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华 追随王师十八年求学办学体会(同名4217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丽华追随王师十八年求学办学体会(同名42178)

张丽华:追随王师十八年求学办学体会

转读经交流网碧溪老师谈听讲感受:

我是一行泪珠儿从头流到尾。听到坐在我身边的潭龙老师抽泣不已,拧头看见轶男、燕之老师不断抹泪,学员们动容者众矣......

燕之老师下课后来找我玩笑是不是泪涕沾满丝巾,原来不知丝巾这项功能很强大,我笑说:有远虑者无近忧,以后要多备几条哦~

张丽华老师的虚怀若谷,待人谦卑,呆若木鸡,大智若愚,让人感觉到唯谦卦六爻皆吉也,名符其实之“大谦”也。她的演讲没有慷慨陈词,没有激昂煽情。谦卑朴实的每句言语都却饱含生命的真诚。

燃起无尽明灯传续中华慧命

主讲:张丽华

时间:2014年9月13日

地点:河南郑州

修订:2014年9月21日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们,大家午安!

今天来到这里,坐在讲台上,内心是诚惶诚恐的。所谓诚惶诚恐,是因为我自认才学不够,学问的思想体系也还没有像王老师一样,已经卓然成家。论及读经教育呢,也很惭愧,我自开办学堂,近十年以来,一路跟着同学们读经,所谓的教学相长,学生们教我比较多,真正受益的是我。所以主办方邀请我在这里跟大家演说,所谓成功者经验分享,我觉得内心是诚惶诚恐。若真要说甚么﹐就将我十多年来的学习心得感想与大家一起分享。

我记得﹐前两天坐飞机到河南来,一下飞机到机场大厅,看到很多人簇拥着、欢喜前来迎接王财贵老师,亲眼所见王老师在这片中国大地受到那么多人的热爱、尊崇,我内心起了一个大感想:有为者亦若是。身为一个读书人,他能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能为天下众生做事,而得到天下人心之所向,一个读书人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所为者不过就是如此。我们学生、晚辈所走的也是应该这条路。

主办单位跟大家介绍我时,说这位老师是跟着王财贵老师从台湾来的学生。是的,我跟随着王财贵老师,一路相随,不仅仅只是从台湾到河南三个多小时的路程,我跟随老师的路啊,不知不觉已经走了十七、八年,从来没有断过(掌声)。

流淌着中国文化不可断,要为人类理性而奋斗。这种理想就在这些人的心中。我发现王财贵老师在讲学当中,发觉在他的心中,同样的流淌着他们老师心中的理想跟向往,一样的眼光,一样的高度。所以一个老师的高度,可以成就一个学生的高度,我在这里看到了。(掌声)

当年要出国留学时,心里面的冲撞是很大的。我想要求师,而牟先生已经过世了,在我心里还是有一个惦记,惦记着财贵老师,因为我认为,这位老师是值得我景仰的,值得我跟学的。如果我要学习一个所谓的格局大的学问,我认为,我心中就是认定了这位王财贵老师﹐他是我心中的老师。所以后来我放弃出国留学,留下来在鹅湖跟着王老师学习。

去求学的时候也很简单,就是跟随,时间地点不定。或者今天在学校或者去鹅湖,王老师常去鹅湖,写他的博士论文、读书或是带读书会。我们几个学生,那时候也多是大学生,有几个都知道说王财贵老师在鹅湖,我们都会去那边,自个儿带著书自读。老师有空会给我们讲课,在这个环境浸泡之下,我开始跟着老师开始读起经典,那时候读了大概有《论语》,《大学》,《中庸》,《老子》,《庄子》。王老师教我也是从《论语》开始。跟你们说的方法是一样的。那时候的鹅湖是一个小讲堂,面积大概就是两条长桌子占满一个客厅,可以容纳15到20个人,已经很挤了。然后两间小隔间。里面有放着图书,然后还有一些文件。就在这个小地方,开始了我们的一个学习的过程。我们在这里,只要老师在,有安排课程,我们都来听。这段时间,我原来决定在这里学习一年,那后来又觉得越学越不够。

那时的鹅湖,集结了一些师大、台大、东吴、文化大学的一些研究生,有开办读书会,那时候王老师带着我们读的是牟先生的《佛性与般若》。我刚开始听的时候,跟听《论语》是不一样的。我一翻开书,全部是佛经,都是哲学的论述,第一堂课第一天坐下来,完全听不懂。虽然讲的是中文。听不懂的原因,我自己分析大概有几个,第一个就是我程度不好,第二个就是这个学问太高,我跟不上。我曾经看过王老师有篇文章:「说法第一」的哲学大师──我所知道的牟宗三。里头写的是他听牟先生的课,其中有讲到一段:「我就去旁听,也似懂非懂,以一个国文系的学生去听大哲学家对哲学研究所研究生讲的课,当然不免吃力。但我自己鼓励自己:听不懂有两种,一种是讲者本身理路未清,故做高深,当然令人莫明其妙;另一种是称理而谈壁立千仞超过听者的程度,所以难以契会。而我每听完课总有一种心灵上的震动,总觉得其中似有充实饱满的东西在闪烁,是我自己不行,把握不到。所以如果暂时听不懂,不仅不必感到遗憾,无宁要私自庆幸遇此绝学才对。同时有几位同学一起听课,都因不懂而害怕,因害怕而放弃了,我却因为有了那样的认定,所以愈不懂,愈觉有味,或许因为是初生之犊吧!」

王老师讲到去听牟先生讲课的时候,同样的也是倍受打击。他那时候是师范大学的研究生,文笔跟程度已经是不错的,但是听牟先生的课也是一大考验,牟先生讲课时如清机徐引,他的思维是渐次一层一层拔高的,所以当他爬高的时候,你在后面亦步亦趋勉强跟上,但他纵放盘旋,渐转渐高,弥高弥细,就往往愈跟愈落后,是跟不上的听不懂的。那听不懂的时候,王财贵老师是这样告诉自己的,一定是我自己程度太笨,这个学问太高明,可是越高明的学问你一定要去学,这个才是一个人类智慧的高度的一个向往。所以他那时候也是告诉自己,牟先生就是可以给他学问的那个人,所以他一定跟学牟先生。所以我那时候听到《佛性与般若》的时候,同样有这个感觉。第一个是要知道自己之不足,第二个要向往一个高明的学问,我立志要去求学。

从我开始就是,休学一年的决定,到最后决定考台湾的研究所,就是希望把学问做好。我听课一直到第四年,我听到王老师讲上一句,我可以知道下一句的意思是要讲什么的时候,那时候我才知道当下,那个“当下即是”的那个学问,接下来他要讲什么的时候,我马上就接下去的时候,我就知道我当下通了。(掌声)

这个掌声来得太快了。因为是我自己觉得我终于克服了很多陌生的词语,比如说什么叫无明,什么叫法性,什么叫无明法性心,什么叫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我终于熟悉了我终于懂得大概意思了。可是那个书翻开来从头看到尾还是有障碍。所以自己知道自己过了一关,可是更难的还在前面。我想起了佛教里面讲的「悟后起修」,你不要以为你花了工夫,你付出了努力,然后你接近它的时候它就是你的,其实不是的。

我记得今天早上王财贵老师演讲时有提过,他说我们要有一种胸怀,心中要把握一种好像很空,不是很实的。好像很空虚,可是空虚里面又有很实的那些东西。而这个东西我明白了老师在讲什么了,因为《老子》里面讲过一句话“为学

日益,为道日损”,真正你对道的明白,刚开始,你从博学之,就是你一直去听,

你一直去学,你一直去背。可是到了某个阶段的时候,你这个东西必须要拿掉,你放掉了语言,放掉概念的一个了解之后,你才能得到它里面的所谓的意义。所以我刚刚提到过读佛学,读智慧之学问也好,刚开始我悟到了一个道理,我悟到了它的形式概念语言,我花了四年我才明白才熟悉了。可是当我知道的时候,同时我也要知道,我可以得到它的语言,我可以得到它的概念,可是内在的深意还是隔着一层的。这其中的深意是寓意无穷,和生命成长一起与时俱进的。

昨天晚上听到有一位同学讲了一句话让我很感动。他说他本以为开办读经学堂,来这里学习倡导讲师培训课程应是十年磨一剑。他说这个不止是十年磨一剑,这个应该是一世一生一生一世的追寻,这句话深得我心,需要用一辈子去向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