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柳琴戏剖析

合集下载

徐州地区戏曲曲种“柳琴戏”的历史沿革研究

徐州地区戏曲曲种“柳琴戏”的历史沿革研究

207艺术百家徐州地区戏曲曲种“柳琴戏”的历史沿革研究【摘 要】柳琴戏这门传统戏剧艺术,是中国文化的遗产,对于保存、创新和发扬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已经引起了国家各个部门的高度重视,他们都在努力的采取各种保护措施和方法为发展、创新、挖掘中华民族的传统戏剧文化付出努力。

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包括柳琴戏你在内的戏剧文化将会走出困境中,开始一种新的发展,柳琴这门艺术也会在今后的发展中出现新的繁荣。

【关 键 词】柳琴戏;拉魂腔;形成;特色【作者简介】王子峰(1993~),男,济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音乐。

一、柳琴戏的形成过程(一)柳琴戏的起源柳琴戏属于拉魂民间戏曲中主要戏种,早期被民间称为“肘鼓子”(周姑子)、“小戏”,后因旦角演唱技巧的特点,又称为“拉后腔”、“拉花腔”。

1953年正是定名为柳琴戏。

目前关于柳琴戏的起源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柳琴戏是结合了山东省的临沂、沂水等地的花鼓秧歌和当地民间小调发展起来,通过南北的逐渐扩展,分别形成了柳琴戏、淮海戏、茂腔、柳腔等戏种;第二种,柳琴戏起源于江苏的海州,主要是在当地秧歌、号子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了拉魂腔。

在拉魂腔形成初期,没有专门的表演艺人,主要是一种被用于乞讨的时候的说唱,这种形式叫“唱门子”。

演唱内容多为反映农村生活的“小篇子”,如《观灯》、《看画》等。

演唱时有说有唱,类似曲艺形式。

约在咸丰年间,有了专业艺人如三五人的班社雏形,不仅演唱“篇子”,也演“二小”、“三小”戏,如《蓝瑞莲打水》、《秦琼别妻》、《禅宁寺》等。

之后,唱腔和表演在吸收民歌小调、劳动号子音乐及花鼓等歌舞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剧目也随之增多。

当时有一些反映艺人生活的“篇子”:“咸丰三年米粮贵……认个师傅学唱戏。

先学一出《红灯记》(即《观灯》),然后再学《盗马》词。

《大小鳖山》都学会,再学《南唐》对《北齐》。

(二)关于柳琴戏形成的民间异闻传说 旧时,柳琴戏、淮海戏、泗州戏所以都有“拉魂腔”之称,在徐州地区的睢宁县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睢宁县的乡间有位小大嫂,十分爱听地方戏曲。

浅谈柳琴戏《矿湖情缘》的音乐创作

浅谈柳琴戏《矿湖情缘》的音乐创作

浅谈柳琴戏《矿湖情缘》的音乐创作发布时间:2022-01-13T09:10:35.553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0期作者:刘笑[导读] 对于在戏曲音乐创作中所产生的设想与思考进行阐述,主要从记谱的角度;音乐创作的角度;配器的角度三个方面进行举例分析。

刘笑江苏柳琴剧院关键词:唱腔记谱音乐创作配器摘要:对于在戏曲音乐创作中所产生的设想与思考进行阐述,主要从记谱的角度;音乐创作的角度;配器的角度三个方面进行举例分析。

我国地方戏曲剧种繁多,历史悠远,虽同归为戏曲,但音乐、曲调各不相同。

柳琴戏是徐州本土剧种,因曲调优美动听,尤其以女腔的上行七度大跳而独具听觉魅力。

柳琴戏《矿湖情缘》以轻喜剧的创作手法,围绕“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和主题创作呈现。

在此,我对于柳琴戏《矿湖情缘》音乐创作中的设想与产生的一些思考和建议进行阐述。

在数年的工作中,对戏曲剧团的各位前辈、老师,外请的各位专家的交流与学习中,让我受益匪浅,对于柳琴戏《矿湖情缘》的创作与设想,阐述以下三个方面:一、从记谱的角度一直以来柳琴戏没有细化的板腔体,没有完全固定的节拍、结构和模式。

在创作的工作中,我通过与各位专家的交流,在很多典型剧种中,存在一拍子,两拍子(一板一眼),四拍子(一板三眼)等结构形式,而柳琴戏对于两拍子大都是在记谱后二次创作拼凑规整的阶段,代表着我们有很大的规整空间和发展方向。

从这次《矿湖情缘》排练中的沟通与交流,发现了此类问题的存在,原因并非在于我们戏曲本身的旋律上,而是在长期以来记谱的规整上。

举个例子,在《矿湖情缘》中红粉干唱段《眼望渔场》以及征世虎《你与儿多少年相依为命》等部分唱段,是否可以改变之前传统的记谱方式。

比如:我们传统的记谱方式是:二四拍如果修改成四四拍:一板三眼,也就是谱面慢一倍,速度快一倍的记谱方式是否会出现更多的配器与创作的可能性,而且司鼓完全可以在打抽板和打直板之间进行情绪上的处理。

江苏省徐州地区柳琴戏的形成过程

江苏省徐州地区柳琴戏的形成过程
以成俗 。初 犹 迫 于 饥 寒 , 而 习 为 故 事 , 孥 担 久 携
些 民间俗曲如《 银纽丝》 《 、 五更调》 《 、 凤阳歌》
等 也渐 渐地走 进地 方戏 , 一蓬 勃发 展 的形 式 , 这 对
柳琴戏的诞 生, 疑是 一剂 “ 生 汤” 无 催 。清末 民
初, 柳琴戏从本地区的曲艺 、 戏曲身上汲取 了各种 艺术元 素 , 苏 、 、 、 在 鲁 豫 皖接壤 的广大 区域 内得 以
艺术 , 还从柳子戏 、 梆子戏、 京剧 以及南北过境徐 州 的许多古老的剧种 中吸取 了戏曲艺术形式 , 取 消了第三人称说故事 的曲艺模式 , 完全 以第一人 称铺陈情节 , 并且有 了上场 、 下场 的舞台转换 , 基 本形成柳琴戏的前身“ 拉魂腔” 唱腔体系。 这种形式的说唱 , 以唱为主 , 多 说为辅 ; 唱 说 为主 , 动作 ( 表演 ) 为辅。此 时也 没有乐器伴奏 , 仅用木条、 竹板击节。
No . 0 9 v .2 0
江 苏 省徐 州地 区柳 琴 戏 的形 成 过程
孔 文
( 州师范大学 音 乐学院 , 苏 徐 州 徐 江 211) 2 16
[ 关键词 ] 柳 琴戏 ; 州地 区; 徐 原声腔源 ; 子 周姑
[ 摘 要 ] 柳 琴戏以其独特 的艺术表 现力和 浓郁的 生活气 息风 靡 于苏鲁豫 皖交界 处 , 为 当地 人 民大 成 众文化生活 中必不可 少的组成部分 。2 0 06年 , 随着柳琴 戏被 列入 第一批 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 遗产名 录, 对这 一
民 间 戏 曲进 行研 究 的 热 潮 也 随 之 悄 然兴 起 。柳 琴 戏 的 形成 时 间 , 今 不 会 超 过 30年 , 时 间 不 长 , 它 的 形 至 0 虽 但

徐州地方优秀戏曲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发展

徐州地方优秀戏曲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发展

徐州地方优秀戏曲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发展作者:朱锦程来源:《唯实》2023年第11期作为流行于徐州地区的地方传统戏剧,徐州梆子戏、柳琴戏和琴书等戏曲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寄托着一方百姓的乡情乡愁。

徐州地方优秀戏曲文化不仅对本地戏迷、票友具有极大的影响力,而且对身处异乡的徐州人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地方戏曲特有的方言、历史、民俗等区域特色文化元素,是连结传统与现代、家乡与异乡、文化与民俗、专业演员与票友之间的情感纽带和文化桥梁。

一、徐州梆子戏:既有北方戏曲的刚硬有力,又不乏南方戏曲的婉转柔和徐州梆子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俗称“大戏”,又名“梆子戏”,是豫剧流入徐州地区后与当地方言结合,并吸收当地曲艺、民歌等音调发展而成。

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曲调快慢节奏由一副鼓板和梆子来指挥而得名,至今已流行于徐州等江苏北部地区三四百年。

清代,梆子戏在沛县与其他剧种交融汇合,故又称“沛县梆子”。

关于它的起源说法不一,多数人认为其前身就是豫剧,后来受到当地剧种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今天徐州梆子的雏形。

2008年,徐州梆子入选第二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曲类别,保护单位为徐州演艺集团有限公司。

徐州梆子表演强调感情真实、节奏强烈,形式上规范严谨、技巧性高,多采用“文戏武唱”,生、旦、净、末、丑分工更为精细,体现出激昂、淳厚、高亢等艺术表演特色。

尤其是地方上的梆子戏,多有早期的豫東调特点,男腔用真假嗓结合,花腔多,沿用豫东调唱法,兼有祥符调、沙河调风格,听起来非常过瘾,有些类似于今天的摇滚乐。

特别是生角戏,多为“黑脸、红脸”戏。

最早见诸记载的徐州梆子戏班社,有“蒋门”(蒋花架子)、“殷门”(殷凤哲)、“滕贡生班”“戴金山班”等,现江苏省梆子剧院著名演员蒋云霞即系“蒋门”第八代传人。

在调式、旋律节奏、语言、演唱风格上,徐州梆子既具备刚硬有力的北方戏曲特质,又具备南方戏曲婉转柔和的韵味,其唱腔音乐属于板腔体,以“慢板、流水、二八、非板”四大板式为主,进而派生出“跺子、栽板、迎风、金挂钩、倒三拨”等板式。

徐州地区柳琴戏的特点与发展

徐州地区柳琴戏的特点与发展


上句腔 , 叫“ 这 跑调” 叫人笑话 , , 说师傅没有调教好。 基本腔的板式有 “ 慢板 ” “ 、慢二行” “ 、快二行 ” “ 、吞 板 ”“ 、垛板” “ 、炸板 ” ,还有一个插入上述 板式 中间作为 节奏调节 的“ 掉板” 。 ( ) 二 色彩 腔的特点和种类 除了基本腔外 , 柳琴戏还有许 多色彩腔 。色彩腔一 般 比较短小 , 的是两个乐句 , 长的也只是四句头 的 有 较 小乐段 。这些色彩腔虽然短小 , 但都非常独特。色彩腔 的曲调旋律有 的秀美俏 丽 , 的挺拔有力 。它们 均极 富 有 艺术魅力 , 所以深受观众喜爱 。 柳琴戏 的色彩 腔均不能独立成 章 ,它往 往是 放在 基本腔 的首尾 ,或者插嵌其问 ,一方 面可调剂 节奏变 化, 一方 面使基 本腔的旋律 引起新 的波动 , 这样 既丰富 了唱腔 色彩 , 也增强 了唱腔 的表现力。 色 彩腔有 : 连板起 ” “ “ 、 四句腔 ” “ 子 ” “ 、涯 、 含腔 ” 、 “ 扬腔 ” “ 、 立腔 ” “ 弦 ” “ 、哈 、 喝鸣 腔” “ 皮 ” “ 、哭 、 叶里藏 花 ”“ 、导板” 。色彩腔 中除 了上列 的十余种外 , 还有许多 像“ 叶里藏 花” 一类 的花 腔 , 这一 类花 腔主要 是在 曲调 方面见 长 , 外还有许多像 “ 另 掉板 ” 一类 的腔 调 , 主要 是 在节奏变化及在起 、 、 、 方面起 调节作用 , 承 转 合 这里 就
不一 一 列 举 了 。
( ) 三 民歌小调
柳琴戏 唱腔音乐除 了以基本腔为基础 ,色彩腔 为 调剂 外 , 其漫长 的发 展过程 中 , 吸收 了许 多民歌 、 在 还
小调作为补充 , 得肌体更加丰满 。 使
柳琴戏 常用 的 民歌 、 小调 , 大多是本 由长期衍化 而传 留下来的 民间小 型 曲 经 调; 有的是 因为徐州 地区所处 的地理 交通位置 , 断 由 不 南北 方向流传过来 而又经 过 同化后存 留下来的 民间小 曲小 唱 ; 再者是从兄弟剧种 、 曲种 中直接搬来 的一部分 腔调 , 经过 润色后 , 为与其他 兄弟剧 种 、 成 曲种虽 然大 同小异但 已成 为共有 的东西 了。 二、 琴戏的语 言和唱词 柳 1 . 语言。 柳琴戏地处苏鲁皖交界处 , 语音复杂 , 往往 是 隔山 、 过河语音 就不同 了 , 艺人 的习惯语音也较难 改 变, 因此 , 柳琴戏的舞台用语还 没有完全统一 、 规范 。但 在长期 的艺术实践 中 , 以徐州官话为基础 , 融人 中州韵 为柳琴戏 的舞 台语言 已经初 步形 成共识 。柳琴 戏 的舞 台 自 口分为 两种 , 是韵 白 , 一 即徐 州官 话加 中州韵 , 多 为 袍带戏 用 , 一般 生 活戏 中的官宦 、 文人 、 大家 闺 秀也

徐州柳琴戏与马可音乐思想

徐州柳琴戏与马可音乐思想

“ 喝郎” 。据笔者整理资料时发现, 柳琴戏唱腔的形成, 与徐州
地处南北交汇处、五省通衢的地理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 产

传统的柳琴戏唱腔积淀
早期柳琴戏唱腔丰富, 九腔十八调, 有“ 七十二哼哼” 之
说, 即柳琴戏艺人们说的“ 怡心调” 。意思是说演员在演唱时 可以“ 自由发挥”不同的演员在早期演唱时有“ , 十唱九不同”
基本腔用速度加以变化形成新的唱法. 也可以用色彩腔和民
在我国民间艺术宝库中, 经过相当漫长的提炼、 汲取、 吸纳等
过程 , 才形成了具有地方语言特色的柳琴戏这一种表达劳动 人民生活的戏曲艺术形式。 柳琴戏, 旧称“ 拉魂腔” 因其唱腔 。
有拉魂动魂的魅力, 极为人们所喜爱。 故民间一直称其为“ 拉
团于15年提格为江苏省柳琴剧团。从此, 98 江苏省柳琴剧团 更以崭新的时代风貌, 活跃在祖国的艺苑里。 徐州现在的柳琴戏唱腔 , 不论是传统剧 目的唱腔 , 还是 新剧目的唱腔, 都因为乐队阵容的扩大和演奏整齐的需要进 行定谱 , 演出时, 在曲谱固定的要求下 , 演员对运腔、 情感等 方面进行艺术创造。由于审美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优秀作 曲、 演唱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许多优秀 剧目不断涌现出来。 江苏省柳琴剧团从始建之初的几十人队
的特点。柳琴戏从两句头腔调, 即艺人们讲的“ 唱门子” 阶段
开始 , 经历了周姑子阶段、 说唱阶段、 分流阶段、 跑坡阶段、 戏
班阶段、 现代戏曲阶段等二百多年的发展, 形成了今天的柳
琴戏艺术形式。在我国民间音乐发展历史上, 徐州柳琴戏是
的拉魂腔班社。 在当地政府的全力扶持下, 自 各 组建了新的 艺术团体 , 并经过不断地吸收姊妹艺术和革新 , 才初步形成 现阶段的柳琴戏艺术。 柳琴戏的基本腔是由两对上下旬来组 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唱段, 在演唱中, 为丰富剧情 , 把柳琴戏的

徐州柳琴戏现状与特点分析

徐州柳琴戏现状与特点分析

徐州柳琴戏现状与特点分析作者:李春颖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01期【摘要】徐州柳琴戏是徐州地区灾民在乞讨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戏曲,2006年第一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笔者认为徐州柳琴戏的传承创新已经关系到对地方传统文化的尊重,并上升到了民族文化自尊心与自豪感的高度。

【关键词】柳琴戏;现状;特点;传承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1-0047-01笔者从2008年开始对徐州地方戏曲进行研究,为了深入了解徐州柳琴戏的生存现状,笔者分别对市文化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江苏省柳琴剧团、民间艺人以及剧本编创者、作曲家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工作,同时也进行了大量的文案整理工作,并经过理论和现实的分析,总结出徐州柳琴戏的现状和特点。

一、历史悠久、根基深厚柳琴戏起源于清乾隆年间,关于其形成的源头有三种说法:其一,源于苏北的太平歌和猎户腔。

明末清初时期,在苏北地区民间盛行着两种曲调,一种是“太平歌”,另一种是“猎户腔”。

后来由当地的民间音乐爱好者邱、葛、张三老,四处收集并整理当时所流行的太平歌和猎户腔,并且对这两种曲调不断加工编创,结合当地农民所喜爱的传说故事作为原始的戏曲形式,并进行表演,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被称为“拉魂腔”。

其二,源于山东临沂的柳子戏、花鼓及民间小调等。

在山东南部地区曾流行柳子戏和说唱周姑子这两种曲调。

而其中周姑子所表现的曲调为周姑子调,亦称为姑娘腔。

柳琴戏中的[娃子][羊子]和柳子戏中的[耍孩儿][山坡羊]在字数、结构和句式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关系。

柳琴戏的许多剧目和柳子戏相同。

其三,源于山东枣庄、藤县一带流行的锣鼓冲子、花鼓、民间小调和四句腔。

在清乾隆、嘉庆时期,花鼓在山东地区邹、滕、峄等地盛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艺人们开始演唱由花鼓经过各曲调、剧种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融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曲调,即锣鼓冲子。

二、戏风清丽优雅,唱腔独特柳琴戏与山东的柳腔和茂腔、江苏的淮海戏、安徽的泗州戏等都有相同的历史渊源,同属“拉魂腔”系统中的姊妹剧种。

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的保护与传承摘要:柳琴戏是以徐州为中心,在苏北、鲁南流行的少数地方剧种之一。

虽然第一批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仍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

本文分析了柳琴戏的历史渊源、演唱特点和代表剧目,阐明了柳琴戏的发展渊源和历史语境。

本文通过对柳琴戏发展历史和文化变迁的研究,深入挖掘柳琴戏的社会文化意义;本文着重分析了导致柳琴戏衰落的诸多现实因素和制约柳琴戏发展的瓶颈,并对如何有效保护和传承柳琴戏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柳琴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引言柳琴戏因其独特的演唱风格,曾被称为“肘鼓子”“拉魂腔”。

只有在新中国成立时,“柳琴戏”才被正式命名。

迄今为止,柳琴戏已有20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30多个地区和城市尤为流行。

《柳琴》是一部传遍各省的地方戏,群众基础非常广泛,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苏北柳琴戏为例,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柳琴戏的文化功能解读(1)教育功能中国传统戏剧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也使观众了解了价值观、人生观和审美观,因此接受教育的老百姓无法与戏剧传播的历史文化进行交流,支持了民族文化知识的形成,伦理道德规范和民族情感认同。

这场比赛主要是通过表演来进行的。

观众通过欣赏琵琶演奏、触摸情感、触摸感人故事、用感官提升道德、激发欢乐审美思维等方式,无形地发挥了教育功能。

(2)娱乐功能娱乐功能是任何艺术,是中国传统戏曲柳琴戏生存发展所必需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文化功能。

柳琴艺术起源于清朝中期,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安徽、河南等边疆地区。

当时人们的日常娱乐活动不像今天那么丰富多彩。

很多人生活在自己狭窄的栖息地,与外界的交流很少。

他们的精神生活非常贫乏。

柳琴代表的传统地方活动是当地居民消除疲劳、丰富生活的重要精神食粮。

柳琴的作品在情节和道具上充分体现了当时农民的道德良知、审美标准和审美情趣。

柳琴戏的传承保护研究

柳琴戏的传承保护研究

柳琴戏的传承保护研究作者:余敏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29期【摘要】柳琴戏是流行于山东和江苏的民间戏曲剧种之一,是我国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保产护名录的项目。

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当前柳琴戏的发展面临着各种危机。

文章重点剖析柳琴戏传承与发展遇到瓶颈的原因,提出有效解决措施,希望给相关领域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柳琴戏;发展;传承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9-0023-02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概述(一)柳琴戏的历史。

柳琴戏起源于清朝,主要分布在山东和江苏地区。

柳琴戏是民间色彩非常浓郁,也称为“拉呼腔”,所唱内容大都来自民间故事。

最早的柳琴戏演唱没有弦乐伴奏,后出现了专业艺人,这时的柳琴戏也叫做“对子戏”。

成熟时期的柳琴戏多是一个人扮演多个人物,称为“抹帽子戏”。

随着近代审美情趣的变化以及大型剧班的出现,柳琴戏的剧目更加丰富,角色和行当也日渐完善,迈入舞台演出行列。

[1]建国后,柳琴戏得以迅速发展,出现了专业的柳琴剧团,这些剧团开始频繁地赴乡村演出,加深了柳琴戏与民间社会的血脉联系。

文革期间,许多柳琴戏的艺人遭到迫害,传统技艺和柳琴戏的人才近乎毁灭。

改革开放后,国家重视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积极恢复柳琴戏的传承和发展工作。

(二)柳琴戏的音乐源流。

柳琴戏,又称“小戏”“肘鼓子”“拉魂腔”。

1953年政府收编后,徐州以其伴奏乐器柳叶琴形状似柳叶为据定名为柳琴戏。

柳琴戏起源于清乾隆年间,据乾隆二十五年修《沂州府志》记载,游走四方的兰郑(今临沂和郑城)灾民唱的“周姑子”的影响力已与凤阳花鼓不相上下。

“周姑子”,亦称“肘鼓子”,与拉魂腔的曲调类似。

传唱的“周姑子”不断吸收其它地区流行的各种民间说唱艺术,也综合了徐州琴书、河南坠子、大鼓中学到了的戏曲语言。

[2]二、柳琴戏的艺术特征及社会功能(一)柳琴戏的艺术特征。

柳琴戏主要分布在山东和江苏地区,江苏最早的民间柳琴戏班是成立于清同治四的“吴克志班”。

徐州柳琴戏现代传承的调查与研究

徐州柳琴戏现代传承的调查与研究

社会视野农家参谋-161-NONG JIA CAN MOU徐州柳琴戏现代传承的调查与研究刘金松 季颖 潘莉(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江苏徐州,221000)【摘 要】柳琴戏是流行于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省接壤交界地区的传统剧种。

徐州地区的柳琴戏与徐州本土文化融合,具有鲜明的地区特色,其拖腔或华丽或高亢,既有南音的柔美低回,也有北音的粗犷铿锵,其剧目内容取材于劳动人民的生活环境,同时滋润着人民,具有浓厚的人文底蕴。

徐州地区柳琴戏发展与传承的现状不容乐观,需要我们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徐州柳琴戏;发展历程;传承现状;传承与发展1 徐州地区柳琴戏的发展历程关于柳琴戏的历史,由于没有相关的文字记载,加之常以口头表演的形式为主,至今仍无定论。

我们通过一些零散的传说和对老艺人的采访,初步梳理了柳琴戏的发展历程。

柳琴戏的发展横跨了清朝中晚期至新中国成立,历程大致分为“肘鼓子”、拉魂腔阶段、跑坡时期、戏班时期等五个阶段。

在此期间,柳琴戏的表现形式、表演特点、传播途径等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徐州地区柳琴戏的发展也经历了几次重大改变,政府在推动柳琴戏发展方面做出积极的努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为顺应当时的文艺方针,政府开始对柳琴戏进行整改,之后举办“戏曲研究班”进行系统培训与指导。

1953年2月,根据剧种所用伴奏乐器主要是柳叶琴的特点,柳琴戏被正式命名。

次年,开始挖掘传统剧目,并于九月参加华东地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

《喝面叶》《拦马》《芈建游宫》等三个折子戏参与演出,荣获剧本奖、演出奖,出演人员分别获一、二、三等奖。

1956年6月经徐州市人民委员会批准,整顿合并、组建成立徐州市柳琴实验剧团。

1956年,徐州市戏剧青年训练班创办,培养了一批高素质高水平演员。

1958年7月,江苏省文化厅再次整顿合并,定名为江苏省柳琴剧团,并将其改为国营制。

至此,柳琴戏携着新时代的熠熠光辉蓬勃发展了起来。

在完成商业演出的同时,也担负着文化宣传的任务。

徐州柳琴戏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徐州柳琴戏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戏剧与影视Theatre,film&television151柳琴戏萌芽时期,其演唱者多为贫苦的农民,他们选择依靠卖唱沿途乞讨,俗称“唱门子”。

后来卖唱者吸收周边戏曲艺术优点,逐渐转型为专业艺人。

随后戏曲艺人增多,角色表演愈加完善。

演唱中,柳琴戏曲调的尾音翻高且有较长时间的拖腔,别具特色,以此发展成为地方特色的“拉魂腔”。

此时,这些艺人已形成较大型的民间班社。

戏曲的不断传播,拉魂腔不仅扎根于农村,而且慢慢从农村进入繁华城镇和市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仅在以徐州为中心的苏北地区仍存有为数不少的民间剧社。

团体的建立和完善,使剧种完成了从简单的“唱门子”到一方戏曲代表“拉魂腔”的转变。

1953年,政府对剧团进行收编,柳琴戏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为“柳琴”而被正式定名为“柳琴戏”,一直沿用至今。

柳琴戏源于民间,又流行于民间,地域乡土气息浓郁。

其演唱内容题材多取自民间,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富有民间艺术特点。

且戏曲听众多为农民,作为农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逢年过节、庙会等重要节日聆听柳琴戏,在农闲或田间劳作时,人们也会时常表演一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唱段,以作娱乐。

论起当地人对其喜爱和追捧程度,可用当地的民间谚语来形容:“三天不听拉魂腔,吃饭睡觉都不香”。

二、近几十年人们在柳琴戏发展方面所做的努力在戏剧实践方面,柳琴戏取得明显发展应在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柳琴戏的重视,使得这一小戏成为地方独具特色且规范的戏种。

20世纪下半叶,为继承发扬地方优秀艺术文化,政府部门对苏北地区现有的多个分布较散的民间柳琴戏剧社进行收编,这其中包括新沂、邳州、睢宁等地的民间剧社,后又扩建为江苏柳琴剧团。

政府对柳琴剧种进行大力扶持,柳琴戏因此进入一段较长时间的繁盛期。

进入20世纪80年代,柳琴戏渐渐恢复演出,上到文化部受邀赴京为国献礼及慰问演出、进行戏曲艺术影片拍摄工作,下到地方送戏演出,柳琴戏经常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值得一提的是,柳琴戏专业学校的建立,使柳琴戏的培养更加规范化系统化。

论柳琴戏进徐州市小学音乐课堂的重要性——以城关小学为例

论柳琴戏进徐州市小学音乐课堂的重要性——以城关小学为例

论柳琴戏进徐州市小学音乐课堂的重要性——以城关小学为例摘要:在徐州地区,柳琴戏是一个人们相对来说比较熟悉的剧种,由于教学内容与手段的西化以及现代音乐环境的多元化,再加上戏曲没有时代感,导致学生在思想上对于戏曲有一些错误认识。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关于柳琴戏的内容很少。

因此,培养孩子们欣赏与演唱柳琴戏著名片段的能力,对于徐州地区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显得极为紧迫和重要。

关键词:柳琴戏;小学音乐;欣赏能力;重要性一、柳琴戏的概述(一)柳琴戏的起源柳琴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

流行民间小演唱“拉魂腔”和“肘鼓子”相结合而形成。

在没有被称为柳琴戏之前,又称“拉魂腔”,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

柳琴戏是拉魂腔的一种,2006年柳琴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柳琴戏形成的地理位置柳琴戏是形成、分布在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省交界处,这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北方戏曲的激越的戏曲风格与南方的阴柔的曲调在此交汇。

受到这样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柳琴戏中的男腔高亢嘹亮,女腔则委婉华丽。

另外,这片地区丘陵以及山地较多,人们也有唱山歌的习惯,因此,柳琴戏中也有一些山歌的腔调在内。

2.柳琴戏形成的历史背景由一开始的拉魂腔逐渐演变为柳琴戏,造成了这种结果的原因,大概可归于饥荒,战乱引起的大量的人口迁徙,其中艺人、班社的流动也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柳琴戏的腔调中有很多其他地方剧种曲调的杂糅。

(二)柳琴戏的发展1.柳琴戏历史渊源柳琴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早期的歌舞,说唱阶段,形势比较随意,并没有具体的要求与讲究,只是些以唱为主的,走街串巷的表演。

第二阶段,是在清朝咸丰年间,拉魂腔柳琴戏发展已经基本成熟了,开始有了专业的艺人与班社,演出时也有了角色分工。

第三阶段,清末民初,柳琴戏发展的更加成熟,出现了多种演出形式,开始进入舞台演出。

第四阶段,约从1920年后算起,柳琴戏团开始进入集镇或城市演出。

2.柳琴剧团与代表剧目新中国成立之后,各地的柳琴戏团如雨后春笋般兴建起来,江苏省柳琴剧团、邳县柳琴剧团、新沂市柳琴剧团等等,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业余的柳琴剧团活跃着。

苏北柳琴戏的艺术风格略考

苏北柳琴戏的艺术风格略考

苏北柳琴戏的艺术风格略考
苏北柳琴戏是一种传统的地方戏曲,起源于江苏省苏北地区。

其艺术风格独具特色,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唱腔优美流畅
苏北柳琴戏的唱腔音调优美流畅,具有缠绵悱恻的感觉。

演唱时形成一种柔和的旋律,发出独特的音韵。

其中,以泛音的应用尤为突出,可以提高演唱的音质和艺术效果。

2.表演自然真实
苏北柳琴戏强调表演的自然真实,演员要通过细致入微的刻画手法,将角色的内心感
受表现出来,使观众产生共鸣。

表演时要注重婉转委婉,不失张扬和激昂,重视情感表达
的细节,体现人物形象的全面性和丰富性。

3.舞蹈形式多样
苏北柳琴戏中的舞蹈形式多样,从动作、步法到手势、面部表情,都体现出江淮地区
民间舞蹈的风采。

舞蹈时要求演员姿势协调、舞步精准,注重细节,使整个表演更具情感
表现力和观赏性。

4.双弹配合默契
苏北柳琴戏的演唱中,通常需要音乐表演者配合演唱者进行合作。

二人默契配合,音
乐高低准确,既强调了唱腔和音乐的完美结合,又增加了舞台表现力。

表演者要针对音乐
的节奏和节拍快速反应,保持身体协调性,发挥最佳表演效果。

总的来说,苏北柳琴戏的艺术风格是以其优美的唱腔、自然真实的表演、丰富多样的
舞蹈形式和配合默契的音乐表演为特点。

这些特点既突出了其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又使
其在国内外戏曲文化交流中得到了广泛认可和赞誉。

徐州柳琴戏进小学音乐课堂的调查与思考

徐州柳琴戏进小学音乐课堂的调查与思考

的?到底教育传承是众望所归 ,还是一厢 情愿 ?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 ,研究团队开
定 为 四个 部 分 ,第一 部 分用 来 了解 学生 的 基本情况 ,包括性别 ,年龄 ,所在年级 ,
展 了相关 调查 与实证 研究 。 该研究涵盖问卷调查 ,课堂教学方式
家 庭所 在地 区等 。第 二 部分 ,调查 学生 及 其 家庭 (包 括 父母 和祖 父母 ) 所偏 好 的音
和 教学 成果 汇报 展演 三 个方 面 内容 。本 文 仅 就 问卷调查 展开 讨论 和思考 。
乐类型 ,第三部分 ,现阶段学生及其家庭 对柳琴戏的了解情况 ,同时,为了为了使
一调查对象的确定及 问卷 的设 计理 念
学生对泖琴戏有更直观 的听觉感受 ,在调 查 中间特意加入柳琴戏 中的著名唱段 喝 面口十》。第 四部分 ,学生对柳琴戏进课 堂 的看法及所倾 向的课程类型。同时 ,在为
1 。选 取 问 卷 调 查 对 象 的 依 据 及 范 围 。
考虑到柳琴戏作为民间戏 曲一直扎根 于农村,至今 ,在农村 中的红 白事中也常 常作为压轴戏出场,两厢 比较来说,在农 村的孩子 比城镇 的孩子要更 加熟悉柳琴 戏,接受程度也相对较高 ,所 以笔者及其
学生 提供 可选 择 的教 学方 式 的 时候 ,经 团 队研究决定 ,将 “家长教唱”纳入选项 , 这也 是赋 予教 学方 式 一定 的创 新 陛。考 虑 到调 查对 象是 小学生 ,通 过 了解 得 知小 学 生 的精力 集 中时 间并 不是 太 长 ,且识 读 方 面也不是特别成熟 ,所以,笔者及团队一 致认为 ,问卷问题 的提问要更加 口语化 , 生活化 ,利于拉近与学生距离 ,同时 ,问
3 .调查 问卷题 型设 置。 笔 者及 团 队确定 了 问卷 问题 的设 计 思 路后 ,经多次修改 ,具体问题 设置 如下 : 本次 问卷一共包含 18道问题 ,分为4个部 分 。其 中 1—4题是 为 了解 学 生基 本情 况 的 基础 部 分 。5—9题 是 为 了解学 生 及其 家 庭 成员所喜爱的音乐类型 ,其 中音乐类型提 供流行歌曲、器乐曲 、戏曲和其他这四个 选项。lO—l4题是关 于现阶段学生及其家 庭 对 柳 琴 戏 的 了解 情 况 的调 查 。 在 此 部 分 ,将为学生播放柳琴戏名段 面口十》。 并 由 此 通 过 “你 有 没 有 听过 这 个 唱 段 ?” “你在 日常生活中听柳琴戏吗?” “你 的奶

徐州地区戏曲传承的实践探索与反思

徐州地区戏曲传承的实践探索与反思

徐州地区戏曲传承的实践探索与反思作者:张鸿蕾来源:《视界观·下半月》2018年第06期摘要:地方戏曲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产品,既包含了诸多独特的地方文化元素和艺术价值,又能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但目前,我国很多地方戏曲在传承和保护上都面临了很多问题。

基于此,文章就徐州地区戏曲的传承和保护展开探讨。

研究在试点院校地方戏曲的实践应用能力,以此促进地方戏曲进校园的发展,有效传承地方戏曲。

关键词:江苏徐州;地区戏曲;校园传承;实践探索反思一、徐州地方戏曲资源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居多江苏省作为地方戏曲艺术规划课题的试点地区,积极实践探索研究工作,拓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校园的思路,同时也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校园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徐州地区有 100多项市级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徐州地区开展地方戏曲进院校主要是依据其丰富的戏曲资源,其中徐州琴书和江苏柳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叮叮腔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徐州琴书主要流传于江苏,山东,河南和安徽交界的地区,始于明末清初,原名丝弦,由说和唱相组合的本土化曲艺,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全国三大琴书之一。

2008年6月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江苏柳琴戏的唱腔有独特的魅力,素有拉魂腔、拉后腔、拉花腔、拉洪腔等称号,新中国成立以后才被命名为柳琴戏,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叮叮腔悠扬婉转,是徐州地区有名的剧种,2008年选入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徐州梆子的表演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又综合了自身的一些特點,比如:音乐、舞蹈、一套完整的文字等等。

徐州梆子的表演主要采用虚实结合的形式,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同时融入朴实、质朴的地方地域特点。

与此同时,将黑脸、红脸突出得更加鲜明。

徐州梆子戏剧主要是描写历史中的重要人物、值得纪念的事件等。

但是徐州梆子的音乐又是另一番景象。

徐州梆子的音乐通过各种各样的曲牌表达出一些特定的情感或者思想内容,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

浅谈苏北柳琴戏的艺术风格——以徐州柳琴戏为例

浅谈苏北柳琴戏的艺术风格——以徐州柳琴戏为例

浅谈苏北柳琴戏的艺术风格——以徐州柳琴戏为例张曌曌【摘要】柳琴戏是我国传统戏曲之一,有独特的艺术特质,本文对苏北柳琴戏的唱腔、节奏、板式、配器、剧目等进行浅析。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之一,苏北柳琴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各种姊妹艺术特色,并与苏北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联系,成为一种地域文化的载体,受到苏北人的喜爱。

【期刊名称】《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11【总页数】1页(P131-131)【关键词】柳琴戏;艺术风格【作者】张曌曌【作者单位】江苏开放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17.5柳琴戏流行于苏鲁豫皖的接壤地区,受故黄河、大运河的滋养,有独特的地域特点[1]。

柳琴戏是山东滕州老艺人带来的,是苏北、鲁南地方风土、文化、人情等孕育出的宠儿。

作为五省通衢的徐州,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人文环境对柳琴戏的影响颇大,之后有了南音柔美低回与北音粗犷旷然的艺术风格。

作为苏北柳琴戏的典型代表,徐州柳琴戏带着苏北浓厚的地域特色与乡土气息,时而高亢悲歌,时而如泣如诉。

其唱腔丰富别致,地方艺术风格尤为鲜明,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之说。

艺术风格结合北雄与南秀,质朴中透露幽默,爽气中蕴含娟秀,感染力极强,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表演者可即兴发挥,自由创作。

柳琴戏的唱腔以徵调式与宫调式为主,徵调式柔美缠绵,宫调式明亮壮丽,尤其是柳琴戏的女腔腔尾常有上行七度大跳的拉腔,使听者魂牵梦绕。

柳琴戏的节奏大多是有板无眼的1/4拍,大部分作品是弱起,连续切分的变化节奏型,予人欢快、阳光、跳跃之感。

由于传统音乐的唱腔旋律与本地方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结合了徐州的方言特色,唱腔中常有音程大跳出现,加之频繁的转调,整个曲调使人听起来新奇多彩,耐人寻味。

按照不同作品的风格,柳琴戏板式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慢板(又称幽板、澄清板)、二行板(又称流水板)、数板、紧板和五字紧板等。

徐州柳琴戏的配器,“文场”有土琵琶、笛子、唢呐、笙、管、二胡、小三弦等,“武场”有“四大件”——鼓、板、大锣、小锣。

对中国首届徐州柳琴戏艺术节的考察

对中国首届徐州柳琴戏艺术节的考察

作者: 李鹏程
作者机构: 宿迁学院五系音乐教研室
出版物刊名: 北方音乐
页码: 127-128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0期
主题词: 徐州柳琴戏 首届艺术节 考察 传承
摘要:中国的戏曲艺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构成中国音乐的一大特色要素。

徐州柳琴戏(也可以简称为徐州柳琴)作为一种地方戏曲体现了徐州这一地区的本土音乐文化特点。

为了传承、弘扬并发展这一地方戏曲,笔者做了较为深入地调查研究,以期唤醒众人关注中国地方戏曲,保护、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浅谈江苏柳琴戏的源流与沿革

浅谈江苏柳琴戏的源流与沿革

浅谈江苏柳琴戏的源流与沿革
苏秀云
【期刊名称】《剧影月报》
【年(卷),期】2008(000)002
【摘要】江苏柳琴戏旧称“拉魂腔”。

因其唱腔婉转动听而得名。

又因女腔当中有一种尾音翻高七度,拖腔艺人称之为“拉腔”,故而又称“拉后腔“。

柳琴戏是在一九五三年由徐州市文化主管部门根据其主弦柳叶琴而定名。

这个剧种与山东的“拉魂腔”,安徽的泗洲戏同出一源,是同一剧种的不同流源。

【总页数】1页(P60)
【作者】苏秀云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25
【相关文献】
1.浅谈苏北柳琴戏的艺术风格--以徐州柳琴戏为例 [J], 张曌曌
2.浅谈苏北柳琴戏的艺术风格——以徐州柳琴戏为例 [J], 张曌曌;
3.浅谈柳琴戏振兴和柳琴戏音乐的关系 [J], 魏东
4.枣庄柳琴戏百年拉魂腔——枣庄柳琴戏源流再探索 [J], 任跃刚
5.探析江苏柳琴戏戏曲剧本语言修辞的妙用 [J], 陆玲玲;石艳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喜欢的插画师
几米
几米的选材:常常以孩子或者特殊人群的眼睛看世界,找到人心底最真 实最纯洁的部分,同时讽刺了社会的某些现象以及歪曲的人性。
它的图画细致得使人爱不释手,图为主、 字为辅的形式很新鲜;
没有风吹, 没有草动, 没有虫鸣, 没有鸟啼, 我全神贯注,固执的等待, 月亮掉落的夜晚。
几米让图像成为另一种清新舒洁的文学语言, 在他的作品里营造出流 畅的画面,散发出深情 迷人的风采。
柳琴戏历史追溯
柳琴戏起源于清乾隆年间,距今约二百多年。关于它的发展源头,新出版的 《江苏戏曲志· 柳琴戏志》罗列了三种说法,其中一种认为它源于苏北的太平歌 与猎户腔。"太平歌"是农民在收获季节为抒发喜悦之情而创造的一种曲调; “猎户腔”则是当地的猎户在狩猎之余,据当地流行的民歌、号子等,结合当 地的山川景色和自然音响,形成的一种曲调。 柳琴戏的发展大体经过了四个时期。在最早的说唱时期,半农半艺的贫苦农民 在农闲时,以一家一户或一二人结伴,走乡串里"唱门子"乞讨。唱的节目被称 为"篇子"。篇子多反映农村生活。此时的沿门说唱,既无弦乐伴奏,也无服装 道具,只有演唱者以板或梆子自打节拍。大概是因为缘于上门乞讨的唱腔,所 以,原始的柳琴有快板的味道,是两根弦的,简单而直接,上门乞讨者,要在 对方认清自己,并关门之前,拨动对方心弦,获得同情,并驱使对方身体下意 识的施舍,这门技艺博大精深,甚至有刀法至高境界迎风一刀斩的意味,其内 涵神髓就在于一口唱腔,也许这唱腔被精练到一个字,一个音,但是这一腔的 内涵,由一个字发出来,却包含着众多情素,让人神迷,让人体悟不尽,大道 至简之理。 清咸丰年间,柳琴戏有了专业艺人和班社雏形,演出小生、小旦的"二小戏"或 外加小丑的"三小戏"。这种戏也叫"对子戏"。对子戏鼎盛时期,柳琴戏班社中 出现了如"烂山芋"、"金不换"、"一千两"等职业女艺人。她们出演的旦角两腮抹 浅红,用黑色烟色描眉画鬓,抹口红。其所用的服装道具也多有变换。在长时 间的职业演艺中,形成了句尾委婉缠绵的拉腔。"拉魂腔"基本成熟。
《杨三姐告状》 剧情梗概:民国七年,滦县土豪高贵章之子高占英,娶雇农之女杨 二姐为妻。高流氓成性,与其大嫂裴氏、五嫂金玉通奸,杨二姐好 言劝夫改邪归正,高非但不听,反起歹意,伙同裴氏、金玉及其族 叔高贵将二姐害死。杨三姐随母到高家吊孝,发现疑迹,要求辨明 二姐死因。高家百般阻挠,掩盖事实真相。杨三姐愤而赴县衙告状, 县官受贿,贪赃枉法,判高家赔款了结。杨三姐不服,又赴天津高 等检察厅上告。新任厅长为沽名钓誉,立即准诉,经开棺验尸,查 明真相,将凶手法办处决。杨三姐告状获胜,杨二姐之冤得平。
柳琴戏特点
唱腔:
柳琴戏的音乐唱腔非常别致,地方特色尤为鲜明,男唱腔粗犷、爽朗、 嘹亮。女唱腔婉转悠扬、丰富多彩、余味无穷。演唱者可以随心所欲 的发挥、创造,自由地变化。"怡心调"是本剧种的最大特点。此外, 在唱腔的落音处,女腔常用小噪子翻高八度,男腔加入衬词拖后腔, 也是其独特风格。节奏大多是有板无眼的1/4击拍,除了大部份是后 半拍起唱处,还有连续切分的变节奏,给人以欢快、活泼、跳跃之感。 由于唱腔旋律与地方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唱腔中的音程大跳经常出 现,再加上频繁的转调,使人听起来既新奇多彩、又自然和谐。 柳琴戏的唱腔以徵调式与宫调式为主,徵调式温和缠绵,宫调式明快 刚劲。柳琴戏唱腔曲调有:哈弦、起板、导板、连板起、拉腔、射腔、 起腔、含腔、平腔、停腔、柔腔、叶里藏花、雷对调、一哟调、老公 调、回龙调、垛板、调板、闸板、冒调花腔、四六长腔、男女拉拉腔 等。此外还有从民间小调变化而来的过河调、赶脚调、送郎调、补缸 调、叠断桥、打牙牌、千金小组进花园调、小放牛、八段锦、调兵调、 叶落金钱等。其板式大致可分为慢板、二行板、数板、紧板和五字紧 板等。
主要工具:彩铅 彩铅的特点:色彩丰富且细腻,可
以表现出较为轻盈、通透的质感。
表现技法:使用平涂排线法,运
用彩色铅笔均匀排列出铅笔线条,达 到色彩一致的效果。
Thanks!
柳琴戏
——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Sub title 1 2 3
柳琴戏简介
柳琴戏历史追溯
什么是商业插画 我最喜欢的插画师 插画制作
4
5
柳琴戏简介
柳琴戏是徐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5月20日,柳琴戏经国务院批 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
柳琴戏简介
【柳琴戏】流行于徐州一带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又名“拉魂腔”。已有200年 的历史。因主要伴奏乐器为柳叶琴,1952年定名为“柳琴戏”。1958年,徐州 市柳琴剧团晋升为省级剧团,改名为“江苏省柳琴剧团”。柳琴戏唱腔丰富, 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之说。演唱时拖腔独特,男腔粗犷高亢,女腔 柔韧细腻、委婉华丽。表演艺术粗犷、明快、朴实,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尤擅长喜剧表演手法。柳琴戏从过去七八人的草台班到如今的省级剧团,各 个时期均涌现出一批受欢迎、声望高的优秀演员,他们以各具特色的唱腔和 表演风格,丰富和提高了柳琴戏的艺术水平。编、导、舞、美各方面对柳琴 戏艺术及剧目的发展,都作出了贡献。小戏以传统剧目《喝面叶》为最著名, 大戏以现代戏《大燕和小燕》艺术性最高。近年来创作、移植了许多新剧目。 一些剧目参加了江苏省、华东地区会演、调演和晋京演出。有5个剧目通过 银幕、电视、广播、唱片、录音带等视听渠道向全国播放,其中《大燕和小 燕》由中央电视台全剧录像向全国播放,后被江苏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戏 曲片,在全国放映,使柳琴戏成为国内有影响的一个剧种。
乐器:
柳琴戏"文场"有土琵琶、笛子、唢呐、笙、管、二胡、小三弦等,"武场"有" 四大件"。还运用了电声乐器。伴奏音乐也运用了和声、配器等技法。值得 一提的是,柳琴戏的主弦乐器,从只有两根丝弦的土琵琶,通过改革多次研 制相继制成了三、四、五、六弦的多种高中音柳琴。
角色:
柳琴戏的角色有自己特殊的名称,在小头、二头、二脚梁子、老头、老拐、 大生、勾脚、毛腿子、奸白脸等行当中,小头即闺门旦,二头即青衣,二脚 梁子即青衣兼花旦,老头即老旦,老拐即彩旦,大生即老生,勾脚即丑,毛 腿子即花脸,奸白脸即白面。柳琴戏的表演粗犷朴实,节奏明快,乡土气息 浓厚,演员的身段、步法明显带有民间歌舞的特点。
代表作品
《墨子》 《墨子》一剧选取了墨子一生中最具历史意义的“止楚攻宋”事件, 紧紧围绕墨子胸怀天下之爱、深藏儿女私情展开,共分雏凤始鸣、凤 翔九天、裂裳裹足、班门弄斧、墨守成规、以怨报德和夕照凤山7个 场景,塑造了墨子大爱无言、吐哺天下,令千秋景仰的人物楷模。剧 情曲折跌宕,故事生动感人,人物形象丰满,场面浩大,气势恢弘, 再现了春秋时期的场景,是一部史诗般的历史大剧。
伴奏:
柳琴戏板式大致可分为:慢板(又叫幽板、澄清板)、二行板(又叫流水板 其中还有快慢之分)、数板、紧板和五字紧板等。 柳琴戏的音乐工作者创作和改编了很多伴奏曲,有的已形成了新的传统曲牌。 如:[苦中乐]、[绣花牌]、[水龙吟]、[什样锦]、[朝天子]、[抱妆台]、[云灯]、 [游场]、[建都]、[扫灵]、[哭灵堂]、[三清曲]、[走马出兵]、[赏花]、[娃娃令]、 [迎春曲]、[传情曲]、[鸳鸯戏水]、[喜临门]、[叶落金钱]、[进花园]、[会佳丽] 等。
传统曲目
柳琴戏共有传统剧目200多种,有小戏也有大戏。大戏中有各行当专 工的所谓 “台柱戏”,如:小头的《四平山》、《八盘山》、《鲜花 记》、《鱼篮记》;二头的《点兵》、《观灯》、《书馆》、《四 告》,老头的“四氏”,即老康氏《断双钉》、老阎氏《小鳌山》、 老邓氏《英台劝嫁》、老杨氏《孟月红割股救母》勾脚的《二、五 反》、《雁门关》、《拦马》《跑窑》;小生的《大、小隔帘》、 《白罗衫》、《刘贵臣算卦》;老生的“五王、四相 ”戏等。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徐州建立了江苏省柳琴剧团,在临沂建立了山东 省临沂地区柳琴剧团等演出团体。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有《喝面叶》、 《小书房》、《张郎与丁香》等。创作演出的现代戏《大燕和小燕》 已摄制成影片。
什么是商业插画
为企业或产品绘制插图,获得与之相关的报酬,作者 放弃对作品的所有权,只保留署名权的商业买卖行为, 即为商业插画。 商业插画是个很有前景的行业,它被广泛的运用于广 告、商品包装、报纸、书籍装帧、环艺空间、电脑网 络等领域,现在各媒体对插画的需求是很大的。但是, 商业插画的使用寿命是短暂的,一个商品或企业在进 行更新换代时,此副作品即宣告消亡或终止宣传。
《状元打更》 书生沈文素与山大王刘蝉金结为夫妻,后沈文素得中状元,欲弃其妻。 刘蝉金奉命平番,专点沈文素为其打更,当先行运粮官,以此驯服沈文 素。 《小包公》 宋朝,包拯初任定远县令,遇一桩奇案,此案扑塑迷离,甚是蹊跷。包 拯深夜难眠,仔细分析案情,终使案情真相大白。 《李二嫂改嫁》 描写1947年鲁中南解放区农村年轻寡妇李二嫂,爱上了本村农民张小六, 受到旧的习惯势力的嘲讽和婆婆的阻挠。经妇女会主任等人的支持,李 二嫂终于改嫁,与小六结为终身伴侣。通过李二嫂孤苦伶仃的守寡生活 和新社会激发起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刻揭示出传统礼教给妇女带来 的深重苦难。
插画人物造型:饼脸,腮红、 芝麻眼、瘦胳膊、瘦腿、身 子短
多采用平视构图,直线平行 线分割画面
色彩丰富统一,擅长用补色,笔触很多,喜欢用黑色细线勾勒物体,手绘 痕迹明显,非常小清新。
其它延伸设计
绘本:根据代表作中的某一故
事情节进行绘制。 出版物:书籍
插画创作
柳琴戏的主要乐器是柳琴,并 且也是柳琴戏诞生的主要因素。 所以插画中一定会有柳琴。 对柳琴戏中某一花旦角色与柳 琴进行结合。
柳琴戏历史追溯
约在民国九年(1920年)前后,一些柳琴戏班社开始由农村进入集镇或城市演 出。由于徐州交通便利,又是柳琴戏流行区最大的城市,因此,到解放初期,徐 州市区就云集了同义班、常胜班、义和班等多个较有影响的大班社。荟萃了厉仁 清、王素秦、相瑞先、姚秀云等著名艺人。当时徐州城内分布有同兴戏院、群乐 戏院、民众戏院、和平戏院等十多家戏院,每日多达十台左右的戏竞相上演。柳 琴戏成为市民娱乐生活的主要内容。 1949年之后,在政府的扶植下,柳琴戏得到了迅速繁荣。原有的零散戏班被组 成徐州市柳琴一团和二团,1958年又扩建为江苏省柳琴剧团。从20世纪60年代 起,柳琴剧团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为群众送戏上门,每年在基层演出都在 300场以上。"文革"时期,柳琴戏历经磨难,各专业剧团被迫解散。[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柳琴戏迎来了第二个春天。被解散的剧团得以恢复,为 培养柳琴戏新人的训练班、戏剧学校相继成立。 1978年,江苏省柳琴剧团演出的《大燕和小燕》参加当年10月的省专业剧团创 作剧目会演,反响强烈。此剧后被全国各剧种30多个戏曲专业团体移植。1979 年元月,该剧被文化部选调赴京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献礼演 出"。此后,剧组又随中央慰问团赴边防前线,慰问参加自卫反击战的前线战士。 1981年,江苏电影制片厂又将该剧摄制成戏曲艺术片,在全国上演。一时间, 柳琴戏的唱腔回响在大江南北,作为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柳琴戏第一次被全国 瞩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