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河口历史古建筑名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河口历史古建筑名录
老河口地处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中游,扼川陕咽喉,控鄂西北及川、陕、豫水陆交通接壤孔道,为“四省物资集散地”。

老河口是清代兴起的—座城市。

老河口的形成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汉江便利的运输条件。

当时,汉水上游陕西安康以下一千多里的山区土特产,莫不沿汉水航运至老河口集散,而下游湖北汉口等地的工业产品亦靠水运至此成交,老河口因此成为上下游货物的中转枢纽,并逐渐成为汉江上一个重要的节点城镇。

至清末民初,老河口已成为手工业发达、商业繁盛的鄂西北“小汉口”。

据《湖北通志》及《襄阳府志》载:“(清)乾隆时己酉新集冲没逾半,迁于此,故渭之新镇”,新镇即今老河口市区。

1937年置老河口镇,因处汉江故道而得名。

1951年以老河口镇置老河口市。

据统计,老河口城区现存古建筑22处,主要有光化黉学、太平古街、天主教堂、第五战区李宗仁长官司令部旧址等,其中湖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襄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老河口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

国民政府第五战区李宗仁长官司令部旧址:位于老河口市区北京路中段66号。

原为老河口杜姓民居。

1939年秋,五战区李宗仁长官司令部移至老河口后被征用作为司令部驻地所用。

该建筑一井三院,
前、中院为典型砖木结构北方民居,后院是由第五战区司令部所建,作为召开战时会议的砖木结构仿欧式建筑。

经过1987年、1996年的两次修缮,旧址现建筑面积为824平方米,占地总面积为2530平方米。

复原了“高级将领军事会议室”、“李将军书房、卧室”、“侍从室”、“接待室”、“调查室”、“机要室”、“作战室”等战时司令部设置。

李宗仁移师老河口,率部活跃在鄂、豫、皖地区。

先后与进犯日军进行了随枣会战、枣宜会战、豫南鄂北会战等著名战役,在老河口坚持抗战达6年之久,保卫了鄂北豫南大片国土。

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太平古街:位于城区光化街道太平街社区。

传因光绪年间在街道东西两端各建有一个太平池(用于消防)而得名。

太平街东接两仪街,南邻乐盛街,西北衔沿江大道(汉江太平街码头)。

形成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民国初年又陆续有增修。

呈三角形分布,东西向长196米(宽6.6米),南北向长28米,占地面积21400平方米。

鼎盛时,沿街南北两侧共有38家店行,房屋大都是三四进院落,多为硬山阁楼式转木穿枋结构的四合院式建筑,两侧置马头墙。

主要有天生行、豫西盐行、鸿昌行、杂货行等清代建筑保存完好。

现存建筑多为1-2进。

系前店后宅两层阁楼式的建筑。

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天生行(44号):位于太平街的中段南侧,座南朝北,砖木结构。

原为五进四合院。

现存前院,面阔五间,宽15.5(16.4)米,进深9.3米。

邻街一面的木板门已毁,后改建成砖墙。

南边为五间正厅,进深9米。

金柱、檐柱较大,直径一般为40—45厘米,东西两侧各
有三间厢房,长9米,进深5米,单坡水,中间为一天井,青石条铺面,四周为二层阁楼,梁架保存较好,部分阁扇窗已毁。

有6间正房,2间厢房。

豫西盐行(信孚行62-66号):位于太平街东端南侧,座南朝北,原有五进院院落,现存前三进院落,第三进院保存较好,前两进院保存较差。

面阔三间,宽12.4米,进深5.9米,中间为一过厅,左右次间后檐阁扇窗门已毁,后接小天井,进深2.3米,小天井中间为一石砌门。

门南接第二进院,东西两侧各有三间厢房,宽11.5米,单坡水,部分已毁,中为一天井。

南接第三进院,为三间正房.进深7.6米,两坡水,其南边亦为三间正房,进深8米,两坡水,中间为过厅。

过厅南边后檐墙中有一石砌门,东西两侧各有三间厢房,进深4米,单坡水,中间为天井,青石条铺面,四周为二层阁楼,保存较好,二楼檐柱下置雕花磉墩,南边檐廊上置卷棚,四周有木栏杆。

鸿昌行(31号):位于太平街西端路北,座北朝南,原为三进四合院。

现存一二进院。

梁架保存较好,面阔三间,宽10.3米,进深6.4米,邻街木铺板已毁,后改为砖墙,中间为过厅,后接天井,东西两侧各有三间厢房。

厢房北接正房,进深8.7米,正房中间为过厅。

北边为第二进院,东西两侧各有三间厢房,中间为天井,石条铺面。

最北边为三间正厅,进深7米,二楼木板保存较好。

杂货行(海振邦杂货店):位于太平街的东端北侧,座北朝南,
二层欧式抬梁砖木结构。

面阔三间,宽7.5米,进深6米,拱形门,保存基本完整。

程华三杂寓(73号):位于太平街的东端北侧,建于民国时期。

程华三曾任县民团支队长。

面阔6.6米,进深32米,前有二层小楼,进深5.6米,临街开一圆形拱门,两侧有厢房(仓库和厨房)。

保存较好。

光化黉学建筑群:位于城区光化街道老县城村。

据明正德《光化县志》记载:“光化黉学”始建于宋熙宁年间(1068年),至清光绪年已多次更修。

占地面积约为49760平方米。

原有建筑包括石牌坊、登云桥(状元桥)、棂星门、泮池、大成殿、名宦乡贤祠、明伦堂、射圃厅等二十余处。

其中大成殿、明伦堂等主体建筑沿南北中轴线布置,名宦乡贤祠、获文祠等置于东西两庑。

现仅存南北相应的大成殿和明伦堂。

为清代建筑,大殿正中大梁上墨题可以佐证。

南北长180米,东西宽136米,面积约24000平方米。

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老河口南街古建筑:位于城区光化街道。

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秦川巷子和五福酱园等处。

特别是五福酱园,具有非常典型的抗战时期建筑色彩,位于南街72-8号,属于1879年的建筑。

座东朝西,为两层硬山式砖木结构建筑,意大利建筑风格,宽4.4米,长2.4米。

该院落属于自然经济型民居,保存基本完整。

1940年元月,朝鲜义勇队近20人在此居住达半年之久。

惜由于年久失修,原本四层的建筑,现仅有两层,其中二楼毁损严重。

福民医院旧址:位于城区光化街胜利路市委大院内。

原为福音
堂,由挪威人建于1917年。

系用被白朗军打死的挪威人费兰德医生的赔款,由费未婚妻捐献所建。

坐东朝西,通面阔28.6米、通进深16.5米,占地面积471.9米。

单体两层,硬山式砖木结构,东西两面上下为檐廊,檐廊外各设17个拱形门。

系北欧风格。

共有房屋17间。

抗日战争时期由福音堂改为“福民医院”,中美联合空军第三大队(飞虎队)、朝鲜义勇队第三分队等先后驻扎于此。

现基本保持完好。

清真寺:位于城区两仪街。

始建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占地八百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六百平方米,砖木结构,由大殿、二殿、水房、厢房和门楼组成。

大殿可容纳二百多人。

1941年,时任国民政府第五战区参谋总长兼军训部长的白崇禧(中国回教救国协会理事长)为老河口清真寺题词“兴教建国”,此匾现悬挂大殿正门上方。

宋长城遗址:位于老河口市袁冲乡牧场村境内。

据明正德版《光化县志》记载,传南宋岳飞见此地“上接关陇、旁通巴蜀、界连邓淅、屏蔽襄阳”,为兵家必争之地,遂令部将修筑沿边防墙并营盘,派兵据险守之。

这段墙形防御工事共有三尖山、严寨、禹家寨、大山寨和朱连山(河南)五座山头城堡,全长30多公里。

其中朱连山应是整个宋长城的中心,海拨469.7米,现存有颇具规模的营房。

兵寨依山傍石而建,残存有大小石房60余间,全部用块石、片石等砌筑而成,虽已是残垣断壁,但寨内的兵道、壕沟等军事设施仍清晰可见。

老河口:孙金福编辑整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