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山地质
山西砖窑沟矿区冶镁白云岩矿床特征
山西砖窑沟矿区冶镁白云岩矿床特征李亚非【摘要】山西省岢岚县砖窑沟矿区冶镁白云岩矿位于岚漪镇砖窑沟村一带,所在区域为吕梁山北段.该区域分布大面积沉积地层,地层多为单斜构造.区内断层构造较少,主要有北西向断层和北东东向断层.冶镁白云岩矿体赋存于该区域沉积岩地层中,利用科学有效的地质工作手段及方法,通过仔细深入的研究,认识到矿体的形态特征、矿床特征以及地层构造特征.区内整体为一单斜构造,该矿床为原生沉积矿床后期受断层影响,矿床内部存在小褶曲为单斜构造.【期刊名称】《矿产勘查》【年(卷),期】2018(009)006【总页数】5页(P1212-1216)【关键词】岢岚县;冶镁白云岩;矿床特征;山西【作者】李亚非【作者单位】山西地宝能源有限公司,太原03004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9.230 引言矿产勘查是一项科学的实践性活动,其勘查的过程是运用地质科学理论与多种勘查技术手段、方法对矿床(矿体)各个方面的特征进行观察研究,力求正确认识和客观反映其规律性的过程。
勘查原则是勘查工作规律的抽象与概括,是指导各类矿床勘查工作的共同基础(杨云保等,2007)。
对某一矿床的认识过程不可能一次完成,而是随着勘查工作的逐步开展,资料的不断累积,认识才会不断深化。
所以,地质勘查工作必须依照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稀而密、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这一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
坚持这一工作原则既可避免盲目勘查和施工,也可促使对矿床客观、科学研究和认识过程的加速进行。
1 项目概况该项目勘查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岚漪镇砖窑沟村一带,为吕梁山北段,属中低山区。
行政区划隶属岢岚县岚漪镇,岚漪镇有铁路直通朔州市。
工作区东北侧有209国道、S46高速(五保)公路通过,勘查区交通十分便利。
勘查区内地质矿产研究程度偏低,解放前,地质工作者很少涉足该区。
20世纪70年代,山西省地矿局区调队进行过区域地质调查,同时进行矿产调查。
吕梁运动
燕山运动编辑燕山运动侏罗纪和白垩纪期间中国广泛发生的地壳运动。
从一亿三四千万年前开始,到6500万年前左右,在地史上主要属于侏罗纪末到古近纪初这段时期。
在我国许多地区,地壳因为受到强有力的挤压,褶皱隆起,成为绵亘的山脉,北京附近的燕山,是典型的代表。
地质学家把出现在这个时期的强烈的地壳运动,总的叫做燕山运动。
中文名燕山运动外文名Yanshan movement含义中国广泛发生的地壳运动时期侏罗纪和白垩纪期间由来以北京附近燕山为标准地区而得名条件燕辽生物群向热河生物群发生更替目录1简介2对燕山运动的研究3形成条件1简介编辑1927年翁文灏在《中生代以来中国东部的地壳运动和火山活动》中,将中国东部造山运动分为4期:秦岭期(古生代末)、燕山期(侏罗纪末、白垩纪初)、南岭期(白垩纪末、第三纪初)和陇山期(第三纪后半期)。
2对燕山运动的研究编辑燕山运动是以北京附近的燕山为标准地区而得名。
此后中国地质学家对燕山运动不断进行研究,并提出不同的分期意见。
燕山运动对中国大地构造的发展和地貌轮廓的奠定,都具有重要意义,在长江上游形成了唐古拉山脉,也使长江开始逐渐形成。
此时中国陆域又有扩大,古地中海继续后撤。
由于构造背景不同,燕山运动的强度和表现形式有明显的东、西差异。
在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一线以西,为相对稳定的一些大型内陆盆地所在,如鄂尔多斯、四川、准噶尔、塔里木等盆地,它们在中生代期间几乎连续地接受河、湖相沉积;盆地外围已固结了的古生代地槽带,普遍发生基底褶皱。
上述一线以东,构造活动较强烈,造成许多北北东或北东向平行斜列的褶皱断裂山地和大量小型断陷盆地,并伴以岩浆活动,特别在东南沿海一带花岗岩侵入和火山岩的喷发尤为剧烈,显示了太平洋沿岸地带构造活动的加强。
经过燕山运动,中国地貌的构造格局已清晰地显现出来。
3 推荐 我国70个探明地质储量10亿吨以上煤田概况
【推荐】我国70个探明地质储量10亿吨以上煤田概况来源:56选煤服务中心1.大同煤田:双纪煤田(石炭二叠纪和侏罗纪),位于山西最北端,探明地质储量373亿吨,其中石炭二叠纪煤308亿吨,侏罗纪煤65亿吨.过去开发的都是侏罗纪矿区,煤种为弱粘煤,低硫低灰,发热量高,属优质的动力煤,大同侏罗纪矿区已充分开发,今后无增产潜力.最近开发了石炭二叠纪矿区,煤种为气煤,同样作为动力煤使用。
2.宁武煤田:双纪煤田(石炭二叠纪和侏罗纪),位于山西北部,以石炭二叠纪煤为主,仅在中部有少量侏罗纪煤,且未进行开发.宁武煤田探明地质储量412亿吨,其中气煤395亿吨,主要作为动力煤使用.宁武煤田划分为四个矿区:平朔,轩岗,岚县,朔南。
3.西山煤田:石炭二叠纪煤田,位于太原西侧,探明地质储量193亿吨,其中焦煤80亿吨,贫煤62亿吨,瘦煤25亿吨,肥煤20亿吨,无烟煤6亿吨.西山煤田划分为四个矿区:古交,西山,清交,东社.其中古交矿区是我国目前产量最大的焦煤矿区。
4.霍西煤田:石炭二叠纪煤田,位于山西中南部,探明地质储量309亿吨,其中焦煤102亿吨,肥煤98亿吨,瘦煤69亿吨,气煤20亿吨,无烟煤13亿吨,贫煤7亿吨.霍西煤田是一个典型的炼焦煤田,也是我国肥煤储量最多的煤田。
5.沁水煤田:石炭二叠纪煤田,位于山西中南部,探明地质储量843亿吨,其中无烟煤436亿吨,贫煤287亿吨,瘦煤83亿吨,焦煤37亿吨.沁水煤田是山西最大的煤田,也是我国最大的无烟煤基地。
6.河东煤田:石炭二叠纪煤田,位于黄河以东,吕梁山以西.探明地质储量515亿吨,其中气煤169亿吨,焦煤123亿吨,瘦煤95亿吨,贫煤61亿吨,肥煤41亿吨,长焰煤26亿吨.河东煤田是我国焦煤储量最多的煤田。
7.焦作煤田:石炭二叠纪煤田,探明地质储量24亿吨,煤种为无烟煤。
8.新密煤田:石炭二叠纪煤田,位于河南嵩山东边,探明地质储量27亿吨,煤种为贫煤和无烟煤。
9.禹州煤田:石炭二叠纪煤田,探明地质储量17亿吨,煤种以贫煤和瘦煤为主。
吕梁山
吕梁山吕梁山是我国黄土高原上的一条重要山脉,它是黄河中游黄河干流与支流汾河的分水岭,位于山西西部,呈东北——西南走向,整个地形成穹隆状,中间一线突起,两侧逐渐降低。
这条连绵不断的崇山峻岭,宛如一条脊梁,延绵400多公里,纵贯三晋西部,由北而南包括管涔山、芦芽山、云中山、关帝山、紫荆山、龙门山,其主峰在关帝山。
1971年,吕梁山腹地13县建区,因吕梁山贯穿全境200多公里,故名为吕梁地区,现已成为吕梁市。
简介吕梁山吕梁山Lv-liang Mountains亦作Lv-liang Shan或Lvliang Shan。
山脉概述中国山西省西部山脉。
北北东走向,南北延长约400公里。
吕梁山中段称关帝山,为一拱形隆起,山体宽大。
受放射状水系分割,相对高度超过1,000公尺,主峰海拔2,831公尺(9,288呎)。
吕梁山北段分为东西平行的两列,东为云中山,西为芦芽山与管涔山,中夹静乐盆地。
不吕梁山风光-谭翃晶国画作品(5张)少山峰超过2,700公尺,为桑乾河与汾河水系的分水岭。
吕梁山南段降低到1,000~1,500公尺。
西南端转为东北东向,称龙门山。
黄河切穿龙门山形成峡谷和著名的壶口瀑布。
吕梁山为一自然地理分界。
吕梁山以西为黄土连续分布的典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山地以东黄土断续分布。
关帝山、芦芽山保存较多森林,海拔1,700~2,500公尺处有华北落叶松、青杄(白杄)。
1,700公尺以下有油松、白皮松、栎类等。
2,500公尺以上有发育良好的亚高山草原,为重要牧场。
吕梁山南段森林多已破坏。
关帝山的褐马鸡为特有种,已建立自然保护区。
吕梁山两侧蕴藏丰富煤层。
太原以西的西山、古交煤矿已大规模开采。
地质地貌吕梁山脉的地质构造为吕梁背斜褶皱断块山地。
向北伸为两支,近东北方向为管涔山和芦芽山,其东面为云中山,向东北至雁门关与恒山相接。
中段为关帝山,主峰位于太原西方,海拔2831米,又名南阳山。
南段为火焰山、龙门山,端点为黄河东岸的禹门口。
吕梁山中段水峪贯地区区域地层概述
吕梁山中段水峪贯地区区域地层概述二、晚古生代---中生代地层本区晚古生代-中生代地层主要出露有中、上石炭统,二叠系和中、下三叠统,因中三叠统二马营组在区内出露不全,未做进一步研究。
现根据寺沟及小水沟实测剖面,结合室内岩矿、化石及孢粉的鉴定,按地层顺序,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1.中三叠统二马营组(总厚200m,本书仅实测35.2m,为小水沟剖面)主要地层为浅紫、紫红色、灰绿色细砂岩互层,中间夹有较厚砾岩及薄层暗紫色泥岩。
-----整合-----下伏地层:三叠系下统和尚沟组砖红色泥岩2.下三叠统自上而下划分为两组,如下。
和尚沟组(总厚112.68m)砖红色泥岩夹紫红色细砂岩-----整合------刘家沟组(总厚415.5m)紫红色细砂岩夹砖红色泥岩。
底部为浅紫红色细粒长石砂岩(K9),具大型板状交错层理,中夹薄层暗紫色泥岩。
底部为一层泥砾岩,砾石扁平,叠瓦状排列。
底面有冲刷-----整合-----下伏地层:上二叠统石千峰组紫红色粉砂之你演技细砂岩夹“淡水灰岩”钙质层3.上二叠统石千峰组(总厚108.96m)紫红色粉砂质泥岩与细砂岩互层。
上部夹10多层紫红色“淡水灰岩”(钙质层),常呈扁平状和透镜状平行排列。
细砂岩分选好d但磨圆度较差,常具平行层理;下部灰绿色含砾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K8),具槽状交错层理、楔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
底部含泥砾,与下伏泥岩呈冲刷接触-----整合-----上石盒子组(自上而下划分为三段,总厚274.87m)第三段第二段(47.91m)第一段(121.72m)底部紫红色及黄绿色泥岩及紫斑泥岩,粉砂质泥岩,具水平及波状层理(桃花泥岩)-----整合-----4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总厚76.76m)底部灰绿色、灰白色中粒长石石英砂岩(K4,骆驼脖子砂岩)。
具小型交错层理--5.70m-----整合-----山西组(60.33m)含煤地层,主要为黑色泥岩、细砂岩及灰色、深灰色、灰黑色粉砂质泥岩。
山西中南部旅游资源及地质特征(可编辑)
山西中南部旅游资源及地质特征山西中南部旅游资源及地质特征朱一旭(山西省冶金研究所,山西太原 030001)摘要:通过对山西中南部旅游资源及其地质特征的描述,详尽叙述了风景名胜区及其地质特征,为以后此地区的旅游开发提供详尽的地质参数。
关键词:山西中南部;旅游;地质特征;开发山西中南部旅游资源包括太岳山、临汾盆地北部、吕梁山南端。
这里群山环绕、山清水秀、文物古迹繁多,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其主要有太岳山、洪洞、临汾以人文景观为主的风景名胜区。
无论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都与一定的地质条件和背景有关,以地质学角度给予科学的解释,有利于旅游区进一步深层次的开发和增强其知名度。
1 风景名胜区概况太岳山、洪洞、临汾人文景观风景名胜区,位于晋中盆地、临汾盆地两侧。
其主要有太岳山北部绵山、洪洞大槐树两个景区。
1.1 绵山风景名胜区绵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晋中盆地西南端。
这里集人文、风景名胜为一体,绵山、水涛沟、石膏山三个风景区以洪山?范村断裂与盆地分界,上升隆起形成陡峭的绵山、石膏山主峰;西南侧以三泉断裂与盆地分界,形成含有丰富煤炭资源的低山丘陵,主要文物有资寿寺、王家大院、旌介商墓遗址、介庙、灵石(陨石)、韩信墓、介子推墓、文笔塔、周槐等。
1.1.1 绵山风景区绵山位于介休市东南20km处。
以青山碧水与古建筑相辉映,形成山青、水秀、奇峰与人文为一体的绮丽景色,是山西省1987年首批公布的六大风景名胜区之一,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山。
绵山又称介山,因春秋晋国大夫介子推功不言禄归隐于此而得名,成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寒食节发祥地,建有中国最大的石窟介公祠,历史上先后曾有 18 位帝王和 4 000 多位将相、名人前来归隐以求长寿。
这里儒、道、佛教包容并存,拥有宋代唯一修建的封爵亭和不同朝代修建的大罗宫、云峰寺、正果寺、妈祖庙等,还有国内景区藏书最多的绵山藏经阁,因此又有“冬游龙脊岭、正果寺,夏游水涛沟”之说。
绵山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现存有唐代古营、石寨等古战场遗址。
山西吕梁地区三趾马红土的工程地质特性及其工程环境效应研究
山西吕梁地区三趾马红土的工程地质特性及其工程环境效应研究储文静;付新平;蔡云廷【摘要】山西吕梁地区分布大量三趾马红土。
试验分析发现:①三趾马红土以黏粒和粉粒(<75μm)为主,约占总含量的96%以上;主要矿物成分以伊利石为主,平均含量为61%,其次为绿泥石和蒙脱石,为弱-中等膨胀性土;②三趾马红土的骨架主要为黏、粉粒聚合而成的团粒和集粒,土体内部微孔隙、裂隙较发育,崩解性强;③三趾马红土天然状态下的体缩变化较小,强度较高,当其由天然状态变化至饱和状态时,强度下降明显,尤其是由塑性含水量状态变化至饱和状态时,强度急骤下降,其中黏聚力较内摩擦角下降趋势更为明显,为强度变化中的主变量。
由于三趾马红土本身的物理特性,在外力的作用下,该区域易发生工程地质环境问题。
【期刊名称】《铁道勘察》【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4页(P35-38)【关键词】三趾马红土;物质成分;工程地质特性;工程环境效应【作者】储文静;付新平;蔡云廷【作者单位】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天津 300142;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天津 300142;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天津3001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山西吕梁地区第四系黄土下层广泛沉积了一层厚度几米至几百米不等的红色土状堆积物,德日进、杨忠健(1933)[1]在该层中发现了大量的三趾马动物化石,将其称为“三趾马红土”。
随着山西煤炭资源不断开采和外运,在三趾马红土层中建设的各种基础工程项目逐渐增多,由于针对吕梁地区三趾马红土的工程地质特征研究较少,因而发生的工程地质问题也愈发增多。
从三趾马红土的粒度、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微观结构、物理特征以及力学性质进行试验研究和分析,揭示吕梁地区三趾马红土的工程地质特性,分析三趾马红土与其相关工程环境问题的关系。
1.1 物质组成三趾马红土的粒度成分、黏土矿物组成、化学成分是决定其工程地质特性的物质基础,不同黏土矿物的组成,直接决定该土层具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
吕梁山地质
吕梁山吕梁山,中国山西省西部山脉。
相对高度超过1000米,主峰海拔2831米。
北北东走向,南北延长约400公里,受放射状水系分割。
吕梁山北段分为东西平行的两列,东为云中山,向东北至雁门关与恒山相接;西为芦芽山与管涔山,中夹静乐盆地。
为桑乾河与汾河水系的分水岭。
中段为关帝山,为一拱形隆起,山体宽大。
主峰位于太原西方,海拔2831米,又名南阳山。
吕梁山南段降低到1000~1500米。
西南端转为东北东向,称龙门山,黄河切穿龙门山形成峡谷和著名的壶口瀑布。
吕梁山脉的地质构造为吕梁背斜褶皱断块山地。
山脉东翼为断层构造,山势陡峻,俯瞰汾河地堑中的忻州、太原、临汾盆地。
山体多形成于4亿6千万年前至10亿年的地壳运动,为海底火山期。
2亿7千万年至3亿3千万年前,海水最后一次退下,地壳抬升,成为陆地湖泊环境。
2亿2千万前进入中生代,本区地壳运动加剧,多次火山岩浆喷出。
7千万年前本区地壳才趋于稳定。
吕梁山区的山体,应当是寒武纪居多,岩石种类繁多。
吕梁山前寒武系大面积出露。
李建星经过测定得出中新世晚期(约8Ma前),吕梁山前、鄂尔多斯盆地及东部宁武—沁水盆地结束了长期剥蚀历史,开始广泛接受新生代沉积。
沉积物的垂向叠置关系及横向展布特征显示:8.35~6.7Ma为吕梁山快速差异隆升期,在山前(东西两侧)堆积了冲积扇相芦子沟组砾岩层,暗示了吕梁山已经地貌上成山;与此同时地势相对平坦且摆脱地表水流影响的鄂尔多斯盆地广泛堆积了风尘堆积—红黏土(保德组)。
中新世晚期—早更新世早期(6.7~1.8Ma),吕梁山西部山前及鄂尔多斯地区整体缓慢隆升,堆积了新近纪保德组上部、静乐组红黏土及早更新世午城组黄土—古土壤序列。
受西部六盘山快速抬升作用影响,鄂尔多斯西部抬升速率略高于东部,于早更新世中期(1.8~1.4Ma)形成现今西高东低的地势格局和南北向晋陕谷地,进而黄河及其支流顺流而下。
中更新世以来,鄂尔多斯地区沉积与抬升并重,最终形成现今黄土高原。
吕梁山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分析
吕梁山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分析吕梁山地是中国北方的一座大山,位于山西省南部和河南省西北部。
这座山脉的地形起伏较大,海拔高度从600米到2800米不等,主要由花岗岩和板岩组成。
这种地形对当地的气候和环境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下面就从多个方面分析一下吕梁山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首先,吕梁山地的高度差导致了温度的差异。
由于地形的高度不同,山顶温度比山脚低很多。
在夏季,当地气温较高,但是在山上气温比山下低10度左右,这也是夏季人们爬山避暑的原因。
另外,山顶比山脚温度低,在冬季雪花也比山脚更早落下。
此外,由于这些山峰在河西走廊和黄土高原之间,所以在冬季,吕梁山脉也是最早的冬季降雪地区之一。
其次,吕梁山地形变化引起的水分蒸发和降雨使气候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山地的地形变化使得温度和湿度两者之间的差异比平原地带更加明显。
在山顶相对干燥,空气湿度相对较低,而山脚则相对湿润。
另外,山脉上的森林对降雨的影响也非常大。
这些森林能够吸收大量的雨水并蒸发掉,形成云层,从而促使更多的降雨。
在许多地方,吕梁山脉的地形因素造成的降雨量远高于平原地带甚至是邻近山区。
第三,吕梁山地形的高度和地质构造也影响到了当地的地质灾害。
由于这里的地形高低变化剧烈,降雨较多,从而造成了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因此,长期以来,吕梁山脉对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总之,吕梁山地形对气候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的高度和地形变化使得温度、湿度和降雨都有所不同。
掌握这些特点,对于人们在当地的出行、种植和生活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由于地质土壤不同等因素,吕梁山地形对于当地生态、资源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还有待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吕梁山中北段尖山铁矿矿床地质特征
060地质勘探DI ZHI KAN TAN1 引言尖山铁矿地处吕梁块隆关帝山穹状隆起的中北段,宁武—静乐盆地的西北缘总体地势北西高南东低。
尖山铁矿是一个大型的石英型磁铁矿铁矿床,矿床产于尖山向斜中。
矿床在平面上呈层状、似层状及由多条平行的分层组成的条带状产出,在剖面上呈槽厚翼薄略微不对称的向斜产出。
根据矿层地表和深部的出露间距及相互关系,将矿体分为2层,位于下部的矿层为I 号矿体,位于上部的矿层为Ⅱ号矿体。
为系统查明尖山铁矿矿体地质特征及矿石物质组成,对区内矿体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及地球化学分析。
2 区域地质背景尖山铁矿位于太原市娄烦县马家庄乡,处于静乐盆地西南缘的一个向斜部位,全矿区主要由一个向斜和一个背斜组成,总体地势北西高南东低。
尖山矿区在这组背向斜之间及其附近,发育在五条次一级的断层。
断层倾角陡65-85°,破碎带宽度小,未直接构成滑面,但切割坡体,个别构成滑体的边界条件。
矿区出露地层简单,由老至新有上太古界吕梁群袁家村组及第四系上更新统、全新统。
3 矿体地质特征矿区含矿地层主要为太古界吕梁群袁家村组,主要岩性由斜长角闪片岩、绿泥角闪片岩、铁闪片岩、石英岩、云母石英片岩、磁铁石英岩(矿层)、炭质片岩等组成。
尖山铁矿床含铁矿层为一向斜构造,两翼矿层向内倾,深部相连,形成向斜轴部。
矿体由N W 向S E 倾伏,倾伏角近30°。
矿体北西部埋藏浅,南东部埋藏深。
在112线,矿体核部埋深达480m。
矿体总体走向为115°,78线之后转为90°,南翼倾向NNE,倾角较陡,多在63-82°之间,北翼倾向SSW,倾角较缓,一般在45-60°之间。
矿体总长约3200m。
矿体空间形态如图1所示。
尖山铁矿分布有2条矿体,即I、Ⅱ号矿体。
矿体呈层状、似层状或透镜状产出于尖山向斜两翼或核部,沿走向、倾向具有分支复合、膨胀收缩现象。
矿体走向为115°,78线之后转为90°,南翼倾向北北东,倾角较陡,多在63-82°之间,北翼倾向南南西,倾角较缓,一般在45-60°之间。
山西袁家村铁矿矿床地质特征及年代学研究
山西袁家村铁矿矿床地质特征及年代学研究袁家村铁矿床位于岚县城西南梁泉庄乡,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西侧吕梁山地区,是我国著名的Superior型铁矿。
矿体主要赋存在古元古代吕梁群袁家村组地层,产于变质石英岩、白云母石英片岩、绿泥片岩、绢云片岩等组成的含铁岩系中,并整体遭受绿片岩相低级变质。
矿区出露岩浆岩主要有片麻状花岗岩和变辉绿岩两种。
矿区构造条件复杂,主要体现为多期褶皱的相互叠加。
矿床由3个矿带,20个大小不等的矿体组成,以10号和1号矿体储量最高。
矿石类型可分为石英磁铁矿矿石、石英赤铁矿矿石、闪石石英磁铁矿矿石、闪石石英赤铁矿矿石以及砾岩型铁矿石。
矿石矿物主要可见磁铁矿、赤铁矿,还有少量的黄铁矿、针铁矿,微量的纤铁矿、白铁矿,以及零星可见的黄铜矿、磁黄铁矿、毒砂、蓝铜矿。
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其次为绿泥石、镁铁闪石、铁闪石、方解石、白云石,可见少量的绢云母、阳起石等。
矿石以条带状构造为主,可见皱纹状、块状构造;矿石结构以交代结构为主,可见半自形晶粒状结构和包含结构。
矿石中主要含铁矿物的电子探针数据表明,赤铁矿和磁铁矿成分接近理想值,类质同相替代程度较低,仅有Co和Al可能对Fe进行了少量的类质同象替代,变质成因磁铁矿较沉积磁铁矿更贫SiO<sub>2</sub>,沉积赤铁矿较后期赤铁矿有更高的Si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和P<sub>2</sub>O<sub>5</sub>,说明赤铁矿沉积时陆源碎屑物质的轻度混染,变质作用和热液作用对赤铁矿成分存在一定程度的“去硅作用”。
根据地球化学成因图解,主体落入典型BIF铁矿范围内。
对磁铁石英岩进行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工作,获得两组年龄,其中发育韵律环带的岩浆锆石年龄为2280±30Ma,指示袁家村铁建造形成于吕梁山2300<sup>2</sup>100 Ma 的裂谷活动期间。
山西地质结构
山西地质结构山西地质结构1 地质发育:山西省地质构造单元的主体是山西地台,地质历史悠久,地层发育比较齐全,除古生界奥陶系上统、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下统缺失外,其它各界均出露广泛。
下太古界:下太古界是山西省最古老的基底岩层,为一套中—深变质岩系,厚4,000-18,000米。
以分布于太行山中段、北段以及盂县北部的阜平群(下部)龙泉关群(上部)为代表。
另外还有吕梁山的河口群,中条山区的涑水群,桑干河以北的怀仁、大同、阳高、天镇及右玉花林山一带的桑干群,霍山地区的霍县群(下)和太岳山群(上),在太行山也少量分布着赞皇群。
这套地层由各种浅粒岩、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及大理岩组成,形大小不等的旋回,变质程度较深,一般属铁铝榴石角闪岩相,有的地方达到麻粒岩相,岩石遭受不同程度的混合岩化。
区域构造形态具有背斜开阔、向斜紧闭、向斜倒转等特征,一般属旋扭构造形式。
上太古界:上太古界是一套变质火山岩、沉积岩地层,厚3,000-35,000米,不整合于下太古界,以五台山的五台群与龙泉关群间的不整合为代表,反映了上、下太古界的一次地壳变动。
这套地质变质程度中等,一般为绿片岩相—铁铝榴石角闪岩相,有轻微的混合岩化,其中变质火山岩具铜矿化现象,在相应地层有的层位较为稳定,并多具工业意义的磁铁石英岩(五台山羊坪、岚县一带),这些都是大区域对比的标志。
上太古街的构造特点是褶皱强烈,多复式背斜,向斜多同倒转,呈北东向构造带形式。
上太古界统一以五台群表示,下部以五台山、恒山、灵丘一带的五台山群为代表,主要由石英岩夹大理岩、黑云变粒岩夹角闪岩、二云石英片岩、片麻岩,以及酸—基性变质火山岩、斜长角闪岩、磁铁石英岩、斜长片麻岩组成。
上部地层则以吕梁山的吕梁群上部组段较为发育,主要由片麻岩、变粒岩夹斜长角闪岩、含矽线石和石墨的片岩或角闪岩,磁铁石英岩及大理岩组成,分布在恒山和云中山一带的上部五台群,以及盂县北部的龙华河群上部地层与其相当。
此外,太行山中南段左权桐峪一带的桐峪组,由黑云写斜长片麻岩、夹斜长角闪岩、黑云变粒岩、浅粒岩、片岩夹磁铁石组成,出露孤立。
吕梁市离石区地质灾害概况及防治建议
吕梁市离石区地质灾害概况及防治建议宋拴萍【摘要】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d the geography situation,geological environment background and geological disasters characteristics of Lishi District in Lvliang,analyzed and elaborated the main geological disaster types,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reasons and other features,put forward some prevention suggestions,had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to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geological disasters reduction.%简要介绍了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地理概况、地质环境背景及地质灾害特征,对区内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发育现状、形成原因等特征进行了分析阐述,并提出了防治建议,对预防地质灾害,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名称】《山西建筑》【年(卷),期】2014(000)035【总页数】2页(P78-79)【关键词】地质灾害;地面塌陷;滑坡;泥石流【作者】宋拴萍【作者单位】山西省第三地质工程勘察院,山西晋中 0306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94吕梁市离石区位于山西省中北部,地理坐标:东经110°55′~111°35′,北纬37°21′~37°42′。
东西长55 km,南北宽45 km,总面积1 325 km2。
辖2镇3乡7个街道办事处,193个行政村,458个自然村,总人口24.42万人,人口密度184.3人/km2。
山西吕梁山北段中生代构造特征及对成矿的制约
受某种因素的作用而隆升"地体隆升后边部失去侧 向支撑"受重力作用而出现滑覆"引起产状变化"结 果造成盖层产状无论横向上还是纵向上都是由缓 变陡%再由陡变缓这样一个规律变化! 岩层相对滑 动和变位%拉薄和缺失%褶皱和断裂"对于带内岩层 来说既是一个挤压剪切的过程"又是一个减薄拉伸 的过程! 隆升地体对侧向有挤压力"上升过程中又 受到地层 拽 曳" 但 对 于 应 力 场 而 言 还 是 挤 压 应 力 场! 挠褶构造易被风化剥蚀"剥蚀后残留下一定规 模的地层挤压直立和倒转带! 新生代喜马拉雅运
+&.+
中!国!地!质!调!查
"#$% 年
动以继承性断裂活动和地壳间歇性抬升为主导运 动形式" 形 成 了 调 查 区 内 盆 岭 相 间 的 格 局&$. 0""' ! 各构造带分述如下! I1#"清水河构造带
清水河构造带构造形态为一个大型挠褶构造 # >2$ ! 北起内蒙古自治区贺家湾"经清水河县城% 窑沟%上狼嘴%山跳峁"自塔儿梁过黄河至井子沟" 全长 && U+"宽 $ =" U+! 主要包括井子沟)贺家 山挠褶# >2$ %上狼嘴逆冲断层# D$$ %路阳坡逆冲断 层和小六犋牛正断层等!
调查区构造演化可以划分为早前寒武纪%古生 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 大构造演化阶段! 其中"早 前寒武纪地质构造以中)深层次构造变形为主"各 种地质体均受到强烈改造* 古生代是区内构造活 动相对平静的阶段"总体上以纵向构造运动为主* 中生代印支期)燕山期构造活动较为频繁"形成不 同方向的大型构造带* 新生代总体上以垂向运动 为主"形成了山间断陷盆地和拗陷盆地!
山西宁武冰洞国家地质公园
山西宁武冰洞国家地质公园概况山西宁武万年冰洞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山西省宁武县境内吕梁山脉北段的芦芽山中,总面积336平方公里,主要地质遗迹面积36平方公里。
公园内自然地茂林奇特独绝,占天下之无限风光,凝自然之全部精华。
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被世人誉为是华北山西高原上的一颗绿色明珠。
公园由5个园区组成,即:汾源万年冰洞景区、芦芽山冰蚀景区、天池冰蚀湖景区、宁化古城人文景区和宁武关人文景区。
区内保存了丰富的地质遗迹。
理、生态环境较好,高山、奇石、群湖、异洞、因年冰洞及周边的地质遗迹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历史,芦芽山地成 万区在前寒武纪古大陆裂解和碰撞的背景下,以及中新生代新华夏构造体系第三隆带形成,在伸展抬升后期产生汾渭大陆裂谷系的背景下,和第四纪古冰川作用下,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特殊科学意义、能够代表整个华北地块的区域地质发展史、并反映特定阶段的地质事件和地质作用的地质地貌遗迹。
主要看点■ 宁武万年冰洞发现最大的冰洞,也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在 以冰川遗迹为主,在芦芽山分布有 万年冰洞系我国目前南、北极现代冰川分布范围及高寒地区永久冻土层以外发现的常年不化的大冰洞。
冰洞发育在奥陶纪马家沟灰岩中,洞口海拔2220米,是一个陡峭的洞穴,深达 85米。
洞内四壁皆为波状起伏的层状冰,另有自然形成的冰柱、冰帘、冰瀑布、冰花、冰凌、冰钟乳、冰笋等。
玲珑剔透、千奇百怪、美不胜收。
冰洞中的冰,记录了近万年以来全球环境变化,对大气、气候、水文、地质、地貌、 生物、 人类生存环境和保护等方面, 均有不可估量的信息沉淀和浓缩记载。
它是一座地下宝库和科学地宫。
■ 芦芽山二长岩峰林地貌距宁武县城50公里,该园区多处 殿旁的二长岩中造成了冰0~2800米,第二顶0米以上的山冰川遗迹,芦芽山海拔2739米由似斑状紫苏石英二长岩组成,长石斑晶达2~5厘米,可见变质岩捕虏体。
发育有SN、EW 近水平三组节理和裂隙,前二者产状近于直立,岩石被它们切割得支离破碎。
山西地质文化历史介绍
山西地质文化历史介绍山西地壳上最古老的地层是中太古代,距今28 亿~30 亿年的以界河口群为代表的中深变质岩,它是山西的第一层陆壳,在它之前可能还有一套沉积在洋壳上的火山岩系。
这套陆壳岩石是以细碎屑岩和石灰岩沉积为主,属浅海沉积。
它沉积后被一期强烈的地壳运动所改造,使它发生褶皱、变质和部分熔融,铺盖在山西中部以北广大地区,构造线方向属东西走向。
随后这一表壳岩被拉张、拆离,而露出底下原始洋壳,接受新太古代五台系的沉积。
五台系自下而上可分为三套地层,底部为基性火山岩夹磁铁石英岩,中部为深水泥砂质浊流沉积岩,上部是一套双峰式火山喷出岩。
中下两套岩层之间,曾发生过一次板块俯冲运动,早期沉积地层被深深地插入洋壳边缘的第一层陆壳之下,形成深水海槽,并形成大陆边缘的浊积岩,随后引发地幔物质的二次喷发。
当时的裂陷槽一是发生在以五台山为中心的北东-南西方向上,一是发生在吕梁山主峰区,一是发生在中条山区。
它们先为浅水沉积,中间转入深水沉积,后因板块俯冲,引发地幔物质重熔,继而爆发了火山活动。
板块的连续活动,最后导致新形成的地质体再度受挤碰,才结束了五台运动。
元古宙开始,山西东西两侧因剪切而导致南北向裂陷槽出现,从槽中涌出大量岩浆,它们和裂隔槽中碎屑沉积合在一起,形成太行式下元古代地层沉积。
而五台山、中条山南北两端则再次沉降成陆表海,以浅海碎屑岩 - 碳酸盐岩建造为特征,从而展开了滹沱系的沉积历史。
此时,地球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都发生可目击的质变,出现了红层和石盐,也产生了由蓝绿藻组成的叠层石。
从此地球历史发生了质的转变。
滹沱后期的吕梁运动在20 亿年前开始活动,它封闭了平行四边形排列的四个沉积海盆,区域动力热变质伴随而生,于是滹沱系主体褶皱、变质,隆起成山,在山间盆地形成磨拉石建造,最后一幕吕梁运动,更使滹沱系再次卷入褶皱变质。
两幕吕梁运动的结果,终于结束了华北地壳的分裂局面而拼成一个巨大的地块。
它还使地壳由柔性、热流值高的状态进入刚性、低热流值的板块,从而结束了华北地壳早期阶段历史。
山西省娄烦县狐姑山深部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意义
本区矿石中主要矿石矿物为磁铁矿、褐铁矿、黄铁矿 , 脉石矿物以石英为主,其次为角闪石、斜长石等。粒状变晶 结构,条带状构造 。 [6-12]
据此,将矿石自然类型确定为条纹、条带状角闪石英型 磁铁矿。
表 1 分 析 结 果 可 以 看 出,碳 酸 铁 的 含 量 一 般 为 1.10%~1.43%,平 均 为 1.25%,氧 化 铁 的 含 量 一 般 为 0.83%~10.39%,平 均 为 3.69%。硫 化 铁 的 含 量 一 般 为 0.202%~0.572%,平 均 为 0.35%。硅 酸 铁 的 含 量 一 般 为 0.36%~4.67%,平 均 1.61%。本 区 矿 石 中 sfFe、cFe、siFe 的质量分数三者之和为 3.21%,大于 3%。 4.2 矿石的矿物成分与结构、构造
3 矿区地质特征 3.1 构造
矿 区 内 基 底 岩 系 总 体 走 向 为 北 西 方 向,倾 向 北 东,倾 角 50°左右,表现为单斜构造,局部地段可能有扭转 [2],有
收稿日期 :2022-02 作者简介 :裴进云,男,生于 1983 年,山西兴县人,地质工程师,研究方向 : 地质勘查。
第二、对扩大矿床资源规模和延长矿山服务年限具有重 大意义,狐姑山铁矿位于娄烦—岚县铁矿成矿带,结合已建 成的大型钢铁企业,从铁矿资源规模开发、绿色发展的角度 出发,该区已探明的铁矿资源可满足周边已建矿山企业持续 稳定的开采开发,可以作为资源储备基地,所以进一步加强 该区找矿工作,取得地质找矿实质性突破具有十分重要的战 略意义。
离柳矿区概况
离柳矿区概况1.矿区概况位于山西省西部河东煤田中段,在吕梁地区的离石、柳林、中阳等县境内。
矿区分为离石、柳林两个区,总面积1640平方公里。
离石区南、北、东均以煤层露头为界,西至炭窑沟断层—朱家店断层,南北长45公里,东西宽4—12公里,面积为300平方公里;柳林区东以煤层露头为界,西至黄河及煤层埋深1500米等深线,南起暖泉河,北至湫水河,面积1340平方公里。
矿区交通较为便利,太(原)—军(渡)—绥(德)国家级公路从东向西横穿矿区;孝(西)至柳(林)铁路已建成通车,与南同蒲铁路在介休站接轨,为煤炭外运提供了便利条件。
矿区地处吕梁山西麓,属于中低丘陵和黄土高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沟深坡陡,地形较为复杂,地面标高650—1280米。
区内三川河年平均流量5.34—9.54立方米/秒,是矿区主要供水水源。
矿区电源可取自柳林电厂和汾阳——柳林200千伏输电电网。
2.地质特征矿区地处吕梁山隆起西翼,总体上为一走向南北、向西倾斜的单斜构造,但次一级王家会隆起又把它分割为离石、柳林两个区。
东部离石区为一狭长的离石中阳向斜,地层倾角西陡(>30°)东缓(—10°);西部柳林区为一宽缓的单斜构造,地层倾角一般5°—10°。
区内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共含煤10—13层,编号自上而下为1—13号,总厚度为17.75米,主要可采煤层5层。
煤类以焦煤为主,肥煤、瘦煤次之,煤的变质程度自上而下逐步加深。
4号、5号煤层属特低硫、低硫、中灰煤,8号、9号、10号为低硫、中灰煤。
区内煤层赋存较浅,倾角较小,开采条件有利,但由于矿区地处山区,地形复杂,工业场地选择受到一定限制。
煤层瓦斯含量相对较高,深部井田多为高沼气矿井。
煤尘具有爆炸危险。
煤层不易自燃。
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山西十一五煤层气勘探开发投资超过1200亿元‘十一五’期间,山西省煤层气勘探投资预计达200亿元,煤层气开发利用总投资将超过1000亿元,煤层气产能将达50亿立方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吕梁山
吕梁山,中国山西省西部山脉。
相对高度超过1000米,主峰海拔2831米。
北北东走向,南北延长约400公里,受放射状水系分割。
吕梁山北段分为东西平行的两列,东为云中山,向东北至雁门关与恒山相接;西为芦芽山与管涔山,中夹静乐盆地。
为桑乾河与汾河水系的分水岭。
中段为关帝山,为一拱形隆起,山体宽大。
主峰位于太原西方,海拔2831米,又名南阳山。
吕梁山南段降低到1000~1500米。
西南端转为东北东向,称龙门山,黄河切穿龙门山形成峡谷和著名的壶口瀑布。
吕梁山脉的地质构造为吕梁背斜褶皱断块山地。
山脉东翼为断层构造,山势陡峻,俯瞰汾河地堑中的忻州、太原、临汾盆地。
山体多形成于4亿6千万年前至10亿年的地壳运动,为海底火山期。
2亿7千万年至3亿3千万年前,海水最后一次退下,地壳抬升,成为陆地湖泊环境。
2亿2千万前进入中生代,本区地壳运动加剧,多次火山岩浆喷出。
7千万年前本区地壳才趋于稳定。
吕梁山区的山体,应当是寒武纪居多,岩石种类繁多。
吕梁山前寒武系大面积出露。
李建星经过测定得出中新世晚期(约8Ma前),吕梁山前、鄂尔多斯盆地及东部宁武—沁水盆地结束了长期剥蚀历史,开始广泛接受新生代沉积。
沉积物的垂向叠置关系及横向展布特征显示:8.35~6.7Ma为吕梁山快速差异隆升期,在山前(东西两侧)堆积了冲积扇相芦子沟组砾岩层,暗示了吕梁山已经地貌上成山;与此同时地势相对平坦且摆脱地表水流影响的鄂尔多斯盆地广泛堆积了风尘堆积—红黏土(保德组)。
中新世晚期—早更新世早期(6.7~1.8Ma),吕梁山西部山前及鄂尔多斯地区整体缓慢隆升,堆积了新近纪保德组上部、静乐组红黏土及早更新世午城组黄土—古土壤序列。
受西部六盘山快速抬升作用影响,鄂尔多斯西部抬升速率略高于东部,于早更新世中期(1.8~1.4Ma)形成现今西高东低的地势格局和南北向晋陕谷地,进而黄河及其支流顺流而下。
中更新世以来,鄂尔多斯地区沉积与抬升并重,最终形成现今黄土高原。
吕梁山以东的沁水盆地中新世演化史与西部相似,上新世起盆地开始断陷,汾河地堑开始形成。
断陷一直持续到早更新世,自下而上依次沉积了
下土河组、小白组、大沟组、木瓜组湖相地层,盆地边缘则持续抬升堆积了静乐组和午城组风成堆积。
中更新世以来,断陷结束,盆地整体抬升。
这里是吕梁运动命名地之所在,但吕梁运动的含义已经改变。
“吕梁运动”一名由李四光1939年提出的“吕梁革命”演变而来。
李四光根据德日进在吕梁山北段静乐县西马坊一带看到寒武系紫色页岩之下的石英岩(霍山砂岩)不整合在变质岩层之上,当时认为该石英岩为震旦纪砂岩。
因此,吕梁运动自创名以来一直被引用为震旦纪与前震旦纪(现称长城纪与前长城纪)间的地壳运动。
乔秀夫,王雪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重新厘定了吕梁运动。
认为始于1900百万年,终于1840百万年,延续长达60百万年的吕梁运动,在华北各地有明确的地层关系及相应的岩浆活动。
乔秀夫从白家滩以东沿河公路旁系统的自下而上采集了小两岭组火山岩钩一锯全岩年龄测定样品, 年龄值为1784士56百万年。
1784土56百万年是目前吕梁山区底部盖层中最老的数值,它提供了吕梁运动上限的时间信息。
距白家滩西北30公里处桦树塔花岗岩为1945百万年(K 一Ax)。
这些热事件表示1900百万年左右在吕梁山区有一次区域性的重要构造运动与岩浆活动。
这次运动之后,汉高山群及小两岭组开始沉积与喷发。
武铁山、徐朝雷曾洋细分析了潭沱群中的已有年龄数据,认为1900百万年大体代表了津沱群褶皱变质年龄。
因此,吕梁山区中段以桦树塔岩体为代表的年龄应当指示吕梁运动的下限。
在吕粱山区,中元古界长城系最底部层位汉高山群与古元古界野鸡山群呈明显的角度不整合关系,因此“吕梁运动”未废除而一直被沿用至今。
现定义的吕梁期造山应涵盖沉积盆地拉开—沉积-俯冲-碰撞-岩浆造山等全过程。
整个吕梁山区为一复背斜构造,核部由太古界界河口群、吕梁群及与潭沱群相当的下元古界组成,作为地台的基底,东、西两翼由中元古界小两岭组及汉高山群以及时代更新的寒武系、奥淘系组成,作为地台盖层。
临县汉高山群为陆相河流、湖泊堆积,其中有多个平行不整合面。
剖面上部为由巨大砾石组成的砾岩层,并夹有近13米厚的安山岩层。
分布于娄烦县白家滩一带的小两岭组为由安山岩、玄武岩、流纹岩组成的大陆喷出岩,厚500余米,其中夹有不厚的砾岩层。
汉高山群与小两岭组分别与下伏太古界界河口群及吕梁群角度不整合接触,其上为寒武系霍山组石英砂岩平行不整合覆盖。
二者为分布于吕梁复背斜两翼的同一层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