内容的权利。
因而要抑制传媒的副作用,很大程度上要靠大众传播过程的另一端——接受者的辨别、防范、抵制能力,也即靠受众的传媒素养。
在中国,是通过加强对传播者的管理控制,来解决大众传媒副作用。
但随着大众传播的市场化、全球化、网络化和技术手段不断发展更新,“堵”的作用越来越小,因而也要靠受众的传媒素养。
与此同时,还要改进传媒体制、提高媒介质量等。
三、媒介素养的内涵关于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前者应该是后者的最终目的,即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使人们成为具有利用媒介信息素质的人。
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媒介教育,使人们具有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的定义,在媒介素养教育开展较好的国家有不同的理解。
美国著名的媒介素养教育专家james potter 这样说:“媒介素养是一种观察方法,即当我们置身于媒介中时,为了解读我们所遇到的信息时主动采用的一种方法,我们通过知识结构来建构我们的方法。
而要建构知识结构则需要工具和原始资料,工具是我们的技巧,原始资料则是来自于媒介和现实世界的信息。
主动采用指我们不但知晓信息,而且还会不断与信息互动交流。
美国网站这样论述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一种能力,用这种能力来接触、分析和评价大众媒介中所传递的诸多复杂姓习。
媒介素养着重于帮助人们尤其是青年人成为对媒介信息的更谨慎和理性的消费者,从而在有关健康、购物和价值判断上能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同时也帮助人们成为媒介有创新性的生产者,从而更有效地传递他们的所思、所想和优势。
”英国媒介素养教育专家David buckingham这样说:“媒介素养指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
加拿大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定义是这样描述的:媒介素养旨在帮助学生发展对大众媒介的本质有知晓和批判的理解力,懂得大众媒介所运用的技术以及这些技术所产生的影响。
更具体的说,媒介素养是一种教育,这种教育的目的是增加学生对媒介如何运作、媒介如何传递意义、如何组织起来以及如何构建显示的理解和享受。
媒介素养也旨在让学生具有创造媒介产品的能力。
中国传媒大学的张开副教授在她的文章《媒体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中指出:媒介素养是传统素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延伸,它包括人们对各种形式的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除了现在的听说读写能力外,还有批判性地观看、收听并解读影视、广播、网络、报纸、杂志、广告等媒介所传输的各种信息的能力,当然还包括使用宽泛的信息技术来制作各种媒体信息的能力。
媒体素养无疑是一个全新的素质概念,它的宗旨是使大众成为积极地善用媒体、制造媒体产品、对无所不在的信息有主体意志和独立思考的优质公民。
它与提高社会文化品质与健全公民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郑保卫教授在《媒介教育大众化势在必行》中说:“媒介教育是指有关媒介知识及运用技能和方法的教育。
通常这种教育是包括在新闻与传播教育之中,由新闻与传播院校向新闻学与传播专业的学生实施的。
”张冠文、于健在《浅论媒介素养教育》中说:“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正确地判断和估价媒介信息地意义和作用,有效的创造和传播信息地素养。
”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张志安、沈国鳞在《媒介素养: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中指出:“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反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
所谓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衷菱在《沦媒介信息教育》一文中扩展了媒介素养教育:“媒介信息教育,就其广义来理解,属于媒介教育范畴。
所谓媒介教育,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旨在培养媒介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教育,又称为新闻教育或新闻传播教育。
这类媒介教育一般是由各高等院校实施的,主要面向新闻专业学生或媒介在岗从业人员;另一类是面向全社会并由社会实施的、旨在培养公民认识媒介以及科学获取、判断、分析和使用媒介信息的能力的一种素养教育,又称为大众化新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或媒介信息教育。
这也是西方国家通常意义上所指的媒介教育(media education)。
”台湾政大传播学院媒体素养研究室将媒体素养定义为:“媒体素养指大众能解读媒体、思辨媒体、欣赏媒体.进而利用媒体来发声,重新建立社区的媒体文化品位.并了解公民的传播权利和责任。
”此定义是对前面两种传媒素养内涵的又一次升华,即公民对传媒素养有了很好的认知和实践后、可以影响传媒、优化传媒环境,它赋予了公民更高的责任和主动权,真正上升到“‘媒体公民’——有能力加人资讯生产善用媒体并进行公共监督的境界的公民”——的境界。
香港基督教服务处对传媒素养的定义为;“传媒素养指增进对各种传媒的认识,用批判的态度去接收及分析大众传媒的讯息,能解读讯息背后的意识形态,了解传媒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做个主动的受众,不让传媒牵着鼻子走。
”杨光辉在《走进传媒——如何开展媒介教育》这篇文章中,将媒介素养教育定义为:媒介素养教育是围绕信息社会中信息的载体——媒介的相关内容开展的培养人们如何驾驭信息的一种较新的教育理念。
具体来说,媒介素养教育是利用媒介及其所传递的信息作为教育的素材,培养受教育者成为具有批判性地选择、分析、辨别、吸收媒介及媒介信息地能力地人,从而成为能通过媒介更准确地传递信息地人。
媒介素养教育包括两个方面地内容:一是对媒介从业人员地教育,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对传者的新闻教育;二是对非媒介从业人员的教育,也就是从侠义角度来说的媒介素养教育,即针对大众的媒介素养教育。
蒋宏在《信息社会环境下的重要课题——公民传媒素养教育》这篇文章里是这样定义传媒素养教育的:社会公民对媒介的理性认识,即正确地、建设性的了解、认识、判别、接受、利用大众传媒资源和功能的能力,称为“传媒素养”。
四、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和作用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传媒行业不断开辟新的竞争领域,对社会生活的渗透也达到无孔不入的境地。
简单地对传媒发展进行“管制”的思维已经落伍,自从互联网诞生,对当今的媒体已经很难用强制性管理来达到效果。
因此.除了要加强法制以外,从认识论的角度和教育学的认知教育的角度,提高公民的传媒素养,培养其对媒介的正确判断和理解,当成为学术界和教育界关注的至点。
开展传媒素养的目的和意义主要在于:1、在认知方面,帮助公民提升了解媒介所承载和播出信息的本质及其形式的能力,熟悉寻求信息的方法,并具备评估、解释、判别、选择、组织及总和信息的能力;2、在情意方面,帮助公民体认媒介信息的价值和力量,判断其适当性,合乎法律和伦理性;3、在技能方面,帮助公民具备和提高操作媒介工具的基本能力,包括利用计算机、媒介系统和网络进行信息检索、处理及传播;4、在营造环境方面,帮助公民不断重视科学地利用媒介,积极参与制造适宜、健康地媒介生态环境和氛围,推动文化传媒产业和新闻事业地改革与发展,促进大众传媒提高质量和社会效益,并促使社会效益好地传媒可持续地得到更好地经济效益,有更足地发展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