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四次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PPT

合集下载

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历史变革(课件)[1]

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历史变革(课件)[1]

材料五 从新中国 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 放以前,是我国大规 模现代化建设进程真 正起步的第一个阶段, ……农业的现代化实 际上还没有真正步上 正轨,只是靠农民组
织起来的力量, 先解决粮食和温 饱问题。
——《我国农 村现代化进程的历史 思考》
二 改革开放30年的 今天 ★原因: 人民公社旧体制严重阻碍了农 村生产力的发展。 ( 四 ★内容: ◆实现“耕者有其权”到“耕者有其利”; 1.土地政策——以家庭联产承包为 ) 体 农 主要形式的责任制(集体所有, 村制 ◆由农业支援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 个体经营) 经改 2.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和 济革 非农产业。 ◆重在通过政策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依靠科技发展现代农业。 1.实现“耕者有其权” , ★影响: 1.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 解决了温饱问题,再 善了农民的生活,解放了农村 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 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2.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 社会化方向发展。
上世纪最伟大的红手印 新世纪划时代的决议
专题背景
1978—2008
上世纪最伟大的红手印
新世纪划时代的决议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高三专题复习——
备 专 考 题 价 知 值 识 预 结 估 构
点年,济,济七 重是生 问高此发都工届月点中产 重点知识: 题考专展对作三、内国关建 一、历史记忆中的昨天 1.结合建国后历次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的 。 题 作 新 会 中 1978 容 备 近系国 (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至 年改革开放前) 背景、内容和影响,把握不同时期政策调整 考必出形议全月,现的以 的历史联系; 的将了势的会份随代调来 二、改革开放 30年的今天 2.通过对建国后历次农村生产关系变革 成重 下先和党着史整党 重 ( 1978 的学习,感悟党的农村生产力发展观; 为要农后中的 部原对 点年以来的农村改革) 决村召央第 分本农 和 3.总结提炼建国后农村生产变革对当 热 定经开经十年的就村 前继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启示。 12 2008 2009

新高考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8单元模块总结课件(共18张PPT)

新高考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8单元模块总结课件(共18张PPT)

拓展深化
一、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变革

变革
原因
内容
结果
把农民从封建土地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 度的束缚中解放出 土地 后,新解放区的封建
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来,解放了农村生产 改革 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生
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力,为中国逐步实现 产力发展
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 把土地等生产资料转
农业
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
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 变为公有制,实行集
合作化
产力

体经营
变革
原因
内容
结果
人民 公社

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 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 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 进生产力发展
提高公有化程度 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
和扩大公有化规 性,阻碍了生产力发


家庭 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 联产 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 承包 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 责任制 改革的决策
在坚持公有制前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 提下,实行分户 生产积极性,推动了 经营,自负盈亏 农业生产发展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的转变
时期 具体表现
原因
核心内容
结果
从以社会主义公
实行和强化 对于进行工业化
有制为主体、多
新中国
照搬苏联模
种经济成分并
成立到
式;缺乏经
存,向高度集中
1956年
济建设经验
的计划经济体制
3.思想文化上: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 诞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技、文化、教育事业也蓬勃发展。生活时 尚、思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

建国后四次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建国后四次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开始)
• 虽然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确立了国家主 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但是, 1958年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随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运动广泛开展起来。 • 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一大二公”。一大是规模大;二公是公有 化程度高。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妨碍了农业生 产的发展。 •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人民公社被乡人民政府取代。
安徽凤阳小岗村订立“分田到户”字据
小岗村农民喜获丰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底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中对内农村改革的内容。在土地公有制的 基础上,实行“包产到户”,农民获得了土地使用权。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 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 自己的。”
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
时期 过渡时期
农业政策 土地改革
时间
影响
土地所有制形式
1950——1952 年 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 地 主 私 有 —— 农 底 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 民私有 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 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 分 田 ( 农 民 获 得 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 土地所有权) 件 农 民 私 有 —— 国 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 家和集体公有 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 合作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专题复习
建国后四次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大同六中
崔振华
1 建国后四次农村 生产关系的调整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演变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演变

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真正体现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兼 顾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体现了社会 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 到1982年,我国农村普遍推行了这一制度。
意义:使农民有了生
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克服过去分配中平均 的弊端,极大地调动 了他们的积极性。随 后,全国普遍实行以家 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 式的责任制
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 的演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农村发生了巨大
而深刻的变革,先后经历了土地改革、 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和包产到户四个 阶段。
一、土地改革(1950-1953)
背景:建国后,为了巩固政权和迅速恢
复国民经济,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 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在尚未进行土改的新解放区开展了轰轰 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
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首先揭开了
改革的序幕。这次改革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 为主要形式的多种责任制,包产到户,中心 目的是给农民以生产经营的自主权。
在所有制关系上:土地仍归国家集体所有,
农民只有经营和使用权,并要接受国家计划 的指导。
在经营方式上:体现了“统”“分”结合的
特点。
在产品分配方面: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
路线:土改中坚决贯彻“依
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 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分别 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 农业生产”的总路线,特别 是对富农经济采取了保护的 正确策略,加上走群众路线 和建立城乡最广泛的反封建 统一战线,从而减少了土改 的阻力,使土改工作进展顺 利。

土地改革 彻底废除 了封建剥 削的土地 制度,使 亿万人民 实现了 “耕者有 其田”的 千年梦想, 生产积极 性得到极 大提高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知识链接]1、土地改革。

(1)时间:1950年冬——1952年底。

(2)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新解放区三亿多人口强烈要求进行土地改革。

(3)依据: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4)核心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皆为私有)(5)历程:从1950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

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食其力。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6)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广大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务,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农业合作化运动。

(1)时间:1953年——1956年。

(2)原因: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3)方式: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工人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4)核心内容: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实现集体经营。

(5)历程:从1953年春,国家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穿凿列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1955年,政府回忆了农业合作化的步伐,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到1956年底,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6)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3、人民公社化运动。

(1)时间:1958——1978年。

(2)原因: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经验不足,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3)目的:建立人民公社是试图更快地向全民所有制、向共产主义过渡。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单元整合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单元整合

本课结束
思维导图·体系构建
主题归纳·纵横贯通
【纵向贯通】 纵向贯通一:新中国成立前后开放的区别
新中国成立前
背景
工业革命后,列强入侵,被 迫开放
内容 列强经济侵略,不平等
影响 沦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性质
被侵略的产物
新中国成立后
经济全球化趋势推动,独立 自主,主动开放
平等互利 综合国力显著提高
国家间正常交往,参与经济 全球化
【解析】选C。材料所述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安徽凤阳小岗村开始的,由 此可以得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受民间力量的推动,故C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经济 变革,故A不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民间的推动,故B不正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 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故D不正确。
【横向比较】 横向比较一:世界三种经济模式的不同
【拓展延伸】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原因 (1)从历史角度而言:是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关闭国门一定会脱离世界发 展的大势。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和吸收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可以加快 我国的发展。 (2)从世界角度而言: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国际化、全球化的必然趋 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基础战略。 (3)从改革目标看:对外开放能跟踪世界先进水平,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 入发展,完成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实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 资私有制的基础上
性 质
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加 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内在要求
依靠市场和价格配置资源和分配产品, 少量的国家干预
目 的
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由于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人们 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必然 导致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

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观的经济规律
内容: 一大二公(扩大公有化规模,提高公有化程度),办公办食堂
土地所有制性质:公有制
公有制
影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时间:1978年
地点:安徽理方式。实行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土地所有制性质:公有制
公有制
影响: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农村生产力大解放;农业农民收入提高
1.土地改革
时间:1950-1952
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内容:废除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土地所有制性质:私有制
私有制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农业合作化运动
时间:1953-1956
原因: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
工业化 的需要;农民有进行互助合作的需求
内容: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
影响: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建立,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土地所有制性质:私有制
私有制
3.人民公社化运动
时间:1958年
原因: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

高考历史复习课件:近现代中共土地改革措施(共19张ppt)

高考历史复习课件:近现代中共土地改革措施(共19张ppt)

(5)政策(主要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 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6)土地革命路线: ①内容: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 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 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②制定的依据:国内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即中国 人民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矛盾)。 (7)作用(意义):使广大贫雇农在政治上翻 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为保 卫胜利果实,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调 动了一切反封建力量(如贫农、雇农、中农、富 农、中小工商业者)。
7 、 人 民 公 8年)
(1)政策:小社并大社(片面追求一大二公)。 (2)特点:一大二公(一“大”指规模大;二 “公”指公有化程度高)
(3)影响:没有考虑我国当时生产力发展的客观 水平,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
规律,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他们建设社
(5)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从根本上消灭封建 势力。 (6)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 ,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发展 农业生产。 (7)作用(意义): ①解放区无地少地农民分得土地,激发了农民革 命和生产的积极性,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
②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 个可靠保证。
(3)含义:指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 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 经营,自负盈亏。农业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 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农民对 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4)实质: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前提下的经济 体制改革。 (5)最大的特点:适应了当时我国生产力发展 水平,符合我国国情。 (6)地位: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
(1)含义: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 革命中,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 地所有制的革命。 (2)背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蒋介石发 动围剿,中共在根据地开展的。 (3)原因:①封建土地所有制阻碍生产力发展 ;②是农民最根本的要求,也是中国民主革命和 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③只有进行土地革命, 才能调动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巩固和发展农 村革命根据地,取得战胜敌人的最基本条件。 (4)区域:革命根据地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课件经济体制改革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课件经济体制改革
(2)管理体制:对国有企业实行___政_企___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 生产经营___自__主_权___,实行经营________责__任_制___。 (3)分配方式:实行以_按劳分配_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
目标学法 预习探究
知识梳理
解放思想
归纳总结 当堂训练 经济建设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家庭经营
(2)请你就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尊重国情;大胆改革创新;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相结合;
知识网络
经 济 体 制 改 革
目标学法 预习探究 归纳总结 当堂训练
农村 城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体制 改革
①所有制形式 ②管理体制 ③分配形式
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 活力
1.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____________体制

实事求是
2.深化: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
_________________若干问题的决定》。
3.意义:有利于实现经济的_________改__革__开_放__和稳定高速增长,
对______________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目标学法 预习探究 归纳总结 当堂训练
学习目标
1.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2.知道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3.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重点难点
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难点: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
假设你是农民,在农业生产上需要哪些权力?
政社合一 统一经营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件(共24张PPT)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件(共24张PPT)
学习目标
1.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和作用;2.知道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3.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敢为人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
◑ 请你根据材料和吐槽大会的内容,说说改革为何先从农村开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
计划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
政企职责不分管的过多过死
吃“大锅饭”生产积极性低
没有经营自主权、缺乏活力
二、增强活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开始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3.改革内容
所有制结构
职权划分
当堂检测
1.[2023·黑龙江]“春联”可以折射出社会的风貌。1974年的一副春联:过年只有两斤米,压岁并无一分钱。20世纪80年代的一副春联: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中国农民生活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主要得益于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经济特区的建立2.[2023·山东]《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写道:“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展开。”材料中的“”应为A.农村 B.城市 C.国企 D.深圳
温故知新
1.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 2.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目的?结论?性质?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时间?内容(思想、政治、组织)?意义?4.全面拨乱反正中的最大典例是为谁平反?5.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的会议?
新课导入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分户经营
保证国家集体

专题三 聚焦社会热点(73张PPT)

专题三 聚焦社会热点(73张PPT)
息技术等)的考查。 角度三:创新型国家的建立需要政治制度改革创 新、经济体制创新,注重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举措、现代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角度的考查。 角度四:理解中国古代、近代教育的发展及特色, 梳理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阶段及特征。
上页 下页 返回
热点演练
点击进入word
上页 下页 返回
族前进的不竭动力。因而重视教育,大力发展科技事业,
倡导科技创新是中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重要举措。
上页 下页 返回
命题视角
角度一:古代中国科技的辉煌和落伍与新中国的科
技创新(两弹一星、东方魔稻、银河系列计算机、“神
舟”号飞船等)以及形成的航天精神。 角度二:对近现代西方的科技发展与创新(近代科学
技术革命、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相对论和量子论、现代信
上页 下页 返回
命题视角
角度一:长三角经济发展圈、珠三角和泛珠三角经
济圈、环勃海湾经济圈等东部发达地区近现代遭受的经济 政治侵略历史;中国人民的抗战与探索的史实、现代改革
开放的重大成果及经济发达的原因等方面。
角度二:从实施中部崛起战略角度理解古代经济重 心开始南移、近现代中部地区的中国人民抗争与探索的史 实及近代经济发展等方面。
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我们必须继续加强工作,多谋民生之 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 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
惠及全体人民,保证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上页 下页 返回
民生问题始终是古今中外的重大政治问题。每年的两 会热点之重就是民生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 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思想,也是我们 党在新时期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新理念,更是构建和谐

共和国史 PPT课件

共和国史 PPT课件
有益的探索:《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 整风运动,1960年的“八字方针”,1962年的 “七千人大会”,社会主义工业化在曲折中前 进,外交成就。
失误: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倾斗争。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年~ 1976年):“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带来了 深重的灾难的内乱。 “左倾”错误始终占 据统治地位。 在同“左倾”错误和林彪和 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斗争中在政治、经济、 科技、外交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
第二次:1957~1960年,由于大跃进、 “反右倾”的错误、自然灾害和苏联撕毁 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我国国民经济出 现了重大困难。1960年冬,党中央开始纠 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制定了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 国民经济进行了全面调整。1965年,调整 任务基本完成,国民经济全面转好。
二. 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探索
⑴(1949年~1956年)1949年,七届二中 全会决议和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 中国成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路线、方针的准备。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制定了 《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初步建 立了中共领导下的各党派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新中国成立,巩固人民民主政权(解放全国大 陆,建立各级地方政权,建国初期三大运动: 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三反”“五反”运 动)。
第三次:“文革”使党和国家遭到了 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1978年, 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了经验和 教训,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 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还作出了实 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党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后,国民生产总值均有大幅度提高, 工农业生产和科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三. 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探索 的几个问题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四次调整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四次调整

1.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四次调整:1.1950-1952年,进行土地改革,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即土地私有制2.1953-1956年,进行农业合作化运动,变土地私有为公有3.1958年开始人民公社化运动4.新时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土地公有的基础上,农民拥有使用权。

2.近代时期中国政府名称变化晚清政府(1840—1912),中华民国政府(1912—1949),这期间由于政治中心和掌握实际权力的政治派别不同,又分为南京临时政府(1912年1月1日,结束於1912年3月12日),北洋军阀政府(1912-1927),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

3.中国近现代史分期近代(1840--1949):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5.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1919年5月——1921年: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年——1923年:第一次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1924年——1927年:国民大革命1927年7月——1937年7月: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37年7月——1945年8月:抗日战争时期1946年6月——1949年9月:解放战争时期现代(1949-至今)1.1949-1956,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1953开始三大改造)2.1956-1965,十年建设时期(1956,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1966-1976,文化大革命时期4.1978-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4.中共领导军队名称变化1924-1927, 国民革命军1927~1937,中国工农红军1937~1945,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改为第十八集团军,但仍习惯叫八路)新编第四军1945至今,中国人民解放军5.中国近代国旗变化(大清龙旗) (五色旗) (青天白日旗)6.国共重要会议1.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国共第一次合作2.中共一大:(1921.7.23;上海→嘉兴南湖):决定成立中国共产党3.中共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汉口):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建国以来党和国家主要农村政策

建国以来党和国家主要农村政策

农业合作化


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 展的需要。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 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 行集体经营。 第一阶段是1949年10月至1953年,以 办互助组为主,同时试办初级形式的 农业合作社。 1954年至1955年上半年, 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第二阶段,初级 社在全国普遍建立和发展。1955年下 半年至1956年底,是农业社会主义改 造的第三个阶段,也是农业合作化运 动迅猛发展时期。
农业合作化评价




土改后的农村经济还是小农的个体经济,它在所有制的形式上和生产 能力上还是十分落后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进程越来越不适应。 因此,对个体农业进行改造,把小规模的小农经济改造为较大规模的 合作经济,是社会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客观 需要。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为解决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方面的一些 急迫问题,在当时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农业合作化相对于其他方案来 讲,确实是最佳选择。 问题在于合作化仅仅是组织和实现农业生产诸多形式中的一种,它不 应该成为一经建立就永世不变的、固定的、僵化的模式,更不应该把 合作化代表的方向看作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方向而不顾一切的将事物朝 着这个方向推向极端。 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工作过粗, 形式单一。严重伤害了群众利益 也伤害了社会主义的利益。
土地改革评价




土地改革的胜利,彻底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业生 产力,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 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 焕发了多数群众的生产热情,粮食生产得到增长,几乎满足了 群众生活,也极大支持了抗美援朝、剿匪等历史任务 然而,土改从本质上来说也仅仅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对于社会主 义国家而言,土地的重要生产资料的国有化是必然的,土改后不 到5年,全国农村公社化就使其彻底终结,中国耕地的国有化成 为唯一的道路 划分成份的标准有问题,镇压的依据缺乏,造成了群众对立, 扭曲了改革方向,有些人把个人仇怨和分浮财当作最好的事情, 兼具了专制朝廷的强权和造反农民的暴力,且手段和过程更加 激烈。有300万—500万的地主、富农被整死,如今想想当年遭 到镇压的这些人,穷就是善,富就是恶,那今天呢??

对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对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二、探索时期:
人民公社化运动
将土地有农业合作社所有变为人民公社所 有。 特点“一大二公”,与当时生产力水平到严重破坏
土地公有制(归集体所有), 农民可以承包土地,把农民的 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
三、改革开放时期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意义: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 性,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
对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 土地改革 地所有制,农民成为土地的 主人 意义:农民劳动积极性提高, 但劳动效率低下
一、过渡时期
农业合作化 土地归农民个体所有改 为归农业合作社所有, 运动
(三大改造)
即由农民土地私有制变 为集体所有制 意义:完成了对农业的 社会主义改造,促进了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 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人民公社被乡人民政府取代。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底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中对内农村改革的内容。在土地公有制的 基础上,实行“包产到户”,农民获得了土地使用权。提高了农民生产的 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 是自己的。”
主义初级阶段; • 3、知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 4、了解改革开放中农村改革的部分。
建国后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给我们的启示:
•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符合客观经济规 律。
• 2、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 • 3、农业政策的制定要保证农民的基本利益,实行惠农政
建国后四次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建国后四次农村 生产关系的调整
1 土地改革(1950——1952
年底)
2 农业合作化运动(1953——
1956年底)
3 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70年代末80年代初)
4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70年
代末80年代初——至今)
课标要求
• 1、了解土地改革运动; • 2、了解“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
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
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开始)
• 虽然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确立了国家主要 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但是,1958 年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 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随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运动广泛开展起来。
• 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一大二公”。一大是规模大;二公是公 有化程度高。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妨碍了农业 生产的发展。
策。
中考练兵:
• 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道: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 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左领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没
想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都散伙了。小说中描述的“拢合在
一起”和“都散伙了”分别是指
• A、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 • B、农业合作化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
• C、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业合作化运动(1953——1956)
• 根据1953年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的指导,我国开 展了“一五计划”(1953——1957年)和“三大改造”(1953—— 1956年底)。
• “三大改造”指的是对农业、合作社的办法,走集体化 道路。
• D、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复习提示:
• 注意把新中国历次土地生产关系的调整与俄国农奴制改 革、苏俄新经济政策、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和 罗斯福新政当中的农业措施等相关知识对比学习。把握 “农业政策的制定要保证农民的基本利益,实行惠农政
策”的道理。
谢谢聆听,祝你考试成功!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
• 开始标志: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 意义: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
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土地所有制形式变为农民土 地私有制,实现了上千年来农民“耕者有其田”的梦想);解放 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 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 另外,土地改革的完成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彻底完成 • 土地改革与西藏和平解放、稳定物价之战、抗美援朝一同构成了 “新中国巩固政权措施”的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