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风情:土家族节日——牛王节
土家族节日:土家族的节俗(中国传统节日)
土家族节日:土家族的节俗(中国传统节日)土家族节俗,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春节。
长阳岁时节日,一年之中,以时为序,首为农历正月的春节。
春节隆重的场面是团年和除夕。
家家离不了美酒佳肴,庆祝团聚。
除夕的夜晚,无论城乡,都兴守岁。
农村人家,户户都要在火垄里架起大火,烤的人面红耳赤。
火垄里燃烧的大树兜子叫“火主”,是事先在前几个月都准备好了的。
城镇人家则多烧白炭。
“红火”预示兴旺。
这个风俗大约是远古时的火崇拜的遗风。
一年之中最鲜亮最激动人心的活动,是从子时交庚时的“除夕”紧接新正开门的“出天行”祈福开始的。
接财神、迎喜神、祭祖先、逐疠疫都在这一时刻进行。
顿时,鞭炮声起,山鸣谷应。
长阳土家人特别重亲缘,重友谊,春节时期正是联络感情的大好时期。
拜年首先是男女依次拜长辈,长辈对晚辈特别是幼辈分别给“打发”,俗称“压岁钱”,故俗谚有“大人爱种田,伢们爱过年”之说。
趁时,人们走亲访友,相互拜贺,俗话又有“初一拜父母,初二拜丈母”之说。
2、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的元宵节,事实上是春节的延续。
同历史上元宵节一样,长阳的元宵节也以张灯和观灯为主要内容,气氛尤其热烈。
因长阳是山区的原因,受到条件的限制,花灯制作的种类并不多,不象《长阳南曲·数灯》那样,一下数了99种,那只能是民间艺人的夸张。
常见的是大红瓜灯、六角宫灯、莲花灯、兔儿灯、走马灯等。
城乡最热闹的游艺活动是舞龙灯、玩狮子、跑竹马、玩蚌壳精和划采莲船等。
龙灯制作分青、黄、赤、白、黑五色,节数有九、十一、十三之分。
表演花样有[二龙戏珠]、[云龙翻身]、[玉龙盘柱]、[金龙摆尾]、[四门穿花]等。
表演最热闹的是五龙俱出,互斗雌雄,至时,大鼓大锣响彻天外,鞭炮雷鸣声震屋宇,声势格外壮观。
据故老相传,县城龙舟坪时谣有“东门的青龙西关外的白,何家坪的‘黑臊牯’撩不得”之说。
乡间,也有玩“草把子龙”的,俗称“瘟灯”,用茅草扎成。
还有玩“板凳龙”的,即在板凳上装一龙头龙尾,一人手执凳脚而舞之,这些龙灯,小巧灵便,亦极富魅力。
原始崇拜的土家族牛王节——印江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印象
间著 的长篇小 说《 歧 路灯 》 第 一百零 一 回里 借娄 朴之
口说 : “ 唐宋 间农 民赛 牛神 , 例 画百 牛于壁 , 名百牛庙 , 后来讹 起来 , 便 成冉佰牛 ” 。 由此 可见 , 印江 民间崇拜
手, 成为坐骑 , 成为古代 战争 闯阵的工具 , 为人类付 出 艰辛 , 做出贡献与牺牲 , 并创造 了不少奇迹 , 成为人类 流传 的史话 。 古代 的神话传 说中把牛尊称 为天上 的“ 星辰 ” , 说
枷档搭背千斤重 , 棍子 身上 万条抽 ;
水深泥烂拖不动 , 腹 中 无草 双 泪流 ;
白一
杨 光黔
口渴喝 点田中水 , 吼 声快走不停 留 ; 肚饥想吃 田边草 , 又恐恶语 骂瘟牛 ; 饿 来山中吃 百草 , 仓 满五谷糠 不留 ; 水旱都是我去做 ; 横 身压得 汗长流 ; 杂粮 白米般般有 , 未得 一粒可下喉 ;
化, 牛精 神 , 就 是 要 让 世 人 对 牛 文 化 有 一 个 全 面 的
了解和正确认识 ,为印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做
一
点奉献 。
附: 禁 吃 牛 肉歌 自从 盘 古 开 天 地 , 农 耕 人 家歌 悠 悠 ;
■
耕读传 家孝为先 , 五谷丰收靠耕牛 ;
世人听我说根 由, 畜牲 最苦 是 耕 牛 ; 春夏秋冬下苦力 , 四 时耕 种 主 人 收 ;
它以前在 天界 , 因犯戒而 贬谪下凡 。 除了“ 太上 老君骑
牛神 , 虽有 的故事 牵强附会 , 但 目的是为 了对耕 牛的
爱护和对农业丰收的期望。 牛王 节活 动 中“ 唱 牛歌 ” 歌词 言简 意 明 , 朗 朗上 口, 有传 统的 , 也有 即兴的 , 旋 编旋 唱较 普遍 。 如“ 快过
牛魂节对耕牛的崇拜与尊重
牛魂节:对耕牛的崇拜与尊重作者:晁错来源:《青春期健康·人口文化》2010年第06期牛魂节又称牛生日、牛王节、脱轭节、开央节、牛王诞,是壮、汉、布依、瑶、侗、土家、么佬等民族的传统节日。
多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也有在六月初八或八月初八举行的。
传说这一天是牛的生日,我国各民族的民间养牛人家,都要用不同形式来庆贺。
牛魂节这天,农家给牛放假一天,各家各户把牛栏修整一新。
村中的老人们对全村的牛评头论足,并告诫各家要爱护耕牛。
家家蒸制五色糯饭,用枇杷叶包裹喂牛。
有的地方还在堂屋摆上酒肉瓜果供品,由家长牵一头老牛绕着供品行走,边走边唱,以赞颂和酬谢牛的功德。
桂北地区的壮、侗、瑶、苗等少数民族的人们都会上山采集乌桕等树叶,用煮出的水做一锅糯米饭,呈紫红色,叫做乌饭。
人们盛一碗这样的饭,并放上几块煮好的腊肉,先端去喂给牛吃,然后自己才吃饭。
不管地里的活有多少,这一天都要忌耕牛梨田耙地,免除其一切劳役。
小孩清早就把牛放出栏,送到绿草如茵的牧场。
老人告诫孩子们不准挥鞭抽打牛群,好让牛愉快地度过它的生日。
人们还将牛栏内的粪便清除掉,撒上石灰,做到栏干草足。
有的人家采割新鲜草料饲养耕牛;也有的用盐水淋湿草料喂养;还有的泡制甜酒或杂梁酒,或者在酒里敲几个鸡蛋,用竹筒喂给耕牛;更有细心人用篦子梳去牛虱,用茶油擦涂伤口,做到精心护理,使耕牛保持强健的体魄和持久的精力。
这一天绝对不能打牛。
人们认为打牛把牛魂惊走,就会影响农事。
在一些地方,四月初八这天还将牛赶下水,为牛洗身体,河边还有人敲鼓,为牛儿沐浴助兴。
午间家家举行敬牛仪式。
全家人坐在摆有酒菜的桌边,家长牵着牛绕桌一周,唱起了敬牛歌:“牛,我的宝咯,牛,我的财咯,栀子花开了,阳雀鸟叫了,春水弹琴了,禾苗封桐了,四月八到了,脱轭节到了。
我把你来敬,我把牛轭脱……”他边唱边喂牛吃五色糯饭。
最后,全家站起来抚摸牛背,表示对牛的祝福。
在一些壮族地区,特别是南壮地区,牛魂节那天可以放牧耕牛,但不能鞭打和役使,以免惊走牛魂。
土家人的传统节日——牛毛大王节
土家人的传统节日——牛毛大王节土家族有很多本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有个节日叫做牛毛大王节,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牛王而设立的,通常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一定要杀猪祭祖。
土家族文化中的牛毛大王节有什么来历吗?跟着店铺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土家人的传统节日——牛毛大王节】牛王节或称牛王会是土家人的传统节日,时间一般在农历四月初八、十八,也有的在八月十五(长阳)。
土家人对牛十分尊敬,称牛为牛王、牛王菩萨。
在牛王节这天,人们对牛更是恭敬有加,给它歇驾、清洗、喂上等饲料,有的还诵经文给牛王度魂。
牛王节是牛的节日,更是人的节日,土家人在牛王节祭祖先、吃牛王粑、唱牛王戏、对山歌等,牛王节成为追怀祖先、沟通情感的民族大节。
一般人以牛在农事活动中的辛劳来解释人们对牛的情感,这固然不错,但在民族生活中能够促成一个以崇敬牛王为中心的民俗大节的内在动力,就不仅仅在此,它有着更深的文化根源。
鄂西土家人流传着这样的传说,在很早以前,某年四月八这天,土家覃、田、向、黄等族祖先,受到异族的攻击,土家各氏族伤亡惨重。
几位幸存者夺路逃生,忽然被前面的大河挡住了去路,形势危急,人们准备以死相拼,密林中突然窜出一条野牛,人们有的跳上牛背,有的抓住牛尾,有的抓住牛角,野牛将他们驮过了河,免除了灭族灭种的灾难,人们在新的土地上开拓、繁衍生息。
后人为了不忘野牛的救命之恩,就以每年这天为纪念日。
土家族习俗土家族大多生活在山区,以种水稻、杂粮为主。
住房都是依山而建、杉木结构的平房或吊脚楼。
土家人着装经历了男女同样穿短衣、着筒裙、赤足摊发的历史阶段。
清朝改土归流后,封建王朝下令,服饰要分男女。
后男穿对襟短杉,多布纽扣,宽脚长裤。
妇女穿大襟上衣,大而长、滚花边,下穿裤或八幅长的罗裙,镶花边。
老人穿着花边的大襟衣。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有过赶年、元宵节、社日、花朝节、寒食节等,清明节、牛王节,端午节、向王节、乞巧节、女儿会、月半节、中秋节、寒衣节等。
土家族的风俗: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是没有文字,平时也都是使用汉文。
土家族的人都住的吊脚楼,全部都是依山而建,并且习惯群居,土家族的人结婚要哭嫁,哭的越厉害说明女子的才德越高,土家族人很迷信鬼神,所以祭祀很频繁并且举办的很隆重。
土家族人特别爱唱歌,而且手工艺刺绣和编织非常的优秀。
布依族“牛王节”节和“六月六节”
布依族“牛王节”和“六月六”节一、“牛王节”布依族人民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八”这天,都采取多种形式欢庆本民族的“牛王节”。
贵州省镇宁自治县扁担山的48个布依寨,每年到了四月初八这天,举家备好草精料,和上玉米面,拌少许盐水,装袋打包给马驮起,同时备足一家人两餐饭菜、酒水,凌晨跟随牛上牛坡草场过节,祭祀“神牛”。
传说,这天“神牛”要带雨水、阳光到天下草场,洗净和晒绝牛身上的瘟疫,保佑耕牛四季平安。
傍晚,各户吆喝牛回家,燃放鞭炮,能歌善舞的人家还围着牛欢歌跃舞,以示庆祝耕牛已经“神牛”洗礼而平安无事。
在扁担山仍流传这样一首久唱不衰的祭祀“神牛”民歌(翻译):谁说我家没有牛,一群八个个个壮;七尺黄牛七八头,角儿聚集合群好;我的牛群走来了,反刍时候把耳摇;有的正在下山岗,有的饮水在池旁,有的偃卧有的挺;你的牧人来了呢,披着蓑衣戴斗笠,背上嫩草和玉粉,祭祀神牛充足用。
这首民歌记载了古往今来布依族祭祀“神牛”的真实情境。
镇宁县的六马、募役、江龙等地区的布依族,在每年的“四月八”、“六月六”、“十月初一”这天,都得用雄鸡、刀头、香纸、蜡烛于牛圈门前祭祀“牛王”,赐牛吃粽子、糯米粑等。
云南河口等县的布依族,每年“四月八”这天,给成群结队的牛披红戴花,角挂粑粑,锣鼓喧天陪牛游行,举行大规模的歌舞欢庆活动。
独山、荔坡、平塘、罗甸、龙里、贵定、惠水、贞丰、望谟、册享、福泉、花溪、白云等县区的布依族,节日前,姑娘们兴高彩烈地上山采撷紫荆藤、黄饭花、红刺根、枫香叶等作染料来浸泡糯米,蒸成红、黄、紫、黑、白“五色花米饭”喂牛,同时杀鸡祭祀牛王,并在这天男女老少盛装艳服参增大规模的斗牛活动,唢呐、长号、锣鼓喧天,铁炮、鞭炮齐鸣,几万或10几万观众参加斗牛节,热闹非常。
对于斗胜的牛都称牛王,由族老给牛王和饲养牛王的主户披红挂彩,发给奖品或奖金。
当晚,赢得牛王称号的主人,兴高采烈地备办酒席招待寨人和外来客人,畅饮欢庆,宾主对唱《牛王歌》。
土家祭牛王——亲历旧司乡“牛王节”
依 照惯 例 .旧 司逢场 日是古 历 的以
一
天七 夜丧舞,然 后把 神牛按照安 葬老 人 的仪 式进 : Jr厚葬,并 以后每年
的 月 书 八 都 要 举 行 纪 念 性 的 祭 祀 活 U
、
四、 七为尾 数 的 I 子 ,而 今天 q
边用牛梳给它梳 毛、 灭虱, 然后牵进打
扫得千干净 净的牛圈.喂 }早已准备 : 好的青嫩 巴茅草 ( 草是牛最喜欢I 此 宅
的风景,2 O头噤肥 壮 的大水牛 戴 火红花 ,扬眉 吐气地走 在队伍 中 .
尽情地享受着人们 的敬 佩和夸赞 ,眼
神中流露出无限 的自豪 与满足 走
维普资讯
—i
囊历 1匐 乡 “ 三节” 日
文 /向 华 向 代 元
图 /向 华
缚年 n 农历 月初 八是上 家族 的 “ 王 0 铀“ .“牛 .F节 ”是 土 家 人祭 化 牛 们 竹日 关 “ 一 ” 的柬历有 几种传 说 一 牛 节
劳 累 从 此 一 病 不 起 . 最 后在 农 q 月
面包车载着我们一路 飞驰 ,在经 过 离旧 司集镇只有 两里路的东流坝
牛的贡献.人们就把 “ 神牛盗谷”的这
一
天 ( 农历 月 韧八 )定 为 “ 王 牛 每年 的四月初八 .土家人会 辛 卜
节” 。
村 一带 时,公路 两边开始 热闹起 来 . 村 民 们有 的骑摩 托 车 ,有 的骑 自行 车 ,有的步行.二 五成 群地 往集镇方
发
的) 、煮熟的苞谷或谷粒、鸡蛋、豆浆
等,让牛美餐一顿 。 r下午,由家中 判
在 这 里, 我看 到 r “ 牛 盗谷 神
的老年人在 牛圈前摆 供 桌,上设五
石柱土家族“玩牛”的传承保护
读·闻·观137“玩牛”是一种与农事相关的、用于喜庆场合的民间假型传统舞蹈,目前主要流传在石柱县西沱、下路和南宾等地。
在石柱县广袤的农村地区,“玩牛”是当地节日不可或缺的活动。
它是一种集锣鼓、舞蹈、体育、表演为一体的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幽默风趣,博采众长,表达了人们对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美好愿望,具有悠久的人文历史、较高的文化内涵和传承价值。
一、“玩牛”现状分析土家族“玩牛”习俗以前是每年4月初祭拜牛神、举办牛王节时群众自编自演的民俗节目,主要用来祈求来年全家平安、庄稼有个好收成。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农村产业结构的改变,农村人口流动不断加快,加上大众传媒的普及,农村生活方式及娱乐观念发生了急剧变化,人们逐渐淡忘这一习俗,现如今只有在重大的节庆活动上才能观赏到。
虽然“玩牛”已被列入国家非遗项目,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但在保护和传承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传承人意识薄弱且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局面虽然传承人都有一定的传承意识,但却是短期的、浅显的,对传承对象的认识不够,传承意识淡薄。
部分传承人对“玩牛”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终的目的和价值缺乏认识,也缺乏相应的科学指导。
传承人个体所做出的努力相比较来说也只是杯水车薪。
同时传承人还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局面,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年轻一代大多不愿意去表演“玩牛”,认为其表演太“土”。
年轻人接受的是当代流行文化,很多年轻人不愿意花时间来学习传统的、较枯燥的表演形式。
2.生产观念、方式和农作物构成的改变使“玩牛”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农业大面积耕作,多劳力投入,讲求数量,以为多数量会带来高产量,于是就有众志成城的劳动场面。
那个时候牛是人们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各种高科技产品的出现,如各种农耕机器、化学肥料和除草剂等,众人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就很少见了,更别说用牛来耕田犁地了。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一):
饮食习惯
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
是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
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食用,粑粑和
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
茶也是土家族人生活必需品,喜喝熬茶。
茶用大瓦罐置
火坑间熬煮,常年不离,是土家人火炕中的“不倒翁”。
熬茶多用
藤藤茶、老茶叶或茶果等,俗称长寿藤、神茶,学名茅岩莓。
宗教信仰
土家族处于原始宗教崇拜阶段。
有祖先崇拜、自然崇拜、英雄崇拜、图腾崇拜等多种形式。
[由整理]。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土家族的风俗习惯(一):饮食习惯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是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
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食用,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
茶也是土家族人生活必需品,喜喝熬茶。
茶用大瓦罐置火坑间熬煮,常年不离,是土家人火炕中的“不倒翁”。
熬茶多用藤藤茶、老茶叶或茶果等,俗称长寿藤、神茶,学名茅岩莓。
宗教信仰土家族处于原始宗教崇拜阶段。
有祖先崇拜、自然崇拜、英雄崇拜、图腾崇拜等多种形式。
受汉族影响在宗教方面,主要迷信鬼神,崇拜祖先。
这些神不是他们自己的神。
过去有巫师驱鬼。
有的地方信道教。
语言文字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土家语支,也有人认为归入缅彝语支,是藏缅语族内一种十分古老独特的语言。
绝大多数人通汉语,如今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
没有本民族文字,现时使用1984年创制的拉丁文字,通用汉文。
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风俗节庆1、牛王节:每年的四月十八日,是土家族的牛王节。
这天各地都要举办牛王节歌会,搭起歌台,将牛头像悬挂在歌台中央,以歌颂牛的功德。
2、嫁毛虫节:四月初八日过“嫁毛虫”节,又称“敬婆婆神”。
届时,家家用红纸两条,分别写着:“佛生四月八,毛虫今日嫁,嫁出深山外,永世不归家”等字句,交叉成一“*”字,贴在堂屋左侧中柱上面,以为此举能够驱除虫害,四季平安。
3、五月节:农历五月初五,有些地方俗称五月节,民间的风俗是做粽子,挂香包,挂菖蒲艾蒿,烧艾条,到江边祭祀鬼神。
4、赶年节:土家族传统节日,以“赶年”最为隆重。
土家人过大年时间比汉族提前一天,小月为腊月二十八,大月为二十九。
5、舍巴节:“舍巴日”,土家语,又称“舍巴巴”,“舍巴”摆手之意,“日”,动词,“做”之意。
土家语动宾倒置,“舍巴日”,汉语直译为“做摆手”,意译为“摆手舞”。
带有浓厚的祭祀色彩,歌随舞生,舞随歌名。
相传摆手舞源于古代的巴渝舞,是古代的一种战舞,始于远古,繁盛于明清时期。
【2018-2019】土家族节日风俗-范文模板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土家族节日风俗我们都知道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他们很多人都是属于大杂居,很多人居住都是比较分散的。
那么关于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和他们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你都知道吗?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土家族简介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土家语支,也有人认为归入缅彝语支,是藏缅语族内一种十分古老独特的语言。
绝大多数人通汉语,如今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
没有本民族文字,现时使用1984年创制的拉丁文字,通用汉文。
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民族分布土家族居住的湘、鄂、渝、黔比邻地区,以武陵东脉和清江流域为中心,西抵贵州梵净山和乌江,东接彝陵和江汉,北接巫山长江,南控兰澧芷沅,方圆约10万平方公里。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桑植、龙山、永顺、保靖、古丈等县,聚居的土家族人口较多,州内其余三县市也有部分土家人居住。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利川等五个县市,土家族人数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较大。
恩施、建始、巴东等三个县市的土家族人,多聚居在清江之南,呈现出鄂西南土家人聚居偏南,汉人偏北的局面。
重庆市东南部的黔江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和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聚居的土家族人较多,其中,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土家人口数为全县总人口的53%,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的土家人有一些与苗、汉人杂居。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土家族节日民俗较多。
从节日内容看,有祭祀节日、纪念节日、庆贺节日、社交娱乐及生产性节日五类。
其宗教信仰有对自然崇拜和信仰,如土地、岩石、山、河、水等皆为崇拜对象。
动植物崇拜:牛、羊、狗等,图腾崇拜,如鹰、白虎图腾,特别是以白虎为祖先神,各地都有白虎庙,立有白虎神位,经常祭祀。
还有对祖先、鬼神等崇拜。
仡佬族牛王节作文
仡佬族牛王节作文“哎呀,奶奶,仡佬族的牛王节到底是怎么回事呀?”我好奇地拉着奶奶的手问道。
奶奶笑着摸了摸我的头,说:“乖孩子,牛王节呀,那可是咱们仡佬族很重要的节日呢。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和小伙伴们在村子里玩耍。
村子里四处都洋溢着一种欢乐的气氛,大人们都在忙碌地准备着什么。
我跑回家问奶奶才知道,原来大家是在为牛王节做准备呀。
牛王节这一天,村里可热闹了。
一大早,人们就把自家的牛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还给它们戴上了大红花。
我看着那些牛,心里想着它们肯定也知道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吧。
“哇,这头牛好威风呀!”我对小伙伴明明说。
“是呀,你看它头上的花多好看。
”明明回应道。
我们在人群中穿梭着,好奇地看着大人们举行各种仪式。
这时候,我听到一个伯伯大声说:“希望牛王保佑我们的牛都健健康康的,让我们的庄稼有个好收成!”大家都纷纷附和着。
中午的时候,村里摆起了长长的宴席。
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吃着美味的食物,一边开心地聊天。
“这牛肉可真好吃呀!”我嘴里塞着一块牛肉,含糊不清地说。
“哈哈,那当然,这可是为了庆祝牛王节特意做的呢。
”爸爸笑着说。
我突然想到了什么,问道:“爸爸,为什么我们要过牛王节呀?”爸爸想了想,说:“因为牛对我们很重要呀,它们帮我们耕地,是我们的好伙伴,所以我们要感谢它们,纪念它们呀。
”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看着眼前欢乐的场景,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温暖。
这不就是我们仡佬族对生活的热爱,对传统的尊重吗?牛王节,它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我们仡佬族的一种精神寄托呀!它让我们懂得感恩,懂得珍惜身边的一切。
我真希望每年都能过这样有趣又有意义的牛王节!。
中国民族民间故事
中国民族民间故事是湘西保靖县翁排坡苗族青年的集会。
传说很久以前,老鼻子苗寨土官的女儿阿达惹爱上了夯沙的苗家放牛郎岩诺。
土官气得要死,说:“凤凰鸟哪能与钉钉雀共窝?”岩诺的老人也劝岩诺:“金银花与地巴菜同不了一个心。
”阿达惹被锁在吊脚楼里,不能出去。
岩诺每天黄昏赶牛回家,从夯沙跑到老鼻子寨来看心爱的姑娘。
失去自由的阿达惹用歌声唱道:“翠鸟关在竹笼笼里,挂牵山上花蓬蓬哩。
鸟盼花,花盼鸟,清明采青才相逢哩。
”“清明采青”是苗族姑娘在清明这天,上山挑葫葱,求山神保佑。
岩诺明白了姑娘的意思,忙唱道:“扯下树的藤子卷在地哩,藤也枯叶也枯好孤凄哩,盼清明,发春雨哩,缠上村儿再莫离哩。
”清明这天,两人各自早出家门,正好走在葫葱茂密的翁排坡上相遇。
他俩忠贞相爱感动了葫葱仙姑,促成了他们美好姻缘。
因此,每年的清明节,苗族女青年穿上节日盛装,带上蒸好的“清明粑粑”,手拿挑葱刀,男青年拿着沙刀,都聚集在翁排坡上,对歌择偶。
这就是一年一度的“挑葱会”。
土家族在饮食上既丰富多采,又有自身民族传统特色。
特别在过年中,必须要打糯米糍粑,并留有俗语:“过年不打粑,老虎要咬妈。
”由此可见,土家族打糍粑从古一直传承至今,十分兴盛。
从过去一家只打三至五升米,多则打一斗米,到如今不少人家一次可打上百斤米,并且花样色彩也比过去大有增加,有小米糍粑、苞谷糍粑、高粱糍粑等。
土家族打糍粑在地方县志上记载不多,究竟传承多少年,尚无考察年限。
民国时期,湘西永顺县风土志中曾记载:“糯糍粑系糯米饭在石舂中杵如泥,压成团形,形如圆月,大直径约两尺,寻常者四寸,厚三分至八分不等。
”鄂西来凤县民间故事对糍粑传说也十分有趣。
传说田氏土家族人原是九兄弟,加上一个女婿,称九子一状元。
朝庭怕他们称霸一方,差来士兵,要斩尽杀绝,这正是腊月二十八打过年粑的时候。
惊慌间,几弟兄从粑槽中取出一大坨糍粑,用簸箕端起上山了。
吃的时候,发现它成了老厚大一坨,几弟兄只好用菜刀划成小块烧来吃。
土家节日总结
女儿会:是恩施州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性民族传统节日之一,是一种独特而新奇的节俗文化,是恩施土家族青年在追求自由婚姻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以集体择偶为主要目的的节日盛会。
其主要特征是以歌为媒,自主择偶。
一般每年的农历7月7日至12日这些天,是传统的“女儿会”吉日,最初流行于恩施石灰窑、大山顶一带,如今已发展成全州性的民族节日。
被誉为“东方情人节”。
Daughters: It is one of the typical and traditional festivals in Enshi Tujia . This is a kind of unique and novel section vulgar(本土的,通俗的)culture. Enshi tujia youth is in the process of the pursuit of freedom of marriage, the spontaneous formation of the collective mate as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festival event. Its main characteristic is based on songs and mate. Generally, the days from lunar July 7 to 12 every year are traditional "daughters" auspicious(吉利的,幸运的)days. It was originally popular in the area of lime kiln (石灰窑)and the top of the mountain in Enshi . It has developed into a state of national holiday now. Known as the "Oriental valentine's day".赶年:过赶年是土家人最为隆重的节日,即按农历比汉人提前一天过年,月大的腊月二十九晚上过年,月小在腊月二十八。
小学三年级作文羌族的牛王节习俗
羌族的牛王节习俗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个独特而又有趣的中国传统节日——羌族的牛王节。
这个节日是中国西南地区羌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八月初八这一天庆祝。
在牛王节的前夕,村民们会精心准备,挑选最肥壮的牛犊作为代表,给它们穿上锦缎制成的花色衣裳,系上五彩缤纷的花环,让它们显得格外漂亮、耀眼夺目。
这些装扮得体的小牛犊就是当天的主角,它们被视作神圣的使者,将带来好运和丰收。
牛王节的当天,人们陆续来到广场上聚集,音乐奏起,鼓声震荡整个村庄。
一位热情的羌族大妈,手持五彩羽扇,挥舞着笑声与鼓点,率领着村民们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这种舞蹈叫做“牛背上的舞步”,妈妈告诉我,这是为了模仿牛儿的腾跃欢跃,祈求来年有好的收成。
随着舞蹈的进行,人们手捧果盘,浓烈的香气弥漫开来。
原来,在羌族人的传统观念中,水果象征着丰收和富饶,所以在节日这一天,他们都会端出丰盛的水果供奉神灵,希望能够得到丰收和平安。
接下来,是我最喜欢的环节——比赛。
村民们分成队伍,欢呼声此起彼伏。
他们手持彩带,跳过高达一米的绳障,展示了他们的勇气和灵巧。
而最为壮观的,当属羌族传统跳跃活动了。
人们通过跳过高得惊人的火堆,象征着排除一切烦恼,取得吉祥。
我也参与了跳火堆的活动,虽然有点害怕,但是当我跨过火焰时,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牛王节并不仅仅是一个欢庆的盛会,它更有深远的寓意。
据传,古时候,羌族的一位守卫在梦中遇到了神圣的牛王,牛王告诉他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土地和家人。
为了感谢牛王的帮助,羌族人民便决定举办牛王节,每年向牛王表示敬意和感激。
所以,牛王节不仅有着表达谢意的意义,还承载着保卫家园和祈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通过了解这个特殊的节日,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魅力。
羌族的牛王节,既富有庆祝和欢乐,又有着深厚的宗教与信仰情怀,它不仅展示了中国人民对自然和生命的崇敬,更体现了人们对和谐与繁荣的向往。
我想,只有我们深入了解和传承这些传统节日的民间故事和习俗,才能真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节日万花筒
蒙古族的赛马
回民的开斋节
土家族牛王节
各地土家族都有一个重要节日——牛王节, 牛王节选择四月初七、四月初八、四月十七日、 四月十八日等不同的日子,因地区而异。这一天 定要杀猪,做大坨肉祭祖先。摆筵席招待出嫁的 姑娘和至亲好友。这个节的来历流传着『牛王』 神话说。古代农民刀耕火种日夜辛劳却忍饥挨饿, 牛王奉命下凡了解到『三日一餐』难以活命,便 擅改『圣旨』叫老百姓『一日三餐』。玉皇将它 贬到凡间只许其吃草。因此,土家人为感激牛王, 把四月八定为『牛王节』。
马奶节
蒙古族传统节日。以赞颂骏马和 喝马奶酒为主要内容,故名。主要流 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和鄂尔多斯 牧区。通常在农历八月下旬举行,日 期不固定,为期一两天。为欢庆丰收, 彼此祝福,除准备足够的马奶酒外, 还以全羊席等款待宾客,并举行赛马、 请民间歌手演唱祝词、向老蒙医献礼 和乌兰牧骑文艺演出或放电影等活动。 据传,那达慕盛会即源于此
欢乐的泼水节
关于泼水节的来历,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很 早以前,一个无恶不作的魔王霸占了美丽富饶的西双版 纳,并抢来七位美丽的姑娘做他的妻子。姑娘们满怀仇 恨,合计着如何杀死魔王。一天夜里,年纪最小的姑娘 侬香用最好的酒肉,把魔王灌得酩酊大醉,使他吐露自 己致命的弱点。原来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魔王,就怕 用他的头发勒住自己的脖子,机警的小姑娘小心翼翼地 拔下魔王一根红头发,勒住他的脖子。果然,魔王的头 就掉了下来,变成一团火球,滚到哪里,邪火就蔓延到 哪里。竹楼被烧毁,庄稼被烧焦。为了扑灭邪火,小姑 娘揪住了魔王的头,其他六位姑娘轮流不停地向上面泼 水,终于在傣历的六月把邪火扑灭了。乡亲们开始了安 居乐业的生活。从此,便有了逢年泼水的习俗。现在, 泼水的习俗实际上已成为人们相互祝福的一种形式。在 傣族人看来,水是圣洁、美好、光明的象征。世界上有 了水,万物才能生长,水是生命之神。
百步共读巜牛王节》感想
百步共读巜牛王节》感想
在我的印象中,巜牛王节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节日。
据说这个节日始于春秋时期,是为了纪念古代农业帝王巜牛而设立的。
巜牛王节通常在农历四月初八举行,这也正是春耕的季节。
在这一天,人们会给牛祭祀,祈求好天气、丰收和家庭幸福。
同时,还有一些娱乐活动,如跳跳舞、唱民歌等等。
总的来说,这篇短文是一篇非常好的文化介绍。
通过这篇文章,我得到了许多对我的帮助。
我认为,巜牛王节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节日,也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好途径。
相信在未来,我还会继续了解更多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牛王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牛王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牛王节因地区而异,举行这场节日的时间也会有所差异,但是寓意是一样,都是为了感激牛的功劳,那你知道牛王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吗?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牛王节的简介,希望能帮到你。
牛王节的简介牛王节是许多民族群众的传统节日,节日内容一般都是体现对牛的崇敬和感谢,时间各有不同。
过节时人民便要杀鸡备酒,点香燃烛烧纸线,在牛厩门前敬牛王菩萨,祈愿它保佑耕牛身躯健壮,无病无灾。
不同民族的牛王节仡佬族牛王节节日时间:农历十月一日,是仡佬族的传统节日“牛王节”。
分布地区:居住在贵州仁怀、遵义一带的仡佬族。
节日内容:“牛王节”又称之为“敬牛王菩萨”或“祭牛王”。
这一天是为牛做寿,酬谢耕牛对仡佬人民所作的贡献。
养牛人的家,到了这一天都要停止使役,让牛在家休息,并把牛厩收拾得干干净净,垫上厚厚的软草,用最好的牧草和饲料喂牛。
同时,还要用上等糯米打两个糍粑,分别挂在牛的两只角上,再把牛牵到水边,让它从水中照见自己的影子。
然后取下糍粑,给牛吃掉,说这是替牛祝寿。
有的地方,还要放一串鞭炮,给牛披红挂彩,表示祝贺。
没有养牛的人家,也要备办酒、肉、香、烛、纸线,到自家的田或土边祭祀牛王菩萨,祈求它保佑自己早日买上耕牛,或租借别人的耕牛使用时顺顺当当,乖乖地听他使唤,耕起地来又快又好。
布依族牛王节节日时间:农历四月初八。
分布地区:全国各地布依族聚居地。
节日内容:四月初八(农历)一早,早晨6点刚过,就举行了盛大的“祭牛王”活动。
中午时分,唢呐、鞭炮齐鸣,掀起了庆祝活动的高潮,布依族人为每一头辛勤劳作的耕牛佩戴上鲜艳的红花,用精心制作的花米饭和新鲜的青草慰劳耕牛,并在村内举行了盛大的游行仪式。
各界人士伫立路旁,看着每一头耕牛兴高采烈地从身旁走过,不禁拍手叫好。
随后,在宽阔的广场上,举行了大型文艺表演。
来自各地的布依族同胞用歌声、舞蹈把庆祝活动推向了最高潮。
“四月八牛王节”是布依族人民为庆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丰衣足食,赞美牛无私奉献的节日。
牛魂节节日常识
牛魂节节日常识牛魂节节日常识节日常识,是指生活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的知识。
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节日的常识您都了解清楚了吗?下面就让小编带你去看看牛魂节节日常识吧,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牛魂节又称牛生日、牛王节、脱轭节,是壮、侗、仫佬、仡佬等民族祭祀牛神的传统节日。
多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也有在六月初八或八月初八举行的。
这一天,农家会给牛放假一天,各家各户把牛栏修整一新。
村老们对全村的牛评头品足,并告诫各家要爱护耕牛。
家家蒸制五色糯饭,用枇杷叶包裹喂牛。
有的地方还在堂屋摆上酒肉瓜果供品,由家长牵一头老牛绕着供品行走,边走边唱,以赞颂和酬谢牛的功德。
这一天,各家各户先把牛喂饱,然后全家人才吃节饭。
70年代以来,牛王节中的敬牛神色彩已渐淡薄,但敬牛护牛之风犹存。
传说这一天是牛的生日,我国各民族的民间养牛人家,都要用不同形式来庆贺。
每逢节日这天,桂北地区的壮、侗、瑶、苗等少数民族的群众都要上山采集乌柏等树叶,用煮出的水做一锅糯米饭,呈紫红色,叫做乌饭。
人们盛碗这样的饭,并放上几快煮好的腊肉,先端去喂给牛吃,然后自己才吃饭。
不管地里的活有多少,这一天都要忌耕牛梨田耙地,免除其一切劳役。
小孩清早就把牛放出栏,送到绿草如茵和牧场。
老人告戒孩子们不准挥鞭甩打牛群,好让牛愉快地度过它的生日。
人们还将牛栏内的类便清除掉,撒上石灰,做到栏干草足。
有的人家采割新鲜草料饲养耕牛;也有时的用盐水淋湿草料喂养;还有的'泡制甜酒或杂梁酒,或者在酒里敲几个鸡蛋,用竹筒喂灌耕牛;更有细心人用蓖子梳去牛虱,用茶油擦涂伤口,做到精心护理,使耕牛保持强健的体魄和持久的精力。
各民族都有不同的传说。
桂北一带比较流行的一则故事是:很久以前,桂北一带牛瘟盛行,耕牛大量死亡,人们便在四月初八这天祭神拜天,乞求神灵保佑,牛王从天而降,保护来哦人间耕牛。
为了纪念牛王的功绩,人们定下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为牛王节。
酉阳土家族的节庆习俗
酉阳土家族的节庆习俗
土家族节日民俗较多。
从节日内容看,有祭祀类节日、纪念类节日、庆贺类节日、社交娱乐及生产性节日五类。
其中大部分与其他民族节庆日相合,最具土家特色的有:牛王节、六月六和赶年等。
饮水思源牛王节土家人以四月八为牛王节(也有的地方过十八)。
传说古时农民刀耕火种,所获无几,饿殍遍野,牛王据实禀告玉皇大帝,大帝命牛王下凡传旨,只准三日一餐,牛王到凡尘了解到三日一餐难以活命,于是改为一日三餐。
玉帝听了大怒,立即贬牛王为民耕田,终日食草。
牛王为民出力,土家人称其为牛毛大王。
据传牛王下凡时间是四月初八,因而将这一天作为牛毛大王的生日。
每到这天,土家人一定要杀猪,做大坨肉祭牛王, 将耕牛卸枷养息,用最好的饲料喂养。
缅怀先祖六月六六月六称为晒龙袍。
相传元朝时期,朝庭派兵镇压土家族人民,民族英雄覃垕王抗击元军,在六月初六这一天不幸战败,血染战袍,仍宁死不屈,被元军杀害,剥皮示威。
从此,每年的六月初六,土家人都要以晒衣服示意为覃垕王清洁战袍,因覃垕王战袍上绣有龙,故称龙袍,表示哀悼。
后来演变为将衣服、被子、书画等物都拿出来翻晒,据说可以防蛀,更可驱邪。
有的地方过这个节更为隆重,要杀牛,取“十全”肉、心、肝等至土王祠供覃垕王,然后全村人聚而共食
保家卫国过赶年土家族传统节日,以“赶年”最为隆重。
土家人过大年时间比汉族提前一天。
传说在明嘉靖年间,土家先民应诏征倭,收到诏书时已近年关,为赶行期,土家将士于腊月二十九提前过年,辞别亲人,奔赴沙场。
后人沿习,渐成家风。
过赶年节要作糯米粑,杀猪祭祖、煮酒。
除夕之夜还要“守年”、“抢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