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冷战起源的几个因素

合集下载

学界关于冷战起源的研究观点,并谈谈你的看法

学界关于冷战起源的研究观点,并谈谈你的看法

学界关于冷战起源的研究观点,并谈谈你的看法
学界对于冷战起源的研究观点存在一定的分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观点:
1. 意识形态冲突:一些学者认为,冷战起源于苏联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意识形态冲突。

苏联试图推广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而西方国家则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和民主制度。

2. 权力政治:另一些学者认为,冷战起源于苏联和美国等大国之间的权力争夺。

这些国家在二战后崛起为超级大国,争夺全球霸权地位,从而导致了冲突。

3. 相互误解和猜忌: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冷战是由于苏联和西方国家之间的相互误解和猜忌引起的。

在二战期间,双方之间存在冷漠和相互怀疑,这种态度继续延伸到战后期间。

4. 国内政治压力:还有一些观点认为,冷战起源于苏联和美国等国内面临的国内政治压力。

为了处理国内政治的问题,这些国家需要找到一个外部敌人,在这种情况下,冷战成为了一个方便的替罪羊。

在我个人看来,冷战起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意识形态冲突、权力政治、相互误解和国内政治压力等因素共同导致了冷战的爆发。

理解和解释冷战起源的多种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历史,并为未来的国际关系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教训。

历史中的冷战时期与影响知识点

历史中的冷战时期与影响知识点

历史中的冷战时期与影响知识点冷战是20世纪后半叶国际关系中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它对世界格局、国际政治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冷战时期的背景、原因、对世界的影响以及对我们的知识点带来的影响。

一、冷战时期的背景与原因冷战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和美国这两个强大的超级大国开始在意识形态、政治制度以及势力范围扩展等方面产生分歧。

冷战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意识形态对立:苏联代表社会主义阵营,而美国代表资本主义阵营,两者意识形态的差异使得它们在国际事务中采取了对立的立场。

2. 经济冲突:苏联和美国在经济上存在竞争和冲突,例如美国对欧洲的援助计划以及苏联的经济扩张等,使得两国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

3. 领土争端:冷战时期,苏联和美国在世界各地支持不同的地区冲突和革命,例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使得两国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

4. 核武器竞赛:苏联和美国都拥有核武器,它们之间进行核军备竞赛,这使得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中。

以上是冷战时期的背景与原因,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冷战的爆发。

二、冷战对世界的影响冷战对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两极格局:冷战时期,世界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两极格局,整个世界被分割成了两个对立的势力范围。

2. 军备竞赛:冷战时期,苏联和美国之间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尤其是核武器的发展和生产,使得世界面临着核战争的风险。

3. 代理战争:冷战时期,苏联和美国通过支持各国的国内冲突和革命,进行了一系列的代理战争,例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这些战争给相关国家和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人道主义灾难。

4. 经济全球化:冷战期间,两个大国为争夺影响力和扩大势力范围,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援助和合作计划,这也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的发展。

以上是冷战对世界的影响,它使得世界进入紧张的两极对立时期,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际政治和经济格局。

历史冷战知识点总结

历史冷战知识点总结

历史冷战知识点总结一、冷战的起因1.二战结束后的政治格局二战结束后,世界大国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苏联和美国成了世界上两个最强大的国家,这也成为冷战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

2.意识形态的对立苏联崛起后,其意识形态对西方自由民主的体制形成了巨大的威胁。

苏联推崇共产主义思想,认为资本主义必然导致压迫和剥削,而美国则坚持西方民主自由的体制。

3.战后政治和军事的对立在二战后,战后政治和军事的对立在欧洲和亚洲都变得异常尖锐。

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政治对立和军事对抗不断升级。

4.意识形态、政治和军事对立的共同作用冷战的起因无疑是意识形态上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立,同时在冷战期间苏联和西方国家之间还有针对性地争夺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的竞争。

二、冷战的发展1.冷战的初期阶段1945年二战结束后,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对立逐渐明确化。

1946年世界上著名的钢铁幕就随之出现。

欧洲东部的国家被苏联纳入铁幕之下,而在军事上美国开始了对欧洲的援助。

2.朝鲜战争的爆发朝鲜战争被认为是冷战的第一次升温。

1950年,北朝鲜突然袭击了南朝鲜,美国积极干预,苏联则支持北朝鲜。

这场战争不仅加深了苏美之间的对立,还对整个亚太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古巴危机是冷战期间一次极为紧张的危机。

苏联在古巴部署了核导弹并且宣称要使用核武器对抗美国。

美国在得知消息后进行了长时间的军事威慑。

最终苏联同意撤走导弹。

4.冷战的高潮冷战的高潮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苏联成了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最大对手。

两国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军备竞赛,包括核武器和常规军备。

5.冷战的持续到了20世纪80年代,冷战的关键期到来。

美国提出了对苏联进行全面军备竞赛的战略,并且进行军事演习。

苏联也通过控制社会主义国家来对抗美国,导致冷战在80年代进入了一个相对波澜不惊的阶段。

3.冷战的结束1.苏联解体1991年苏联解体,成为冷战结束的标志性事件。

初中历史中的冷战史知识点总结

初中历史中的冷战史知识点总结

初中历史中的冷战史知识点总结冷战是二战结束后国际关系中的一场大规模对峙。

冷战时期,以美国和苏联为代表的两个超级大国展开政治、经济、军事上的较量。

在初中历史学习中,了解冷战的背景、原因和重要事件是必要的。

以下是对初中历史中的冷战史知识点的总结。

一、冷战的背景与原因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格局:二战后,苏联和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形成了两极格局,即东方阵营和西方阵营。

2. 意识形态对立:美国坚持资本主义制度,苏联奉行社会主义制度,两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差异导致了对抗与争夺。

3. 领土安全关切:苏联担心西方国家的侵略威胁,尤其是德国;而西方国家则对东欧国家的苏联影响力担心,认为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威胁其利益。

二、冷战初期的重要事件1. 雅尔塔协定(1945年):由美国、苏联和英国领导人在雅尔塔会议上达成的协议,确定了战后德国的分割和国际事务的重要原则。

2. 马歇尔计划(1947年):美国提出的计划,旨在通过财政援助来帮助战后欧洲国家的经济复苏,并遏制苏联的扩张。

3. 制裁柏林(1948-1949年):苏联对柏林实行封锁,断绝欧洲国家对西柏林的援助,最终导致了柏林空中运输行动的发生。

4. 北约的成立(1949年):北约是西方国家为了对抗苏联影响力而组建的军事同盟,标志着冷战的军事对抗趋势。

三、冷战中的重要事件与角力1. 朝鲜战争(1950-1953年):朝鲜战争是冷战中的一次军事冲突,涉及到美国和苏联在朝、韩两国的利益对抗。

2. 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两国之间一次极为紧张的核危机,美苏陷入核威胁对峙,最终以激烈的谈判解决。

3. 越南战争(1965-1973年):越南战争是冷战中美国介入的一场局部战争,表明了苏联在全球范围内对抗美国的立场。

4. 柏林墙的建立(1961年):为了防止东德人民入侵西德,苏联在柏林修建了一堵巨大的封锁墙,意味着冷战中两个阵营的隔离。

四、冷战的结束与影响1. 改革开放:20世纪80年代后期,苏联经济面临困境,美国的军事优势威胁减弱,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宣布进行政治和经济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冷战的兴起与东西方对立

冷战的兴起与东西方对立

冷战的兴起与东西方对立冷战是二战后全球格局中的重要阶段,是以美国和苏联为代表的东西方两大阵营之间的对抗与对立。

本文将从冷战的起因、发展以及对世界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展现冷战时期东西方对立的关键因素和国际政治的复杂性。

一、冷战爆发的原因冷战的爆发有着复杂的背景和原因。

首先,二战后欧洲形势混乱,东欧共产党掌权,西欧国家对共产主义的威胁感到担忧。

其次,苏、美两大超级大国的意识形态冲突是冷战爆发的主要动因。

苏联代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试图通过共产主义的扩张来实现其国际影响力的增强。

而美国则代表着资本主义和民主理念,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试图阻止共产主义的蔓延。

二、冷战的发展与对立冷战时期,东西方两大阵营之间的对抗不仅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表现明显,还在思想和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方国家主张自由民主制度,通过经济援助等手段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而苏联则采取军备扩张策略,试图将共产主义传播到更多国家。

因此,冷战时期东西方双方的对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1. 政治对立:冷战时期,东西方两大阵营在政治领域表现出明显的对立。

美国领导的西方国家成立了北约组织,以对抗苏联领导的华沙条约组织。

这两个军事同盟组织在欧洲的对峙成为了冷战的象征。

2. 经济对立:冷战也表现为东西方之间的经济对立。

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向欧洲提供援助,加强了西方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

而苏联则通过共产主义经济模式的推广,试图影响东欧国家的发展,并通过与东方国家的贸易合作增加影响力。

3. 军事对立:冷战时期,东西方的军事对立也是引发对抗的重要因素。

双方的军事实力竞赛使核武器的生产和扩散成为常态。

冷战时期的古巴导弹危机更是将东西方对立推向了临界点,世界几乎处于核战争的边缘。

4. 思想对立:冷战时期,东西方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思想和文化体系,即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西方国家强调个人自由和人权,而东方国家则强调集体主义和国家利益。

思想对立不仅在政治发展上表现出来,还在文学、电影等文化领域产生了明显差异。

浅析冷战的起源

浅析冷战的起源

浅析冷战的起源山西霍海波绳会敏冷战是指1947年至1991年间,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一种现象,这种对抗除了直接交战以外,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等许多领域,是一种埋藏着战争危机的和平形态,也是一种以和平形态表现的战争。

冷战给美苏两国、两大阵营和整个世界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因此人们在反思历史教训的同时,也从多个角度挖掘冷战的起源。

第一,两极化国际格局的形成。

二战使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

二战中,美国的经济实力、军事力量和政治影响力急剧膨胀,战后成为世界最强国。

经济上,1945年,美国拥有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总产量的60%,对外贸易的1/3,黄金储备的3/4。

军事上,美国拥有装备最精良的陆军和最强的海、空军力量,垄断着核武器,军事基地遍布各大洲。

强大的实力使美国跃居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西欧、日本和世界其他一些地区和国家的内外事务。

战后苏联也成为一个世界强国,经济得到快速增长,陆军数量居世界第一,整个军事实力仅次于美国。

更为重要的是,苏联在战后形成巨大的政治优势,收复了战争中的失地,并且兼并了一些领土,领土扩大了60万平方千米,改善了西部的战略处境;东欧新成立的社会主义国家支持苏联,成为其抵御西方势力的重要缓冲带;亚洲和西欧一些国家的共产党在二战中壮大了力量,赢得了广泛支持,增强了苏联在国际上的政治影响力。

在这种两极化的国际格局下,双方相互敌视和斗争,矛盾日益加剧,最终走向了冷战。

第二,外交战略的碰撞。

在雅尔塔体系内,苏联基本上成为最大的赢家,在欧洲,不仅确立了在东欧的支配地位,而且占领了德国40%的领土;在远东,不仅取得千岛群岛和南库页岛的主权,而且在中国、蒙古和朝鲜获得一系列特权;在参与国际事务方面,享有联合国安理会的大国否决权,保障了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国地位和作用。

因此,斯大林一方面对雅尔塔体系感到满意,并设法维持和扩大,另一方面依然将消灭资本主义世界作为长期战略目标,谋求在全球实现共产主义。

学界关于冷战起源的研究观点,并谈谈你的看法 -回复

学界关于冷战起源的研究观点,并谈谈你的看法 -回复

学界关于冷战起源的研究观点,并谈谈你的看法-回复关于冷战起源的学界研究观点,学者们持有不同的观点。

本文将探讨几种主要观点,并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冷战的起源主要源于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之间的意识形态冲突。

美国代表西方自由主义民主体制,强调个人自由、人权和市场经济;而苏联代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体制,主张全民所有制和计划经济。

这种意识形态的冲突导致了两个国家之间的敌对态势,并最终演变为全球范围的冷战。

在这种观点下,国家利益和安全需求因为意识形态的区别而进一步强化,两个超级大国以及其附属国家之间的剧烈对抗不可避免。

另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和地缘政治因素是冷战起源的关键。

在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迅速增长,成为全球经济最大的国家之一。

而苏联则通过在二战期间推进军事工业化,获得了巨大的军事实力。

这使两个国家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影响力和资源变得紧张,并引发了冷战。

同时,地缘政治因素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欧洲,苏联通过东欧国家的操控,形成了铁幕,阻止了西方国家的影响力扩张。

这些经济和地缘政治因素相互交织,最终导致了冷战的爆发。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冷战的起源是由于意外的历史事件和累积的误解引起的。

例如,苏联试图在二战后通过提出特洛伊原子计划来平衡美国的核武器优势,这引发了美国的担忧和反应。

此外,历史上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揭示了美苏之间的误解和互不信任。

例如,1948年的柏林封锁事件导致西方国家认为苏联试图扩张其影响力,而苏联则认为西方国家试图削弱它的地位。

这些误解和意外事件加剧了紧张局势,最终导致了冷战的爆发。

在对这些观点进行辩论和研究之后,我倾向于综合性解释冷战起源的多个因素。

我认为,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意识形态差异与经济和地缘政治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且互动的过程,推动了冷战的爆发。

意识形态带来的敌对态势和对立思维强化了经济和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而历史事件和误解则加剧了双方之间的紧张关系。

在我看来,理解冷战起源的多重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并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高考历史冷战知识点

高考历史冷战知识点

高考历史冷战知识点冷战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之间的一场全球性意识形态对抗和冲突。

以下是高考历史中与冷战相关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冷战爆发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冷战爆发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意识形态对立:美国代表资本主义阵营,苏联代表社会主义阵营,两个国家在意识形态上存在明显差异,无法妥协和调和。

2.经济竞争: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是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两国之间的经济竞争也是冷战爆发的一大原因。

3.领土争端:苏联在二战后通过占领东欧和建立卫国战争的卫星国,这引发了美国对苏联地缘战略的担忧。

4.军备竞赛:冷战期间,美苏之间进行了大规模的核武器和军事装备的研发与生产,形成激烈的军备竞赛。

二、冷战期间的主要事件和战略1.列宁主义的传播:苏联试图将自己的社会主义革命模式传播到其他国家,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的“马歇尔计划”,试图通过经济援助来推动西欧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

2.德国分裂与柏林墙的建立:二战后,德国分为东德和西德,柏林作为一个重要国际都市,面临分裂的危险,1961年苏联在柏林修建了柏林墙,加剧了东西方之间的对抗。

3.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冷战时期,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是美苏两大阵营之间的代理战争,成为冷战爆发点之一,同时也是冷战全球范围内的热点冲突事件。

4.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这引发了美苏之间的核导弹危机,双方差点发生核战争,最终通过外交协商解决了危机。

三、冷战的结束与影响1.苏联的解体:1989年至1991年间,东欧剧变以及苏联内部改革运动导致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

2. 和平转型:冷战结束后,世界局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多个东欧国家开始实行市场经济,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成为了它的继任者。

3.全球化进程:冷战结束后,全球化趋势迅速发展,经济、科技和文化方面的全球化更加加速,各国之间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高中历史冷战的开始

高中历史冷战的开始
⑵主要战争: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⑶结果:美国失败 ⑷对美国霸权的影响:
耗费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美国的霸权地位 相对衰落,而苏联在此时在军事实力上大体赶上美国。

雅尔塔

体系确立


美国 冷战
苏联 对抗
杜鲁门 主义
马歇尔 计划
北约 共产党与工 经互会 华约
成立 人情报局
成立
两极格局形成
全面冷战
探究二:美国为达到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目的具体采取
了那些措施?苏联又采取了哪些对抗措施?请仔细阅读教材 第92---94页,完成下表。
领域
政策措施
美国
苏联
政治 杜鲁门主义
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 马歇尔计划
经济互助委员会
军事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华沙条约组织
㈠美国的冷战政策
1、政治上: 杜鲁门主义 (冷战之门的开启)
由此可见,苏联已对美国的外交政策持全面否定态 度,对未来的美苏关系已准备全面对抗。
1、政治上: 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①成立: 1947.9 贝尔格莱德
②任务:组织经验交流,必要时在相互协议的基础
上协调各党的活动
③影响:
A 加强了各国的团结,在反击美国冷战政策方面 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B 使苏联加强了对东欧的控制和影响。
三、冷战政策的提出
①1946年,美国外交官乔治.凯南8000字电报:遏制理论
(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理论基础
内容:①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水火不相容的。② 美苏之间无法建立“合作关系”。③必须把苏联看 成是政治上的敌手而不是伙伴
②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揭开了冷战序幕

冷战发生的原因简短

冷战发生的原因简短

1.冷战形成的原因二战后的冷战根本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对战后世界最根本的影响是雅尔塔体制的确立和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战后初期成立的联合国是最有影响的普遍性国际组织。

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关贸总协定则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

美国在二战中崛起,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军事和政治大国。

英、法、意、德等西欧列强实力衰退,它们接受马歇尔计划,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国内政局,同时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上受制于美国,纳入了美国冷战战略的轨道。

日本在战后初期处于美国占领和半占领状态,并在美国主导下进行了民主化改革。

苏联也在二战中崛起,战后初期成为世界军事和政治大国。

战争末期和战后初期欧亚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并同苏联结成了社会主义阵营。

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大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战后美、苏战略目标和战略利益的根本冲突是冷战的起因。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全面展开。

马歇尔计划与经互会的对抗是冷战在经济领域的开始。

北约和华约的对峙则是冷战在军事领域的表现。

第一次柏林危机和德国分裂被视为第一个冷战高潮。

朝鲜分裂和朝鲜战争亦是冷战的产物。

美苏为中心的东西方冷战成为战后初期两极格局下国际关系的基调。

2.冷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冷战爆发的原因三个分析层次:国际环境;国家行为动机(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领导人个人因素;一、国际因素战后初国际环境的特点: 1、从战争到和平,和平政治取代战时政治。

二战的结束动摇了美苏同盟的政治基础。

2、国际力量对比的“两极化”。

一极是凭借强大军事经济实力成为战后世界霸主的美国,另一极是世界军事政治强国苏联。

二战前美苏之间没有重大利害冲突,二战从根本上改变了美苏的关系。

由于战争的进程,美苏两大力量在欧洲、中东和远东等地区形成对峙。

这种力量对比两极化状况,为美苏之间的对抗创造了条件。

3、“权力真空”地带的出现“权力真空”地带指曾处于法西斯铁蹄下的北欧、中东欧。

冷战论文苏联论文:浅析冷战形成的原因[技巧]

冷战论文苏联论文:浅析冷战形成的原因[技巧]

冷战论文苏联论文:浅析冷战形成的原因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美苏由热战时的盟友转变为冷战时的对手,这一转变是由诸多因素和条件造成的。

它直接产生于苏联保障国家安全战略与美国称霸全球战略的碰撞,又深深根植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抗争。

冷战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冷战;美国;苏联冷战是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非武装进攻的敌对活动,以美苏对抗为核心。

开始于1947年3月,一直到雅尔塔体系的终结才告一段落。

冷战使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中,给美苏两国及其他许多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局势带来重大影响,它阻止了国与国之间正常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方面的往来与交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有人称之为“第三次世界大战”。

冷战的起源是多种因素作用的产物。

苏联、美国等对冷战的形成,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意识形态的对立为冷战形成提供了土壤冷战深深根植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抗争。

意识形态的对立为冷战形成提供了土壤随着二战的结束,美国与苏联意识形态的冲突也日益显露出来。

罗斯福对外政策中的意识形态因素突出反映在对东欧的政策上。

表面上他主张在东欧实行民族自决,让当地人民选择自己的政府,实际上这种政策的目的是使该地区非共产主义化,削弱社会主义的影响。

在杜鲁门统治时期,美对外政策中意识形态表现的更加明显,反苏、反共和推进美国社会制度的思想不仅溢于言表,并在具体政策中表现出来。

一方面努力抢占地盘,建立美国式的民主制度,如在日本进行民主改革,建立类似美国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联合英、法、荷等资本主义国家,压制和消灭一些国家的共产党及其它左翼力量,以各种方式支持当地保守势力,比如在中国支持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消灭共产党,在西欧努力以经济援助稳定当地政局,避免西欧共产党夺取政权。

不难看出,美国在这场冷战中,非常重视意识形态的因素,与苏联的争夺成了意识形态地盘的争夺。

历史中考冷战知识点归纳

历史中考冷战知识点归纳

历史中考冷战知识点归纳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约从1947年到1991年,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上的长期对抗。

这一时期虽然没有直接的大规模武装冲突,但双方通过各种手段进行竞争和对抗,对全球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冷战的起源:冷战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和西方国家在战后重建和国际秩序上的分歧。

美国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而苏联则坚持共产主义和计划经济。

随着战后世界格局的重新划分,两大阵营逐渐形成。

冷战的阶段:1. 初期冷战(1947-1953):以杜鲁门主义的提出为标志,美国开始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对抗苏联及其盟友。

同时,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帮助欧洲国家重建经济,以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

2. 紧张升级(1953-1962):这一时期以苏联的斯大林去世和赫鲁晓夫上台为转折点,苏联开始在国际舞台上更加积极地扩张影响力。

古巴导弹危机是这一时期紧张局势的高潮。

3. 缓和与再紧张(1962-1979):随着古巴导弹危机的解决,双方开始寻求缓和关系,但随后越南战争和苏联入侵阿富汗等事件再次加剧了双方的对抗。

4. 结束期(1979-1991):随着苏联经济的衰退和东欧共产主义政权的崩溃,冷战逐渐走向终结。

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和1991年苏联的解体标志着冷战的正式结束。

冷战的主要事件:- 杜鲁门主义: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的一项外交政策,旨在遏制苏联的扩张。

- 马歇尔计划:美国对欧洲的经济援助计划,旨在帮助战后欧洲重建并遏制共产主义。

- 柏林封锁与空运:苏联封锁了柏林,美国通过空运向西柏林提供物资。

- 朝鲜战争:冷战期间的一场代理战争,朝鲜半岛分裂为南北两个国家。

- 古巴导弹危机: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引发美苏之间的严重对峙。

- 越南战争:美国介入越南内战,试图阻止共产主义的扩张。

- 阿富汗战争:苏联入侵阿富汗,试图支持一个亲苏政权。

冷战的影响:冷战不仅影响了美苏两国,也对全球政治、经济和军事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高考知识点冷战

历史高考知识点冷战

历史高考知识点冷战冷战是二战后全球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产物,也是世界历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

下面将对冷战的起因、特点以及对世界局势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起因冷战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二战结束后,由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意识形态、利益分歧加剧,两个大国之间的争夺与对抗逐渐升级。

1. 意识形态对立:美国代表资本主义制度,强调民主自由;苏联代表社会主义制度,强调集权与社会公有制。

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形成了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根本矛盾。

2. 领土争端:苏联在二战中占领了东欧国家,建立了一系列的人民民主国家,而美国则试图遏制苏联的扩张。

美苏间对欧洲国家的势力范围争夺,成为了冷战的重要源头。

3. 核武器竞赛:美国在1945年首次使用原子弹对日本实施核打击,这使得核武器成为了冷战时期两个超级大国之间争夺的焦点。

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核军备竞赛,争相提升自己的核实力。

二、特点冷战时期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这些特点直接影响了全球局势,让整个世界陷入紧张和对峙状态。

1. 意识形态对立:冷战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之间的较量。

两个超级大国通过援助盟国、进行宣传和文化渗透等方式,试图吸引更多国家加入自己的阵营。

2. 冷战军备竞赛:美苏两国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赛,核武器造成的全球毁灭性力量成为了一种威慑。

冷战期间,全球范围内存在了一种持续的紧张局势。

3. 势力范围争夺:美苏两国通过支持各国的内战、政变等手段,试图在世界范围内争夺势力范围。

东西方阵营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一系列局部冲突,例如韩战、越战等。

三、对世界局势的影响冷战对世界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改变了世界格局,也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构建两极格局:冷战期间,世界出现了以美苏为核心的两极格局,东西方阵营形成了明显的对立局面。

这种两极格局在世界范围内存在了相当长时间,导致了全球政治和军事局势的高度紧张。

2. 扩大全球霸权: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地位,试图通过对其他国家的干预和影响来扩大自己的势力。

世界历史冷战的知识点总结

世界历史冷战的知识点总结

世界历史冷战的知识点总结一、冷战的定义和起因1. 冷战的定义:冷战是指二战后的美苏之间没有直接武装冲突的一场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和军事对抗的局面。

它主要表现在两个强大国家及其集团之间的明显紧张关系和冲突,但双方避免大规模军事冲突,以小规模冲突、政治角力和外交斗争为主。

2. 冷战的起因:二战结束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意识形态的冲突,全球战略和政治利益的争夺导致了冷战的爆发。

美国主张自由民主,主张市场经济,意识形态上与苏联的共产主义产生分歧。

苏联则倡导社会主义,主张计划经济,意识形态上与美国形成对立。

二、冷战的发展及主要事件1. 木马行动:美苏之间的冲突最早可以追溯到二战期间的木马行动。

1944年苏联向德国提出要求共同管理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等国。

美国认为这是苏联试图扩大自己的影响,而对苏联表示了担忧。

2. 伊朗危机:1946年苏联占领了伊朗的北部和南部地区,美国对此表示了强烈的不满。

这被视为冷战爆发的标志之一。

3. 马歇尔计划:1947年美国提出了马歇尔计划,主要是为了帮助欧洲国家恢复经济,阻止共产主义在欧洲国家的传播。

但苏联对马歇尔计划的反应为拒绝参与,这加剧了美苏关系的紧张。

4. 柏林封锁:1948年苏联试图用经济封锁手段来迫使西方盟国从柏林撤出。

而美国为了支持柏林的自由,通过空中运输方式向柏林投送物资和建设物资,这成为了美国的一次胜利。

5. 朝鲜战争:1950年朝鲜半岛爆发战争,美国与苏联直接对峙。

冷战的冲突升级,朝鲜战争成为了冷战的一个重要事件。

6. 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古巴危机成为冷战的一次高峰。

苏联在古巴部署了导弹,威胁到了美国的国家安全。

双方险些走向了核战争的边缘,这也是冷战中最紧张的时期之一。

7. 越南战争:越南战争是一次为了遏制共产主义势力的战争,在美国和苏联之间扮演了冷战冲突的一部分。

越南战争的失败也导致了美国对冷战政策的重新思考。

8. 斯大林逝世:1953年斯大林逝世,苏联开始了关于对外政策和内部政治的调整。

浅析冷战起源的几个因素

浅析冷战起源的几个因素

浅析冷战起源的几个因素【摘要】:冷战是以美苏争夺为核心的多种因素凑合并共同作用的结果。

它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意识形态及社会制度对抗的表现形式,是战后美苏两国政策直接碰撞的侧面反映,也是英国推波助澜的历史产物。

【关键字】:冷战起源;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美苏政策;英国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一种现象,这种对抗除了直接的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之外,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等等一切领域,是一种埋藏着战争危机的和平状态,也是一种以和平形态表现的战争。

它始于战后初期,终于1991年苏联解体,持续进半个世纪。

本文主要从美苏两国意识形态及社会制度的冲突,战后两国政策及英国的推动作用三个方面对冷战起源是做探讨。

一、意识形态及社会制度的对立美苏两国意思形态及社会制度是迥然不同的,可以说是直接对立的,冷战之所以爆发,其理论渊源正是源于两国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及社会制度的冲突。

美国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以18世纪英法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的“天赋人权”思想、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原则为主要的思想原则。

亨廷顿认为,意识形态为美国的外交政策提供了基础性资源①;而苏联则以马克思、列宁的阶级斗争理论,无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学说作为立国的思想原则。

美国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奉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制度,苏联反对个人拥有生产资料,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由中央指令的计划经济制度。

美国有一种“使命感”或曰“救世主”精神,认为美国的自由民主制度是最合理的社会制度,美国应把它推广到全世界,以民主自由的传播者、捍卫者自居,以自由世界的领袖自居。

正如罗斯福的亲密助手霍普金斯所说:“努力利用我们的外交力量,推进和鼓励民主政权在全世界建立。

我们不应当害怕向世界表明我们的外交立场,即要求世界上的人民都享有建立一个真正民选政府和权利。

我们坚信,我们具有生命力的民主政体是全世界上最好的”②。

冷战的起源历史笔记摘抄(3篇)

冷战的起源历史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冷战背景1. 二战结束后的国际形势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欧洲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都遭受了严重破坏,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上两个最强大的国家。

同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美苏两国在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经济模式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导致两国关系日益紧张。

2. 意识形态对立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意识形态上存在着严重对立。

美国代表资本主义制度,苏联代表社会主义制度。

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3. 军事对抗冷战期间,美苏两国在军事上展开对抗。

两国分别建立了庞大的军事力量,进行了多次军备竞赛。

同时,两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争夺势力范围的斗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

二、冷战起源1. 杜鲁门主义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了“杜鲁门主义”。

该主义认为,苏联是美国的最大威胁,美国应采取强硬政策,遏制苏联的扩张。

杜鲁门主义成为冷战起源的重要标志。

2. 马歇尔计划1947年,美国推出了“马歇尔计划”,旨在帮助欧洲各国恢复经济。

该计划实际上是为了巩固美国在欧洲的影响力,遏制苏联的扩张。

马歇尔计划成为冷战起源的重要推手。

3. 诺曼底登陆1944年,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标志着二战欧洲战场的转折点。

战后,美国和苏联在德国、波兰等地区的势力范围发生了激烈争夺,为冷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4. 波兰事件1945年,苏联在波兰组建了亲苏政府。

美国对此表示强烈反对,认为这是苏联在东欧地区扩大势力范围的表现。

波兰事件成为冷战起源的一个重要导火索。

三、冷战主要事件1. 朝鲜战争(1950-1953)朝鲜战争是冷战期间美苏两大阵营在朝鲜半岛的直接对抗。

战争以停战协议结束,但朝鲜半岛南北分治的局面一直延续至今。

2. 越南战争(1955-1975)越南战争是冷战期间美苏两大阵营在东南亚地区的激烈对抗。

战争以越南统一结束,美国在越南的失败标志着冷战期间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3. 古巴导弹危机(1962)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期间美苏两国最接近核战争的一次危机。

浅谈冷战的起源

浅谈冷战的起源
能 主 观 的解 释 这 一 问题 。
立 的 社 会 主 义 阵 营 。 所 以 ,冷 战 是 两 种 体 系 的 对 抗 , 是 在 全 球 化 背 景 下 美 苏 对 世 界 领 导 权 的 争 夺 , 其 核 心 是 建 立 一 个 什 么 样 的 世
界。
力 , 导 国际 政 治 舞 台 。这 是 因 为 战 后 美 国作 主 为 廿 界 头 号 强 国 的 实 力 地 位 , 得 美 国领 导人 I = 使 产 生 美 因 “ 所 不 能 ”和 “ 导 世 界 ” 的狂 无 领 妄 意 识 。 为 了实 现 上 述 国家 利 益 , 国领 导人 美 彻 底 抛 弃 了传 统 的 孤 立 主 义 政 策 , 泛 地 卷 入 广 世界事务 中。 第 五 , 在 冷 战 的起 源 中 , 英 国 起 了 推 波
上 美 国 也 成 为 头 号 强 国 ,拥 有 装 备 最 精 良 的 陆 军 和 世 界 最 强 的海 、 空 军 力 量 ,并 垄 断 着
战后 , 意识形态在 国际关系 中起 着相 当重 要的 作 用 。在 国 际 关 系 中 起 决 定 作 用 的 是 国 家 实 力 的强弱, 但意 识形态却潜 在地 影响着 国家关 系 。战争后 期 以美 国为首 的西方 国家 与苏联 在 意 识 形 态 上 的分 歧 已逐 渐 暴 露 出 来 了, 后 战 E趋 明 朗 化 。苏 联 和 美 国, t 一个 是 最 大 的 社 会 主 义 国家 , 个 是 最 大 的 资 本 主 义 国 家 , 国 一 两 的意 识 形 态 是 根 本 对 立 的 。 为 此 , 联 在 战 后 苏 不 断 巩 固 和 扩 展 社 会 主 义 阵 营 , 意 识 形 态 方 在 面对 以美 国为 首的西 方 国家 的资本主 义体 系

九年级历史冷战知识点

九年级历史冷战知识点

九年级历史冷战知识点冷战是二战之后全球的一场持续了几十年的政治、经济、军事对峙和竞争。

冷战主要是由于苏联和美国作为二战胜利的两个超级大国,在意识形态、经济利益和地缘政治方面的冲突和对抗所导致的。

在九年级历史学科中,学生需要了解冷战的知识点,以便更好地理解二战后的全球格局变化,理解现代国际关系的发展。

以下是九年级历史冷战知识点的详细解析。

一、冷战的起因与背景冷战起因于二战后东西方阵营的冲突与矛盾。

一方面,苏联是社会主义超级大国,试图扩展其社会主义势力范围;另一方面,美国是资本主义超级大国,希望保护自己的利益并遏制苏联的扩张。

东欧剧变、德国的分裂和朝鲜战争等事件加剧了东西方的对立。

二、冷战时期的对立与对抗冷战时期,东西方阵营之间展开了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对立与对抗。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意识形态对立:美国主张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苏联推行社会主义集权制度,两国之间的意识形态差异导致了大量的冲突与对抗。

2. 经济领域的竞争:美国提出了“马歇尔计划”重建战后欧洲经济,苏联则推动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并在军事上进行现代化建设。

3. 军事上的对抗:较量最为激烈的领域是军事方面,美国和苏联展开了核武器竞赛,导致了冷战时期全球军备扩张。

三、经典冷战事件回顾1. 阿尔及利亚战争:这场战争是法国殖民统治下的阿尔及利亚人民为争取独立而发动的自由斗争,也是冷战时期与殖民主义的斗争相联系的经典案例之一。

2. 虞格·雅尔塔会议:这是二战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苏联总书记斯大林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在苏联雅尔塔市举行的会议,讨论欧洲战后格局的重要会议。

3. 越南战争:这场战争是美国插手、支持南方傀儡政权的一系列事件,标志着冷战直接冲突的一个重要节点。

四、冷战的结束与影响冷战结束于1989-1991年之间,主要原因是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剧变。

冷战的结束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1. 苏联解体:苏联的解体导致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崩溃,从而削弱了苏联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

(word完整版)分析冷战起源的原因

(word完整版)分析冷战起源的原因

分析冷战起源的原因【摘要】美苏冷战是不同于以往大国间冲突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对抗。

引起了广大学者对冷战研究兴趣,特别是冷战起源问题成为了各国学者研究的焦点.至今,关于冷战发生的原因已有了多种的解释。

本文认为两极格局和思想意识的对立是美苏冷战发生的基础,而美苏战后各自追求的“均势”政策才是冷战爆发的真正的原因。

而反战思想、“均势”政策的本质和核武器的存在最终使得冷战没有升级为以美苏为首东西方的世界大战。

美苏冷战是20世纪后半期国际关系的主旋律,对世界各国乃至整个国际格局的演变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因此,各国学者都将冷战特别是冷战的起源作为其研究的主要课题。

在冷战期间,西方学术界特别是美国学术界对冷战起源的研究先后出现了正统派、修正派和后修正派;冷战结束后有出现了被称为“冷战史新研究”的现象。

近年来,对冷战起源的研究也成为了中国学术界的热点问题.本文尝试从“均势理论”的角度,结合两极体系、意识形态对于以及核武器的出现等方面,对冷战的起源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两极格局和意识形态的对立是美苏冷战的基础在第二次大战中,昔日的强国德国、意大利和日本被彻底击溃,其中德国在战后被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而日本在战后一度处于美国军事占领状态之中.英国和法国虽然是战胜国,但是他们的实力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削弱,战后实际上已经降为“二等"国家.只有美国和苏联战后成为世界上两个最为强大的国家,其他任何国家均无法与之相匹敌。

因此,第二次大战结束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基本特征是“两极化”,即“新的权力天平上只剩下了美苏两国”.1[1]战后的美国,无论是军事实力还是经济实力,都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巨人,而且在政治上也取得了资本主义世界领导者的地位。

战后的苏联虽然在经济实力上远不如美国,但其陆军数量具世界首位,整个军事实力仅次于美国,而且它通过帮助和支持当地共产党在东欧国家与亚洲某些国家建立的政权以及借助亚非拉地区反帝、反殖民力量等等,也成为世界上另一个力量中心。

浅析冷战起源的几个因素

浅析冷战起源的几个因素

浅析冷战起源的几个因素1000字冷战是指二战后期至苏联解体期间,主要由美国和苏联之间展开的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的对抗。

这场对抗形成的原因十分复杂,但是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因素:1. 意识形态冲突美国和苏联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即民主制和社会主义制。

美国代表西方文明,主张个人自由和民主制度,而苏联则代表东方文明,主张全民所有制和计划经济。

这两种意识形态因为其不同的性质,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产生巨大的冲突。

此外,苏联认为其目标是推广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世界革命。

而美国则坚决反对苏联的扩张主义行为。

因此,两国存在着严重的意识形态冲突,这成为了冷战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2. 领土扩张和对立思维冷战的爆发也与两国对领土扩张的野心有关。

苏联在二战期间占领了东欧几乎所有国家,并试图进一步向西扩张。

而美国则试图通过控制世界各地的战略地位来保护自身的国家利益。

由于这种扩张战略,两国之间开始形成了对立思维,认为对方的扩张会威胁自己的国家安全。

这种思想加剧了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也促成了冷战的爆发。

3. 贸易和竞争经济竞争是造成冷战爆发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苏联试图通过其计划经济模式打破美国对全球经济的主导地位,而美国则通过其市场经济模式试图加强其国际经济领导力。

由于两国之间对贸易和经济竞争的冲突,使得两国之间形成了高度紧张的关系,促使了冷战的爆发。

4. 核武器核武器也是导致冷战爆发的一个重要因素。

苏联和美国都开始制造核武器,这让两国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

它们互相威胁,试图通过核武器抵抗对方的扩张。

冷战期间,两国之间的核武器威胁一直存在,因此,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也一直存在。

综上所述,冷战的爆发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除了上述四个主要因素,其他因素如国内政治、国际关系和历史背景等也都对冷战的爆发产生了影响。

虽然冷战已结束多年,但是了解其起源原因对于理解当今国际形势和处理国际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冷战起源的几个因素【摘要】:冷战是以美苏争夺为核心的多种因素凑合并共同作用的结果。

它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意识形态及社会制度对抗的表现形式,是战后美苏两国政策直接碰撞的侧面反映,也是英国推波助澜的历史产物。

【关键字】:冷战起源;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美苏政策;英国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一种现象,这种对抗除了直接的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之外,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等等一切领域,是一种埋藏着战争危机的和平状态,也是一种以和平形态表现的战争。

它始于战后初期,终于1991年苏联解体,持续进半个世纪。

本文主要从美苏两国意识形态及社会制度的冲突,战后两国政策及英国的推动作用三个方面对冷战起源是做探讨。

一、意识形态及社会制度的对立美苏两国意思形态及社会制度是迥然不同的,可以说是直接对立的,冷战之所以爆发,其理论渊源正是源于两国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及社会制度的冲突。

美国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以18世纪英法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的“天赋人权”思想、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原则为主要的思想原则。

亨廷顿认为,意识形态为美国的外交政策提供了基础性资源①;而苏联则以马克思、列宁的阶级斗争理论,无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学说作为立国的思想原则。

美国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奉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制度,苏联反对个人拥有生产资料,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由中央指令的计划经济制度。

美国有一种“使命感”或曰“救世主”精神,认为美国的自由民主制度是最合理的社会制度,美国应把它推广到全世界,以民主自由的传播者、捍卫者自居,以自由世界的领袖自居。

正如罗斯福的亲密助手霍普金斯所说:“努力利用我们的外交力量,推进和鼓励民主政权在全世界建立。

我们不应当害怕向世界表明我们的外交立场,即要求世界上的人民都享有建立一个真正民选政府和权利。

我们坚信,我们具有生命力的民主政体是全世界上最好的”②。

苏联则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苏联是共产主义的先锋队,基地与壁垒,以推动世界革命为己任,以在全球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最终目标正如斯大林所说:“苏维埃社会制度比非苏维埃制度更有生命力,比它更稳固,更优越。

”“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包含着总危机和军事冲突的因素,因此,它的发展并不是平稳地和平衡地前进,而是要通过危机和战祸”。

这样,美苏的意识形态及社会制度从一开始就处于尖锐对立之中。

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双方由于遭到共同敌人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和威胁,暂时捐弃前嫌结成联盟,但随着德、意、日法西斯的溃败,双方结盟的基础逐渐消失,意识形态及社会制度的对抗又重新浮现。

而且,美苏两国各自利用意识形态谋取国家利益。

苏联作为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对外政策中有着很明显的意识形态方面的考虑,并积极在自己国家周围建立意识形态相同的国家政权。

早在1944年初开始,苏联红军举行大规模反攻,收复了战争初期丧失的国土并向境外推进。

在向境外发展的过程中,他们帮助当地共产党建立政权,正如1945年4月斯大林对南斯拉夫共产党代表团所说:“这次战争和过去不同了,不论谁占领了土地,也就在那里强加自己的社会制度,不可能是别的情况。

”因此战争后期及战后初期,苏联红军帮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同时为了扩大社会主义的阵营,苏联给亚、非等地的民族独立运动以大力的支持和援助。

这时候的苏联,还对土耳其和伊朗等国提出了不合理的要求,如要求土耳其海峡问题,伊朗领土问题等。

苏联的这一系列行径严重威胁了美国的利益。

面对此情此景,美国极为恐慌,惊呼“俄国已经成为自由世界的致命威胁”。

它一方面加速进军,力图抢夺更多的地盘;另一方面,在雅尔塔会议上提出《被解放的欧洲宣言》,要求在被解放的国家建立“民主制度”,并一再以此为武器,要求在东欧国家实行“自由选举”,或把新政府改组成追随西方的“民主政府”。

美国希望借此来遏制苏联的企图,从而维护美国在全球的利益。

这样,双方由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矛盾,又引发利益冲突,使得美苏对对方的认识都有偏离事实的地方,夸大了对方对自己的威胁,这就加剧了两国间的紧张关系,加速了冷战的形成。

二、战后美苏两国政策苏联在二战中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和损失。

据统计,战争给苏联造成了2 000多万人的死亡, 1 710座城镇、7万多个村庄和3万多家工矿企业被毁,直接经济损失估计高达25 600亿卢布③。

基于这种现实,斯大林首先考虑的当然是防御侵略威胁,确保苏联国家安全。

因此,苏联在制定对外政策时不得不按照这个原则执行。

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苏联在乘胜前进的同时,乘机在东欧、中近东和远东进行了扩张。

苏联这样做虽然含有乘胜扩张共产主义的意图,但主要还是从保障自身安全考虑的。

尤其是,美国及其盟友的做法,使斯大林及其战友、继承人有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

如:在二战结束后,随着罗斯福的去世、广岛与长崎两次原子弹的爆炸、美英在西德采取的措施、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提出改变了斯大林的对美国信任。

美国的实力超过苏联,这使斯大林不安。

他担心,美国会运用它所拥有的各种手段使苏联传统的敌人复活,以抵消共产主义的影响。

斯大林也担心会与美国支持下的德国和日本再次进行战争。

另外,意识形态也使苏联受威胁感变得更加强烈。

它驱使苏联准备战争,斯大林认为战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它时刻威胁着社会主义的生存。

意识形态因素强烈影响了苏联领导人处理国际关系的方式,使他们对敌对的资本主义保持警惕,对自己的制度充满胜利的信心。

而二战后,美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抛弃了孤立主义,走向世界主义,向全球扩张,夺取世界霸权的野心越来越大。

美国的一些行径也表明了其称霸世界的企图。

如:大战期间,美国把拉美变成了他的后院;二战结束时美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势力深入到欧洲大陆,并占领了德国和奥地利的一部分;在亚洲,美国单独占领日本,派兵进驻朝鲜半岛38线以南,并接管了南太平洋上的马利亚纳、马绍尔、加罗林群岛;在大西洋、太平洋、西欧、北欧和地中海沿岸,都建有美国的军事基地。

尤其是,原来的资本主义强国,如英法等都遭受战争的重创,实力远不能和美国相比,而且还不得不仰仗美国的救济和保护。

在资本主义世界里,美国成为闪闪发亮的照明灯。

此时的美国领导人也毫不掩饰美国的野心。

如:1946年4月6日,杜鲁门在芝加哥的一次演讲中称:“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更强大了。

……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的力量,就得挑战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

有了强大的实力为后盾,美国积极实施其称霸的政策:美国设想先稳住西欧,再从苏联手中夺回东欧,使其成为遏制苏联共产主义扩张的前沿阵地,重点扶植德国,并把德国变成“复兴欧洲”的工具和遏制苏联在中近东扩张的桥头堡,进而伺机控制中近东。

美国的对外称霸政策与苏联的保障国家安全政策必然要发生激烈的矛盾。

然而,在当时的情况下,双方也不可能再通过战争解决矛盾,只好采取了战争以外的敌对方式。

因此,美苏两国政策的迎头碰撞,成为冷战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英国的推动作用英国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一贯是反苏反共的急先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重创,虽然其是二战的战胜国,但由于实力的严重削弱,已沦为二流强国。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英国眼看着苏军越出国境,解放并控制了东欧大片土地,这使其极为恐慌。

东欧一直是英国的传统势力范围,他不愿轻易丢失;从意识形态考虑,他更不愿东欧赤化。

此时,英国已由对产生过纳粹主义和发动过两次世界大战的那个国家的恐惧,变为对苏联的军事、政治和意识形态威胁的担心。

但是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大英帝国已失去昔日的辉煌,无力单独与苏联抗衡,于是英国就把希望寄托在美国身上,企图促使美国承担责任,借助美国的力量遏制苏联的扩张。

早在二战尚未结束时,丘吉尔就敏锐地看到美苏两个强国存在的利益矛盾,他曾提出“当联合起来进行战争,越是临近最后关头,越要考虑政治因素”。

他认为美国和英国应该“毅然决然的起来应战”,以对抗苏联的威胁。

同时,丘吉尔本身极端仇视共产主义,在三巨头会议上,丘吉尔和斯大林争吵最激烈。

在他看来,战后的主要威胁是苏联,如果德国经济不能恢复,而英国又不能担保德国的统一建立在自身的条件上,那么共产主义渗入德国的危险将是巨大的,而一个分裂的德国对于西方来说比几个统一的但可能处在共产主义影响下的德国更安全。

而且,1946年1月16日,已经下野的丘吉尔应邀访美,在美期间他多次发表谈话,鼓吹英美联合,抵制苏联的扩张。

3月5日,他在杜鲁门总统的陪同下,在密苏里州小城富尔顿的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一篇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

他在演说中严厉抨击苏联“权力和主义的无限扩张”,说“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从丘吉尔的演说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共产主义的仇视,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苏联的扩张的担心与忧虑。

丘吉尔的演说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对美国制定冷战政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杜鲁门对丘吉尔的演说表示赞同,可以说它对杜鲁门主义的出台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从而加速冷战进程。

当然,丘吉尔的演说只是为了转嫁一种危机,一种来至苏联的危机。

当英国看到苏联军队把苏联国旗插上德国帝国大厦并迅速控制大片东欧领土的时候,就意识到苏联已经由盟友变成了对手。

因此,英国积极主张遏制苏联,但其本身的衰落使其无力独当一面。

基于共同的战略和意识形态,英国日益感到有必要加强英美之间的伙伴关系。

另外,英国还有自己的小算盘,它挑起冷战序幕是要维护自己的利益。

战后的英国仍想维护一个遍及五大洲的殖民帝国利益,维护作为一个影响欧洲大陆均势的大国地位。

苏联军事力量的强大,在世界范围内追求自己的利益,这必然与英国发生尖锐冲突,也决定了英国对苏政策的走向。

苏联认为自己对二战的胜利起决定作用,并付出了沉重代价,应得到领土和利益补偿。

斯大林曾说:“这次战争和以往战争不同,谁解放的土地,谁就有权把自己的社会制度推行到他的军队所到之处,决不可能不是这样。

”因而,战后苏联的势力想扩展到东欧、中欧等地,这就触犯了英国的利益,因为这里有英国重要的利益和政治目的。

英国认为苏联已严重威胁其在巴尔干、黑海地区的利益。

双方经过几次会晤后,尽管英国认为保障了它在地中海的生命线和在巴尔干的立足点,但战后东欧受苏联控制的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苏联在此的扩张,使英国根本无法染指。

在土耳其,苏联提出一切非黑海沿岸国家将不再拥有海峡的参与权,这是对西方国家利益的排斥,给英国以沉重的打击,英苏关系日趋紧张。

而苏联出于自身安全保障的考虑,在中欧、东欧以及东南欧实行扩张,建立一系列听命于自己的政权,谋求在中东及远东的领土和利益要求等,在英国看来不但损害其利益而且破坏了英国追求的欧洲均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