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邓三课程论文
毛邓三论文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中的中国特色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中的中国特色新民主主义革命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
”(1)统一战线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
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首先是由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包含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第一个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第二个联盟也非常重要。
党在领导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践中,强调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必须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力量、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
在同顽固派进行斗争时,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2)武装斗争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中国革命的胜利,主要是依靠中国共产党这支新型的部队。
这支部队只能是而且必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
这支军队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党的建设要建设一个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伟大的工。
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首位,克服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
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逐步形成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必须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
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毛邓三社会实践论文
毛邓三社会实践论文学校所学的知识一般偏重理论,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多多争取实习机会。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毛邓三社会实践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毛邓三社会实践论文篇1在短短二十多年间,“毛邓三”社会实践报告论文改革开放30年社会实践论文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就从开始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过度到建立现代公司制度,到最终寻求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每一次的巨大转变都意味着社会地位体系、社会阶层架构的大变迁,应该说,我国近二十多年普通民众生活水平的改善,见证着我国在经济改革上前进的每一步,而第三产业(尤其是饭食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往往是评判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摘要标志。
因此,笔者充分利用20xx年暑假近半个月的时间,先后到北京市海淀区四道口路的四川泸州烤鱼店和四道口路北路方向的彩云滇食坊两个饭馆打工,就是想通过亲自体验一下挣“小钱”的感受,来寻求自己在大都市中的定位,目睹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思索关于自己,关于未来,关于人生的一些话题,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感悟,同时也想对社会流动和职业分化,做一个相对真实的接触。
因此,笔者将结合自己暑假社会实践所得,联系相关理论知识,自觉运用社会工作个案工作、团体工作的方法以及组织社会学的相关知识,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对第三产业(尤其是饭食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社会个体发展的影响,做初步的探讨,经过这半个月的打工实践,使俺们对中小型餐厅的经营运作有一定的解,受益匪浅,我在实践中学会很多技巧,包括沟通技巧、交际技巧、销售技巧;体验到餐馆的艺术性和人力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得到很多宝贵的经验财富;解到自身的不足,总结经验和教训,在以后学习生活中我将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不断地进行自我增值,为以后策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垫定基础,一、实习单位介绍1、四川泸州烤鱼店地处北京市海淀区四道口路十字路口,地理位置优越,人流量大,白领群体占多数,周围有大楼林立,由四川老板开办的一家蜀菜麻辣味的特色饭店,旨在充分利用北方人对四川菜的猎取心理,以及喜好四川菜的人对巴蜀菜的归属和认同感,来扩大销售,饭馆根据泸州先人早期“河取鱼烤之而得食,觉味鲜”的传说,高薪聘请泸州当地厨师来京,运用现代厨艺加以改造,推出的一道兼有“豆鼓味”,“泡椒味”和“麻辣味”的烤鱼系列巴蜀菜,这道菜即保留烤食的清香和淳朴,又成功的避免烧烤不易熟透,易上火的不足,配上汤汁和免费赠送的榨菜泡椒,味道极佳,笔者也有幸品尝其美味,店内环境优雅,给人整洁清新的感觉,其中有饭桌13张,服务员3名,以及厨师、配菜员、杂工均1人,属于中小型餐厅,2、彩云滇食坊位于海淀区四道口路北路方向,艺海日用百货商城对面,北邻西郊食物冷冻厂,是一家以特色川滇风味、家乡焖饭、小锅米线等为主的特色滇味餐馆,店内有云腿茶树菇、两吃鱼、傣式风情烤鱼等诸多特色菜肴,原料充分出自云南各地区,有号称云南餐饮“三宝”之一的宣威火腿、文山三七和烹调方法和口味深受巴蜀菜影响的汤爆肚、酥红豆、竹荪、罗汉笋、牛干巴,还有滇南地区的汽锅鸡、鸡丝草芽、开远的甜藠头等,当然,由于受做菜原料的制约,很多菜只是停留在菜谱上而已,本饭馆以店内经营味主,同时还兼有到艺海日用百货商城卖快餐,也开展外买经营,饭馆厨师长是云南昭通人,操着一口略带昆明口音的昭通话,为人厚道直爽,幽默风趣,深受店内服务员的喜欢,饭馆老板是三十刚过的女强人,碰巧正有身孕在身还每天坚持到店内,其精神实在让人钦佩,彩云滇食坊也属于中小型饭店,二、实习时间及地点1、2007年7月12日至7月15日四川泸州烤鱼店2、2007年7月15日至7月29日彩云滇食坊说明:自己在短短的半个月的实习中换两个地点,其实是有原因的,当自己看到四川泸州烤鱼店里存在的饭店食物质量安全内幕(见下面的),以及店内员工福利和待遇极差时,但最主要的还是因为自己初来乍到,无法适应每天艰苦的工作,所以就选择离开当初的实习地点,没有向老板讨取一分工钱而另辟蹊径,三、实习职位介绍本人以担任传菜员及饭店服务员为主,同时也可以协助点菜、送外卖,到厨房偶尔打点杂工,以苦力活为主,但在工作中充满着乐趣,具体内容请见正文部分,阶段一:试用期此期间熟悉各位员工尤其是大厨;跟随主管解传菜技巧,力求达到快而稳;餐具摆设与饭店保洁员作要点;解餐桌上菜倒酒的动作和与食客交流的礼貌言行;学会基本的撤餐和清洁餐具的技巧等一系列饭馆服务生工作项目,阶段总结:尽快融入这个团体,就意味着以开始你就要比他人付出更多,认真揣摩领悟主管传授的技术要领,在主管传授技巧的时候千万不要自我表现打断主管的讲话,如果那样就是自寻没趣,阶段二:实战练习继续熟练第一阶段的各项服务要求,此时基本上消除员工之间的陌生感,开始彼此之间轻松交谈,可以自由发表个人见解,开始掌握各项工作的特点,主动性和灵活性增强,产生归属感——餐厅是我家;依据本人来自农村,干活不怕苦不怕累的个性,酷暑时期耐得住厨房内高温的烘烤,而且传菜速度比较快,逐渐受到老板的注意,受到表扬的机会增多,偶尔被派出采购商品,阶段总结:度过工作适应期之后开始慢慢的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自己的工作态度和乐观的心情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尽量让工友和老板接受你的价值观,从而让对方更多的解自己,阶段三:工作娴熟期通过前面几个阶段的练习,已具备解决各项事务的能力,完成每天分配给自己的工作之后就主动帮助他人完成拖地、摆设餐具等工作;开始对部分服务环节进行改进,灵活应对顾客的要求并且与顾客聊天,偶尔给同事“挑刺”,在争辩中分享劳动的快乐,阶段总结:工作过程中利用自己对工作要领的熟练和把握,完美完成工作任务之后,公开奖励自己,以此来带动其他人的工作积极性,消除在工作过程中的枯燥性,从而达到“工作并快乐着”的境界,阶段四:重用期经过自己的努力,受到老板和同事的关注,开始涉及老板的其他业务,在这个阶段里,我开始对一些菜的做法和饮食的基本原则感兴趣,向厨师长请教一些关于四川菜和滇南菜的做法,帮助老板设计菜谱的版面,并多次替老板外出做事,解决一些基本生活小事(如修电灯等),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奔波,出没于卖场、网、办公房甚至ktv送外卖,阶段总结:在此期间很容易出现得意忘形的现象,这就需要抑制自己的兴奋情绪,以平和的心态与同行相处,三、实习主要收获和体会(一)实习收获1、服务意识的提高对于饭馆等服务行业来讲,服务质量无疑是其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它的生命线。
毛邓三课程论文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不断以新的经验、新的理论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不能停滞不前的。
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着、完备着,不断以新的经验、新的知识、新的结论丰富自己。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指导我们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就是因为它不是固定不变的教条,而是能够与时俱进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为什么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只有用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原理与方法论来说明。
也就是共性与个性的原理。
因为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具有社会主义的共性,所以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国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所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就同外国侵略者,和中国的封建势力进行了长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太平天国农民战争,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以及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都不能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
历史证明:中国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建党实践活动的必然结果。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正是反映了这种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
鸦片战争,打破了长期封建的中国社会,使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但是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中国没有走上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而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这就决定了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反动统治,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艰苦奋斗过程。
从鸦片战争到1919年的饿五四运动前夕,其包括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维新等,这些斗争不同程度的打击了帝国主义,但最终都失败了。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君主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但辛亥革命没有把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进行到底,最终以同旧势力妥协而告终。
毛邓三论文
浅析毛泽东思想与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国际商学院电子商务九班胡嘉伟07020195自1921年成立,中国共产党已经在风风雨雨中走过了88年。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史、探索史、发展史;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断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并在中国得到极大丰富和发展的历史。
在这段历史中,毛泽东思想作为历史的源头,占有极其重要的一页。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起点。
但这并不是说,适合中国情况、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理论就由此产生了。
从这时起,中国的一批马克思主义者就在探索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并试图从理论上阐发遇到的问题。
这些问题,都不是书本上的,也不是理论推导出来的,而是从中国革命的现实实践中提出来的。
从工人运动到武装斗争,从城市为中心到农村包围城市,再到国共合作、抗日战争,毛泽东始终站在了对中国革命特殊规律的伟大探索的最前列,站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前列。
在探索的过程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困难,像左倾思想泛滥、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领导人通过科学的分析将这些问题一一解决。
可以说,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克服“左”、右倾错误特别是教条主义错误的过程。
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论持久战》等著作一直流传到如今。
1945年中共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这是总结建党24年经验作出的历史性决策。
至此,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第一次飞跃,产生了第一个理论成果。
二、建国后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创新第一,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巩固,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创造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经济条件。
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开辟出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道路。
毛邓三论文 从上海世博会看科学发展观
从上海世博会看科学发展观——世博会志愿者服务有感张赫(统计学学号 083699)题记:16天,作为上海世博会园区第一批志愿者,从试运行到5月16号一路经历过来,每点每滴都将成为一生中最宝贵的回忆。
在这其中我们收获友情,感受温暖,获得历练,也目睹了中国和上海迅猛发展的步伐,更深深为世博会所彰显的理念和精神所感动。
世博会是一个大的课堂,从志愿者培训到在世博会志愿服务的每一天,都会接收到很多新的信息,学到新的知识,同时一些在课堂中和书本上学到的理论和知识也会跳出书本,以身边的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案例展现出来。
在这段时间里,使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本学期刚刚学习过的科学发展观理论,在课堂上当老师讲课时我对科学发展观并没有很深刻的认识,而在世博会园区志愿者服务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科学发展观理论对现实的强大解释力和重大的战略指导意义。
本文结合我作为一名普通世博会园区志愿者的体验,感悟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上海世博会。
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
“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①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定位、实践定位和科学评价。
这样的评价源于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容和深刻内涵。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②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Better Life)为主题,在它的建设、运行过程中的点点滴滴都融入了科学发展的理念。
一、发展——世博温度计的感悟我志愿服务的区域在世博园区C片区后滩公园,在还没有入园区服务时就听说E片区有个堪称世博最高建筑的温度计。
我也抱着好奇的心情来到过世博温度计下。
马列毛邓三论文
论文摘要: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真正意义,它的产生标志着一种全新的、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创立,推动了哲学思维方式的发展。
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不同组成部分之间内在统一的理论实质,构成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哲学基础。
哲学理论和哲学观念的变革,本质上是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
所谓哲学思维方式,即哲学家观察、思考和把握世界及其发展的基本模式,也是哲学家思考、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方法。
马克思创立了以实践为核心范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的伟大变革,同时也就实现了思维方式的伟大变革,展示给世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实践思维方式。
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哲学基础。
毛泽东思想的哲学思维方式和邓小平理论的哲学思维方式则是对实践思维方式的丰富和发展。
一马克思确立了实践观点的哲学思维方式,取代了传统哲学的本体论思维方式。
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在马克思著名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一被恩格斯誉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中得以集中表述,并渗透、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中。
所谓实践思维方式,简要说,就是按照人的实践活动本性及其方式去思考、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哲学思维方式。
实践思维方式的产生,标志着一种全新的、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创立,推进了哲学思维方式的发展。
实践思维方式以科学的态度看待实践,从而第一次还人们的实践活动以本来面目。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钥匙。
要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必须理解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实践范畴的发展沿两条路线前进。
一条是突出经验,突出科学实践的特点;另一条是沿突出理性,突出自主创造性的发展方向。
马克思形成科学的实践观是实践范畴在一次次冲突中不断展现自身的结果,同时又建立在直接超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实践观之上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范畴是物质和精神.、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感性和理性、目的和结果、必然和自由在相互规定和转化中的现实统一。
2021关于毛邓三论文3000字范文范文1
2021关于毛邓三论文3000字范文范文 毛邓三论文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科学发展观。
本篇文章提供了几篇关于毛邓三论文3000字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第一篇关于毛邓三论文: 题目:深化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 摘要:兴起新高潮,努力在思想认识上达到新高度,在推动实际工作上取得新成效:一是在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的认识上达到新的高度。
二是在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始终做到“三个代表”上取得新的成效。
—两个“新”,就是深化学习的一个最重要要求。
按照十六大的要求,党中央已经作出部署,在全党全国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
日前,由中央批准、中宣部组织编写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已经出版发行,为我们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供了很好的辅助材料。
这标志着,一个新的学习高潮正在以强有力的态势澎湃到来。
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党的十六大高度评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十六大闭幕后,全党掀起了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的热潮。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十六大的灵魂,通过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全党全国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党中央对进一步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作了必要的准备。
包括部署有关部门组织编写《“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研究制定开展这项活动的要求、内容、步骤和检验学习成效的措施等等。
4月28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在前一段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热潮的基础上,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
从“热潮”发展为“新高潮”,顺理成章。
两者有着内在的联系,后者是前者的继续和发展,也是对前者的进一步深化。
毛邓三五篇
毛邓三五篇第一篇:毛邓三毛邓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摘要:从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至今,20年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就是在这个思想指导下取得巨大成功的。
这个理论从产生到不断成熟,是一个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探索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的过程,是一个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到找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完成,标志着我们已经基本完成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历程。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道德建设1982年9月1日,党的十二大在北京开幕。
邓小平在大会的开幕词中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
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
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邓小平提出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是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在认识和实践上不断探索和深化的过程。
总体上看,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以计划经济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社会主义阶段,二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三是十六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
以历史为平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着一条红线,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或者称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为指导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我们需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完整体系。
恩格斯有句名言:“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
它所涉及的是历史性的即经常变化的材料。
”①毛泽东也要求:经济学“研究问题应该从历史的分析开始”②。
“规律存在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应当从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中来发现和证明规律。
毛邓三论文
Take This Fish and Look at ItBy Samuel H. Scudder, “In the Laboratory With Agassiz”, Every Saturday,(April 4, 1974) 16, 369-370.(Choose either para.1 – 8: 537 w; or para. 9-19: 557 w)1 It was more than fifteen years ago that I entered the laboratory of Professor Agassiz, and told him I had enrolled my name in the Scientific School as a student of natural history. He asked me a few questions about my object in coming, my previous experience, the mode in which I afterwards proposed to use the knowledge I might acquire, and, finally, whether I wished to study any special branch. To the latter I replied that, while I wished to be well grounded in all departments of zoology, I purposed to devote myself specially to insects.2 “When do you wish to begin?” he asked.3 “Now,” I replied.4 This seemed to please him, and with an energetic “Very well!” he reached from a shelf a huge jar of specimens in yellow alcohol. “Take this fish,” he said, “and look at it; by and by I will ask what you have seen.”5 With that he left me, but in a moment returned with explicit instructions as to the care of the object entrusted to me.6 “No man is fit to be a naturalist,” said he, “who does not know how to take care of specimens.”7 I was to keep the fish before me in a tin tray, and occasionally moisten the surface with alcohol from the jar, always taking care to replace the stopper tightly.Those were not the days of ground-glass stoppers and elegantly shaped exhibition jars; all the old students will recall the huge neckless glass bottles with their leaky, wax-besmeared corks, half eaten by insects, and begrimed with cellar dust. Entomology was a cleaner science than ichthyology, but the example of the Professor, who had unhesitatingly plunged to the bottom of the jar to produce the fish, was infectious; and though this alcohol had a “very ancient and fishlike smell,” I really dared not show any aversion within these sacred precincts, and treated the alcohol as though it were pure water. Still I was conscious of a passing feeling of disappointment, for gazing at a fish did not commend itself to an ardent entomologist. My friends at home, too,were annoyed when they discovered that no amount of eau-de-Cologne would drown the perfume which haunted me like a shadow.8 In ten minutes I had seen all that could be seen in that fish, and started in search of the Professor –who had, however, left the Museum; and when I returned, after lingering over some of the odd animals stored in the upper apartment, my specimen was dry all over. I dashed the fluid over the fish as if to resuscitate the beast from a fainting fit, and looked with anxiety for a return of the normal sloppy appearance. This little excitement over,nothing was to be done but to return to a steadfast gaze at my mute companion. Half an hour passes –an hour –another hour; the fish began to look loathsome. I turned it over and around; looked it in the face – ghastly; from behind, beneath, above, sideways – just as ghastly. I was in despair; at an early hour I concluded that lunch was necessary; so, with infinite relief, the fish was carefully replaced in the jar, and for an hour I was free.9 On my return, I learned that Professor Agassiz had been at the Museum, but had gone, and would not return for several hours. My fellow-students were too busy to be disturbed by continued conversation. Slowly I drew forth that hideous fish, and with a feeling of desperation again looked at it. I might not use a magnifying-glass;instruments of all kinds were interdicted. My two hands, my two eyes, and the fish: it seemed a most limited field.I pushed my finger down its throat to feel how sharp the teeth were. I began to count the scales in the different rows, until I was convinced that that was nonsense. At last a happy thought struck me – I would draw the fish; and now with surprise I began to discover new features in the creature. Just then the Professor returned.10“That is right,” said he; “a pencil is one of the best of eyes. I am glad to notice, too, that you keep your specimen wet, and your bottle corked.”11With these encouraging words, he added, “Well, what is it like?”12He listened attentively to my brief rehearsal of the structure of parts whose names were still unknowns to me: the pores of the head, fleshy lips and lidless eyes; the lateral line, the spinous fins and forked tail; the compressed and arched body. When I finished, he waited as if expecting more, and then, with an air of disappointment, “You have not looked very carefully; why,” he continued more earnestly, “you haven’t even seen one of the most conspicuous features of the animal, which is as plainly before your eyes as the fish itself; look again, look again!” and he left me to my misery.13I was piqued; I was mortified. Still more of that wretched fish! But now I set myself to my tasks with a will, and discovered on new thing after another, until Isaw how just the Professor’s criticism had been. The afternoon passed quickly; and when, towards its close, the Professor inquired, “Do you see it yet?”14“No,” I replied, “I am certain I do not, but I see how little I was before.”15“That is next best,” said he, earnestly, “but I won’t hear you now; put away your fish and go home; perhaps you will be ready with a better answer in the morning. I will examine you before you look at the fish.”16This was disconcerting. Not only must I think of my fish all night, studying, without the object before me, what this unknown but most visible feature might be; but also, without reviewing my discoveries, I must give an exact account of them the next day. I had a bad memory;so I walked home by Charles River in a distracted state, with my two perplexities.17The cordial greeting from the Professor the next morning was reassuring; here was a man who seemed to be quite as anxious as I that I should see for myself what he saw.18“Do you perhaps mean,” I asked, “that the fish has symmetr ical sides with paired organs?”19His thoroughly pleased “Of course! of course!” repaid the wakeful hours of the previous night. After he had discoursed most happily and enthusiastically – as he always did- –upon the importance of this point, I ventured to ask what I should do next.20“Oh, look at your fish!” he said, and left me again to my own devices. In a little more than an hour he returned, and heard my new catalogue.21“That is good, that is good!” he repeated; “but that is not all; go on”; and so for three long days he placed that fish before my eyes, forbidding me to look at anything else, or to use any artificial aid. “Look, look, look,” was his repeated injunction.22This was the best entomological lesson I ever had –a lesson whose influence has extended to the details of every subsequent study; a legacy the Professor had left to me, as he has left it to many others, of inestimable value, which we could not buy, with which we cannot part.23 A year afterward, some of us were amusing ourselves with chalking outlandish beasts on the Museum blackboard. We drew prancing starfishes; frogs in mortal combat; hydra-headed worms; stately crawfishes, standing on their tails, bearing aloft umbrellas; and grotesque fishes with gaping mouths and staring eyes. The Professor came in shortly after, and was as amused as any at our experiments. he looked at the fishes.24“Haemulons, every one of them,” he said; “Mr. ---- drew them.”25True; and to this day, if I attempt a fish, I can draw nothing but haemulons.26The fourth day, a second fish of the same group was placed beside the first, and I was bidden to point out the resemblanc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another and another followed, until the entire family lay before me, and a whole legion of jars covered the table and surrounding shelves; the odor had become a pleasant perfume; and even now, the sight of an old, six-inch, worm-eaten cork brings fragrant memories.27The whole group of haemulons was thus brought in review; and, whether engaged upon the dissection of the internal organs, the preparation and examination of the bony framework, or the description of the various parts, Agassiz’s training in the method of observing facts andtheir orderly arrangement was ever accompanied by the urgent exhortation not to be content with them.28“Facts are stupid things,” he would say, “until brought into connection with some general law.”29At the end of eight months, it was almost with reluctance that I left these friends and turned to insects; but what I had gained by this outside experience has been of greater value than years of later investigation in my favorite groups.。
毛邓三论文——关于延迟退休年龄的分析
关于延迟退休年龄的分析——基于法国大罢工的思考一、引言2011年4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发布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第1号公报,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笔者国内地人口总量为13.4亿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笔者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
【1】必然的结果是,老龄化进程加快了,养老问题出现了,它不禁使笔者联想到去年由于不满退休年龄延迟政策而爆发的法国全国性大罢工。
在此,笔者希望通过这篇论文的探讨分析指出延迟退休年龄的利弊,并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提出一些在推行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时可以适当考虑的建议。
二、事件背景2010年9月7日,法国工会爆发了为期一天的全国性大罢工,目的是抗议萨科齐政府计划将退休年龄从60岁提升到62岁。
全法范围内有250万人共同参与罢工。
10月19日,法国爆发新一轮罢工游行高潮,230多支罢工队伍分布法国各地。
据工会统计,有多达350万人参与游行,抗议政府的退休制度改革计划。
这也是法国政府提出退休改革法案之后,法国爆发的第六次大规模示威浪潮。
【2】而十分巧合的是,2010年9月10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在一个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我们对退休年龄的问题还在进行研究,这个问题需要综合考虑中国人口结构变化的情况、就业的情况。
我们注意到国外有一些国家在研究、讨论或者已经决定要提高退休的年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这个问题在国外也存在一定的争议。
”于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关于是否延迟退休年龄的争论再次在中国升级(早些年就有人提出),一时成为各大网站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三、关于法国退休年龄延迟政策的剖析此次法国大罢工,直接原因在于萨科齐政府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
一方面,最低退休年龄从60岁提高至62岁;另一方面,把可领取全额养老金的退休年龄从65岁提高到67岁。
毛邓三实践论文
毛邓三实践论文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摘要: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尤其是高校扩招学生涌入就业市场后,无论是政府、社会、学校、还是家长、学生都感到了就业形式的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本文从市场就业环境、用人单位、高校和毕业生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分别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现状;原因;对策一、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据国家教育部统计, 200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280万,本科生一次就业率为61.3%;2005年为338万,2006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至413万,比去年增加75万人,增幅达22%,2007年为495万,毕业生就业率水平在70%左右。
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
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
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在今后几年还将继续增加。
据统计,2008年毕业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还有100多万历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历年未就业的毕业生数量的逐年累积.2009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11万,2010年再创新高——达到631万人,同比2009年增加了20多万。
由此可见,2010的大学生就业难度将更大。
【1】就目前而言,当代毕业大学生就业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就业现状:1.我国人才供需不平衡我国当前企业求才若渴,高级管理、高级技术人才缺口大,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我国国民整体素质不高,虽然是人力资源大国,但面临着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
截至2009年底,接受大学教育的人口只占总人口的4%。
国际比较研究表明,我国人才培养比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劳动人口的文化程度一般以高中为起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例占人口总数的25%以上,本科以上的占15%以上。
从业人口方面,2008年中国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22%,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6%。
毛邓三论文
如何理解“四个全面”摘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言简意赅、精辟深刻,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既统揽全局又突出重点,每一个“全面”都有其重大战略意义,相互之间密切联系、有机统一。
关键词:全面、深化、从严正文:一、如何认识“四个全面”(一)“四个全面”包括什么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全面深化改革3.全面依法治国4.全面从严治党(二)“四个全面”提出的时间及场合1. 2012年11月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3. 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4. 2014年10月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
(“四个全面”凸显治国总体方略顶层设计凤凰网)(三)“四个全面”的逻辑关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言简意赅、精辟深刻,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既统揽全局又突出重点,每一个“全面”都有其重大战略意义,相互之间密切联系、有机统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是简单的并列、平行关系,而是一个有机联系、环环相扣的整体。
从大的关系看,是目标引领举措。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一个都不能缺的三大战略举措,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源泉、法治保障和政治保证。
从每一个“全面”之间的具体关系看,也都是彼此联系的。
全面深化改革,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动力,也是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需要。
全面依法治国,本身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同时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法治保障,无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都需要在法治的轨道上、框架下来进行。
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深刻理解“四个全面”的重要意义新华网)(四)“四大全面”的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要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就要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毛邓三论文----科学发展观
试论我国的科学发展观建设摘要: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行动指南。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制定“十一五计划”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十六届六中全会也一再强调,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关键在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强调“按照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这一新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新时期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努力把握发展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解决发展难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1.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
它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
第二,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
毛邓三论文 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一,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毛泽东指出:“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
”《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提到:要研究现状。
我党对于国内和国际的各方面,对于国内和国际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任何一方面,我们所收集的材料还是零碎的,我们的研究工作还是没有系统的;要研究历史。
不论是近百年的和古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的心目中还是漆黑一团;主观主义的态度就是对周围环境不作系统的周密的研究,就是抽象地无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
只有打倒了主观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才会抬头,党性才会巩固,革命才会胜利。
邓小平强调:“一定要从当前的、现实的、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实际出发,否则很多问题就提不出来、解决不了。
”江泽民把这个思想概括为:“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
”我们今天讲的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目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⑴从实际出发,就要尊重和承认客观事实,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随意性;⑵全面的看问题,决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偏概全;⑶发展的看问题,决不能静止的僵化的看问题;⑷把现象当作入门的向导,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分析,揭示事物本质。
(二)理论联系实际。
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曾存在两种错误倾向: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两者都是以理论和实际相脱节为基本特征的主观主义。
毛泽东一贯倡导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思想。
因此,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一要吃透理论,更注重把握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二要搞清实际,更要注重对中国实际本质的理性把握。
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到七大问题: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许多的同志都成天地闭着眼睛在那里瞎说,这是共产党员的耻辱,要不得!注重调查!反对瞎说;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
毛邓三论文 看长征中的“本本”主义
看长征中的“本本”主义——看《长征》有感“革命是什么?就是许多人去死,让更多人去活。
英雄是什么?就是胸口插满刺刀,后背留给你当作温床。
”看《长征》这部电影,我思考良多。
在过湘江时,临时搭起的桥看上去摇摇欲坠,只能在下面栓几艘小船,帮助溺水的战士,头上还有敌机飞来飞去,不时放下几个炸弹。
在泥泞的山路上,下着倾盆大雨,有些战士不小心滑倒了,但他们不怕脏,不怕痛,一声不吭,爬起来,继续前进。
贺子珍为了掩护伤员,冒着被炸死的危险扑到伤员身上。
毕福昌一路上背负多支长枪,走破了草鞋,脚上的血和泥混在一起,最后因体力不支坠下了山崖。
在冰天雪地中,一支长长的队伍,宛如一条巨龙在云雾中蜿蜒盘旋,慢慢地蠕动。
有战士倒下了,战友们流着眼泪把她埋在雪地里。
看着眼前的这种种困难,红军们依然毫无退缩之意。
前进,前进,这是他们的信念!是什么让他们如此落魄?由于“左”倾错误的进一步发展,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中央根据地的失陷,中央红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具体来说,是从德国来的顾问李德和中央主要负责人博古俩人的错误指挥早成了这样严重的后果。
面对国民党军采取堡垒主义新战略和重兵进攻,中共临时中央领导人博古(秦邦宪)等却拒绝和排斥红军历次反"围剿"的正确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继续实行“左”倾冒险主义的战略指导,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方针,保守苏区每一寸土地。
这时,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又名华夫,原名奥托·布劳恩,德国共产党党员)从上海到达中央苏区,直接掌握第五次反"围剿"的军事指挥权。
因而,在国民党军“围剿”前夕,未及时有效地组织苏区军民进行反“围剿”准备。
的确,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但是,这马克思主义必须是通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
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始终的是实事求是,我们不能离开中国的实际去研究马克思主义。
是什么让他们如此勇敢?是中国共产党正确的得民心的领导。
毛邓三论文--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看社会主义的未来及前途
毛邓三论文--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看社会主义的未来及前途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看社会主义的未来及前途摘要: 从马克思到邓小平, 科学社会主义经历了150 多年的发展, 这是一个理论思维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 也是一个客观实践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
社会主义未来的前景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挑战与机遇并存。
关键词: 社会主义; 从空想到科学; 从抽象到具体; 从理论到实践;未来;前景;光明;曲折。
从1848 年《共产党宣言》发表算起,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 从马克思到邓小平, 已经历150 年的发展。
按照江泽民关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四个如何认识”的要求,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对于我们在新的21 世纪, 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曾经说过, 在人类认识发展过程中, 存在着两条不同的道路:“在第一条道路上, 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 在第二条道路上, 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
”在这里, 第一条道路是从感性认识(完整的表象)到理性认识(抽象的规定)的发展过程, 而第二条道路则是指理性认识自身从抽象(抽象的规定)上升到具体(思维中的具体)的发展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批判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辩证思维的基础上, 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为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 由抽象到具体的发展, 指明了正确的思想路线。
他们运用这一科学的世界观来考察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并借鉴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 最终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 从而彻底揭开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阐明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得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科学结论。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恩格斯说过, 由于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 社会主义已经变成了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从资本主义发展的经济事实中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普遍原则, 但是对属于未来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 以及应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 并未作出过具体的论述。
03216毛邓三论文
检验学院08级02班学生宿舍三栋216李洪波 08203020040 周标 08203020041吴伟清08203020044 张仲明 08203020062金融危机对当地产业的影响通过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我们学习了一些先进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的辨证分析方法。
在寒假里,我们宿舍一起讨论了金融危机这一重要话题。
我们从金融危机的发生原因、对中国的影响、对当地产业的影响及有效的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交流。
而且我们还积极上网查阅了许多与金融危机相关的资料,我们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我们的行动,对金融危机进行辨证分析。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探索金融危机的秘密吧。
一、金融危机的原因金融危机又被称为次贷危机。
何谓次贷?美国的“住房按揭贷款”共分为三个层次:优级贷款、准优级贷款和次级贷款(简称次贷或次级债)。
优质贷款主要面向信用等级高、收入稳定可靠、债务负担合理的优良客户;次级贷款是针对信用分数低、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人群;而准优级贷款则主要面向介于二者之间的庞大灰色地带客户。
在美国,对不同信用等级的人,银行贷款额度是不同的,但是在利益的驱动以及金融监督的不完善下,一些信用等级不好的人,通过中介机构开出虚假的资信证明,然后再交给银行审核,银行提供贷款,再将这些贷款打包成债券卖给投资银行,房地美,房利美等公司。
房地美,房利美是美国的事业单位,就是帮美国老百姓买房子的,他们将债券买回来,分割成面值为1000美元的债券(房地产抵押债券),再投放到金融市场中去,外国政府,老百姓可以购买,这样就把影响范围拓展到了全世界,其中保险公司可以为房地产抵押债券作保,然后保单也可以当作一种金融衍生品再卖向金融市场,这样一环扣一环,世界的金融机构就仅仅地交织在了一起。
本来这种次级系统的维系是要靠低利率和楼市的稳定或者升温来维持,可随着美联储17次提高利息,直接导致还贷负担,楼市降温,造成一系列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次级贷款的人无法还贷,资金链断裂,随即而来的是次级抵押贷款公司以及存贷公司收不回利息,投行亏损,对冲基金遭受损失,潜伏的危机就这样爆发了。
毛邓三小论文
结合实际例子谈一谈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为什么人们总是难以解放思想和不容易做到实事求是?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解决此类问题的对策(800字)历史上,无论哪个朝代,总会有不同形式的解放思想出现。
远至先秦时代的“百家争鸣”,到近代中国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都是解放思想的典型事例。
何为解放思想?简言之,解放思想就是是人类不断突破现有消极反动的、阻碍人类社会发展的思想束缚,不断向上飞跃的发展过程。
那么,什么又是实事求是呢?实事求是就是一步一个脚印,不走歪门邪道,踏踏实实的做事。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一个思想内涵丰富、理论形态完备的有机统一体。
而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往往难以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
以我们在三十年前的改革开放为例。
改革开放提出的初期,可谓是疑问重重。
归根结底,是因为人们的思想没有得到解放,自然也就谈不上实事求是。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两个凡是”对人们的影响根深蒂固。
在邓小平同志推翻了谬论之后,举国上下便兴起了解放思想的高潮。
从此中国走向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究竟是什么原因,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难以解放思想又难以做到实事求是呢?我总结了一下三点原因;一、尽管中国改革开放后思想得到了很大的解放,但是总有一些根深蒂固的落后思想难以得到解放,如迷信,贪污腐败等等。
二、社会的素质教育体系依然不够完善,创新教育非常欠缺。
当今学校依然以分数为重,使得学生只会埋头读书,缺乏创新。
更有甚者,为了得到高分出现作弊甚至贿赂老师的现象,这严重背离了我们所提倡的实事求是的原则。
三、社会现状决定了这一现象。
当今社会,道德缺失。
从“苏丹红”到“三聚氰胺”,从“地沟油”到“瘦肉精”,再到最近的“染色馒头”,都显示了当今中国社会的真实道德现状。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现实的蒙陛下早已模糊。
我们看到的,都只是为了获取利益的不择手段。
综合以上三点,提出本人三点建议:第一、继续坚持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发展经济,提高科学技术。
毛邓三论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大学生的意义以及大学生如何让做好“三个代表”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发表了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讲话之后,全国上下掀起了学习"三个代表"先进思想的高潮,我们在校大学生当然也在其中。
那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我们大学生有何意义,我们又该如何做好“三个代表”呢?首先来谈谈意义,我觉得主要有以下三点:一,“三个代表”为大学生们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使命,使大学生们更深刻地了解我们伟大的党,更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一心一意跟党走。
"三个代表"的学习有助于提高我们大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明确政治方向,端正政治立场,努力将自己锻炼成为合格的大学生。
二,“三个代表”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精髓,为大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使大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同时又是一个充满着激烈竞争的世界,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封闭的状态下求发展,我们必须不断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1世纪是信息大爆炸的世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发展科学技术,归根到底要靠我们年青一代的不懈努力。
我们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应当本着一颗报效祖国之心,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不断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探索新领域,不断完善自我,锻炼自我,以便迎合社会需求,成为一名有用人才。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指针,也为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指明了方向。
大学生处在成长的重要阶段,面临着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重大问题。
科学理论的指导是正确行动的前提。
面对各种利益的诱惑和考验,青年学生只有自觉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发奋学习、刻苦实践、锤炼品德,做先进生产力的推进者、先进文化的弘扬者、做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维护者,才能在成长进步、成才立业的道路上保持正确的方向,走在时代的最前列,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人;才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真正成就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留学之我看[摘要]出国留学在当今社会广泛地被人们关注,留学的热潮势不可挡。
文章从留学发展的历程,目前相关的背景,留学现象下反映的一些问题进行了阐述,笔者解释了相关问题的原因,并进行了分析,进而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
[关键词]留学,问题,低龄,大学生,原因,分析,想法留学及其发展历程:从一百多年前对留学的无人问津到如今的留学热潮,留学发展的脚步确实经历了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时期。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自1847年,先驱容闳远渡重洋赴美留学,带回了一个对后人影响深远的梦想—留学。
我们都明白留学可以让我们接触更为先进的文化,技术,知识,同时也可以提高自身的自理自立能力,大致说来就是一是开阔眼界和经验,增强自身素质,才能。
二是更好的教育条件,为将来获得更好的工作环境打下基础。
三是学习与该国有关的语言、文化知识,科技知识等等,更好的为以后建设祖国发挥力量。
当然,我还有一些没有说到,总之,就留学本身而言,是很有意义的。
一百多年前,留学几乎在所有人的心中意味着生离死别,人们抵抗留学,从清政府为了鼓励出国留学还要补贴贫困家属可见一斑,而幼童的家长还要签下一份让我们瞠目结舌的生死保证书,然而政府的封建落后,致使将留学生们全部召回国,于是中国近代留学事业的第一次尝试,就这样夭折了。
接着,中国第二次有计划地大规模向海外派出留学生,是本世纪初的庚款留美学生的派遣。
然而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覆灭。
中国进入了军阀混战的民国时代,使得海外派遣留学生的计划也因这一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而又一次中断。
而后,30年代的留学事业又备受战争的冲击,留学事业举步维艰。
我们不得不感慨,近百年的留学史几乎没有多少风平浪静的时候。
然而,自从新中国建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留学事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发展迅速。
在改革开放初期,能够出国留学,特别是能够去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留学,实乃荣幸之极。
于是更多有志之士选择出国留学将来报效国家,这些学成而归的人更是备受欢迎。
在近些年,更是让许多的父母拼命地想把孩子送出国,留学现象已经成为一股热潮,势不可挡,留学经历了从冷清到白热的历程。
目前的背景当今时代,留学是一个热点话题,引得无数英雄竞折腰,出国门槛的降低已经使很多想走出国门的人梦想成真,然而纵观留学热潮下的一些话题,似乎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当低龄留学成为一种时尚选择,使得许多父母和中学生为了出国留学忙的焦头烂额;当留学归来却发现所谓的镶金,海外的名片并未给他们带来预期的效果,仍旧要面对就业竞争压力的问题,甚至有了海带(海待)这个充满黑色幽默的词的出现;当有关的国外假文凭问题曝出,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的不好的新闻屡屡传入人们耳中;当许多人仅仅因为虚荣而盲目留学,徒留家人为其学费殚精竭虑;当…….许许多多的问题纷至沓来。
我们也许会不解,究竟是哪里的问题使得这个以前备受推崇被留学蒙上了诸多的阴影,更值得我们深究的就是,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做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远离那些负面的影响。
目前的一些留学所暴露出的问题和分析:留学门槛的降低,对于留学成效的高期望,盲目跟风的选择留学,国内竞争压力的激烈化等多种多样的原因使得留学渐渐形成热潮,虽说留学本身是有益处的,但是这还与我们的态度,方法有关。
因此,当我们在处理留学的问题上,如果做得不够好,或者说不够合理充分全面,就会有一些问题接踵而来。
1.低龄留学可能会造成学生身体心理压力负担过重当大学生留学成为一种趋势时,低龄留学也开始有了渐行之势,很多的初中生,高中生也开始热衷于留学,当然,我不否认他们的初衷,但是于初中生而言,出国留学,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加之中国学生本身存在的对家人的依赖性,和这个时期青少年特有叛逆心理,让如此年龄小的孩子在陌生的环境中独自生活,学习,很有可能会对他们的身心发展不利,叛逆期的孩子更需要身边有人教导,指引;与高中生而言,本身的学习任务已经够繁重,高考的压力,与准备出国的相关事宜会让一些学生忙不迭地,身心疲惫,再加上如果不能合理安排的话,影响学习,在高考和出国中转换不过来,使得学生心力交瘁,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岂不可惜。
2.盲目的留学造成目的不明确,人云亦云,跟风,最终导致自己无所收获。
有些学生也许根本就不清楚自己想做什么,看到别人纷纷留学,凭着自己殷实的家底,亦或是有权势的家境,跟风出国,然而到了国外,更由于没有明确的目标,蹉跎岁月,浪费青春,待到毕业时,发现自己毫无收获,甚至会发生雇人写论文,为了骗家人而买一张假文凭,试问,这样的留学有何意义,家人的期望,社会的期望全都毫无回报,还在国外落得个中国人抄袭的恶名,让自己困囧,国人蒙羞。
当然,国内的人才市场也并不欢迎他们。
3.人才外流,一部分出国的学生选择移民国外。
我们可以从个人和国家两个方面探讨出国的价值和意义,其实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
在我看来,出国是件好事,但学成后应回国为祖国作贡献“良禽择木而栖,但不应忘本”;我们的国家需要这些有才能有知识的人才,如果他们能够国外发展自身,有所成就之后,可够回国参加建设,这对于我国的发展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国外的更好的条件确实的他们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独立开来,甚至更热衷于追求个人利益。
造成这样的原因,在我看来,他们更重视自身利益,看重自身的前途与发展;当然,国家也应创造良好的条件,吸引海外学子学成回国,国内没有适合人才生存发展的土壤,也是造成人才外流的一个重要原因。
4.国内的人才市场,海归不再一枝独秀,他们也面临着竞争压力想当年,留学归国的人可以享受各种光环,各种优待。
而今,海带(海待)这个词的横空出世,其中的黑色幽默更值得我们深度反思,当然,那些顶尖学府的人才比如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等等,我们也是很羡慕的,他们的待遇也当然很好,这些人有着海归之名,更有海归之实。
但还有一些富裕家庭的父母送孩子出国,是因为他们的孩子在国内学习水平太过差劲,无法正常的毕业取得各种证书,当然还有一些考出国,却因为有些国外大学都闻所未闻,教育水平并不理想,亦或是他们在国外的学习被诱惑取代了,以至于荒废了学习,最终导致那些海归们的技能学识良莠不齐,加之这些人的数量增多,就为他们在求职就业上增加了很多的压力竞争力,这样的人徒有海归之名,却无海归之实,当然在人才市场上并不受欢迎,也是让海归变海待的重要原因。
留学热一浪高过一浪,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学成而归的那些海归们,却不在是今天社会的香饽饽。
许多曾意气风发去国外镀金的留学人员发现,他们已不再是职场中的抢手人才了。
他们和本土大学生一样穿梭于职场,为自己的饭碗奔走,甚至用很长时间在家待业,有的甚至无奈转行,放弃原有的专业知识。
针对这些现象的反思:1.对于低龄出国,就我总结多方资料,大致形成的原因一是国内的升学就业压力加大,中考高考竞争激烈,很多家长担心子女考不上好高中,进而考不上好大学,前途没保证。
在这部分学生中,有一些的确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拓展自身素质而出国留学,然而也有一部分人,是为了逃避国内的竞争压力而出国。
二是国内的一部分人家境殷实,尤其是官二代富二代,因为他们可以承担得起那一大笔费用,或者说这样的费用根本就是九牛一毛,加上自己忙于事业,无暇顾及子女,所以自认为国外一定更好,而送子女留学。
三是教育市场的国际化,中国成为一个受外国欢迎的生源地。
针对低龄出国留学的现象,这里有一则例子:王瑶出国前在一所普通中学上初三,成绩处于上游,但考上重点高中还得使很大的劲。
对于自己的未来,她想得不多,而是更多地服从爸妈的安排,稀里糊涂的选择去英国上大学,然而现实与想象的大相径庭,住宿和学习条件都不理想。
她在那里饱受陌生环境的折磨,身心痛苦。
她的母亲之所以送她出国,主要是考虑她出生时正遇上生育高峰,将来就业势必也会遇上高峰。
读名牌大学是个不错的选择,但以其当时的学习成绩,与其在国内花钱读个一般大学,索性不如走出国门去镀层金。
像王瑶这样稀里胡涂出国,唯父母命是从,无自己想法的人不少,他们往往没有足够的精神和心理准备,当站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才发现独立生活原来是这样艰难。
我想,很多人都是憧憬国外宽松、自由、灵活、务实的基础教育,但有一点不能忽视,对于一个年龄还小的孩子,家庭的教育和亲情也很重要。
家庭是孩子成长最重要、最亲切的环境,过早送孩子出国学习,使孩子相当长时间生活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失去了父母的支持、监督与帮助,对其身心的健康发展会有影响。
此外文化环境的不同也有很大的影响,十四五岁的孩子头脑中的许多观念还不成熟,较容易融入异域文化中,又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他们一旦到了另一种文化环境中学习、生活,势必会面临从价值观念到行为方式的一系列冲突,而这时熟悉的人又不在身边,不能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如果孩子的自控能力较差、意志薄弱,有可能误入歧途,反而得不偿失。
过多的孩子选择低龄留学,势必会对中国的教育发展有一定影响.长期在国外,就算等到回国参加工作,对于中国的一些形势,局势,政策的不了解也会成为一个问题。
因此,我想说年龄太小时选择留学一定要谨慎,要看清孩子是否能够独立的生活,是否已经有了正确的是非观等等很多方面,在清楚的明确自己出国是为了干什么的情况下,有了很好的规划,可以考虑。
当然我更觉得年龄太小不要出国,可以等在国内大学毕业后在出国,这样更容易明确共度的方向,目标更明确,而且此时心理和生理更加成熟,还可以减轻家庭负担。
更重要的是,如果我国能在此基础上改进现行的教育模式,像西方的教育一样,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同时只有这样,才能让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安心地让子女在国内求学,使得少年出国留学热真正地降温。
2.当大学临近毕业,我们总会在考虑自己究竟该走向何方,是考研,是就业,亦或是出国留学,这时的我们如果内心没有很明确的方向,就很容易受别人影响,从众心理作怪,也许自己都不明白,稀里糊涂的选择了下来的路,我想,这样的盲目,一定会给以后带来更大的问题。
这些跟风出国的人,如果对凡事都抱着试试的态度,不能像那些一开始就致力出国然后在大学学习中拼命充实自己,接着再在国外著名的大学中潜心学习使自己最终有所成就的人,那这些跟风的人出国只是长了见识,自身素质呢,提高甚少,何谈将来回国有所作为?当然,也许有些人会说,总在国内会视野狭隘,就应该出国去看看外边的世界。
但是,难道我们出国只是为了见见世面吗,既然出国留学,不学点东西怎么对得起自己在外求学的岁月,怎么对得起那一笔学费生活费,即使家里再有钱,你能说你对得起吗?如果仅仅只是为了见见世面,我们完全可以选择可以出国游玩等等,因为留学不光为了开阔眼界,学到东西才是真啊。
就像我在一张报纸上看过的一则例子,中国的一个大学生到韩国去学英语,接着回国撂下学了那么久的知识,转而开小饭馆做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