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指的是农村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就业和生活。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形式、影响和解决方案等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农村地区的农业产业逐渐减少,农民缺乏了稳定的农业就业。
其次,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少,农民需要寻找其他行业的工作。
第三,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希望通过转移就业来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形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农民工迁徙和农业产业转型。
农民工迁徙是指农村劳动力离开农村地区,到城市地区找工作。
农业产业转型则是指农民将耕地改种为经济作物,从而改变原有的农业生产方式。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和城市地区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农村地区,因为农民将耕地改种为经济作物,农业产业得到了发展。
同时,农民通过转移就业也获得了更高的收入。
在城市地区,农民工补充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增加了城市劳动力的稳定性。
然而,农村劳动力转移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就业条件差、工资低、社会保障不完善等。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挑战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很多挑战。
其中一项挑战是城市化进程不平衡。
一些大城市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而一些小城市则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另一项挑战是技能不匹配。
农民工多以体力劳动为主,缺乏专业技能,进而限制了他们就业的选择。
此外,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也是一个挑战,农民工在城市工作时可能面临医疗、住房等方面的问题。
五、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机遇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带来了一些机遇。
首先,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为城市地区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这有助于城市地区的经济发展。
其次,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可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这有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另外,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也促进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农民通过接触城市的先进技术和产业,可以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现状及建议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现状及建议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城市从事非农工作的现象。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当前中国农村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现状分析1.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庞大,占据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一大部分。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每年都在不断增加,目前已经达到了数以亿计的数量,占据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相当一部分。
这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城市的建设和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2.农村劳动力转移质量有待提高。
随着我国农村的经济转型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虽然数量庞大,但是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只能从事一些低技能、低薪酬的工作,缺乏发展空间和提升机会。
这也造成了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并不高,影响了他们在城市中的就业和生活。
3.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是由低技能、低学历的农民工构成,他们在城市中往往面临着低工资、无社保、劳动权益受损等问题。
这些问题一方面严重影响着农民工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给城市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二、存在问题1.教育问题。
农村地区相对城市来说教育水平较低,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缺乏必要的职业技能和相关知识,导致他们在城市中只能从事一些低技能、低薪酬的工作。
2.权益保障问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由于户籍限制等原因,他们在城市中往往无法享受到和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保、医疗等权益,劳动权益也难以得到保障。
3.城乡差别问题。
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的融入和发展受到了阻碍,也使得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生活水平难以得到提高。
4.就业选择问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由于技能不足,很难找到符合自己专业的岗位,只能从事一些体力劳动工作,使得他们的工资水平和职业发展空间受到了限制。
三、建议1.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结
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结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通过各种方式离开农村,前往城市或其他地区进行就业和创业的一种现象。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下面将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背景、原因、影响以及相关政策进行总结。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背景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大部分。
然而,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有限,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许多农村劳动力面临着务农门槛高、低收入等问题。
因此,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他们改善生活状况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1. 就业机会不足:农村地区就业机会有限,特别是高技能岗位较少,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可以获得更多就业机会。
2. 薪资待遇较低:农村劳动力在农村务农收入有限,转移到城市可以获得更高的薪资待遇,改善生活水平。
3. 教育和培训机会有限:农村地区的教育和培训资源相对不足,转移到城市可以获得更好的教育和培训机会,提高自身技能。
4. 就业稳定性差:农村地区的就业形势相对不稳定,转移到城市可以获得更稳定的就业机会,减少就业风险。
5. 发展机会有限:农村地区的发展机会有限,转移到城市可以获得更多发展机会,实现个人价值。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1. 增加了农村地区的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转移会导致农村地区的劳动力短缺,增加了剩余劳动力数量。
2. 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3. 缓解了农村就业压力:农村劳动力转移减轻了农村地区的就业压力,缓解了农村就业问题。
4. 提高了农村家庭收入: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农村家庭的收入水平得到提高,改善了生活条件。
5. 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支持为了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包括:1. 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信息服务系统,加强劳动力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信息透明度。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乡村产业升级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乡村产业升级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选择离开家乡,前往城市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
这种现象被称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和乡村产业升级造成了一定影响。
下面将就这一现象展开分析和讨论。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人口通过外出务工等方式,进入城市从事非农行业的就业活动。
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率逐年递增,已形成规模庞大的劳动力转移大军。
这些农民工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给农村经济和乡村产业升级带来了挑战。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农村地区农业收入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因素。
另外,城市中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工资待遇也较高,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
由于种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了现实。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和乡村产业升级产生了一系列影响。
首先,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影响了农村的生产和经济发展。
其次,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增多,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影响了农村的劳动力结构。
此外,农村劳动力转移还导致了乡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挑战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了一些挑战。
一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导致农村留守人口增多,农村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面临一定压力。
另一方面,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对农村产业升级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何应对这些挑战,需要深入研究和有效措施。
五、乡村产业升级的必要性乡村产业升级是当前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
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加剧,农村产业升级势在必行。
乡村产业升级可以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六、乡村产业升级的现状目前,乡村产业升级取得了一定成就。
一些地方积极引导农民创业兴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转型,取得了良好效果。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水平较低等。
七、乡村产业升级的路径要实现乡村产业升级,需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的内容
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引言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是指国家为了推动农民工转移就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在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农民工是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全面详细地介绍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的内容,包括政策目标、主要措施和政策效果。
政策目标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农民工就业和提高其收入水平,同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就业机会:提供更多多样化的就业机会,吸引农民工离开农村到城市或其他地区就业。
2.技能培训: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提高其技能水平和竞争力。
3.社会保障: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农民工的权益和福利。
4.城乡平衡:促进城乡经济发展的均衡,减少城乡差距。
主要措施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
以下是其中主要的措施:1.就业信息发布:建立健全就业信息发布机制,提供详细的就业信息,帮助农民工了解就业机会。
2.技能培训计划:设立各种职业培训机构,为农民工提供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3.创业扶持政策:为有创业意愿的农民工提供创业扶持政策,包括财政补贴、低息贷款等支持措施。
4.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包括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生活条件和吸引力。
5.金融支持:为农民工提供金融支持,包括小额信贷、保险等,帮助他们解决资金问题。
6.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提高其福利待遇。
政策效果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政策效果:1.就业增长: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有效地推动了农民工就业机会的增加。
越来越多的农民工离开农村到城市或其他地区就业,缓解了农村就业压力。
2.收入提高:通过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加强技能培训,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
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的内容
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介绍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是指国家为了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和非农业领域流动,并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保障的措施。
这些政策的目标是缓解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并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政策背景随着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农村工业化的加快,城市和非农业领域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大。
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包括城市户籍制度限制、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农村劳动力转移受到种种阻碍。
因此,政府需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来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
二、政策目标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的主要目标包括: 1. 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业领域转移,减缓农村劳动力过剩压力。
2. 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3. 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三、政策措施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例如: #### 1. 放宽城市户籍制度城市户籍制度是限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障碍之一。
为了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政府放宽了城市户籍制度,推出了农民工市民化政策,并逐步实现了农民工平等享有城市居民权益。
#### 2. 建设农民工集体宿舍农民工在城市工作期间住房问题一直是一个难题。
政府鼓励企事业单位为农民工建设集体宿舍,提供廉价且合理的居住条件,解决农民工在城市的住房问题。
#### 3. 发展农村产业为了吸引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政府积极发展农村产业,提供就业机会。
例如,政府加大对农村电子商务、农村旅游等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吸引农民就近就业。
#### 4. 建设农民工技能培训中心为了提高农民工的就业竞争力,政府建设了农民工技能培训中心,为农民工提供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
通过培训,提升农民工的技能水平,提高他们在城市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 5. 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社会保障体系为了解决农民工在城市就业期间的社会保障问题,政府建立了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已经成为农村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有哪些呢?接下来我们将一一详细分析。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乡村振兴战略旨在推动农村产业升级,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要实现农村振兴,必须要调动和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为城市发展提供稳定的劳动力保障。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已成为必然趋势。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已有数亿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就业。
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将会进一步加快。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挑战农村劳动力转移虽然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竞争激烈,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面临较大的压力。
其次,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的问题日益突出,需要引起重视。
最后,农村劳动力转移可能会导致农村人口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乡村社会稳定。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机遇与挑战相对应的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带来了一些机遇。
首先,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以促进城乡一体化,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城市经济的发展。
其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以提升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最后,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以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
五、政府的政策支持为了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
比如,建立健全政府与市场相协调的劳动力市场机制,加强培训和技能提升,提供就业援助和社会保障等措施,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政策保障和支持。
六、社会组织的参与除了政府的支持外,社会组织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社会组织可以提供就业信息和职业指导,帮助农民顺利实现就业转岗。
同时,社会组织还可以开展劳动力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竞争力。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制度变迁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制度变迁1. 引言1.1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背景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居民从农业劳动中转移到非农业领域从事其他就业活动的过程。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经济差距的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在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农村劳动力过剩。
由于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农业人口占比较大等原因,我国农村地区存在大量的劳动力。
然而随着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减少,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日益突出。
农业收入增长缓慢。
尽管我国农业收入有所增长,但增速远远落后于城市地区。
农民在农村就业收入有限,转移到城市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
城市化进程加快。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至城市。
这也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背景之一。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产物,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需要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和就业。
1.2 制度变迁的必要性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的变迁是与时代发展和社会经济变化密切相关的,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和需求。
制度变迁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需要不断调整与完善。
以往的计划经济时期,农村劳动力主要是通过政府的安排和调配来实现转移,但在市场经济时期,由于市场机制的引入和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需求的多样性和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旧有的制度显然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形势。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减少,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需要更加灵活和有效地调整。
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关系到农民的生活和就业问题,也涉及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必须及时优化和完善转移机制,确保农民的就业渠道畅通,同时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的变迁还需要顺应社会需求和民生福祉的提升。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新型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建立,农民工的权益保护和社会保障问题日益凸显,需要更加完善和健全相关政策和制度来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和生活水平。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一、背景介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指从农村向城市或其他地区迁移,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
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1. 就业机会不足:农村就业机会有限,大部分农民只能从事农业务,收入相对较低。
2. 收入差距:城市的工资普遍高于农村,因此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
3. 生活条件改善:城市有更好的教育、医疗和居住条件,吸引了农民寻求更好的生活品质。
三、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1. 就业机会增加: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村就业机会,使农民有更多选择。
2. 创业机会增多:乡村振兴战略鼓励农民创业,提供了更多的创业机会和支持政策。
3. 农民收入提高:乡村振兴战略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1. 农村劳动力减少: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
2. 人口老龄化加剧:农村劳动力转移导致农村老年人口增多,加剧了农村老龄化问题。
3. 农村社会结构变化: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得农村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农民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也对农村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五、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利与弊1. 利:农村劳动力转移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提高了收入水平,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
2. 弊:农村劳动力转移导致农村人口减少,农业生产受到一定影响;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带来城市就业压力和社会问题。
六、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挑战1. 就业技能不足:部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技能较低,面临就业难题。
2. 适应城市生活的困难: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需要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环境,存在一定的困难。
3. 保障农民权益:农村劳动力转移需要健全相关政策和制度,保障农民的权益和利益。
七、应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措施1. 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向城市或其他地区转移的过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不断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进行探讨。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就业机会:农村就业机会有限,而城市则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城市工作相对稳定,工资收入较高,这吸引了许多农村劳动力选择离开农村。
2. 收入差距: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经济差距日益扩大,城市的生活成本较高,但相对的工资收入也更高。
因此,农村劳动力通过转移来获得更好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品质。
3. 教育和医疗条件:城市具有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条件,大部分农村地区的教育和医疗资源相对匮乏。
为了给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和享受更好的医疗条件,农村劳动力会选择转移到城市。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和城市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 农村影响: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农业生产力下降。
此外,农村劳动力转移还导致人口老龄化和学龄儿童减少,给农村社会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2. 城市影响:城市劳动力的增加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动力。
但是,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也给城市的就业市场、住房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带来了压力。
此外,由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城市也面临着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应对措施为了合理引导和管理农村劳动力转移,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
2. 加大农村教育和医疗资源的建设,提高农村教育和医疗水平,以减少农村劳动力因教育和医疗条件不足而转移的情况。
3. 引导农村劳动力通过技术培训和创业扶持等方式增加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减少无技能劳动力的转移。
4. 发展适应农村地区经济特点的农村工业,增加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吸引农村劳动力回流。
乡村振兴发展中的劳动力转移问题
乡村振兴发展中的劳动力转移问题乡村振兴是当前中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而劳动力转移作为乡村振兴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之一,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乡村振兴发展中的劳动力转移问题,希望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一、农村人口外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导致农村人口外流,农业生产面临缺乏劳动力的挑战。
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参与,缺乏劳动力将导致农田荒芜、产量下降,影响农民的经济收入。
二、农村人口外流对乡村经济的影响大量农村劳动力外流,将导致乡村经济活力不足。
乡村经济缺乏劳动力支撑,难以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从而影响乡村振兴的进程。
三、农村人口外流对农民生活的影响农村人口外流导致农民生活水平下降。
家庭中缺少劳动力支持,劳动力转移的农民无法有效参与农业生产,生活水平受到影响,面临着经济困难和生活压力。
四、劳动力转移背后的原因劳动力转移背后有诸多原因,主要包括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农业收入低、农村就业机会有限等。
这些问题导致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加剧了农村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
五、如何引导农村劳动力就业为了解决劳动力转移问题,需要引导农村劳动力就业。
一方面,可以通过发展农村产业,增加农村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可以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
六、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解决劳动力转移问题的重要途径。
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导农村劳动力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移,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村就业机会。
七、培育乡村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乡村新型经营主体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
新型经营主体能够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
八、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和引进,是解决劳动力转移问题的重要举措。
培养农村人才,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加强乡村人才引进,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九、发挥政府作用,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在解决劳动力转移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指的是农村劳动力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就业的过程。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选择离开自己的家乡,到城市地区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
这一现象不仅对中国的农村和城市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下面我们将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具体贡献。
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
由于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市场时多数技能相对较低,这些劳动力相对来说工资要求不高,且愿意从事较为劳动密集的工作。
这对于城市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劳动力资源。
这些劳动力为城市的建设和制造业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促进了城市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廉价劳动力也提高了城市企业的生产效益,降低了生产成本,使得产品价格更加具有竞争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助于缓解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农村地区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由于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单一,就业机会有限,很多青壮年劳动力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导致农村地区的劳动力浪费和贫困问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改变了这一状况,大量劳动力进入城市,减轻了农村的就业压力,促进了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
这也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带来了新的机遇。
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城乡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促进了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的资源共享和市场互通。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为农村地区带来了更多的外部资金和技术,促进了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同时也为城市地区提供了更多的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
这种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更加均衡和可持续。
农村劳动力转移提升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相比农村地区,城市地区存在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工资待遇,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通常能够获得较高的工资收入,提高了自身的经济状况。
而这部分收入也会通过各种途径返还到农村地区,带动了农村地区的消费和投资增长。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制度变迁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制度变迁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人口由农村地区转移到城镇地区,参加非农产业或服务业的就业活动。
在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长期存在且不断发展变化的现象,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制度变迁和政策调整。
本文将从改革开放以来的不同时期,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变迁进行分析和探讨。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变迁主要表现为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地区的大规模转移。
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大增加,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
这一阶段在政策上主要体现为“以工代产”政策的实施,鼓励和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到城镇地区。
政府出台一系列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和措施,如建立和完善城乡劳动力市场体系、加强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等,推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变迁。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变迁也逐渐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
其中一个主要特点是转移规模逐渐减小,呈现出趋缓趋势。
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劳动力总量的减少,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逐渐减小,从前期的大规模转移逐渐转变为小规模转移。
这一变化背后,是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城乡发展的不均衡性导致的。
政府调整和优化了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支持政策,加强了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为留守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使其在家门口就业创业成为可能,减少了对外地转移的需求。
另一个主要特点是转移形式和目的的多样化,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随着城乡发展的不断深化和多元化需求的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形式和目的也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
除了传统的农民工外出务工,还出现了更多的就地就近就业和灵活就业的方式,如返乡创业、外出务工季节性就业、城乡结合部就业等。
这一变化反映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政府也相继出台了新的支持政策和措施,如鼓励和支持返乡创业、加强对季节性务工的保障和管理等,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向着更加多元化和灵活化的方向发展。
浅谈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浅谈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人口流向城市或其他地区参与非农产业劳动的过程。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在我国不断增加,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下面我将从经济增长、就业市场、农村社会变革等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增长。
农村人口转移劳动力到城市,增加了城市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这些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的非农产业工作,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了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
同时,农民工将城市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经验带回农村,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推动了农村产业的发展,对农村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次,农村劳动力转移缓解了农村就业压力。
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人口减少,农业劳动力有所减少,工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减少,有利于解决农村过剩劳动力就业问题。
通过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不仅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提高生活水平,而且可以提高技能,增加就业竞争力,为农村打开了新的发展空间。
此外,农村劳动力转移也为留守农村的老人和孩子提供了更好的照顾和教育机会。
再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社会变革起到了积极作用。
农民工在经历城市生活和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接触到了新思想、新知识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从而改变了传统的观念和习惯,对农村社会文化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农民工们在城市中体验到的现代城市生活,也激发了他们对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的需求。
这种需求的增加,推动了农村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社会文化的进步。
最后,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条件、工作环境和社会待遇等方面面临着不少困难和不公平待遇。
其次,农村留守人口增加,导致了农村空心化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同时,农村面临人才流失和农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因此,为了发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积极作用,我们还需要加大政府投入,提供更好的职业培训和教育机会,加强社会保障,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并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效益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效益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通过各种方式离开农村,到城市或其他地区参与非农产业或服务业的工作。
这一现象在中国近几十年来逐渐增加,并且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效益。
1. 劳动力供需平衡中国农村地区劳动力过剩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严重问题。
大量的人口依赖于有限的土地资源,而农业产能的增长十分有限。
因此,农村劳动力转移为解决劳动力供需矛盾提供了一个重要渠道。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可以填补城市中劳动力短缺的空缺,实现了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了整体的生产效率。
2. 农民工收入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工作后,往往可以获得相对较高的工资。
与农村相比,城市的工资水平更高,这使得农民工的收入获得了显著的提升。
这对于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推动消费增长和减少贫困具有重要意义。
不仅如此,农村劳动力转移还促进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有助于提升社会的公平与稳定。
3.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农村劳动力转移还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
通过劳动力转移,农村地区可以将剩余劳动力引导到非农产业或服务业中,实现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这种转化过程促进了农村地区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提高了农村地区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4. 促进城市化进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加速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促使城市的发展和扩大。
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经济的繁荣以及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支持。
这种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居民的增加,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 农村地区投资增加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地区的资金流动也增加了。
农民工在城市工作期间,不仅可以带回更高的工资收入,还会有一部分积蓄投入到农村地区,用于农田的改造、农业技术的引进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的提升。
这些投资推动了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增长,带动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增长。
综上所述,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效益是多方面的。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制度变迁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制度变迁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由农业生产转向非农产业和城市就业的过程。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制度变迁。
在经济制度方面,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包产到户”到市场经济时期的“市场化”。
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农村集体经济的存在,农民的土地和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农民只是对土地进行管理和分配,并通过集体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
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农村集体经济逐渐削弱,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劳务输出等方式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实现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加速,我国逐渐建立起了覆盖全国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
1999年起,我国实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农民工提供了基本医疗保障;2004年起,我国实行了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为农民工提供了基本养老保障;2009年起,我国实行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补贴政策,为农民工提供了培训和就业补贴。
这些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保障和支持。
在法律法规方面,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变迁也得到了法律的保障。
2007年起,《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正式出台,规定了农民工工资的支付标准和程序,并强化了用工单位的责任。
2012年起,我国实行了《农民工工资支付专用账户制度》,要求企业将农民工工资以银行转账的形式支付,有效保护了农民工权益。
2016年起,我国实行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的意见》,要求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民工工资支付的监管力度,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在政策支持方面,我国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2000年起,我国实施了村镇企业免费使用农村集体土地政策,鼓励农民将土地流转给村镇企业发展非农产业,提供了就业机会。
2008年起,我国实行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程,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关爱和教育保障,促进了农民工的稳定就业和生活。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制度变迁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制度变迁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从农村地区转移到城市或其他地区参与非农产业活动的过程。
这个过程经历了制度变迁,从早期的计划经济时期到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时期,制度变迁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处于政府的控制之下。
国家通过户口制度和土地集体所有制等制度,限制了农民的户籍和土地流动,使得农民很难自由地迁移到城市工作。
此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也以短期的临时性农民工为主,大多数农民仍然在农村从事农田劳动,农村经济主要依靠农业产出。
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渐转向市场经济,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农民的户籍限制逐渐放宽,城市户籍和农村户籍的区别逐渐减小,农民可以更便利地迁移到城市从事非农产业。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革逐步推进,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得到了保障,可以通过租赁、流转等方式灵活运用土地资源。
非农产业在农村地区蓬勃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了更多的农民前往城市工作。
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变迁的主要影响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制度变迁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更加自由和便利,促进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的收入提高。
农民可以选择更有竞争力和收入水平更高的产业和地区工作,提高了劳动力的配置效率。
制度变迁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农民在城市中的就业和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存在着较大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
农民工在城市的社会保障和权益保障方面也面临较大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完善农民工市民化进程,逐步消除城市和农村户籍的区别,使农民工享有与城市居民相同的权益和福利待遇。
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其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保制度,保障其基本权益和社会保障待遇。
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高农村地区的就业创业环境和条件。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制度变迁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制度变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逐渐凸显,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进行务工、就业或创业的行为。
这一转移过程中,不仅涉及到个体农民的生计问题,还关乎着整个国家的城乡发展和社会稳定。
为了更好地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措施,推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变迁。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采取了户籍制度和户口迁移制度,控制和限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在农村,农民只能在自己的户口所在地就业和定居,对于农民的流动和转移实行了严格的管理和控制,这种制度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并导致了城乡劳动力的不合理配置和资源的浪费。
二、改革开放时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
1980年代初,我国开始实行了农村改革开放政策,取消了农村户籍限制,允许农民到城市就业和创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开始逐步放开。
1986年,国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劳动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鼓励和引导农民到城市从事劳动,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和保障。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市场化改革1990年代以后,我国进一步推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市场化改革。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不断扩大。
1994年,国家决定对农民的劳动力转移进行市场化改革,取消了农村户口与城市户口的隐性壁垒,农村劳动力实现了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对接,农民可以自由选择就业的地点和方式,这种改革进一步推动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流动。
四、转移农民工管理体制的变革2000年以后,我国开始对转移农民工管理体制进行了深化和改革。
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不断扩大,为了更好地保障农民工的权益和利益,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加强了对转移农民工的管理和保护。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制度变迁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制度变迁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居民在农闲季节或者务农的空闲时间到城市或其他地区找工作,以提高收入和改善生活。
转移劳动力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是农村改革和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制度变迁,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1978年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农村劳动力转移得以加速发展。
改革后,农村个体经济得到了鼓励和支持,农民有了更多自主决策权和经济自由度,他们可以选择在农村务农,也可以选择到城市找工作。
改革开放的政策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000年以后,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
许多农民看到了进城务工的机会,纷纷离开农村,到城市找工作。
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鼓励农民进城务工,如取消户籍限制、提供劳动力培训等。
这些变化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快速发展。
2010年以后,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入了一个更加多元化和细分化的阶段。
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就业需求的变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和类型也发生了变化。
除了传统的农民工外出务工之外,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选择在家门口就业,如农村创业、电商经营等。
一些高学历或技能人才也选择回到农村发展,推动了农村地区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不断发展,一些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农民工在城市就业面临的风险和不稳定性增加,保障农民工的权益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问题凸显,需要加强社会保障和家庭关怀。
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如农民工就业歧视、农村剩男问题等。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经历了从萌芽到快速发展再到多元化的变化过程。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变革与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相互作用,通过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推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快速发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寻找解决办法,让农村劳动力转移更加稳定和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经济发展趋势下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经济发展趋势下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农村地区的劳动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各个方面探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并分析经济发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1.1农村经济结构变化中国农村的经济结构一直以农业为主导,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传统的农业劳动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需求,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1.2城市经济发展需求随着城市经济的蓬勃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在增加。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可以满足城市经济对劳动力的需求,并推动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1.3农村生活条件改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可以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在城市,劳动者可以获得更高的工资和更好的社会福利,提升生活质量。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形式2.1农民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的主要转移形式是农民外出务工。
他们可以选择去城市工作,也可以去沿海地区或者其他省份寻找就业机会。
2.2农村劳动力转为城市居民一部分农村劳动力选择迁往城市,并成为城市的常住居民。
这给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城市的繁荣。
三、经济发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3.1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通过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可以获得更高的工资,带动农村收入的增加,并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3.2改善农村劳动力收入状况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可以获得相对较高的工资,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
这样可以改善农村劳动力的生活状况,减轻贫困问题。
3.3推动城市化进程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农民迁往城市后,需要在城市生活和工作,这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所面临的问题4.1家庭分离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后,常常与家人分离,导致家庭关系的疏远。
长期分离不仅对家庭成员的情感造成影响,也对家庭的稳定产生影响。
4.2劳动权益保障问题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工作时,常常面临低工资、长工时等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2019.9.《目录》摘要1.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现状2. 影响农村人口向城市移民的因素3. 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的影响4.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在与将来 5. 政策建议作者:李牧群 (Li Muqun) 首席研究员刘金贺(Liu Jinhe)首席研究员马兹晖(Ma Zihui)首席研究员李萌(Li Meng)研究员SERI: Hyunkuk Cho 首席研究员审阅:刘晋硕(Liu Jinshuo) 首席研究员《概要》2019年起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民工短缺的现象,但事实上中国农村仍然存在着上亿的剩余劳动力。
最近由于经济增长放缓,农村劳动力市场不完善以及妨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多种因素的存在,农民工问题变得更加严峻。
造成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大量转移的原因有很多种。
一方面是农村的经济发展遇到瓶颈,无法持续吸纳农村劳动力,另一方面城市经济发展日趋活跃,二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加之城市工作收入显著高于在农村务农收入,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农。
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制度不健全造成农民工劳动强度大、劳动安全条件差、工资水平低;农民工无法享受与城镇人群一样的城市公共服务,农民工的社会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等问题更是增添了农民工在城镇生活的难度。
农民工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劳动力从农村向城镇转移有利于促进农业向劳动密集程度低的方向发展,同时为中国的工业发展和出口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
通过从收入水平低的地区向高收入水平地区的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消除地区不平等和减贫都有积极作用。
进城务农无论是对农民工自身还是对其家庭,以及城镇原有人群都产生了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一方面,进城打工提高了劳动力本身的回报和对自身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城市的容纳和自身存在的问题,农民工产生不满和失意,同时农村留守儿童、老人、妇女问题严重。
同时城市的犯罪案件增多及社会治安混乱等负面影响也显现出来。
全球性经济危机对外向经济依赖严重的中国经济影响明显,企业破产或以及产能过剩加剧了就业压力,政府出台解决就业的措施对农民工失业潮效果甚微,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农民工大量失业在所难免,农民工的失业给城市和农村都带来经济和社会矛盾。
从未来中国农村劳动力的演变趋势上看,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仍将长期存在,但每年新增进城务工人数将有所下降。
从转移方向和目标行业来看,中西部地区将更多的吸引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而得益于东部沿海城市服务业的大力发展,仍将有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该地区城镇的第三产业务工农民工向城镇岗位的转移是对城镇劳动力的有效补充,但农民工的知识技能有待提高,提升劳动者素质应当成为政策制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城镇建设的速度无法容纳大批农民工,长期而言应当依托自身优势的特色产业发展,分流城镇务工人员的大量流入;土地流转制度的出台应该充分考虑对失去土地农民的保障;长期而言解决农村-城镇劳动力大范围迁移的根本方法是农村的城镇化发展1.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现状20世纪中后期以后中国出现“民工荒”问题□ 2019年开始,中国出现“民工荒”– 2019年春天,东南沿海地区开始出现“民工荒” y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数据现实,2019年珠三角地区为广东省1900多万民工的主要集中地,也是缺工最为严重的地区,有近200万人的缺口,缺工比率约为10% –“民工荒”已经蔓延到长江三角洲等全国其他地区 y 浙江省政府政策研究室调研报告《透视浙江“民工短缺”现象》的数据显示,2019年第三季度,该省劳动力市场需求人数约134万人,求职人数约88.1万人,缺口比重为34.25%y 甚至连劳务输出大省江西、湖南等省也出现了民工短缺的现象y 2019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显示缺工不仅是全国性的,而且严重程度也远高于2019年东南沿海地区□ 大范围“民工荒”在中国的出现出人意料–人口资源极大丰富的中国一向被认为是廉价劳动力接近“无限供给”的国家中国拥有9亿左右的农民,被视为“用之不竭”的劳动力之源–就业难与“民工荒”同时存在y 上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与成千上万的空缺岗位形成了断裂y 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达1.5亿以上,2000年底达到1.8亿y□ 2019年“民工荒”变身“失业潮”– 2019年一场始于大洋彼岸的金融危机,使中国延续几年的“民工荒”转眼之间变为“失业潮”中国农村劳动力及剩余劳动力1的就业现状□ 中国农村人口及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中国农村人口众多,截止到2019年,农村总人口数高达7亿2750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5.1%–中国农村人口数量庞大,人均耕地少,人多地少的矛盾不断升级,导致农村劳动力一直供大于求,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更加凸显y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领域容纳劳动力出现了绝对量下降的情况,平均每年下降0.83个百分点y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1.5亿以上,2000年底为1.8亿1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特定国家、特定历史条件下和特定的生产力水平而言,即农村劳动力的供给超过需求的多余。
具体地见是指边际收益为零甚至为负数的那部分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即使不增减投入也不至于影响哪个农业产品的总量截至2019年末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及构成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万人)农村劳动力性别构成(%)男性女性农村劳动力年龄构成(%) 20岁以下21-30岁 31-40岁 41-50岁 51岁以上全国 5310050.8 49.213.1 17.323.920.725.0东部地区1982850.9 49.113.2 中部地区1458250.4 49.613.8 西部地区 1514250.9 49.112.8 东北地区354852.0 48.011.1 18.4 24.6 23.5 22.4数据来源:2019年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五号)□ 造成中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原因–中国的城市以工业为主的现代部门与农村的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限制了农村的发展,并积累了大量剩余劳动力y 由于重工业的优先发展是以牺牲农业的长远发展为代价的,这不仅造成立了农业生产长期低速增长,而且也使农业内部的剩余劳动力不断积累,农村隐蔽性失业严重–农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农业生产体制发生革命性变革,解除了对农民经济活动的诸多限制,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也使得农村劳动力剩余问2题更为明显□ 短期内,农村劳动力过剩状况的可能会进一步深化–随着农业要素的不断投入,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农业劳动生产率会不断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将不断减少,可耕地有限,而且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农业就业的余地越来越少–中国农产品面临国际市场的价格压力,使农民收入难以通过农业大幅度提高,而且进口农产品势必导致国内农产品的需求减少,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进一步扩大□ 农村劳动力的素质–目前,中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整体上还处于较低的水平y 截至2019年农村小学文化程度以下劳动力所占比例仍然高达33%,高中文化程度以上劳动力所占比例只有14.2%–但从近年来的变化趋势来看,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正在提高,主要表现在初中文化程度以上劳动力的比例上升和小学文化程度以下劳动力的比例下降□ 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及收入状况2中国农村劳动力利用和配置的具有鲜明的特点,为估算剩余劳动力的数量造成困难,中国农村劳动力多数处于半充分就业状态,没有真正独立意义上的剩余劳动力主体,部分所谓的农村转移劳动力表现出转移的不确定性和非充分性,无法明确界定他们属于农业劳动力还是转移劳动力农村劳动力仍大量集中在第一产业中,农村从业人员从事第一产业的占70.8%;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仅占15.6%和13.6%–农村劳动力的收入仍以家庭经营收入为主,工资性收入比列不断上升农村居民总收入构成(单位:%)y数据来源: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2019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迁移情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伴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的一个社会现象–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亿万农村劳动力开始向非农产业转移,并大规模地实现了跨地区流动就业y 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统计监测调查,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542万人。
其中本乡镇以外就业的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4041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62.3%□ 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鲜明特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在不同阶段均受到国家相关政策变动的影响,尽管有反复,限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系列制度规定是逐渐放松的,与之呼应的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规模也是不断放大的 y 有关统计显示,中国流动人口从1982年的657万上升到2005年的1.47亿,在短短的20多年时间里增长了21倍。
国家人口计生委调查推算,2008年全国流动人口达到2.01亿y 由于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和劳动制度等中国特有制度的存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与制度安排密切相关的独有特征–流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与留在农村的家庭之间存在及其密切的联系y 在城市就业的农民工中,82%的人定期给农村家庭汇款,95%的人每年至少回农村看望一次关于农村劳动力迁移的政策变化时间 1981年12月 1985年1月主体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事件下发《关于严格控制农村劳动力进程做工和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的通知》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开来,农民逐渐有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1987年 1989年3月 1994年11月 2001年3月 2019年4月 2019年9月 2019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和民政部、公安部劳动部国务院国务院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的现象再度出现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控制农民工外出的紧急通知》和《民政部、公安部关于进一步作好控制农民工盲目外流的通知》颁发《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就业管理暂行规定》批转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以375号令公布了《工伤保险条例》,首次将农民工纳入保险范围转发了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资料来源:三星经济研究院整理□ 城乡间流动农民工就业的特点–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男性居多 y 从性别结构来看,2019年,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13181万人;男劳动力8434万人,占64%;女劳动力4747万人,占36%y 外出从业劳动力中,20岁以下占16.1%;21-30岁占36.5%;31-40岁占29.5%;41-50岁占12.8%;51岁以上占5.1%y 文化素质和接受技能培训的比例虽有所提高,但整体仍显偏低–农民工就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y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19年调查显示,农民工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占27%,建筑业占26%,住宿和餐饮业占11%,批发和零售业占12%,居民服务和其它服务业占9%,其它行业占15%截至2019年末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总量及构成外出从业劳动力总量(万人) 外出从业劳动力性别构成(%)男性女性外出从业劳动力年龄构成(%) 20岁以下21-30岁 31-40岁 41-50岁 51岁以上外出从业劳动力文化程度构成(%)文盲1.2全国 1318164.0 36.016.1 36.529.512.85.1东部地区384665.8 34.214.2 中部地区491862.8 37.217.6 西部地区东北地区403563.1 36.916.1 0.5 38270.2 29.816.7 35.4 25.4 15.3 7.2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18.770.18.71.320.1 71.8 5.9 1.7数据来源:2019年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五号)□ 农民工进城倾向于流向较为临近的发达地区–农民工进城表现出明显的地域集中特征y 如湖南、四川等地民工大多流向广东省的东莞、深圳等地,东北民工大多流向北京、天津,安徽、江西民工主要流向上海、浙江、江苏等地–流向目的地经济发展迅速,能够容纳大量低技术工人y 农民工流向地通常与家乡交通便捷,降低了交通成本,并能获得较多信息□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与梯度转移的推进,市场化、城市化进一步发展,农民工流动就业将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外出就业时间延长,举家外出比重增大–随着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的加快,以及中西部发展条件的改善,农民工回乡就业和创业步伐明显加快y 虽然农民工总体上还是外出远大于返乡,农民工异地转移远大于就地就近转移,但进城务工与回乡就业创业双向流动、多渠道就业并举的新格局正在形成–农民工规模继续扩大,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