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阳县王家洼杀锣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阳县王家洼杀锣鼓
杀锣鼓,又名百面锣鼓。流传于韩原一带(韩城龙亭和合阳王家洼),至今几百年,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王家洼的杀锣鼓以东同蹄村最为出名,又曰“同蹄锣鼓甲天下”。
起源:韩原曾为元代西北重镇,杀锣鼓历史悠久,其起源可追溯到元代初期。元灭金后,蒙古骑兵为欢庆胜利,敲锣打鼓,而成为一种军鼓乐。后来群众沿袭模仿,成为民间鼓乐。杀锣鼓的不少曲段仍具元代遗风。
服饰:清一色的黑色斜襟长衫,穿右袖、露左臂形如蒙藏大袍,扎腰带;一色青黛鞋裤,头戴元代宫廷官帽。
阵列:一队锣鼓有大鼓一面,小鼓2面,小锣2至3面,大锣数10面,大铙数10副。鼓居中央,锣、铙分列两行,受两个指挥竿指点,阵容庞大。
曲调:王家洼杀锣鼓是一种类敲击类元曲,有轻重缓急高低之分。分三节,序曲,也叫“三齐王乱点兵”、“沙场点兵”;正曲,也叫“文武魁”、“二龙戏珠”、“杀场操戈”;尾曲,也叫“收兵回营”。
特点:节奏分明,鼓乐喧天,气势磅礴,声闻数十里。百面锣,随大鼓,铙钹隔,手锣补,看花哨,数小鼓,看气势,像猛虎。静的时候万籁俱静,针掉到地下都能听见,令人毛骨悚然、窒息。紧的时候似黄河咆哮,如万马飞奔,血光剑
影、杀声震天、人头落地。
姿势:锣手每人都背着用彩带、纸花装饰的宽面竹片,竹片从背部弯至左肩前,上端有钩,系挂大锣。行进间则移步转身击锣,开始了一种有规则的舞步,显现出美妙的舞姿。每一击锣,行进一步,往返无穷。锣手其实是一个古代的弓箭手,身背箭带,表演的是箭手回头曲膝射雁之势。敲钹的姿势也是多种多样,极具观赏性:俯身向下,两钹大合;仰身向上,手臂打开;侧身弓步,耳边斜击;并腿直立,胸前碰撞。他们的神情严肃坚毅、目光灼灼凌厉,汗从额上,脸颊,下巴滚下,在阳光中变成了剔透璀璨的钻石。但力和声、形和气却丝毫不减、丁点不乱。铙手是刀斧手,左手持盾,右手持刀。变换的姿势如同刀斧手左突右杀,有挡有杀,若把铙换成刀斧,能让人感受到冷兵器时代战场的气息。鼓手恰似蓄势待发的大战场面。一时力敲鼓面,一时轻抚鼓边。一时奔腾向前,一时呐喊助威,是整个战场的施号员。摇杆子的则是战场上的两员猛战,一会排阵、一会叫阵,一会会战,极尽战场雄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