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 龙登高 张洵君:海外华商近年投资中国的强势成长与深刻变化

合集下载

华人华侨企业投资计划

华人华侨企业投资计划

华人华侨企业投资计划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华人华侨开始积极参与国际投资,寻求更多的商机和发展空间。

经济全球化给我国企业带来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给我国企业带来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给我国企业带来的挑战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对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本文就中国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策略进行探讨,提出中国企业抓住全球化机遇和迎接全球化挑战、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六项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经济全球化的概念最初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

经济全球化指的是全球经济活动被纳入一个以计算机、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联结起来的全球性网络,在全球范围内寻求生产资料、信息、资金、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和重组。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使得世界各国的经济活动日益冲破各个国家、各个区域原有的孤立、封闭状态,而呈现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世界各国的经济逐步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经济全球化给我国企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诸多机遇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压力,如果我国的改革开放、我国的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承受住这些压力,就是一种机遇;反之,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机遇和挑战共存,就看我们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给我国企业带来的机遇经济全球化给我国企业界提供了诸多发展机遇:1、为我国企业界与国际接轨提供了有利条件。

加入WTO,我国获得了130多个成员国家(地区)无条件提供的最惠国待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不断降低的优惠以及与贸易有关的优惠待遇;2、有利于打破国内某些行业的垄断行为,激发国有企业的竞争意识,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让消费者得到更优质、更便宜的服务;3、有利于优先发展优势产业。

经过50年的建设,中国建成了一个相对完备的工业体系,中国在轻工、纺织、家电、重化工等加工业都具备了相当的竞争力。

今后,依据巨大的本土市场,在劳动密集和中间技术制造业,以及部分高技术产业如软件业中,中国仍将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全球化有可能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I4、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地位;5、有利于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和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提高劳动生产率;(二)经济全球化给我国企业造成的挑战1、我国和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将难以消除。

高速发展与冲动冒进——对中国企业近年海外并购的探析

高速发展与冲动冒进——对中国企业近年海外并购的探析
但 是 . 以上 态 势 加 以 冷静 的分 析 , 对 以下 问题 却不 可忽 视 :
素 复 杂 , 国许 多 企 业 跨 国并 购 在 经 过 随 后 的 市 场检 验 后 , 为 业 中 能 界 广 为称 赞 的成 功 并 购 典 型仍 然 较 少 , 来 自有 关部 门 的 数 据 , 据 中 国 企业 国外 并 购 效 果 良好 的 不 到 3 % ,而 令 人 瞩 目的是 ,0 8年 O 2o 我 国 企业 海 外 并 购 的损 失 已 总共 达 到 约 2 0 00亿 元 人 民 币 。
业均 呈 现 了快 速 增 长 的 势 头 。 另外 , 了 并 购 总额 持续 上升 。 比 除 同
增速 明显 加 快 外 . 单 宗并 购 交 易 额 也 在 不 断 增 大 , 0 其 仅 8年 就 有 四起 并 购 个 案 分 别 超 过 1 O亿 美 元 .而 0 9年 的超 过 1o亿 美 元 的 0 多起 大宗 并 购 案 已 不 为稀 奇 。 外 并 购 的 取 向 也 日趋 多 样化 , 了 另 除 关 系 到 国家 经 济 命 脉 的 资 源 类 产 业 , 些 具 有科 技 、 牌 、 道 和 一 品 渠 市场 份 额 等 各 类 优势 的 国外 企 业 纷 纷 被 中 国企 业 看 中 ,在 过 去 两 年 的 国际 并 购 市 场上 , 处 可 以看 到 中字 号 的身 影 , 以说 中 国 企 到 可 业 的海 外 拓 展 已 经发 展 到 了一 个 可 喜 和 崭 新 的 阶 段 。
家 论 坛
高 速 发展 与冲 动 冒进
对 中 国 企 业 近 年 海 外 并 购 的 探 析
华 东理工大学商学院 刘禹琦
随着 3 0年 改 革 开 放 带 来 的 巨 大 成 果 和 继续 改 革 的进 一 步 深 入 . 及 我 国 对 wr 以 o规 则 的 逐 渐 适 应 , 年 来 中 国企 业 正 越 来 越 近

中国经济转型下的侨资企业经营:国际竞争下走向新格局

中国经济转型下的侨资企业经营:国际竞争下走向新格局

中国经济转型下的侨资企业经营:国际竞争下走向新格局作者:张洵君龙登高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4年第16期摘要:近年来,侨资的深刻变化和重大发展,政府部门(尤其是侨务部门)积极引导,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海外华商以自身优势利用国际资本市场,推动了侨资传统产业的资本形成与技术升级,新侨企业的前沿技术研发应用的市场机制的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侨资企业的突出作用。

侨资科技产业将继续增长,留学归国人员将进入一个高峰。

关键词:侨资企业;华商研究;海外华商中图分类号:F27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02一、“侨资企业”发展概述“侨资企业”是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由华侨、外籍华人、港澳同胞在中国内地投资兴办且其资本占投资总额25%以上的企业。

家族研究著名学者李新春认为,“海外华人家族企业在近二十年的成功主要在于在中国大陆的直接投资”。

政府部门(尤其是侨务部门)的作用、中国转型经济体制架构(包括资本市场)、侨资企业所处行业的市场特征、侨资企业的系统组织能力、技术创新及市场应用,都是决定侨资科技企业竞争和成长的关键因素;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推动了侨资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新侨企业的前沿技术研发应用的市场机制的形成。

许多留学创业人员、有海外背景的创新人才,顺应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结合中国国内的生产组织要素,致力于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在各产业领域贡献出丰富的创新成果;而在产业与金融结合相辅相成的过程中,许多有海外经验的华人创业投资家携科技风险资本,助推侨资科技企业成长和发展。

侨资科技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布局具有领先性,许多侨资(含港台中的侨资)科技企业在产业链分工中处于关键环节,具有相当的行业影响力和经营示范效应。

在各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各产业中的分行业,细分市场,都广泛分布着侨资企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太阳能、LED、生物产业链中的典型侨资企业相当多的侨资企业在发展历程中得到风险资本的扶持。

中资企业海外收购潮起云涌 三大变化令人关注

中资企业海外收购潮起云涌 三大变化令人关注

中资企业海外收购潮起云涌三大变化令人关注2012-2-13 5:13:51 来源: 2012年02月12日 15:47:01 新华网新华网上海2月12日电(记者何欣荣)新年伊始,中国企业发起一连串重磅海外收购:山东重工3.74亿欧元获得全球豪华游艇巨头意大利法拉帝集团75%的控股权;三一重工3.24亿欧元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广西柳工斥资3.35亿元人民币收购波兰企业HSW的工程机械事业部;国家电网以3.87亿欧元收购葡萄牙国家能源网公司25%的股份……知名的品牌、先进的技术以及核心的资产,一系列炫目的收购案例,似乎预示着中国企业的海外收购正在进入一个新阶段。

双重使命龙年开年之际就出现如此密集的并购交易,难免给人一种“龙腾虎跃”的感觉。

但事实上,中国企业的海外收购潮,从去年就已经开始。

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今年初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并购活动共计5364宗,相比2010年增长5%。

其中海外收购207宗,规模约为429亿美元。

报告指出,中国本土投资者的海外收购活动持续活跃,收购宗数与并购规模都达到历史新高。

其中,有16宗收购规模超过10亿美元。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宋泓认为,这与欧债危机的爆发有一定关系。

欧债危机让国际市场流动性捉襟见肘,不少海外企业处于低估值阶段,从投资角度来看,是难得的并购好时期。

我国政府部门也表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继续加大对欧洲的投资。

因为欧洲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帮助欧洲就是帮助我们自己。

“从援欧的方式看,除了购买优质国债,收购欧洲企业资产也是重要一部分。

”北京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所所长王志乐认为。

宋泓指出,考虑到中国制造业正在面临转型升级压力,收购资产的意义更为彰显。

比如山东重工对法拉帝的收购,瞄准的就是中国船舶工业的一大软肋。

造船业观察人士王旸说,中国船厂能建造世界最大吨位的散货船,也能建造技术含量最高的液化天然气船。

但是,生产不了大型邮轮和豪华游艇,因为这两者需要很好的舒适性和极高的内饰标准。

“海归”为中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和活力

“海归”为中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和活力

“海归”为中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和活力海归(Returning Overseas Chinese)是指曾经在国外留学或工作并返回国内的中国人。

自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子选择出国留学,并在世界各地取得优秀的学术成果或职业成就。

这些海外留学归来的人才,被称为“海归”,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中国经济增添了动力和活力。

首先,海归为中国经济带来了最新的科技和管理经验。

他们在国外学习期间,接触到了先进的科研和管理理念,获得了最新的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

这些知识和技能,可以应用于中国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中。

海归经过国外的学术和职业训练,具备了较高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能够为中国企业带来新的理念和方法,推动中国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

其次,海归对于促进中国与国际交流合作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他们在国外留学或工作期间,与当地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合作关系。

回国后,他们能够利用自己在国外积累的人脉和资源,促进中外企业以及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海归的回归不仅带来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也为中国企业与国外市场对接提供了机会,推动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合作与发展。

再次,海归为中国的创业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越来越多的海归选择在国内创办自己的企业,推动了中国的创业浪潮。

他们在海外经验丰富,关注全球市场,善于寻找商机和突破创新。

同时,海归的创业也吸引了国内的投资和资源,形成了良性循环。

海归带来的创业潮,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使中国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

最后,海归也为中国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提供了重要的渠道和机遇。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的不断深入,中国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海归作为具有国际视野和背景的人才,成为中国引进外国人才、培养中国人才的重要桥梁。

通过吸引和培养海归,中国可以更容易地获得更高水平的人才,从而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海归为中国经济发展增添了动力和活力。

《资本大暴涨:探寻背后的深层逻辑》

《资本大暴涨:探寻背后的深层逻辑》

《资本大暴涨:探寻背后的深层逻辑》一、资本大暴涨现象初现近期,中国资产市场可谓风起云涌,资本大暴涨现象令人瞩目。

A 股市场在短时间内呈现出大幅上涨的态势,涨幅惊人。

9 月 30 日午后,大 A 继续狂飙突进,上证指数突破 3300 点后一路走高,最终收盘时涨幅达到了惊人的 8 个点。

这意味着差不多相当于两只股里就有一只涨停,99.5% 的成份股涨幅都在 3 个点以上,投资者们仿佛在这一刻找到了财富的捷径。

与此同时,上交所交易系统也出现了宕机现象。

9 月 27 日,沪市股票交易出现异常,成交确认缓慢。

上交所两度发布公告,先是上午 11:00 称“正在就相关原因进行排查”,再是傍晚之时发布致歉公告。

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出现故障并不鲜见,此前全球多家证券交易所出现宕机事件,近几年发生的频率明显增加。

今年 3 月份,纳斯达克股份有限公司表示,因技术故障,其交易所的盘前交易一度中断超过两个小时,之后所有系统恢复正常运行。

此次上交所宕机事件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也让人们开始思考背后的原因。

除了 A 股市场,中国资产的其他领域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

恒生科技暴拉 6%,港股互联网 ETF(513770)飙涨超 7%。

科网方向势如破竹,节节攀升,猫眼娱乐、同程旅行联袂涨超 10%,商汤、哔哩哔哩双双涨逾 8%,阿里健康、京东健康、金蝶国际、粉笔等个股大幅跟涨。

消息面上,今日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一步经济工作。

会议强调,要努力提振资本市场,大力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打通社保、保险、理财等资金入市堵点。

外资方面,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加大引资稳资力度,抓紧推进和实施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等改革措施,进一步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两大利好突袭也为中国资产的全线暴涨增添了动力。

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重点提出了持续优化资本市场生态、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着力完善各类中长期资金入市配套政策制度三方面举措。

华人华侨对中国对外投资的贡献分析

华人华侨对中国对外投资的贡献分析

华人华侨对中国对外投资的贡献分析近年来,中国对外投资逐渐增加,其中华人华侨对中国对外投资的贡献不容忽视。

华人华侨的一系列行动,推动了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步伐,帮助了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壮大,同时也促进了华人华侨的和谐社会建设。

华人华侨在中国对外投资中的重要性华人华侨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崛起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华人华侨的“凝聚力”不可估量。

在中国对外投资中,华人华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华人华侨有着丰富的海外经验和渠道资源,对投资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更高的责任感,对企业的管理和实践更为严谨和有效。

而且,华人华侨不断在发挥影响力。

华人华侨通过各种方式,包括投资、出资、并购,以及建立自己的公司和企业,来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华人华侨为中国的对外投资提供了稳定的支持和重要的推动力。

华人华侨在推动中国对外投资中的作用华人华侨不仅对中国对外投资有着重要的贡献,而且在这方面也拥有着巨大的潜力和优势。

首先,华人华侨在政府间交流和谈判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能够帮助他们克服各种障碍,旗帜鲜明地代表祖国利益,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良好形象和国家形象。

此外,华人华侨在国际上不断发挥影响力。

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口碑、信誉和经验来赢得外界的信任和合作。

这不仅有助于华人华侨的创业和发展,还有助于促进中外公司之间的合作和双赢局面的实现。

华人华侨的投资机会和收益华人华侨在中国对外投资中,不仅提供巨大的支持,还能够获得巨大的收益。

首先,华人华侨能够通过海外投资获得更多的商业机会。

通过海外投资,华人华侨可以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开发出更多的商业机会,同时提高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和商业价值。

此外,华人华侨也可以从海外投资中获得更高的回报。

华人华侨在海外投资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可以获得高额的投资回报,同时也可以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和成长。

结论华人华侨对中国对外投资的贡献不可忽视。

他们在推动中国对外投资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创业和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机会和更高的收益。

产业经济学第一章-导论

产业经济学第一章-导论
第二节 产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三)深化阶段(1970年至今)
提出了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论述了企业内部分工和社会分工的关系,解释了产业内的专业分工和垂直一体化现象。 讨论了厂商的最佳规模。认为最佳规模取决于许多难以观察和计量的因素,创造性地提出了用“生存者技术”原则来确定最佳厂商规模的观点:即凡是长期竞争中得以生存的规模都是最佳规模。
第二节 产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三)深化阶段(1970年至今)
研究产业组织问题中显示了以下几个特征: 在研究方向上,不再强调市场结构,而是突出市场行为。 在研究方法上,主要运用数学方法以及博弈论建立一系列的理论模型,以此来研究企业行为。 对经济福利问题的分析较为深入,有许多独到之处。
绩效 价格、生产效率、分配效率、公平、产品质量、技术进步利润
政府政策 规制、反垄断、进入壁垒、税收和补贴、投资激励、就业激励、宏观经济政策
第二节 产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二)形成阶段(1930-1970年)
费歇尔(A.G.B. Fisher),三次产业分类法 克拉克(C. G. Clark), “配第—克拉克定理” 霍夫曼(W.G.Hoffmann), “霍夫曼定理” 列昂惕夫(W.Leontief),投入产出分析
第三节 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01
02
所以,西方的产业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其主要目的在于研究市场运行,即产业(市场)内部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注意:这里的“产业”就是狭义的产业,即“市场”。
第三节 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产业组织 产业结构 产业关联 产业布局 产业政策 其中,产业组织理论居于中心地位
第二节 产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深化阶段(1970年至今)

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涵,这些因素可以延长“滑梯”平台,避免过早进入“滑梯”路径。

对于2018年经济发展,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教授从宏微观数据表现、业界视角进行了回顾与分析,认为全球经济“再现”下行风险,但展望2019年,风险将也是契机,我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改善、制造业投资回暖、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等因素将促进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

中央民族大学校长黄泰岩教授从消费的角度探析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未来路径:我国的消费能力在上升、消费结构上严重依赖进口等。

企业ESG与机构投资者持股

企业ESG与机构投资者持股

企业ESG与机构投资者持股目录一、内容概括 (2)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意义 (3)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二、文献综述 (6)2.1 ESG投资概念及发展历程 (8)2.2 机构投资者的定义与特点 (9)2.3 ESG投资与机构投资者持股的关系 (10)2.4 文献评述与研究空间 (12)三、理论分析 (13)3.1 ESG投资理论基础 (15)3.2 机构投资者投资理念与策略 (17)3.3 ESG投资与机构投资者持股的互动机制 (18)四、研究设计 (20)4.1 研究假设 (21)4.2 模型构建 (22)4.3 变量定义与数据来源 (23)4.4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24)五、实证分析 (25)5.1 实证模型选择 (26)5.2 实证结果 (27)5.3 结果讨论 (28)5.4 稳健性检验 (29)六、结论与建议 (30)6.1 研究结论 (31)6.2 对企业的建议 (32)6.3 对机构投资者的建议 (33)6.4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34)一、内容概括本文档旨在探讨企业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与机构投资者持股之间的关系。

我们将介绍ESG投资的概念及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我们将分析机构投资者在ESG投资中的角色和行为,以及他们如何影响企业的ESG表现。

我们将讨论企业如何通过提高ESG绩效来吸引和留住机构投资者,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长期价值创造。

ESG投资的背景和趋势:分析全球范围内ESG投资的发展趋势,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在ESG投资方面的政策和法规。

ESG投资的重要性:阐述ESG投资对企业价值、风险管理和长期竞争力的重要性,以及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开始关注ESG投资。

机构投资者的角色和行为:分析机构投资者在ESG投资中的决策过程、投资策略和评估方法,以及他们如何影响企业的ESG表现。

企业ESG绩效与机构投资者持股的关系:研究企业ESG绩效与机构投资者持股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企业价值和长期竞争力的影响。

中国资管的历史性机遇

中国资管的历史性机遇

中国资管的历史性机遇
张少婧
【期刊名称】《国际融资》
【年(卷),期】2015(000)003
【摘要】在以"依法治国与资产管理市场改革"为主题的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第三届年会上,交通银行资产管理中心总裁马续田指出,中国资产管理与全球领先水平差距巨大,必须抓住人民币国际化等历史机遇,稳步迈向国际化、全球化。

他说中国资管行业遥望全球巨人中国国内银行理财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十年时间从零到15万亿人民币,平均每年增长40%。

但是与全球的资产管理巨人相比,还有非常大的差距。

通过以下几个指标可以看出来。

一是AUM的规模。

目前中国国内银行最大的资产管理规模两万多亿人民币,相当于三千多亿美元。

【总页数】2页(P57-58)
【作者】张少婧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紧抓历史性窗口机遇加速现代化天津建设——借鉴日本横滨在首都圈发展中的经验 [J], 龚娜
2.紧抓历史性窗口机遇加速现代化天津建设——借鉴日本横滨在首都圈发展中的经验 [J], 龚娜;
3.中国资本市场的深刻变革与商业银行的历史性机遇 [J], 仇高擎
4.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中国方案与世界的“历史性”机遇——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J], 禚明亮
5.中日韩推进“自贸伙伴关系”,是中企的历史性机遇 [J], 任慧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_从华南到北美_新视野下的美国华人移民研讨会_综述

_从华南到北美_新视野下的美国华人移民研讨会_综述

2010年9月第3期华侨华人历史研究Overseas Chinese History Studies September 2010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殎殎殎殎No.3动态信息“从华南到北美:新视野下的美国华人移民研讨会”综述万晓宏(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东广州510631)2010年6月9日,“从华南到北美:新视野下的美国华人移民研讨会”在香港大学开幕。

此次会议由研讨与考察两部分组成,研讨在香港大学举行,考察在素有“美国华侨之乡”的广东五邑侨乡展开。

参加研讨的学者共有30位,分别来自北美、香港和中国大陆,三地人数各占三分之一。

他们的专业涉及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经济学、政治学和文化学等学科。

研讨会主要从跨国主义的理论视角,就200年来在华南地区和北美之间的人员流动、资金往来和文化交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根据参会论文的主题和内容,本次研讨会的议程分为8个专题:19世纪的美国华人网络与形象、美国华人的中国性和美国化、穿越边境与跨国主义、五邑侨乡研究、美国华人政治与文化、美国华人身份与认同、美国华人移民与跨国文化和当代美国华人的跨国生活。

从会上发言和讨论来看,本次研讨会的论文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选题新颖,观点明确。

据笔者观察,美国华人研究发展到今天,宏观的历史轮廓和热点问题都已非常清晰,要发现新视角并提出新观点不容易,但这次提交会议的论文,选题和观点都具新意。

例如,美国德克萨斯大学澳斯汀分校路乐康教授的文章“1872—1881年新英格兰地区留美幼童的美国化”,以新英格兰地区的当地报纸和档案资料为依据,从同化论的视角探讨早期留美幼童在该地区的长期生活中美国化的程度。

作者认为,幼童留美计划中途夭折有许多潜在原因,但幼童的美国化是该计划突然中止的主要原因。

到留美幼童被集体召回时,他们在新英格兰地区已生活了6 9年,在文化上的美国化速度确实在显著加快,但并不是完全美国化。

例如他们并没有剪掉辫子;许多幼童信仰基督教,但并没有受洗。

五道口金融学院优秀师兄师姐简介及经验分享

五道口金融学院优秀师兄师姐简介及经验分享

五道口金融学院优秀师兄师姐简介及经验分享1984蔡重直以学生身份,在1984年合肥中国第二届金融年会上提出建立中国金融市场,合肥会议因此被认为在中国金融改革历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金融市场“蓝皮书”“随着年纪的增长,越来越觉得没有保留一本‘蓝皮书’是一个遗憾。

”蔡重直说的是那本由他起草的当年轰动一时的《中国金融改革战略探讨》,蓝色封皮,油墨印刷,印数不超过300册。

在1984年于合肥召开的第二届中国金融年会上,蔡重直和他的两个同学齐永贵(后改名“孟天”,曾创办海南汇通信托有限公司,任董事长)、波涛(现就职中国社科院)一起上台,面对整个金融界的前辈和泰斗,发布了他们的这份“蓝皮书”,后来,合肥会议因此被认为是中国金融市场改革的发端。

蔡重直与他的老师刘鸿儒住在一个小区的前后楼,20年过去,二人仍有隔窗相望的机会。

1984年,蔡重直31岁。

作为五道口的第二批学员(与第一批相差半年,可以同时毕业),他已经在这里学习了2年。

那时候,中国的农村经济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城市经济改革随即展开。

金融领域在探讨财政和银行的权力关系,对于银行能不能发放长期贷款争论不已。

蔡重直认为这些问题很无聊,没有抓住整个社会改革的方向。

但方向究竟是什么,他还没有完全想清楚。

1984年4月的一天,蔡重直躺在床上听广播,武汉大学的一个教授撰文呼吁把武汉建成全国的商品贸易中心。

蔡如遭重击:一个真正走向市场的银行体系与自上而下纵向的中国银行体制不同,它应该是横向的,就像一个汇集四方的大市场—中国应该建立金融市场。

蔡重直讲述故事有着非凡的耐心,这与他的学弟戴志康明显不同。

经过更为细致的思考,一直处于激动状态的蔡重直用了一个晚上写出了一份提纲。

第二天,是五道口同学们每周一次交流思想的读书会。

蔡重直的想法让他的同学们非常震惊。

辩论(可查阅那个时代人们对真理的热情)之后,大家得出结论:这是个好东西。

魏本华(现任国家外管局副局长)平常不大说话,英语很好:“老蔡,这个东西应该给中国金融界一个BIGSHOCK!”一个星期后,第二届中国金融年会将在合肥召开,魏本华建议“老蔡”把提纲拿到会上去说:“咱们同学一起去,这样力量大一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6月第2期华侨华人历史研究Overseas Chinese History Studies June 2013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殎殎殎殎No.2华商研究海外华商近年投资中国的强势成长与深刻变化龙登高丁萌萌张洵君(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北京100084)[关键词]比较研究;华商研究;海外华商;侨资企业;外商投资[摘要]论文分析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侨商与外商在华投资格局的大变动情况、侨资强势成长的原因以及中国经济转型下的侨资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走向新格局的现状和特点。

认为海外华商对中国大陆的投资,近八年来强势增长,亚洲华商在中国外商直接投资中的比重逐年稳定上升;欧美日韩企业对华投资的比重则在下降。

海外华商平均投资额也大幅度增加,超过欧美日韩企业的水平。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受世界经济大环境特别是全球FDI 趋势的影响,也与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密切相关,还与海外华商的投资与经营特点相关。

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日益本土化的趋势使侨资企业全面融入中国经济脉动之中,一批华商品牌在中国本土成长起来。

国内外资本市场的发展,推动了侨资传统产业的资本形成与技术升级,侨资科技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异军突起。

侨资企业优胜劣汰,呈现新的格局与国际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162(2013)02-0030-08[收稿日期]2013-03-21;[修回日期]2013-04-11[作者简介]龙登高,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华商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华商、侨资企业;丁萌萌,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博士生;张洵君,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博士生。

Recent Strong Growth of Overseas Chinese Investments and Its Profound Impact LONG Deng-gao DING Meng-meng ZHANG Xun-jun (Center for Chinese Entrepreneur Studies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China )Key words :Overseas Chinese Entrepreneurs ;Overseas Chinese investment ;FDI in China Abstract :Overseas Chinese investment in China has undergone a U-turn since the 1980s.It accounted for about 80%of China'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1980s ,but slid to 34.4%by 2005,and then rose to 66%by 2011.In contrast ,non-Chinese foreign investments ,including those from Americans ,Europeans ,Japanese ,and Korean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China joined the WTO in 2001but soon rapidly declined.The authors of this article analyze this phenomenon ,and conclude that the superiority of Overseas Chinese entrepreneurs over their non-Chinese competitors i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s attributable to their adaptability to China'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their efforts in business localization ,and their expansion into new industries of high technology.在中国外商直接投资(FDI )中,海外华商与欧美日韩等外商是两大主要来源。

三十多年来,二者在对华投资中此消彼长,经历了曲折变化。

20世纪80年代,海外华商几乎一枝独秀;1992年03邓小平视察南方以后,中国外资迅猛增长,其中尤以欧美日韩等外商的大举投资最为引人注目,改变了侨资独大的格局。

[1]这种趋势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 之后进一步强化。

欧美日韩对华投资的重要性日益增强,而海外华商的比重和重要性趋于下降。

这一印象如此强烈并合乎逻辑,以至于人们忽视了最近七八年来的重大变化:那就是海外华商投资的大幅度增长,在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中的比重逐年稳定地上升并重新主导中国外资的强劲发展。

不了解这一变化,将无从动态地把握中国外资企业的总体格局及其变动。

如果不重视这一现象并进行比较研究,将会忽略海外华商在中国大陆投资企业的成长及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贡献,同时会忽略欧美日韩对华投资额减少及其比重大幅度下降的危险信号,从而无法有针对性地调整外商投资政策与华侨华人政策。

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一直致力于海外华商在中国大陆的投资企业,关注并跟踪研究这一现象。

受国务院侨办的委托,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近年完成了基于全国侨资企业普查工作的研究报告“中国侨资企业数据库的开发与应用”,自2008年以来研究和撰写了四辑“中国侨资企业发展年度报告”。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论述海外华商与欧美日韩等外商在华投资的重大变化,并探讨2005年以来海外华商在中国大陆投资比重迅速上升的原因及这些现象带来的启示。

一、大分流:华商与外商在华投资格局的大变动改革开放之初的20世纪80年代,海外华商在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中占百分之七八十的绝对主导份额。

这一比重在1992年之后逐年下降,1994年约为64%。

图1清晰地显示出1994—2011年侨资与其他外资变动的大分流,香港、澳门及新加坡华商等东亚华商作为侨资企业①的代表,欧、美、日、韩投资商则为其他外商的代表,两条曲线的走势耐人寻味。

以2005年为界,欧、美、日、韩对华投资在中国FDI 总值中的比重在1994—2005年呈逐年上升趋势。

具体来看,1994年为20.19%,次年达25.1%。

2001年中国加入WTO ,欧、美、日、韩企业的投资进一步增加,2003年达33.2%,2004年、2005年继续维持这一水平,与东亚华商在FDI 总额中所占比重相当。

然而,这一趋势从2006年开始发生逆转,欧、美、日、韩企业投资比重逐年下降。

2006年欧、美、日、韩企业对华投资的比重降至26.45%,低于东亚华商,2007年更急跌至18.39%,2010年降至14.29%,2011年进一步探底。

但这一严峻态势未被社会、媒体、学界和政府所全面把握,人们似乎还一味沉浸在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不断上升的乐观图景之中。

图1以港澳及新加坡为代表的东亚华商与欧、美、日、韩投资商在中国大陆外商直接投资中的比重变化图表制作: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原始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13①本文中的“侨资企业”是指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由华侨、外籍华人、港澳同胞在中国内地投资兴办且其资本占投资总额25%以上的企业(不含国外及港澳中资机构在境内的投资企业)。

经由香港投资内地的资本与企业,不少来自东南亚华商。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近年来侨资企业的强势成长。

一方面,香港和新加坡是海外华商的经济之都,两地对中国大陆的投资绝大部分由海外华商完成,其投资额基本可以代表中国侨资的水平。

东南亚华商亦经由这两个金融中心与经济都市走向中国大陆,直接来自东南亚各国的投资并不多。

另一方面,北美等地华商对中国的投资,其统计数据不便获取,在侨资中的比重亦不高,对侨资整体的估计有限。

因此,我们以港澳与新加坡的数据来观察海外华商对中国的投资,即中国侨资数据的总体水平。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香港与新加坡以外的侨资无足轻重。

事实上,根据“中国侨资企业数据库”资料显示,2004年侨资企业的来源地排名中,美国高居榜首,达4456家,远远超过第二位的新加坡(1602家)和第三位的是日本(1399家),而第四至第六位的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分别为600 800家。

[2](一)1998—2005年侨资低迷不振,西方企业对华投资引人注目东亚华商在中国大陆的投资额,1994年为215亿美元,1997年增至245.6亿美元。

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及香港政局变动等因素的影响,此后十年一直处于低迷阶段,2006年才开始回升,如图2所示。

图2华商投资额及其在中国FDI总额中的比重(1994—2011)图表制作: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原始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在海外华商投资中国的十年低迷期,中国FDI总额大体仍处于上升阶段。

虽然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曾有三年陷入低谷,但2001年中国加入WTO当年便回升。

2002年以527.4亿美元超过1997年的523.8亿美元,这主要得益于欧美及日韩企业的投资增长。

在这一时期,海外华商投资额占中国FDI总额的比重逐年下降,如图2所示,从1994年的63.4%下降至1997年的46.9%,2005年降至最低点34.4%。

新加坡对华投资的变动也大体相似。

如图3所示,从1994年的11.8亿美元迅速增至1996年的28.1亿美元,1998年达到峰值34亿美元,在中国FDI 总额中的比重也高达7.49%。

此后逐年回落,2004年探底至20亿美元,同年在中国FDI的比重亦低至3.3%。

1998—2005年期间,海外华商在中国外商直接投资中的比重呈下降之势,这一现象甚至主导了社会与媒体对侨资企业的印象,而且几乎没有改变,以至于近七八年来侨资企业发生的新变化,人们很少注意到,更没有人进行分析。

(二)2006年以来,海外华商对中国大陆的投资强力反弹2006年以后,海外华商投资终于走出十年的低迷,投资额迅速上升,2007年增至315亿美元。

此后屡创新高,2008年达460.5亿美元,2010年飙升至666.5亿美元,2011年更达到772.8亿美元。

海外华商对中国大陆投资总量从2006年的231亿美元迅速增至2011年的772.8亿美元,在短短五六年间增长3倍多。

海外华商投资额在中国FDI总额中的比重也迅速上升,2008年已接近50%,2011年达到66.6%(如图2所示)。

新加坡对华投资额2007年达31.8亿美元,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中仍上扬至44.3亿美元,2010年达到54.3亿美元,2011年更达61亿美元(如图3所示),这一数值超过欧、美、日、韩23任何一个国家当年对华的投资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