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词和辛词的比较谈
浅谈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浅谈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作为宋词豪放派代表,后人以“苏辛”并称,不难看出他们在豪放词风上的造诣堪称典范,无人能出其右。
后人欣赏之外更多的是将精力放在对两个人的比较上,百家争鸣,纵说纷扰。
在我看来,“苏辛”的词是两种不同的豪放。
早些时候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
后来的辛弃疾又继承发扬了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
如果辛弃疾只是单调的继承和延续,辛弃疾是不可能被后人与苏轼并称为豪放派的代表的,因为艺术的精髓在于创新。
首先我觉得艺术家的创作都需要生平阅历来作为土壤,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生活经历是造成“苏辛”两种不同豪放派的主要因素。
苏轼三贬,但他却并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没有被打垮,相反他的心境越来越旷达。
他生平跌宕起伏,于仕途上失意,却又在贬谪期间寻找到了自我的解放.。
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追求,没有失去对生活的火热激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乐观、积极的生活。
由于苏轼的人生境遇和乐观的心态,因而词人的生活和思想在词里得到更充分的表现,词人的创作个性和作品的艺术风格也就更鲜明地呈现了出来。
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奇伟壮丽的江山景物,历史上杰出人物的英雄气概和丰功伟绩所构成的宏伟壮观的艺术形象,正是苏轼积极有为的抱负,开阔爽朗的性格,以及他那种不因政治上受挫折而丧失生活兴趣的人生态度的充分反映,是他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的集中表现。
而辛弃疾却没有这么幸运,怀志报国却抑郁而终,他对于自己的境遇无法释怀,始终不能摆脱现实的痛苦。
岁月蹉跎,壮志难酬让他渴望铲除现实中的黑暗。
读他的词作任何人都可以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悲怆和凄凉的孤胆英雄气息。
伴随这种心境他著下了《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完整版)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在宋词发展史上,苏轼和辛弃疾同被称为豪放派词人,并称为“苏辛”。
一、苏、辛的豪放词的相似之处
1. 苏、辛词风都有着气势清雄、纵横挥洒的豪迈风格。
2. 苏、辛词都对词体做了创造性的发展,开拓词境。
苏轼神手初试著豪词,开启了南宋辛派词的先河;辛弃疾继承并将豪放词推至宋词顶峰。
3. 苏、辛词都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共同情感。
4.辛弃疾的豪放词是对苏轼豪放词的继承和发展
二、苏、辛的豪放词的不同之处
1. 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则“以文为词”。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语言议论化;辛弃疾"以文为词",使宋词散文化。
2. 苏轼和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程度不同。
3.词风上,东坡旷达,稼轩悲愤。
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王国维评语「稼轩词豪,东坡词旷」
4.苏词语言自然流畅清新;辛词大量用典,略显晦涩。
5.苏轼的豪放词在豪放风格上侧重于“放”,即他的豪放词在思想情感上比较超脱,能想得开,不为自身的不如意所烦,不被官场的黑暗所累。
辛弃疾的豪放词在豪放风格上侧重于“豪”,也就是说他的豪放词在思想情感上比较执着,自始至终都充溢着他心系天下兴亡的壮志豪情,表现了他心中始终坚守着收复国土的夙愿。
比较苏词与辛词异同的作文500字
比较苏词与辛词异同的作文500字《苏词与辛词的异同》
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苏轼和辛弃疾写的词有啥不一样,又有啥一样的地方。
苏轼的词呀,就像一阵清风,有时候很欢快,像“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读起来让人心情好;有时候又有点小忧愁,可还是透着洒脱。
辛弃疾的词呢,就像战场上的鼓声,特别有力量!比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感觉充满了豪情壮志。
他们相同的地方是,词都写得特别好,让人读了能感受到很多不一样的心情。
而且他们都很关心国家,心里装着大事。
小朋友们,你们更喜欢谁的词呀?
《苏词和辛词的比较》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苏轼和辛弃疾吗?他们可都是很厉害的词人哟!
苏轼的词,有的像甜甜的糖果,比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让人心里暖暖的;有的像美丽的画,像“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辛弃疾的词呢,就像勇敢的战士在大声呼喊,像“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特别有气势。
他们俩啊,都很有才华,写的词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不一样的世界。
不过呢,苏轼的词更自在一些,辛弃疾的词更有冲劲。
你们觉得是不是这样呀?。
苏辛词比较研究
苏辛词比较研究唐晓燕[摘 要]从词的艺术风格的几个方面对苏(东坡)辛(弃疾)词进行了比较。
苏辛对传统题材与音律的突破:苏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在词史的发展上具有重大的转折意义;辛在题材上予以扩大。
苏以诗为词,辛以文为词。
苏开创了豪放派一代词风,使词终于摆脱了旧体艳科的束缚,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载体;辛往往喜欢以文为词,词中常杂以文言句式和文言虚词。
苏词旷达;辛词雄健。
两人同为豪放派词的两大代表人物,苏的词风主要倾向于飘逸奔放、清新旷达为主。
辛的风格主要倾向于雄浑、慷慨、悲壮。
从知人论世的角度看,由于苏辛两人所处时代不同和生活思想经历有别,所以两人的词作也同中有异。
[关 键 词]苏东坡;辛弃疾;词风;比较研究在两宋豪放派的词人中,苏辛齐名,俱为巨擘。
作为宋词的代表人物,无论是苏东坡还是辛弃疾,两人都为宋词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并对后世宋词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两人在遭遇困境时,均能够言行合一,始终不忘却自身的理想,将自身所见所闻及亲身感受充分地融入词中。
两人的政治生涯虽然有所相似,政治抱负均没有得以实现,但是由于自身所处时代的差异,以及思想的不同,两人的词作同中有异,本文主要从苏辛词风的异同比较苏辛词。
一、苏辛对传统题材与音律的突破词原是民间之物。
从现存的《教坊记》曲名表和敦煌曲子来看,它的题材是宽广的,思想是活泼的,风格是清新的,《教坊记》曲名表中,有反映农村生活的《拾麦子》《麦秀两岐》《拔棹子》等曲名,有反映边塞生活的《牧羊怨》《叹疆》等曲名。
从《敦煌词》看,其间有“边客游子之呻吟,忠臣义士之壮语,隐君子之怡情悦志,少年学子之热望与失望,以及佛子之赞颂,医生之歌诀,莫不入调”①。
到宋初,它已经偏离了生活与现实。
所以尽管它浓妆重抹,但掩盖不住内容的空虚,这就给宋词带来了创新的机遇。
“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胡寅《题酒边词》)②,在宋代即被认为脱去香艳窠臼,“指出向上一路”(王灼《碧鸡漫志》)③,在词史的发展上具有重大的转折意义。
苏词和辛词之比较分析(正文)
东坡之旷达稼轩之豪放——苏词和辛词之比较分析内容摘要:苏轼、辛弃疾都是我国宋朝豪放派的伟大词作家,但由于二者生活的时代、个人经历、思想性格和内在情感等的不同,他们的词作又显示了鲜明的个性差异,苏轼之旷,辛弃疾之豪,作家的个性风格表露无遗。
词风格多样,豪放与婉约各领风骚,作为豪放词风的代表性作家,北宋的苏轼和南宋的辛弃疾是具有重要地位的。
作为豪放词风的开山鼻祖和集大成者,他们的词风有不同的特色。
苏轼、辛弃疾同属豪放派词人,但苏词在豪放中蕴有清旷之意,较偏于洒脱疏朗,旷达雄放;而辛词则在豪情之外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
两者相得益彰,共同形成了繁盛而辉煌的豪放词派。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旷达豪放比较苏轼、辛弃疾是我国宋代两位伟大的词家。
苏轼一改词坛“婉约”风格一统天下的局面,树豪放与旷达两种风格,开创了豪放派;辛弃疾则把它发展到了极至。
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
二人在思想内容、个性特点、题材选择、表现手法和心境上都有很多开拓,写出了不同于婉约词的刚健气势和峥嵘气象,具有博大的境界,但二者在同样注重豪放的同时也有不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评价为:“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①作为豪放词风的开山鼻祖和集大成者,他们的词风有不同的特色。
一、思想之比较(一)苏轼的思想特点是主儒术而不迂腐,参佛老而不沉溺。
儒家的忠君爱民,道家的因任自然,佛家的自我解脱都在不同的时候起着不同的作用,共同维护着苏轼的完整人生。
苏轼的性格也有两重性:一方面他是一个耿介正直,坦率真挚,宁失其意不失其正的人,故性格中有极认真极执着的一面;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随缘自适,处逆如顺的人,故性格中又有极随便、极通脱、极放达的一面,这对他的词风影响很大。
以最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就这首词而言,前面表现了积极用世的儒家思想,而结尾回归道家的豪迈旷达超然物外。
(二)辛弃疾的思想特点正因为他经历了许多世事沧桑,积蓄了太多太深的苦闷,深知人生的无奈,才“欲说还休”。
苏、辛农村词的比较
苏、辛农村词的比较[摘要]苏轼创造性地“以诗为词”,把农村题材引入词坛,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开一代农村词风。
农村词盛于稼轩时代,辛弃疾以同样的手笔突破了词坛上“绮筵公子”,“词为艳科”之类的形象,挣脱束缚,创作以农村农家生活为题材的新词章。
二人的农村词,既有农村场景的描绘上和农民形象的塑造的相同点,也有风格等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农村词异同点一、苏、辛农村词的相同点多数研究者认为,农村词始于东坡兴于稼轩,有的研究者虽然注意到早在东坡之前,《花间集》中偶有词篇涉及农村,但并不把它们当农村词看。
的确,和万紫千红、春机盎然的农村诗领域相比,农村词的领域显得格外荒凉,幸亏有苏辛两位大词人并不算多的农村词给词领域添得一丝生气。
苏轼以《浣溪沙》组词五首有开创之功,真正把农村词创作推上高峰的是在两宋词坛上和苏轼双峰并峙的大词人辛弃疾,辛弃疾因他的身份和主战的政治主张,使他在政治生活中备受歧视和排挤,两度致仕,隐居农村,第二次闲居江西上饶更长达二十年之久,生活环境的变迁使得他有机会接近农民,目睹农村的风土人情,了解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污浊不堪的官场相比,农村的优美风光和农民的淳朴形象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此,他写了不少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以此表现他热爱农民热爱自然的情感,创作了相对较多的农村词。
辛弃疾创作的农村词的数量远远超过前人。
在辛弃疾六百余首词中,据顾京之先生统计和认证,有二十五首可以确定为农村词这在辛弃疾的词作中所占比例虽然并不是很大,但与苏轼的五首《浣溪沙》相比,已是苏词的五倍之多,辛弃疾这些词的创作明显有受苏轼的影响,二者的农村词有相同点,下面我们就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农村场景的描绘上、农民形象的塑造上和表现手法上。
1.农村场景的描绘农村场景的描绘包括描写农村的自然风光以及农民的生活图画两方面。
苏轼不仅是一位具备多种艺术才能和有过杰出革新创造的优秀词人,而且是一位廉正贤明的地方长官。
他在任密州、杭州知府时,曾经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亲自组织领导农民抗水灾,抗旱灾等。
苏辛词异同论
苏辛词异同论苏轼、辛弃疾是我国宋代两位伟大的词家。
苏轼一改词坛“婉约”风格一统天下的局面,树豪放与旷达两种风格,开创了豪放派。
辛弃疾则把它发展到了极至。
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
二人在题材内容、表现手法上对词都有很多开拓,写出了不同于婉约词的刚健气势和峥嵘气象,具有博大的境界。
但二者在同样注重豪放的同时也有不同。
王国维《人间词话》:“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陈毅:“东坡胸次广,稼轩力万钧”。
具体差异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题材内容。
二人都善于写景、写人,写怀古、隐逸之情,但在处理方法上有所不同,苏词偏向旷达之情,辛词偏向豪放之情。
写人。
苏词写叱咤风云的豪壮之士是少数。
更多的是有疏狂异趣特点的形象,达士、隐士、居士、酒徒、迁客等形象都是作者自己的写照,具有“坡仙风采”。
如《念奴娇?大江东去》中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老夫聊发少年狂”等词句都明显带有旷达色彩。
辛词也刻画一些达士形象,“醉扶怪石看飞泉”,但这不是代表,那些意气风发、壮怀激烈的壮伟形象,如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刘裕,“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权,还有大禹、刘邦、诸葛亮等,他们身上洋溢着惊天动地的、生龙活虎的非凡、豪壮气概,这些才是作者功业理想的人格化形象。
写景。
苏词写清风流水、疏云淡雨、青山碧水等,清旷、古淡、悠远、静洁雅致,体现了“清空”的境界,其中蕴涵着作者对人生的体验与感悟,作者也以此作为表达超脱、旷达之情的载体。
辛词则只在农村词中表达一些清旷、闲适之情,而且不代表辛弃疾的个性特点,那些带有飞动色彩、峥喋气象的景色才是他的主,奔腾飞动的气势表达出了词人豪迈、悲壮的情怀。
怀古。
苏词追怀古人古事,不是引为知己、同调,而是借其境遇表达对人生的看法。
例如,他把周瑜刻画得雄姿英发,但最终“人生如梦”,一切荣辱功过都成为过眼云烟。
作者用超脱的态度对待人和事,用“古今如梦”、“人生如寄”来否定执着于人生的态度,以超脱现实的苦难。
苏词和辛词的比较谈
苏词和辛词的比较谈作者姓名:王菁闫寒陈婕赵彧指导教师姓名:韩彦娜王艳志单位: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摘要:辛词和苏词都是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的,但不同的是: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宋词,异同正文:一、生平比较(1)苏轼生平①苏轼(1037-1101),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次子,谥文忠。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其词境界开阔,气势磅礴,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影响极大。
词集有《东坡乐府》。
(2)辛弃疾生平②辛弃疾(1140-1207),南宋大词人。
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现存词六百余首。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二、词风比较(1)苏轼词风a.豪放风格。
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b.旷达风格。
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
c.婉约风格。
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2)辛弃疾词风a.辛词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
b.他的词不仅是“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而且是任何“意”和“事”都能表达得很自由很充分。
这样,词的创作才完全摆脱了羁绊,进入了自由的境界。
c.词的语言更加自由解放,变化无端,不复有规矩存在。
d.辛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论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异同
论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异同
李颖聪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宋代豪放词派的重要代表人 物,他们为宋词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然而,二人 的豪放词派风格又有显著差别。苏词追求现实中的光 明,无论眼前多么黑暗,都在试图发掘其中美好的事 物,给人以鼓励,超越现实去寻求理想。辛词则更注 重表达作者内心的苦闷不堪与愤懑不平,通过描绘现 实中国家分崩离析,人民四处逃亡,亲人流离失散, 表现自己怀抱一颗爱国之心却又感到报国无门,壮志 难酬的悲愤之情难以消磨。苏词和辛词虽同属于豪放 苏词是现实中寻求光明,追求理想,给人以希望;而 一、豁达开朗与抑郁悲愤 苏轼出生于书香门第,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 弟苏辙同被列为“唐宋八大家”,足见这个家族的文 化底蕴之深厚。苏轼从小读书刻苦,然而,这位有深 厚文化底蕴的才子,在仕途上却并非一帆风顺,甚至 可以说是波折不断。由于被动卷入朝廷的党派纷争, 苏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排挤与责难,但他并不为此感 到苦闷,即便落入狱中,他也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和对光明的探寻。被贬黄州时,他带领家人到城东开 辟了一片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 便是他在这时起的。被贬颍州时,他又疏浚了颍州西 湖,并且筑堤。此举改善了西湖的生态环境,对人民 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减少了旱涝灾害的频率, 一劳永逸。绍圣四年(1097 年),苏轼被贬谪至徼 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苏轼在这里 兴办学校,教人读书,使儋州地区成为海南岛的一大 文教重镇,人民安居乐业,以读书为乐,以教育为先, 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儋州有很多地方取名为 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等,凡是地名均会带上“东 坡”二字,甚至连语言都有“东坡话”,足见当地的 人民群众对苏轼的敬重和缅怀。可以说,无论苏轼流
落到何处, 他总能找到一种方式让自己过得更加舒适, 他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性格豁达,这也直接影响了他 的词风。 辛弃疾的情况则与苏轼完全不同。南宋的政治 背景相对于北宋更加复杂混乱。在辛弃疾出生时,北 方早已落入金人手中已逾多年。辛弃疾的祖父虽在金 国任职,但他并不愿为金国卖命;相反,他极度仇视 金国金人,把推翻金人王朝作为自己的使命。在辛弃 疾幼年时期,他的祖父也时常带领辛弃疾登高望远, 时期的志向,当他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的统治下过着 了自己的肩上。他要实现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远大 理想,这使他带有一种江湖人士的侠义之气。辛弃疾 来到南方,但他对南宋朝廷的懦弱和胆怯并不知情, 他写下很多抗金北伐的提议,如《美芹十论》等,这 些作品在民间广为流传,获得一致称赞,但南宋的统 治者对战争的态度是冷淡的,他们不想再打仗。尽管 表面上南宋的统治者表现出想要跟辛弃疾一同作战的 态度,但他们更看重的是辛弃疾在谏言中所表现出来 的才干, 于是朝廷将他派到了南方的内陆省担任官职, 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显然,这与辛弃疾的志向大 相径庭,现实的残酷和理想的远大形成了鲜明对比, 辛弃疾无法接受这样的落差,这使得他变得越来越郁 郁寡欢,他深感岁月流逝,人生苦短,而自己却报国 无门,壮志难酬,因此愈发意志消沉,哀伤落寞,内 心极为压抑愤懑,痛苦不堪。 二、一介书生与刀客游侠 苏轼对战争是陌生的,他只能通过想象去描绘。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想象出“谈笑间,樯橹灰 飞烟灭”的场景。词中展现出一个“雄姿英发,羽扇 纶巾”的青年周瑜形象,并用“小乔出嫁了”来反衬 出周瑜的英姿飒爽,意气风发。作者借对周郎在赤壁
苏辛词比较
苏辛词比较“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这是辛弃疾墓前郭沫若对他评价的楹联。
苏辛是豪放派词作家的典型代表,他们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为中国的古典文化留下了无数的瑰宝,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们的词热情洋溢,慨悲壮,力雄厚。
虽然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但是仔细比较他们的词,还是会发现很多异同。
依我看,相同点主要两个方面一豪放为主不拘一格苏轼豪放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
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一蓑烟雨任平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赤壁怀古》二、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
人间有味是清欢。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三、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纵观苏轼的词风不难发现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后期的作品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益清。
辛弃疾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豪放的风格不必多说虽说他的词主要以雄伟奔放、富有力度为长,但写起传统的婉媚风格的词,却也十分得心应手。
如著名的《摸鱼儿·淳熙亥己……》,上阕写惜春,下阕写宫怨,借一个女子的口吻,把一种落寞怅惘的心情一层层地写得十分曲折委婉、回肠荡气,用笔极为细腻。
再如青玉案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首词主要写了一个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的女性形象。
作者用两层比衬手法来描写她:灯火辉煌的场景正衬笑语盈盈的观灯妇女,而对孤高的“那人”来说则是反衬;对观灯的富贵人家妇女的描写也是对“那人”的反衬,突出了人物的形象。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名句。
浅析苏轼词与辛弃疾词之不同
浅析苏轼词与辛弃疾词之不同本文分析阐述了苏轼和辛弃疾词作之不同:第一,苏东坡从容豁达,表现在词作中,就必然是一种旷达,辛弃疾郁积着杀敌报国与壮志难酬的苦闷,在他的词中表现的是豪放;第二,轼词的诗化倾向,从而使词取得了坚强的生命力,辛弃疾使词不仅可以抒情言志,还可以同诗文一样议论说理;第三,苏轼写词很随意,他能举重若轻,自然吐露;辛弃疾写词则绝不会随意挥洒,而是相当谨慎的斟酌、提炼;第四,苏轼的词,表现了诗化的生活,辛弃疾之词洋溢着英雄之气,同时也渗透着慷慨的悲凉之感。
标签:苏轼词;辛弃疾词;不同自公元11世纪以来,词坛上大家辈出,名作纷呈,而由苏轼和辛弃疾开创的“豪放词”将词体的表现功能发挥到了最大限度。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豪放词派最具代表性的词人,但他们个性的比较却着实让人难以把握,在此,结合他们二者似同非同的创作风格,浅略的加以阐释。
一、旷达与豪放苏轼和辛弃疾的词总体上写的旷达豪放,洒脱干脆,但是如果仔细品察,则各有其侧重;苏词之旷达与辛词之豪放,也各有其主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苏、辛词的风格时就有“东坡之词旷,稼軒之词豪”这样的论断,他直接以“旷”和“豪”两个字来概括他们二人的不同特色。
又如谭献所言:“东坡是衣冠伟人稼轩则是弓刀游侠”,换而言之就是说东坡是一位极富才气的文人,而辛弃疾则是一位爱国主义英雄。
从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来看,苏轼生活于表面平和却内藏危机的北宋时代,他有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并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却不幸卷入了当时颇为激烈的政治斗争的漩涡。
一生多次受到排斥和打击甚至贬谪的他并不怨天尤人,以极其豁达的态度应对一切暴风雨,表现出了旷达的胸怀,比如他在被贬黄州时写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词的序言中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
论苏词与辛词的不同
论苏词与辛词的不同及其原因宋词,是中国文化一大特色,宋词中的豪放派以苏轼和辛弃疾为代表。
然而,细细品味,这同属豪放派的苏辛二人的词却有很大的不同。
王国维曾评价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两人虽同是豪放,但是豪得不尽相同。
苏轼表现出来的是豁达、洒脱,积极向上的;而辛弃疾则是有着旷世的悲情,好像滔滔江水也不够承载他满腔的悲愤!首先,有必要先比较一下苏辛二人人生际遇的。
两人一生都仕途不顺,怀才不遇,都是至情至性之人。
然而,苏轼生于北宋,他的思想兼有佛道儒三种成分,因而它能将仕途与人生分开,从而以一种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人生。
而辛弃疾生于南宋,南宋被金侵略,辛弃疾立志杀敌报国却不得重用,这种为国家安危着想的精神使他无法像苏轼那样豁达,而是一种悲旷的意味。
仔细赏析两人的写人,状景,怀古,归隐方面的词句就会发现这其中的差异所在。
一、写人苏词中的人物不乏柔情的女子和洒脱的隐士,这反映他开朗,凡事淡然处之的态度。
如:“坐中安得弄琴牙。
写取馀声归向、水仙夸。
”(《南歌子》)“梦中了了梦中醒,只渊明,是前生。
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
”(《江城子梦中了了梦中醒》)而辛词中的人物多为建功立业的将军帝王人物,这反映他一心牵挂国家安危渴望光复河山建立工业的情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年健者也曾闲?”(《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二、状景苏词中的景色不乏超然脱俗的山河美景,也有曲径通幽的清新雅致之景。
既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的豪放之景,又有“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的超尘脱俗。
辛词所写之景则大多为征战沙场的豪迈景象,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又如“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三、怀古几乎所有的文人笔下的诗词都少不了怀古类的。
怀古往往是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状的思考。
豪放派诗词辛弃疾、苏轼诗词的比较
豪放派诗词比较--以辛弃疾、苏轼诗词为例诗词是情感的表达,更是创作者人生经历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词在宋代达到顶峰,也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标志。
宋代词人居多,苏轼、辛弃疾是豪放派诗词的代表人物。
苏轼为北宋词人,虽然满腹才华,却多次被当权者贬官外放。
苏轼乐观开朗、豪迈豁达,因此其创作的词具有这一特征。
辛弃疾则生活在南宋,处于宋朝的没落时期,社会动荡,战火纷飞,国土破碎,一腔热血报效祖国。
但南朝朝廷却一味求和,他的满腔热血只能寄托于诗词中,一身抱负终极一生也未能实现。
两者词风既有相同,也有差异,特点较为突出,素有东陂词旷达,稼轩词豪放之称,本文研究在推宋词理论研究方面有一定意义。
一、豪放派诗词作品风格特征宋代注重文治,忽视武力,所以导致了宋代积贫积弱的局面,北宋时期国家基本处于战乱不断的年代,内忧外患,同时,统治阶级的软弱导致国家利益受到损害。
苏轼文采横溢,致力于报效国家,但受到排挤,一生颠沛流离。
但其豪放豁达情怀,使其词风独具一格,成为豪放派代表人物之一。
辛弃疾生活在南宋,偏居江南。
南宋和金以长江为界,相互对峙,民族矛盾突出,而南宋统治阶层却不思进取,沉迷酒乐之中,他的满腔抱负更是难以实现,为此,他将自己的抱负书写到诗词中。
苏轼、辛弃疾,两者所处环境不同、性格不同,造就了不同的词风,让豪放派诗词绽放光彩,成为文化史上的丰碑。
(一)乐观洒脱的“苏词”苏轼注重作品的精神塑造,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这篇词作中,既生动的将赤壁雄伟壮观景色描绘出来,又通过对景色的描述表达出大丈夫要创立顶天立地的伟业,借此表达出自己壮志难酬的生活,是对词作豪情的开拓之举。
“大江东去”描绘出赤壁雄伟的挺拔山峰,整个词作意境十分豪壮。
作者利用历史事实,描写出辉煌的历史人物一生,表于文字之上,“小乔初嫁了”是描述了三国周瑜的人生得志和兼收美人入怀。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是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英武攻破曹军的军姿,借此将他心中的自信充分表现出来。
苏轼与辛弃疾词的比较
苏轼和辛弃疾词的比较宋朝两大著名词人——苏轼和辛弃疾,他们的词都以豪放著称,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苏轼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突破了词以“艳科”的传统格局,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和词境。
由他开创的豪放一派,后被南宋辛弃疾继承并发展,并且辛派词人把词体的表现功能发挥到了最大限度。
虽然他们都是豪放派词人,但是在词风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缪钺说:“苏东坡词出于《庄》,而辛稼轩词则出于《骚》。
”这句话,无疑是个恰当的概括。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在他主导文坛的那个时代,宋朝文学多方面的发展都到达了高峰。
苏轼的词被称为"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他的词可分为三类1)抒情词。
具有严肃博大的特点,具体包括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人伦之情等。
(2)咏物词。
词形神兼备,富有寄托,代表作有《卜算子》和《水龙吟》(3)农村词,代表作为《浣溪沙》五首。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因为从小长于金人占领区,所以那刻爱国之心和收复失地,复仇雪耻的民族英雄气概是和生俱来的。
辛弃疾的词集名《稼轩长短句》,存词600余首,是宋代存词最多的词人。
他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1)爱国词。
主要追忆当年的抗金生活,抒发自己的报国壮志,表达对于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和对投降派的愤懑之情。
代表作有《破阵子》;(2)农村词。
主要描写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以化解现实中的痛苦。
代表作有《清平乐》;(3)闲适词和言情词。
代表作有《西江月·遣兴》和《祝英台近》。
辛弃疾词的内容虽有差别,但都贯串着爱国主义的英雄情怀。
在辛弃疾爱国情怀和豪放风格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风格相近的词人,如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被称为辛派词人。
苏词有诗化的倾向,使词的审美价值上升到崇高的境界。
生动的景物描写生成雄宏壮阔的画面,所能宣泄的激情和义愤,往往以不可遏阻之势表现理想和抱负。
理想和抱负难以实现的怅惘,也显得那么自然和雄放。
苏辛区别谈
苏辛区别谈在宋词的艺术长河中,苏轼和辛弃疾在豪放词方面可以算是两座高峰。
苏辛二人在对宋词意境的开拓上都作出了贡献,都突破了晚唐以来抒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传统,丰富了词的语言和表现力。
在苏辛二人的词中,都彰显出博大的胸襟、奔放的情感、豪放的气魄。
然而,苏辛词在细细的品味过程中,又会发现许多不同之处。
苏词豪放里体现着高旷清雄、浪漫洒脱的风格,辛词豪放里体现着豪壮苍凉、雄奇沉郁的特征。
具体说来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方面,从题材上来看,苏轼的词主要抒发文人的情怀,辛弃疾的词主要抒发的是武将征战沙场复国的愿望。
苏轼生于书香世家,思想通达,儒释道三教融通。
苏轼平声受到过两次较大的政治迫害,使得苏轼能够去从容的思考社会和人生。
苏轼生性豁达,无论是被贬黄州还是在杭州,都喜欢与朋友文士相聚,清风明月,把酒言欢。
苏轼的词多表现的是几起几落的封建文人,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内心世界受到压抑后而感叹或者是抱怨世事之苦闷。
例如苏轼的《定风波》中:“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都表现了希望积极进取而又受到压抑之后转为苦闷,又力求超脱的心路历程。
展现出了诗人疏狂浪漫而又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
苏词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向内心世界去开拓。
例如苏轼会去感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念奴娇•赤壁怀古》)、“世事一场大梦”(《西江月》)。
辛弃疾平生以英雄自诩,渴望成就英雄伟业,有浓厚的英雄气。
所以说辛词书写出了英雄的精神个性,表现出保家卫国的强烈的使命感。
故国江山,英雄伟业,征战沙场,气势豪迈的气质,便是我们从辛弃疾的词中领略到的。
例如苏轼和辛弃疾都同时写过凭吊赤壁的词,面对三国时期的英雄,两人的态度截然不同。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念奴娇•赤壁怀古》)虽然苏轼也敬仰周瑜的英雄才气,但最后还是发出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感叹,这是文人常有的伤感情怀。
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
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风得比较提到中国文学史豪放派得代表,我们都会想到这样两个人:苏轼与辛弃疾。
她们得词都有着豪迈慷慨得意境,都对宋词得发展起到了关键得作用,被后人并称为“苏辛”。
但由于两位词人得时代与社会地位不同,个人生活?历不同,而且由于艺术追求得差别,两人表现出得豪放之气也就风格迥异。
一、苏辛豪放词风得相似之处(一)苏辛都开拓了词得内容。
晚唐五代词风婉约柔媚,词多写男女之间得离合悲欢。
而自苏轼开始,豪放得感情,豁达得胸怀,广阔得社会生活,都在词中有所呈现,写报国、写仕途、写悼亡、伤春等,词得内容与表现手法得以开阔,开创了豪放得词风。
使传统意义上得恋情之词柔情之词扩展为豪情之词,成为可以表现丰富得社会生活得文学样式。
而辛弃疾也突破了传统词调,继承了苏轼得豪放词风。
辛弃疾不但扩充了词得内容,还将词得形式与内容进行有机得结合,大量吸收各种表现手法,无论就是散文,骈文,还就是民间口语,她都信手拈来,表达了她得各种情感体验.(二)苏、辛词中都有着豪迈得风格。
苏辛词中都流露出积极得人生态度,透露着浓烈奔放得豪情,表达了对生活得热爱。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
接下去得四句写出猎得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得气概:词人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好一副出猎得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就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
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得出猎场面!作者以孙权自比,更就是显出东坡“狂”劲与豪兴来.“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读来自有一种豪迈之感.作者在这里塑造得就是一个充满斗志得形象。
此中并未透露出对自己被贬得哀伤.可见此时得苏轼满腔就是驰骋疆场、以身许国得豪情壮志而对个人受到得不公正遭遇去丝毫不在意,即便就是“鬓微霜",却“又何妨"呢?而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到“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苏轼和辛弃疾词的比较
一、概述苏辛我国宋代的苏东坡和辛弃疾,同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词的风格,既有同,又存异,都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辛弃疾又继承发扬了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更是生动突兀,笔酣墨饱,气势飞舞。
二、苏东坡和辛弃疾词风的相同点苏辛词的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有其相同的一面,那就是他们有大量词作描绘了当时的农村生活、山河景色、人生情感、文人雅兴,其内容之冲实丰富,情感之饱满飞扬,显示了词人对生活和祖国人民的无比热爱,豁达的乐观态度,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
正是他们的这种豪情壮志,决定了苏辛词的独特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
1.苏、辛词语言丰富多彩而独具个性,皆善于用典。
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
如苏词中《江神子·密州出猎》具有较浓厚的叙事性和纪事性,但写射猎打虎的过程非三言两语所能穷形尽相,而作者用孙权射虎的典故来做替代性的概括描写,就一笔写出了太守一马当先、亲身射虎的英姿。
词的下阕用冯唐故事,既表达了作者的壮志,又蕴含着历史人物和身身怀才不遇的隐痛,增强了词的历史感和现实感。
如辛词《虞美人·赋琵琶》中列举了“昭君出塞”、“贺老定场”许多有关的典故,且所用典故中情事都与词人内心的情感和生活经历有关,与当时时代特点有关,故典故虽多,却不为事所累,且抒情气氛浓郁。
辛词广泛地引用经、史、子等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或是别有妙趣,。
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篇为例,百余字的篇幅,叙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历史人物的事迹,而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观情感、意念丝丝入扣;不仅内涵极为丰厚,而且语气飞动,神情毕露,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情。
比较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的不同特色
比较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的不同特色在宋词发展史上,苏轼和辛弃疾同被称为豪放派词人,他们的词都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苏轼为豪放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辛弃疾把豪放词推向高峰。
他们都突破了晚唐五代以来用词娱乐、抒写男女恋情及离愁别绪的传统,扩大了词的意境;丰富了宋词的语言和表现力;他们以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博大的胸襟、奔放的情感、真挚的情怀,开创了豪放一派,奠定了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苏辛同为豪放派的杰出代表。
二人的豪放词存在着许多相似点;但是,由于两位词人所处的时代、个人生活经历不同,思想性格、艺术追求的差异;使苏词和辛词表现出的豪放之气风格迥异。
正如王国维所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人间词话》)〔1〕何谓“旷”?何谓“豪”?郑骞更进一步阐释:“旷者,能摆脱之谓;豪者,能担当之谓。
能摆脱故能潇洒,能担当故能豪迈”。
“能摆脱,故凡事总由窄处往宽处想”,苏轼就是这样。
虽屡遭贬谪,如被流放到澹州、惠州等荒凉之地,而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词中,却能“吟啸”、“徐行”,视若等闲,无丝毫窘迫畏缩之态;“一蓑烟雨任平生”,表明词人已彻悟人生旅途中与风雨相伴为必然之事。
这就是“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境界。
“能担当,故凡事虽由宽处往窄处想,甚至窄到无地自容,无处可走”,辛弃疾正是如此。
他南归后,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恢复大业,却始终不能亲到前线;最后到了镇江任知府,正筹划抗金大业,就又被调离原职。
所以,辛词更多的是一种深深的沉郁情结。
尽管他政治上的风波远比东坡要少,但那份豪气中所露出的无奈却远胜于东坡。
正如《菩萨蛮》(书造口壁)中所表达的:“郁孤台下清江水,蹭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故苏轼能以一种超然旷达之怀抱,俯仰人间,求得自身之安顿与排遣。
虽境遇钝迟,而处之坦然,即去国离乡之感,亦殊觉哀而不伤,故“词极超旷,而意境和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词和辛词的比较谈作者姓名:王菁闫寒陈婕赵彧指导教师姓名:韩彦娜王艳志单位: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摘要:辛词和苏词都是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的,但不同的是: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宋词,异同正文:一、生平比较(1)苏轼生平①苏轼(1037-1101),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次子,谥文忠。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其词境界开阔,气势磅礴,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影响极大。
词集有《东坡乐府》。
(2)辛弃疾生平②辛弃疾(1140-1207),南宋大词人。
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现存词六百余首。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二、词风比较(1)苏轼词风a.豪放风格。
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b.旷达风格。
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
c.婉约风格。
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2)辛弃疾词风a.辛词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
b.他的词不仅是“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而且是任何“意”和“事”都能表达得很自由很充分。
这样,词的创作才完全摆脱了羁绊,进入了自由的境界。
c.词的语言更加自由解放,变化无端,不复有规矩存在。
d.辛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三、艺术手法比较苏轼是“以诗为词”,辛弃疾是“以文为词”。
前人论及苏轼的词,是“以诗为词”。
宋人陈师道评论苏轼词的一段脍炙人口的名言:“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那么,何谓“要非本色”呢?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评述:“词之为体,要渺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可见,“词之本色”是谐音律,意境也大多纤弱凄婉,因此,宋人普遍认为词是“诗余”。
而论及辛弃疾,是“以文为词” 。
程千帆先生的《辛词初论》指出:“内容的扩大是辛词的主要特征之一。
这是继苏词之后又一次的更彻底的扩大。
在六百多篇作品当中,词人反映了政治,发抒了哲理,刻画了田园山水,描绘了幽怨闲情。
总之,对于这位词人说来,凡是可以写进其他文学样式当中的生活,也都能够将其写进词里。
我们说苏轼是…以诗为词‟,我们同样可以说,辛弃疾是…以文为词‟词。
到了这位作家手里,才算是将一切樊笼都打破了。
”严迪昌、邱俊鹏、刘乃昌等在《苏辛词风异同辨》一文中,更准确地区分苏辛词风的异同,见出辛弃疾对苏轼词风的继承与发展。
对辛词的语言,古人早已指出他对经、史、子及唐诗语言的继承,他创造性地以文为词,以至将古人的散文句直接用入词中,因而使辛词的语言更加精炼,无论是经语、史语、庄语、谐语、理语、语……都能“一经运用,便得风流”,比苏轼更进一步突破了前人的局限。
四、词作比较(1)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游,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赏析:③苏轼谪居黄州,游黄冈赤壁矶,抚今追昔,写下这篇气概凌霄的名篇。
全篇将写景、怀古和抒情结合在一起,纵横古今,大开大合,意境宏阔,是豪放词风的代表作。
起调将奔腾的长江与飞逝的历史相交织,造成具宏阔背景及邈远时间跨度的抒情空间。
然后将当年鏖战的场所置于险峻礁岩及咆哮江涛布景下加以渲染,以惊心动魄的气势,激发人们对威武雄壮的历史大潮的震撼。
下片以疏快的笔致,突出在赤壁一战中决战决胜的英雄周瑜,以对他的潇洒从容的英武举止和青春才干的仰慕,联想自己壮志未酬、人生失意的际遇,感慨万端。
尽管下阕流露出英雄失落的忧忿,全词仍激荡着动人心魄的阳刚之气,既有历史的沉重感,又有对现实的责任感,是一支磅礴凝重、回肠荡气的悲壮乐章。
它高屋建瓴,气势宏大,内涵丰富意境深远,为宋词之典范,千古之绝唱。
(2)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赏析:④辛词豪放而沉郁,苏词豪放而飘逸。
辛词发展了苏轼的词风,慷慨纵横,雄奇豪壮而又苍凉沉郁,是苏词的继大成者。
《水龙吟》这首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
写在当时投降派把持南宋、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对金屈辱求和的时期。
这首词写的慷慨悲壮、深沉曲折,表现了辛弃疾请缨无路、报国无门的郁闷和任时光流逝,虚度年华的悲愤。
深刻揭示爱国志士迫切需要收复中原,为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和壮志难酬的内心痛苦。
这种悲愤的感情应该说是时代的产物,它与当时整个民族的思想感情是一致的。
词的上片借景抒情。
词开篇以苍茫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恢宏。
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
“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诗人如离群孤雁一样,宝刀不能为用,忧愤塞胸。
下片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磊落胸襟。
叹息流年如水,壮志成灰。
最后垂下英雄热泪。
此篇主题含蓄深刻,情感复杂丰富,风格悲壮沉郁,语言精炼,极富表现力。
(3)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苏轼)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赏析:⑤这是一首咏物之作。
咏物与拟人浑成一体,达到物与神之间的境界。
起句“似花还似非花”便抓住了杨花的特点,接下以“无人惜”的意脉贯下,一反历来诗人对杨花的评价,提起“无情有思”一篇精神。
由此发端,将漫天飞舞的杨花喻为美人,她正在梦中“随风万里”,寻找情郎的游踪,终至美梦被黄莺的啼叫惊破。
上片体物,花与人糅合,饱含情愫。
下篇就杨花事议论抒情。
“不恨”三句,突出伤春幽恨。
花已飘落,断无重上枝头之望,最令人伤感。
晓雨过后,杨花“二分尘土,一分流水”,令人心寒。
那流水化为一池的浮萍,仔细辨认,不是杨花,分明是离人点点滴滴的眼泪!此词将佳人惜春伤别的意旨,巧妙融入杨花的形魂与故实,似真似幻,不即不离。
词意朦胧,优美缱,造成意境的空灵飘渺。
(4)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赏析:⑥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短小词作。
这是词人对自己一生所做的反省和总结。
正因为词人经历了太多的世事沧桑,积蓄了太深的忧愁苦闷,深深了解了人生的无奈,才醒悟到年轻时单纯的热情和幼稚的冲动是多么可笑又令人留恋!可是这满怀的忧愤去向谁诉说呢?这深沉的忧思说出来谁又能懂得?谁又在意呢?只能淡淡的吐出一句谁也听得懂谁也不会去追究的话:“天凉好个秋”!这首词语言简单朴实,却高度提炼了人的一生,蕴含着绵长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深沉落寞的沧桑况味。
五、整体对比世人习惯将苏、辛并称,作为“豪放词风”的代名词。
然而由于时代背景的局限,人生经历、人生观的不同,势必会使他们的豪放词风朝不同方向发展。
而最终,苏轼的词风定格在了“豪壮”上,而辛弃疾的词风定格在了“悲壮”上,这就是他们的不同之处。
苏词有诗化的倾向,使词的审美价值上升到崇高的境界。
生动的景物描写生成雄宏壮阔的画面,所能宣泄的激情与义愤,往往以不可遏阻之势表现理想与抱负,以及理想与抱负难以实现的怅惘,也显得那么自然与雄放。
放逸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所体验的人生,常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
这种渗透人生感悟的情愫,从激越的冲动终归于深沉的平静。
华丽典雅而又高傲不羁的语言风格,以及其背后所隐藏的佛老思想,使其本来故作矜持的态度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大度。
把喧哗与骚动的人生看作一场大梦的喟叹,超重低音的穿越,打破时空的樊篱,与遥远的圣哲一起,在宇宙中共鸣。
辛词有散文化的意境,这种笔法有利于表现散乱的心灵。
慷慨纵横是其情绪的主流。
以炽热的政治情感与崇高的政治理想来拥抱人生。
豪爽的英雄本色常常企图与历史上的众英雄相认同。
关注社会现实,往往以时代的歌手自居。
执着的爱国热忱与壮志难酬的忧愤悲情相交织,使其内心痛苦不已。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诘问与感喟,使人产生几多悲凉之感。
田园风光所能慰藉的苍凉老境,其温度毕竟还是有限的。
典故所能表达的文化底蕴与口语化的鲜活话语所包装的鲜活而又坚持的思想,以及以后意义的坚持,以及以后的再坚持,是其人生最彻底的悲剧。
至于意象的奔腾耸峙所呈现的阔大境界,只能看作一种故作深沉的虚张声势罢了。
怀揣一块永远也晤不热的石头,永不放弃;如同一个见弃于途中的妇人,而“归正人”所感受到的猜疑与歧视,使其常常自怨自艾,用来剖白的语言,琐屑到婆婆妈妈的程度,往往也能博得普遍意义上的认同。
在词这一领域中,苏轼对题材、风格、技巧都进行了大胆的开拓与创新,使他的词作与词的传统出现重大的差异,在当时引起了普遍的注意。
不少人对苏词,特别对其“以诗为词”的特点提出了批评。
如陈师道《后山诗话》说他“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李清照则称之为“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词论》)。
这些意见都是从词的传统标准、传统观念来提出的,而忽视了苏轼使词得到解放,成为与诗文一样具有丰富的表现功能的独立文学体裁这一重大意义。
即便苏词中有些是“不协音律”即不合适演唱的,也未必是什么毛病。
脱离音乐的书面化的词和与音乐紧密配合的词,未尝不可同时存在。
而辛弃疾,则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
但他作为一个具有实干才能的政治家,曾经获得相当高的地位,他对抗金事业的追求,不像陆游那样主要出于一腔热情;作为一个英雄豪杰式的人物,他的个性要比陆游来得强烈,他的思想也不像陆游那样“纯正”;他的理想,不仅反映了民族的共同心愿,而且反映了一个英雄之士渴望在历史大舞台上自我完成的志向;因此,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