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试题答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对教育有何启示?

心理发展阶段是指按一定的标准将个体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几个以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有着质的差异的确定时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1)针对稳定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要有不同的要求和措施。要求不能过高或过低,措施不能成人化和模式化。

2)针对可变性:教育不应消极适应年龄特征,应积极创造条件,走在发展的前面,以促进年龄特征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向更高层次发展。

2.分析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研究成果,会为哲学和心理科学的一般原理提供实际的材料和丰富的例证。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的各项成果,将为相关学科提供各种有用的材料。

2.实践意义:

一方面,可以为初、高中教师提供根据青少年心理活动规律组织教学、开展课内活动的理论依据,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知识为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培养高尚的师德,改进教学方法提供帮助。

3.根据青少年心理发展理论分析:“揠苗助长”的做法为什么是错误的?

青少年心理发展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稳定性表现:

1)一定年龄阶段的大多数儿童总是处于一定的发展水平上,表现基本相似的心理特点。心理发展的水平同年龄之间的对应关系;心理的发展有一个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

2)发展阶段的进程顺序和发展速度是相对不变的,不能超越也不能颠倒。

可变性的表现:

发展阶段出现的年龄可因特殊的条件提前或延迟。(发展速度有变化)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循序渐进地促进青少年的发展,不能“揠苗助长”,否则,欲速则不达。

4.试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分析,在品德教育中,为什么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道德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而且可以改变。他用模仿学习、抗拒诱惑

等实验研究儿童品德的形成,指出决定儿童道德行为的因素是环境、社会文化关系、客观条件、榜样与强化作用等,认为通过奖励儿童的适当行为,有利于良好道德行为的发展,还认为通过榜样的影响可以抗拒外界的多种诱惑。

理论的启示:

这一理论观点和研究成果,为我们认识和训练道德行为提供有益的启示。在品德教育中,教育者应注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可供学习和借鉴的榜样,引导学生学习和保持榜样行为,并为学生创造再现榜样行为的机会,对好的行为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错误的行为则给予批评和教育。

5.分析青少年生理变化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一)生理变化对青少年的心理既有直接影响,又有间接影响

1.直接影响:直接影响是指身体的生理变化直接导致了青少年的心理变化。

2.间接影响:主要是通过个人、社会对这种身体变化的评价和态度发生作用的。(二)早熟与晚熟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早熟与晚熟是青少年在发育高峰出现的时间和发育的实际速度上的差异。早熟的男孩和晚熟的女孩相对有利。

更为积极的社会态度;另一方面,有利于自信心的发展。

绝以及无法控制的感觉。

会品尝到周围同伴都未曾有过的体验、感受与变化,产生与同龄人“不

同步”的感觉,易使她们心理焦虑、紧张与负担过重,造成自信心方面的障碍,形成不良自我概念。

男孩发展比较平稳的人际关系,会有较多的焦虑以及自我怀疑。

(三)特定生理事件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四)性成熟带来性意识的萌发

1.个体对自己和对他人性别的认识。

2.对自己向往和爱慕异性那种比较特殊的感受或体验的领会和理解。

3.青少年性意识萌发的特点

6.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青少年心理发展属于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积极的、持续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部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个别差异性。

青少年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不可逆,也不可逾越:(1)就总体发展来看,整个发展不是等速上升,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同的速度。(2)不同的心理内容,具有不同的发展速度;不同的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有不同。(3)不同的儿童具有不同的心理发展速度。

7.试分析评价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试分析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参考价值)

认知发展是指个体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认识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改变的历程。

其代表人物是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主要时期:

1.感觉运动阶段(0-2岁, 婴儿期)

主要靠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与手的动作探索周围世界;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在这些活动中个体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

2.前运算阶段(2--7岁,学前期)

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特别是由于言语的发展,促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重现外部活动,出现了“表象性思维”。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小学)

守恒概念的形成;多维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出现;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别人的所思所想的去自我中心,以及具体逻辑推理并使其序列化的能力形成。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初中)

个体的思维已超越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能够进行假设-演绎推理;能够进行抽象思维或命题推理。

评价:大量研究表明,皮亚杰揭示的思维发展的阶段性是普遍存在的,发展阶段的顺序是不可改变的。在具体个体身上,或不同文化背景条件下存在阶段过渡的特殊性。

确认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与普遍性;确认儿童认知发展阶段成长速度不一。

发展先于学习的论点较少教育价值;各年龄组实际发展水平与理论不符

对教育的参考价值:

1.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皮亚杰认为,学习从属于发展,从属于主体的一般认知水平。任何知识的获得都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的同化才有可能实现,而主动的同化则须以适当的运算结构的存在为前提。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研究如何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的认知结构的同化能力,又能促使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当内容。

皮亚杰的理论对教育的启示性大于实用性

教学活动应遵循学生的思维发展阶段和特点按儿童思维方式实施知识教学;遵循儿童认知发展顺序设计课程。

针对个别差异实施个别化教学尽量与学生面对面沟通,让他用自己的话说出他对问题的看法及解题思路;第二,对于答错的学生,应让他在毫无恐惧的情景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