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小胡同优秀教案
【初中语文】老北京的小胡同教案1 沪教版
老北京的小胡同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关于胡同的知识、作家作品知识2、通过朗读文中对老北京小胡同多层次、多方面进行描写的部分,学习对生活场景进行具体、生动的描写的方法。
3、体会作者对老北京小胡同难以割舍的深情。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文中对老北京小胡同多层次、多方面进行描写的部分,学习对生活场景进行具体、生动的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老北京小胡同难以割舍的深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随着社会的进步,属于本民族的特有文化也在不断地消逝,代表之一便是各地的特色建筑,其中也包括北京的胡同。
(ppt出示胡同的照片和资料)请同学来为大家读一读关于胡同的资料。
北京胡同最早起源于元代,最多时有6000多条,历史最早的是朝阳门内大街和东四之间的一片胡同,规划相当整齐,胡同与胡同之间的距离大致相同。
南北走向的一般为街,相对较宽,如从北京火车站到朝阳门内大街的南小街和北小街,因过去以走马车为主,所以也叫马路。
东西走向的一般为胡同,相对较窄,以走人为主。
胡同两边一般都是四合院。
北京的胡同绝不仅仅是交通的街道,它更是北京普遍老百姓生活的场所,京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
它记下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并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好象一座座民俗风情的博物馆,烙下了人们各种社会生活的印记。
那么,萧乾笔下的北京胡同是怎样的?又寄托了作家怎样的情感,体现了作家怎样的态度呢?让我们学习《老北京的小胡同》这篇回忆性散文。
二、介绍作者萧乾(1910.1.27--1999.2.11),蒙古族,作家,记者,文学翻译家。
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
1942--1944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专攻“英国心理派小说”。
曾任职于《大公报》。
复旦大学教授。
采访过欧洲战场、联合国成立大会、波茨坦会议、纽伦堡战犯审判。
1986年获挪威王国政府授予的国家勋章。
出版有著译作品43部。
其中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篱下集》,长篇小说《梦之谷》,报告文学集《人生采访》,译著《好兵帅克》(捷),以及《八十自省》、《未带地图的旅人——萧乾回忆录》等。
老北京的小胡同教案
老北京的小胡同教案教案标题:老北京的小胡同教学目标:1. 了解老北京的小胡同文化和历史背景;2. 学习描述和比较不同胡同的特点;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描述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学习胡同的定义和特点;2. 学习描述胡同的词汇和句型;3. 学习比较不同胡同的特点。
教学准备:1. PPT或图片展示老北京的小胡同;2. 胡同地图和相关介绍资料;3. 学生绘制的胡同地图和描述。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展示一张老北京的小胡同图片,引发学生对胡同的兴趣和好奇心;2.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胡同是什么吗?胡同有什么特点?知识讲解:1. 介绍老北京的小胡同的定义和历史背景;2. 展示胡同地图,讲解不同胡同的位置和特点;3. 教授描述胡同的词汇和句型,如窄、曲、砖瓦、灰色等;4. 引导学生学习比较不同胡同的特点,如胡同的长度、宽度、建筑风格等。
实践活动:1. 分组让学生根据提供的胡同地图和相关介绍资料,选择一个胡同进行观察和描述;2. 学生在小组内合作,绘制该胡同的地图,标注重要建筑和特点;3. 学生利用所学词汇和句型,写出对该胡同的描述;4. 学生展示自己的胡同地图和描述,其他组员进行评价和提问。
总结反思:1. 总结学生们对胡同的认识和学习成果;2. 引导学生思考:胡同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老胡同,进一步了解和感受胡同文化;2. 邀请当地居民或专家来校分享关于胡同的经历和故事;3. 让学生设计一个胡同旅游宣传册或网页,介绍胡同的特点和魅力。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包括观察力、描述能力和合作精神;2. 评价学生的胡同地图和描述是否准确、详细和富有创意;3. 学生对胡同文化的理解和思考的深度。
教学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和研究老北京的小胡同的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开展更深入的学习和讨论。
【最新精选】北京课改初中语文七下《4老北京的小胡同》word教案 (3).doc
《老北京的小胡同》教案导入欣赏歌曲:北京胡同胡同是北京的一大特色,它形成于元朝。
北京的胡同绝不仅仅是交通的街道,它更是北京普遍老百姓生活的场所,京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
它记下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并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好象一座座民俗风情的博物馆,烙下了人们各种社会生活的印记。
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萧乾。
2.体会作者在描写北京小胡同过程中所寄寓的感情。
3.了解北京的胡同文化,感受北京胡同文化的独特魅力。
作者萧乾(1910.1.27--1999.2.11),蒙古族,作家,记者,文学翻译家。
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
1942--1944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专攻“英国心理派小说”。
曾任职于《大公报》。
复旦大学教授。
采访过欧洲战场、联合国成立大会、波茨坦会议、纽伦堡战犯审判。
1986年获挪威王国政府授予的国家勋章。
出版有著译作品43部。
其中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篱下集》,长篇小说《梦之谷》,报告文学集《人生采访》,译著《好兵帅克》(捷),以及《八十自省》、《未带地图的旅人——萧乾回忆录》等。
教学过程1.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文章,全文可分为三部分,你能说说怎样划分吗?明确:本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3)总写自己对小胡同的印象。
第二部分(4-10)具体回忆自己儿时生活过的小胡同的风土人情。
第三部分(11-13)拿伦敦、慕尼黑等地的胡同对比,表现出对故乡小胡同的留恋。
2.作者回忆了北京小胡同哪几方面的事情呢?明确:一是胡同里是一阕动人的交响乐,从早到晚,一刻不停;春夏秋冬,各有特性;夜晚则徐缓,拖长,而且当中必然有间歇——有的还挺长。
二是儿时买小风车,刻泥饽饽,放风筝。
三是捉蛤蟆,逮蛐蛐。
3.作者写到了北京的死胡同时,也写了其他地方的胡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明确:作者通过北京死胡同与上海弄堂对比,写出了北京胡同里的平房,多么破,也不缺乏阳光;与伦敦、慕尼黑等地的胡同相比,突出了北京小胡同的独特魅力。
《老北京的小胡同》教案
《老北京的小胡同》教案教学目标:(一)学问目标1、积存关于胡同的学问、作家作品学问2、积存若干词语:羊倌褡裢萦绕转悠黏糊糊徐缓饽饽逮蛐蛐狮城弄堂(二)力量目标1、渐渐培育从文章中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的力量2、渐渐养成理清文章构造、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力量3、渐渐培育区分和鉴赏文章表现手法的作用及其好处的力量(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对于胡同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的质朴而深厚的情感2、熟悉主见保存胡同及其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的观点、主见3、养成对于胡同等传统物质文化的科学的价值观教学重、难点:1、注意语言表达力量的培育,集中表现在口语与书面语的交叉运用上(重点)2、着力培育学生在散文中抓住细节进展描写、抒发情感的力量(难点)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深情导入1、观赏歌曲《北京胡同》,营造感悟课文思想情感的情境。
2、导入语:胡同是北京的一大特色,它形成于元朝。
北京的胡同绝不仅仅是交通的街道,它更是北京普遍老百姓生活的场所,京城历史文化进展演化的重要舞台。
它登记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并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好象一座座民俗风情的博物馆,烙下了人们各种社会生活的印记。
那么,萧乾笔下的北京胡同是怎样的?又寄予了作家怎样的情感,表达了作家怎样的态度呢?让我们学习《老北京的小胡同》这篇散文。
二、了解作家,关注文化萧乾(1910.1.27 1999.2.11),蒙古族,作家,记者,文学翻译家。
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
1942 1944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专攻“英国心理派小说”。
曾任职于《大公报》。
复旦大学教授。
采访过欧洲战场、联合国成立大会、波茨坦会议、纽伦堡战犯审判。
1986年获挪威王国政府授予的国家勋章。
出版有著译作品43部。
其中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篱下集》,长篇小说《梦之谷》,报告文学集《人生采访》,译著《好兵帅克》(捷),以及《八十自省》、《未带地图的旅人——萧乾回忆录》等。
三、学习理解课文,鉴赏作品美质1.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文章,全文可分为三局部,你能说说怎样划分吗?明确:本文可分为三局部:第一局部(1-3)总写自己对小胡同的印象。
《老北京的小胡同》教学设计 (北京版七年级下册)
《老北京的小胡同》教学设计(北京版七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对老北京胡同的情感;了解感受文章传达出的老北京的胡同文化;理解作者关于保留胡同的观点。
2品味语言,力求形成具体可感的形象。
学情分析:首先要读这篇文章的基本是生长在南方的孩子,对北方的风土人情比较陌生,加上时代变迁,对于老北京的风俗世情理解起来是有难度的,但实际上孩子们对市井生活一定也有体会,希望可以唤起体验;其次,对于初一的学生的语言阅读量而言,有些词语可能会产生阅读困难,如:仲夏夜之梦、胡同的名字等,需要提示预习解决语言困难,仍不能解决的要给予解释引导。
教学过程:一、导入:1简介萧乾并检查预习2看图片,根据阅读感觉说说图片与文章描写的胡同的不同。
(不能反应的话给时间读课文)明确:文章中的胡同里有各种各样的人、有声有色、是充满了生活气息的。
二、解读课文1这种声色是谁眼中的印象?为什么他对北京的胡同有这样深刻的印象?可以用原文的话回答。
明确:萧乾,因为:“我是在北京的胡同里长大的;我认识世界是从这里开始的;我是在羊管胡同出生的;我开始懂事是在褡裢坑;我母亲死在菊儿胡同;母亲去世后,我半工半读:织地毯送牛奶,短不了走街串巷;我这辈子只有17年是真正生活在北京的小胡同里。
”关键词句:每当、仲夏夜之梦、只有、在那牌子下面拍了一张。
2所以作者对胡同的情感是?用原文的话回答。
明确:可是不论我走到哪里,在梦境里,我的灵魂总在那几条小胡同转悠。
(魂牵梦绕……)关键词:可是、不论、总是、转悠3“梦境”,我们在文学作品里经常读到,我们说它既可以只夜晚实在的梦,也可以指白日梦,即某种回忆或某个画面的呈现。
比如《梦江南》作者想起的江南画面是--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
总之梦是最能体现一个人最深切的生命体验的。
那么作者的梦境如何呢?文章有没有写到?哪些自然段?明确:5--10自然段4你在这个“梦”里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学生朗读课文)听到:叫卖声:芹菜拉请教、江米小枣年糕、锯盆锯碗、理发师摩擦音叉的颤音(也是一种吆喝)蛤蟆骨朵儿大田螺蛳、莲蓬凉粉、炒栗子香喷喷粘糊糊、烤白薯真热火硬面--饽饽、讨饭声:行好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老北京的小胡同 教案教学设计(北京版七年级下册)
老北京的小胡同教案教学设计(北京版七年级下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引导学生理清思路,重点剖析作者对老北京小胡同多方面的描写,扩大学生对北京胡同文化的认识。
能力目标:在分析作者描写老北京小胡同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情意目标:初步培养学生对胡同文化的感悟能力,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清思路,重点剖析作者对老北京小胡同多方面的描写。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利用网络、书籍等搜集关于北京胡同的照片、图片、文字,对胡同作一定的了解,获得直观感受。
有条件的学生做成PowerPoint文档,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内容及步骤:1.请学生放映演示文稿,结束自己了解到的胡同的相关信息2.请学生就国内外的著名建筑举例子,引入本课。
二、明确自学的目标和形式,交待有关事项,分组学习学生自读思考,小组研讨: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并概括各部分大意。
作者写了老北京小胡同的哪几件事?小组学生书面完成,并回答以上问题,其他学生补充。
老师写板书,对以上问题作简单小结。
第一部分(1~3段),总括写自己对老北京小胡同的印象。
第二部分(4~10段),具体回忆自己儿时生活过的小胡同的风土人情。
这一部分主要写了:胡同里从早到晚是一阕动人的交响乐。
儿时的玩具--买小风车,刻泥饽饽,放风筝。
逮蛐蛐,捉蛤蟆。
第三部分(11~13段),与伦敦、慕尼黑等地的胡同对比。
通过学生朗读第三部分,学生自学思考,填写表格,并回答如何理解这一部分的内容?老北京的小胡同弄堂国外平房伦敦慕尼黑美洲狮城阳光指数保护情况这样对比,突出了老北京小胡同的独特魅力,也更突出了作者对老北京小胡同的怀念和留恋之情。
教师写板书,小结以上问题三、拓展延伸1、学生阅读《四世同堂》片段,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作者笔下的小胡同。
2、学生介绍胡同的相关知识3、学生就北京胡同的拆、留的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四、课堂小结结束语: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胡同文化,感受了作者对老北京小胡同的怀念和留恋之情,希望大家以后多多留心生活,炼就一双文化慧眼,时时处处都能发现文化、感悟文化,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做一个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人。
小小胡同,大大文化——胡同文化教案设计
小小胡同,大大文化——胡同文化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胡同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2)掌握胡同的主要特点和布局。
(3)了解胡同中的传统建筑风格和民俗文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观察和实地考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2)运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胡同与现代化城市的关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北京胡同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胡同的定义与起源(1)介绍胡同的定义:胡同是北京城区的一种传统街巷形式。
(2)讲述胡同的起源:元代时期,胡同作为城市规划的一部分逐渐形成。
2. 胡同的发展历程(1)介绍胡同的发展阶段:明清时期,胡同得到大规模发展。
(2)讲述胡同的发展特点:有序、规整、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3. 胡同的主要特点和布局(1)介绍胡同的主要特点:长度短、宽度窄、走向直。
(2)讲解胡同的布局:棋盘式布局,形成有序的城市空间。
4. 胡同中的传统建筑风格(1)介绍胡同中的四合院建筑:庭院式布局,体现家族凝聚力。
(2)讲述胡同中的其他建筑风格:牌楼、庙宇、茶馆等。
5. 胡同里的民俗文化(1)介绍胡同里的传统民俗: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讲述胡同里的民间艺术:京剧、曲艺、剪纸等。
三、教学方法:1. 图片观察:展示胡同的图片,让学生了解胡同的外观特点。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走进胡同,亲身感受胡同的文化氛围。
3.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比较胡同与现代化城市的关系,思考胡同文化的价值。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胡同的起源、发展、特点等方面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胡同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在实地考察中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见解。
五、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收集胡同的图片,用于课堂展示和分析。
《老北京的小胡同》教案设计附反思
《老北京的小胡同》教案设计附反思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北京胡同的历史和特点。
2.了解北京胡同的文化和生活。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1.北京胡同的历史和特点。
2.北京胡同的文化和生活。
教学难点:1.启发学生思考北京胡同的变迁。
2.引导学生思考北京胡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教学准备:1.PPT课件。
2.北京胡同的图片和视频。
3.一些胡同老字号的文化和故事。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教师出示北京胡同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对话,了解学生对北京胡同的了解和印象。
通过导入,激发学生对北京胡同的兴趣。
Step 2:学习胡同的历史和特点教师通过PPT和课件,给学生讲解北京胡同的历史和特点,比如北京胡同的起源、胡同的结构和布局、胡同的发展和变迁等。
教师通过讲解和举例,让学生对北京胡同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Step 3:了解胡同文化和生活教师介绍胡同的文化和生活,比如胡同老字号的特色、胡同里的人情味、胡同里的传统手工艺等。
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和图片等形式,让学生感受胡同的文化和生活。
Step 4:思考胡同的变迁和保护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胡同的变迁和保护问题。
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北京胡同的老照片,让学生对比现在的胡同,思考胡同的变化和影响。
教师激发学生思考胡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
Step 5:总结和展望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北京胡同的特点和文化的重要性。
教师引导学生展望未来,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北京胡同的文化。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学生了解了北京胡同的历史和特点,进一步了解了北京胡同的文化和生活。
通过胡同的历史,学生了解了胡同的起源和发展,并且通过故事和图片等形式,进一步了解了胡同的文化和生活。
通过思考胡同的变迁和保护,培养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不过,在引导学生思考胡同的保护和传承时,教师可以更具体地提供一些解决方法和实例。
此外,通过增加一些互动游戏和小组合作,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课例《老北京的小胡同》教学案例
《老北京的小胡同》教学案例光新学校初中语文组昂静一、案例背景:案例名称《老北京的小胡同》,所属学科:语文,适用年级:七年级,对应教材:上海教育出版社七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风俗世情单元,第一课时。
课文作者:萧乾(1910年1月27日-1999年2月11日),生于北京,蒙古族,原名萧秉乾、萧炳乾。
是作家、记者和翻译家。
二、教材分析:课文通过对儿时美好生活的回忆,描写了老北京小胡同里丰富、和谐的生活,表现了作者对胡同生活的难以割舍的深情,以及保护胡同、保护文化传统的愿望。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4段),总写作者与老北京小胡同的关系——在此出生,在此长大,在此认识世界,这里令人难忘。
第二部分(5——10段)具体回忆自己儿时生活过的小胡同的风土人情。
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个层次:(5——8段)写老北京小胡同的各种声音,主要是叫卖声,并通过叫卖声表现老北京小胡同生活的丰富与和谐。
(9、10段)主要回忆作者在小胡同时丰富多彩的游戏生活。
两个侧面表现了胡同丰富、和谐的生活特点,也体现了作者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第三部分(11——13段)通过对比说明北京胡同的独特魅力,突出了作者对老北京小胡同的怀念和留恋之情,表达作者对城市建设中拆除胡同做法的遗憾,以及保护北京胡同,保护文化传统的愿望。
三、学生分析: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能读出作者对北京胡同的留恋之情,但胡同文化隐藏于叫卖、儿时游戏等日常生活之中,比较难以理解,以及从作者笔下的胡同生活体现出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也需要教师适当引导四、教学目标:1、通过重点段落的品读,学习对生活场景进行具体、生动的描写的方法。
2、了解北京的胡同文化,理解课文所表达出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五、教学资源说明:七、教学反思:1、探索记叙类文本的阅读思路。
写了什么——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写作对象的共同点是什么——作者借此内容想要表达什么,以一连串的彼此关联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索记叙类文本的阅读思路。
北京的胡同教案设计
北京的胡同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北京的胡同文化,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2. 通过学习胡同的历史、建筑特点和生活中的胡同,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3. 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了解北京的胡同文化。
2. 学会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分析和研究问题。
三、教学难点1. 怎样让学生真正走进胡同,去感受和体验胡同的生活。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
2. 案例教学法:以具体的胡同为例,进行分析、讨论。
3.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进行调查、研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 学生分组,并明确各组的研究任务。
3. 学生准备调查、研究所需的其他材料。
教案内容:一、导入新课1. 展示北京胡同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 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胡同是什么吗?你对胡同有什么印象?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胡同的定义、历史和发展。
2. 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案例,引导学生了解胡同的建筑特点和生活方式。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胡同的特点和价值。
四、小组合作学习1. 学生分组进行胡同调查,搜集相关资料。
2. 各组展示研究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胡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
六、教学内容1. 了解胡同一、二、三、四、五道弯的特点和故事。
2. 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感受胡同比现代建筑的不同之处。
七、教学过程1. 教师展示胡同一、二、三、四、五道弯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 学生分享对胡同一、二、三、四、五道弯的了解和故事。
3. 教师通过视频资料,展示胡同比现代建筑的不同之处。
4. 学生讨论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八、教学活动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胡同一、二、三、四、五道弯进行研究。
老北京的小胡同 优秀教案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起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积累文学常识
帮助学生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字音
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
第一课时:
环节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北京的高楼鳞次栉比的排列在这座城市,胡同作为老北京文化的重要代表却逐渐失去了它原有的味道。那么老北京原汁原味的小胡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大家翻开语文书,我们一起随着萧乾的这篇《老北京的小胡同》来领略胡同文化的风采。
老北京的小胡同
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有关于老北京的文章,作者是北京人,所以语言具有京味儿特点。文章写到了北京胡同生活的一些事物,是让学生了解北京文化的好机会,另外在文章中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一些修辞手法,在课上要着重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作用。
学生情况分析:
在我校就读的学生几乎没有住在胡同中的,所以导致课文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比较远,所以首先要让他们了解文章的背景,这样有助于他们更好的理解课文。
明确写作手法的作用
了出来。这句话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个字,但是要读出作者所描述的那种韵味却很困难,哪位同学能来试着读一读?
②儿时的玩具
简单、便宜,但乐趣无穷
“两几个钱就能买支转个不停的小风车。去隆福寺买几个模子,黄土和起泥,就刻起泥饽饽。”儿时的玩具都是很简单的,有的甚至是自己亲手制作出来的,这些玩具都很便宜,却也可以带来不少乐趣
“行好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菜——剩饭——赏我点吃吧。”这是一句非常口语化的语言,“太(哎)太”的发音十分具有京味儿语言的特点,作者利用破折号将声音的拖尾表现
北京的胡同教案设计
北京的胡同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北京的胡同文化,感受其深厚的历史底蕴。
2. 通过学习胡同的历史、特点和生活中的故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3. 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北京胡同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北京胡同的特点和魅力。
3. 北京胡同中的生活故事和文化传承。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北京胡同的定义、特点、发展历程以及胡同中的生活故事和文化传承。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胡同文化的精神内涵,并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胡同的奥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感受胡同文化的魅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4. 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展示胡同的风貌和生活中的故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段北京胡同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探究胡同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胡同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现状。
3. 分析胡同的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案例,分析胡同的建筑特点、布局和风情。
4. 感受胡同的生活故事:学生分享搜集到的胡同生活中的故事,感受胡同文化的魅力。
5. 探讨胡同文化的传承:学生思考如何将胡同文化传承下去,并结合自身实际提出建议。
六、教学延伸活动设计:1. 组织一次实地考察:带领学生走进北京的胡同,亲身体验胡同的风貌和生活氛围,增强对胡同文化的感知。
2. 举办胡同文化主题班会:鼓励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胡同故事,增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培养班级凝聚力。
七、教学评价设计:1. 课堂参与度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评价其对胡同文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胡同短文,评价其对胡同文化的掌握程度和写作能力。
八、教学资源准备:1. 北京胡同的相关视频资料。
老北京的小胡同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老北京的小胡同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老北京的小胡同》由北京海纳博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携新世界出版社于2021年11月再版发行,并由萧乾夫人文洁若亲自审定、亲笔作序。
以下是整理的老北京的小胡同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老北京的小胡同》教案教学目标:1.体认作者对老北京小胡同魂牵梦萦、难以割舍的深情。
2.了解小册子一两个通过一两个生活侧面,反映老北京小胡同里生活特点的日常生活写法。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体会作者对老北京小胡同魂牵梦萦、难以割舍的深情。
教学难点:品读文本,理解老北京阐释的小胡同是作者的“根”之所在,“我”怀念北京的胡同生活,也是“我”寻“根”的一种表现。
教学过程:1.文章的题目是“老北京的小胡同”,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通过哪些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写的是“老北京”的小胡同?作者又为何称北京胡同为“小胡同”呢?A、叫卖声是老北京时期的一大特色。
B、从孩子们的玩具和游戏内容也能看出是老北京。
C、从文中的一些称呼可以看出,如:少爷、小姐、老爷、太太。
D、从斜街里的一些生活细节可以看出,如“锔盘锔碗”,现在还有吗?……从12自然段的“伦敦英格兰银行旁边就边上有一条窄窄的‘针鼻巷’,很像北京的胡同”,看出北京的胡同也是“窄窄的”小胡同。
2.刚才编辑者同学们都是从作者所写的胡同生活来读懂作者所写的是“老北京”的小胡同,我们不妨再读学术论文的5-10自然段。
《老北京的小胡同》原文阅读我边上是在北京的小胡同里出生并十几岁的。
二十一岁由于我那个从未见过面的爸爸在世时管开关东直门﹐所以东北关城城角就成了我早年的全世界。
四十年代我在海外漂泊时﹐每当思乡﹐我想的就是北京杭州的那个角落。
我认识世界就是从那里开始的。
还是位老姑姑告诉我说﹐我是在羊管(或是羊倌)胡同出生的。
七十年代从返回五七干校回北京。
读完美国黑人写的那本《根》﹐我也去寻过一次木。
大约三岁上我就搬入了﹐但印象中我们其家好像是坐西朝东﹐门前有成排垂杨柳。
北京的胡同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北京的胡同优秀教案设计课时安排:2课时年级学科:小学语文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北京的胡同文化,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2. 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对老北京胡同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3. 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2.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
3. 通过对胡同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准确认读与书写。
2. 课文长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3. 对胡同文化深层次含义的把握。
二、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让学生直观感受北京胡同的特色,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和交流。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相关资料,如图片、视频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和文具。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北京胡同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北京胡同的了解。
3. 教师简要介绍北京的胡同文化,为学生学习课文做铺垫。
二、学习课文(2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认读与理解。
2.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生字词,讲解词语的含义。
3. 学生跟读课文,加强语音语调的把握。
4.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批改练习题,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为第二课时做准备。
五、教学反思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学生对北京的胡同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学习生字词和课文内容,学生对老北京胡同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课堂练习环节,学生能够积极完成练习题,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有效的巩固。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长句子的理解和翻译存在困难,需要在第二课时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
六、教学过程第二课时:四、深入学习课文(20分钟)1. 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特别是长句子和难理解的部分。
小学六年级语文《北京的胡同》教案范文(精选4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北京的胡同》教案范文(精选4篇)小学六年级语文《北京的胡同》范文篇1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对老北京小胡同魂牵梦萦、难以割舍的深情。
2、了解文章通过一两个生活侧面,反映老北京小胡同里生活特点的写法。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体会作者对老北京小胡同魂牵梦萦、难以割舍的深情。
教学难点:品读文本,理解老北京的小胡同是作者的“根”之所在,“我”怀念北京的胡同生活,也是“我”寻“根”的一种表现。
教学过程:1、文章的题目是“老北京的小胡同”,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通过哪些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写的是“老北京”的小胡同?作者又为何称北京胡同为“小胡同”呢?A、叫卖声是老北京时代的一大特色。
B、从孩子们的玩具和游戏内容也能看出是老北京。
C、从文中的一些称呼可以看出,如:少爷、小姐、老爷、太太。
D、从胡同里的一些生活细节可以看出,如“锔盘锔碗”,现在还有吗?从12自然段的“伦敦英格兰银行旁边就有一条窄窄的‘针鼻巷’,很像北京的胡同”,看出北京的胡同也是“窄窄的”小胡同。
2、刚才同学们都是从作者所写的胡同生活来推知作者所写的是“老北京”的小胡同,我们不妨再读文章的5—10自然段,看看作者主要写了哪些胡同生活?(生活在上海的学生对北京的胡同比较陌生,展示几张北京胡同的图片。
)A、胡同里的叫卖声。
(从作者对胡同“交响乐”的描述中,你体会到老北京的小胡同生活有哪些特点?丰富,和谐(或有趣、安宁)。
B、儿时丰富多彩的游戏生活。
【看看作者是什么时候写的这篇文章,1993年,当时作者已是83岁的高龄,回忆起儿时的胡同生活依然是那样的清晰,如数家珍,此处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胡同生活的喜爱之情。
】(并穿插落实一些生字词的读音。
)3、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为什么要在文中回忆这些胡同生活?明确:A、作者通过对老北京的胡同一两个生活侧面的回忆,表达了对老北京胡同生活的眷恋。
B、更因为北京的胡同是作者的“根”之所在。
(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文章开头三段,明确北京的小胡同也是作者的“根”之所在,简介美国黑人的《根》,引导学生思考“根”是什么?往大处说,祖国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根”。
北京的胡同教案设计
北京的胡同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北京的胡同文化,知道胡同的历史起源、特点和分布。
培养学生对北京胡同文化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观察、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胡同的布局和建筑特点。
通过实地考察,让学生感受胡同的生活氛围和文化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北京胡同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了解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胡同的历史起源、特点和分布。
胡同的布局和建筑特点。
三、教学难点胡同的文化内涵和保护意识。
四、教学准备图片资料:胡同的图片、地图等。
实地考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胡同进行考察。
教学工具:笔记本、录音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北京的胡同文化。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北京的胡同有什么了解?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什么内容?2. 探究胡同的历史起源、特点和分布教师讲解胡同的历史起源、特点和分布。
学生通过地图和图片,了解胡同的分布情况。
3. 小组讨论:胡同的布局和建筑特点学生分组,观察胡同的布局和建筑特点。
4. 实地考察:感受胡同的生活氛围和文化内涵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具有代表性的胡同。
学生通过观察、访谈等方式,了解胡同的生活氛围和文化内涵。
学生分享在实地考察中的收获和感受。
6. 布置作业让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胡同文化,提出自己的建议。
六、教学拓展1. 胡同与四合院的关系教师介绍胡同与四合院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四合院在胡同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通过图片和实地考察,观察四合院的建筑特点和居住环境。
2. 胡同文化的发展与变迁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胡同文化的发展与变迁,让学生认识到胡同文化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胡同文化在不期的特点。
七、实践环节:设计胡同游览路线1. 教师提出任务:设计一条胡同游览路线,让游客能够深入了解北京胡同的文化。
2. 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所学知识和实地考察经验,设计出具有代表性的胡同游览路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北京的小胡同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的字词:褡裢萦绕转悠黏糊糊徐缓饽饽逮蛐蛐狮城等;
2、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选材的角度,了解作者回忆中老北京小胡同生活的特点;
3、把握作者对老北京小胡同难以割舍的恋乡情怀以及保护胡同、保护文化传统的愿望,养
成对于胡同等传统物质文化的科学的价值观;
4、培养学生在散文中抓住细节进行描写、抒发情感的能力
教学重点:
把握作者对老北京小胡同难以割舍的恋乡情怀以及保护胡同、保护文化传统的愿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在散文中抓住细节进行描写、抒发情感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学
褡裢萦绕转悠黏糊糊徐缓饽饽逮蛐蛐狮城仲夏
二、交流与指导
1、导入
播放视频《北京胡同水墨画》,营造理解课文感情的情境;
胡同是北京城的一大特色,它形成于元朝。
北京胡同绝不仅是交通的街道,它更是北京老百姓生活的场所,京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变的大舞台。
它记下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蕴含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好像一座座民俗风情博物馆,烙下了人们各种生活的印记。
那么作家萧乾笔下的北京胡同是怎样的,又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北京的小胡同》
2、交流与指导具体过程。
请同学默读文章,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或者段落。
(生大部分找到胡同叫卖声或儿时游戏的部分。
)
师:(以叫卖声为例)说说你喜欢的这个句子说的是什么内容?
——夜乞者的乞讨声。
师:夜乞者是在哪里乞讨?——小胡同里。
作者还有没有写小胡同里的其他声音?请找出来。
——各种叫卖声。
师:生齐读5到8段的内容,那么这几段的内容我们可以怎样概括?——胡同里的各种声音。
(板书)
作者在写胡同里的声音时第一句话写了“胡同里从早到晚都是一阕动人的交响乐”,这个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胡同什么特点?
——这句话把胡同里的叫卖声比作交响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交响乐具有声音宏大、演奏乐器多,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但又悦耳动听,此起彼伏的特点,小胡同里的叫卖声从早到晚此起彼伏不间断,各种叫卖声融汇在一起,声音丰富,并且听起来和谐动听,因此这句话生动形象地写出来小胡同的叫卖声此起彼伏、丰富和谐的特点。
师:作者写小胡同的声音是怎样的方式来记叙的?——回忆。
除了回忆小胡同的里各种声音,作者还回忆了什么事情?
——玩具、捉蛐蛐、放风筝等。
玩具、捉蛐、放风筝都是小孩子的什么生活?——游戏生活、
因此这几段我们可以概括为?
——回忆儿时的游戏生活。
(板书)
师:第10段最后一句话“穷孩子也能用秫秸糊个屁股帘儿。
反正也能飞起,衬着蓝色的天空,大摇大摆。
小心坎儿可乐了,好像自己也上了天。
”这句话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大摇大摆”使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风筝飞起时摇摇晃晃的样子,也表现出了作者兴奋与满足的心情。
师:齐读9、10段内容,体会作者回忆中儿时的游戏生活是怎样的?
——有趣、安宁。
师:文中5至10节是作者在回忆小胡同生活的两个方面,各种声音和儿时游戏,那么作者与小胡同有怎样的关系?请大家自读课文1至4节。
师:作者为何对小胡同生活的这些细节如此熟悉?
——作者在这里出生、长大并认识世界。
师:课文1至4节是怎样的结构关系?
——总分。
第一小节总写作者与小胡同的关系——在这儿出生、长大并认识世界。
第2、3、4小节分别分写我出生的地方、长大的地方和开始走南闯北。
师:现在我们按照文章的写作顺序来梳理一下文章的内容。
文章1-4节写了“我”与小胡同的关系,在5-10节分别回忆了小胡同里的各种声音和儿时游戏生活,文章似乎已经完整,那11 、12和13节在写什么内容呢?能看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把北京的小胡同与其他城市类似的建筑作比较。
在“边吃边想着老北京的豆浆油炸果”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对老北京小胡同的想念和留恋。
(学生第一次一般读不出来保护北京胡同的这层情感,在梳理完写作角度与抒情方式后再来点拨。
)
师:文章最后这三段可以说是作者在直接抒发感情,从“想”、“舍不得”这些字词上就可以看出来。
那文章中有没有其他地方也有这样直接抒情的句子?抒发的又是怎样的感情?请找出来。
——(1)四十年代我在海外漂泊时,每当思乡,我想的就是北京的那个角落。
——(2)……又在《俘虏》中写过菊儿胡同旁边的大院--那是我的仲夏夜之梦。
——(3)可是不论我走到哪里,在梦境里,我的灵魂总萦绕着那几条小胡同转悠。
这三句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故乡老北京小胡同的思念、怀念,体现出了作者难以割舍的恋乡情怀。
师:再来看文章的写作思路。
作者在前4节叙述了与小胡同的关系,在叙述中又有直接抒情的句子,接下来5至10节选取两个角度回忆了小胡同的生活,回忆的内容与前面抒发的思乡、恋乡感情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作者用细致入微的观察选取了两个胡同生活常见的内容,选材的细致与角度体现了作者对小胡同有着深刻的了解和深厚的感情,他把平凡的叫卖声、儿时游戏生活描写得丰富又有趣,足见他对故乡小胡同的感情之深。
回忆的内容是对前面直接抒情的延续和深入,通过细致的描写让读者对作者的这种感情体会更加深刻。
因此,在抒发感情的作文中,除了直接抒
情外,深入细致地描写更能表达出作者的感情,使读者的印象更深刻。
师:现在我们再来整理一下全文的脉络,1-4节写作者与小胡同的关系同时抒发恋乡之情,5-10回忆小胡同里的生活,11-13节通过对比抒发对故乡的怀念、留恋。
再仔细读11-13节,看看是否只是表达了思念留恋之情。
生:从最后一段“但愿北京能少拆几条、多留几条胡同”可以看出还表达了作者希望保留北京胡同。
师:只是保留北京的胡同吗?看看12段“伦敦英格兰银行旁边就有一条窄窄的“针鼻巷”,……他们舍得加固,可真舍不得拆。
新加坡的城市现代化就搞猛了。
……幸而他们还保留了一条“牛车水。
”如果只是希望能保留北京胡同,那作者说“伦敦舍不得拆‘针鼻巷’”,评价新加坡城市现代化搞猛了又有什么用意呢?
——以“胡同”为代表的城市传统建筑是一个城市甚至是一个国家重要的传统文化,作者希望这种传统文化能得到保护而不是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一味地加以拆除。
文章最后两段除了抒发作者的恋乡情怀以外还表达了对北京大肆拆除胡同做法的遗憾和希望保留传统文化的愿望。
三、课堂反馈
说说我国还有哪些传统物质文化,你认识应该怎样对待它们?
四、小结
本文通过叙述与老北京小胡同的关系,回忆了小胡同里的各种声音和儿时的游戏生活,表达了作者难以割舍的恋乡情怀,以及希望保留以胡同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愿望。
教学反思:
在新杨中学任教几个星期以来,在了解了学情和教材的基础上经过摸索找到了一些教学规律,能够更多地将自己的教学想法融入到课堂中去。
本课教学的设计是在阅读教参了解重难点之后完全独立设计的,当自己一字一句打完这篇教案时颇有成就感。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推进比较顺利,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重点。
不足之处在于难点的教学时间分配不够,教师讲解过多,学生没能真正体会。
本课将教学的难点设计为“培养学生在散文中抓住细节进行描写、抒发情感的能力”,初衷是出于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懂得如何通过描写来抒发情感,希望能以阅读带动写作,但没有收到良好的实际效果。
下次上这篇课文我会增加课堂仿写的环节,甚至作为一个课时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