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的欣赏特色_以拙政园为例
园林艺术鉴赏论文
园林艺术在中国——以拙政园为例浅析意境的组织规律摘要: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它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美的深刻的理解力和鉴赏力。
造园者通过借物言志的手法将风、雨、月等自然景物收入园中,为园所用。
将各个景语串联表达出个人的思想,按照一定的组织规律形成的游园线路,使得游览者在游园过程中达到身心上的愉悦以及精神上的升华。
关键词:拙政园、意境、组织规律、古典园林中国古典园林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
18世纪英国宫廷建筑师威廉姆·钱伯斯说:“中国花园的实际设计原则,在于创造各种各样的景,以适应理智的或感情的享受的各种各样的目的。
”这句话指明了中国古典园林就是以抒情言志为其艺术内容,用山水石头花木、亭台楼阁的艺术形式来加以表现的,此之为追求意境。
而意境的组织则能使游览者感受到造园者的思想,更好的理解造园者的主观情思。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追求意境(一)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美学范畴。
简单来说,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景物。
意境产生于艺术创作中。
两者的结合,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
所谓的园林意境,则是通过园景形象所反映出来的情意,使游览者触景生情并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
叶朗认为:明清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是园林意境的创作和欣赏[1]。
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一说在园林艺术、园林美学中得到了独特的体现。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意境”的内涵在园林艺术中的显现比在其他艺术门类更为清晰突出,也更容易把握。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同意境的实质一样,是园主内省和外观的统一,是园主的主观情思和客观的景物融为一体。
拙政园就是反映了王献臣的思想感情,他为人处世的准则、他的爱好、趣味等。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就是园林艺术体现出的思想感情与园景内在本质的统一的联系。
从“点线面”论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形式美——以拙政园为例
展 的 同 时 ,人 们 不 断追 求 物 质 生 活 而 缺 少 了一 双发 现 美 的 眼 睛 。本 文 它们彼 此连 接 ,而 又相 互 分割 。东 园和 中 园 以曲线 的形 式分 隔 ,
从 最简单 的平 面几何元素 “ 点线面” 出发,以拙政 园入手 ,通过对 园 使 院 内看 似 凌 乱 的景 物 归为 一 体 , 同 时也 赋 予 了这种 传 统 形式 L 林 内各个单体的剖析 来阐述 中国传统 园林 中的形式美 ,重新认识 美, 动 感 ,使 院 内生机 勃 勃 。而 中 园和 西 园 是 由 “ ”型折 线 水廊 连 接 ,蜿 蜒 曲折 ,具 有前 进 的视觉 效 果 ,使空 间 富有节 奏感 。拙 政 旨在 通 过 关 学理 论 来创 造 一 个舒 适 安 逸 的 人 居 环 境 。 园中 因水 多而桥 多,有 石板 桥 、石 拱桥 等 ,其 中小飞 虹 是唯 一一 关键词 :点 ;线 ;面;形式美;中国传统 园林 ;拙政 园
座 廊桥 ,它 的型很 特别 ,两侧 的护 栏雕 刻精 美 ,桥 两端 与 曲廊相 连 ,使 空 间突 显延 伸 ,让人 觉得 自然 而 富有 韵律 。笔 直 的柱 子则 “ 点线面 ”的阐述 点 、线 、面 是平 面构 成 中基本 的形态 元素 。而 点 是最 简洁 的 给 人一 种 安定 、稳 重 的感觉 。直 线 与 曲线交 织 的路面 在凝 重 的气 形态 ,是 所有 形态 的形 态 是 设计 中不可 或缺 的最 基 本 的元素 。 氛 中不 失活 跃且 自由奔 放 。 小 桥 流 水 代表 了江 南 园林 的水 乡 风 情 , 自然 拙政 园 中水 是 康 定斯 基 说 : “ 是最 简洁 、最 坚强 的 主张 ,因此 点 是绘 画最初 点 的要 素 。” l 在 构成 设计 中,线 是很 重要 的视 觉 形态 元素 , 必 不 可少 的 ,如松 风水 阁 、小 沧浪 都为 两面 邻水 ,而 各式 游 廊 、 ( 它是 点移 动 的轨迹 。在 造 型设计 上 ,线 比点 更能 表现 出 自然界 的 桥 也 都是 架于 水面 之上 ,所 到 之处 必然 可 以看 到水 的存在 ,大小 特 征 。点 的 扩大 ,线 的长 度 宽度 增 加 以及 点 线 的密 集 排 列 都 可 形 状 不 同的湖 面给 人一 种连 绵 不绝 、跌 宕起 伏之 感 。在 阳光 照射 形 成面 的 感觉 ,在平 面 设计 中凡 不被 认 为是 点或线 的 形象 的都 是 下 ,湖 面显 得异 常 的温 暖安 静 ,微风 拂 来则 是波 光粼 粼 ,把 静动 面 ,因此 面 的构成 可谓 是 点和线 扩展 的构 成 ,但其 效 果与 点 、线 之 态 结合 得恰 到好 处 。而塔 影 亭倒 影 映于澄 澈 的水 中更 是增 添 了 别有 洞 天 ”,它 比较起 来 更为 明确 突 出 ,富有 力量感 。这 些 简单 的几 何形 式通 过 其 中 的趣 味 。提 到面不 得 不让 人想 到拙 政 园的 “ 是一个 弧 形的 门洞 ,这 可 以看 作是 虚面 , 幽深 的洞 穴感起 到 框景 不 同的造型 体现 出 了艺 术 的形 式美 。
江南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以苏州拙政园为例
江南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以苏州拙政园为例摘要:拙政园是江南私家园林的典范,因此本文主要拙政园为研究对象,详细探讨它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景观分区、各级园路、铺地、园林建筑、小品等要素,并对其处理手法,规划设计理念,以及造型,材料,体量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与论述,归纳出江南古典园林的造园方法,并总结出其艺术特征。
关键词:布局分区建筑小品园路铺地结构工程正文:江南自宋朝以来,一直都是经济繁荣人文荟萃的地方,私家园林普遍兴旺发达,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均为全国之冠,一直保持着在中国后期古典园林发展史上与北方皇家园林并峙的高峰地位,其中苏州可视为江南园林的代表。
苏州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它以园林数量众多、布局别具匠心、建筑巧夺天工、景致变化多端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
有人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园林作为传统建筑的艺术精品,是博大精深的。
江南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有其许多独特之处。
无论说到古典园林还是苏州园林,都不得不提到拙政园。
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
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刻、花木园艺、园路铺装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并蕴含了浓厚的文化底蕴,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拙政园,位于苏州城区东北隅娄门内,占地约72亩,是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园址在唐代是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时建有大宏寺。
明正德四年(1509),因官场失意而还乡的御史王献臣,购下大宏寺遗址和附近的低洼地营建园林,并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也”文意,取名为“拙政园”。
拙政园的一草一木、一池一塘、一厅一屋,每一处景观和设计,都是历任主人营建、积累的结果。
可以说,数百年来拙政园虽然经历了不同的设计者和维护者,但不同时期拙政园的主人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宗旨和目标,即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创造、利用、融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力图营造、维护一个最优美宜人的人居环境。
中国古典园林框景中“象”的表现——以苏州拙政园为例
2019年第2期现代园艺中国古典园林框景中“象”的表现———以苏州拙政园为例陈雨萌(中南民族大学,湖北武汉430074)摘要:中国古典园林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框景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造园手法。
结合迹象论的观点,以苏州古典园林拙政园为研究对象,分析园林中框景之“象”的表现,并探究框景中所营造的意境。
关键词:迹象;框景;拙政园框景是有意识地设置框洞,并引导观者在特定位置,通过框洞赏景的造景手法。
杜甫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窗”就是框景的表现。
窗洞为框,景置于其中,便框出一幅画面。
框景的2种构成方式为因景设框和对景设框———框既存则于框中造景,景已成则为之择位立框。
苏州拙政园设计规划面积有限,想要在有限的尺度中营造出自然山水的意境,需要运用多样的框景手法和各种景观元素。
所以,框景的呈现一定是精心设计,构图精妙才能称框住了“景”。
1框景与迹象论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是有迹有象的,视觉艺术尤其如此。
“迹”包括笔墨、肌理、笔触、质感、色彩之类;“象”包含轮廓、形象、造型、构成等。
在框景中“迹象”同样存在,框景所谓有框有景,框中的景由不同的迹象元素通过一定的空间秩序组合而成,而这些迹象元素包含水、山石、花草等。
自然所造之迹千差万别,即使它们有着同样的命名,但仍然有个体的差异性,如相同品种的草木,同类别的山石组合而成象的视觉感受也是不同的。
正是由于个体的“迹”的微小差异,造就了“象”的相似又不尽相同,也正是因为迹象的共同作用造就了框景的不同。
但由于在框景所展现出的视觉传达中,迹元素较于零散局部,迹融入了象中,或者可以认为框景中的迹就是象,再看框景中的象则显而易见就是框住的景,这样一来在框景的迹象关系中象的表现更为突出。
2框景中“象”的表现2.1“框”的象框景中框的形式多样,框的象也变化万千。
框以漏窗、空窗及洞门的形式居多,并最易形成框景的效果。
廊柱和栏杆构成框洞,配合适当的景也可产生框景;拱桥桥洞和假山的岩洞也可以构成框景,这些元素均是形成框景景观的组成部分。
中国古典园林中建筑与自然结合的案例
中国古典园林中建筑与自然结合的案例中国古典园林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与自然的完美结合而闻名于世。
下面列举了10个以建筑与自然结合为特点的中国古典园林案例。
1. 苏州拙政园苏州拙政园是中国最著名的古典园林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园内建筑布局精巧,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
例如,园内的“深秋忆岳阳楼”将建筑与水景相结合,形成了一幅别具一格的山水画。
2. 扬州瘦西湖扬州瘦西湖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水乡古典园林,其建筑与水景相互融合,给人一种宜人的感觉。
园内的小桥、流水、廊亭等建筑与湖泊、荷花等自然景观相映成趣。
3. 成都武侯祠成都武侯祠是中国历史文化名人刘备的纪念堂,也是一座典型的古典园林。
园内的建筑以传统的四合院形式为主,与周围的树木和花草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
4. 北京颐和园北京颐和园是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园内的建筑主要依山傍水,与山水相互呼应,形成了独特的景观。
例如,园内的“万寿山”上建有建筑群,与山势相融合,给人一种壮丽的感觉。
5. 苏州留园苏州留园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古典园林,建筑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效果。
园内的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与园内的水景、花木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宜人的氛围。
6. 杭州西湖杭州西湖是中国著名的自然景观和古典园林,建筑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
园内的建筑主要以亭台楼阁为主,与湖泊、山岳相映成趣,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7. 成都锦里古街成都锦里古街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古代街市,也是一座典型的古典园林。
街道两旁的建筑以传统的四合院为主,与周围的花草树木相得益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氛围。
8. 青岛栈桥青岛栈桥是一座位于海边的古典园林,建筑与大海完美结合。
栈桥上的建筑风格独特,与海水、海岸线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宜人的景观效果。
9. 南京夫子庙南京夫子庙是中国历史文化名人孔子的纪念堂,也是一座典型的古典园林。
园内的建筑以传统的四合院为主,与周围的树木和小桥流水相得益彰,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感觉。
以“拙政园”为例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
以“拙政园”为例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听老师讲完中国古代建筑后,我对中国古代的园林建筑非常感兴趣,联系到自己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学习,发现她们之间有很多的互通之处,整理一下老师讲课的内容和课间放的“苏州园林“的视频,再到网上搜寻了一些资料,整合出这篇文章,作为对课程的些许收获。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 是建立在中华民族独特哲学思想上的一门艺术性很高的建筑门类, 有着丰富的艺术特色。
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
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刻、花木园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
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中国园林的艺术特色, 是两千年来士这个阶层的价值观念、社会理想、道德规范、生活追求、和审美趣味的结晶。
要研究它, 还得主要从自然美的发现和田园生活的意境两方面入手, 而田园生活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思想内容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师法自然!, 不但是在园林的形式上模仿自然的景观, 更重要的是追求一种自然的生活。
士主要是通过追求自然的生活才对自然的美有所会心的。
园林是作为自然的生活的场所环境, 才被要求自然的风格。
从拙政园的筑山、理水、植物配置这些风景园林的构景要素中可以体现出这一观点。
园林中假山都是真实的山体的抽象化、典型化。
李渔在《一家言》中强调垒石叠山必须要以园林的艺术情调为基准, 体现文人的清隽清韵。
园林中各种水体也是自然界中河、湖、海、池、溪、涧、泉、瀑等的艺术概括, 根据园内地势和水源的具体情况, 或大或小, 或曲或直, 或静或动, 用山石点缀岸、矶, 堆岛筑桥, 以营造出一种岸曲水洞, 似分还连的意境。
在有限的空间里尽量模仿天然水景的全貌。
这就是“一勺则江湖万里”园中植物的基调主要以白、蓝或墨绿色等冷色调为主,园中还多用常绿之植物, 如四季常青的翠竹、苍松等, 这些植物的青绿色彩正适合表达清朗明净、闲适的心境和飘渺的意境。
拙政园赏析
古典园林造景手法赏析-----以拙政园为例容摘要:本文先从空间布局展开,全局上把握整个园林的造景特点和风格,对拙政园进行赏析。
同时,从造景手法的角度出发,详细介绍了借景,对景,障景,框景,题景,漏景,夹景等手法的特点及产生的效果。
关键字:拙政园造景手法空间结构1引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博大精深,尤以造园组景手法最为精妙,可归纳为立体交融式,即分区设景。
园中有园,景中有景,步移异景。
组景讲究起景、入胜、造极、余韵的序列。
注重层次、抑扬、因借、虚实的安排。
单是基本的组景手法,就达十余种之多,如:借景、对景、漏景、障景、限景、夹景、分景、接景、返景、点景……不一而足。
其中“借景”、“对景”、“分景”为组景手法中最为重要的手法。
拙政园的造景手法甚多,本文以“拙政园”为例,重点分析几种手法,希望在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能更深入的理解我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精髓,并有效地运用于现代园林的营造之中。
2 空间布局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年间,现在全园包括东、中、西三部分。
东部占地约2万m2,明快开朗,其东北、西南为草地,丛植、群植黑松、广玉兰、桂、青枫、香樟,林木葱郁。
平岗远屿,竹坞曲水,山峦明秀,景物舒旷。
其间分布“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秫香馆”、“放眼亭”等建筑。
中部是全园的主体和精华,是典型的多景区复合的园林,园林空间既有划分又通过游路线的经营而形成序列组合。
划分主次分明而又不流于零散。
组合敞闭开合变化有序层次清晰。
它的主要游览路线上有前奏、承转、高潮、过渡、收束等环节表现了动观组景的诗一般的韵律感,给人的印象十分深刻。
西部以曲尺形水池为中心,散为主,聚为辅,处理上与中部截然不同。
3 造景手法分析3.1借景“借”是指园外的联系,“借景”指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视景围中。
《园冶》特别强调“借景”“为园林之最者”。
“借者,园虽别外,得景则无拘远近”,它的原则是“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方法是布置适当的眺望点,使视线越出园垣,使园之景尽收眼底。
园林规划设计实习报告——浅析中国古典园林“借景”“对景”“分景”手法——以苏州拙政园为例
园林规划设计实习报告——浅析中国古典园林“借景”“对景”“分景”手法——以苏州拙政园为例一、引言园林规划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它不仅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优化利用,更注重人文景观的营造。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以其独特的设计手法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其中“借景”、“对景”、“分景”是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以苏州拙政园为例,浅析这三种手法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二、苏州拙政园的背景介绍苏州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是中国著名的古典园林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该园占地面积约为2.27公顷,建于明代中期,原为工部右侍郎在位时的私家园林。
园林设计以山水为主题,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思想和审美特点。
三、借景手法的运用1.定义借景是指通过巧妙的布局和设计手法,将远景与园林相结合,使园林景观融入自然景观中,创造出一种宏大而富有层次感的空间感受。
2.苏州拙政园的借景手法苏州拙政园充分利用了周围自然山水资源,在设计中借鉴了“远口二景”的手法。
园林将园内水池与外部景观相融合,以九曲桥为界分割出两个区域,通过桥洞的连续穿越,将远处的石山和草地引入园内,巧妙地利用了周边自然景观的优势。
四、对景手法的运用1.定义对景是指将园内景点与园外景观进行对称布置,使两者形成一种镜面呼应的效果,增强景观的观赏价值和审美效果。
2.苏州拙政园的对景手法苏州拙政园设计中运用了对景的手法,主要体现在对称的建筑布局和景观构建上。
例如,园内的别墅“闲云草堂”与“薄荷香榭”形成了对称的景观,呈现出一种相互呼应的美感。
同时,在景观构建上,拙政园采用了花径、假山、移山等手法,使每个景点都与周围环境相呼应,产生整体的视觉效果。
五、分景手法的运用1.定义分景是指根据不同的功能和意义,在有限的空间内,将园林划分为不同的景点,每个景点具有独立的特色。
2.苏州拙政园的分景手法拙政园将整个园林划分为前、中、后三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有独立的景点和意义。
拙政园园林艺术鉴赏
拙政园园林艺术鉴赏中国古典园林是一门综合艺术,各学科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充盈着精神内容和物质享受的生活境域。
拙政园的艺术特征就在于由诗入园与人景合一、由画入景与物我圆融、由情入境与情景交融。
下面由店铺为你整理拙政园园林艺术鉴赏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拙政园园林艺术鉴赏我国造园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园林中树立着独特风格。
园有静观、动观之分,这一点在造园之初,就要考虑。
何谓静观,就是园中予游者多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
二者说来,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
庭院专主静观。
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
前者如苏州“网师园”,后者则苏州“拙政园”差可似之。
人们进入网师园宜坐宜留之建筑多,绕池一周,有槛前细数游鱼,有亭中待月迎风,而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静中生趣。
至于拙政园径缘池转,廓引人随,与“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的瘦西湖相仿佛,妙在移步换影,这是动观。
立意在先,文循意出。
动静之分,有关园林性质与园林面积大小。
象上海正在建造的盆景园,则宜以静观为主,即为一例。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
叠山理水要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山与水的关系究竟如何呢?简言之,范山模水,用局部之景而非缩小(网师园水池仿虎丘白莲池,极妙),处理原则悉符画本。
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
我曾经用“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与“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路)随地作低平”来说明山水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从真山真水中所得到的启示。
明末清初叠山家张南垣主张用平冈小陂、陵阜陂阪,也就是要使园林山水接近自然。
如果我们能初步理解这个道理,就不至于离自然太远,多少能呈现水石交融的美妙境界中国园林的树木栽植,不仅为了绿化,且要具有画意。
窗外花树一角,即折枝尺幅;山间古树三五,幽篁一丛,乃模拟枯木竹石图。
重姿态,不讲品种,和盆栽一样,能“入画”。
拙政园的枫杨、网师园的古柏,都是一园之胜,左右大局,如果这些饶有画意的古木去了,一园景色顿减。
园林规划设计实习报告——浅析中国古典园林“借景”、“对景”、“分景”手法——以苏州拙政园为例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借景”、“对景”、“分景”手法——以苏州拙政园为例摘要:借景、对景、分景是我国古典园林组景手法中较为常用的三种,尤其是借景,《园冶》特别强调“借景”“为园林之最者”,“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
而“对景”、“分景”又从不同角度对“借景”进行补充,三者包含内容颇多,极具价值,从而共同成为我国古典园林造园组景18法中的重要手法。
本文就以苏州“拙政园”为例,重点分析“借景”、“对景”、“分景”这三种组景手法。
关键词:拙政园;组景手法;借景;对景;分景1引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博大精深,尤以造园组景手法最为精妙。
古人总结我国古典园林组景共有18种方法,即:对景、借景、夹景、框景、隔景、障景、泄景、引景、分景、藏景、露景、影景、朦景、色景、香景、景眼、题景、天景。
其中“借景”、“对景”、“分景”为组景18法中最为重要的手法,本文以苏州“拙政园”为例,重点分析这三种手法,希望在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能更深入的理解我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精髓,并有效地运用于现代园林的营造之中。
2“借景”的定义及其内容2.1借景定义“借”是指园内外的联系,“借景”指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
《园冶》特别强调“借景”“为园林之最者”。
“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它的原则是“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1],方法是布置适当的眺望点,使视线越出园垣,使园之景尽收眼底。
其目的是把各种在形、声、香上能增添艺术情趣、丰富画面构图的外界因素,引人到本景空间中,使景色更具特色和变化。
园林中的借景有收无限于有限之中的妙用。
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于有限之中。
2.2借景种类借景因距离、视角、时间、地点等不同而有所不同,可分为直接借景和间接借景。
2.2.1直接借景①近借:在园中欣赏园外近处的景物。
②远借:在不封闭的园林中看远处的景物,例如靠水的园林,在水边眺望开阔的水面和远处的岛屿。
园林规划设计实习报告——浅析中国古典园林“借景”、“对景”、“分景”手法——以苏州拙政园为例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借景”、“对景”、“分景”手法——以苏州拙政园为例摘要:借景、对景、分景是我国古典园林组景手法中较为常用的三种,尤其是借景,《园冶》特别强调“借景”“为园林之最者”,“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
而“对景”、“分景”又从不同角度对“借景”进行补充,三者包含内容颇多,极具价值,从而共同成为我国古典园林造园组景18法中的重要手法。
本文就以苏州“拙政园”为例,重点分析“借景”、“对景”、“分景”这三种组景手法。
关键词:拙政园;组景手法;借景;对景;分景1引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博大精深,尤以造园组景手法最为精妙。
古人总结我国古典园林组景共有18种方法,即:对景、借景、夹景、框景、隔景、障景、泄景、引景、分景、藏景、露景、影景、朦景、色景、香景、景眼、题景、天景。
其中“借景”、“对景”、“分景”为组景18法中最为重要的手法,本文以苏州“拙政园”为例,重点分析这三种手法,希望在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能更深入的理解我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精髓,并有效地运用于现代园林的营造之中。
2“借景”的定义及其内容2.1借景定义“借”是指园内外的联系,“借景”指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
《园冶》特别强调“借景”“为园林之最者”。
“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它的原则是“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1],方法是布置适当的眺望点,使视线越出园垣,使园之景尽收眼底。
其目的是把各种在形、声、香上能增添艺术情趣、丰富画面构图的外界因素,引人到本景空间中,使景色更具特色和变化。
园林中的借景有收无限于有限之中的妙用。
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于有限之中。
2.2借景种类借景因距离、视角、时间、地点等不同而有所不同,可分为直接借景和间接借景。
2.2.1直接借景①近借:在园中欣赏园外近处的景物。
②远借:在不封闭的园林中看远处的景物,例如靠水的园林,在水边眺望开阔的水面和远处的岛屿。
拙政园赏析总结
拙政园赏析总结引言拙政园,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
它被誉为“苏州园林之冠”,也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拙政园以其卓越的园林设计和精美的景观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拙政园的历史背景、设计特点以及其所传达的文化内涵进行总结和赏析。
一、历史背景拙政园建于明代乾隆年间,由当时的苏州河道总督袁枚所建。
袁枚是一位文学家、诗人和官员,他以学术著述和政治成就闻名于世。
拙政园得名自袁枚的书法作品《拙政园记》。
建造拙政园的初衷是为了表达袁枚对官场生涯的烦躁和对人生的思考。
拙政园的设计纳入了袁枚的政治理念和生活哲学。
二、设计特点1.融合南北园林风格拙政园巧妙地融合了江南水乡和北方园林的元素。
园林内有水池、大堤、假山、廊庑、花厅等景观元素,既展现了南方园林的柔和和韵味,又体现了北方园林的庄重和雄浑。
2.以山水为主题拙政园以景观居主要地位,以人工山水景观为主题。
园中的池塘、假山、石桥等元素都精心布置,呈现出山水画般的美景。
通过运用不同的水景、山石和植物来创造出变幻的景观,使人们在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
3.空间布局合理拙政园的空间布局精心考虑了视线和空间的流动性。
整个园林布置紧凑,形成了一个环环相扣的空间结构,使参观者能够沿着景观的路线流畅地游览整个园林。
同时,不同景观之间也有巧妙的过渡,使得整个园林具有统一的主题和风格。
4.注重意蕴和隐喻拙政园在设计中注重意蕴和隐喻,通过景观元素的安排和组合来表达特定的意境和文化内涵。
例如,用小桥和流水来象征人生的纷繁和变幻,用假山和花木来表达人生的起伏和荣辱。
这些设计都寓意着袁枚对政治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三、文化内涵1.心境与政治拙政园既是袁枚的心灵寄托,也是他对政治理想的反思和追求。
园林中的景观和环境都表达了袁枚对官场生涯的多愁善感和对现实的审慎态度。
2.自然与人生拙政园运用山水和植物来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园中山水之美和植物的精心安排,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向人们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生命力。
拙政园园林艺术赏析
拙政园园林艺术赏析拙政园径缘池转,廊引人随,与“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的瘦西湖相仿佛,妙在移步换影,这是动观。
园有静观、动观之分,这一点我们在造园之先,首要考虑。
何谓静观,就是园中予游者多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
二者说来,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
庭院专主静观。
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
前者如苏州网师园,后者则苏州拙政园差可似之。
人们进入网师园宜坐宜留之建筑多,绕池一周,有槛前细数游鱼,有亭中待月迎风,而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静中生趣。
至于拙政园径缘池转,廊引人随,与“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的瘦西湖相仿佛,妙在移步换影,这是动观。
立意在先,文循意出。
动静之分,有关园林性质与园林面积大小。
像上海正在建造的盆景园,则宜以静观为主,即为一例。
1.障景就是“一步一景、移步换景”,最典型的应用是苏州园林,采用布局层次和构筑木石达到遮障、分割景物,使人不能一览无余。
古代讲究的是景深,层次感,所谓“曲径通幽”,层层叠叠,人在景中。
中园之门原来就是拙政园的正门,可惜今已封闭。
进入砖雕门楼,一座小小天井,深仅几步而已,但那株文征明手植巨藤,已届五百岁高龄,枝干蟠曲如龙,绿叶遮天蔽日,有“蒙茸一架自成林”之说。
天井之北为卧虬堂,然后一路向北均为拙政园的住宅区。
行至最底,得一门,门内咫尺之远即有一座高大的黄石假山耸立眼前,山有东、西两峰,视线越过中间低处,可见主厅远香堂飞檐翘角隐现其间,这种半遮半露的处理激起游人更大的兴趣。
以山障景是古典园林中最为传统的手法,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述的大观园也是采用此种手法。
2.框景框景也是有意识的设置框洞式结构,引导观者在特定位置通过框洞赏景的造景手法。
利用门框、窗框、门洞、窗洞、山洞以及树木等作为框架,有选择地摄取空间景色,易于产生绘画般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2】比如这一幅漏窗。
墙上连着一个又一个都被造出画框样子的漏窗,每一个漏窗图案均不相同,透过漏窗看到的外面的景色也各不相同,犹如在廊墙镶嵌着一幅又一幅精美的画。
举例说明中国园林的审美境界。
举例说明中国园林的审美境界。
中国园林的审美境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举例说明:
1. 苏州园林:苏州园林以其精致的设计和巧妙的布局而闻名。
例如,拙政园是一座典型的苏州园林,它以小巧而精美的构筑物、静谧的水池和错落有致的植物为特色。
园中的亭台楼阁巧妙地融入了自然景观中,使人感到与自然融为一体。
2. 圆明园:圆明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杰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它将山水画廊、湖泊、宫殿和建筑物融为一体,制造出恢弘壮观的氛围。
园林中的水景被精心设计,运用了流水、瀑布和湖泊,形成了独特的水景效果。
3. 西湖:西湖位于杭州,是一座千年古城的名片。
西湖的园林景观以其优雅和纯粹而受到广泛赞誉。
例如,苏堤是西湖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堤上的柳树和梅花春夏秋冬各有风情。
雷峰塔则为湖上增添了一种古朴的美感。
总体而言,中国园林的审美境界在于将自然和人工构筑物巧妙地结合起来,以创造一种和谐、平衡和独特的景观。
这些园林通过精心设计的景观元素、精致的建筑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审美理念和智慧。
借景——拙政园的精妙所在
借景——拙政园的精妙所在中国四⼤名园之⼀的拙政园,巧借内、外之景的⼿法让⼈叹为观⽌。
借景是中国传统园林的重要理念和技法之⼀, 《园冶》⾥讲“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另外的⽂献中甚⾄可见“其(造园)妙在借景,⽽不在造景”的论述。
拙政园借景北寺塔的巍峨雄伟,园内⽔池中倒影着塔影。
从拙政园的东园⾛过中园洞门,⼈在倚虹亭处抬眼望,就能看到拙政园借景的神来之笔。
迎⾯是舒展的⽔⾯,视线掠过曲桥、⽅亭,不远处⼀座玲珑宝塔露出⼤半个⾝段。
这璀璨之塔,倒映池中,有朦胧的“远”,有塔顶的“⾼”,还有倒影的“深”,借景⼀塔,满园皆活。
▲借景北寺塔其实,这是园外1.5公⾥处报恩寺内的北寺塔。
此座三国时建起的佛塔已有1700多年历史了。
有着近500年园龄的拙政园,当年造园借⽤此景,不仅巧补了私家园林不能造塔之缺,还让⼈在西望中觉得园景更加幽深起来。
(下图请将⼿机横放欣赏)苏州政府对整个⽼城区的建筑进⾏限⾼要求,尤其是拙政园和北寺塔之间的建筑,⾼度均不可超过北寺塔,⽬的就是让拙政园中可以形成借景,使游客可以从园中开阔直观地观赏到北寺塔的美景。
这是古典园林巧妙借景的典型佳例,点明了,哪个不惊讶赞叹?梧⽵幽居亭借园洞门的妙处,观⼀年四季变化。
▲梧⽵幽居中园的梧⽵幽居是⼀座四⾓上翘的⽅亭,是⼀个很有特⾊的景点。
亭⼦设了四个圆形门洞,形成漏景,可观赏春⼭、夏荷、秋叶、冬⽵。
春借迎春花的飘扬,夏借荷花的点缀,秋借⽵⼦的笔直,冬借冰柱的晶莹。
▲秋⽇⾥梧⽵幽居的漏景“梧⽵幽居”周植青桐(即梧桐)及⽵,以⽐兴神话传说“凤凰⾮梧桐不栖,⾮⽵实不⾷”句意。
⽽园主则⾃⽐凤凰,以喻⾮明君不出仕之意。
过“⼩飞虹”廊桥,游⼈可上⼀只泊岸旱船。
此为上称瀓观楼、下名⾹洲的⽯砌画舫楼船,搁⽯跳板数百年停于三⾯叶碧鲜灵的荷池中。
▲⾹洲因苏州园林⼤都筑有⾼⾼的围墙,使得园林⾯积更加⼩巧,园主为了能够扩⼤园林的空间感和层次感,通常会采取镜借。
它不但使园内的景⾊映⼊镜中,增加景深层次,化实为虚,⽽且也把实在的景观引⼊镜中,令⼈产⽣新奇之感,使我们共游幻像之中。
中国古典园林案例分析(自动保存的)
护妙
拙政园中、西部分平面图(正南为八旗直奉会馆,西南、东南均为住宅)。
拙政园,数易其主,南部为八旗直奉会馆及住宅,为一大型私家园林。可分中、西、东三部分,并各具相对的
独立性,中、西两部分其空间组成尤富变化。
1.1.
1.某建筑物或“景”与周围其它景物的关系,从视觉上讲就是一种互为看与被看的关系。
2.即使一亭一榭,只有巧妙地满足看与被看的要求,才能充分的体现出各种视觉关系的制约性。其中的扇面亭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
留听阁:为单层阁,体型轻巧,四周开窗,阁前置平台,是赏秋荷听雨的绝佳处。阁内最值得一看的是清代银杏木立体雕刻松、竹、梅、鹊飞罩,刀法娴熟,技艺高超,构思巧妙,将“岁寒三友”和“喜鹊登梅”两种图案柔和在一起,是园林飞罩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塔影亭:在留听阁,回头望塔影亭,顿觉美妙致至。攒尖的八角亭映入水中,宛如宝塔,端庄怡然,不失为西部花园中一个别致的景观。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之美苏州拙政园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之美苏州拙政园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之美——苏州拙政园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以其精湛的园林技艺和独特的美学价值而闻名于世。
作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苏州拙政园,是一座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园林,被誉为“江南园林之王”。
本文将从园林设计、景观构造、艺术独特性等方面探讨苏州拙政园的美。
苏州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占地面积约为5.29万平方米。
其建造始于明代,是明末政治家、文化名人、书法家、园林设计师王时敏所建,后经过多次修缮和扩建而成。
苏州拙政园秉承了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理念,融合了南方园林的柔和特点和北方园林的严谨风格,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风景。
首先,苏州拙政园的园林设计以“小巧玲珑”为特点。
整个园林面积相对较小,但内部却有着错落有致的布局,使得整个空间有层次感和宽敞感。
步入园林,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缩小版的世界,每一步都能感受到不同的景致和意境,充满了回味和探索的乐趣。
其次,苏州拙政园的景观构造独具匠心。
园内的水池、假山、廊桥、花草树木等元素被布置得恰到好处,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例如,一池清水倒映着园中假山和廊桥,形成了别有一番韵味的景象。
而园林中的假山石材选取也非常讲究,形态各异,有的像动物,有的像古人,让人在品味园林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
再次,苏州拙政园的艺术独特性体现在建筑上。
园内有着精美的亭台楼阁,它们不仅是欣赏园景的观景点,也是文人雅士吟诗作画的场所。
亭台楼阁的建筑风格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以曲线为主要构造形式,展现出中国园林建筑所独有的柔和美感。
除了建筑本身的美感外,苏州拙政园还有许多石刻和雕塑作品,这些艺术品既为整个园林增添了一抹艳丽的色彩,也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总的来说,苏州拙政园作为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代表之一,展示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独特之美。
其设计布局精巧,景观构造巧妙,艺术表现独特,使人仿佛进入了一个精美的画卷。
拙政园的美,不仅体现在园林建筑本身,更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审美理念。
明代私家园林理景艺术浅析——以苏州拙政园为例
2021年第04期现代园艺明代私家园林理景艺术浅析———以苏州拙政园为例黄玲,聂博文,肖沙沙,吴铁明*(湖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设计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摘要:纵览私家园林之大观,江南苏州园林是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私家园林。
从源自于自然山水的皇家园林,到后期巧夺天工的私家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园内景观,引人无数,望景抒情、驻足留墨。
主要以苏州拙政园为例,从造园的来由、元素、手法3个方面,基于时间线的造园来由,综合山之秀丽、水之灵动、筑之精巧、植之多彩4个造园元素的特征,以此总结出障景、框景、借景、对景、漏景等的造园手法。
并指出,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层次的近景远景的造园理念是造就私家园林艺术奇观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私家园林;理景艺术;拙政园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苏州以其优越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历史文化条件,打造了深厚的造园基础。
中国古典园林以江南私家园林为代表,始于春秋时期,形成于五代时期,成熟于宋代时期,繁盛于明清时期。
据历史记载,在鼎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00余处。
迄今为止,保存尚好的仍有十余处。
拙政园是中国江南园林的四大名园之一,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典范,它以其自身的色调淡雅、古朴沉稳、钟灵毓秀集中体现了私家园林的“精、灵、秀、透”的特点。
山石、水体、建筑、植物是私家园林中必不可少的造园要素,则拙政园便是通过对这些要素的巧妙设计和安排,总结障景、框景、借景等造园手法,再融入私家园林造园理念,从而形成物我合一的艺术综合体[1]。
1明代私家园林兴起的历史背景及特点1.1“园”择地而生由于明朝初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元代蒙古族的压制,因此江南园林的风格仍然以宋代为主。
造园家们在造园理念上追求大雅和理性,造园手法过于拘束。
至明朝中后期,政治、经济及思想都逐渐得到发展和解放,造园家们纷纷转变设计思想,追求的是精神的解放和个人的自由,强调个人价值和审美艺术性。
从而,私家园林在造园手法和艺术水平上都得到了较大提升。
拙政园建筑案例分析
拙政园建筑案例分析
总结
拙政园作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其建筑案例 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通过对拙政园的建筑 案例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拙政园的建筑注重 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在材料选择上以木材 为主;在结构形式上采用传统的抬梁式和穿 斗式结构;在装饰手法上注重雕刻和彩绘等 ;在文化内涵上蕴含着丰富的古代文化底蕴 。这些特点使得拙政园成为中国古代园林艺 术的典范之一
建筑特色
木结构建筑
拙政园建筑案例分析
拙政园中的建筑多采 用木结构,以传统的 抬梁式和穿斗式结构 为主。这种结构具有 抗震性能好、承载能 力强等优点,同时也 符合古代中国的建筑 审美观念。在建筑细 节方面,拙政园的建 筑注重雕刻和彩绘等 装饰手法,使得整个 建筑显得更加精美和 典雅
拙政园建筑案例分析
-
谢谢观看
拙政园建筑案例分析
倒影楼是拙政园中一座具有特色的建筑,它位于园区的水池旁。倒影楼的建筑风格独特, 以青砖和琉璃瓦为材料,呈现出一种古朴典雅的气息。倒影楼的底层设有大厅和餐厅,供 游客休息和用餐。上层则设有阳台和长廊,可以俯瞰整个园区的美景。在倒影楼的倒影中
,整个园区的景色显得更加美丽动人
拙政园建筑案例分析
山水园林景观
拙政园的建筑与园林景观融为一 体,通过假山、水池、花木等元 素创造出一种自然与人文相融合 的景观。在建筑设计中,注重与 周围环境的协调性,使得整个园 区呈现出一种和谐统一的美感。 同时,通过运用借景、对景等手 法,使得整个园区的景色更加丰 富多彩
拙政园建筑案例分析
文化内涵丰富 拙政园的建筑不仅具有观赏价值和使用功能,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许多建筑名称都 取自于古代文人的诗句或典故,如"芙蓉榭"、"雪香云蔚亭"等。这些名称不仅体现了古代 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也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拙政园中的许多 建筑还反映了古代中国的社会风俗和文化传统,如庭院布局、家具陈设等都体现了古代中 国的文化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园林的欣赏特色——以拙政园为例【摘要】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
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
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
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
所以能正确体会和欣赏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对继承和进一步发展中国园林艺术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以拙政园为例,通过具体对拙政园的造园和造景特色的分析举例来阐述中国古典园林的欣赏特色,从而进一步揭示中国造园艺术的灵魂所在。
【关键字】中国园林欣赏特色拙政园【前言】中国古典园林。
它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个性特征鲜明,而又多采多姿,极具艺术魅力,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最。
在近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留下了它深深的履痕,也为世界文化遗产宝库增添了一颗璀灿夺目的文明之珠。
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中国园林之母”之称的拙政园充分继承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优势和特点,1.1筑山为表现自然,筑山是造园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中国古典园林常常通过筑山来营造山林之美,从而寄托自己的精神追求。
而在园林中常常通过筑山来丰富园中景致,达到合理自然地分割空间和增加景物层次的作用。
因此我们在园林中常常可以看到各式的假山错落有致的分布在园林的各个地方,使得整个园林增加了许多自然艺术气息,也使得园林更加和谐和富有自然之美,也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和对对自然美的向往。
在拙政园中更不乏各种假山的错落分布更为园林增加了几分情趣和美感。
1.2理池为表现自然,理池也是造园最主要因素之一。
不论哪一种类型的园林,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无水不活。
自然式园林以表现静态的水景为主,以表现水面平静如镜或烟波浩淼的寂静深远的境界取胜。
人们或观赏山水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或观赏水中怡然自得的游鱼,或观赏水中芙蕖睡莲,或观赏水中皎洁的明月……自然式园林也表现水的动态美,但不是喷泉和规则式的台阶瀑布,而是自然式的瀑布。
池中有自然的肌头、矾口,以表现经人工美化的自然。
正因为如此,园林一定要省池引水。
在拙政园中水系尤为的多,每个建筑都几乎临水而建,因此对水系和池的处理更尤为的灵活。
1.3植物植物是造山理池不可缺少的因素。
花木犹如山峦之发,水景如果离开花木也没有美感。
自然式园林着意表现自然美,对花木的选择标准,一讲姿美,树冠的形态、树枝的疏密曲直、树皮的质感、树叶的形状,都追求自然优美;二讲色美,树叶、树干、花都要求有各种自然的色彩美,如红色的枫叶,青翠的竹叶、白皮松,斑驳的粮榆,白色广玉兰,紫色的紫薇等;三讲味香,要求自然淡雅和清幽。
最好四季常有绿,月月有花香,其中尤以腊梅最为淡雅、兰花最为清幽。
花木对园林山石景观起衬托作用,又往往和园主追求的精神境界有关。
如竹子象征人品清逸和气节高尚,松柏象征坚强和长寿,莲花象征洁净无暇,兰花象征幽居隐士,玉兰、牡丹、桂花象征荣华富贵,石榴象征多子多,紫薇象征高官厚禄等。
古树名木对创造园林气氛非常重要。
古木繁花,可形成古朴幽深的意境。
至今,拙政园仍然保持了以植物景观取胜的传统,荷花、山茶、杜鹃为著名的三大特色花卉。
仅中部二十三处景观,百分之八十是以植物为主景的景观。
如远香堂、荷风四面亭的荷(“香远益清”“荷风来四面” ;,)倚玉轩、玲珑馆的竹(“倚楹碧玉万竿长”,“月光穿竹翠玲珑”);待霜亭的桔(“洞庭须待满林霜”);听雨轩的竹、荷、芭蕉(“听雨入秋竹”,“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玉兰堂的玉兰(“此生当如玉兰洁”);雪香云蔚亭的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听松风处的松(“风入寒松声自古”),以及海棠春坞的海棠,柳荫路曲的柳,枇杷园、嘉实亭的枇杷,得真亭的松、竹、柏等等。
1.4建筑古典园林都采用古典式建筑。
古典建筑斗拱梭柱,飞檐起翘,具有庄严雄伟、舒展大方的特色。
它不只以形体美为游人所欣赏,还与山水林木相配合,共同形成古典园林风格。
园林建筑物常作景点处理,既是景观,又可以用来观景。
因此,除去使用功能,还有美学方面的要求。
楼台亭阁,轩馆斋榭,经过建筑师巧妙的构思,运用设计手法和技术处理,把功能、结构、艺术统一于一体,成为古朴典雅的建筑艺术品。
它的魅力,来自体量、外型、色彩、质感等因素,加之室布置设的古色古香,外部环境的和谐统一,更加强了建筑美的艺术效果,美的建筑,美的设,美的环境,彼此依托而构成佳景。
正如明人文震亨所说:“要须门庭雅洁,室庐清靓,亭台具旷士之怀,斋阁有幽人之致,又当种佳木怪箨,金石图书,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
” 园林建筑不像宫殿庙宇那般庄严肃穆,而是采用小体量分散布景。
特别是私家庭园里的建筑,更是形式活泼,装饰性强,因地而置,因景而成。
在总体布局上,皇家园林为了体现封建帝王的威严,和美学上的对称、匀衡艺术效果,都是采用中轴线布局,主次分明,高低错落,疏朗有致。
私家园林往往是突破严格的中轴线格局,比较灵活,富有变化。
通过对、呼应、映衬、虚实等一系列艺术手法,造成充满节奏和韵律的园林空间,居中可观景,观之能入画。
当然,所谓自由布局,并非不讲章法,只是与严谨的中轴线格局比较而言。
主厅常是园主人宴聚宾客的地方,是全园的活动中心,也是全园的主要建筑,都是建在地位突出,景色秀丽,足以能影响全园的紧要处所。
厅前凿池,隔池堆山作为对观景,左右曲廊回环,大小院落穿插渗透,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空间。
拙政园中园部分,就是这样一个格局,以“远香堂”为主体建筑,布置了一个明媚、幽雅的江南水乡景色。
古典园林里通常都是一个主体建筑,附以一个或几个副体建筑,中间用廊连接,形成一个建筑组合体。
这种手法,能够突出主体建筑,强化主建筑的艺术感染力,还有助于造成景观,其使用功能和欣赏价值兼而有之。
1.5书画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是在幽静典雅当中显出物华文茂。
“无文景不意,有景景不情”,书画墨迹在造园中有润饰景色,揭示意境的作用。
园中必须有书画墨迹并对书画墨迹作出恰到好处的运用,才能“寸山多致,片石生情”,从而把以山水、建筑、树木花草构成的景物形象,升华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墨迹在园中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题景、匾额、楹联、题刻、碑记、字画。
匾额是指悬置于门振之上的题字牌,楹联是指门两侧柱上的竖牌,刻石指山石上的题诗刻字。
园林中的匾额、楹联及刻石的容,多数是直接引用前人已有的现成诗句,或略作变通。
如拙政园的浮翠阁引自东坡诗中的“三峰已过天浮翠”。
还有一些是即兴创作的。
另外还有一些园景题名出自名家之手。
不论是匾额楹联还是刻石,不仅能够冶情操,抒发胸臆,也能够起到点景的作用,为园中景点增加诗意,拓宽意境。
书画,主要是用在厅馆布置。
厅堂里挂几书画,自有一股清逸高雅、书郁墨香的气氛。
而且笔情墨趣与园中景色浑然交融,使造园艺术更加典雅完美。
2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方法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方法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早在步入春秋战国时代,就进入和亲协调的阶段,所以在造园构景中运用多种手段来表现自然,以求得渐入佳境、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理想境界,以取得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效果。
构景手段很多,比如讲究造园目的、园林的起名、园林的立意、园林的布局、园林中的微观处理等。
在微观处理中,通常有以下几种造景手段,也可作为观赏手段。
2.1抑景中国传统艺术历来讲究含蓄,所以园林造景也绝不会让人一走进门口就看到最好的景色,最好的景色往往藏在后面,这叫做“先藏后露”、“欲扬先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采取抑景的办法,才能使园林显得有艺术魅力。
如园林入口处常迎门挡以假山,这种处理叫做山抑。
在拙政园的入口处就做了抑景处理。
2.2添景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塔,如没有其他景点在中间、近处作过渡,就显得虚空而没有层次;如果在中间、近处有乔木、花卉作中间、近处的过渡景,景色显得有层次美,这中间的乔木和近处的花卉,便叫做添景。
2.3夹景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建筑(如塔、桥等),它们本身都很有审美价值,如果视线的两侧大而无当,就显得单调乏味;如果两侧用建筑物或树木花卉屏障起来,使甲风景点更显得有诗情画意,这种构景手法即为夹景。
2.4对景在园林中,或登上亭、台、楼、阁、榭,可观赏堂、山、桥、树木…… 或在堂、桥、廊等处可观赏亭、台、楼、阁、榭,这种从甲观赏点观赏乙观赏点,从乙观赏点观赏甲观赏点的方法(或构景方法),叫对景。
2.5框景园林中的建筑的门、窗、洞,或乔木树枝抱合成的景框,往往把远处的山水美景或人文景观包含其中,这便是框景。
拙政园更不乏框景的例子。
2.6漏景园林的围墙上,或走廊(单廊或复廊)一侧或两侧的墙上,常常设以漏窗,或雕以带有民族特色的各种几何图形,或雕以民间喜闻乐见的葡萄、石榴、老梅、修竹等植物,或雕以鹿、鹤、兔等动物,透过漏窗的窗隙,可见园外或院外的美景,这叫做漏景。
2.7借景大至皇家园林,小至私家园林,空间都是有限的。
在横向或纵向上让游人扩展视觉和联想,才可以小见大,最重要的办法便是借景。
所以计成在《园冶》中指出,“园林巧于因借”。
拙政园中,从东园走过中园洞门,人在倚虹亭边刚立定,导游就会向你介绍该园借来园外之景的神来之笔。
此时,游人沿古典建筑、花草树木让出的视线走廊,掠过荷池、曲桥,就能看到不远处一座玲珑宝塔的大半个身段。
这璀璨之塔,倒映池中,步履即近,令人神往。
其实,这是园外1.5公里处报恩寺的北寺塔。
此座三国时建起的佛塔已有1700多年历史了。
有着500余年园龄的拙政园,当年造园借用此景,不仅巧补了私家园林不能造塔之缺,还让人在西望中觉得园景更加幽深起来。
3小结拙政园的空间营造中,运用了对景、隔景、障景、框景、空间渗透、虚实相生等多种造景手法,在有限的空间中拓展无限的时空观念,犹如一幅绵延不断的山水画,感性的气氛与脱俗的浪漫主义情调始终弥漫在“宛自天开”的山山水水之中。
除此之外,拙政园中还通过人与空间的交流,营造了一种物我同一的境界。
与谁同坐轩里,人与清风、明月对酒;留听阁,人与残荷互语。
园林空间的关键便在于将人与各种景物联系起来,尽管这些景物不尽相同,却都同样与人的感受发生关系,从而进一步让人对该场所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
由此看来,拙政园的空间构成不仅注重了小桥流水的物质空间,还注重了人与空间交流的精神空间,这就使我们认识到,只有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相结合的空间结构才能够真正打动人。
因此,尽管现代城市公园的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与中国古典园林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指导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空间营造手法和特点仍然对现代城市园林建设具有借鉴、参考、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