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审计及操作

合集下载

内部控制审计程序及其方法

内部控制审计程序及其方法

试论内部控制审计程序及其方法【摘要】内部控制审计的主要内容既是对构成内部控制的各个要素进行科学合理的综合测试与评价。

可以说内部控制审计既可以作为独立的审计项目组织实施,用以完善内部控制,也可以作为实施其他审计项目的一个程序或方法。

因此,想要更好的发挥内部控制审计的监督、控制职能,审计师在进行内部控制审计时应该采用适当审计程序及其方法,以确保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评估质量。

【关键词】内部控制审计;分析测试;程序;方法前言:内部控制审计有利于改善单位的经营管理,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益,是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实行的再控制。

以下笔者通过对内部控制审计内容的进一步分析、阐述了内部控制审计的实施方法和程序,以为内部控制审计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内部控制审计的几点重要内容1.1内部控制的具体含义内部控制审计已经经过了一段较长的历史时期,然而国内外学术界仍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内部控制审计定义。

我们就暂将广义的内部控制审计概念作为内部控制审计的定义,既可将内部控制审计作为其他的审计项目实施的一个方法或程序,借以确定内部审计的重点、方法和范围,确定其受依赖程度,也可作为能独立实施的审计项目组织,促进审计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内部控制审计主要是测试内部控制的合理、健全、有效和符合的特性并对其进行评价。

1.2对象及内容控制环境与活动、风险评估、信息监督等内部控制的要素就是内部控制审计的主要对象。

测试并评价内部控制的各个构成要素就是内部控制审计的主要内容:检查并对内部控制健全性做出评价;测试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对内部控制进行综合性评价判断其是否具有科学合理性;测试内部控制的实质性。

2内部控制审计的操作程序和实施方法审计师可利用通用的报告准则与外业实施内部控制审计,审计师必须具备可以完全胜任审计工作,在工作过程中时刻坚持谨慎性原则。

为了保证内部审计控制的质量,必须采用恰当方法和程序。

审计师应当根据评估和审计不同内容,采取不同的审计和评估方法。

内部控制审计及实务操作

内部控制审计及实务操作
“控制环境—控制系统—监督评价”此三要素是一个 相互联系、综合作用的整体,它们构成对处于变化中 的控制环境作出动态反映的整体框架。
该框架中,控制环境为控制系统提供支撑,监督评价 为控制系统提供保障,控制系统是整个框架的核心。
同时,控制环境和控制系统为监督评价提供信息和依 据,监督评价反过来影响控制环境和控制系统,为优 化控制环境和系统提供意见和建议。

当前我国内部控制审计的现状
1992年Coso委员会发布的《内部控制——整体 框架》报告所提出的由“三个目标”“五个要 素”组成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得到了国际普遍 的认可,成为最为权威的内部控制理论。
其强调的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基础,监督是内 部控制的实施保障等也引起了我国审计界的高 度重视,我国财政部2001年6月发布了《内部 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明确了 建立健全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基本框架 和要求。
2.避免超复核负载。主要是要弄清楚组织必须承担些什么风险, 有能力承担多大的风险。董事会对企业当局的风险管理能力具有 质疑能力,避免不稳健的经营策略。
3.成本效益原则。对风险管理措施的成本收益进行分析比较,合 理择用。
风险管理的步骤:通常包括七个步骤:确定范围、识别风险、分 析风险、评价风险、沟通与协商、检测和审核。
一个组织的控制环境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组织结构、组织文 化、信息与沟通系统。
组织结构是内部控制系统的实施载体;组织文化影响内部控制的 意识和理念;信息与沟通系统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必要条件。
控制系统,是指为合理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一系列政策 程序并实施相应的控制活动的整个过程。
树立好目标,使一切行动对准目标,保证目标的实现叫控制。所 以,要实施控制,首先要树立好控制的目标,这是控制系统的第 一个环节;但目标能否实现,还必须对组织存在与发展的环境中 可能发生的各种各样的风险正确地评估,这是控制系统的第二个 环节;针对组织的目标和可能存在的风险制定恰当的控制政策和 程序并使之有效实施,才能规避风险保证目标的实现,这是控制 系统的第三个环节。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内容与方法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内容与方法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内容与方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是指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机制的有效性、合规性进行评估和审查的一项工作。

其目的是为了确保企业能够有效管理风险、保护企业资产,以及促进企业经营的健康发展。

下面将详细介绍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内容和方法。

一、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内容1.内部控制制度评估内部控制制度评估是内部控制审计的核心内容之一、主要包括对企业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及其相关政策、规范性文件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行评估。

同时,还需要评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包括企业内部控制流程的严密性、信息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等。

2.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内部控制风险评估是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评估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风险,可以帮助企业识别和预防潜在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主要包括对企业业务流程和流程环节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控制措施建议的提出等。

3.内部控制流程审计内部控制流程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内部控制流程审计主要是对企业内部流程和环节的合规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评估和审计。

内部控制流程审计主要包括对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的规范性、业务流程环节的内部控制措施的有效性等方面的审计。

4.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评估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评估是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评估企业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可以了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在实际操作中的执行情况,以及是否存在效果不佳的问题。

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评估主要包括对企业内部控制执行人员的配备情况、内部控制执行过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等方面的评估。

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方法1.文件审查法文件审查是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查阅企业相关文件,包括内部控制制度文件、流程文件、内部控制执行记录等,分析文件的合规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评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

2.计算机辅助审计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法逐渐成为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要手段。

利用计算机辅助工具,对企业内部控制流程和执行情况进行自动化、精确化的分析和评估,提高审计效率和准确性。

内控制度审计(四篇)

内控制度审计(四篇)

内控制度审计第一部分:审计目的和范围引言:本审计报告旨在对企业的内控制度进行全面审计,评估其合规性和有效性,确保企业在运营过程中能够达到其设定的目标,并具备适当的风险管理和监督机制。

本次审计的范围包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流程、政策以及应用实施情况。

审计目的:1. 评估企业内控制度的设计、实施和运行情况;2. 发现内控制度存在的缺陷和弱点,并提出改进建议;3. 评估企业内控环境的稳定性和健康性;4. 确认企业内控制度的合规性和有效性。

审计范围:1. 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和实施情况的审计;2. 内部控制流程和政策的审计;3. 内部控制实施的有效性和合规性的审计。

第二部分:审计方法和过程审计方法:1. 文件审查:审查企业的内控制度文件和相关文件,包括制度文件、流程文件、政策文件等;2. 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企业员工对内控制度的理解和应用情况;3. 现场检查:检查企业内部控制流程的实际运行情况;4. 交叉审计:与企业内部审计团队进行交叉审计,获取他们的审计意见和建议。

审计过程:1. 确定审计目标和范围;2. 收集和审查相关文件;3. 进行问卷调查;4. 实地调研和现场检查;5. 分析和总结审计结果;6. 撰写审计报告。

第三部分:审计结果和发现1. 内控制度设计和实施情况:a. 内控制度的设计逻辑清晰,符合企业的运营需求;b. 内控制度的实施情况良好,员工普遍能够遵守制度要求;c. 部分制度存在设计缺陷,需要进行修订和完善;d. 部分员工对内控制度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加强培训和教育。

2. 内部控制流程和政策审计:a. 内部控制流程完整、规范,能够有效管理关键业务流程;b. 政策文件健全,但有部分政策在实施中存在问题,需要加强监督和执行;c. 部分控制流程和政策存在冗余和重复,需要优化和简化。

3. 内部控制实施的有效性和合规性:a. 内部控制实施的有效性较高,能够较好地防范和控制风险;b. 内控措施的合规性得到较为有效的保证;c. 部分控制措施存在滞后和落实不力的问题,需要加强监督和落实。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要点和方法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要点和方法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要点和方法内部操纵审计是以内部操纵为对象,在评审被审计单位内部操纵制度的基础上,抽查会计资料的内容、范围与程序,据以进行符合性与实质性测试的一种审计方法。

它是从传统的会计事项为基础的全面审计转化与进展过来的一种新型审计方式,不仅能够减少审计风险,而且还能提高审计质量与审计效益。

行政事业单位(包含行政单位,行政性事业单位、公益性事业单位与经营性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附属营业单位)内部操纵制度是否健全与有效,直接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与工作效率。

其中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内控管理过程中不一致程度地存在政府职能不够明确、行政管理效率低下、政府权力失控、经济活动部门利益至上、违规违纪、贪污腐败等情况。

只有强化政府的服务意识,创新政府管理体制,建设法治政府与服务政府,健全有效的内部操纵体系,实现内部操纵程序化与常态化,才能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与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与预防腐败发生,切实提高公共资金使用效率与公共服务效果,真正实现从“人治”管理向“法治”管理的转变。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操纵审计内容内部操纵是被审计单位为了合理保证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与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与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与效果。

内部操纵审计内容要紧包含被审计单位是否建立健全各项内部操纵制度,是否合法,有无违反国家、上级有关规定的条款,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与单位的实际情况,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经济活动的调整与管理要求的提高做进一步修改与完善。

制度与制度之间的衔接是否紧密协调,执行是否有效,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的。

内部操纵制度是否相互制约,是否建立健全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与相互监督机制,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的有关制度是否健全等。

内部操纵审计是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加强有效管理的必要手段,审计重点是对内部操纵各个操纵环节进行审查,目的在于发现制度操纵中的薄弱环节。

内部控制审计的要点及方法

内部控制审计的要点及方法

内部控制审计的要点及方法一、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概述内部控制审计指的是对企业内控制度的有效性与健全性进行测试与评价,以提升企业内控制度的健全程度。

随着我国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增长,国内外企业竞争力度的不断提升,我国企业也务必要对业务流程加以规范,严格防控内部风险。

具体来讲,应当构建完善的内控制度并利用内部控制审计来提供辅助效果。

因此,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正在逐步走上历史舞台。

二、软件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具体内容(一)内部控制环境审计审计工作面临的一个难题是内控环境难以直接被量化为若干指标,因此在审计软件企业内控环境时,首先需要明确审计范围,其次需要制定合理的审计标准。

企业内控环境是管理层对公司内控态度的一种体现,能够对基层员工的内控意识产生作用。

內控控制环境的具体内容应包含以下四点:一,经营理念和风格;二,人员选择和调配,人力资源政策;三,权责划分;四,监管层参与。

此外,许多企业也必须将企业文化纳入考量范围。

(二)业务循环审计企业的日常工作围绕着经营与生产两方面,而内部控制则应用在各个环节之中,涉及到风险防控、岗位设置以及资产管理等重要内容。

在达成企业战略目标的过程中,为了实现与之相对应的内部控制审计,需要采取综合性的办法,且需要保证审计工作的科学与有效,使最终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和合理性。

接下来具体介绍四类业务循环审计。

与销售相关的收款业务循环审计。

在该业务循环中,审计人员需要完成如下内容:一,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在销售和收款循环方面的内控制度,例如货物保管与货物发送是否实现了分离。

待充分了解上述内容后,审计人员可以采取以下测试方法:一,对与之相关的文件资料进行抽调检查,并详细询问发货制度的相关细节,进而明确企业内控制度的执行进度与执行程度;二,调查企业销售款项是否均已回收;三,对销售合同的规范性与准确性进行检测;四,对会计明细账的具体条目进行审核,判断账目准确性。

上述内控测试需要以审计底稿的形式来进行实施。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政策解读与操作指引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政策解读与操作指引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政策解读与操作指引》一、引言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政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企业内部控制是保障企业健康发展和资产安全的重要手段,而审计政策则是确保内部控制有效运作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政策进行深入解读,并提供操作指引,以帮助读者全面理解和应用该政策。

二、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和重要性1. 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和定义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管理层为实现经营目标,保障资产安全,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合规性而建立和持续运作的一系列机制和制度。

它涵盖了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制度、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等方面,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和保障。

2. 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良好的内部控制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它可以有效防范和降低风险,提高经营效率,增强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良好的内部控制也是企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提高企业的透明度和合规性,为各方利益相关者提供保障。

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政策的意义和内容1.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政策的意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政策是为了保障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运作情况,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和监督的制度和规范。

它的建立和执行有助于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加以改进和完善,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2.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政策的内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政策通常包括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和原则、审计程序和方法、审计报告的编制和提交、审计结果的跟进和整改等内容。

它要求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全面、系统的审计和评价,以确保其符合法律法规和管理要求,能够有效应对各类风险和挑战。

四、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政策的操作指引1. 制定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政策企业应当制定明确的内部控制审计政策,明确审计的范围、目标、程序和方法,以及责任人和时间安排等内容。

审计政策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企业特点和实际情况,确保符合企业的经营需求和管理要求。

2. 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在审计政策的指导下,企业应当组织内部或外部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进行全面、系统的审计和评价。

内部控制审计操作手册

内部控制审计操作手册

目录第一章获取审计业务约定书 (1)一、获取审计业务约定书 (1)二、内部控制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内容 (1)三、连续审计 (2)四、审计业务约定条款的变更 (2)五、业务约定书的文档记录 (3)第二章建立审计项目组 (3)一、项目小组成员的要求 (3)二、组建项目小组的考虑 (3)三、管理、指导、并监督项目小组 (4)四、项目小组成员的角色及责任 (5)第三章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6)一、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必要性 (6)二、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程度 (7)三、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主要内容 (7)3.1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 (7)3.1.1行业因素 (8)3.1.2 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 (8)3.1.3 其他外部因素 (8)3.2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性质 (9)3.3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 (10)3.4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 (10)13.5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 (11)四、了解IT在企业中的角色 (12)4.1了解IT复杂程度 (12)4.2了解IT对我们审计工作的影响 (13)五、如何了解企业及其环境 (13)5.1检阅相关信息 (13)5.2询问企业管理层及其他人员 (14)5.3观察及检查 (14)5.4信息来源 (14)六、确定重大错报风险 (15)七、工作底稿记录 (15)第四章利用专家的工作 (15)一、确定是否利用专家的工作 (16)1.1确定IT专家的介入程度 (17)1.2确定税务专家的介入程度 (17)1.3确定相关行业专家的介入程度 (18)二、利用管理层专家的工作 (18)2.1评价管理层专家的胜任能力、专业素养和客观性 (18)2.2 了解管理层专家的工作 (19)2.3 评价管理层专家的工作是否足以实现审计目的 (20)三、利用事务所的内部专家的工作 (21)四、利用事务所外部专家的工作 (23)五、记录审计工作 (26)第五章了解企业整体的内部控制 (27)一、企业层面控制的内涵 (27)二、企业层面控制对其他控制及其测试的影响 (28)三、了解和评价企业层面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 (29)23.1与控制环境(即内部环境)相关的控制 (30)3.1.1管理层的理念和经营风格 (31)3.1.2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的沟通与落实 (31)3.1.3治理层的参与程度 (32)3.2针对管理层和治理层凌驾于控制之上的风险而设计的控制 (32)3.3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过程 (34)3.4对内部信息传递的控制 (35)3.5对控制有效性的内部监督(即监督其他控制的控制)和内部控制评价 (35)3.5.1管理层是否定期地将会计系统中记录的数额与实物资产进行核对 (36)3.5.2管理层是否为保证内部审计活动的有效性而确立了相应的控制 (36)3.5.3管理层是否建立了相关的控制以保证自我评价或定期的系统评价的有效性 (36)3.5.4管理层是否建立了相关的控制以保证监督性控制能够在一个集中的地点有效进行(如共享服务中心等) (36)3.6集中化的处理和控制(包括共享的服务环境) (36)3.7监督经营成果的控制 (37)四、企业层面控制对其他控制及其测试的影响 (38)五、如何了解企业层面控制 (39)5.1了解企业层面控制的方法 (39)5.2审计证据的考虑和了解企业层面控制的范围 (39)六、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40)七、工作底稿记录 (40)第六章识别舞弊风险并确定应对措施 (40)一、识别舞弊风险的相关要求 (40)二、识别舞弊风险的主要程序及考虑因素 (41)2.1组织项目组讨论 (42)2.2就舞弊风险询问管理层和其他人员 (42)2.2.1询问管理层 (42)2.2.2询问内部审计人员 (43)32.2.3询问内部其他人员 (44)2.2.4询问治理层 (44)2.3考虑舞弊风险因素 (45)2.4考虑异常关系或偏离预期的关系 (45)2.5考虑其他信息 (45)三、识别由于舞弊而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 (45)3.1收入确认 (46)四、应对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 (46)4.1总体应对措施 (46)4.2特别措施 (46)五、应对管理层凌驾于控制之上的措施 (47)六、应对与关联方有关的由于舞弊而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的措施 (47)七、对审计其他方面的影响 (48)第七章确定重要性水平 (48)一、了解确定整体重要性水平需做的考虑 (48)1.1确定整体重要性水平时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展望与预期 (49)1.2整体重要性水平的恰当基准 (49)1.2.1是否存在特定会计主体的财务报表使用者特别关注的项目 (49)1.2.2被审计单位的性质、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以及所处行业和经济环境 (49)1.2.3治理层的看法和预期 (49)二、了解确定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需做的考虑 (50)三、了解确定实际执行重要性水平(可容忍误差)需做的考虑 (50)四、确定整体重要性水平 (50)4.1定义整体重要性水平时确定应用适当百分比的税前利润 (51)4.1.1上市企业或重要项目 (51)4.1.2非重要项目 (51)4.2当税前利润作为计量基准不恰当时确定应用适当百分比的计量基础 (51)4五、确定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 (52)六、确定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 (52)七、在审计过程中修改重要性水平 (53)第八章识别重大账户、重大列报及相关认定 (53)一、识别重大账户、重大列报及其相关认定 (53)1.1重大账户或列报 (53)1.2确定重大账户或列报的金额标准 (53)1.3确定重大账户或列报的性质考虑 (54)1.3.1重大账户或列报的性质确定 (54)1.3.2考虑已识别的固有风险 (54)1.3.3评价财务报表项目及附注的错报风险因素 (54)1.4有关账户的其他考虑因素 (55)二、确定相关认定 (55)2.1利润表科目的重要账户的相关认定 (56)2.2资产负债表重要账户的相关认定 (56)2.3与列报和披露相关的认定 (56)三、更新我们确定的重大账户或列报及相关认定 (57)第九章识别重大业务流程和重大列报流程 (57)一、识别业务流程 (57)1.1常规的业务流程 (58)1.2非常规的业务流程 (58)1.3估计的业务流程 (58)二、确定重大流程 (58)2.1确定重大业务流程 (58)2.2对重大估计业务流程的考虑 (59)2.3重大列报流程 (59)三、识别相关信息系统 (60)5第十章关于集团审计的特殊考虑 (60)一、了解集团及其环境、集团组成部分及其环境 (60)二、了解集团及其组成部分的内部控制 (61)三、集团管控风格的影响 (62)四、确定重要性水平以及可容忍误差 (62)4.1确定集团整体财务报表重要性 (63)4.2确定集团实际执行的重要性(可容忍误差) (63)4.3确定组成部分可容忍误差 (63)五、确定重要组成部分 (64)5.1根据规模确定 (65)5.2根据特定性质或情况确定 (65)5.3不重要组成部分 (65)六、识别重大账户、重大列报及其相关认定 (65)七、组成部分内部控制审计策略 (66)八、设定组成部分审计策略的标准 (66)第十一章了解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过程以及利用他人的工作 (67)一、了解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过程 (67)二、利用他人的工作 (68)2.1对专业胜任能力和客观性的考虑 (68)2.1.1专业胜任能力和客观性对可利用他人工作程度的影响 (68)2.2对利用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的特殊考虑 (69)2.2.1评价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69)2.2.2评价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性 (70)2.3利用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成果 (71)2.4确定利用他人工作的范围 (74)2.5测试由他人执行的部分工作 (74)三、工作底稿记录 (75)6第十二章评价企业层面控制测试 (75)一、间接的企业层面控制 (75)二、应对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包括董事会、管理层凌驾于控制之上的风险)的控制 (76)三、控制环境 (77)四、充当业务层面控制的直接企业层面控制 (77)五、工作底稿记录 (77)第十三章了解重大业务流程和重大列报流程 (78)一、考虑企业层面控制对重大业务流程和重大列报流程的影响 (78)二、识别重大业务流程和重大列报流程的关键流程 (78)2.1信息来源 (80)2.2询问 (80)2.3观察和检查 (80)2.4对服务机构的考虑 (81)三、在重大业务流程和重大列报流程中识别可能出错项 (81)3.1如何识别可能出错项 (82)3.2将可能出错项联系到相关认定 (83)3.3特别风险和可能出错项 (83)3.4 IT方面的可能出错项 (83)四、识别与审计相关的控制活动 (84)4.1相关的控制的种类 (84)4.2如何开始识别相关控制 (84)4.3对识别降低特别风险的控制的特殊考虑 (84)五、对了解不同性质的重大业务流程的具体考虑 (85)5.1重大业务流程的种类 (85)5.2相关控制活动 (86)5.2.1管理层对专家的利用 (87)75.2.3改变会计估计的方法 (87)5.2.4估计的不确定性 (88)六、对了解重大列报流程的特殊考虑 (88)6.1重大会计账户的列报 (88)6.2财务报表决算过程的列报 (88)第十四章执行穿行测试 (89)一、执行穿行测试 (89)1.1穿行测试的程序 (90)1.2与穿行测试过程中进行的询问相关的考虑 (90)1.3对穿行测试的结果得出结论 (91)1.4对控制有效性的初步评价 (91)二、穿行测试的特殊考虑 (92)2.1会计估计的流程 (92)2.2关于降低重大错报风险的控制的穿行测试的考虑 (92)2.3在执行穿行测试时利用他人工作 (93)2.4针对自动化程序里的数据和交易信息 (93)第十五章选择、测试内部控制 (93)一、选择拟测试的控制的基本要求 (94)二、选择拟测试的控制的考虑因素 (94)2.1选择适当的控制测试 (94)2.1.1控制的目标和分类 (95)2.1.1.1预防性控制和检查性控制 (95)2.1.1.2手工控制和自动执行的控制 (95)2.2确认已选测试的控制与审计相关 (97)2.3评估已选测试的控制是否充分敏感 (97)三、与控制相关的风险 (99)四、控制测试的程序的性质 (100)84.2观察 (100)4.3检查 (100)4.4重新执行 (101)五、控制测试的时间安排 (102)5.1期中测试的两种方法 (102)5.2是否测试被取代的控制 (103)5.3期中测试和前推程序 (103)5.4针对信息技术一般控制(ITGCs)和应用控制的前推程序 (104)5.5集团内部控制审计中实施前推程序的考虑 (104)六、控制测试的范围 (105)6.1影响测试范围的因素 (105)6.2抽样方法的一般考虑 (105)6.3样本参考量 (106)6.3.1测试人工控制的最小样本规模 (106)6.3.2测试应用控制的最小样本规模 (107)6.4追加控制测试 (107)七、执行内部控制测试 (108)7.1执行控制测试的一般考虑 (108)7.2审计证据质量的额外考虑 (108)八、评价控制偏差 (108)8.1确认控制偏差 (108)8.2确定控制偏差的属性 (109)8.3确定审计应对措施 (110)九、工作底稿记录 (110)第十六章了解和评价财务报告流程(FSCP) (111)一、了解和评价财务报告流程过程 (111)1.1财务报告流程了解程度 (111)91.2对财务报告流程进行了解的起点 (112)1.3了解和评价财务报告流程的程序 (113)1.3.1了解财务报告流程的子过程 (113)1.3.1.1编制试算平衡表并进行任何必要的合并 (113)1.3.1.2生成、授权和记录记账分录 (113)1.3.1.3编制财务报表及相关列报 (113)1.4识别可能出错项 (114)1.5识别和了解财务报告流程中的控制活动 (114)1.6初步评价控制的有效性 (115)第十七章了解、穿行测试、测试和评估IT一般控制 (115)一、信息系统审计范围界定 (116)二、信息系统环境中的控制测试 (116)2.1信息系统审计策略的确定 (116)2.2信息系统一般控制测试 (117)2.3系统应用控制测试 (119)三、控制测试底稿 (120)附件一信息系统环境复杂度判断指引 (120)附件二信息系统环境控制测试底稿 (122)第十八章评价内部控制缺陷 (123)一、控制缺陷的分类 (123)二、内部控制缺陷评价时的一般考虑 (124)2.1衡量缺陷严重性的标准 (124)2.2充分考虑缺陷组合 (124)2.3补偿性控制 (124)2.4考虑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结果 (124)三、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评价标准 (124)3.1定量标准 (125)3.2定性标准 (125)10四、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评价标准 (126)五、内部控制缺陷评价程序 (127)六、内部控制缺陷评价的特殊考虑 (130)6.1对信息系统一般控制的考虑 (130)6.2对企业层面控制缺陷评价的考虑 (131)6.3与其他缺陷一同进行评价 (131)6.4内部控制缺陷评价的其他关注领域 (132)七、内部控制缺陷整改 (132)八、工作底稿记录 (132)第十九章完成审计工作 (133)一、项目组内部讨论 (133)二、取得管理层的书面声明 (134)三、与企业沟通控制缺陷 (135)四、形成审计意见 (136)第二十章出具审计报告 (137)一、出具标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137)二、出具非标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138)2.1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138)2.2否定意见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139)2.3无法表示意见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139)三、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存在重大限制 (140)四、对期后事项的考虑 (140)五、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与财务报表审计报告的衔接 (141)11第一章获取审计业务约定书在内部控制审计业务开始前,我们应先确定我们已遵循了风险管理委员会拟订的《业务承接制度--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的接受与保持操作规程》,评估客户承接/保持程序的结论以确定其对我们审计风险评估及审计策略的影响,确定客户承接/保持决定是适当的。

企业内部审计实务操作指南

企业内部审计实务操作指南

企业内部审计实务操作指南第1章内部审计概述 (3)1.1 内部审计的定义与作用 (4)1.2 内部审计的基本原则与规范 (4)1.3 内部审计的组织架构与职责 (4)第2章内部审计程序与方法 (5)2.1 审计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5)2.1.1 确定审计范围与目标 (5)2.1.2 评估审计风险 (5)2.1.3 制定审计方案 (5)2.1.4 审计计划的实施 (5)2.2 审计证据的收集与分析 (5)2.2.1 收集审计证据 (5)2.2.2 分析审计证据 (5)2.2.3 评估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 (6)2.3 审计报告的编写与发布 (6)2.3.1 审计报告的编写 (6)2.3.2 审计报告的审批与发布 (6)2.4 审计决定的落实与跟踪 (6)2.4.1 落实审计决定 (6)2.4.2 跟踪审计决定的执行情况 (6)2.4.3 反馈审计决定的执行结果 (6)第3章财务审计实务操作 (6)3.1 财务报表审计 (6)3.1.1 审计目标 (6)3.1.2 审计程序 (6)3.1.3 审计内容 (7)3.2 现金流审计 (7)3.2.1 审计目标 (7)3.2.2 审计程序 (7)3.2.3 审计内容 (7)3.3 存货与固定资产审计 (7)3.3.1 审计目标 (7)3.3.2 审计程序 (8)3.3.3 审计内容 (8)第4章运营审计实务操作 (8)4.1 生产运营审计 (8)4.1.1 审计目标 (8)4.1.2 审计程序 (8)4.1.3 审计要点 (9)4.2 采购与供应链审计 (9)4.2.1 审计目标 (9)4.2.3 审计要点 (9)4.3 销售与收款审计 (9)4.3.1 审计目标 (9)4.3.2 审计程序 (9)4.3.3 审计要点 (10)第5章合规审计实务操作 (10)5.1 法律法规合规审计 (10)5.1.1 审计目标 (10)5.1.2 审计程序 (10)5.1.3 审计要点 (10)5.2 内部控制审计 (11)5.2.1 审计目标 (11)5.2.2 审计程序 (11)5.2.3 审计要点 (11)5.3 风险管理审计 (11)5.3.1 审计目标 (11)5.3.2 审计程序 (11)5.3.3 审计要点 (11)第6章信息科技审计实务操作 (12)6.1 信息系统审计 (12)6.1.1 审计目标 (12)6.1.2 审计程序 (12)6.1.3 审计方法 (12)6.2 信息安全审计 (12)6.2.1 审计目标 (12)6.2.2 审计程序 (12)6.2.3 审计方法 (13)6.3 数据分析与挖掘审计 (13)6.3.1 审计目标 (13)6.3.2 审计程序 (13)6.3.3 审计方法 (13)第7章人力资源审计实务操作 (13)7.1 人力资源管理审计 (13)7.1.1 审计目标 (13)7.1.2 审计程序 (13)7.1.3 审计内容 (14)7.2 薪酬福利审计 (14)7.2.1 审计目标 (14)7.2.2 审计程序 (14)7.2.3 审计内容 (14)7.3 培训与发展审计 (14)7.3.1 审计目标 (15)7.3.2 审计程序 (15)第8章项目审计实务操作 (15)8.1 项目立项审计 (15)8.1.1 审计目的 (15)8.1.2 审计程序 (15)8.1.3 审计要点 (16)8.2 项目执行审计 (16)8.2.1 审计目的 (16)8.2.2 审计程序 (16)8.2.3 审计要点 (16)8.3 项目验收审计 (16)8.3.1 审计目的 (16)8.3.2 审计程序 (16)8.3.3 审计要点 (17)第9章合同审计实务操作 (17)9.1 合同签订审计 (17)9.1.1 审计目标 (17)9.1.2 审计程序 (17)9.1.3 审计要点 (17)9.2 合同履行审计 (17)9.2.1 审计目标 (17)9.2.2 审计程序 (18)9.2.3 审计要点 (18)9.3 合同变更与解除审计 (18)9.3.1 审计目标 (18)9.3.2 审计程序 (18)9.3.3 审计要点 (18)第10章审计质量保证与改进 (19)10.1 审计质量控制 (19)10.1.1 审计质量控制概述 (19)10.1.2 审计质量控制要素 (19)10.1.3 审计质量控制措施 (19)10.2 审计问题整改 (19)10.2.1 审计问题整改的重要性 (19)10.2.2 审计问题整改程序 (19)10.2.3 审计问题整改的注意事项 (20)10.3 审计成果运用与持续改进 (20)10.3.1 审计成果运用 (20)10.3.2 审计成果共享与交流 (20)10.3.3 持续改进 (20)第1章内部审计概述1.1 内部审计的定义与作用内部审计是指企业内部设立专门机构或人员,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运用审计方法,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与执行、风险管理、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合规性等方面进行独立、客观的评估和监督的活动。

内控制度审计报告

内控制度审计报告

内控制度审计报告报告摘要:本次内控制度审计报告对公司的内控制度进行了全面的审计,包括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反馈等方面的内容。

审计结果显示,公司的内控制度总体上是完善的,能够有效地管理和控制风险,提高公司的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

但是在一些细节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完善。

建议公司在后续的管理中更加重视这些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内部控制环境:公司的内部控制环境整体比较良好,在公司管理层的重视下,各部门建立了较为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

公司高层对内控的重视程度较高,但是一些中层管理人员对内控重要性的认识较低,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员对内控的重视和理解。

二、风险评估:公司的风险评估制度相对完善,但是在风险识别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需要加强对外部环境的监控,及时识别和评估各类风险,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三、控制活动:公司的控制活动相对完善,各部门都建立了相应的控制措施,并能够按照内部控制要求执行。

但是在一些细节方面还存在问题,如一些操作人员未按照操作规程执行操作,操作记录不完整等。

建议公司加强对操作规程的宣传和培训,确保所有操作人员都能够按照规程执行操作,并完整记录。

四、信息与沟通:公司的信息和沟通渠道相对畅通,各部门之间能够及时交流和共享信息。

但是在一些关键信息沟通环节存在短板,需要部门间加强协作和信息共享。

同时,公司需要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及时向外界披露与公司经营相关的信息。

五、监督反馈:公司的监督反馈机制相对完善,内部审计、风险控制等部门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提供反馈意见。

但是部门间协作不够紧密,需要建立更加有效的协作机制,加强信息的共享和交流。

总结:基于本次内控制度审计的结果,公司的内控制度总体上是完善的。

但是在细节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完善。

建议公司加强内控意识的培养和宣传,完善流程和制度,加强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全员对内控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

内部控制审计及实务操作

内部控制审计及实务操作
内部控制缺陷可以分为设计缺陷、操作缺陷和监视缺陷。它们可能导致资产丢失、欺诈行为和财务报告的错误。
如何发现内部控制缺陷
发现内部控制缺陷的方法包括风险评估、流程分析和数据分析等。同时,内 部控制审计人员需要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
内部控制审计的工具和方法
内部控制审计使用的工具和方法包括流程图、问卷调查、抽样和检查等,以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合规性。
内部控制审计及实务操作
本演示将介绍内部控制审计,包括其概述、目的和意义,审计流程及要点, 工具和方法,以及案例分析等内容。
什么是内部控制审计?
内部控制审计是评估和监督组织内部控制体系的过程。它旨在发现潜在的风险并提供改进建议,以保护组架是指用于设计、实施和评估内部控制体系的准则和原则,并提 供一个结构来管理风险。
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的关 系
内部控制是企业风险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降 低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的影响。
内部控制审计的目的和意义
内部控制审计旨在评估和改善组织的内部控制体系,保护资产安全,提高运 营效率,确保财务报告的准确性。
内部控制审计流程及要点
1
筹备阶段
确定审计目标、范围和方法,并制定审
数据收集
2
计计划。
搜集和分析与内控相关的数据和信息。
3
风险评估
评估潜在风险,并确定内部控制改进建
报告编写
4
议。
撰写审计报告,提供改进建议和建议。
现代内部控制审计的挑战和机 遇
现代内部控制审计面临着技术发展、全球化业务和不断变化的风险等挑战, 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机遇来改进审计效果。
内部控制缺陷的分类和影响

审计及内部控制制度

审计及内部控制制度

审计及内部控制制度1. 引言审计及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有助于保障企业的财务状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它的主要目标是确保企业内部的交易和操作符合相关法规和公司政策,并帮助企业提升运营效率,降低风险。

2. 审计制度2.1 审计的定义审计是一种系统性的、独立的活动,通过收集和评估证据,以确定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2 审计的目的审计的目的是为了保障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以便相关利益相关方能够依赖这些报告做出决策。

2.3 审计流程2.3.1 计划阶段在计划阶段,审计师需要了解企业的业务、风险和控制制度,并制定审计计划。

2.3.2 流程评估阶段流程评估阶段是审计师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估和测试,以确定其有效性和合规性。

2.3.3 测试阶段测试阶段是审计师进行详细的财务数据测试,包括对账户余额和交易的验证。

2.3.4 报告阶段在报告阶段,审计师向企业提供审计报告,其中包括对财务报表的意见和建议。

2.4 审计师的责任审计师有责任保持独立性和专业性,在整个审计过程中遵守相关法规和审计准则。

3. 内部控制制度3.1 内部控制的定义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和运作的过程,通过提供合理的保证,以确保企业能够达到其目标。

3.2 内部控制的目的内部控制的目的是保护企业的资产、提升运营效率、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性以及遵守相关法规。

3.3 内部控制的要素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以及监督。

3.4 内部控制的实施企业应该制定内部控制手册,明确控制目标、控制活动和责任分配,并进行定期的自评和审计。

4. 审计及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审计及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它们有助于企业提高财务报表的准确性,降低潜在风险,并确保企业合规运营。

此外,它们还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好的运营效率和管理决策的基础。

5. 总结在企业管理中,审计及内部控制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它们有助于保障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确保企业的运营合规,并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

企业内部控制及其内部审计

企业内部控制及其内部审计

企业内部控制及其内部审计【摘要】企业内部控制及其内部审计是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本文首先介绍了企业内部控制及内部审计的基本概念和关系,阐述了内部控制的定义、要素,以及内部审计的定义、职责、程序与方法。

接着详细探讨了内部控制的目的与意义,以及内部控制评价与改进的重要性。

最后总结了企业内部控制及内部审计的重要性,未来发展方向,以及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措施。

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内部控制及其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为企业提供更加有效的管理和监控手段,进一步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和风险管理水平。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定义,要素,目的,意义,职责,程序,方法,评价,改进,重要性,发展方向,挑战,应对措施。

1. 引言1.1 什么是企业内部控制及其内部审计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通过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建立有效的业务流程和内部监督机制,以达到预防、发现和纠正错误、不当行为及欺诈行为,保护企业资产安全、促进财务信息真实可靠和维护企业长期利益的管理活动。

而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审计方法和手段对企业内部机制和运作过程进行独立全面、客观、及时、关键的验证和评价,以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效率,为企业风险管理和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企业内部控制及其内部审计是企业治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和工作流程进行有效监督和审计,有助于提升企业经营管理的规范性和透明度,确保企业内部运作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企业内部控制及其内部审计也有助于提升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预防和应对内部外部风险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威胁。

企业需要不断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和内部审计机制建设,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稳健经营。

1.2 为什么企业需要内部控制及内部审计企业需要内部控制及内部审计主要是为了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和提升经营效率。

内部控制可以帮助企业降低经营风险,防范和减少各类风险的发生,保护企业财产和财务数据的安全。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要点和方法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要点和方法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要点和方法境的变化、单位经济活动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做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制度与制度之间的衔接是否紧密协调,执行是否有效,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的。

内部控制制度是否相互制约,是否建立健全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机制,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的相关制度是否健全等。

内部控制审计是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加强有效管理的必要手段,审计重点是对内部控制各个控制环节进行审查,目的在于发现制度控制中的薄弱环节。

1、责任控制制度。

责任控制制度是以确定经济组织内部各部门、各环节、各层次及其人员的经济责任为中心的内部控制制度。

它由工作岗位责任制和各部门、各环节、各层次的责任制两方面组成。

这种制度主要是检查各种岗位责任制赋予各职能部门和经办人员的责任是否达到分工明确,职责分明的目的。

通过将各项内部管理制度与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相对比,检查和评价各项内部管理制度与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是否相一致,能否满足部门职责要求和管理需要,是否存在制度性缺陷与管理漏洞等问题。

2、内部牵制制度。

内部牵制制度为了保证会计资料的正确性、可靠性及保护财产而形成的一种制度。

它主要检查会计事项的处理或不相容职务是否遵循必须经过两个以上人员或部门的原则,以防止差错、舞弊的发生。

重点关注货币资金管理制度和财务报销制度,包括货币资金业务岗位责任,货币资金业务不相容岗位分离、制约和监督,货币资金收支控制,现金日记账登记与核对,银行账户管理、资金管理关键岗位的稽核等方面有无制度规定;财务报销管理中支出审批权限和报销审核、不相容职务分离等方面有无控制制度等。

3、会计控制制度。

会计控制制度是指经济组织为了保证会计数据的正确和可靠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方法,主要是各种凭证的记录、传递,资金的使用,债权债务反映,会计报表编制等各个环节的控制和程序。

主要是通过账证、账账、账表之间的相符关系,检查会计数据的可靠性;通过账实核对检查账实是否相符,以保证会计数据的真实性;通过严格的复核审批制度,以保证会计业务处理的合法性;通过定期编制计算平衡表检查所有数据的正确性等。

食品公司内部控制审计的方法与实施

食品公司内部控制审计的方法与实施

食品公司内部控制审计的方法与实施食品公司内部控制是保证企业运行有效性和可靠性的关键环节。

内部控制审计是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估,确保企业能够按照规定和最佳实践操作。

本文将介绍食品公司内部控制审计的方法与实施,以帮助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审计。

1. 内部控制审计的目的与重要性内部控制审计的目的是评估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以及发现潜在的风险和问题。

通过审计,企业能够识别风险,并采取措施来控制和管理这些风险,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规范性。

审计还可以提供独立的评估,帮助企业管理层改进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2. 内部控制审计的方法(1)风险评估:审计师应通过风险评估的方法了解企业的风险情况,包括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和潜在的问题。

这有助于审计师确定审计的重点和方法。

(2)程序测试:审计师应基于风险评估结果,进行程序测试以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合规性。

这包括对关键流程、制度和控制要点进行测试,例如采购流程、销售流程和资金管理制度等。

(3)文件复核:审计师应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文件进行复核,确保其与实际操作相符合,并符合法规和最佳实践。

这包括对政策、制度文件、合同等进行复核,并与相关人员沟通以理解其编制和执行情况。

(4)数据分析:审计师可以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对企业的财务和业务数据进行分析,以发现异常情况和潜在的风险。

通过分析数据,审计师可以评估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在数据处理和报告方面的有效性。

3. 内部控制审计的实施步骤(1)确定审计目标与范围:企业需要与审计师沟通,明确审计的目标和范围,包括要审计的流程、制度和关键控制要点。

同时,还要确定审计的时间表和资源需求。

(2)收集相关信息:审计师需要收集与审计相关的信息,包括企业的内部控制文件、财务和业务数据等。

这些信息对审计师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合规性至关重要。

(3)进行风险评估:审计师应通过风险评估的方法,评估企业的风险情况,确定审计的重点和方法。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一、审计目的和范围审计目的是为了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评价和审计,以确定其有效性,发现潜在的风险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本次审计的范围包括企业的财务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成本控制制度、资金管理制度以及其他与内部控制相关的制度和流程。

二、审计方法和依据审计采用综合性的方法进行,包括对企业现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的调查与评价、内部控制的实际操作情况的观察与检查、内部控制记录的审阅,以及与企业相关人员的沟通与交流。

审计依据包括国家法律法规、财务会计准则、企业制度、规章制度和其他相关文件。

三、内部控制的评价结果根据我们的审计工作,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了全面评价。

整体上,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相对完善,基本能够保障企业的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1.财务制度方面:企业的财务制度完备,规定了各项财务活动的程序和流程,能够明确责任和权限,并对重要财务决策进行了相应的控制。

但在实际操作中,发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制度执行不严,如一些财务记录的填写不规范、审批流程不严密等。

2.财务管理制度方面:企业建立了一套完备的财务管理制度,明确了各项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和步骤,能够有效监控资金流入和流出的情况。

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了一些资金管理工作控制不严,如未及时进行资金审计、资金监管不到位等。

3.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方面: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较为完善,明确了会计核算的原则和规范,能够有效监控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

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了一些会计核算的错误和遗漏,如未及时对收入和支出进行核对、未将各项费用明细核实等。

4.成本控制制度方面:企业的成本控制制度相对完善,规定了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的相关要求和步骤,能够对成本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

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了一些成本控制措施不完善,如对成本支出的监控不严格、成本费用的核算不准确等。

四、改进建议根据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评价,我们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和考核,确保制度能够得到有效贯彻和执行。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政策解读与操作指引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政策解读与操作指引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政策解读与操作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政策解读与操作指引】一、引言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政策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围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政策进行深入探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涵和操作指引。

二、内部控制审计政策解读1. 内部控制的定义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实现经营目标,有效管理和控制业务活动的过程。

它包括制度、规范、程序和方法等多种管理工具,以确保企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同时防范各种风险和不当行为。

2. 内部控制审计政策的重要性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政策是保障企业正常运营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它有助于规范企业内部管理活动,提升管理效率,降低风险,防范损失,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 内部控制审计政策的组成内部控制审计政策主要包括内部控制标准、内部控制程序、风险管理和控制、内部监督和自查等内容。

这些内容综合构成了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政策的框架,对企业内部各项活动进行了全面规范和控制。

三、内部控制审计政策操作指引1. 制定内部控制审计政策企业应根据自身经营特点和行业要求,制定适合自己的内部控制审计政策。

这一政策应当充分考虑企业的内外部环境、管理目标和资源配置,确保政策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2. 内部控制审计政策的实施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明确内部控制责任部门和人员,并对其进行培训和考核。

要不断监督和改进内部控制,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

3. 内部控制审计政策的评估企业应定期对内部控制审计政策进行全面评估和审计,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和改进。

要与外部审计机构合作,接受外部审计,不断提高内部控制审计政策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四、总结与回顾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政策的建立和实施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它不仅是管理者的责任,也是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过程。

只有不断完善和落实内部控制审计政策,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政策的建立和执行至关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因此,每个不同的经济组织的内部控制是有差别的, 任何教科书上的或者其他的现成经验都只能作为借 鉴之用而不能照搬照抄,具体的经济组织只能是根 据自身的特定情况制定自己的控制目标、原则、采 用适合自己组织、机构、人员、资源配置状况的的 风险评估模式和控制措施、程序与方法。
❖ 目标是控制的最高宗旨,是控制的出发点和归宿, 没有目标就无所谓控制。
监督与评价,是指队对内部控制系统运行效果和质量的 检查、督促和评价。
❖ 一个有效的控制应该是带有反馈回路的闭环控制过程, 通过关注某个时点的结果并将信息及时反馈传递给控 制主体,以纠正偏离目标的差错,这就是监督。
❖ 评价,是定期对涉及内部控制的各项经济业务、内部 机构和岗位在内部控制上存在的问题与缺陷提出改进 意见、建议,使内部控制更加完善有效。
❖ 一个组织的控制环境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组织结构、组织文 化、信息与沟通系统。
❖ 组织结构是内部控制系统的实施载体;组织文化影响内部控制的 意识和理念;信息与沟通系统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必要条件。
❖ 控制系统,是指为合理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一系列政策 程序并实施相应的控制活动的整个过程。
❖ 树立好目标,使一切行动对准目标,保证目标的实现叫控制。所 以,要实施控制,首先要树立好控制的目标,这是控制系统的第 一个环节;但目标能否实现,还必须对组织存在与发展的环境中 可能发生的各种各样的风险正确地评估,这是控制系统的第二个 环节;针对组织的目标和可能存在的风险制定恰当的控制政策和 程序并使之有效实施,才能规避风险保证目标的实现,这是控制 系统的第三个环节。
控制环境是整个控制系统的基础,没有它,其他要素就 成了空中楼阁。任何一个组织(企业或公司)的控制 环境都要受其组织结构、组织文化以及信息与沟通系 统的影响,反过来它又影响着业务流程、员工控制意 识、具体控制活动及其监督活动的效率和效果。
内部控制本身是一个过程,它不能局限于一些手段和 方法的表现形式。
❖ 法老统治时期的古埃及就存在内部控制的萌芽,如: 赫曼霍特墓石记载(《蒙哥马利审计学》P7)
❖ 古罗马时代,会计帐簿的设置和分类已有了发展,同 时记帐方法有了很大改进,其中突出的表象为:“双 人记帐制”即:一笔经济业务发生同时由两个记帐员 同时分别在各自的帐簿上记载,最后定期由第三者将 两个记帐员所记的帐对比考核,审查有无作弊和差错 以达到控制财产收支目的;此外,还强化了财产的支 出检查和复核制度以及限制授权与批准。
❖ 在古代中国的西周时期也有了内部控制的思想,《周 礼》中的有关记载,宋代理学家朱熹在《周礼理财之 所出》中指出:“虑夫掌财,用财之吏,渗漏乾(音 干)设,或者容奸而肆欺……于是一毫财赋之出入, 数人之耳目通焉”既是说:考虑到掌管和使用财赋的 官吏可能进行贪污盗窃,弄虚作假,因而规定每笔财 赋的出入要经过几个人的耳目,以达到相互牵制的目 的。为此著名的史学家迈克尔.查特菲尔德教授评论道: “在内部控制,……方面,周代在古代是无与伦比 的。”(迈克尔.查特菲尔德《会计思想史》P86)
《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试行后,我国财会和审计实践者 积极进行了探索,逐步对企业治理、管理控制、管理 信息系统、企业文化等进行了研究和实践,逐步认识 到了“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简称三论)对企 业管理和内部控制以及企业的发展关系重大。
三论提示我们: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必须建立健全相关机 构,确立董事会在内部控制框架构建中的核心地位, 必须完善内部审计的机构与科学定位以及内部审计资 源配置,抓住关键因素:组织机构、人员管理、业务 程序的控制,同时,不能忽略控制环境的治理。
为监督与评价提供信息和依据
组织结构



组织文化

控 –控 控制目标制
经常性监督





督 与 评 价
风险评估

信息与沟通系统
影响控制环境
控制活动 影响控制系统
定期评价
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 序 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总称。
❖ 控制环境分为七个方面:管理哲学与经营方式经营风格、组织结 构、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人力资源及人事政策和程序与实务、 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式方法、内部审计部门、外部影响。
当前我国内部控制审计的现状
❖ 1992年Coso委员会发布的《内部控制——整体框 架》报告所提出的由“三个目标”“五个要素”组 成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得到了国际普遍的认可,成 为最为权威的内部控制理论。
❖ 其强调的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基础,监督是内部控 制的实施保障等也引起了我国审计界的高度重视, 我国财政部2001年6月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 范——基本规范(试行)》明确了建立健全和完善 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要求。
❖ “控制环境—控制系统—监督评价”此三要素是一个 相互联系、综合作用的整体,它们构成对处于变化中 的控制环境作出动态反映的整体框架。
❖ 该框架中,控制环境为控制系统提供支撑,监督评价 为控制系统提供保障,控制系统是整个框架的核心。
❖ 同时,控制环境和控制系统为监督评价提供信息和依 据,监督评价反过来影响控制环境和控制系统,为优 化控制环境和系统提供意见和建议。
❖ 按照这一理解,内部控制虽然随着上世纪40年代作为 专用名词广为流传,为各国管理者所重视和运用并开 始风行世界,但其缘由却早在公元前就有萌芽。
❖ 据《圣经》记载,公元前1800年—公元95年时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有 内部控制的形式,如对财产实行的双重保管,对称职、 诚实官员的需求,以及约束财产使用和职责分工的问 题。
内部控制发展缘由
❖ 内部控制(INTERNAI CONTROL)是社会发展到一 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组织强化内部管理和满足社会的 需要而不断得到丰富发展的。著名的学者塞缪尔.约翰 逊将它定义为:“由一个职员保管的登记簿或帐册, 可由他人逐项检查。”
❖ 内部控制的核心内容主要是:授权与批准以及不相容 职务的分离与相互牵制监督检查。
内部控制与风险导向审计问题
❖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2001年1月1日实施了《内部审计实 务标准》将机构的内部审计工作导向了风险审计的轨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