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州鹤庆县经济变化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院自动控制与机械工程学院班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班姓名***

学号************

云南省大理州鹤庆县经济变化调查报告云南省大理州鹤庆县占地面积395平方千米,其中山区、半山区和峡谷区面积占89.7%。县城海拔2196米,年均气温13.5℃,年降雨量959.5毫米。县城云鹤镇居鹤庆坝中偏西,距省会昆明市476千米,距州府大理市136千米,距丽江市39千米、丽江机场12千米(丽江机场就在鹤庆县境内)。全县辖辛屯镇、草海镇、云鹤镇、松贵镇、西邑镇、黄坪镇、金墩乡、六合彝族乡,龙开口镇等九个乡镇。共同居住着汉族、白族及彝、傈僳、苗、回等民族。2007年,全县总人口271309人,其中白族158081人,占总人口的58.27%。县境内峰峦起伏、山体连绵,形成有山地、丘陵、小盆地、河谷等多种地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南北两端有两个狭长的小盆地:南端的黄坪坝,属低热河谷区,海拔1300米至1700米。县内水系主要为金沙江、漾弓江、落漏河、河川河等。

鹤庆县属南亚热带与寒温带之间的过渡性气候区,为冬干夏湿的高原季风气候,具有雨热同季,干湿分明,夏秋多雨,冬春多旱,年温差小,日温差大的特点。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悬殊的地貌差异,因而形成“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

鹤庆坝子是土地肥沃的鱼米之乡。特殊的地形地貌和立体气候,造就了独具特色的螺峰野色、镜台雪石、天池夜月等鹤阳八大景观,以及神奇壮观的青玄洞、歌乐洞、么龙洞、天华洞等都具有旅游开发价值。

鹤庆山川秀美,龙潭众多,资茶马古道源丰富,被誉为“泉潭之乡”、“鱼米之乡”、“中国名兰之乡”。鹤庆文化传播较早,是上的文化重镇。历史悠久的鹤庆乾酒、火腿、猪肝胙等腊味品独具风味;马厂当归久负盛名。“小锤敲过一千年”,人人有手艺,户户是工厂的新华村,具有加工金、银、铜首饰与器皿的传统手工工艺,产品玲珑精美,深受欢迎。是集田园风光、民风民俗、旅游购物为一体的省级民族旅游村,曾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并成为著名的金、银、铜民族手工艺品集散地和昆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黄金旅游线上的重要景点。

近年来,鹤庆县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鹤庆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以又好又快发展为主题,团结拼搏,开拓创新,克难奋进,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局面。2006年经济

2006年全年完成生产总值12亿元,同比增长12.1%,其中:一产增加值37694万元,增长5%;二产增加值46356万元,增长22.8%;三产增加值35950万元,增长7.7%。“十一五”开局呈现良好态势。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综合效益不断上升。坚持把工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努力克服市场和产业政策中的不利因素,狠抓了企业挖潜增效和技改提效。积极创造优质环境,成功

引进了新的工业发展项目。全县共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11亿元,同比增长42.84%。规模以上14户工业企业完成产值55545万元,同比增长18.41%;规模以下工业完成产值54493万元,同比增长80.88%,规模以下工业增长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长。

全年共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44.21万亩,粮食总产10.54万吨,同比增长7.24%。农业产业化增收明显。桑园种植面积达6.77万亩,养蚕42670张,生产鲜茧1841吨,桑农收入3782.24万元;甘蔗种植面积达3.87万亩,工业入榨量11.1万吨,蔗农收入2417万元;种植烤烟1.8万亩,收购烤烟5万担,烟农收入2797.6万元。蚕桑、甘蔗、烤烟三大农业骨干产业农民收入8996.84万元,比上年增收891.44万元。生猪出栏33.55万头,畜牧业总产值31449万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44.78%。千村扶贫开发百村整体推进有序实施。投入3498.26万元,全面超额完成了9个千村扶贫开发村到户“8有”项目,完成了行政村、自然村“6有”项目。投资536.43万元,严格按照“七个好”的标准,完成新生邑小康示范村建设。全年签订招商引资项目5个,协议资金19900万元,实际到位资金9632万元。上年结转项目5个,到位资金24550万元,全年实际利用县外资金34182万元。接待海内外旅游者7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100万元。以扩大招商引资为契机,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全县个体工商户5019户,从业人员5849人;私营企业72户,非公经济从业人员3758人。非公经济占GDP的比重提高了3.6个百分点。

2011年经济

2011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3.02亿元,增长20.08%。其中:一二三产分别增长8.1%、34.34%和6.41%,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1∶57∶22,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凸显。实现财政总收入4.66亿元,增长36.09%,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27亿元,增长20.91%;一般预算支出10.26亿元,增长14%。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65亿元,增长5.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3亿元,增长20.8%。农民人均纯收入4110元,增长2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87元,增长10%。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43.13亿元、25.76亿元,增长13.23%、0.47%。招商引资新签约项目4个,协议总投资7.9亿元、增长110.67%,实际利用县外资金26.13亿元、增长63.59%。实现农业总产值14.56亿元、增长12.8%,农村经济总收入23.16亿元、增长14.87%。粮食总产12.77万吨,增长6.07%;新植桑园10037亩、嫁接改造老桑园3120亩,桑园总面积达9.77万亩,生产鲜茧2135吨、增长17.2%,茧农收入7181万元、增长18.5%;收购烟叶12.3万担,超收1.2万担,烟农收入1.04亿元、增长49%;甘蔗入榨4.95万吨,蔗农收入1695万元;畜牧业实现产值7.58亿元、增长15.3%;马铃薯、啤大麦、蔬菜、经果等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较快;政策性种植业保险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农作物投保面积13.5万亩,理赔67.58万元;改造中低产林1.5万亩,新植泡核桃12.41万亩;护林防火工作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达50.73%。三是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投资6956.6万元,完成48个省级重点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