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中的民俗与民俗中的音乐

合集下载

乐府民歌的音乐特点与文化意义

乐府民歌的音乐特点与文化意义

乐府民歌的音乐特点与文化意义乐府民歌是中国古代民歌的重要形式,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于隋唐时代。

乐府民歌以其独特的音乐特点和深厚的文化意义,对中国音乐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音乐特点1.旋律简单朴实:乐府民歌的旋律通常简单朴实,易于人们记忆和传唱。

这种简约的旋律使民歌更容易在群众中传承流传,成为口耳相传的文化载体。

2.节奏明快活泼:乐府民歌的节奏一般明快活泼,具有明显的舞蹈性。

这种活泼的节奏给人以轻快愉悦的感觉,使乐府民歌成为欢庆和宴会等场合的必备音乐。

3.抒发真挚感情:乐府民歌以抒发真挚感情为主要特点。

歌词中通常表达着人们对爱情、亲情、友情等情感的真切体验,旋律和唱腔则以情感的高低起伏和抒情的多样性来表现。

4.具象描绘:乐府民歌往往会运用具象的描绘手法,通过形象生动的词藻和音乐表现手段,描绘出具体的人物、景象和事件。

这种具象描绘使得乐府民歌更加生动有趣,让人们产生强烈的共鸣。

二、文化意义1.民俗文化的载体:乐府民歌作为古代民间歌曲的代表,承载了丰富的民间传统文化。

它记录着古代人们的生活、工作、娱乐等方方面面,是研究古代民俗文化的重要资源。

2.历史变迁的见证:乐府民歌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通过研究乐府民歌,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和演化,丰富了我们对历史的认识。

3.文化传承的媒介:乐府民歌作为一种传统音乐形式,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相传。

它不仅传递了丰富的文化信息,还培养了人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对后代音乐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艺术审美的享受:乐府民歌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优美的旋律,成为人们欣赏艺术和享受美的一种途径。

它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提升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欣赏能力,培养人们对艺术的热爱和敏感度。

总之,乐府民歌的音乐特点和文化意义使得它成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我们应该加强对乐府民歌的保护和传承,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和领略到这一独特的音乐艺术的魅力。

春节的民间乐器与音乐传统传统音乐的绝美旋律

春节的民间乐器与音乐传统传统音乐的绝美旋律

春节的民间乐器与音乐传统传统音乐的绝美旋律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年中家家户户团圆欢聚的时刻。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民间乐器和传统音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节日增添了独特的韵味和气氛。

古老的民间乐器,如二胡、琵琶、古筝、笛子等,承载着千百年来的文化传承和民俗习俗。

它们的音色优美动听,能够表达出民间的喜怒哀乐,传达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在春节期间,这些民间乐器常常会在家庭聚会、庙会游园等场合中被演奏,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除了民间乐器,传统的音乐也是春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传统音乐以其独特的旋律和韵律,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精深。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通过演唱传统的春节歌曲、表演传统的舞蹈等方式来庆祝节日,感受传统音乐带来的愉悦和温馨。

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广大音乐爱好者和音乐从业者的努力和奉献。

他们不断挖掘和整理传统音乐的经典之作,推动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融合,使得传统音乐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通过各种音乐比赛、音乐会等形式,传统音乐得以传播和弘扬,为当代人们传递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传统音乐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但是,传统音乐作为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应该珍惜传统音乐,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音乐传统,让这些优美的旋律永远传承下去。

在这个春节,让我们一起欣赏民间乐器的美妙音乐,感受传统音乐的魅力,让传统音乐成为我们心灵的一种寄托和慰藉。

愿传统音乐的美好旋律伴随着我们走过每一个春节,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的色彩和温暖。

愿中国传统音乐越传越远,传承下去,永不消逝。

壮族民俗乐器与音乐

壮族民俗乐器与音乐

壮族民俗乐器与音乐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他们独特的民俗音乐和乐器是他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索壮族民俗乐器与音乐的丰富多彩。

一、壮族民俗乐器的类型与特点壮族的音乐文化源远流长,他们使用各种不同种类的乐器来演奏民俗音乐。

壮族民俗乐器可以分为弦乐器、管乐器、膜鸣乐器和打击乐器四大类。

1. 弦乐器弦乐器在壮族音乐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最著名的弦乐器之一就是“三弦”,也称为“月琴”。

它是由三根弦和一个共鸣箱构成,常用来伴奏歌曲和舞蹈。

三弦的音色优美,演奏起来简单、灵活。

此外,还有一种称为“唢呐”的弦乐器,它有四根弦和一个共鸣箱。

与三弦相比,唢呐的音色更加浑厚,演奏起来需要较高的技巧。

2. 管乐器管乐器在壮族音乐中也非常常见。

其中,著名的管乐器包括“竹笛”和“唢呐”。

竹笛是一种用竹子制作的直笛,可以演奏出悠扬的音乐旋律。

壮族人民经常使用竹笛来吹奏传统曲目和表演民间舞蹈。

唢呐是一种双簧管,广泛应用于壮族民间音乐演奏和庆典活动。

唢呐的音色宏亮,演奏起来需要配合独特的吹奏技巧。

3. 膜鸣乐器膜鸣乐器在壮族乐器中也占据重要地位。

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锣鼓”和“皮瑶”。

锣鼓是由大锣、小锣、大鼓和小鼓等多种鸣乐器组成的。

壮族人民使用锣鼓来表达喜庆和欢乐的情绪,常常用于各种庆典和婚礼等重要场合。

皮瑶是一种由兽皮制作的打击乐器。

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将兽皮通过特殊的加工工艺制作成固定音高的薄片,演奏时敲击相应位置,可以发出不同音调和节奏。

4. 打击乐器壮族民俗音乐中的打击乐器非常丰富多样,代表之一就是“木鱼”。

木鱼是由木质材料制成的打击乐器,形状酷似鱼。

壮族人民经常用木鱼来打节奏和伴奏。

除了木鱼,还有象征猛烈欢腾的“锣”,以及富有原始气息的“板簧”等等。

这些打击乐器都能够在表演中营造出独特的节奏感和氛围。

二、壮族民俗音乐的特点与意义壮族民俗音乐独特而动人,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 民间特色壮族音乐承载了长期以来民间的情感和思想,表达了壮族人民独立、勇敢、热情的生活态度。

土家族悲喜音乐的艺术及民俗解读

土家族悲喜音乐的艺术及民俗解读

( )哭嫁歌 的内容及结 构 一
鄂 、黔 、渝毗连 的武 陵山区。土家族人热爱歌舞 ,民
间音乐缤纷多 彩。而且很多音乐 因民俗而生 ,又与 民
土家 族 传统 的哭 嫁 ,一般 要 在婚 前哭 7 1 — 5天 ,
甚至有长 达一个 月之久 的,以出嫁 当天为最高潮 。哭 唱 的 内容很 广泛 :亲属 间以哭嫁 为 主 ,母女 、姊妹 、 姑 嫂 间用它 来互 相 嘱 咐 、祝 愿 ,叙 述父 母 的养育 之
『 键 词1 土 家族 ;哭嫁 歌 ;丧歌 ;民俗特 征 关
【 中图 分类 号] 0 .3 J 7 6 7
[ 献标 识码 1 文 A
【 文章 编 号]6 4 3 5 ( 0 2 0 — 0 0 0 1 7 — 6 2 2 1 )5 0 5 — 4
土家族 是一个 能歌善舞 的 民族 ,主要分 布于湘 、
人 。土家 族哭 嫁 歌在 其 内容 的 多样性 、结构 的完 整 性 、演唱形式 的独特性等方面都有 别于其他 民族 的哭
嫁歌 ,形成 了 自己的艺术特点 。
【 稿 日期 ]0 2 0 — 5 收 2 1— 3 0 【 基金项 目】 长江师范学院立项建设学科重点资助项 目。
次 高潮 相 同 ,新娘 强烈 抗拒 穿 露水 衣 ,情 绪 更 为激
动 。然后 辞香火 , “ 哭祖 宗” “ 。 哭上轿 ”乃套 曲之高 潮 及尾声 ,仪式场合 中鼓 乐喧嚣 、爆竹轰 鸣 ,新娘却
与妹妹哭 作一团 ,声嘶力竭 。此时 。新娘所 唱的歌词
作者 简介】 小云,女 ,江西宜眷人 ,主要 从事 民族音 乐学研 究。 甘
第2 8卷
第 5期
甘 小云 :土 家族 悲喜音 乐的艺术及民俗 解读口

中国民间音乐

中国民间音乐

中国民间音乐一、内蒙古蒙古族歌曲:1、《银杯》(祝酒歌)属于习俗歌短调短调:节奏整齐,旋律优美抒情,结构工整,多为叙事性歌曲,主要流行于内蒙古农业地区。

2、《牧歌》(长调)无伴奏合唱长调:节奏自由,旋律舒展、辽阔,句尾悠长,一般由两个乐句构成。

主要流行于内蒙古牧区。

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3、《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独唱(德德玛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创作歌曲单二部曲式结构4、《天边》独唱创作歌曲蒙古族器乐曲:《万马奔腾》马头琴领奏、齐奏是马头琴演奏家齐•宝力高的代表作品及保留曲目。

二、新疆歌曲:1、《青春舞曲》维吾尔族民歌齐唱王洛宾搜集整理2、《我的金色阿勒泰》哈萨克族民歌冬不拉弹唱3、《赛乃姆》是木卡姆“琼拉克曼”部分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木卡姆:是流传于新疆维吾尔族地区的一种传统大曲,它的结构形式由:琼拉克曼(即大曲);达斯坦(即叙事歌曲)及麦西热普(即歌舞组曲)。

4、《在那银色的月光下》塔塔尔族民歌5、《歌唱吧,我的库木孜》柯尔克孜族民歌库木孜弹唱器乐曲:《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小提琴独奏钢琴伴奏曲作者:陈钢两个部分内容:“纵情高歌”及“热烈起舞”三、西藏歌曲:1、《献上最洁白的哈达》藏族民歌(弦子)弦子:流行于康、藏地区的藏族歌舞音乐,由于歌舞时在队前多由男子用牛角胡和二胡领舞伴奏,故称弦子。

弦子以结构简练、曲调优美、极富歌唱性、曲目丰富、舞姿舒展而著称。

2、《天路》独唱创作歌曲屈塬词印青曲一首极富藏族风格的抒情歌曲。

如曲中的一字多音、波音、前倚音等装饰音的使用,充满了藏族民歌的高原韵味。

表达了藏族儿女对青藏铁路通车的喜悦心情,更表达了藏族人民对祖国大家庭的赞美。

3、《阿玛勒火》藏族民歌(囊玛)囊玛:流行于拉萨和日喀则等城市,是一种由上层社会走向民间的古典歌舞艺术形式。

集歌、舞、乐为一体,其音乐由中速的引子、慢速的歌曲、快板的舞曲组成。

歌曲部分的音乐优美典雅,演唱时伴以简单的舞蹈动作。

浅论礼俗音乐在民俗活动中的功用

浅论礼俗音乐在民俗活动中的功用



礼俗音乐与民俗的关系 。
悦 。过年 时,把锣鼓敲起来 ,高跷踩起来 ,红红火火热闹一 番庆祝新年 的到来 。欢送子弟去当兵、乡间召开现场会 、企 业举行开张 典礼 , 无一 不用音乐助兴 。 这些礼俗音乐在 民俗 活动 中部起 到了画龙 点睛 的作用 。 所 以说礼俗音乐在 民俗活 动中是不可 缺少 的一部分 。
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本文将从三个 方面,针对礼俗音 乐在 民俗 活动 中的功 用进行 简单的 了解与探 讨。
关键 词 : 礼俗 音 乐 民俗 活动 地位 功用
礼俗是民俗 的组 成部分 ,关于礼俗 ,我国学者将 其定位 为: “ 泛指婚丧祭祀 交往等 的礼节 。 ”由于礼俗是民俗的组成 部分, 所 以礼俗是基层普通 民众 ( 民间 ) 自发性 的社会活动 :
了音 乐 事 物 , 或 者 说 礼 俗 音 乐 是 某 些 民俗 活 动 中 不 可缺 少 的
三 、 礼俗音乐在 民俗活动中的地位 和作用
音乐体 现于 民俗 活动 , 主要表现为“ 行动的民俗” 和“ 语 言的 民俗 ” 。语 言的民俗 ,就 是通 过语 言表现 出来 的民俗 , 即通过声乐在一个相 对固定的曲调 中演 唱出来 民俗形式 。 比 如 民歌 、民谣等 。行动 的民俗 ,也 叫 “ 有形 的民俗 ” ,是指 音乐伴随着特定的行为、活动来表达人们 心理、情绪的文化 形式 。比如秧歌 、高跷、旱船 、狮 子、龙灯等 。其 中,行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礼俗音乐 已逐渐发展成 为各种 民间 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各种 民俗活动为载体植根于 民间 。 在 民间社会生活中, 礼俗音乐与民俗的关 系主要体现在 两个 方面,其一是 民俗里面包含礼俗 音乐。其二是礼俗 音乐充分 反映民俗。 民俗里面包含礼俗音乐是指某 些民俗 活动中包含

音乐中的民俗与民俗中的音乐

音乐中的民俗与民俗中的音乐

《民俗与民族音‎乐》课程论文姓名所在学院专业班级学号日期音乐中的民俗‎与民俗中的音‎乐内容提要:民俗和民俗音‎乐像空气一样‎是人们须臾不‎能离开的,对于民众社会‎来说民歌有事‎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

关键词:民俗哲学美学特征正文:中国民俗音乐‎是指用中国传‎统乐器以独奏‎、合奏形式演奏‎的民间传统音‎乐,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的、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情‎景、生动地表达了‎他们的感情愿‎望的音乐作品‎,它不仅丰富了‎我国传统艺术‎文化的形式与‎内容,而且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民间‎艺术文化,表达着劳动人‎民对艺术文化‎、劳动生活的热‎爱。

并且中国民俗‎器乐的历史十‎分悠久,从西周时期到‎春秋战国民间‎流行的吹笙、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等器乐演‎奏形式,涌现了师涓、师旷等琴家和‎著名琴曲《高山》和《流水》等。

中国民俗音乐‎的传统乐器不‎仅仅是中国人‎民智慧结晶的‎体现,更是劳动人民‎对艺术文化的‎延伸。

秦汉时的鼓吹‎乐,魏晋的清商乐‎,隋唐时的琵琶‎音乐,宋代的细乐、清乐,元明时的十番‎锣鼓、弦索等,演奏形式丰富‎多样。

从根本上说,艺术文化是生‎活、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里的艺术化‎反映,中国民俗音乐‎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艺术文化的向‎往。

近代各种民俗‎音乐的体裁和‎形式,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民俗音乐‎的特色,在形式和内容‎上去除繁琐,深深地植根于‎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之中,在音乐上刚毅‎有力,节奏强烈规整‎,在重体力的劳‎动中强弱交替‎均匀、准确,旋律口语化,常出现四度五‎度的跳进,体现出我国劳‎动人民勤劳、进取、淳朴的精神,简单明了地表‎达出劳动人民‎的心声,是现代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

一中国民俗音乐‎曲类及特色中国民俗音乐‎的曲类丰富多‎样,其艺术特色个‎性鲜明,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历史性以及内‎涵深刻的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

端午节的民俗乐器与音乐表演

端午节的民俗乐器与音乐表演

端午节的民俗乐器与音乐表演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庆祝。

在这一天,人们会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并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除了龙舟比赛、吃粽子等传统习俗外,端午节还与民俗乐器与音乐表演紧密相关。

在整个端午节期间,各种传统乐器的演奏活动都是欢庆气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锣鼓锣鼓是端午节音乐表演中最常见的乐器之一。

在庆祝活动中,巨大的锣和鼓被击打出有力的声音,带来喜庆的氛围。

通常,锣鼓乐团会表演龙舟节目,锣鼓声响伴随着人们划桨的节奏,使整个庆典更加精彩。

二、小锣鼓除了大锣鼓外,还有小锣鼓这种乐器在端午节音乐表演中扮演重要角色。

小锣鼓由小锣和小鼓组成,通常由一人演奏。

演奏者通过击打小锣和小鼓,产生丰富的音响效果,从而增强庆典的热闹氛围。

小锣鼓常被用于街头巡游和民间舞台表演,向人们展示端午节的欢乐场景。

三、二胡端午节的音乐表演中,二胡也是常见的乐器之一。

二胡是一种传统的弓弦乐器,具有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

在端午节期间,许多表演者会用二胡演奏各种经典的民间音乐,如《二泉映月》等,为人们营造出温馨悠扬的氛围。

四、笛子笛子是一种古老的民族乐器,也是端午节音乐表演中常用的乐器。

以竹子制成的笛子,能够发出悠扬动听的音色。

在端午节期间,有许多志愿者和专业演奏者会用笛子演奏一些经典的民间曲目,如《赛马》和《赛龙舟》等,这些曲目使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葫芦丝葫芦丝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乐器,它以葫芦为共鸣箱而得名。

葫芦丝音色柔美悦耳,常被用于表达喜庆和祥和之意。

在端午节的音乐表演中,葫芦丝常常与其他乐器合奏,为人们带来愉悦的听觉享受。

端午节的民俗乐器与音乐表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使庆祝活动更加热闹和有趣。

这些乐器的不同音色和演奏技巧,为人们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音乐体验。

通过锣鼓、小锣鼓、二胡、笛子和葫芦丝等乐器的表演,人们可以感受到端午节带来的喜庆和快乐,同时也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中国的民间艺术与民俗文化

中国的民间艺术与民俗文化

中国的民间艺术与民俗文化民间艺术是指源自民间的、具有浓厚地域性和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而民俗文化是指民众日常生活中的传统习俗、礼仪和信仰。

从古至今,中国的民间艺术与民俗文化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们既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国家独特的文化符号。

民间艺术与民俗文化通过传承、创新与融合,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一、民间艺术1. 中国民间音乐中国民间音乐是中国国粹之一,包括了古琴、二胡、笛子等各种乐器。

这些乐器在演奏时不仅表达了音乐的美感,更传递了人们的情感和心情。

例如,古琴被称为“丝竹之尊”,其音色悠远动人,常被用来陶冶人的情操与修养,代表了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精髓。

2. 中国民间舞蹈中国的民间舞蹈种类繁多,有扇子舞、龙凤舞、踩高跷等等。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舞蹈形式,通过舞姿、手势和音乐的相互配合,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情、喜悦和渴望。

3. 中国民间戏曲中国的戏曲一直是中国民众娱乐和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

著名的京剧、豫剧、黄梅戏等都是中国民间表演艺术的代表。

这些戏曲形式通过精彩的表演、优美的唱腔和丰富的传统故事,吸引了无数观众。

二、民俗文化1. 传统节日中国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习俗,例如春节的舞狮、放鞭炮和赏花灯等。

传统的节日庆祝活动不仅彰显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喜庆,也寓意着丰收和吉祥的美好愿景。

2. 传统婚俗中国的传统婚俗久负盛名,包括了许多有趣而庄重的环节。

比如,新娘出嫁时需要穿过喜床,同时新郎还要经过一系列的迎娶仪式。

这些婚俗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家庭价值观,更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敬意。

3. 喜庆红色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红色象征着幸福和喜庆。

传统婚礼中,新娘穿戴红色婚纱,新郎戴红花。

而红灯笼、红包等也都象征着吉祥和祝福。

这些红色元素无处不在,它们不仅美化了人们的生活环境,更传递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音乐风格知识:民族音乐的音乐风格和文化特色

音乐风格知识:民族音乐的音乐风格和文化特色

音乐风格知识:民族音乐的音乐风格和文化特色民族音乐是一种在特定文化环境中形成的音乐艺术形式,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征,代表了一个民族独特的审美、心理和生活方式。

在世界各地,不同民族的音乐形式都有着自己的风格和特点,本文将以民族音乐的音乐风格和文化特色为主题,探讨这一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

一、民族音乐的音乐风格1.旋律风格旋律风格是民族音乐的重要特征。

每个民族对于旋律的发展和演变都有着自己的特有方式。

比如在中国,有古筝、二胡、葫芦丝等名胜古迹,它们都以优美的旋律为基础,表达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间文化和人文精神。

而在非洲,由于历史上的奴隶贸易和殖民统治,非洲各民族之间的音乐交流相对较少,每个民族的音乐旋律风格都有非常独特的地方。

2.节奏风格节奏风格是民族音乐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民族音乐通常具有非常明显的节奏感,而且很多时候这种节奏风格反映了某个地区的文化背景、民俗风情等。

例如,非洲的鼓乐就以强烈有力的节奏和复杂的鼓点为特色,展现出非洲大陆上独特的文化风景。

3.表现形式民族音乐的表现形式也有着很大的差异。

一些民族音乐通常以明快、欢快的方式表现出愉悦的情感,例如印度的波普音乐;另一些则倾向于以哀伤、忧郁的方式展示出情感,例如爱尔兰的民谣。

4.歌曲形式民族音乐在歌曲形式上也有其特殊的特征。

各种艺术形式,例如中国的京剧戏曲中的音乐和舞蹈,通常都采用长篇宏伟的歌曲形式,而民间音乐则倾向于使用短小精悍的歌曲形式。

此外,一些民族音乐还使用口头长诗和故事,用它们唱出长篇史诗。

二、民族音乐的文化特色1.地域特色民族音乐通常反映了它所属民族的地域和历史背景。

它们反映着当地自然和文化环境,表达出当地人民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

例如苏格兰的苏格风格(Scofield)就是反映了其地域文化特色的音乐形式,它蕴含了苏格兰民族的历史情感和野性生命的感受。

2.民俗文化民族音乐经常进一步反映了当地民俗文化的特征。

它们传承了当地人们的社会和文化价值观。

春节的民俗乐器和音乐传承

春节的民俗乐器和音乐传承

春节的民俗乐器和音乐传承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人们家庭团聚、欢庆丰收的时刻。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民俗乐器和音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承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从古至今,这些乐器在春节期间被广泛使用,不仅激发着人们的情感,也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传统的春节音乐中,最为常见的乐器就是锣鼓、二胡、笛子等。

这些乐器在春节期间被用来演奏各种节庆音乐,如迎春乐、舞狮乐等。

锣鼓作为春节音乐中的灵魂乐器,有着激昂的节奏和震撼人心的声音,常常被用来助兴、喜庆。

在敲击锣鼓的声音中,人们跳舞、燃放烟花,共同欢庆新年的到来。

二胡作为中国传统拉弦乐器,其悠扬的音色能够表达出深沉的情感,常常用来演奏一些温馨动人的曲目,让人们在春节期间感受到家的温暖。

而笛子则是春节音乐中的清新亮丽之音,常用来演奏一些优美的曲调,使人们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除了以上提到的传统乐器,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新型乐器也逐渐被引入到春节音乐中。

比如古筝、琵琶、笙等,它们的音色优美、表现力强,能够为春节音乐增添不同的色彩。

古筝作为中国的传统弹拨乐器,有着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常常用来演奏一些古风音乐,让人们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琵琶则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拨弦乐器之一,其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让人们在春节期间感受到别样的音乐魅力。

笙作为中国传统吹管乐器,其清亮悦耳的音色可以为春节音乐增添情感的表达,让人们在欢乐中感受到岁月的流转。

在当代社会,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一些电子乐器也开始被引入到春节音乐中。

比如电子琴、电子鼓等,它们有着更加先进的音色和演奏方式,使得春节音乐更加多样化、现代化。

电子琴作为一种新型键盘乐器,能够模拟各种乐器的音色,让人们在春节期间享受到更加丰富的音乐体验。

电子鼓则是一种新型打击乐器,其节奏感强、音色多样,为春节音乐增添了更多的活力和动感,让人们在欢庆中尽情舞动。

总的来说,春节的民俗乐器和音乐传承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音乐学中的音乐民俗与民俗音乐研究

音乐学中的音乐民俗与民俗音乐研究

音乐学中的音乐民俗与民俗音乐研究音乐民俗与民俗音乐是音乐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它们探讨的是音乐在特定社会群体中的发展、演变和传承过程,以及音乐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这个领域中,研究者不仅关注音乐作品本身,更关注音乐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

本文将从音乐民俗和民俗音乐的定义、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成果三个方面来探讨音乐学中的这一研究领域。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音乐民俗和民俗音乐的概念。

音乐民俗是指音乐在特定的社会群体中形成的一种习俗或传统,它包括音乐的演奏、舞蹈、歌唱等方面。

民俗音乐则是指在音乐民俗中所产生的具体音乐作品。

音乐民俗和民俗音乐与地域、民族、宗教等因素密切相关,它们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结构。

在音乐民俗与民俗音乐的研究中,研究者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其中,田野调查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

通过实地观察、访谈和录音录像等方式,研究者可以深入了解音乐民俗和民俗音乐的实际情况。

此外,研究者还会运用历史文献研究、音乐学分析等方法,对音乐民俗和民俗音乐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这些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使得音乐民俗与民俗音乐的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

在音乐民俗与民俗音乐的研究中,研究者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他们发现,音乐民俗和民俗音乐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是社会团结和文化传承的媒介。

通过音乐民俗和民俗音乐,人们可以表达情感、传递信息、弘扬文化等。

同时,研究者还发现,音乐民俗和民俗音乐的演变和传承受到了社会变迁、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音乐民俗和民俗音乐逐渐消失或改变,而一些新的音乐民俗和民俗音乐也在不断涌现。

音乐民俗与民俗音乐的研究不仅对于音乐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有一定的启示。

通过对音乐民俗和民俗音乐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一个社会群体的文化特征和社会结构。

同时,研究者还可以通过对音乐民俗和民俗音乐的比较研究,探讨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

音乐行为中的民俗文化——从音乐人类学看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音乐行为中的民俗文化——从音乐人类学看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音乐行为中的民俗文化
— —
从音乐人类学看 民族音乐的传 承与发展
杨 曦帆
( 南京艺术 学院音 乐学院 江苏南京 20 1) 10 3

要 :在文化 中理解音乐 ,经过音 乐人类 学 ( 民族音 乐学)的 学术渲 染,渐 已成 为一种 治学方法。笔者认为 ,
对音 乐的文化解释是 多元性的。以音 乐人类 学视 野切入 民族音 乐的传承 与发展有利 于拓展其 学理含义 ,从音 乐行 为角度入手进行学理探 索则有利于在具体研 究中更全 面、更完整地 解读 民族音 乐及其 民俗文化。
环节 。 一ຫໍສະໝຸດ 、音 乐行为在音 乐研 究 中的意义
美国人类 学 家 梅 利亚 姆在 2 0世 纪 6 0年 代 提 出
“ 概念 、行 为 、音乐 ” 这一 为大 家广 为 引用 的模 式 。 由于梅氏本人 就是人类学家 ,这一模 式的理论原 型也 是取材 于当时人类学 的研究模式 ,即整个 研究方法 基 于人类文化 、思 想 ( 宗教 、哲学 等 ) 、物质 文 明以及
之 ,文化是通过行 为得以表现的 ,所 以 ,音乐 行为在
的发展提供了可 资借鉴 的学术道路 ,也站在音 乐人类 学角度为 民族音 乐的传 承、发展 、保护等 问题 贡献 了
新视野。故此 ,以音 乐行 为 为线 索 ,探究 音乐 的文 化象征性是理解 音乐在现代社会 中传承与发展 的重 要
人类社会行为的整体考量 。

整体研究 中的贯通与呈现也应是 当下音乐人类学 ( 民
族音乐学 )所应有的学术视 野。 不可否认 ,在 18 9 0年 首届 民族 音 乐学学 术讨 论 会后 ,随着社会的发展 ,文化观念 的演 变 ,民族音乐 学不断被引入 国内学界。在一定程度上 ,在音 乐研 究 中涉足文化背景似乎 已蔚然成风 ,这也 时常引发 “ 音

音乐风格知识:FOLK音乐的音乐特点和文化渊源

音乐风格知识:FOLK音乐的音乐特点和文化渊源

音乐风格知识:FOLK音乐的音乐特点和文化渊源FOLK音乐是一种源于民间、表现生活情趣、文化艺术与生活密切相连的音乐形式。

FOLK音乐历史上有着丰富的发展经历,是一种具有多变性的音乐类型,它具有浓郁的文化底蕴、复杂的音乐特点、广泛的民间传统和深入人心的情感表达。

FOLK音乐起源于欧洲,后来随着移民的流动,发展到美洲、非洲、亚洲等地区,并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音乐爱好者。

从最初在农村、工厂和港口的民间聚会中演奏的简单舞曲,到现在具有复杂旋律、多种乐器和精湛演奏技巧的音乐作品,FOLK音乐已经成为了举世闻名的一种音乐风格。

FOLK音乐的特点FOLK音乐是一种广泛的音乐类型,它具有很多特点。

其中最基本的特点是它源自民间传统,因此它被认为是一种生活情趣和各种社会形态的表达。

FOLK音乐的旋律多数运用简单的旋律,同时通常不使用复杂的和声。

它的歌词通常讲述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故事、传说、习俗,有时候也会通过歌曲表达政治的观点和社会的反思。

另一个FOLK音乐的特点是多样性。

FOLK音乐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地区的不同,成为了许多不同的分支,有着迥然不同的风格和声音。

例如,英国的民俗音乐、美国的布鲁斯、爵士、乡村音乐、非洲的世界音乐以及亚洲的传统音乐等等。

这些分支通常都具有各自的特定特色和音乐表达方式,但它们同样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品味和广泛的流行基础。

此外,FOLK音乐还常常使用一些传统乐器和特殊的演奏方法。

例如,敲击弦音乐、板球、口琴等都是常见的FOLK音乐乐器,这些乐器可以加强音乐的复杂性和情感表达力。

在演奏方面,FOLK音乐通常强调奏鸣乐器和手风琴等乐器的重音和节奏。

文化渊源FOLK音乐的文化渊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它是人类文化和艺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很多FOLK音乐的元素可以追溯到奴隶、移民和原住民的文化遗产中,这些元素又受到欧洲乡村传统音乐的影响。

例如,美国的布鲁斯音乐源于非洲奴隶文化,英国的民俗音乐则起源于14世纪中期。

除夕的传统民俗歌曲与音乐

除夕的传统民俗歌曲与音乐

除夕的传统民俗歌曲与音乐除夕是中国农历年的最后一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最喜庆的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会拜祭祖先、联欢庆祝,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唱歌。

中国除夕的传统民俗歌曲和音乐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既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祝福,也传承着历史的记忆和家国情怀。

在中国的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的传统民俗歌曲和音乐,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种经典的除夕歌曲和音乐。

一、《恭喜恭喜》《恭喜恭喜》是中国除夕庆祝活动中最经典的歌曲之一。

这首歌曲以欢快的节奏、吉祥的歌词为特点,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这首歌曲既有朗朗上口的旋律,又富有浓厚的传统文化元素,深受人们喜爱。

二、《过年歌》《过年歌》是中国北方地区流传最广的除夕歌曲之一。

这首歌曲通过形象生动的歌词,描绘了中国传统除夕的热闹场景,如庙会、舞狮、放烟花等。

它的旋律欢快、节奏明快,让人们感受到节日的喜庆氛围。

三、《新年好》《新年好》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首传统除夕歌曲。

这首歌曲以东北方言演唱,歌词简单直接,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期许和祝福。

听着这首歌曲,人们仿佛置身于东北的冬天,感受到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和人情味。

在中国的农村地区,除夕夜最具有特色的活动之一就是唢呐表演。

唢呐是一种传统的民间乐器,常用于民俗庆典和婚丧嫁娶等场合。

除夕夜,农村的大街小巷都会响起悠扬的唢呐声,吸引着村民们前去观看。

唢呐音乐优美动听,往往会让人们忘记时间,陶醉其中。

另外,中国的傣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独特的音乐表演形式。

比如傣族的“泼水节”中,人们会载歌载舞,表达对新年的喜悦和祝福。

而彝族的年节庆典上,他们会吹奏传统的竹笛、口弦等乐器,演奏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音乐。

除夕的传统民俗歌曲和音乐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活动,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它们通过乐曲和歌词,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庭团聚的期盼、对祖国繁荣富强的祝愿融入其中。

同时,这些歌曲和音乐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新一代的年轻人了解、热爱并传承这些独特的艺术形式。

民歌中的民俗文化与地方特色

民歌中的民俗文化与地方特色

民歌中的民俗文化与地方特色民歌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音乐形式,它承载着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在中国的不同地域,每一个民族和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歌传统,这些民歌以其特有的旋律、歌词和表演形式展示着地方特色和文化魅力。

1. 民歌的定义和特点1.1 什么是民歌民歌是指由民间创作、传唱和演唱的歌曲,它源于人们生活中的真实经验和情感表达。

相对于宫廷音乐和艺术歌曲,民歌通常更接近于普通民众的生活,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感情和思考。

1.2 民歌的特点民歌具有以下特点:1.2.1 流传广泛民歌传承于口耳相传的方式,经过民间演唱和传颂,不受地理和社会限制,流传范围广泛。

1.2.2 简单朴实民歌通常使用简单的旋律和词语,易于人们理解和传唱。

它们以质朴的声音和真实的情感打动人心。

1.2.3 具有地方特色不同地区的民歌反映了当地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特点,展现了地方的多样性和个性魅力。

2. 民俗文化与民歌的关系民俗文化是指某一地区或民族长期形成的,通过日常生活、节庆活动、习俗等方式传承的传统文化。

民歌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地域的风土人情和人们的精神面貌。

2.1 民歌反映的生活场景和职业不同地方的民歌通过歌词和旋律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场景和从事的职业。

比如,农村地区的民歌常常歌颂农民的劳动和农耕文化,城市的民歌则更多地关注城市生活的喜怒哀乐。

2.2 民歌传递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民歌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媒介,它通过歌词和情感表达传递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比如,一些民歌歌颂亲情、友情和爱情,倡导人们互助、友爱和宽容。

2.3 民歌与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许多地方的民歌与当地的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些民歌通过歌颂神明或引用神话故事,体现了当地人们对宗教和神话的崇拜和理解。

3. 民歌中的地方特色中国各地的民歌既有相似之处,又有独特之处。

这些地方特色是由当地的历史、地理、社会环境和民族文化等多种因素共同形成的。

3.1 音乐旋律不同地方的民歌以其独特的音乐旋律展示了各地的地方特色。

中国文化中的礼乐思想与民俗文化

中国文化中的礼乐思想与民俗文化

中国文化中的礼乐思想与民俗文化中国文化历史悠久,文化传承丰富多彩。

在这个独特的艺术体系中,礼乐文化与民俗文化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

它们是为中国人民提供心灵支持和文化认同的基础。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文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在民间经验和传承的背景下,让我们看一看中国文化中的礼乐思想与民俗文化的概念和意义。

礼“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在中国古代,礼是一种规范行为的制度。

这种规范包括了行为、语言、感情等多个方面。

在传统社会当中,以尊敬、尊重为最基本的礼仪。

这种对礼仪的尊重及遵守,通常被称为礼意。

在中国的礼仪文化里,“礼”作为古代礼仪文化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涵盖了礼节、礼仪、礼乐、礼制等多个方面。

尊重、尊敬和敬业精神都是中国礼仪文化的核心。

因此,在中国文化中,礼意是被高度重视的。

乐“乐”是娱乐文化的一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

乐是一种心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乐是指一种诗歌、文章、音乐等有艺术性的表现形式。

乐称为“音乐”的本源,指的是那种聆听后心情愉悦、感到快乐的音响结合。

有乐为乐、以乐扬心。

旧时“乐”指音乐,广义上还包括各种感受、心情,因此也被称为“情”,如所谓“乐天知命所乐者情也”、“邂逅之乐、情也”等等。

乐中的“情”,既是人类欲望的体现,又是人类灵魂的抒发。

礼乐文化礼和乐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或者说,礼和乐本身就是相互渗透在一起的。

礼仪之中蕴涵了乐意,源于乐意。

礼乐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涵盖了文化认同、社会规范和情感共鸣等众多重要因素。

在中国古代,礼乐文化是社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一定意义上讲,礼乐文化是中国神话史和中华民族文化的体现。

更重要的是,礼乐文化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传承。

礼和乐的精神内涵及其紧密的联系,概括为一句话,即“和谐、和睦、和畅、和美、和谐”。

礼乐文化中所注重的和谐性,在古代也被认为是一种道德标准。

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持续的一种传统的文化艺术形态,形成了一种民间的文化表现方式社会或历史演变的结果。

传统节日中的传统民俗音乐演奏

传统节日中的传统民俗音乐演奏

传统节日中的传统民俗音乐演奏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传统民俗音乐演奏更是给人们带来了独特的艺术享受。

这些音乐演奏形式根植于古老的历史土壤中,通过乐器、歌唱以及舞蹈等方式,向我们展示着民族文化的瑰宝。

在中国,许多传统节日都会有特定的音乐表演,让我们一同探索其中的魅力。

一、春节的传统音乐演奏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同时也是音乐演奏最为频繁的时候。

在这一天,民众纷纷穿上盛装,欢聚一堂,共同唱起了喜庆的歌曲。

《恭喜恭喜》、《新年好》等曲目成为了春节庆典的经典音乐。

此外,古筝、二胡、笛子等传统乐器在春节期间也被广泛使用,以别具特色的音乐演奏形式祝福一年的好运和幸福。

二、端午节的粽子曲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个与音乐紧密相关的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制作粽子,同时还会上演选拔龙舟队的比赛。

比赛的过程中,背景音乐中常常伴随着锣鼓的奏响。

龙舟队员们执着地划着桨,在激情昂扬的音乐中为观众们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

这种特有的音乐演奏形式使得端午节更富有了节日的活力。

三、中秋节的月琴演奏中秋节是一个庆祝佳节和赏月的日子,而月琴正是代表着这个传统节日的象征乐器。

月琴,又称为古琴,在中秋节这一天经常被用来表演老曲,配以优美的歌喉。

弹拨琴弦时的音符,带着深邃的宁静和温馨,使得赏月的人们更加投入于月光之中。

在音乐的熏陶下,人们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让人能更好地感受到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

四、重阳节的高歌欢唱重阳节是一个以老年人为主题的节日,而音乐在这个节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人们常常在这一天聚在一起,或是登山,或是欢唱,以表达对老年人的尊敬和祝福。

《阳关三叠》、《登高》等曲目成为了重阳节音乐的代表,歌声高亢激昂,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五、元宵节的灯谜音乐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而灯谜则是元宵节庆祝的活动之一。

灯谜音乐常常出现在灯会现场,以口琴、笛子等乐器为演奏主体,传达着一个个谜面的答案。

大雪节气的民俗音乐与歌曲

大雪节气的民俗音乐与歌曲

大雪节气的民俗音乐与歌曲大雪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一个节气,通常出现在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

这一节气标志着寒冷的冬季正式来临,大地逐渐被厚厚的白雪覆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雪节气有着丰富的民俗活动和独特的音乐与歌曲。

一、大雪节气的民俗音乐在大雪节气,人们通过音乐来庆祝和迎接冬季的到来,同时也用音乐来祈求冬季的平安和丰收。

以下是一些大雪节气的民俗音乐:1. 雪舞曲雪舞曲是大雪节气中最常听到的音乐之一。

这首曲子以轻快欢快的旋律为主,仿佛雪花在空中舞动。

通常,人们会在大雪节气的晚上或雪后的清晨,聚集在一起跳舞,伴随着雪舞曲的音乐,热烈欢快的气氛洋溢在整个村庄。

2. 梅花三弄梅花三弄是江南地区大雪节气的经典音乐之一。

这首曲子以传统的古琴为主要乐器,通过琴声展现冬季梅花盛开的美丽景象。

梅花在寒冷的冬季中开放,象征着希望和勇气。

人们在大雪节气会聚在一起,共同欣赏这首音乐,梅花的美丽形象也成为了大雪节气的象征之一。

3. 大雪鼓大雪鼓起源于北方地区的民俗乐器,也是大雪节气中常听到的音乐之一。

大雪鼓是一种由羊皮制成的鼓,演奏者用掌心敲击鼓面,发出低沉有力的声音。

人们会穿着传统的衣服,在大雪的夜晚敲击大雪鼓,以此来庆贺冬季的到来。

二、大雪节气的民俗歌曲大雪节气中的民俗歌曲通常表达了人们对冬季的喜爱、对农业丰收的期盼,以及对家人和亲人的思念。

以下是一些大雪节气的民俗歌曲:1. "大雪飘雪花"这首歌曲描述了大雪纷飞的壮丽景象,以及人们在雪中玩耍的欢乐场面。

歌曲的旋律起伏跌宕,悦耳动听。

大雪节气的晚上,人们会围坐在一起,唱着这首歌曲,一边欣赏窗外的大雪景色,一边品味冬季的美好。

2. "冬天的故事"这首歌曲以温暖的旋律和感人的歌词表达了人们对冬天的情感和思念。

歌曲中描绘了冬天的美丽和冬季独特的魅力,也表达了人们与亲人和家人团聚的期盼。

3. "寒冬之恋"这首歌曲描绘了一对情侣在大雪节气中的浪漫爱情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与民族音乐结业试卷【内容摘要】1: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有各自独特的民俗与音乐,每个民族不论人口多少,他们的民间音乐都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像春天盛开的百花,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吐露着醉人的芳香。

2:震惊世界的艺术瑰宝--侗族大歌【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节日歌曲习俗歌曲载歌载舞侗族大歌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对音乐艺术的研究,愈来愈广泛、深入和系统化。

这不仅表现在对音乐本身的研究,而且涉及到音乐美学、音乐史学、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以及音乐与民族、音乐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也就是说,把音乐这一总体聚象纳入民族学范畴进行研究。

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民俗与音乐的学问,实际上是民族学的一个方面;同时也应该是音乐学的一个分支。

本文取向于音乐与民俗的结合,谈谈我国的民俗音乐。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不仅有深远的渊源,而且绚丽多姿、丰富多彩。

许多少数民族被称为“歌的民族”,很多民族地区被称为“歌海”、“音乐的王国”,这一点并不夸张。

每个民族不论人口多少,他们的民间音乐都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像春天盛开的百花,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吐露着醉人的芳香。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体裁和汉族一样可分为民歌、歌舞、器乐、说唱和戏曲五大类。

民歌是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和人民生活有着最直接的联系。

各民族人民的生产劳动、休息娱乐、社交都伴随着歌唱,如北方各游牧民族,他们在放牧时唱歌,结婚时唱歌,表达爱情时唱歌,思乡时唱歌。

此外,他们还在进行集体竞技时唱歌,挤奶时唱歌。

当母畜不肯奶幼畜时,他们也唱歌,一直唱到母畜照常哺育自己的“幼儿”时为止。

南方许多少数民族,生产有生产调,结婚有结婚调,逃婚有逃婚调,重逢有重逢调,离别有离别调,过路有过路调,甚至告状也有告状调--据说傈僳族打官司也唱着歌去告状,法官断案也唱歌。

中国有很多少数民族都有这样的习惯:做父母的必须教会儿女唱歌,儿女的歌子背得多,唱得好,就意味着父母的教育有方,会得到舆论的好评;反之,如果子女会唱的歌子不多,唱得不好,就说明做父母的没有才学,那是要惹人笑话的。

因此,孩子一长到四岁、五岁,就开始学歌。

这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启蒙教育。

如侗族各村寨,都有儿童歌班,有专门的歌师教唱,(成年后)又有女青年歌班、男青年歌班。

侗族有许多歌师,农宋时,往往被各村各寨的青年男女请去教歌。

侗族人把这叫做“向长辈讨歌”。

少数民族民歌中最常见的是咏唱历史、传说和英雄业绩的叙事歌,代表爱情生活的情歌。

进行劳动生产时唱的劳动歌,风俗歌和儿歌等。

每逢民族传统节日,婚嫁喜庆的日子或是新房建成的夜晚,许多民族都有演唱叙事歌的传统。

有的是一人演唱,众人聆听;有的是两人对唱,一问一答;有的是一人领唱,众人应和。

演唱的内容丰富多采,大致可归纳为这样一些方面:叙述天地万物形成的传说,叙述历史中或传说中的英雄事迹,叙述各种礼仪、习俗的兴起原因;回忆古代民族之间的战争和民族迁徒的史诗。

这类歌曲,歌词一般都是多行叙事体,有十来行的,也有数十行的,还有长达数十万行的。

所采用的曲调较少,有的只有两三种曲调,个别也有十多种曲调,旋律平筝而有喧叙性。

藏族的《格萨尔王传》[1]、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2]、蒙古族的《江格尔》[3]、彝族撒尼人的《阿诗玛》[4]等,是叙事歌中的优秀作品。

在这几部作品中,藏族的《格萨尔王传》最有名,这部叙事诗有三十多卷,一百数十万行,一千多万字,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它不仅卷海浩瀚、场景壮丽、色彩绚灿,而且有相当高的艺术造诣,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民族艺术之林中的佼佼者。

在各少数民族的民歌中,情歌都占有很大的比重。

各族青年男女通过情歌表达了他们对爱情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也表达了他们对包办婚姻的不满和反抗。

情歌词句质朴、感情真挚,音乐优美,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劳动歌曲有的直接伴随劳动,起协调动作、鼓舞情绪的作用;有的是对人们所从事的劳动的歌颂抒发劳动后的欢快心情。

劳动歌的歌词大多即兴编唱,其旋律跌宕有力,曲式方整,节奏紧凑。

多采取独唱、齐唱或一领众和的方式。

各民族都有他们的风俗习惯,其中以婚礼习俗最为突出,它同音乐的关系最密切。

婚礼歌的内容,大致有反映姑娘离别父母之苦,对包办婚姻的控诉,以及对媒人贪财的据露。

许多民族都有成套的婚礼歌,反映了婚礼习俗的全过程。

在逢年过节、庆祝丰收、盖新房子以至亲友来访、团聚等场合里,各少数民族人民都喜欢饮酒,此时唱的歌,一般叫“酒歌”或“宴歌”。

其词风趣生动,旋律跳跃活泼,节奏也很轻快。

各民族的儿歌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母亲为孩子唱的摇儿歌。

一是孩子们自己唱的歌。

儿歌的歌有白易懂,旋律清新优美,节奏舒缓轻快,音域不宽,音程跳动也不太大。

在中国,“载歌载舞”已经是表达少数民族特点的通用语言。

许多民族的歌和舞两者很难截然分开,往往歌舞并重,因此,在这套音响资料中也包括了一部分歌舞音乐。

中国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歌舞节日,如壮族的“歌圩”、苗族的“龙船节”、白族的“绕三灵”、傣族的“泼水节”,西南各民族的“火把节”等。

在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赶到歌舞场所,尽情地欢歌,通宵达旦地跳舞。

这种群众性歌舞是社会的艺术活动,不仅能陶冶性情、提高境界,而且能协调人和人的关系,增强团结,鼓舞斗志,在精神生活中促进民主和文明。

不同民族有各自独特的民俗音乐,以下就具体谈谈侗族的侗族大歌。

“汉字有书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

这首侗家的歌谣很清楚地指明了侗族文化的精髓在侗歌。

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

从古至今,他们叙事、传史、抒情等都是通过口传心授。

也正因为如此,侗族文化尽管经受过历史的风风雨雨、人间沧桑,它仍以一枝独秀保存下来,并逐步引起世人的关注。

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员,据传是古代越人的后裔,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其主要聚居在我国贵州、湖南、广西、湖北4省,现有人口260多万,主要从事农业和林业生产。

侗族不仅民风淳朴,而且也极富创造性,有民谚说:“侗人文化三样宝:鼓楼、大歌和花桥”。

其中的大歌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用耳朵和心灵去捕捉与欣赏的侗族特有的民间音乐。

侗族大歌在侗语中俗称“嘎老”,“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之意。

它是一种“众低独高”的音乐,必须由三人以上来进行演唱。

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其主要特点。

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大自然之音,是大歌编创的一大特色,是产生声音大歌的自然根源。

它的主要内容是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友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

侗族大歌是创作并流传于侗族民间的一种多声部民间合唱歌曲,是侗族人民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优秀民族文化成果之一。

侗族大歌侗语称“嘎老”Kgal Laox(大歌),其种类繁多,学界和民间分类不完全一致。

民间主要有Kgal Soh(声音歌)、Kgal Mas(柔声歌)、Kgal Xangc (伦理歌)、Kgal Jibl(叙事歌)等类型称谓。

根据各地不同唱腔和不同的演唱风格,民间还有更细的类别划分,如Kgal Saok(肇兴歌)、Kgal Xeemp(三龙歌)、Kgal Gaos Senl(高增歌)、Kgal Ngaemc(岩洞歌)、Kgal Kgout(口江歌)等。

侗族大歌只流行在侗语南部方言地区,贵州省黎平、从江两县的六洞、九洞、十洞、四脚牛等地区,是侗族大歌流行的中心地区,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溶江河沿岸和榕江县的苗兰、宰荡、加稍等地,则是侗族大歌流行的边缘地区。

侗族大歌为什么产生在这一片地区呢?因为这一地区时兴集体歌唱,所以侗族民间有“多人出多声”的传统说法,如果只是一个人独唱或两个人对唱,那只是一个声部,就不可能出多声。

只有集体歌唱,才是产生多声的基拙。

侗乡的山,侗乡的水,侗乡的人,是相互依赖的,是相互离不开的,是非常和谐的。

因此,“多人出多声”,开始时可能出于偶然,但是偶然逐渐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多人出多声”,开始时亦可能出于模仿(如许多声音大歌模仿禅鸣乌叫)。

无论从偶然到必然,或是模仿获得成功,都是富于音乐智慧的侗族人民的集体创造。

侗族大歌要由多人组成的民间歌队来演唱。

民间歌队遵循业余自愿的原则,按性别分成男声歌队和女声歌队,然后按年龄分成儿童歌队、少年歌队、青年歌队、壮年歌队、老年歌队等。

儿童歌队,队员年龄大约在8至12岁之间,接受音乐启蒙教育,若村寨有对歌活动,可参加旁听。

少年歌队,队员年龄大约在13至16岁之间,是青年歌队的后备军,若村寨有时歌活动,可临场见习。

青年歌队,队员年龄大约在17至22岁之间,是村寨的主力歌队,若村寨有对歌活动,他们当仁不让,同时,他们也可以主动出访。

壮年歌队,多指由已婚壮年男子组成的男声歌队,女声歌队婚后自然解散,壮年男声歌队是青年男声歌队的有力后盾,若村寨有对歌活动,青年歌队应付不了时,壮年歌队可以上阵。

老年歌队,指已经当了公婆的老年人组成的男、女声歌队,少数是青壮年时期保留下来的原建制歌队,多数是重新组合,以演唱叙事大歌或多声说唱为主,有时也为青少年歌队作示范,但不参加对歌活动。

歌队虽然是自发的民间组织,但它却代表村寨、鼓楼或族性。

歌队代表集体,众人关心歌队。

歌队人数,最少的不能低于3人,常见的是5至10人,多的可达10多人,20人以上的歌队,民间亦少见。

由此可见,歌队是侗族大歌传承的根基。

任何一个民族的民间文艺的产生、发展、演变和消亡都与一定的社会文化生态相关。

民间的社会文化就是民俗文化,民间文艺就存在于民俗文化环境之中。

民俗对民间文艺的影响除一般表现为整体效应外,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某一文学艺术总是深深扎根于某一民俗环境之中。

侗族之所以能创造出震惊世界的艺术瑰宝--侗族大歌,这和侗族的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分不开的。

侗族是一个爱好和平、团结的民族,他们的各种民俗活动都以集体为主,例:集体做客、集体对歌等等,这些充分体现了侗族人民的友谊、团结、爱美和群体意识较强的文化精神,也是侗族审美观的一种外在表现形态,即在直觉状态中去体验爱情、人生;发现、领悟、寻觅、感叹人生的究竟和意义,同时也展现出侗族人民对人生的执着、热爱和追求。

这些民俗和民俗精神就是侗族大歌生存的良好土壤。

【注释】[1].《格萨尔王传》是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历史悠久,结构宏伟,卷帙浩繁,内容丰富,气势磅礴,流传广泛。

《格萨尔王传》提供了宝贵的原始社会的形态和丰富的资料,代表着古代藏族文化的最高成就。

史诗从生成、基本定型到不断演进,包含了藏民族文化的全部原始内核,在不断地演进中又融汇了不同时代藏民族关于历史、社会、自然、科学、宗教、道德、风俗、文化、艺术的全部知识,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美学价值和欣赏价值,是研究古代藏族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被誉为“东方的伊利亚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