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邓三论文

分享我的分享 当前分享 返回分享首页?分享 同济09届的注意了~08届毛邓三免考论文(手机党勿入。。。) 来源: 黎博文的日志


话说最近已经陆续有09的小朋友向我要毛邓三论文了~那就大家共享吧~

免考的论文都有记录的,大家仅可参考~

传上来之后格式变了,内容没变。

以下为正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论文















作者:黎博文

学院:汽车学院 专业:车辆工程(汽车)

学号:081199

教师:邹宏

上课时间:周三九、十、十一节

















大学选修课现状之思考





摘 要:本文先介绍了中国大学新兴的选修课制度,然后概括了现在大学选修课的两种现状——不求好课,只求好过;不求兴趣,只求实用。紧接着,作者揭示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两座大山--成绩与就业。随后,作者着重分析了这种现象对学校、老师尤其是学生的危害。最后,作者从自身的角度提出了改善这种现状的建议。



关键词:选修课 现状 原因 危害 建议







选修课制度简介



什么事选修课制度?为什么会有选修课制度?

说到选修课制度,就不得不提目前现在大学里已普遍采用学分制了。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竞争也日趋激烈,众所周知,所有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也在不断改革以适应新环境的要求,因此,学分制,作为一种先进的大学制度,飘扬过海来到了中国。

而选课制则是学分制的基础,大学生可以通过网上选课的形式来选择自己想上的课,选择上哪个老师的课,因此它赋予了学生以学习的自主性,使得学生在自主选课上有了更大的空间,有益于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由于选课制的完善程度主要看学生选课的自由度的大小,因此选修课的质量高低更能反映出学分制的完善程度。



大学选修课是大学生扩充自己知识面的一个重要途径,为高校学生提供了自由全面发展的广阔空间。

开设大学选修课的必要性众所周知,大学里学术氛围自由,多种思想学说在学校交流并存。多元化的课程能够扩充大学生自身知识面,引导大学生用新视角看问题,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如选修课中的公关与礼仪课程能提高大学生情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使之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实用语言交际艺术课程能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便于学生的沟通发展和求职应聘;还有一些民间传统

项目如女红等引入大学,并使之成为与学分相关联的选修科目丰富学校体育课的内容.使得具有古老历史的民间奇葩在校园中重新绽放。因此很多老师和学生都一致认为,开设新颖的选修课对学生而言,利大于弊,在高校是一种很好而被普遍采用的教育形式,也是大学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如初中、高中教育的一个标志。



然而,这种先进的选课制度在完善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

下面将以选修课为例来描述如今选课的现状。



选修课之两种现状



现状之一:不求好课,只求好过



每逢选课前夕,各大高校的网站上就会有各种关于探听“选修课情报”的帖子:“请推荐考试给分高的选修课”、 “哪个老师的选修课容易过啊”、“某某老师的课打分高吗”、“推荐选某某老师的课,该老师上课从不点名”……由此可以看出,对于不少大学生而言,选课的标准不再是那位老师学术水平如何,不再是那门课好不好,哪门课程老师评分“松”、“容易过”,哪门课程就会成为同学们选修的“大热门”。

下面是腾讯网的一篇报道:



“点名少”的老师成热门

本市某高校遥感学院的大四学生小张这几天很高兴,因为他好不容易选上了一门《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而教这门课的老师被学生们评为院里公认“最好”的老师。据说这位老师平时上课不点名,考试也不会为难学生,往届毕业的学长们传授经验:只要最后一节课去听一下老师画的考试重点,学分基本是没问题了。



小张告诉记者,大四的学生忙着实习找工作,有的忙着考研,学校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一学期只安排一到两门必修课,其余都是选修课。第一轮选课一般在上学期末进行,学生在网上报名。一门课要达到一定人数才会开课,大家大多选“点名少,给分高”的课程,因此就会出现某一门课爆满,而 那些“既难学,又难过“的课程却不得不因报名人数太少而被迫取消。



作为同济大学的在校学生,笔者对上面报道中所描述的现象深有感触:在同济大学选修课里,也有一位给分高、大家公认“最好”的老师,他的课一直是“一座难求”,每次都是从几千人中由电脑随即选出来几十人,能被选上的人都感觉是莫大的幸运。更有甚者,我的一名同学是在嘉定校区学习,他却“抢”了一门那位老师在四平路校区开的课,因为他知道,只要最后一节课的考试他参加了,他就能至少拿个良。



现状之二:不求兴趣,只求实用



大学选修课种类多,规模大, 以此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满足学生的兴趣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现在大

学生对选修课的选择正在变得日趋单一:学生热衷于选修和自身就业密切相关的实用型课程,像经济管理、第二外语、社交礼仪等都成了“香饽饽”。而政治学、哲学、名著赏鉴等选修课却很“冷门”,不少课程最后不得不缩小课堂规模。





以下是教育点评网上的一个关于大学选修课的调查:



调查显示:



上表可以看出,目前不少大学生选择选修课的首要标准是“课程内容实用”,占48%。而“个人兴趣”,这个高校开设选修课的初衷,仅仅屈居第四,仅占13%。





上面的两种现状,导致如今的选课显示出严重的两极分化:有些只能容纳100人的课堂,选课人数却达到几百甚至上千人!然而,有些能够容纳一百人的课堂,选课人数却只有十几人甚至几个人!



这中现状不禁引人深思: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大学生选课有着如此严重的两极分化?



原因之两座大山



大山之一:成绩

对于那些刚刚经过高考的独木桥的人来说,他们也许会认为大学里的成绩不再重要。实际上,他们错了。学习成绩仍然是大学里的一根指挥棒.它依然是家长老师同学的话语中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在大学里,不管是评奖学金,选专业方向还是保研,成绩依然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甚至很多单位的招聘,对成绩也有非常高的要求。

下面是院校文化网上的一段题为“谁和我们讲大学成绩不重要?”的一段报道





当你把简历递给招聘人员的时候,他们的动作一般是:姓名-〉专业-〉成绩单-〉证书-〉PASS OR NOT
真的,对于HR们来说,无法通过短短的时间真正认识一个人,这个时候成绩是致命的:但是至少说明你的态度是认真的;反之,成绩不好,你对待学习的态度肯定不够好,那工作呢?HR肯定愿意把进一步的面试、笔试机会留给成绩优秀的人。



所以,成绩这根指挥棒使得很多大学生把提高绩点作为选选修课的唯一目的,于是,那些老师“松”、给分高,易拿优的选修课成为了大家疯抢的对象。



大山之二:就业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数量已经是供过于求,当代大学生已不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尤其在当下,全球金融危机仍未完全消除,使得就业市场再度萎缩。那些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也更为苛刻。因此每个大学生都希望在大学里能提高自己以后在职场的竞争力,可是这种竞争却让大学生逐渐产生了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很多大学生选课时就会问自己:“这课上了有用吗?这些知识学了以后能用上吗?”这种心态使得很多大学生不再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自己想学的课程,“课程内容实用”成为

了大学生选课的首要标准。

对于上面所说的那些“实用型”课程如第二外语、社交礼仪、经济管理等,学生认为在以后的就业过程中能够用得上,于是成为了大家哄抢的目标。而政治学、社会学、哲学等选修课看似“不实用”,对就业“毫无帮助”的课程也就变得冷门,甚至无人问津。

很明显,是就业这根指挥棒指引着大学生向“实用型”靠拢。





选课现状之危害



当代大学生的这种选修课现状不管是对于学校,老师还是学生都有着极其严重的危害。下面将简要说明对学校和老师的危害,并且重点说明对大学生自身的危害。



之于学校:资源的浪费

学校发费巨大的人力和财力开设各种各样的选修课,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满足大学生的个性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学生选课标准的单一以及严重的“两极分化”,使得学校的教学资源遭受巨大的浪费。



之于老师:严重的打击

很多老师开设选修课之初,都有着非常高的积极性,本着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使学生能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他们认为这也是对老师的一种检验:若是他们选修课教得好,他们的课就会很受欢迎,来选他们的课的同学就会很多,这样他们上课的激情就会更高。然而,大多数学生所青睐的课却往往不是那些水平高,上课好的老师,大部分学生喜欢的是那些不点名,给分高的老师。这对老师们是严重的打击,这标志着他们的成果得不到学生的认可,老师上课也就失去了激情。更有甚者,有些老师为了博得学生的喜欢,也把不点名,给分高当做自己的授课模式,于是选这些老师的课人数会逐渐增加,而那些对学生从严要求的老师,上他们的课的学生却越来越少,严重打击了这些优秀老师的积极性,酿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之于学生:知识的匮乏

当然,如今的选修课现状,对学生自身的危害无疑是最大的。虽说大学里有众多的可供学生选择的选修课,可是又有多少学生能从选修课里学到知识了?对于选修课大部分学生存在着如下的“选而不修”“修而不学”“学而不广”的现象:

一:选而不修

在大学里,大部分的课程都是大班教学,每个班能容纳一百甚至几百人,一般来说,讲课老师是不可能认识班上的每个学生的。再加上很多学生选的都是易过,老师很少点名,甚至不点名的课,那么,逃课似乎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了。甚至传出了“选修课必逃”的说法。即便是有些老师偶尔点名,大学生也有自己的应对方法:有些学生只是在老师点名时应声“到”,然后在点完名后或者在课间溜走。还有些学生是更本就不去上

课,当老师准备点名时,自然会有在上课的同学用手机短信通知他们,当接到短信后才迅速赶到教室,一般能恰好在老师点名结束前赶到,就算没有在点名时赶到,他们会跟老师说有什么什么事情耽搁了,对于这些已经来了的同学,老师也就不会再追究了。

据湖北的一项调查显示82.56%的学生曾经逃过选修课。而且有51.43%的被调查者认为这种现象无所谓或者可以理解。于是,这种投机取巧,不诚信的行为在大学校园里泛滥。



二:修而不学

既然还有余下的17.44%的学生没有逃过选修课,那么他们的上课情况又是怎么样的了?

下面是一篇题为“三大恶习扰课堂”的报道:



一个中文系大三学生告诉记者,他已经上了两年选修课,听课的时候不多,也不怎么记笔记,考试前抄抄上课听讲同学的笔记,有时干脆直接借上以前上过这门选修的同学的笔记就上了考场。这样的学习态度,选修课他几乎没学到什么知识。他说他认识的同学大部分对待选修都是这样的态度。

选修课听讲的人少,干其他事情的也就多了。看其他书、睡觉算是好一点的行为,而许多不听课的人则在说话。选修课的学生人数多,经常是100多人在一个大教室。上课的人多,说话的人也多了。说话者刚开始还是悄悄地说,没一会便把声音抬了起来。政法系一个大二的女生告诉记者,教室里经常是哄哄的说话声,不仅妨碍听课的学生听讲,还经常吵得老师讲课讲不下去。



由此可以看出:修而不学已成为普遍现象。既然很多大学生们选的课都不是自己感兴趣的,那么不听课似乎也有着冠冕堂皇的理由了.笔者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对此也感悟颇深。在上选修课时也经常看到:被人戏称为“课堂四害”的MP3、手机、报纸、零食那是“遍布”了选修课课堂。



三:学而不广

不可否认还是有一部分学生能够不逃课并且认真听课的.他们可以从自己选的选修课里学到一些有用的知识.可是他们中的大部分选的课也都是那些”实用”的课,从而导致他们所学到的也只是那些被认为实用的知识,而其它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能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却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上述三种现象使得当代大部分大学生并没有从选修课里学到多少知识,导致大学生知识的严重匮乏。一位知识严重匮乏的大学生自然是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的,所以很多大学生越来越投机取巧:

大学生开始更加地讲究“实际”,“学以致用”,而这些“实际”和“学以致用”使他们不知不觉变成了“近视眼”、“势力眼”,变成了十足的实用主义。

大学生变得更加的急功近

利:在课程的选择上更加侧重实用性,以便为将来找一份好工作积累资本。而人文课程和科技课程因其本身价值的隐含性和与现实的或多或少的距离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综合素质的不高,又使得某些大学生为达到某些目的而采取一些违反校纪校规的手段,于是大学里的作弊现象越来越多。不难想象:当今社会中的一些学术腐败、科研造假与此也并非无关。



解决之建议



之于学校:积极的引导

在选课过程中很多学生都并不了解选修课的上课内容,仅仅是根据课程名称盲目的进行判断,如果在选课前,学校能对各种选修课的内容进行介绍,也许学生就能更好地了解各门课的价值,两极分化的现象也能在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

在哈佛大学就有“购课”一说,即:每年春秋季正式开课的前几天,学院安排一两天时间让学生挑选本学期的除部分必修课外的所修课程。“购课”期间,几乎所有课程都安排了任课教授和学生见面。任课教授向前来选购课程的学生发放材料,介绍课程设置目的,所需书目,要完成的作业及课时安排。学生则主动地了解各课程,从中挑选感兴趣的适合自己的课程,正式开课后仍然有两周的时间可以再次选择。这样,就大大降低了选课过程中的盲目性。

若能如此,“选而不学”的现象就会大为减少了。



之于老师:严格的要求

一些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不严,可能也是造成选修课两极分化的原因之一。

一些选修课,老师要求学生只需在期末提交一篇论文就可过关,甚至成绩的给定就只与这篇论文的好还有关,这就给部分同学留下可乘之机,他们到图书馆抄录相关内容,更有甚者直接从网上下载,而不是通过听课、查找资料来形成自己的思想。虽然考核不是教学的惟一手段,但绝对是一种必要的教学效果检测方法。因此,如果老师能够从第一堂选修课开始就要严格考勤、考核制度,认真负责地组织好每一次考核或考试,而不去“迎合”某些学生的想法,那么“选而不修”现象就会大为减少。

与此同时,老师若能认认真真讲好每一节课,尽量吸收新的知识,在讲课内容、方式、方法上要有所创新,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启发学生参与课堂上的案例分析、问题讨论等等,就会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近距离地与老师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此一来,“修而不学”现象也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



之于学生:全面的提高

当然,要改变这种现象,起最大作用的仍是我们学生自己。学生,作为选修课的主体,我们需要

改变的实在太多。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应该是全面的提高。



首先,我们应走出对选修课的误区,提高对选修课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学校开设公共选修课,旨在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和提高,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所以我们不能仅仅把选修课当成凑学分和提高绩点的工具。我们应当明确,凡学校批准教师开设的选修课和学生在学分允许的范围内选定的选修课,其本质含义与必修课是没有区别的,选修课与必修课相比,它们的每一个学分值的含量应该是相等的,不能对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分值划双重标准。

然后,我们应好好的利用学校的选修课资源。扎实的学号各方面的知识,全面地提高自己的能力。

大学是我们一生中最后一次有机会系统性地接受教育。这是最后一次能够全心建立我们的知识基础。这可能是我们最后一次可以将大段时间用于学习的人生阶段。这里有着理想的学习环境,这里有着丰富的课程资源,那么我们大学生为什么不好好利用来认真学习呢?



有人说:中国学生的一大优势是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但是,最近几年,很多学生在目睹了很多速成的例子(如丁磊、陈天桥等)之后,也迫切希望能驶上成功的快车道。这渐渐形成了一种追求速成的浮躁风气。有许多学生梦想在毕业后就立即能做“经理”、“老板”,他们希望毕业后马上就可以成为企业的管理者。因此,他们只选择那些如人际关系,管理学,经济学等“实用型”的课程。可是,他们不知道,大学是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地方,没有哪门课程可以保证学生在毕业时就能走上领导岗位。无论同学们所学的是什么课程,大学毕业才是个人事业的真正开始。想做企业领导或想做管理工作的同学也必须从基层做起,必须首先在学业方面打好广泛的知识基础。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现在很多我们看似实用的课程在几年后就可能失去其应用价值。

因此,只有“学而且广”才可以受用终身。



当今社会充满了激烈的竞争与挑战,就业,是学生不得不面临的社会问题,选选修课时有些“偏食”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各学科紧密联系,有很多相同相通之处,一方面,要具备精深的专门知识,另一方面,也要有宽广的知识领域。所以,复合型人才成为社会所需。

因此,作为一名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力量中坚,我们要全面的发展。

我们要学有所长,利用学校里的有效资源不断充实自己,拓展知识面,适应社会潮流,多方面发展自己的才能。

我们应该有着长远的眼光,要

正确处理好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关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我们更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认识社会进步的实质、规律和趋势,丰富精神生活,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能力。

通过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学习,我发现它的一些理论很有益于我们大学生认清国家的国情,判断社会发展的趋势。这对我们大学生在选课,就业以及价值观的提高等方面都有这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这将很好的指导我们的大学生活!













































参考文献

【1】周洪旭,谭秀梅,王峰。关于对大学生选修课问题的调查研究。 莱阳农学院学报。

【2】熊匡汉。关于大学选修课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高教探索。

【3】张俊,胡光,崔玉。理工科大学生选修课的调查结果及其思考。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4】大学选修课怪象:不求好课只求好过。腾讯大秦网。

【5】如何选择选修课——是“实用”还是“兴趣”。教育点评网。

【6】谁和我们讲大学成绩不重要?南京院校论坛_西祠胡同。

【7】万马齐喑究可哀。某学院选修课调查。

【8】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大学四年应该这么度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