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6单元 第12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考点探究练习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荀子·富国篇》认为“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夫天地之生万物也,固有余足以食人矣。”这反映出古代农民提高农业产量的主要方法是( )
A.种植五谷B.精耕细作
C.铁犁牛耕D.男耕女织
解析:五谷是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农作物,与提高农业产量之间没有联系,故A项错误;题干中“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可以体现出当时人们在土地上认真细致的耕作,符合精耕细作的含义,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没有提到铁犁和牛耕,故C项错误;男耕女织是古代中国农业的特点,与提高农业产量没有联系,故D项错误。
答案:B
2.右图所示工具名为“桔槔”。《庄子》载:“子贡南游于楚,Array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
对“桔槔”解读正确的有( )
①桔槔最迟在战国已经出现②桔槔是我国较早的灌溉工具③
与牛耕共同提高了农业生产力④反映了中央集权对农业的重视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根据题干中“反于晋”可知“桔槔”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①正确;根据题干中“将为圃畦”可知“桔槔”是用于灌溉种蔬菜的田畦,故②正确;从图片中可看出,“桔槔”方便了人们取水灌田,所以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已经出现,故③正确;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形成中央集权的政府,故④错误,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3.阅读下表,据此无法推论的是( )
A.黄河治理是古代治水的重点
B.从汉代到唐朝疆域不断扩大
C.水利是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
D.经济重心由北方向南方转移
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知,治水事业活动的次数与疆域扩大无直接联系,B项据此无法得出,故符合题意。其他三项推论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答案:B
4.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中国古代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三个时期。其中与“封建时代”对应的土地制度是( )
A.氏族公有制B.井田制
C.均田制D.私有制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部落时代”指的是原始社会,对应的土地制度是氏族公有制;“郡县时代”是指封建社会,对应的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时代”中的“封建”是指封建邦国,即分封制,对应的是奴隶社会的井田制。故B项正确。
答案:B
5.“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 )
A.自然经济的脆弱性B.欧洲经济后来居上
C.铁犁技术更新缓慢D.小农经济的停滞性
解析:材料认为中国“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即小农经济和社会保持稳定,“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自然经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表现出脆弱性,与题意无关,故A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国的小农经济,故B项错误;铁犁技术更新缓慢只是其稳定不变的原因之一,故C项错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及社会结构保持稳定,与欧洲差距拉大,表现出停滞性,故D项正确。
答案:D
6.下面两幅图片的前后变化说明中国古代( )
A.人身依附关系加强
B.家庭手工业已消失
C.市场需求不断扩大
D.机器工业开始出现
解析:根据图片中由部分产品进入市场到产品全部进入市场可知,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故C项正确;两幅图片反映了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故排除A项;B、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答案:C
7.日本史学界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革命的时代,因为北宋时中国的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7%,中国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人均427美元。据此推断宋代时中国( )
A.封建经济发展到较高程度
B.出现了国强民富的繁盛局面
C.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成为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国家
解析:根据材料所给数据可知,北宋时期的封建经济发展程度较高,故A项正确;B、D 两项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中后期,故排除C项。
答案:A
8.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不敷出,形成了冗兵和冗费的局面,故B项正确;其他三项中材料与结论均不符。
答案:B
9.《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的私营
B.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
C.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
D.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
解析: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棉纺织生产的主要形态是纺织结合、耕织结合的家庭副业形式,棉纺织业是依附于农业的副业,其生产的目的是自给自足,从经营的规模看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这就不能形成大规模的生产,也影响了这一行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答案:B
10.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附近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以棉纺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上述现象反映出当时手工业的突出特点是( )
A.出现资本主义的雇佣关系
B.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C.手工业生产水平提高
D.区域经济分工扩大
解析:根据材料中“1000多座”可知区域经济分工扩大,故D项正确;材料中看不出新的雇佣关系和生产水平的变化,太湖、苏州、松江和景德镇都在南方,故A、B、C三项均可排除。
答案:D
11.明末,某地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家庭作坊几百家,并有“桑植满田日,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的民谣。这说明该地( ) A.手工工场普遍建立起来
B.农业生产地位降低
C.手工业实行专业化生产
D.农工商业协调发展
解析:手工工场是存在雇佣关系,但材料没有体现雇佣关系,故A项错误;“桑植满田日,户户皆养蚕”说明农业生产在该地占重要地位,故B项错误;从材料“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家庭作坊几百家”说明手工业实行专业化生产,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农业、手工业状况,没有体现商业,故D项错误。
答案:C
12.史载,明中期江南某地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清朝初年,衙门则对工匠‘倡众歇作,另投别户’之行为严加禁止。这一变化反映出当地( ) A.资本主义萌芽已高度发展
B.工匠群体的斗争意识增强
C.政府实行积极的抑商政策
D.私营手工业发展规模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