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什么是写作手法(写法)
是作者为表情达意而采取的有效艺术手段。
写作技巧受限于作者的世界观、艺术观,同时又作用于他的写作实践,为写作活动服务。
广义的写作手法:
1、表达方式:记叙(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2、修辞手法:比喻(明喻、暗喻和借喻,博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拟人、拟物),排比,反复,设问,反问,回环等。
3、结构手法:过渡、照应、详略、衔接、悬念、铺垫、伏笔、线索等。
4、表现手法:联想、想象、象征、渲染、类比、烘托、衬托、对比、扬抑(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讽刺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开篇点题、卒章显志、借景抒情、以小见大等。
二、写作手法的作用。
(一)表达方式的作用
1、记叙:交待背景,为下文作铺垫。
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
顺叙:使人物、事件的叙述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
倒叙:是把事件的结局或其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重要断面提到文章前面,写完结局或断面,然后才按时间顺序写。
作用: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使情节曲折;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内容对比鲜明,突出中心。
插叙:是在人物事件原定的叙述线索适当的地方,插入某些情况的介绍,交代某些关系,或对某些矛盾作侧面说明。
一是把结局提前。
二是把中间扣人心弦的部分提前。
三是由眼前事物引起对往事的回忆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使文章内容充实,结构紧凑;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丰富形象,突出中心,使读者感到有张有弛,活泼轻松。
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作用:起补充、丰富、深化叙述的作用,使叙事更严谨,有时也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注: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
此外,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而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分叙:分叙的作用是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得眉目清楚,不条不紊。
分叙可以先叙一件,再叙另一件,
也可以几件事情进行交叉地叙述。
2、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作用是详细、科学、准确地介
绍事物以突出事物特征,表现人物形象。
3、抒情:抒发真挚深沉的情感,表达作者的观点,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渲染气氛,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注:抒情按照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的作用
感情表达较为强烈,有利于作者情感的抒发;引发读者共鸣,便于读者理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中心。
间接抒情的作用
含蓄而深沉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耐人寻味。
4、描写: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注:
按照对象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
按照角度分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按照特征分为白描和细描。
人物描写分为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的作用】
语言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揭示人物的身份与社会地位;预示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反映作品的主题与时代特点。
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
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动作描写:显示人物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表现变化的姿势、感情或者态度;创造生动的画面和活跃的场景。
神态描写:反映人物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品质。
【环境描写的作用】
自然环境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和人物形象,抒发人物情感;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突出某种环境特点,为中心服务。
社会环境的作用: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场面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
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述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
作用: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渲染气氛,烘托事物。
细节描写是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
作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正面描写的作用:对准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感知人物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和环境的规模、事件的气氛等。
侧面描写的作用:更能突出主体事物的特征,表现人物、性格、心理;使所描绘的对象更为鲜明,使主题深刻、耐人寻味。
(侧面描写不是比较,而是旁人对主体的所作所为的反应。
)
白描:用最精练、最节省的文字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
要求作家准确地把握住人物最主要的性格特征,不加渲染、铺陈,而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
作用:让被描写的对象主体突出,简洁明了,准确传神;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和再创造空间;烘托气氛,表现力强,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细描:是对事物的主要特征作细致入微的刻画。
作用:具体生动地表现人物或事物形象,更好地表现主旨;感染力强,使人能身临其境,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5、议论:增强文章表达效果,提高战斗性;明确文章主题,揭示蕴含的思想意义;贯通文脉紧凑篇章结
构。
叙议结合的三种方式及作用
先议后叙:开门见山地提出记叙的要点,点明主题,总领全文。
先叙后议:揭示事件的意义,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画龙点睛,启迪思维。
夹叙夹议:对人、物或理的认识更加深入,画龙点睛,突出主题。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比喻: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拟人: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夸张: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排比: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对偶: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对比: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反复:作用是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设问: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反问: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引用:使语言简洁生动,增加诗意和感染力,突出人物形象,深化主题,使观点更有说服力。
回环:回文也可以称为“回环”,就是在说话或写文章时,把“词语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的语言片段连在一起,这样回环往复都可以成文,明确地表达意思,具有循环往复情趣的一种修辞格。
(三)表现手法的作用
1、象征:使思想感情表现的含蓄、耐人寻味;鲜明地突出事物的特点,给读者以深刻印象;使文章内涵丰富,给人以启迪。
2、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
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讽刺: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4、对比: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5、联想: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使文章更有内涵,增强文学性。
6、想象: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7、虚实结合:突出事物的特点和本质特征,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集中地揭示主旨。
8、托物言志:含蓄、富有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9、直抒胸臆:直接表达表达思想和情感,使读者受到感染。
10、借景抒情:使抒情方式更为含蓄,情景交
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11、渲染:以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增加气氛,加强艺术效果,深化主题。
12、动静结合: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13、欲抑(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使上下文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14、以小见大: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区别:
对比Vs衬托
1.对比的双方只能是相反相对的事物,衬托的双方一般是同类事物(如颜色,特点,品质等相同)
2.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二者的不同点,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衬托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联的次要事物。
从而使主要事物的某一特点体现得更突出。
3.对比可用于全文,衬托只用于一段或几段中。
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借助于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
作者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喜、怒、哀、乐、愁、怨、憎、惧,但是这些情绪不能看成是一种思想。
托物言志通过对客观物的描写,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此“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渲染与烘托
渲染旨在通过对环境,人物的行为、心理等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修饰,来突出形象,表现中心;
烘托则有意避开正面描写,而从侧面着意刻画,以使所要表现的人、物、事鲜明突出,收到“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
这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但经常被人们混为一谈。
注:渲染属于正面描写,烘托属于侧面描写,这是它们最本质的区别。
(四)结构手法及其作用
1、照应(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使文章结构紧凑,气势贯通,总
结全文,增强表达效果;突出主题,深化主题。
2、过渡:承上启下,结构严谨,浑然一体;前后呼应;转移话题、连接事件,转换场景;思路清晰、转换自然;衔接紧密,上下连贯。
3、衔接:使诗文上下文之间取得连接与过渡的一种写作技法。
主要作用是保持意义上的连贯、文句的流畅和行文的变化。
4、悬念:使文章张弛有度,情节曲折,吸引读者。
层层设疑,紧紧地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好地达到了表达自己主题的目的。
5、铺垫:主要内容起烘托作用,比如推动情节,为下文做铺垫,突出人物等等。
它可以限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6、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使文章结构紧凑,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体现文章主题思想。
7、伏笔: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谨严、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
8、详略:详写不为人熟知的,让读者了解,有利于更生动、更深刻地表达中心意思。
略写是令人熟知的,有利于交待事情的来龙去脉,对主题起补充衬托作用。
详略得当,使文章错落有致,引起读者兴趣;内容充实,突出人物形象特征;笔法富于变化,重点突出,体现主题思想。
9、卒章显志:总结全文,升华感情,点明或深化主题;言已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
点明主旨,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
10、开篇点题:使文章中心突出,使读者一目了然,留下深刻印象,总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交代要素,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1.伏笔、照应
A、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待,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
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
如《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
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
这是一处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B、照应
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
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
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
如《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抒发一次次更加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背影形象的感人,这篇文章是情与泪的结晶!
埋伏笔
在主要情节出现之前,暗示性的小细节,一般较为隐秘。
作用:在文中起情节的铺垫作用,令情节发展更自然。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毫无起色。
到中秋以后,医生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来,
的,总不得断气。
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著两个指头;大侄子上前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
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的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奶妇抱著儿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惦念”他听了这话,两眼闭著摇头。
那手只是指著不动。
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老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
2.悬念
就是文章中令人好奇而又不能马上知道底细的情景。
它可以是一个场面、一段情节,可以是贯穿全文的一个具体事物、人物某一时刻的神态描写等。
悬念的主要作用使文章情节发展更吸引读者。
例如《孔乙己》结尾,孔乙己的命运到底如何,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
悬念可设在开头,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设在中间,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设在结尾,能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三、写作手法的中考题型
(一)、指出文中的某些内容属于何种写法并分析其作用(好处)。
1、修辞手法
例:说出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并简析这个修辞方法的作用。
(11年扬州《有一缕阳光叫感动》)
老太太告诉我,他俩都读过书,但膝下无儿无女,老头原来就爱看报,报纸成了他的“儿子”,每天都让她找报纸读给他听。
答:比喻(1分)突出老头爱看报的程度(1分),对报纸充满了感情(1分)。
(如答“报纸成为老人的精神寄托”可得2分。
意思对即可。
)
例:下面语句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其中一种,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它就像是村里人共有的孩子,每一声对塘的呼唤,经风吹都能传到塘的耳朵里。
水草轻摇,青蛙鸣叫,蜻蜓风舞,燕子贴水,波光荡漾,都是池塘的应答。
(11年武汉市《萧萧池塘暮》)
答:这句话通过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池塘具有灵性、充满活力的特点,表明了池塘与故人生活密切相关,表达了作者对池塘的喜爱之情。
这句话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展现了池塘的动态美,突出它鲜活而有灵性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池塘的喜爱
之情。
题型:指出运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好处、表达效果)。
答题策略:
1、熟悉各种修辞手法的特征
2、修辞手法+作用(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2、表达方式
例:选文第②段加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11年河北《别动世界上最美的那朵花》)
答:自然环境(景物)描写;为珍妮芙太太的出场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例:“刚才我从上面跳到院子里来的那个树权还在摇动呢,有一片黄树叶正从上面落下来”这一处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11年广州市《童年》)
答:这一处细节描写,写出了“我”动作之快,从跳到院子里到救人结束,时间很短。
也写出“我”始终在关注三兄弟,“心”里已经和他们一起玩耍了,更突出童年“孤独”的“我”多么渴盼有玩伴。
题型:指出运用的表达方式并分析其作用。
注:多数情况下题目需要指出某表达方式的小类,如描写中的景物描写或人物描写;人物描写中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等。
答题思路及应考策略
1、熟悉各种表达方式的特征。
2、表达方式+作用(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3、结构手法
例:文章恰当地安排材料,有利于刻画人物形象。
作者在写到曾妈妈家居时,详细地写了那块破旧的塑料台布,以此突出了曾妈妈怎样的形象特点( 11年吉林长春《淡定的秋色》)
答:检朴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合理利用资源等。
(一点给一分。
3分。
)
例:文章略写了海啸造成的损失海啸的来临,详写了海啸消退以后等情节。
请根据自己的理解。
简述文章这样安排详略的目的是(5分)(11年山东省青岛市《选择》)
答:使文章详略得当,突出了在鲁米斯义举的感召下死囚们义无反顾地返回监狱,做出了正确选择,有力地表
现了文章的主题。
例:文章多处为母亲修复母子关系埋下了伏笔,请找出两处,并作简要分析。
(4分(11年广东《旧餐桌上的美好时光》)
答:①“这有什么,凯瑟琳就一条裤子嘛。
”表明母亲为是否答应儿子的要求而犹豫。
②“我知道我将要输掉这场战争了。
”“输掉这场战争”,暗示母亲对儿子的固执感到无奈,产生了动摇。
③“我暗暗叹了一口气,不情愿地在旧餐桌上铺开了那块闪闪发亮的银色布料。
”叹气和铺开布料,表明母亲在行动上已开始让步。
④“一丝温柔悄悄地潜入我那赌气的心。
…‘悄悄地潜入”,表明母亲逐渐包容、理解安东尼。
(找对一处1分,分析1分)
题型
1、从文中找出属于该结构手法的内容并分析作用。
2、指出某内容属何种结构手法并分析作用。
答题策略
1、熟悉各种结构手法的特征。
2、结构手法+作用(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4、表现手法
例:15.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2010年济宁市中考语文试题)
16.文章主要写淡竹,为什么在第3-5段写到稻子、银杏、法国梧桐、千年古井又为什么在第16-22段写到李白、陶渊明、郑板桥等人(4分)
答案:15.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抒发了作者对物质上清贫而心灵富足的一类人的赞美。
16.从反面衬托淡竹的刚强、高洁、淡泊名利的性格(或运用对比手法,为下文写淡竹作铺垫)‘从正面表现淡竹像这些人一样具有或顽强、坚持或超然、坦荡的个性,拥有自由快乐的心灵。
(二)分析文章某句或某部分在文中的作用
1、首先,辨析该内容运用何种写法。
2、其次,缩小范围,明确答题的具体方向和要点。
3、然后,分析提炼和整合语言。
注:其实,很多情况下,我们并不能将内容和形式的作用严格的区分开,内容是形式的前提,形式使内容更有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