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园林欣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园林欣赏
有人认为,中国园林的传统创作方法,一般要通过三个创作境界:首先是创造自然美和生活美的“生境”,然后进一步上升到艺术美的“画境”,进而升华到理想美的“意境”,最后达到三者互相渗透、情景交融的高潮①。在园林欣赏过程中,尽管游客不可能将这三种境界分得很清楚,游客(欣赏者)对园林的欣赏活动却同样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审美认识过程,园林的各个层次是逐步向游客显现的,这取决于欣赏主体诸心理功能的逐步调动,其主动性的逐步发挥。
为了使园林欣赏过程较清楚地显示出来,我们不妨将欣赏园林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作简要的描述。
观
园林创作首先是以亭台楼阁、树木花草等特殊的感性形象作用于人们的感觉器官的,因此,欣赏园林艺术也首先要有充分的感受。人们对艺术品的欣赏,总是从对艺术品的感性直观开始的。“观”,作为欣赏园林的第一阶段,主要表现为欣赏主体对园林中感性存在的整体直观(或直觉)把握。很显然,在这一阶段,园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园林以其实在的形式特性(如各造园要素的形状、色彩、线条、质地,甚至花草的芳香、园林的乐音等等),向游园者传递着某种审美信息。
园林主要是一种视觉艺术,园林中的建筑小品、假山叠石、花草树木均是具体实在的审美要素,因此,欣赏园林时主要需要人们的视知觉参与(只有国内外均开始出现的“盲人公园”例外;事实上,盲人公园的创造并非完全不需视觉,设计盲人公园时,考虑到陪同盲人的家属的需要,也往往布置优美的视觉景观,甚或只是在普通公园的基础上,适当照顾到盲人的需要)。但是,园林艺术又不单是一种视觉艺术,而且还涉及到听觉、嗅觉等感官。
中国对于园林的理想,有一种传统的看法,希望达到“鸟语花香”的境界。欣赏园林中的这种“鸟语”与“花香”,就分别要求游客的听觉和嗅觉器官的参与。诚然,园林中的听觉美,不仅仅是“鸟语”还有风、雨、泉、水的声音。例如,苏州拙政园中的听雨轩,就是借雨打芭蕉而产生的声响效果来渲染雨景气氛的。又如留听阁,也是以观赏雨景为主,取意于“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诗句。承德离宫中的“万壑松风”建筑群,也是借风掠松林而发出的涛声得名的。在现代园林中,还将音乐与叠石、喷泉结合起来,形成所谓的“音乐喷泉”(国内已较多应用)和“岩石音乐”①,将音乐艺术同化为造园艺术的组成因子之一。
园林中以嗅觉为主的园景更多。例如苏州留园中的“闻木樨香”,拙政园中的“雪香云蔚”和“远香溢清”(远香堂)等景观,无非都是借桂花、梅花,荷花等的香气袭人而得名的。
可见,园林欣赏的第一阶段名曰“观”,其实不能等同于绘画等视觉艺术的纯视觉感官,而是一种综合性的知觉完形。这是由园林的特殊结构决定的,园林的多层结构需要诸知觉功能(视、听、嗅、触等)的综合运用及心理通感。
就“观”的方式来看,陈从周先生认为有动观、静观之分。园林不象盆景那样可以卧以游之,而是具有一定范围的现实境域,特别是对于那些较大面积的园林,游人不可能固定在
一个视点上就将满园景色尽收眼底。而必须身入园中,或廊引人随,步移景换;或驻足凝神,观赏园景。一般来说,在造园时就已考虑到这一点,开辟园路曲径,布置亭台廊榭,就是为了引导游客观赏。园林是一个多维空间,立体风景,因此,对于园中的纵向景观,观赏时还往往有俯、仰之别。
对于欣赏园林的“观”,一般欣赏者都能达到,但不少欣赏者也可能就停止于这一步。对园林艺术的审美欣赏,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从而进入园林欣赏的第二个阶段——“品”。
品
如果说“观”主要是按园林景象来理解园林的话,“品”则是欣赏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素养、思想情感等,运用联想、想象、移情、思维等心理活动,去扩充、丰富园林景象,领略、开拓园林意境的过程。它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再创造性的审美活动。
在园林欣赏中,联想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它具有生成新形象的功能,从而可以极大丰富园林景象的美感意义。园林欣赏中的优美联想与想象只能为真正的优秀的造园活动所诱发,并作为艺术效果的一种显现而证实艺术创造的价值。因此,诱发欣赏者的联想和想象乃是造园者高超技艺的过硬表现,说明他有能力调动欣赏者的积极性来参予艺术美的再创造。
在园林欣赏中,联想,最常出现的是在物与物的相似性的类比中生成形象,在物与事、物与人的接近性联系中深化对象,使景物显示出新的境界和新的意趣。如扬州个园的春山,湖石依门,修竹迎面,石笋参差亭立,构成一幅以粉墙为纸,竹石为绘的极其生动的画面。触景生情,点放的峰石仿佛似雨后破土的春笋,使人联想到大地回春,欣欣向荣的景象;再如冬山,造园者大胆选用色洁白、体浑圆的宣石(雪石),将假山叠至厅南墙北下,给人产生积雪未化的感觉。
在园林中,园林景物的美固然与其千姿百态的形状、姹紫嫣红的色彩、雄浑的气势和幽深的境界有关,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作为人的某种品格和精神的象征而吸引着人们的。所谓象征,是指某一事物的后面有一个普遍性的思想作为基础。就是说,某一事物如果是一个象征性形象,那么它的意义并不在本身,而在它的后面所隐含着的那个普遍性的思想。然而,就自然物本身的形象而言,它并不包含着抽象的思想,因此,它的象征意义需要经过观赏者的联想活动,才能把它创造出来。比如青松,它四季常绿,郁郁苍苍,扎根深岩,主杆挺拔,不畏风吹雨打;松树的这些自然特性,人们常将其与人的伟岸、坚定、不畏强暴的品性联系在一起,成为坚贞不屈的人格象征。再如梅花的冰姿玉骨,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可以说,园林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只要我们自觉地、积极地发挥联想的功能去进行再创造,差不多都可以成为一个富有深意的象征性形象。特别是中国园林中的山石,它的美是一种含蓄而抽象的美;在这方面,它颇与当今西方的抽象雕塑相似;它等待着欣赏者的情之所寓,它需要人们调动起各别的情感和激发起深层的联想。这样,不仅使园林景象变得更加鲜明生动,而且,亦使它的意义变得更加丰富充实。
在园林欣赏的“品”的阶段,在诸心理功能的活动中,想象占居重要地位。中国园林,特别是中国古典园林,以富有诗情画意而著称于世,属于自然写意(主义)风景园(Landscape Style in Symbolism)。中国园林艺术的这一特质,要求它的欣赏者具有诗人一样的想象力。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