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冷战起源的解释
学界关于冷战起源的研究观点,并谈谈你的看法
学界关于冷战起源的研究观点,并谈谈你的看法
学界对于冷战起源的研究观点存在一定的分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观点:
1. 意识形态冲突:一些学者认为,冷战起源于苏联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意识形态冲突。
苏联试图推广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而西方国家则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和民主制度。
2. 权力政治:另一些学者认为,冷战起源于苏联和美国等大国之间的权力争夺。
这些国家在二战后崛起为超级大国,争夺全球霸权地位,从而导致了冲突。
3. 相互误解和猜忌: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冷战是由于苏联和西方国家之间的相互误解和猜忌引起的。
在二战期间,双方之间存在冷漠和相互怀疑,这种态度继续延伸到战后期间。
4. 国内政治压力:还有一些观点认为,冷战起源于苏联和美国等国内面临的国内政治压力。
为了处理国内政治的问题,这些国家需要找到一个外部敌人,在这种情况下,冷战成为了一个方便的替罪羊。
在我个人看来,冷战起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意识形态冲突、权力政治、相互误解和国内政治压力等因素共同导致了冷战的爆发。
理解和解释冷战起源的多种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历史,并为未来的国际关系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教训。
历史冷战知识点总结
历史冷战知识点总结一、冷战的起因1.二战结束后的政治格局二战结束后,世界大国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苏联和美国成了世界上两个最强大的国家,这也成为冷战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
2.意识形态的对立苏联崛起后,其意识形态对西方自由民主的体制形成了巨大的威胁。
苏联推崇共产主义思想,认为资本主义必然导致压迫和剥削,而美国则坚持西方民主自由的体制。
3.战后政治和军事的对立在二战后,战后政治和军事的对立在欧洲和亚洲都变得异常尖锐。
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政治对立和军事对抗不断升级。
4.意识形态、政治和军事对立的共同作用冷战的起因无疑是意识形态上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立,同时在冷战期间苏联和西方国家之间还有针对性地争夺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的竞争。
二、冷战的发展1.冷战的初期阶段1945年二战结束后,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对立逐渐明确化。
1946年世界上著名的钢铁幕就随之出现。
欧洲东部的国家被苏联纳入铁幕之下,而在军事上美国开始了对欧洲的援助。
2.朝鲜战争的爆发朝鲜战争被认为是冷战的第一次升温。
1950年,北朝鲜突然袭击了南朝鲜,美国积极干预,苏联则支持北朝鲜。
这场战争不仅加深了苏美之间的对立,还对整个亚太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古巴危机是冷战期间一次极为紧张的危机。
苏联在古巴部署了核导弹并且宣称要使用核武器对抗美国。
美国在得知消息后进行了长时间的军事威慑。
最终苏联同意撤走导弹。
4.冷战的高潮冷战的高潮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苏联成了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最大对手。
两国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军备竞赛,包括核武器和常规军备。
5.冷战的持续到了20世纪80年代,冷战的关键期到来。
美国提出了对苏联进行全面军备竞赛的战略,并且进行军事演习。
苏联也通过控制社会主义国家来对抗美国,导致冷战在80年代进入了一个相对波澜不惊的阶段。
3.冷战的结束1.苏联解体1991年苏联解体,成为冷战结束的标志性事件。
了解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冷战的起源与结束
了解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冷战的起源与结束冷战是20世纪后半叶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它极大地影响了国际关系、经济发展和军备竞赛。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冷战的起源与结束,以更好地了解这一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
一、冷战的起源冷战的起源可追溯到二战后的1945年。
当时,盟军取得胜利并分割了德国,形成了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对峙。
然而,两个大国在意识形态、理念和领土问题上存在着严重分歧。
1. 盟军对德国的分割二战胜利后,美国、苏联、英国和法国等大国通过波茨坦会议对德国进行了分割。
然而,美国和苏联在分割细节上产生了分歧,这为冷战的起源埋下了伏笔。
2. 意识形态差异美国崇尚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提倡个人自由和市场经济。
而苏联则奉行社会主义,主张阶级斗争和中央计划经济。
这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引发了双方的冲突与矛盾。
3. 核武器竞赛在二战期间,美国成功研制出原子弹,并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
苏联意识到核武器的重要性,也加快了自己的研发。
两国之间的核武器竞赛加剧了紧张局势和相互的不信任。
二、冷战的发展与持续冷战主要通过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斗争来体现。
双方之间的争吵和对抗逐渐加深,使得整个世界陷入了两极化的局势。
1. 联合国与北约成立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联合国在二战结束后成立。
但是,两个超级大国仍然对彼此的利益和影响力争夺不断,导致联合国的决策陷入僵局。
同样,为了应对苏联的威胁,美国成立了北约,组建了军事同盟。
2. 游击战争与代理人战争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之间没有直接战争,但他们却在世界各地通过支持不同的政权,进行了一系列代理人战争。
例如,越南战争、朝鲜战争、阿富汗战争等都是冷战时期的重要事件。
3. 空间竞赛与军备竞赛美苏两国通过太空探索和科技竞赛来表现自己的实力。
1969年,美国成功登月,成为太空竞赛的胜利者。
此外,两国也在军备方面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导致了巨大的军费开支。
三、冷战的结束冷战最终在1989年至1991年结束。
冷战的起源
中国学术界的观点
中国改革开放前,中苏两国 由于两党关系恶化而长期对 立,但在与美国为首的西方 阵营的意识形态斗争中,却 保持了大致相似的立场。在 冷战起源问题上,中国历史 学界基本沿用了苏联的观点。
80年代以后,观念松动 90年代 新冷战史研究 国际体系 国家 个人
三、如何理解冷战?
第一、国际体系
Thank You !
代表人物:威廉·阿普曼·威廉斯
(William APPleman Williams)、沃尔 特·拉弗贝(Walter Lafebex)、劳合·格 德纳(Lloyd Gardner)、加布里尔·科尔 科(Gabri1 Kolko)
两件大事影响了修正学派 的兴起:
麦卡锡主义的衰落
越南战争
修正学派的观点
第三阶段:70年代中后期以后
限性。
不过,历史的发展往往是多元和多线性的, 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各种因素在其中所 起到的作用也往往是非常微妙的。因此,我们在 回望、探索这段历史的时候,不能简单地把他归 结为某一因素、某一国家,而应该具有更加全面、 客观的态度。无论国际体系也好,意识形态也罢, 他只是我们研究这段历史的一个视角。
1946年初 巴鲁克
丘吉尔 “和平砥柱”演说
1947年 杜鲁门 国情咨文
1947年9月 李普曼 《冷战》
沃尔特·李普曼
二、学术界关于冷战起源的观点
美国学术界的观点
自从冷战开始起,美国学 术界就对冷战问题产生了 浓厚的兴趣,学者们也围 绕着冷战起源问题展开了 热烈讨论。 从40年代末开始,美国学 者们对于冷战起源的观点, 随着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变 化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 的过程,其过程大致可以 分为三个时期:
二元对立的权力结构 安全困境
冷战起源
冷战起源既然我们要谈的问题是冷战起源,那么我们首先就要知道冷战的定义。
只有知道冷战是什么,我们才能比较深入的了解冷战的起源过程及结果。
冷战是指1947年——1991年间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为首社会主义国家两个阵营除直接交战以外,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各方面都处于对抗状态的时期。
历史上一般把1947年美国推出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作为冷战开始的标志,但其实早在二战期间美苏双方就已经为冷战做好了铺垫。
二战期间美苏双方在很多方面都有分歧,他们的暂时结盟只不过是有一个共同的敌人。
在二战后期,美苏双方都开始为了本国利益考虑。
美英占领意大利,苏联则加快了对柏林的反攻。
苏联加快反攻的原因就是为了能够在分刮德国上能占到先机。
从世界背景来说,二战结束后,美国意识到了苏联对他的威胁。
针对当时的世界环境,传统强国欧洲诸国经过30年内的两次大战,经济再也无法重回霸主地位,尤其是英法德三国。
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在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之后经济衰败,而考文垂等一些受到德国袭击的城市则需要重建,英国再也禁不起任何一场以任何形式进行的打击了。
而法国本身就不是就不具备很强的竞争力,再经过二战被德国占领,已经推出了对新的世界的话语权。
德国自不必说,作为二战战败国之一,德国被四国分治,一直到苏联解体才恢复统一。
所以,二战对整个欧洲的打击是彻底而且致命的。
经过二战,欧洲彻底推出了称霸世界的舞台,属于欧洲的时代过去了。
在亚洲,经过明治维新崛起的日本在二战结束之后也遭遇了沉重打击。
本土被美国占领,而北方四岛则由苏联划归自己领土。
要不是八十年代日本经济有了飞跃,日本压根就不值一提。
而当时的中国刚刚进行完8年的抗日战争,又在进行内战,没有精力去管其他事务。
这种世界大背景就已经为美苏两国的争霸埋下了伏笔。
从历史根源来说,从1783年美国独立开始,它就从未停止过对外扩张的脚步。
美国从来都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国家,它从始至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称霸世界,至少也是领导世界,做世界的带头大哥。
高一历史冷战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冷战知识点总结冷战时期,作为20世纪下半叶国际关系中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不仅对当时的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研究素材。
本文旨在对高一历史课程中涉及的冷战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梳理,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重要历史阶段。
一、冷战的起源与背景冷战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原本作为反法西斯同盟的美苏两国,在战后世界秩序重建的过程中出现了理念和利益上的分歧。
美国主张自由民主和市场经济,而苏联则坚持共产主义和计划经济。
这种意识形态的对立,加之两国在战后欧洲的势力范围划分上的争议,逐渐演变成了全球范围内的政治和军事对抗。
二、冷战的主要事件1.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美国总统杜鲁门在1947年提出,要遏制苏联的扩张,这一政策成为美国冷战政策的基石。
2. 马歇尔计划:1948年,美国实施了旨在帮助欧洲国家重建经济的马歇尔计划,以经济手段遏制苏联的影响力。
3. 北约和华约的成立:1949年,美国和加拿大及其他西欧国家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作为对抗苏联的军事同盟。
1955年,苏联和其东欧盟友国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
4. 朝鲜战争:1950年至1953年,朝鲜半岛的冲突升级为一场局部战争,成为冷战中的一次“热战”。
5. 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引发了美苏之间的一场严重对抗,世界一度处于核战争的边缘。
6. 越南战争:1955年至1975年,越南战争成为冷战中另一场代理人战争,美国介入越南事务,最终以失败告终。
三、冷战的影响1. 军事上的对峙:冷战期间,美苏两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军备竞赛,导致全球军事开支急剧增加,核武器数量激增。
2. 政治上的分裂:冷战导致了世界政治格局的分裂,许多国家被迫在美苏两大阵营之间做出选择。
3. 经济上的影响:冷战不仅影响了直接参与国的经济政策,也对全球经济体系产生了影响,如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经济的重建起到了重要作用。
冷战
二、冷战的结束
1、冷战的结束反映了国际政治格局在世界经济全
球化的推动下必然发生演变的客观规律( 球化的推动下必然发生演变的客观规律(冷战时期 已经出现的多极化趋势亦是这一规律的反映)。 已经出现的多极化趋势亦是这一规律的反映)。
2、冷战以特殊的形式结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苏 冷战以特殊的形式结束,
联的战略和政策变化所促成的。 联的战略和政策变化所促成的。
一、冷战的起源
2、战后美苏两国都抱有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影响和
谋求利益的全球性战略目标, 谋求利益的全球性战略目标,从而引起利益的交叉 和战略构想的冲突。在“雅尔塔体制”所划定的东 和战略构想的冲突。 雅尔塔体制” 西方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带,双方的利益直接碰撞, 西方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带,双方的利益直接碰撞, 矛盾格外尖锐,甚至走到战争的边缘, 矛盾格外尖锐,甚至走到战争的边缘,于是酿成危 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冷战
一、冷战的起源 二、冷战的结束 三、采用冷战对抗形式的原因
一、冷战的起源
1、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了世界格局和国际力 量对比的重大变化, 苏成为超级大国。 量对比的重大变化,美、苏成为超级大国。 因此, 因此,美苏关系成为决定战后世界格局的主 要因素, 要因素,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划分了战后 初期国际政治舞台上两大对抗性力量, 初期国际政治舞台上两大对抗性力量,并由 此构成战后初期的世界主要矛盾。 此构成战后初期的世界主要矛盾。
二、冷战的结束
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终结既是历史发展 的客观趋势, 的客观趋势,又是历史发展进程中各种因素 包括人们的主观选择)互动所形成的“ (包括人们的主观选择)互动所形成的“合 的结果。 力”的结果。
三、采用冷战对抗形式的原因
冷战起源
2、意识差别:
苏联和美国, 一个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一个是最大的资 本主义国家,两国的意识形态是根本对立的。斯大林所信奉的 是拿阶级划线, 坚持无产阶级必须依靠共产党专政,而罗斯 福、杜鲁门向来以美英式的自由民主制度作为衡量是非的政治 标准, 对强调阶级斗争的共产主义主张深恶痛绝 。
三、关于冷战起源的几种观点:
关于冷战起源几点思考
一、“冷战” 最通常的定义
• 冷战是二战后形成的各自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东西 方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之间除采取直接交战方式之 外的全面对抗。它始于战后初期, 终于1991 年苏联 解体, 持续四十多年。 • 冷战是发生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以及以它们为首的 两大集团之间的一场全球性的政治军事对抗;由于 热核武器的出现, 人类拥有了足以毁灭人类自身的手 段, 因而使得这种对抗的升级受到限制, 不能不局限 在“冷战”的范围内, 而未能发展为“热战”。
一、美国霸权主义引起������
苏联学者、中国学者、美国修正学派史学(威廉〃威廉斯、 霍洛维茨)
二、苏联主动挑起
美国正统学派:约翰〃斯帕尼尔和小阿瑟〃 施来辛格、约 翰〃加迪斯
三、 美苏共同作用的结果
约翰〃刘易斯〃加迪斯、托马斯〃帕特森
四、 英国推波助澜
刘建飞、程佩璇、黄亚红、雷蒙德〃加特霍夫
五、各种因素的合力
二、冷战的可能 (一)二战后国际环境:
1939 年到 1945 年人类经历了一场空前规模的战争。先后 有61 个国家, 经济损失超过40000 亿美元,军队和平民的伤 亡约在9000 万人以上。世界人民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赢得了 战争的胜利。战后,为避免一场新的世界大战,维系和平局 面, 成为政治家们和普通民众的共同愿望。一方面促使大国 领导人寻找合作途径,避免战祸重起,联合国的成立便是这 种努力的成果之一;另一方面, 避免重蹈历史覆辙的观念也 促成了大国特别是美苏两个大国之间的相互不信任和争斗 。 昔日的强国德国、意大利和日本被彻底击溃,英国和法国虽 然是战胜国,但是它们在战争中受到严重的削弱,战后实际 上已降为二等国家。而美国和苏联战后成为世界上参考专著:
历史中考冷战知识点归纳
历史中考冷战知识点归纳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约从1947年到1991年,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上的长期对抗。
这一时期虽然没有直接的大规模武装冲突,但双方通过各种手段进行竞争和对抗,对全球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冷战的起源:冷战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和西方国家在战后重建和国际秩序上的分歧。
美国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而苏联则坚持共产主义和计划经济。
随着战后世界格局的重新划分,两大阵营逐渐形成。
冷战的阶段:1. 初期冷战(1947-1953):以杜鲁门主义的提出为标志,美国开始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对抗苏联及其盟友。
同时,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帮助欧洲国家重建经济,以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
2. 紧张升级(1953-1962):这一时期以苏联的斯大林去世和赫鲁晓夫上台为转折点,苏联开始在国际舞台上更加积极地扩张影响力。
古巴导弹危机是这一时期紧张局势的高潮。
3. 缓和与再紧张(1962-1979):随着古巴导弹危机的解决,双方开始寻求缓和关系,但随后越南战争和苏联入侵阿富汗等事件再次加剧了双方的对抗。
4. 结束期(1979-1991):随着苏联经济的衰退和东欧共产主义政权的崩溃,冷战逐渐走向终结。
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和1991年苏联的解体标志着冷战的正式结束。
冷战的主要事件:- 杜鲁门主义: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的一项外交政策,旨在遏制苏联的扩张。
- 马歇尔计划:美国对欧洲的经济援助计划,旨在帮助战后欧洲重建并遏制共产主义。
- 柏林封锁与空运:苏联封锁了柏林,美国通过空运向西柏林提供物资。
- 朝鲜战争:冷战期间的一场代理战争,朝鲜半岛分裂为南北两个国家。
- 古巴导弹危机: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引发美苏之间的严重对峙。
- 越南战争:美国介入越南内战,试图阻止共产主义的扩张。
- 阿富汗战争:苏联入侵阿富汗,试图支持一个亲苏政权。
冷战的影响:冷战不仅影响了美苏两国,也对全球政治、经济和军事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世界历史冷战知识
世界历史冷战知识
冷战是指美国和苏联之间长达40多年的紧张而危险的对立状态。
以下是关于冷战的一些知识:
- 冷战的起源:美苏关系紧张的源头在于两国对战后世界的设想产生了根本差异。
美国希望通过民主协商来处理国家间的关系,并设立国际组织;而苏联则决定在中欧和东欧建立保护范围以防备西方国家入侵。
- 冷战的影响:冷战使世界分成了两个阵营,双方各自联合了一些新的军事盟友。
同时,美苏都把新研制的原子弹作为重要军事武器,这使得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不断升级。
- 冷战对美国的影响:冷战改变了美国的政治格局,削弱了民主党在选民中的影响,使共产主义成为战后政治生活的中心议题。
同时,也引发了大规模的反共狂潮,给美国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破坏。
冷战是20世纪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像第二次世界大战一样,在很多重要方面重塑了世界格局。
世界历史冷战的知识点总结
世界历史冷战的知识点总结一、冷战的定义和起因1. 冷战的定义:冷战是指二战后的美苏之间没有直接武装冲突的一场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和军事对抗的局面。
它主要表现在两个强大国家及其集团之间的明显紧张关系和冲突,但双方避免大规模军事冲突,以小规模冲突、政治角力和外交斗争为主。
2. 冷战的起因:二战结束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意识形态的冲突,全球战略和政治利益的争夺导致了冷战的爆发。
美国主张自由民主,主张市场经济,意识形态上与苏联的共产主义产生分歧。
苏联则倡导社会主义,主张计划经济,意识形态上与美国形成对立。
二、冷战的发展及主要事件1. 木马行动:美苏之间的冲突最早可以追溯到二战期间的木马行动。
1944年苏联向德国提出要求共同管理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等国。
美国认为这是苏联试图扩大自己的影响,而对苏联表示了担忧。
2. 伊朗危机:1946年苏联占领了伊朗的北部和南部地区,美国对此表示了强烈的不满。
这被视为冷战爆发的标志之一。
3. 马歇尔计划:1947年美国提出了马歇尔计划,主要是为了帮助欧洲国家恢复经济,阻止共产主义在欧洲国家的传播。
但苏联对马歇尔计划的反应为拒绝参与,这加剧了美苏关系的紧张。
4. 柏林封锁:1948年苏联试图用经济封锁手段来迫使西方盟国从柏林撤出。
而美国为了支持柏林的自由,通过空中运输方式向柏林投送物资和建设物资,这成为了美国的一次胜利。
5. 朝鲜战争:1950年朝鲜半岛爆发战争,美国与苏联直接对峙。
冷战的冲突升级,朝鲜战争成为了冷战的一个重要事件。
6. 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古巴危机成为冷战的一次高峰。
苏联在古巴部署了导弹,威胁到了美国的国家安全。
双方险些走向了核战争的边缘,这也是冷战中最紧张的时期之一。
7. 越南战争:越南战争是一次为了遏制共产主义势力的战争,在美国和苏联之间扮演了冷战冲突的一部分。
越南战争的失败也导致了美国对冷战政策的重新思考。
8. 斯大林逝世:1953年斯大林逝世,苏联开始了关于对外政策和内部政治的调整。
冷战起源
冷战的起源首先我解释一下冷战,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一种现象和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这种对抗除了直接的军事对峙之外,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等等一切领域,是一种埋藏着战争危机的和平状态,也是一种以和平形态表现的战争。
郭建平、岳占菊在东方论坛发表的《试论冷战起源的几个因素》上提到的。
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美国学术界的争论、第二部分是苏联和俄罗斯人的观点以及第三部分是中国学者的观点。
美国学术界的争论这一部分我主要看的是刘金质的《冷战史》以及郭建平、岳占菊在东方论坛发表的《试论冷战起源的几个因素》还有美国雷蒙德。
加特霍夫的《冷战史-遏制与共存备忘录》、英国约翰。
W。
梅森的《冷战1945-1991》,以及在知网上拉的一些文章。
在讨论冷战的起源,西方学者分为传统学派、修正学派、后修正学派。
传统派:对冷战的起源的解释一开始同政府的立场和观点完全吻合,故称为传统派。
持传统立场和观点的许多人就是当时制定对苏政策的重要人物,如杜鲁门、赫尔、贝尔纳斯、凯南等等。
传统学派的观点认定苏联是冷战爆发的第一责任者。
苏联应对冷战的产生负责。
这一学派从意识形态和苏联决策者个人风格的角度出发,认为战后斯大林的对外政策是追求和扩大苏联的势力范围,企图通过世界革命使苏联式的共产主义统治整个世界。
苏联是冷战的发动者,美国仅仅是对苏联的扩张做出必要的反应,以防止极权主义的蔓延,保障自由世界的安全。
因为苏联是一个注重军事和侵略的国家,具有沙俄扩张主义传统,又有列宁主义的世界革命理论。
苏联号召和推动革命、摧毁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把斯大林的专制制度强加于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它的军事力量的增长和日益扩张的政治意志,毫无顾忌地扩张革命。
因此,传统派认为美国对苏联所采取的行动是自由人民对苏联侵略的勇敢和根本的反击。
在美国,这一观点始于20世纪40年代末,在50和60年代成为冷战史研究的主流。
冷战历史 知识点总结
冷战历史知识点总结一、冷战的起源冷战是二战结束后,以美国和苏联为代表的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一场政治、经济和军事对抗,主要源于二战后的世界格局重组和两个国家意识形态的冲突。
冷战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二战后的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会议,那时美苏两国对欧洲重建、东欧势力范围、德国问题等有分歧。
此后,在一系列国际事件影响下,美苏两国之间的对立逐渐加剧。
这些事件包括:苏联控制东欧国家、帝国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对抗等。
二、冷战的主要特征冷战主要特征有两个:一是冷战是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一场大规模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对抗。
在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之间没有进行直接的军事冲突,但他们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一系列的间接对抗。
二是冷战持续时间长,影响深远。
冷战开始于1945年,结束于1991年,持续了46年之久,是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场政治冲突。
三、冷战的地域范围冷战的地域范围是全球性的,主要地区包括欧洲、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在这些地区,美苏两国之间进行了大量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对抗,同时也在这些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干涉和干预。
四、冷战的主要对抗冷战的主要对抗主要表现为政治、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上的对抗。
在政治上,美苏两国之间进行了一场长期的角力,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地缘政治利益。
在经济上,美苏两国分别领导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意识形态和经济体系,他们之间也进行了一场长期的经济冲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一场长期的经济竞争。
在军事上,美苏两国分别领导了北约和华约两个军事集团,并展开了一场长期的军备竞赛。
在意识形态上,美国和苏联分别领导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他们之间也进行了一场长期的意识形态斗争。
五、冷战的主要事件冷战期间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事件,主要有:二战后的德国问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柏林问题、苏联入侵阿富汗等。
六、冷战的结束冷战主要是由于苏联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导致了苏联国力的不断衰败和内部的分裂。
高中历史:史学界关于“冷战”的起源的争论
高中历史:史学界关于“冷战”的起源的争论“冷战”起源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史学界和相关领域研究者关注和争论的重要问题。
美国史学界关于“冷战”起源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冷战”是美国政府对威胁人类自由的“共产主义侵略”所做出的“勇敢反应”,苏联是挑起“冷战”的罪魁祸首。
第二种观点认为“冷战”是美国最先引起的,是美国对外政策的必然产物。
第三种观点认为“冷战”是美苏两国相互作用的结果。
中国史学界:美国必须对“冷战”承担主要责任,而苏联则是被动应战者。
对于苏联对外政策在“冷战”起源上的作用,一种观点认为“冷战”完全是美国发起的,苏联没有任何责任;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冷战”是战后美苏共同采取强硬政策的结果,认为苏联存在霸权主义的因素。
还有的观点认为“冷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材料拉费伯尔是美国著名的外交史专家,为威斯康星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威斯康星学派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属于“修正派”中的一翼,是对当时主流史学界“正统派”的反对……正统派与美国的官方立场一致,将冷战的爆发与延长归咎于苏联,认为“苏联的行动清楚地显示了它对民主选举政治及其结果的毫无信赖;显示了它意欲把整个中、东欧置于自己的独立的支持者统治下的无情信念;苏联渴望空间、卫星国的人力和武装,外加经济资源以及有利于扩展其影响的机会”。
声称美国只是为了对战后国际体系“负责任”而不得已应战。
修正派则对美国对外政策持批判态度,虽非认为苏联完全无辜,但更多地认为美国负有重大责任……此后又出现了融合正统派和修正派观点的后修正派。
评论材料中关于“冷战”责任的观点。
示例一:观点:美国应负“冷战”的主要责任。
论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运动、稳定资本主义制度,美国对苏联实行“冷战”政策,致使“冷战”爆发和升级;苏联只是被迫应战。
①1947年,提出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
②1948年,实施马歇尔计划,其目的是控制西欧,联合西欧遏制苏联,是“冷战”政策在经济方面的表现。
战后国关史-冷战的起源与特征
三、冷战的表现与特征
冷战主要表现为以美国和苏联为首 的两大核心,对抗是冷战的基本形态, 欧洲是冷战的主战场。
冷战的表现与特征:
1、美苏双方在政治和外交方面展开了激烈的
斗争,都提出了针对对方及其集团的外交 战略和具体政策。
美国方面: 杜鲁门政府——遏制战略 艾森豪威尔政府——“解放”政策 肯尼迪政府——“和平战略” 尼克松政府——“缓和”政策 里根政府——“现实主义、实力、对话”战略 老布什政府——“超越遏制战略”
5、欧洲是冷战的主战场。
欧洲是美苏矛盾与冲突最突出和最尖 锐的地区。战后欧洲问题的解决是加 剧美苏冲突,导致冷战的直接因素。美 苏在处理德国问题时的矛盾和分歧是 冷战起源的关键。
6、美苏激烈地争夺第三世界
第三世界虽处于冷战的边缘地带,但 美苏在第三世界的较量与争夺是冷战 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50年代中期以 后,东西方在第三世界的斗争比欧洲 地区的冷战还要紧张、激烈。第三世 界成为冷战的重要战场。冷战中的绝 大多数东西方冲突,包括所有的东西 方之间的热战,都发生在第三世界。
苏联方面:
赫鲁晓夫时期——“火箭核战略” 勃列日涅夫时期——“核威慑战略” 戈尔巴乔夫时期——“单纯防御”战略
进行核威慑或核威胁是美苏冷战时期的 一个重要特点。 军备竞赛和军备控制也是冷战时期东西方 军事对抗的重要方面。愈演愈烈的核军备 竞赛是东西方冷战的重要特征。
冷战时期的核军备控制大致分为如 下几个阶段:
二、关于冷战的起源
美国方面: (1)传统派(traditionalists)——50年代出 现,认为冷战的主要原因在苏联,是苏联 挑起了冷战。 其中传统派又分: 保守派:认为美国的反击还不够; 自由主义派:认为美国对苏联的政策恰倒 好处。
高一历史冷战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冷战知识点总结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与对抗。
这场持续了几十年的冲突,对整个世界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在高一历史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冷战及其相关的知识点,接下来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回顾。
一、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冷战的起源第二次世界大战于1945年结束,欧洲成为两个超级大国的对峙地带。
战后,美国和苏联的意识形态和利益产生了冲突,这也是冷战的起源。
另外,美国的资本主义和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也成为了冷战的一大原因。
二、争夺德国的问题结束战争后,苏联占领了东欧,并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阵营。
而欧洲的西部国家则更靠近美国,这导致了德国的分裂。
冷战期间,东德和西德对峙白热化,对柏林墙的建立更是冷战的象征之一。
三、冷战中的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各地进行了代理战争。
其中两个最有代表性的战争是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朝鲜战争发生于1950年至1953年,是冷战的一个重要冲突,美国代表着反共,苏联则支持朝鲜。
越南战争则发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到1975年,是美国为了阻止共产主义在东南亚蔓延而进行的代理战争。
四、古巴导弹危机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在1962年,是冷战期间一次引发全球恐慌的事件。
危机爆发时,苏联在古巴部署了核导弹,而美国对此表达了极大的关切和强烈的不满。
最终通过危机的外交解决,避免了战争的爆发。
五、核武器竞赛与裂解冷战期间,美苏两国进行了一场庞大的核武器竞赛。
两国都在不断发展和扩大核武库,这导致了两国之间的可怕的相互恐吓。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场军备竞赛对两国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1970年代,苏联开始出现内部问题,而美国也开始放缓军备竞赛的步伐,冷战逐渐进入了缓和期。
六、冷战结束与后冷战时期冷战的结束主要归功于苏联的政治和经济危机,以及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1989年,柏林墙倒塌,标志着冷战的结束。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解体,俄罗斯成为独立国家。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优势,冷战也结束了。
浅析冷战的起源
浅析冷战的起源山西霍海波绳会敏冷战是指1947年至1991年间,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一种现象,这种对抗除了直接交战以外,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等许多领域,是一种埋藏着战争危机的和平形态,也是一种以和平形态表现的战争。
冷战给美苏两国、两大阵营和整个世界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因此人们在反思历史教训的同时,也从多个角度挖掘冷战的起源。
第一,两极化国际格局的形成。
二战使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
二战中,美国的经济实力、军事力量和政治影响力急剧膨胀,战后成为世界最强国。
经济上,1945年,美国拥有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总产量的60%,对外贸易的1/3,黄金储备的3/4。
军事上,美国拥有装备最精良的陆军和最强的海、空军力量,垄断着核武器,军事基地遍布各大洲。
强大的实力使美国跃居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西欧、日本和世界其他一些地区和国家的内外事务。
战后苏联也成为一个世界强国,经济得到快速增长,陆军数量居世界第一,整个军事实力仅次于美国。
更为重要的是,苏联在战后形成巨大的政治优势,收复了战争中的失地,并且兼并了一些领土,领土扩大了60万平方千米,改善了西部的战略处境;东欧新成立的社会主义国家支持苏联,成为其抵御西方势力的重要缓冲带;亚洲和西欧一些国家的共产党在二战中壮大了力量,赢得了广泛支持,增强了苏联在国际上的政治影响力。
在这种两极化的国际格局下,双方相互敌视和斗争,矛盾日益加剧,最终走向了冷战。
第二,外交战略的碰撞。
在雅尔塔体系内,苏联基本上成为最大的赢家,在欧洲,不仅确立了在东欧的支配地位,而且占领了德国40%的领土;在远东,不仅取得千岛群岛和南库页岛的主权,而且在中国、蒙古和朝鲜获得一系列特权;在参与国际事务方面,享有联合国安理会的大国否决权,保障了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国地位和作用。
因此,斯大林一方面对雅尔塔体系感到满意,并设法维持和扩大,另一方面依然将消灭资本主义世界作为长期战略目标,谋求在全球实现共产主义。
九年级历史冷战知识点
九年级历史冷战知识点冷战是二战之后全球的一场持续了几十年的政治、经济、军事对峙和竞争。
冷战主要是由于苏联和美国作为二战胜利的两个超级大国,在意识形态、经济利益和地缘政治方面的冲突和对抗所导致的。
在九年级历史学科中,学生需要了解冷战的知识点,以便更好地理解二战后的全球格局变化,理解现代国际关系的发展。
以下是九年级历史冷战知识点的详细解析。
一、冷战的起因与背景冷战起因于二战后东西方阵营的冲突与矛盾。
一方面,苏联是社会主义超级大国,试图扩展其社会主义势力范围;另一方面,美国是资本主义超级大国,希望保护自己的利益并遏制苏联的扩张。
东欧剧变、德国的分裂和朝鲜战争等事件加剧了东西方的对立。
二、冷战时期的对立与对抗冷战时期,东西方阵营之间展开了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对立与对抗。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意识形态对立:美国主张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苏联推行社会主义集权制度,两国之间的意识形态差异导致了大量的冲突与对抗。
2. 经济领域的竞争:美国提出了“马歇尔计划”重建战后欧洲经济,苏联则推动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并在军事上进行现代化建设。
3. 军事上的对抗:较量最为激烈的领域是军事方面,美国和苏联展开了核武器竞赛,导致了冷战时期全球军备扩张。
三、经典冷战事件回顾1. 阿尔及利亚战争:这场战争是法国殖民统治下的阿尔及利亚人民为争取独立而发动的自由斗争,也是冷战时期与殖民主义的斗争相联系的经典案例之一。
2. 虞格·雅尔塔会议:这是二战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苏联总书记斯大林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在苏联雅尔塔市举行的会议,讨论欧洲战后格局的重要会议。
3. 越南战争:这场战争是美国插手、支持南方傀儡政权的一系列事件,标志着冷战直接冲突的一个重要节点。
四、冷战的结束与影响冷战结束于1989-1991年之间,主要原因是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剧变。
冷战的结束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1. 苏联解体:苏联的解体导致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崩溃,从而削弱了苏联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8.25学术观点:关于“冷战”的起源
学术观点:关于“冷战”的起源材料的不断发现,国内外史学界又重新掀起一股空前的“冷战史学”热,出版了一批相关著作。
①美国史学界冷战前,美国史学界关于“冷战”起源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冷战”是美国政府对威胁人类自由的“共产主义侵略”所作出的“勇敢反应”。
苏联是挑起“冷战”的罪魁祸首。
第二种观点认为“冷战”是美国最先引起的,是美国对外政策的必然产物。
第三种观点认为“冷战”是美苏两国相互作用的结果。
战后苏联的行为是“矛盾”“防御”的,其能力是有限的,而杜鲁门政府曲解了苏联的行为,忽视了斯大林的保守主义,放大了苏联的威胁,错误地把亚非拉的反殖民主义运动看作苏联向世界扩张的工具,导致了美国对外政策的失误。
②中国史学界冷战结束前,中国史学界认为美国必须对“冷战”承担主要责任。
例如,有的学者认为,美苏之间爆发“冷战”是战争后期两国在波兰问题和德国问题上利害冲突的逻辑延伸。
战后美国实力雄厚,处处盛气凌人,成为“冷战”的发起者,而苏联则是被动应战者。
有争议的是如何评价苏联对外政策在“冷战”起源上的作用:一种观点认为“冷战”完全是美国发起的,苏联没有任何责任。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冷战是战后美苏共同采取强硬政策的结果,认为苏联战后初期的对外政策也有错误,存在霸权主义的因素。
“冷战”结束后,中国史学界对“冷战”起源有了更深入的研究。
主要有三种解释:·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认为,二战结束时,美国急需开展全球扩张。
但受到来自苏联、东欧国家和广大亚非人民的反对,美苏同盟因此瓦解,“冷战”产生。
·王绳祖主编的《国际关系史》中认为美国为了限制苏联在中东欧的影响是导致“冷战”的主要原因。
·认为“冷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包括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摩擦和抗争,以及美苏不同战略之间的碰撞。
除了以上三种解释外,也有学者强调英国在“冷战”形成中的主动作用。
认为英国早在1946年上半年就形成了联美反苏的“冷战”政策。
冷战的起源
2-1冷战的起源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非武装进攻的敌对活动,是有别于武装冲突的“热战”的。
冷战开始于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现,结束于1991年苏联解体,时间长达40多年,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历史产生巨大影响。
而且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将冷战思维继续延续,用以对付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如中国。
“冷战”一词最早是1946年初美国人斯沃普在为参议员巴鲁克起草的一篇讲稿中提出的。
同年,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的演说《和平砥柱》被认为是美、英对苏联直接挑衅的信号。
丘吉尔宣称:英、美应结成同盟,“英语民族的兄弟联合起来”,对付共产主义“对基督教文明的日益严重的挑战和危险”。
他强调:美国应当负起对未来的责任,因此“美国此刻正高踞世界霸权的顶峰”。
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把遏制苏联和称霸世界作为美国的基本国策,即所谓‘‘杜鲁门主义”。
这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政治上,在1947年的国情咨文中,杜鲁门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为借口,声称,“英国把领导世界的任务连同其全部负担和全部光荣一起都交给了我们”,并扬言:“不论任何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有关。
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是把“反共”,作为其争夺和控制处于美、苏之问的广大中间地带的幌子。
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演讲,把“复兴”欧洲与“遏制”苏联结合起来,利用美国控制下的欧洲,形成对苏联的有效遏制,以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
马歇尔计划的意图是,美国为了遏制苏联、称霸世界和保持本国经济的繁荣,就必须要有一个统一而强有力的西欧和一个自由的欧洲市场。
美国以经济援助和政治附加条件,加强了西欧对美国经济的依赖和美国对西欧经济的控制,促使西欧在美、苏冷战中更加追随和听命于美国,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对抗苏联的力量。
1949年4月4日,美、加、英、法等12国在华盛顿正式签订《北大西洋公约》(简称“北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交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关于冷战起源的几种解释王 帆(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史研究所,邮编:100037) 摘 要: 对于冷战起源的研究一直有争论,但总体而言,没有超出国际因素、国家因素和个人因素这三个方面。
对于冷战起源的种种解释正是围绕这三个层次而展开的。
无论作何种解释,美国作为第一责任者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笔者同时认为冷战起源与冷战思维的形成密不可分,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冷战结束之后,冷战思维的影响依然存在于一些国家决策者的脑中。
关键词: 冷战起源;层次分析;冷战思维 对于冷战起源的研究,实际上涉及到对战后国际关系性质、特征和相关国家的对外政策的认识。
在本世纪经历了两次全球规模的大战之后,力量组合出现了新的平衡、新的特征,形成了有别于以往的新的模式,这种模式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出现了持续长达近半个世纪的相对和平,对于冷战起源的研究正是为了揭示这种模式形成的背景和深层原因。
对冷战起源的研究还有助于我们把握和认识影响国际关系和对外决策长达几十年并在一些决策机构中持续至今的冷战思维的形成过程。
关于冷战起源的研究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呈现出分阶段、分层次、不同角度切入的特征,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意识形态色彩和为国家政策宣传服务的功利性和局限性。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一些反映冷战时期政府决策的重要档案相继解密,加深了历史研究的深度,也减少了历史研究的盲目推测和主观想象。
在介绍冷战起源研究的几种观点之前,首先有必要界定一下什么是冷战?冷战形成的标志是什么?冷战一词最早见于美国专栏作家李普曼于1947年发表的评论文章,此后逐渐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术语。
冷战是指以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全面对抗的一种现象,这种对抗除了直接的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之外,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等等一切领域,是一种埋藏着战争危机的和平状态,也是一种以和平形态表现的战争。
简而言之,冷战的形成是以大国的对外政策出现重大调整为标志的,具体而言,美国1947年推出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组建具有军事联盟性质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改变了战时的合作政策,建立与北约抗衡的华沙条约组织,从欧洲开始与美国针锋相对的较量,标志着冷战的形成,争夺范围迅速遍及全世界。
二战后的国际关系实际上是以美苏两个大国争夺霸权为主线的。
两个大国陷于明显的然而又是无法调和的冲突之中,并且时时面临核大战爆发的危险。
但与此同时双方又划定了所谓的最后底线,形成了所谓危机惯例,尽量避免有可能引发大战的直接冲突。
34尽管双方的争夺十分激烈和广泛,却出现了某种相对稳定。
这一过程持续了大约45年。
关于冷战起源的原因,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从研究分析的层次来看,可分为国际层次、国家层次和个人层次。
一、从国际层次看,又可具体分为:体制论:二战后苏联和美国成为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也是唯一有能力施加影响和挑战对方全球霸权的国家,而且它们也是唯一能够威胁对方生存的国家。
因而,它们注定是天然的对手。
这种从体制层面的分析,符合现实主义的权力学说。
即每个国家在本质上都要寻求国际体系中的权力。
这种观点认为,如果英国在二战后比苏联更强大,冷战仍然会发生。
英国,将取代苏联成为美国安全的主要威胁。
在国际政治史中,充满了大国之间的竞争。
二战后,只有两个超级大国存在,若他们的关系仅仅是友善的,反而是不正常的。
两极为世界政治创立了零和观,每一超级大国均视对方所得为己方所失,反之亦然。
由于任何一方均无法承受对方在两极竞争中占据绝对优势,美苏之间的竞争就变得不可避免了。
格局论:冷战的爆发源于二战后出现的两极结构,这种结构导致了所谓的安全困境。
这种困境反过来加剧了双方的竞争。
例如,当美国1945年试验并使用第一颗原子弹之后,苏联也启动了它的核发展计划,并在1949年成功爆炸了原子弹,这又使得美国加速发展威力更大的核武器,类似的行为动机驱使两国不断卷入战略武器竞争之中。
按照这种观点,没有一方应该被特别指责,在当时的环境中,两方必然卷入冲突之中,这是制度本身的原因。
从冷战格局上看,雅尔塔体制的形成,使战后世界明确地区分为两大阵营,也就是所谓后来的两极格局。
这两大集团在力量上和政策上逐渐形成彼此对抗的模式,双方力量不相上下,实力的消长以对方为标准,没有任何一方能够在较量中取胜,这就为冷战的对抗性注入了机制上的动因。
“冷战世界的形成事实上是当时美苏所控制的国际性的政治军事集团对立的结果。
这样的集团几乎没有自主性,联合国成为冷战的牺牲品。
它仅仅是美苏分歧的表演场所。
”①误解论:每一方都误解了对方的意图。
一方面,美国误解了在希特勒突然入侵和苏联遭受灾难性损失之后苏联保卫自身安全的愿望;另一方面,苏联也误解了美国的利益和担心,认为美国援助盟国的企图是试图包围和挑战苏联。
每一方均视对手采取了最为敌对的作法,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行动。
这一过程导致了一系列全球冲突的事件。
两极理论认为超级大国的竞争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而误解论认为,通过更好地交流和相互理解,它还是有可能避免的。
冷战是在相互的误解不断加深的恶劣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如果一方理解了对方防务政策的基本实质,冷战将不会出现,或两大超级大国的竞争将会得到缓解。
可是,由于每一方领导层用以决定政策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尤其是关于对手战略意图的信息,美苏两方领导者很难走出相互误解的怪圈。
二、从国家分析层次看,可分为苏联责任论和美国责任论苏联责任论:传统的美国学派认为,冷战是由苏联引起的,苏联热衷于获得领土,尤其是征服东欧领土。
如果苏联没有表现出这种倾向,美国将有可能退回到战前的孤立主义状态。
这种解释将苏联描述为“邪恶的帝国”,这个帝国还将可能影响拓展到西欧。
如果没有美国的努力,苏联将可能利用西欧战后的困境实现其战略目标。
它认为苏联注定是侵略性和扩张性的。
按照这种解释,美国采取遏制苏联扩张的政策是正确的。
如果没有美国主动的遏制政策,苏联将继续在欧洲、中东和亚洲扩张。
斯大林被认为是独裁者,他的残忍的政策和偏执狂的个性招致了被包围,而他热衷于在任何力量衰落的地方进行35扩张。
一些当代俄罗斯学者也认为,正是由于苏联的扩张政策挑起了对苏广泛的敌对,也带来了苏联最终的解体。
按照这种说法,如果苏联没有在战后采取了侵略性的政策,并在东欧予以实施,冷战将不会形成,或至少不会如此激烈。
美国责任论:在战后,美国一直试图建立霸权主义实现其领导世界的全球战略,并在东欧拓展其海外出口市场,而没有理解苏联在战后面临的严峻的安全问题。
苏联毕竟在二次大战中丧失了2000万人口,约相当于其人口总数的10%。
因此,可以理解苏联通过控制像波兰这样的国家来保护其领土的作法,因为波兰是半个世纪内德国两次入侵苏联的必经之路。
苏联有权希望在它的边境出现友好的邻国。
美国将苏联合理的安全上的谨慎看作是侵略计划,因此挑起了冷战,苏联被迫作出了反应。
美国在战争后期拥有了核武器也使苏联更加看重自己的安全。
有人认为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并没有对战争产生决定作用,因为那场战争已近结束。
美国使用原子弹只是为了警告苏联不要更多染指亚洲事务和展示美国新式武器的大规模杀伤性。
在苏联拥有核武器之前,美国加重了苏联对本国安全的担心。
意识形态论:这种看法认为美国和苏联政治体制代表的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是这些爆发冲突的主要原因。
对于每一方而言,一方构成了巨大的结构上的威胁,每一方均认为对方是扩张主义,并试图以自己崇尚的意识形态来改变世界。
冷战因而被描绘为意识形态和政权形式的冲突。
具体而言,这种解释认为冲突是由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巨大差异造成的。
资本主义是一种建立于市场、竞争、和个人选择基础之上的体系。
在国际交往中它具有扩张性和侵略性,其实质是生产方式的私有制和最大限度的夺取利润。
西方的民主强调对个人权利和自由的保护,认为共产主义是独裁、反民主和极权的。
共产主义体制反对私有财产,需要对生产力和资产分配的集权制管理,对宗教自由、集会和言论等个人权利严加限制。
苏联的世界政治观念是建立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基础之上的,认为资本主义是战争和冲突的根源,和平只有在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被推翻之后才能到来。
斯大林在1946年2月9日的演讲中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没有过时,因为“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会造成“极大的混乱”,这将使“资本主义阵营”分裂为“两个敌对阵营”并进而“打起仗来”,只要存在资本主义,战争就不可避免。
②除非铲除资本主义,否则资本主义的封锁将威胁着十月革命以来的成果,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合作只是权宜之计。
三、从个人层次分析看,可分为:杜鲁门责任论:这种解释把焦点集中在个人因素上,认为外交政策最终是领导者的责任。
例如,在美国,总统在外交事务中拥有比国内政治中更大的活动空间。
因此,他的个人素质、信仰和思想能够对对外政策和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实质造成决定性的影响。
这一说法认为罗斯福总统知道如何与斯大林打交道,凭借他的个人魅力将能够说服斯大林放弃武装,成为他的永久的朋友。
罗斯福打算向苏联显示美国是可以依赖的,它将信守诺言。
杜鲁门1945年4月继任总统之后,因缺乏国际斗争经验,更多依据的是国内政治斗争的策略,对苏联持更多的怀疑态度。
他主要依靠对苏联强硬派助手的观点。
这导致了使美苏关系紧张的不必要的强硬政策。
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实际上把苏联逼上与美国对抗之路。
斯大林责任论:西方认为斯大林的“残忍统治”,使他在国内外的极权和残酷加深了西方国家的恐惧。
这些国家刚刚经历了一场历史上最恐惧的世界大战,这场大战的爆发部分原因就是未能及时对险恶的独裁统治及时36作出反应。
由于斯大林本身的原因,使得他对个人权利和苏联安全的关心扩展为西方对苏威胁的观念,西方国家的反应强化了他的偏执。
四、西方学者在论证冷战起源的争论中,从冷战起源的侧重点的不同划分,将以上几种不同的观点又综合为三大学派,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正统派、修正派和后修正派。
正统派的观点认定苏联是冷战爆发的第一责任者,这一学派从意识形态和苏联决策者的角度,指出苏联在制度上所具有的扩张性及对美国建立国际新安全秩序的威胁,从而引发了美国的强烈反应和“自由人民对共产主义侵略勇敢的本质的反应”,③这一观点始于40年代末,在50和60年代成为冷战史研究的主流,是与50年代以“麦卡锡主义”为代表的狂热反共浪潮密切相关的。
到60年代中期后,这一观点逐步被修正派取代。
修正派的解释完全推翻了正统派的说法,认为冷战起于美国对苏联政策的误解,苏联的政策是为其自身安全服务的,并不存在所谓苏联扩张的威胁;杜鲁门政府应对冷战的爆发负责。
40年代中后期美国抛弃了罗斯福关于战后美苏合作的构想,推行对苏强硬政策,这种政策上的突然转向导致了美苏之间不可避免的冲突与对抗。
值得注意的是,修正派还对美国战后经济扩张政策进行了分析,认为美国控制世界经济甚至包括苏联和东欧经济的图谋,压制了苏联对国家安全的必要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