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邓三实践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邓三实践论文
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尤其是高校扩招学生涌入就业市场后,无论是政府、社会、学校、还是家长、学生都感到了就业形式的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本文从市场就业环境、用人单位、高校和毕业生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分别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现状;原因;对策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
据国家教育部统计, 200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280万,本科生一次就业率为61.3%;2005年为338万,2006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至413万,比去年增加75万人,增幅达22%,2007年为495万,毕业生就业率水平在70%左右。
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
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
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在今后几年还将继续增加。
据统计,2008年毕业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还有100多万历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历年未就业的毕业生数量的逐年累积.2009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11万,2010年再创新高——达到631万人,同比2009年增加了20多万。
由此可见,2010的大学生就业难度将更大。
【1】
就目前而言,当代毕业大学生就业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就业现状:
1.我国人才供需不平衡
我国当前企业求才若渴,高级管理、高级技术人才缺口大,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我国国民整体素质不高,虽然是人力资源大国,但面临着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
截至2009年底,接受大学教育的人口只占总人口的4%。
国际比较研究表明,我国人才培养比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劳动人口的文化程度一般以高中为起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例占人口总数的25%以上,本科以上的占15%以上。
从业人口方面,2008年中国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22%,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6%。
【2】
2.毕业生人数与就业岗位数量的差距太大
很多人读大学就是为了能找到一份好的或者说满意的工作。
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就目前表面形势来看,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
供过于求。
资料表明,从2001年至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611万,是扩招前的5倍;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率却远远小于此。
【2】
3.全国大学扩招导致的大学毕业生逐年递增。
有些升学扩招实际上是降低分数,放低要求和标准为代价,使扩招的一般高校学生的素质和从前比平均素质降低。
改革“精英式教育”而实行“大众化教育”,致使大学生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各种不良现象增加。
教育管理难度加大,管理事物增多。
教育的“过度”导致了知识的失业,反过来,知识的失业又促进教育层次的进一步扩张,由于本科毕业生在就业中越来越被动,普通高校不遗余力争上硕士点、博士点,名校则拼命扩大硕士生、博士生的招生规模。
恶性循环!
4.国家产业结构的不均衡
中国如今已成为排名世界前列的制造业大国,为中国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产值,但整个社会的商业运行过程应是制造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结合,不仅是制造业贡献了产品的贸易,其中还包括设计、运输、促销、广告、终端零售、售后服务等产业价值创造。
例如在中国生产出一美元的产值,而在美国通过除制造业以外的服务将会创造出六美元的价值,而这六美元的价值为美国创造出了就业岗位。
在纯制造业中,工厂所需的劳动力素质、学历并不要求很高,而在其余的六美元创造中,却处处需要高水平的大学生。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从市场就业环境看,毕业生人数增加,就业签约率下降。
(1)据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的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将超过600万,为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之最,加上往年毕业而未能就业的高校生,今年的就业大军高达1000多万人。
毕业生人数每年的大量增加造成市场供过于求,势必增加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截至2009年3月10日,广东省普通高校本科生毕业生签约率为7.61%、专科毕业生的签约率为8.43%、毕业研究生的签约率为14.87%,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0%以上。
【3】
(2)就业模式的转变与就业市场不完善间的矛盾。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立的“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其一方面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另一方面又能满足学生的个体需要。
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学生就业市场还不够完善、不够成熟。
(3)企业因素也导致了就业率的降低
中国社科院近日发布报告称,中国城镇失业率已经攀升到9.4%,在全球金融危机重压之下,截止去年年底,中国已有67万家小企业被迫关门,约有670万就业岗位蒸发,使失业人数远高于官方统计的830万。
中国就业形势已十分
严峻,估计2009年610万名大学毕业生中就业困难的比例可能占到四分之一。
【3】且企业盲目提高用人标准,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
用人单位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才,吸纳、储备人才本来是无可非议的事情,但有些单位不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按需求才,一味地追求高学历。
且过分看重工作经验,不能及时置换冗员。
有的单位在招聘时特别看重工作经验。
用人单位的这种短期行为,大大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4)政府因素起了决定性作用
政府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对大学生就业市场实施宏观管理.
由于中国以前由于处于计划经济之下,在高校里面实行的是“统包统分”,毕业生不愁毕业后没工作,长期以来,高校不注意专业的设置与市场的结合。
当国家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实行市场经济,将过去那种“统包统分”改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计划经济的弊病日益暴露.因此,政府应该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进行宏观调控。
(5)公务员考试,招录比例创历史新低。
被称为“中国第一考”的公务员考试人数创新高,今年有77.5万人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比2008年度参加考试的人多了13万。
根据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公务员局发布数据,上海2009年考试招录3618名公务员,共有约4.8万人报考,录取率约为7.5%。
(6)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
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而且还将因此降低大学生的谈判地位,引发其他严重问题。
(1)
2.从高校来看
(1)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突出。
从总量上看,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并不算多,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但具体到毕业生所学的专业,结构性不平衡的矛盾就突出起来。
许多高校为了提高办学效益,盲目追逐热门专业,一哄而上,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2)高校培养的部分学生质量不过硬。
许多高校扩招后学校的各项软、硬件设施都不能满足需要,其中反映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师资力量短缺,教师队伍的素质下降,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从而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3)高校的就业指导力度不够。
一些高校只是口头上重视就业指导,导致许多毕业生根本就不懂如何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职业倾向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而是在人才市场上盲目找工作,这样自然容易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
高
校就业指导缺乏对学生在求职方法、技巧、何如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等方面的指导。
(4)文科教育质量低下。
由于教学内容,几乎不针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现实,学生经过大学数年的学习之后,对于现实社会的状况仍然是十分隔膜,这也严重不利于学生的就业。
大学扩招过程中间,教师的知识结构仍然是非常陈旧,授课内容政治化空洞化。
(5)高校扩招与就业渠道影响. 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
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
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
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3.从用人单位看
(1)盲目提高用人标准,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
用人单位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才,吸纳、储备人才本来是无可非议的事情,但有些单位不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按需求才,一味地追求高学历。
人才高消费现象愈演愈烈,不仅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也极大的挫伤了毕业生的积极性。
(2)过分看重工作经验,不能及时置换冗员。
有的单位在招聘时特别看重工作经验,明确表示不要应届毕业生。
他们认为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差,招聘后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培训才能正常上岗。
因此,他们更青睐那些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大学生。
用人单位的这种短期行为,大大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3)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记者采访发现,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
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
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
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
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而且有些许的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
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
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
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
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而且有些许的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4.从毕业生来看
(1)过高的就业期望值和落后的择业观与现实的需求反差太大。
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仍停留在以前——高薪、大城市、环境优越。
大学生的这些就业
观念与新形势下的就业需求是极不相称的,它们之间的矛盾导致了一部分人找不到相应的工作位。
(2)部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欠缺。
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企业希望所招收的大学毕业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交协作能力以及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能力。
而一些学生在大学里只满足于完成应学的课程,缺乏广博的专业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狭隘,动手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欠佳,适应性不强。
社会的期望值与学生自身素质的这一差距也影响着学生的最终就业。
(3)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不够强。
相比于过去,今天的大学生就业观念已发生很大的变化,这和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人才市场的逐渐完善、选择多元化的趋势相吻合。
很多大学本科在校生对于以后的就业有模糊的打算,还有一些没有做任何的打算,而真正有明确规划的人却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学生缺乏求职技巧,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
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
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4)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
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不全面,甚至存在明显的缺陷,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缺少管理经验,对行业缺少深度认识,对市场和营销缺少深入了解。
(2)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政府相关部门要深化体制改革,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政策支持
(1)政策引导,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就业。
目前,中小企业的发展,急需大量的人才,这是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之一。
另外,政府要积极为毕业生到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工作创造条件:开辟常年性、规范化的渠道,并加强宣传引导工作;为到基层单位工作的毕业生提供一些优惠政策。
(2)建立和完善就业信息网络系统,实现资源共享。
利用准确、高效、全面的收集、筛选、分析评估各类信息,实现供需双方的资源共享。
充分发挥网络在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各高校应抓紧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全国统一的需求信息库,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和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3)切实促进经济转型,实现国民经济从以传统制造业和农业为主,向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主转变。
其中最关键的突破点又在于放宽或取消对服务业的政策管制,并大力促进其发展。
服务业占GDP的比例,美国是80%以上,日本是65%,印度也达到50%,而我国仅为40%左右。
我国服务业发展缓慢的现状,一方面降低了该行业提供脑力劳动岗位、吸纳大学生的能力;另一方面,缺少发达的服务业特别是发达的现代服务业的支撑,使我国的传统制造业迟迟
未能升级换代成现代制造业,从而进一步限制了脑力劳动者就业市场的发育。
只有放开对服务业的政策管制,让资源自由地流入这一领域,并以政策手段引导其健康发展,通过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实现我国经济的成功转型,从而大幅度提高经济体对脑力劳动者的吸纳能力。
(4)建立开放性的用人机制,建立完善人员进入机制、责任机制、考核奖惩机制和退出机制,给予新增劳动力更多的竞争和进入机会。
从而既有利于干
部职工队伍综合素质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又有利于为就业市场注入活力。
(3)2.用人单位要按需择人,合理置换冗员
(1)要根据需要引进不同层次的毕业生。
用人单位要转变选人观念,按需择人。
高层次的毕业生是培养科研、技术开发的人才,中低层次的毕业生是培养具体使用操作方面的人才。
只有合理地引进不同层次的毕业生,才会满足用人单位各个层次对人才的需求,使得各类人才都有用武之地。
(2)要加强人才储备,合理置换冗员。
企业是吸纳大学毕业生的主力军,尽管许多企业面临着人员过剩的问题,但高层次人才仍显不足,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导致企业竞争力低下。
因此,企业应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吸纳大学毕业生,加强人才储备,调整人才结构,同时置换不能适应自身发展的冗员,从而增强企业的活力。
3.高校要适应市场办学,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专业设置更加符合社会需要。
高校必须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就业形势及各专业人才需求趋势做出科学的预测,从而确定自己的办学模式、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大力发展社会需求量大的特色专业。
(2)加强就业指导,广开就业渠道,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择业平台。
高校要通过就业指导课、就业咨询、讲座、座谈等多种形式,加强毕业生求职择业指导,为学生进行职业发展规划设计,帮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确定合理的择业目标。
同时,要广开渠道,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广泛联系,充分发挥自身既了解学生,又熟悉用人单位的优势,积极主动地为他们牵线搭桥,为毕业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4.毕业生要更新就业观念,培养良好的择业素质
(1)注重综合技能的培养,提高整体素质。
毕业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成功,必须自觉地通过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2)更新就业观念,确定恰当的就业期望值。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毕业生要不断更新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意识。
(3)搞好自己的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能够推动和谐的就业循环,要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就必须有一大批具有专业水准的职业规划师,推动全民普及职业规划这一战略的实施。
而目前,我国这方面的专业人才非常匮乏,人才处于稀缺状态。
因此,当前培养一批专业的职业规划师队伍、培养全民族的职业规划意识迫在眉睫。
为此向阳生涯将不遗余力地继续借助职业规划师资格认证的平台,大力培养更多具备专业资质的职业规划师,以确保职业规划领域从业人员的高水准专业度。
(4)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
国家产业结构不仅要以纯制造业为主,例如机器的更新,产房的扩大,人员的增加,而最重要的是新技术的革新、新产品的研发,最重要的应更多的偏向第二、第三产业,例如产品设计、销售、运输、售后服务等整个大物流过程,这才是真正需要高科技,高素质人才的过程。
如此才能增加大学生的就业岗位,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而在全球化经济的浪潮中,系统的进行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才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兴之路。
面对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我们大学生应该踏实的学好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在校期间,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与进行广泛的实习,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特别是我们大学生应该准确的给自己定好位,这对以后就业有非常大的帮助。
虽然现在我们大学生的就业率不高,但是我坚信在党的正确
领导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定会得到好的改观。
(4)
四、总结
通过对大学生就业的情况分析,我们可以就业问题很复杂,而且问题的解决也是个艰难的过程,但我们相信,通过我们自己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而高校毕业生也一定实现良好的就业。
大学毕业生作为中国巨大人口和庞大劳动力队伍中一支活跃的生产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一定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为此我们应该:接受客观现实,调整就业期望值;充分认识职业价值,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认识与接受职业自我,主动捕捉机遇;坦然面对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力;调整就业心态,促进人格完善;开拓进取,勇于创业。
参考文献:
【1】杨晏清,陈健:学理论·上2010年第4期/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2】夏鲁惠(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中国发展观察。
2009(2)期18~19页
【3】详细参考资料:/lunwen/jylw/gdjylw/201003/ 355219.html
(1)赖三策: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理论与改革,2004(4). (2)《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年14期
(3)8020人才网
(4)封寿炎:寻找大学生就业的春天《解放日报》
本次论文由杨传章、廖志贤、冯泽应、钟兴彤、兰定芬、马英等六个人一同完成。
题目: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姓名学号专业班级杨传章 20083649 建材<一>班冯泽应 20083659 建材<一>班廖志贤 20083929 建材<一>班钟兴彤 20083662 建材<二>班兰定芬 20083871 建材<二>班马英 20083731 建材<二>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