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矿床的成因及研究方法
成矿流体的地球化学特征与矿床成因分析

成矿流体的地球化学特征与矿床成因分析引言:矿床是地球内部的宝库,它们是地壳深部成矿作用的产物。
而成矿流体作为矿床形成的必要条件,具有着极其重要的地球化学特征。
本文将着重探讨成矿流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矿床成因的影响。
一、成矿流体的来源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地幔、地壳及地下水系统。
地幔来源的成矿流体富含各种金属元素,如Cu、Pb、Zn等;地壳来源的成矿流体则富含稀土元素、钨、砷等。
地下水系统提供了矿床形成过程中重要的输运媒介。
二、成矿流体的物理化学特征1. 温度与压力成矿流体的温度与压力与矿床成因密切相关。
高温高压条件下的成矿流体更容易溶解矿物,形成热液矿床;相反,低温低压条件下的成矿流体容易析出矿物,形成富矿物沉积矿床。
2. pH值成矿流体的pH值对金属元素的溶解性起着重要作用。
低pH值环境下,成矿流体中的金属元素更容易溶解形成矿床;而高pH值环境则促使金属元素析出沉积。
3. 氧化还原状态成矿流体的氧化还原状态直接影响金属元素的赋存形式。
强还原条件下,金属元素以单质态存在或形成硫化物矿物;而强氧化条件下,金属元素则以卤化物或氧化物等形式富集。
三、成矿流体的主要物质成分成矿流体中的主要物质成分包括水、气体、离子以及各种溶质。
其中,水是成矿流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可溶解和输运大量的金属元素。
此外,气体成分如CO2、H2S等也对矿床成因起到重要影响。
四、成矿流体对矿床成因的影响1. 成矿流体的迁移作用成矿流体的迁移作用决定了矿床的形成位置和类型。
成矿流体在地下岩石中的迁移路径、速度和方式直接决定了矿床的分布模式。
2. 成矿元素的赋存与沉积成矿流体中的金属元素赋存状态与矿床成因密切相关。
它们可以以离子形式溶解在流体中,也可以以矿物颗粒形式悬浮于流体中,最终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沉积形成矿床。
五、矿床成因分析与矿产找矿通过分析成矿流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可以为矿床的成因提供重要线索。
矿床成因分析是矿产勘探的关键环节,对于找矿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矿床成因与矿物资源勘探

矿床成因与矿物资源勘探矿床成因是指矿物质在地壳中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了解矿床成因对于科学探索和有效开发矿物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矿床成因的几种类型以及矿物资源勘探的一些常见方法。
一、火成岩矿床成因火成岩矿床是指在火成岩中形成的矿床,具有特定的成矿过程和成矿环境。
这类矿床主要形成于火山活动或岩浆侵入的过程中。
例如,热液脱硫作用使得硫的离子迁移至周围岩石中,形成硫化物矿床。
二、沉积岩矿床成因沉积岩矿床是指在沉积作用中形成的矿床,一般与沉积岩地层密切相关。
例如,含有铁的矿物质在沉积岩地层中随着水流沉积,形成铁矿石。
同时,有机物的腐败也可能导致沉积岩中形成煤矿。
三、变质岩矿床成因变质岩矿床是指在地壳内部高温高压变质作用的影响下形成的矿床。
例如,由于高温、高压和流体的作用,含有镁和铁的矿物质发生结晶和重结晶,形成铬铁矿。
四、剥蚀及重添造矿床成因剥蚀及重添造矿床是指矿床经历剥蚀作用后,再经地质作用重新富集成矿床。
这类矿床一般形成于侵蚀过程中。
例如,由于水的腐蚀作用,原来的矿床会被破坏,而产生溶解、重积、扩展等作用,从而在新的环境中形成新的矿床。
矿床成因的了解对于矿床的勘探和开发十分重要。
矿物资源勘探是指对潜在矿床进行寻找和评估的过程,其目的是确定矿床的大小、品质和可采性。
常见的矿物资源勘探方法包括:1. 地质勘探:地质勘探是通过地质学的原理和方法来寻找矿床的过程。
地质工作者会进行地质调查、地质剖面测量和地质钻探等工作,以获取关于矿床位置、岩性、结构、成矿规律等方面的信息。
2. 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勘探利用地球物理现象和测量方法,如地震勘探、重力勘探和电磁勘探等,来获取矿床地下构造信息。
通过分析地下构造特征,可以推断出潜在矿床的位置。
3.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通过卫星或飞机获取的航空照片和遥感图像,可以帮助识别地表的地质特征和矿床迹象。
通过对遥感图像的解译和分析,可以找到潜在的矿床地点。
4. 化探勘探:化探勘探是通过化学分析研究地表和地下的化学元素分布和含量,以确定是否存在矿床。
矿床成因研究

矿床成因研究在地质学领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深入了解矿床形成的机理和规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矿床成因的研究,可以揭示出岩石圈内地质过程、构造演化和矿床形成的内在联系,为矿产资源探测和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首先需要考察的是矿床的类型和特点,这对于矿床的成因和演化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分析矿床的物质组成、空间分布和地质特征,可以初步推测出矿床的成因过程。
同时,矿床的环境背景、地形构造及其演化,也是的重要方面。
探究矿床的成因机制需要借助现代地球物理、化学和地质等多学科的知识,结合矿床本身所处的地质背景和地质历史,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
矿床成因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地球化学研究、同位素地球化学、矿床地球化学、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学、年代学以及矿床综合研究等方法。
例如,在地球化学研究方面,矿床中不同元素的赋存状态、分布和组合方式都能表露出矿床形成的环境;而同位素地球化学则能够揭示出矿床所处的岩石圈演化历史和地质过程。
矿物学研究则能够通过各类矿物的性质、产状、退化等信息,揭示出矿床地质构成和演化的相关特征。
矿床的成因过程通常涉及到巨大的构造变形和运移过程,因此构造地质学也是研究矿床成因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的方法和手段不限于以上几种,实际上研究矿床成因需要多学科的综合支撑和跨学科的探讨,从多个方面对矿床成因进行深入剖析。
在方面,我们需要关注到的是矿床形成的机理、过程和规律。
深入了解矿床成因的机理,可以为确立矿床探测的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分析矿床形成的过程和演化,对于我们理解矿床的运移、富集和分布等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矿床形成的规律则可以为我们寻找其他未知的矿产资源提供启示和参考。
总之,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在短时间内的进展有限,需要多学科、多方面地探讨、研究和探索。
不仅仅局限于对已有矿床的分析和解释,也需要关注到未来可能的矿床勘探和发现,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剖析地质矿床的成因及研究方法

剖析地质矿床的成因及研究方法作者:任海鹏唐君来源:《科技与企业》2013年第21期【摘要】一个国家矿产资源的开采有利于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与建设。
但是在进行开采矿产资源之前,人们必须要熟悉的了解矿床的形成原因,从而对矿产资源进一步开采,并保证其开采质量与效率。
本文就矿床的形成原因以及研究方法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矿床;形成原因;研究方法;地质构造;模拟实验矿床是经过复杂的地质运动与作用而形成的。
当矿床形成之后,还会经过不同形式的变化,从而在地下形成一种大规模的矿产资源。
目前我们发现的矿床都是经过长期作用、变化并保存下来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对矿床的形成原因及其变化和保存进行一系列的分析,从而有效的提高矿产资源的预测能力,在研究矿床成因、变化以及保存能力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有:矿床的控制因素分析;矿床的变化与改造措施分析;矿床变化与改造之后的产物分析;各种不同类型的矿床变化;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变化中矿床的变化;矿床的保存条件等到。
在对矿床的形成以及变化的研究当中,我们可以采用根据地质构造制图、地球化学分析以及模拟实验来对其进行进一步研究。
对于矿床变化的研究一方面能够提高矿产的预测能力以及勘察效率,另一方面能够有效的改善矿区及区外的生态环境。
矿床是由于地质运动而形成的,我们可以在矿区开采一些具有价值的矿产资源,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国家经济的发展。
对然矿床是经过复杂的地质运动而形成的,但是它与普通的岩体具有不一样的特点,矿床能够有效的提高其经济价值,从而推动国家经济与技术放年的快速发展。
一、矿床的基本确定条件在确定矿床的之前,我们必须要对当地进行全面分析,矿床的基本确定条件有以下几点;1)要求矿产资源的含量必须要达到最低开采品位,其中铜的最低开采品位为0.4%;铁的最低开采品位为2.5%。
2)要求矿产资源具有工艺性质;3)矿体的形状以及内部结构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了解矿物质中有用的物质是否呈均匀分布,这对于矿产资源的开采难度以及成本都具有非常大的影响;4)要求矿床的规模达到一定的条件,这里所说的矿床规模也就是矿产资源在地下的储藏量。
矿床成因与矿产资源勘探技术

矿床成因与矿产资源勘探技术矿床成因与矿产资源勘探技术是地质学与矿产资源勘探领域中的重要研究内容。
通过深入了解矿床的成因机制与勘探技术,可以更好地指导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高矿产资源的供给能力,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本文将从矿床成因和矿产资源勘探技术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矿床成因矿床成因是指矿物质在地壳中形成的过程,矿床的理论研究以及勘探开发都离不开对矿床成因的深入研究。
矿床成因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矿床的类型、形态、分布规律以及成矿规律,为矿产资源的勘探提供科学依据。
1. 热液矿床成因热液矿床是由热液活动所形成的矿床,热液是指地下水在高温高压环境下溶解了大量的矿物质,之后在适当条件下沉积形成矿床。
热液矿床成因的基本过程包括岩浆活动、矿质溶解、运移与定位、沉积和结晶等。
2. 沉积矿床成因沉积矿床主要形成于地表水或地下水中,它们是由于大气、水源、植物和动物等活动引起的过程。
常见的沉积矿床包括铁矿床、铜矿床等。
沉积矿床成因的过程主要包括沉积、压实、过滤和化学变化等。
3. 剥蚀矿床成因剥蚀矿床是由于地面风化和侵蚀作用,将地壳深部的矿床暴露在地表上形成的。
剥蚀矿床成因的过程主要包括岩石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等。
二、矿产资源勘探技术矿产资源勘探技术是指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对地下、地表的矿床进行勘探和调查的技术。
矿产资源勘探技术的发展与矿床成因的研究相辅相成,可以提高勘探的效率和准确性。
1. 传统勘探技术传统矿产资源勘探技术主要包括地质测量、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等。
地质测量主要通过野外地质地形调查、采样和观测等手段,获取地质信息;地球物理勘探则利用重力、地磁、电磁等物理现象,测定地下的地质构造和矿床分布;地球化学勘探则通过分析地表或井孔中的地球化学元素分布情况来推断有关矿床的信息。
2. 遥感技术在矿产资源勘探中的应用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卫星或航空平台上的感测设备,获取大范围地表信息的手段。
遥感技术可以利用多光谱、高光谱、雷达等不同的传感器,获取地表地貌、植被、土壤等多种数据,并通过对数据的解译分析,推断地下的矿产资源可能性。
探讨矿床的成因及其研究方法

探讨矿床的成因及其研究方法摘要:随着国内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制定出了针对于矿产企业的“走出去”战略,也就表明国内矿产开采水平的国际化优势越来越强。
然而要想从根本上直接有效的提升矿产开采工作开展的效率以及质量,那么也就需要对整个矿床的形成原因展开全面分析,这样才能达到应有的开采目标。
通常情况下来讲,矿床往往都是在长时间的变化发展情况下逐渐形成、完善的,并且在形成之后,符合国内矿床生产的基本标准。
因此,本篇文章在接下来的部分,将会着重对矿床的成因以及研究方法展开详细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矿床;形成原因;研究方法;全面探讨一个国家矿产资源的开采有利于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与建设。
但是在进行开采矿产资源之前,人们必须要熟悉的了解矿床的形成原因,从而对矿产资源进一步开采,并保证其开采质量与效率。
根据相应经验总结研究可知,相关研究工作人员在全面化展开矿床的形成以及变化研究工作时,首先可以利用实验的模式来展开深度化的研究,从而使得矿产的研究力度能够得到强化,同时还能使得基本的矿产资源勘查效率以及预测能力得到保证,在根本上不断的使得矿产区域开采水平得到提升,由此可见,此种实验的模式将会成为主要的矿床成因探究方法。
一、全方位分析矿床的基本种类所谓矿床是指地壳中富集了大量的有用矿物或组成成分,在质量和数量上达到工业要求,并能依靠现在的技术能够开采使用的部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矿产资源的开采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在对矿产资源进行深度的开采之前,必须对矿床的形成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不断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工作的科学性,从而达到提高矿产资源开采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根据实际的研究发现,地下的矿床在实际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会呈现出较多的种类情况,一般情况下,可以将这些类型的矿床有意识的分类为固体性质的矿床、液体的矿床、气态性质的矿床、液气共存的矿床等,在整个过程中,固体性质的矿床往往在分布范围上极广,而液体的矿床则主要是石油等元素,气态性质的矿床包括天然气等。
矿床的研究方法

矿床的研究方法一、矿床研究的重要性。
矿床对于人类的发展和经济建设那可是至关重要啊!咱们生活中用到的好多金属、矿物,都得从矿床里开采出来。
没有对矿床的深入研究,就没法有效地找到和开发这些宝贵的资源。
这就好比做饭没米,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呀!1.1 经济价值。
矿床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那可真是“金山银山”。
比如说,一个大型的铜矿或者金矿,一旦成功开采,能带动一方经济,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让当地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1.2 战略意义。
在国家层面上,一些关键的矿产资源,像稀土,那可是战略物资。
对矿床的研究和掌控,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安全,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二、矿床研究的方法。
2.1 地质勘查。
这就像是给地球做“体检”。
地质工作者们翻山越岭,观察岩石、地层的特征,寻找矿床的蛛丝马迹。
有时候要敲敲打打,采集样本,有时候还得用各种高科技设备,像地质雷达啥的。
2.2 化学分析。
把采集回来的样本放到实验室里,分析里面的化学成分。
这就好比是“破案”,通过分析元素的含量和组合,来判断矿床的类型和规模。
2.3 地球物理勘探。
利用物理方法,比如磁力、重力、电法等,来探测地下的情况。
就好像给地球做“CT”,能发现隐藏在深处的矿床。
三、矿床研究面临的挑战。
3.1 复杂性。
矿床的形成过程那叫一个复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有时候就像一团乱麻,得一点点地理清楚。
3.2 环境问题。
开采矿床可能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这可是个头疼的事儿。
在研究矿床的时候,还得想着怎么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矿床的研究是一项既有意义又充满挑战的工作。
咱们得不断努力,创新方法,才能更好地开发利用这些地下的宝藏,同时又保护好咱们的家园。
剖析矿床成因及研究方法的实践与思考

剖析矿床成因及研究方法的实践与思考摘要:矿产资源属于基础的不可再生资源,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我国地大物博,矿产资源丰富,可由于人们对很多资源的认识不够,导致开采不合理,应用不充分,造成矿产资源浪费。
本文剖析了矿床成因及其研究方法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矿床成因研究方法1 什么是矿床当天然聚积的矿石达到一定规模,可以应用到工业活动中时,才能被称作矿床。
例如:1977年,山东省临沭县发现了一颗质地优良,光泽纯美,重158.786克拉的著名钻石。
可是发现钻石的地方到目前为止都没发现大量的钻石堆积,因此它不能被称作金刚石矿床产地。
我们会产生疑问,到底什么规模才能称之为矿床呢?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不同矿种的规模不同,所谓矿床主要是根据其经济价值而定的。
例如铝土矿的分布呈窝状,对于铝土矿来说是不能被称为矿床的。
如果是宝石矿,它不仅是个有价值的矿床,还可能是个规模较大的矿床。
同理,如果是一吨储量的铁矿、铝矿或煤矿等常见矿床,可能人们不屑一顾,但如果换做金矿,很可能还被称为中型矿床。
也就是说矿床的规模因矿种不同而不同。
除此以外,矿床规模还与其开采方法有关。
例如,对于规模不大的矿石聚积体,如果是露天开采,仍被称为可利用矿床,如果它深深埋在地底,可能被置之不理,它也就不能称为矿床。
总之一句话,矿床就是大量矿石天然聚积,有很大经济利用价值。
可以根据矿床规模、含矿系数、可采厚度、最大勘探深度和夹石剔除厚度等具体指标评判矿床的优劣。
2 剖析矿床的成因矿床是由地质复杂作用的结果,矿床在形成以后会经历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变化。
我们现阶段发现的矿床基本都是形成后经过变化保存下了的。
所以为了提高矿产的预测能力,矿床变化及保存和矿床成因都应该是矿床学研究的对象。
矿床的变化及保存的研究包括:(1)控制矿床变化和保存的要素。
(2)变化和改造过程中的相应产物。
(3)矿床变化和改造的过程。
(4)不同类型矿床的不同变化。
(5)在不同时间和空间条件下矿床的变化及保存。
矿床成因与整装特征分析

矿床成因与整装特征分析矿床作为人们从古至今一直关注的对象之一,其成因和特征一直是地质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了解矿床的成因和整装特征,不仅对于进行矿产资源评价和矿产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还对于地球科学的发展和自然资源科学的研究具有重要启示。
矿床的成因主要与构造运动、热液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构造运动可以产生裂隙和断层,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裂隙和断层在地质历史长时间的作用下,形成了矿床成矿的通道和储集空间。
热液活动是矿床成矿的关键环节,热液通过地壳的裂隙和断层进入地下,与周围岩体发生反应,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矿体。
在矿床整装特征分析方面,不同矿床类型具有不同的特征。
例如,对于火山岩型矿床,其特征主要体现在矿体与火山岩的密切结合。
火山岩型矿床常常以脉状、块状或矿带状的形式分布在火山岩中。
矿体与火山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接触,矿物成分和结构通常有所差异。
而沉积岩型矿床的特征则主要体现在矿体的形成和分布规律上。
沉积岩型矿床通常形成在沉积盆地内,矿体呈层状或点状分布,矿物成分主要来自于沉积物的富集和改造。
除了成因和整装特征,矿床的勘查和评价也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矿床勘查是指通过地质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对矿床的含矿区域进行详细、系统地调查和研究,以了解矿床的储量、品位和开采条件等,为矿产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矿床评价则是指对于发现的已知矿床进行资源量、品位、开采条件等方面的评估,为矿山开采提供可行性研究和科学决策。
矿床成因和整装特征分析在地质学研究和矿产资源开发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矿床成因的研究,可以了解矿床形成的物理、化学和地质过程,探索矿床的形成机制和规律。
而矿床整装特征分析则能够揭示矿床的空间分布、矿体类型和矿物组合,为矿床的勘查和评价提供依据。
然而,矿床成因和整装特征分析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矿床形成的过程复杂多样,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研究难度较大。
其次,矿床整装特征的解释和识别需要借助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分析方法,这对于一些条件有限的地区来说可能不易实现。
矿床成因与矿产资源勘查技术

矿床成因与矿产资源勘查技术矿床成因是指矿物质在地球地壳中形成的过程和条件。
矿床成因与矿产资源的勘查技术密切相关,对于科学合理地发现和开发矿产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探讨矿床成因及其对矿产资源勘查技术的影响。
一、矿床成因的分类与解释根据成矿过程的特点和成因机制,矿床成因可以分为热液矿床、岩浆矿床和沉积矿床三大类。
热液矿床是指由流体包裹体分离过程、热液-固相反应过程以及热液-液相反应过程形成的矿床。
岩浆矿床是指岩浆在地壳中冷却结晶过程中形成的矿床。
沉积矿床是指由岩石风化、搬运、沉积、富集和重结晶等过程形成的矿床。
从成因机制的角度看,矿床的形成往往与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热液活动、地壳生态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构造运动导致地壳形变以及岩层的变形和断裂,为热液的提供、分布和聚集创造了条件。
岩浆活动的产物不仅构成了岩浆矿床,而且也为热液的生成提供了物质来源。
地壳生态环境的变化往往对矿床的形成与储集也具有重要影响。
二、矿产资源勘查技术矿产资源勘查技术是指利用地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地表和地下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等信息的获取和解释,确定潜在矿产资源的分布和储量,并评估其开发利用的价值。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矿产资源勘查技术:1. 地质调查:通过对地质地貌、岩石和矿物的观察和采样分析,了解矿产资源的地质特征、区域性分布规律和成矿规律。
2. 地球物理勘查:包括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磁力勘探、电磁勘查等。
通过对地下物质的物理特征和性质的测量,确定可能含矿物质的存在和分布。
3. 地球化学勘查:利用地球化学方法,对地表和地下的土壤、岩石、水样和气样等进行采样和化学分析,确定潜在矿产资源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异常。
4. 遥感技术: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和空中摄影测量数据,对地表的形态、颜色、纹理和温度等进行解译和分析,揭示特定矿产资源的迹象和分布。
5. 数据处理与成像技术:通过数据处理和成像技术,对勘查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和解释,绘制出具有地质和矿产资源信息的图像和模型,为勘查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矿床成因与成矿作用机制

矿床成因与成矿作用机制矿床是地球表层或地下富集的矿产资源的集合体,是地球长期地质作用的结果。
矿床的成因和成矿作用机制是地质学家长期研究的核心问题。
本文将从矿床成因和成矿作用机制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矿床成因矿床成因是指矿床形成的各种原因和条件。
矿床成因的研究是矿床学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质构造条件:地质构造是影响矿床形成的重要因素。
构造运动可以产生地壳的变形和断裂,从而为矿质元素的迁移和富集提供了条件。
2.岩石类型:不同的岩石类型具有不同的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对矿床的形成具有不同的控制作用。
例如,火成岩与变质岩常常是金属矿床的重要容矿岩石。
3.地球化学条件:地球化学条件是指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丰度和迁移规律。
地壳中元素的富集和迁移是矿床形成的关键过程。
4.气候条件:气候条件对矿床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例如,雨水冲刷和淋滤作用可以促进矿物质的迁移和富集。
5.生物作用:生物作用在矿床形成过程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生物可以促进矿物质的溶解和沉积,或者通过生物化学作用形成特定的矿物。
成矿作用机制成矿作用机制是指矿床形成过程中,矿质元素从原始来源到富集成矿床的物理化学过程。
成矿作用机制的研究是矿床学的核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矿物质来源:矿物质来源是成矿作用的基础。
矿物质可以来源于地壳内部,也可以来源于地幔或宇宙空间。
2.矿质迁移:矿质迁移是指矿质元素从原始来源到矿床形成地点的过程。
迁移方式包括离子迁移、气体迁移和机械迁移等。
3.矿质富集:矿质富集是指矿质元素在特定地点积累并达到形成矿床的浓度的过程。
富集可以通过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实现。
4.成矿作用类型:成矿作用可以根据其物理化学条件分为热液成矿作用、沉积成矿作用、变质成矿作用和岩浆成矿作用等。
不同类型的成矿作用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形成机制。
矿床成因和成矿作用机制的研究对于我们认识地球的地质过程、寻找和评价矿产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矿床成因和成矿作用机制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矿床的形成过程,为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矿床的成因及研究方法分析

矿床的成因及研究方法分析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矿产资源的开采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在对矿产资源进行深度的开采之前,必须对矿床的形成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不断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工作的科学性,从而达到提高矿产资源开采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矿床是经过复杂的地质运动并在地质运动的作用下才形成的,形成之后会发生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变化,从而在地下形成丰富的矿产资源,由于我国近年来发现的矿床都是经过长期的作用和变化才保持下来的,所以必须对矿床的形成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有关部门开采矿产资源提供参考,不断提高矿产资源的预测能力。
本文主要针对矿产的基本确定条件和种类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矿床的形状以及研究方法。
标签:矿床基本确定条件种类形状研究方法在研究矿床的形成以及变化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模拟实验、地球化学分析以及地质构造制图来进行深度的研究,加强对矿产变化的研究力度,不仅有助于提高矿产资源的勘察效率和预测能力,还可以有效改善矿区的生态环境。
矿床是在地质运动的作用下而形成的,开采具有价值的矿产资源对于促进国家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作用。
矿床和普通岩体不一样,可以明显提高矿产资源的经济价值,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我国技术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1矿床的基本确定条件在确定矿床之前,要对矿床周围的环境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一般情况下,矿床的基本确定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矿产资源在地下的储藏量也就是矿床的规模,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如果矿床规模非常大,国家就需要对其投入较多的建设资金,与此同时,也可以提高矿产资源的经济效益;(2)矿体的内部结构和形状必须要符合一定的条件,从而深入了解矿物质中有用的物质是否均匀分布,这对于矿产资源的投入成本和开采难度具有决定性的影响;(3)矿产资源必须要具有很大程度的工艺性质;(4)矿产资源的含量必须要符合最低开采品位,其中,铁的最低开采品位是2.5%,铜的最低开采品位是0.4%[1]。
矿床学研究方法-剖析矿床的成因及研究方法

矿床学研究方法-剖析矿床的成因及研究方法矿床是复杂地质作用的结果。
矿床形成后又经历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变化。
由于已发现矿床的大多数是在其形成后经过变化而保存下来的,因此矿床学研究应兼顾矿床的形成(成因)和矿床的变化、保存(产出)两个方面,以提高矿产预测的能力。
矿床变化与保存的研究内容包括:(1)控制要素;(2)变化,改造的过程;(3)变化、改造的产物;(4)不同矿床类型的变化;(5)不同时-空域中矿床的变化;(6)矿床保存条件。
研究成矿后变化的基本方法有:地质构造制图、地球化学分析和模拟实验,提出要研究和建立矿床的变化、改造模型;将矿床演变作为含矿区域地质历史的一个环节,将矿床个体变化研究与区域成矿系统演变相结合。
矿床变化研究既有利于矿产预测和勘查,又可为改善矿区和区域生态环境提供基础资料。
由地质作用形成的、有开采利用价值的有用矿物的聚集地。
包括地质的和经济的双重含义。
矿床是地质作用的产物,但又与一般的岩石不同,它具有经济价值。
矿床的概念随经济技术的发展而变化。
19世纪时,含铜高于5%的铜矿床才有开采价值,随着科技进步和采矿加工成本的降低,含铜0.4%的铜矿床已被大量开采。
确定矿床的基本条件是:①有用元素或矿物的含量要达到最低可采品位,如铜的最低可采品位是0.4%,铁的最低可采品位一般是2.5%。
②矿石工艺性质,包括有用组分的赋存状态。
如铝在霞石和高岭石中含量较高,也可分离出来,但加工工艺复杂,成本很高,因此一般只从铝土矿中提取铝。
③矿体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有用物质在岩石中是均匀分布,还是在局部集中(如矿脉),对于采矿难易和成本影响很大,因而也对确定矿床的最低可采品位有重要影响。
④矿床规模。
指可采矿石的储藏量。
矿床规模大,矿山建设投资大,但经济效益很高。
获得矿产品的全部部用,包括采矿、选矿、交通运输、设备、能源和水源供应,劳动工资等的开支,也决定着矿床的最低可采品位。
上述条件的综合分析和评价决定着一个矿床的经济价值。
矿床成因与成矿预测研究

矿床成因与成矿预测研究矿床成因与成矿预测研究一直是地质学与矿产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之一。
矿床成因是指某种矿床的形成机理和过程,而成矿预测则是根据已有的地质背景和成矿规律,通过对矿床的勘查、探测和评价,推测其他潜在矿床的分布和产量。
本文将介绍矿床成因与成矿预测研究的一些关键概念和方法。
一、矿床成因研究矿床成因研究的核心是探索矿物资源形成的机制与过程。
在地质学中,世界上的矿床大致分为热液矿床、沉积矿床、接触变质矿床、岩浆矿床、剥蚀矿床等几类。
每一类矿床的成因都有其独特的地质背景和过程。
例如,热液矿床的形成与地壳中热液流体的运动、热变化和岩浆的升华有关。
在这类矿床中,矿物的沉淀和结晶是由于热液中的物质溶解度的变化所导致的。
而沉积矿床的形成则涉及颗粒物质的沉积过程,如河流、湖泊、海洋等环境中的泥沙沉积和有机物的降解。
矿床成因研究的方法通常包括实地调查、野外测试和室内实验。
通过对矿床周围地质构造的勘查和分析,地质学家可以了解到矿床形成时所处的环境和作用力的特点。
此外,还可以通过对矿床附近岩石和矿物的分析,探究其成分和特征,从而进一步了解矿床形成的条件和过程。
二、成矿预测研究成矿预测研究是在已知矿床背景下,通过勘查和探测研究,推测其他尚未开发的矿床的存在和特征。
成矿预测的主要方法包括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遥感技术及数学模型的应用等。
地球物理勘探是通过对地下物理场的测量,如重力、磁力、电磁场等,来寻找矿床的隐藏信号。
地球化学勘探则是通过对地壳中成分的分析,如土壤、植物、岩石矿物等的化学特征,来研究矿床的位置与性质。
遥感技术则利用航空、卫星等遥感工具,通过对地表地貌、植被、土壤等的图像信息进行解译,来寻找矿床的痕迹。
此外,数学模型的应用也在成矿预测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建立各种模型,如物理模型、地质模型等,预测潜在矿床的位置、形态和规模。
三、矿床成因与成矿预测研究的意义矿床成因与成矿预测研究对于矿产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矿床地球化学与矿床成因研究

矿床地球化学与矿床成因研究矿床地球化学和矿床成因研究是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领域的重要分支。
通过对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形成机制的研究,可以揭示矿床的成因来源,为矿产资源的寻找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就矿床地球化学的概念与意义、研究方法以及矿床成因的主要理论进行论述。
一、矿床地球化学的概念与意义矿床地球化学是地球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关注的对象是矿床中元素的分布、赋存形式及其地球化学循环过程。
通过对矿床中元素的研究,可以了解矿床的成因、演化过程及其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矿床地球化学研究的意义在于理解矿床形成的地球化学条件,为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二、矿床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矿床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取样、分析和解释。
首先是取样,即从矿床中采集样品,选择不同类型的矿石、岩石和地表水进行采样分析;其次是分析,通过对样品的化学分析,测定其中元素及其同位素的含量;最后是解释,根据分析结果,结合矿床地质学与矿床成因理论,探讨元素在矿床中的来源、迁移与赋存形式。
三、矿床成因的主要理论矿床的成因研究是矿床地球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目前,常用的矿床成因理论主要包括岩浆热液成因、沉积成因、变质成因和超深成因等。
岩浆热液成因理论认为矿床是由岩浆热液活动而形成的,包括热液脉石、脉状矿床和热液沉积矿床等;沉积成因理论认为矿床是由地表物质的沉积作用形成的,包括沉积矿床和胶结矿床等;变质成因理论认为矿床是由岩石变质作用形成的,包括接触变质矿床和区域变质矿床等;超深成因理论认为矿床是由岩石圈深部过程形成的,包括细粒矿床和超大型矿床等。
四、矿床地球化学与矿床成因研究的发展趋势矿床地球化学和矿床成因研究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矿床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将更加精细化和多元化,如微区分析、同位素地球化学和物相地球化学等新技术的应用。
此外,矿床成因理论将更加完善,以更好地解释特殊类型矿床的形成机制。
解读矿床成因及地质找矿方法

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 解读矿床成因及地质找矿方法魏进平摘要:中国幅员辽阔,资源的丰富性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针对地质而言,分析矿床成因针对地质找矿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和有关地质找矿方法相结合,增强开发矿产资源的综合能力。
对此,文章会简要分析矿床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地质找矿的相关方法,从而提升资源利用和开发的有效性。
关键词:地质找矿;矿床成因;方法分析在具体进行地质找矿的过程中,无论是分析矿床或者其他方面,均应该及时强化,即便“找矿热情”没有消退,可也会受到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找矿难度。
由于我国具备地大物博的明显优势,这为开发矿产资源提供很大的潜力。
找矿工作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则需在确定找矿方法及重点的基础上,全面掌握矿床形成情况。
结合当前形势并运用相关科学技术,将矿床成因的具体研究成果结合找矿技术,积极开发和灵活使用找矿技术,以此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现需求。
1 简析矿床主要成因通过矿床成因的探究能有效增强地质找矿能力,在进行地质找矿工作的过程中,怎样进行有效的资源勘查尤为重要,关于研究矿床形成具备相应的规律,这样不仅能提升找矿效率而且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关工作人员借助相应的技术措施,掌握资源分布主要地区,然后和实地情况相结合研究其原因,深入探析矿床形成的主要因素,在此基层上定位矿床,确定矿产资源的具体储量,由于矿床资源较为复杂,将矿床成因作为关键研究因素,让实践经验将其不断充实并深化有关内容,这样能为找矿工作予以必要参考。
现阶段,形成矿床的相关理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①矿物质;②矿床形成因素;③矿床作用。
物产丰富及拥有种类丰富的矿产资源,而且资源分布较为广泛,在我国占据比例较高的为固体矿床,有关液态矿床一般是地下水以及石油等,基于不同的矿床成因分析,划分为内生、外生等。
着眼于矿产性质,有的会运用在工业生产,金属矿床以及能源矿床等,以上的形成因素有很多,唯有进行有效分析才会促进地质找矿事业更好地发展。
有色金属矿床成因及勘探技术研究

有色金属矿床成因及勘探技术研究有色金属矿床指的是金、银、铜、铅、锌、镍、钴等金属元素的矿床。
它们是人类生产活动所必需的重要资源,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研究和探测有色金属矿床的成因是找到新矿床、提高矿产资源效率和保障资源供给的重要手段。
一、有色金属矿床成因有色金属矿床形成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是大多数有色金属矿床是由地壳演化过程和地质作用共同作用形成的。
其中,成矿动力学和成矿热液是形成有色金属矿床的两种重要成因机制。
1. 成矿动力学成矿动力学是指构造作用引起的矿床形成。
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和变形作用形成了许多断层和褶皱,这些构造对于有色金属矿床的形成非常重要。
经过长时间的作用,断层和褶皱中的矿质物被释放并大量聚集,进而形成富含有色金属的矿床。
2. 成矿热液成矿热液是指由地球内部热源所产生的热水溶液。
热液对于有色金属的矿化有着重要作用,其在地下流动时会与矿物质相互作用,同时高温高压状态使得金属离子不断迁移。
相互作用过程中,矿物质发生了物理和化学变化,进而形成了有色金属矿床。
二、有色金属矿床的勘探技术有色金属矿床的勘探技术是寻找矿床和分析矿床储量及其质量的关键。
有色金属矿床勘探技术常用的方法包括地质勘探、物理勘探、化学勘探和遥感勘探等。
1. 地质勘探地质勘探是指通过对地质构造、物化性质和有色金属成矿特征进行分析,从而了解针对某一地区而言的有色金属矿床,确定并且评价储量。
其实现过程主要包括野外绘图、成矿规律探讨及储量估算等。
2. 物理勘探物理勘探指的是通过使用地球物理勘探仪器,应用地球物理学原理和技术,探测地下矿体构造、物质成分类型以及矿体层位等信息。
它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重磁电法、地震勘探、放射性勘探等。
3. 化学勘探化学勘探包括有机物、无机物及微量元素化合物等化学勘探,其主要依靠对地壳水质的分析,通过对含金属离子进行定量分析、提取和检测,测定矿体中的金属含量。
4. 遥感勘探遥感勘探是指通过对度量数据和其他遥感信息的获取与解释,以从远距离卫星照片上获得影像判断金属矿床特征的分析方法。
矿床成因及地质找矿方法探析

矿床成因及地质找矿方法探析摘要:本论文系统地阐述了矿床的定义、分类,矿床形成的地质过程以及形成环境。
详细分析了地质找矿的各种方法,包括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方法。
地质调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观测和测量获取地质信息,地球物理方法则是利用地球的物理属性来推断地下结构,而地球化学方法则是通过分析地球材料的化学成分和结构来理解地质过程和矿床形成。
结论部分总结了这些知识和技术在找矿中的实际应用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矿床;地质过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地球化学1 定义与分类矿床是指自然界中,由于各种地质作用(如岩浆活动、沉积、变质、风化等)将某些有经济价值的元素或矿物富集在某个地方形成的地质体。
它们主要包括金属矿床(如铁矿、铜矿、金矿等)、非金属矿床(如石煤、石灰石、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矿床(如煤炭、页岩气等)等。
根据成因和地质环境,矿床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岩浆矿床:这种矿床与岩浆活动有关,如铁矿、镍矿、铂矿等。
2.沉积矿床:这种矿床与沉积作用有关,如煤炭、铀矿、磷矿等。
3.变质矿床:这种矿床与变质作用有关,如黄金、石墨、金刚石等。
4.流体矿床:这种矿床与流体作用有关,如铜矿、铅锌矿、金矿等。
5.表面矿床:这种矿床与风化作用有关,如铝土矿、黄金、铁矿等。
2 矿床成因2.1 矿床形成的地质过程矿床形成是一个复杂且多阶段的地质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地壳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流体活动、气候变化等。
这一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矿物质的原料是形成矿床的第一步。
这些原料可能来源于地壳深部的岩浆,也可能来源于地表的沉积物质或地下的地质体。
例如,铁矿石的原料主要来自地壳内的铁元素,黄金的原料主要来自地壳深部的岩浆。
原料在地壳中的运输和沉积是形成矿床的第二步。
这一过程可能通过岩浆活动、地壳构造运动、流体活动等进行。
例如,铁矿石可能通过火山活动被运输到地表,然后在湖泊或海洋中沉积形成矿床。
原料的浓缩和富集是形成矿床的第三步。
矿床成矿机制与找矿

矿床成矿机制与找矿矿床是地球壳中富含矿物质的地质体, 可以为人类提供重要的资源。
了解矿床形成的机制对于找矿工作至关重要。
本文将讨论矿床成矿机制以及相关的找矿方法。
一、矿床成矿机制1. 热液成矿理论热液成矿是矿床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
热液是由地下深处升华上来的热流体,其中含有溶解的矿物质。
当热液在地表或浅层地下遇到适宜的条件时,其中的矿物质会沉积下来形成矿床。
典型的热液成矿矿床有热液脉、脆性矿床等。
2. 堆积成矿理论堆积成矿是指矿物质通过沉积作用在某一地区大量聚集形成矿床。
例如,某些金属矿床是由河流或湖泊中的沉积物中富集而成的。
堆积成矿理论还包括沉积物中的化学沉积作用和生物沉积作用。
典型的堆积成矿矿床有沉积矿床、岩溶矿床等。
3. 变质成矿理论变质成矿是指矿物质由于地壳深部的高温高压作用,发生化学反应、物质交换,从而形成矿床。
变质成矿主要出现在接触带和地壳构造带。
典型的变质成矿矿床有接触矿床、变质蚀变矿床等。
二、找矿方法1. 矿床研究矿床研究是找矿工作的基础。
通过对已知矿床的研究,可以探究矿床的成因、特征以及可能的分布规律。
同时,矿床研究还可以提供寻找新矿床的线索。
研究人员通过野外考察、地质勘探和实验室分析等手段,对矿床进行综合研究。
2. 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勘探是一种通过测量地球物理现象,以探测地下物质分布的方法。
常用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包括地震勘探、电磁勘探、重力勘探和磁力勘探等。
这些勘探方法能够输出地下物质的物理特征,为找矿工作提供宝贵的信息。
3. 地球化学勘探地球化学勘探是通过对地壳中元素、稳定同位素等进行采样分析,以确定地下矿床赋存的方法。
常用的地球化学勘探技术包括岩石野外化学测量、土壤、水体和植物样品的采集和分析等。
地球化学勘探可以通过寻找异常元素含量和地下水中特定元素的浓度来找到潜在的矿床。
4.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通过卫星、飞机等高空设备获取地表信息的方法。
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大范围的地质、地貌、植被等信息,为找矿工作提供方便。
矿床成矿规律与找矿方法

矿床成矿规律与找矿方法矿床是指地壳中含有经济价值的矿产资源的地质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在矿产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矿床的成矿规律与找矿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矿床成矿规律的探讨、找矿方法的介绍等方面进行分析。
1. 矿床成矿规律的探讨矿床的形成是地球历史长期演化的结果,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矿床成矿规律是指在一定的地质环境和成矿作用条件下,特定矿种在特定地质体中形成、聚集并成矿展布的一系列规律。
下面将介绍几个常见的矿床成矿规律:(1)构造成矿规律构造活动是地壳运动的结果,也是大多数矿床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构造成矿规律认为,构造断裂强烈发育的地区容易形成金属矿床。
例如,剪切带、岩浆侵入带等构造带通常为矿床的有利条件。
(2)岩浆成矿规律岩浆是地球内部热能向外释放的产物,岩浆成矿规律认为,岩浆活动可以促进金属元素从地壳深部向上运移,并在运移过程中与其他物质结合形成矿石。
比如,钨、锡、铁矿床通常与花岗岩岩浆有关。
(3)沉积成矿规律沉积矿床是岩层中沉积作用的结果,沉积成矿规律认为,沉积环境对矿床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例如,海陆相交替的沉积盆地中容易形成金属矿床,如铁矿、磷矿等。
(4)变质成矿规律变质是指地壳中岩石受高温、高压等外界条件作用下发生的变化,变质成矿规律认为,岩石的变质作用可以使金属元素重新分配并形成矿床。
例如,绿岩型铜矿床往往与变质作用有关。
2. 找矿方法的介绍找矿方法是指通过各种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综合勘查方法,寻找尚未发现的矿床和矿体。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找矿方法:(1)地质勘查法地质勘查法是最基本的一种找矿方法,包括野外地质观察、地质剖面测量和地质地球化学勘查等。
通过观察地质构造、岩石类型、矿化蚀变等特征,可以初步判断矿化物质的存在。
(2)地球物理勘查法地球物理勘查法利用地球物理现象的变化来识别地下物质的存在。
包括地震勘查、重力勘查、电磁法勘查等。
通过测定地下介质的密度、电导率、磁性等特征,可以初步判断矿体的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剖析矿床的成因及研究方法
摘要:地质构造制图、地球化学分析和模拟实验。
提出要研究和建立矿床的变化、改建模型;将矿床演变作为含矿区域地质历史的一个环节,将矿床个体变化研究与区域成矿系统演变相蛄合。
关键词:矿床;地质;模型法
矿床是复杂地质作用的结果。
矿床形成后又经历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变化。
由于已发现矿床的大多数是在其形成后经过变化而保存下来的,因此矿床学研究应兼顾矿床的形成(成因)和矿床的变化、保存(产出)两个方面,以提高矿产预测的能力。
矿床变化与保存的研究内容包括:(1)控制要素;(2)变化,改造的过程;(3)变化、改造的产物;(4)不同矿床类型的变化;(5)不同时-空域中矿床的变化;(6)矿床保存条件。
研究成矿后变化的基本方法有:地质构造制图、地球化学分析和模拟实验,提出要研究和建立矿床的变化、改造模型;将矿床演变作为含矿区域地质历史的一个环节,将矿床个体变化研究与区域成矿系统演变相结合。
矿床变化研究既有利于矿产预测和勘查,又可为改善矿区和区域生态环境提供基础资料。
由地质作用形成的、有开采利用价值的有用矿物的聚集地。
包括地质的和经济的双重含义。
矿床是地质作用的产物,但又与一般的岩石不同,它具有经济价值。
矿床的概念随经济技术的发展而变化。
19世纪时,含铜高于5%的铜矿床才有开采价值,随着科技进步和采矿加工成本的降低,含铜
0.4%的铜矿床已被大量开采。
确定矿床的基本条件是:①有用元素或矿物的含量要达到最低可采品位,如铜的最低可采品位是0.4%,铁的最低可采品位一般是2.5%。
②矿石工艺性质,包括有用组分的赋存状态。
如铝在霞石和高岭石中含量较高,也可分离出来,但加工工艺复杂,成本很高,因此一般只从铝土矿中提取铝。
③矿体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有用物质在岩石中是均匀分布,还是在局部集中(如矿脉),对于采矿难易和成本影响很大,因而也对确定矿床的最低可采品位有重要影响。
④矿床规模。
指可采矿石的储藏量。
矿床规模大,矿山建设投资大,但经济效益很高。
获得矿产品的全部部用,包括采矿、选矿、交通运输、设备、能源和水源供应,劳动工资等的开支,也决定着矿床的最低可采品位。
上述条件的综合分析和评价决定着一个矿床的经济价值。
矿床种类繁多,固体矿床分布最广,液态矿床有石油、热卤水和地下水,气态矿床有天然气,按成矿作用方式,矿床可分为内生矿床(内力地质作用生成)、外生矿床(外力地质作用生成)和变质矿床(变质作用生成)。
按矿产性质和工业利用情况可分为金属矿床(如金矿床、钨矿床)、非金属矿床(如耐火粘土、萤石矿床)和能源矿床(如石油、煤和天然气)。
指地壳中富集了有用矿物或组分,在质和量上目前已达到工业要求,并具备开采条件的部位。
矿床中含有矿石,矿石是指在目前技术、经济条件不可从中提取有用元素、有用组分或有用矿物的矿物集合体,矿石中常包括有用矿物(又名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两类矿物,有
用矿物是指能提供有用元素(或组分)或本身可直接被利用的矿物,脉石矿物是指矿石中没有用处的那些矿物。
随著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某种矿物集合体是否可作为矿石是可以变化的,相应地矿床的概念也是可变的。
矿石中有用元素、有用组分或有用矿物的含量称为品位。
金属矿石的品位是指其中有用金属元素或组分的含量;非金属矿石品位常指其中有用矿物或有用组分的含量。
矿床周围的岩石叫做围岩,而提供矿床中成矿物质来源的岩石叫做母岩。
矿床的大小、形状及产出深度可以有相当大的变化,矿体的形状可以有不连续的脉状及凸镜状,不规则块状、筒状或胡萝卜状,裂隙网脉状、破碎岩石及沉积地层中的浸染体及沉积层状等。
目前对矿床形成的确切深度或最大深度知道得还不多。
金刚石晶体可能形成于几公里深的地方;硫化物矿物形成于几百至数千公尺深的范围内。
许多矿床形成的深度可深达16公里。
成矿的温度及压力变化范围很大,这取决于成矿的深度。
由岩浆熔融体分异作用形成的岩浆分凝矿床在非常高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形成。
成矿时的压力一温度关系可能是复杂的。
静水压力梯度取决于地下水的密度或含盐量,一般每加深30公尺增加3千克/平方公分(每加深100迟增加40-45磅/平方时)。
在同样深度下,地静压力或岩石压力是静水压力的2~3倍。
共生次序是指在某个矿床内不同矿物形成的先后次序。
在同一矿床内,随着成矿熔液温度,压力及化学成分的变化,在不同时间将产生不同矿物的沉淀。
在不仅有一个热液活动期的成矿条件下,共生次序会进一步复杂化。
根据对全世界许多热液矿床的研究,按照矿物的
稳定性顺序,已确定了矿物沉积的一般顺序。
与矿物共生次序有关的是矿床的分带现象。
当成矿熔液沿著岩石中通道运动时,它们在温度、压力及化学成分上发生变化。
结果在沉积过程中,随着距岩浆源距离的增加,可形成不同矿物的富集。
这种分带现象是常见的,但是在矿床中并不都出现。
一般情况下,锡、钨及铋矿物比铜矿物更靠近岩浆源,而铅及锌矿物则远些,自然金、自然银和含金、银矿物则更远,而距岩浆源最远的是锑和汞矿物。
“矿床模型法”是一种经常用于成矿预测的科学方法。
“取象比类”是属于东方科学思维的另一类科学方法,将它用于矿床研究。
矿床模型法深受应用条件制约。
“从已知到未知”同是矿床模型法和取象比类的准则,但是两者的侧重点不同。
前者是以物质组成为依据建立矿床模型,后者是将矿床作为一个整体,探索它与外界环境的联系。
在我国用矿床模型法指导找铀矿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经历了由典型矿床模型、综合矿床模型,统计模型到成矿概念模型的进化,实现了物理模型向数学模型的转型。
从方法论上它得到了很大的改进与提高,但是它的实际应用效果并未获得相应提高,其有效率十分有限,对指导我国找铀矿有实效的只有俄式砂岩型铀矿床模型,其它各类矿床模型在实践中都业绩不佳。
其成败完垒决定于建模区与预测区地质背景的可比性。
俄式砂岩型铀矿床模型在我国应用的成功,完垒是因为中亚与新疆两地的地质演化历史相似所致。
“矿床模型法”的尴尬。
矿床模型是以典型矿床或同类矿床为原形建立起来的。
国际上都以含矿主岩(除不整合脉型外)作为铀矿床分
类的标准,我国现已发现的铀矿床分属四大(即花岗岩、火山岩、碳硅泥岩和砂岩)铀矿类型。
然而,在华南常见到两种不同的铀矿类型混在一起不可分割(如上部为碳硅泥岩或火山岩或砂岩型深部为花岗岩型)的现象。
这一现象的存在不仅对现行铀矿床分类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它还波及到矿床模型法的通用性,使其处境十分尴尬!
我们转换思维方式,改变研究方法。
即将不同类型铀矿床视为一个整体,用综合方法揭示铀矿床与地质环境的内在联系——“两阶段多次富集铀成矿理论”。
即成岩富集形成铀高场区,它经过后期改造,使铀再分布生成铀成矿带。
在成矿带内的氧化还原过渡区富集成铀矿床。
按取象比类原理上述成矿理论可用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珠峰与铀高场区,成矿带,矿床一一比类,或简化为“三高”(高原,高山,高峰),其内涵丰富。
工艺生产安全、效率较高,经济效益显著,并可在矿带大面积推广应用,这不但是矿床技术进步,而且工业发展将会产生积极作用。
对矿床的研究成果,可推广应用到其他类似矿床赋存条件开采的矿山。
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对我国采矿事业的发展与技术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