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滨江转型发展背景资料

合集下载

徐汇区滨江C单元188N-Q-1地块商办楼项目设计体会

徐汇区滨江C单元188N-Q-1地块商办楼项目设计体会

徐汇区滨江C单元188N-Q-1地块商办楼项目设计体会1. 引言1.1 项目背景徐汇区滨江C单元188N-Q-1地块商办楼项目位于上海市徐汇区,这一区域是上海市中心商务区的核心地段,周边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是上海市重要的商业和金融中心之一。

项目地块由政府招标出让,吸引了多家知名开发商竞相投标。

最终,由一家国内著名的地产开发公司中标,开始了商办楼项目的规划与设计。

这片地块的周边已经有不少高端商务楼盘和现代化办公楼,项目背景中重要的一点是要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商务环境中脱颖而出,打造一个独具特色的商办楼项目。

项目地块所在的滨江区域还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景观,设计团队也希望能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打造一个现代化商办楼与自然景观融合的绿色建筑。

项目背景旨在挖掘地块所处区域的商务潜力和自然资源,借助先进的建筑技术和绿色设计理念,打造一个符合当代商务需求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商办楼项目。

1.2 设计理念设计理念是本项目设计的灵魂所在,它是建筑师们对于未来城市发展趋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深刻思考和理念表达。

在徐汇区滨江C单元188N-Q-1地块商办楼项目设计中,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将"人性化"作为设计的核心理念,注重建筑与人的关系,让建筑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

通过合理的功能布局和舒适的空间设计,为用户营造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环境。

我们注重"绿色建筑"的概念,将绿色、可持续发展融入到项目设计中。

采用环保材料、节能技术、生态景观等措施,为城市生态环境做出贡献,提升建筑的品质和可持续性。

我们追求"创新"和"时尚",致力于打造一个独具特色、具有未来感的城市地标,引领当代建筑设计的潮流,并为城市增添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设计理念是将现代城市建筑与人文关怀、环保理念和创新精神相结合,为徐汇区滨江C单元188N-Q-1地块商办楼项目赋予更多的内涵和灵魂。

徐汇滨江方案设计

徐汇滨江方案设计

徐汇滨江方案设计1. 项目背景徐汇滨江位于上海市徐汇区,是上海市的一处重要滨江片区。

该区域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人文资源,成为人们休闲娱乐、文化交流的热门地点。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徐汇滨江面临一系列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

为了提升该区域的城市形象和人居环境,需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徐汇滨江方案设计。

2. 设计目标本方案的设计目标如下:1.提升交通效率:通过改善道路布局和交通设施,减轻交通拥堵,提高交通流畅度。

2.优化人居环境:改善滨江区域的环境质量,增加绿化覆盖率,提高空气质量。

3.丰富文化活动: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场所,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

4.保护历史遗迹:保留和修复徐汇滨江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址,提升区域的历史文化价值。

3. 方案内容3.1 交通改善为提升交通效率,本方案拟采取以下措施:1.新建道路:根据交通流量和道路布局情况,新建包括主干道和支线道路在内的道路网,合理分流车流压力。

2.优化公共交通:完善公交线路和站点布局,提高公交系统的覆盖率和运行效率。

同时,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出行。

3.鼓励非机动车出行:建设完善的自行车道和步行街,鼓励居民和游客选择非机动车出行方式。

同时,提供便捷的非机动车停车设施。

3.2 环境质量提升为改善滨江区域的环境质量,本方案拟采取以下措施:1.增加绿化面积:在徐汇滨江的空地和道路两侧增加绿化带和花坛,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善空气质量。

2.河道治理:加强对徐汇滨江的河道清淤和污染治理,保障水体的清洁和生态平衡。

3.垃圾分类和回收:建立垃圾分类和回收制度,促使居民养成良好的垃圾处理习惯,减少环境污染。

3.3 文化活动丰富为丰富徐汇滨江区域的文化活动,本方案拟采取以下措施:1.打造文化艺术中心:新建或改造现有建筑,打造艺术展示、表演和创作交流的场所,定期举办文化艺术活动。

2.举办主题活动:策划丰富多样的主题活动,吸引居民和游客参与,增加滨江区域的文化氛围。

徐汇发展历程简述

徐汇发展历程简述

徐汇发展历程简述
徐汇区位于中国上海市,是该市的一个行政区域。

徐汇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在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徐汇是上海市郊区的一部分。

当时,这个地区主要以农业和渔业为主要经济活动。

然而,随着上海的快速发展,徐汇也逐渐引进了一些工业和商业项目。

在20世纪初,徐汇区的工业开始崛起。

许多工厂和工业园区
在这个地区兴起,为当地人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同时,一些外国企业也在徐汇设立了分部或工厂,促进了这个地区的工业化进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徐汇的商业和经济实力逐渐增强。

在20世
纪中叶,徐汇成为上海市的一个繁华商业区,拥有许多高楼大厦、购物中心和娱乐场所。

这里也是许多企业总部的所在地,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商业机会。

近年来,徐汇的发展重点从传统工业转向了高科技和服务业。

为了吸引更多的创新型企业和人才,徐汇区积极发展科技园区,并推动了创新型企业的孵化和发展。

同时,徐汇也加强了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城市的品质和居住环境。

如今,徐汇已经成为上海市的一个繁荣地区,以其丰富的文化景观、现代化的商业街区和良好的生活品质而闻名。

徐汇的发展历程依靠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城市建设的不断完善,为当地人民带来了许多机遇和福利。

徐汇滨江大道介绍(riverside promenade)

徐汇滨江大道介绍(riverside promenade)

徐汇滨江大道简介
徐汇滨江大道东临黄浦江,西至丰溪路,南起中航油库,北到瑞宁路,全长3.6公里。

打浦路隧道和龙耀路隧道把浦东世博园与徐汇滨江大道连接相通。

一期工程有4个徐汇公园大小,公共绿地面积达14万平方米。

开放空间的交通系统由景观大道、休闲自行车道、亲水步道和一条为今后发展而预留的车道组成。

这一带原来是龙华飞机场的地盘。

现在都开辟成大马路,沿江码头也被改造成亲水景观。

绿树成荫的大路,光亮幽幽的艺术路灯,深入江中的木栈道,还有故意留下的船舶靠岸时扎缆绳用的铁墩头、旧橡皮圈、塔吊等。

沿路走去,还可以看到水泥厂预均库、煤炭传输带、北票码头塔吊、南浦站货运仓库等历史遗存。

还有一座水塔被改造成一枝硕大的艺术白玉兰,在黑夜里散发着五彩的光芒。

新造的龙华港桥被泛光灯打扮成五光十色,煞是好看。

漫步滨江大道,听江水涛涛,看波光粼粼,迎面江风习习,仰头月亮盈盈,近看江水拍岸,远眺世博园美景。

漫步者中有情人、有夫妻、有朋友、有同事、有母女、有父子,坐累了,就坐在木椅子上休息,或窃窃私语,或谈笑风生。

小孩子们或满地奔跑,或溜冰滑板,玩得不亦乐乎。

以下是我以前拍的滨江大道的照片
漂亮的人行道
步入滨江大道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远处的卢浦大桥
保存下来的铁墩头和塔吊
宽阔的滨江大道
滨江大道边的老式机车
美丽的滨江夜景。

徐汇滨江发展历程介绍

徐汇滨江发展历程介绍

徐汇滨江发展历程介绍徐汇滨江是上海市徐汇区的一个重要地区,位于黄浦江南岸,东临龙华区和长宁区,西靠漕河泾开发区,总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

徐汇滨江是上海市的重要经济、文化和旅游中心,拥有众多的商业和旅游景点。

徐汇滨江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当时,徐汇滨江是上海财富和商业的中心之一。

许多欧洲殖民者和商人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商业势力,并带来了大量的外国投资和技术。

这些外国人的到来不仅改变了当地经济结构,也促进了文化交流和城市发展。

20世纪30年代以后,徐汇滨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当时,上海市政府开始重点发展当地的旅游和文化产业,并大力推动了旅游景点和文化设施的建设。

其中最著名的景点之一就是上海滨江大道,这是一条沿黄浦江而建的风景线,以其优美的景色和浪漫的环境而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徐汇滨江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徐汇滨江成为上海市重点发展的地区之一。

大量的国内外投资涌入,建设了许多现代化的商业、住宅和办公楼,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经济和生活环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徐汇滨江的发展重心逐渐从经济向生态和文化方面转移。

近年来,当地政府开始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修建了许多公园和绿地,并且大力推动绿色出行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同时,徐汇滨江也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举办各种艺术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打造了一个艺术创意的中心。

徐汇滨江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

当地政府一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积极引导各类人才和企业来此发展,并提供了各种优惠政策和服务。

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当地的公益事业和社区建设,共同推动了徐汇滨江的发展。

总而言之,徐汇滨江的发展历程可以用繁荣兴盛来形容。

从上个世纪开始的外国投资和文化交流,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城市化发展,再到近年来的生态和文化建设,徐汇滨江已经成为一个经济、文化和生态平衡发展的地区。

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徐汇滨江将继续发展壮大,为上海乃至整个国家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上海市徐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设)-图文

上海市徐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设)-图文

上海市徐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设)-图文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22年1月12日徐汇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批准)目录第一篇发展基础与环境 (1)第一章发展基础............................................................. .. (1)一、“十一五”发展成就............................................................. .1二、“十一五”发展经验与不足.....................................................4第二章发展环境............................................................. .. (5)一、时代背景............................................................. ...................5二、机遇与挑战............................................................. (5)第二篇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7)第三章指导思想............................................................. .................7第四章发展目标............................................................. .. (8)一、总体目标............................................................. ...................8二、城区布局............................................................. .. (12)第三篇主要任务 (15)第五章全面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15)一、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 (15)二、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17三、提升现代商贸业能级. (19)四、保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19第六章加快推进重点发展区域建设.. (20)一、优化提升区域............................................................. .........20二、转型升级区域............................................................. .........21三、重点建设区域............................................................. .........22四、协调发展区域............................................................. (23)I第七章切实增强区域创新能力 (25)一、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25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26三、优化区域创新服务功能......................................................27第八章推动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27)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27二、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29三、继续推进体育事业发展......................................................31四、促进其它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31第九章完善民生保障体系 (3)2一、大力促进就业............................................................. .........32二、全面提升为老服务水平......................................................32三、加快形成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33四、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保障体制..............................................34第十章提升社会管理水平 (3)5一、加强人口管理............................................................. .........35二、创新社区管理与服务. (35)三、推进社会组织建设............................................................. .36四、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37第十一章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 (37)一、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37二、基本完成旧区改造............................................................. .39三、提升城市环境质量............................................................. .39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40五、强化城市安全............................................................. .........41第十二章推进低碳城区建设.. (42)II一、积极推进低碳示范区创建..................................................42二、深入开展节能工作............................................................. .43三、加强生态建设和管理. (44)第十三章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 (44)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44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45三、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和开发..................................................46四、推进文明城区建设............................................................. .46第十四章建设人力资源强区.. (47)一、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47二、创新人才使用评价机制......................................................48三、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48第十五章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48)一、推进经济领域体制机制创新..............................................48二、深化社会发展领域改革......................................................49三、加强对内对外合作与开放.. (50)第四篇规划实施保障 (52)第十六章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52)一、深入推进依法行政..............................................................52二、完善政府管理体制..............................................................52三、提高政府行政效能..............................................................53第十七章加强规划管理............................................................. (53)一、完善规划的体系化推进机制..............................................53二、加强规划的政策保障机制..................................................54三、建立健全规划的实施监督机制 (54)名词解释 (55)III根据中共上海市徐汇区委《关于上海市徐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徐汇区人民政府编制《上海市徐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旨在阐明“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发展重点。

上海徐汇滨江地区功能转型分析

上海徐汇滨江地区功能转型分析

2019年5月下半月刊上海徐汇滨江地区功能转型分析匡翠翠 郁亮亮黄浦江见证了工业化时代上海的发展,在城市功能空间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徐汇滨江作为其中重要一段,见证了上海工业百年发展,其土地价值也逐渐显现出来,经过功能重塑后,再一次展现了滨江地区的活力。

引言近代以来,黄浦江两岸地区都是上海最重要的航运和工业基地,然而,随着上海加快城市建设步伐,许多旧城得到大规模改造,位于中心城区的黄浦江两岸却仍被第二产业占据,阻碍了城市发展空间的扩展。

为进一步推动上海经济转型发展,上海市启动“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计划”,积极探索城市转型发展新尝试。

徐汇滨江地区位于黄浦江南延伸段的黄金地区,在黄浦江两岸开发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意义,见证了我国民族工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过程,其开发与建设也将成为徐汇乃至上海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引擎。

一、徐汇滨江的功能变迁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徐汇滨江地区还是一派田园风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演进,成为著名的工业聚集区,但工业发展逐渐没落,居住环境愈加恶化。

为配合2010年上海世博会环境建设,上海市启动了“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计划”,通过文化创意、休闲、生活和工作等多元化融合,对黄浦江两岸进行景观重塑和空间功能置换,在保护历史文脉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激发滨江地区的活力。

以此为契机,徐汇滨江段的改造拉开了序幕,其以现代城市水岸景观营造为核心,对多处工业建筑遗产进行保护、改建和适应性再利用。

随后,徐汇滨江又被明确列为上海“十二五”时期重点开发的六个区域之一,这对徐汇滨江来说又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

经过多年开发建设,徐汇滨江地区在产业结构、景观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许多传统工业产业被迁出或改造,为现代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徐汇滨江与浦东前滩的综合商务区等建设已初具规模,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也在黄浦江两岸蓬勃兴起,徐汇滨江地区的产业布局得到优化,功能转型加速。

二、徐汇滨江功能转型的原因徐汇滨江地区进行整治改造的直接原因,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交通运输方式的改变。

上海徐汇滨江

上海徐汇滨江

徐汇滨江大道,全长8.4公里,北起日晖港、南至徐浦大桥、东临黄浦江、西至丰溪路。

是目前上海中心城区最长的黄浦江景观带。

这里原来是龙华飞机场,火车南浦站货运仓库,港区的北票煤码头,沙石料码头,油库等,可说是脏乱差。

上海世博会的召开,给徐汇滨江地区带来了发展的机遇,经过几年的整治,徐汇滨江已成为一条长达8.4公里,与浦江对岸世博园区遥相呼应的绿色长廊。

这儿有海上廊桥、塔吊广场、龙华港桥“龙之脊”、海事瞭望塔、龙恒滨水栈道区等等,这里仍保留着代表黄浦江百年传统工业的历史遗存。

海上廊桥:建于1984年的北票码头原煤炭传送带,并将两头连接着高耸的红色塔吊,形成鲜明的景观标志,现在改建为长约420米的空中观景廊道,形成上海浦江沿岸唯一的空中视觉平台。

塔吊广场:吊车的巨大身姿,巍峨的钢铁建筑耸立在浦江沿岸,用自己的身躯让人们回味曾经航船的汽笛轰鸣。

龙华港桥“龙之脊”:是徐汇区内最大的一座内河桥梁。

全长345米,主桥长165米,上层桥面为机动车道,下层桥面为非机动车和人行通道,桥下为休闲广场和停车场。

夜晚桥顶与桥底的线型照明与几何开孔的泛光照明相互映衬,仿佛跳动的音符谱写徐汇滨江华丽乐章。

海事瞭望塔: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高约41.2米,占地20平方米,用于海事瞭望、监控航道安全和签证管理等。

顶层观光平台可将一湾两岸尽收眼底,与龙华港桥共同呈现绚丽的夜景效果。

龙恒滨水栈道区:栈道区由“庆典平台”与“水中栈道”组成,是浦江沿岸极具规模的亲水平台区。

通过水中栈道沿江横向延伸,人行碧水间江景一览无余,亲身感受江水拍岸的水岸风情。

随着徐汇滨江风光带的诞生,如今浦江两岸的景色更加壮阔,更加美丽。

更多照片见相册《上海徐汇滨江》(共24张)。

亲水案例——徐汇滨江

亲水案例——徐汇滨江
S O
W T
概况 历史演变 规划分析 亲水空间
案例分析
徐汇滨江核心商务区
价值界定
区域内的土地价值界定:
公共价值区:龙腾大道以东地区,滨江公共开发空间和商业文化特别发展单元。 一级价值区:龙腾大道以西,云谣路以东区域,景观价值最高。 二级价值区:云谣路以西、云锦路以东区域,交通便利。 三级价值区:云锦路以西区域,作为腹地空间开发与滨江开发的联系枢纽地区。
概况 历史演变 规划分析 亲水空间
案例分析
徐汇滨江
图名
驳岸设计
既有水岸
活化水岸
活化城市界面
涵容江水
北票码头与南浦站共有的钢筋混凝土高桩码头被改造成亲水平台。码头存在一些宽度0.3~3m不等的缝隙,为了保证游人使用安全,现浇了钢筋混凝土,填补了这些缝隙。
概况 历史演变 规划分析 亲水空间
18线仓库和户外露台空间
概况 历史演变 规划分析 亲水空间
案例分析
徐汇滨江
活动场地照片
活动方式设计
在滨江行进路线上分区域布置了篮球场、攀爬墙、滑板场地和大片的绿地,各具特色的活动空间为各种活动提供了可能性。
概况 历史演变 规划分析 亲水空间
案例分析
徐汇滨江
龙华港桥照片
跨水设计
区位交通优势。 土地资源优势。 岸线资源优势。 科技文化历史资源优势。 产业基础优势。
对接上海城市转型的机遇。 对接后世博效应延伸的机遇。 对接徐汇区发展战略的机遇。
配套设施建设尚未到位。 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薄弱。 区域交通网络有待加强。 旧区居住环境亟需改造。
新兴商务区数量众多,同质化倾向严重 周边产业层次不高,与滨江产业关联性不强 区位优势决定了土地价格较高,大大提升企业的商务成本

徐汇发展历程简述

徐汇发展历程简述

徐汇发展历程简述徐汇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地带,是上海市重要的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

以下是徐汇区发展的简要历程。

徐汇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属于上海的古县之一。

清朝时期,徐汇是上海的一个县级市,以其富饶的土地和繁荣的经济而闻名。

然而,在19世纪末,上海由于与外国进行贸易而迅速发展起来,徐汇逐渐失去了其经济地位。

20世纪初,由于上海重要港口地位的影响,徐汇成为了上海工商业的重要聚集地。

许多外国企业和商人在徐汇设立了办事处和工厂。

在这个时期,徐汇迅速发展为一个具有现代化工业和商贸活动的地区。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徐汇的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

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徐汇的产业结构和城市规划也发生了变化。

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上海的经济改革正日益深入。

徐汇积极推动经济结构和产业升级,并提高了科技创新能力。

这一时期,徐汇逐渐形成了一个多元化、创新型的产业体系,并成功吸引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的入驻。

近年来,徐汇区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就。

通过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改善交通运输和公共服务能力,徐汇的城市形象和居住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除了经济和城市建设,徐汇还注重文化事业的发展。

徐汇是上海的文化中心之一,拥有众多的博物馆、图书馆和文化艺术机构。

每年,徐汇还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国际交流活动,丰富市民的精神生活。

在未来,徐汇区将继续致力于发展和创新。

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网络,徐汇将进一步提升其经济竞争力和城市吸引力。

总而言之,徐汇区作为上海市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经历了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现代服务业经济的转型。

在城市规划和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上海市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徐汇区将继续保持创新和发展的势头,为上海的繁荣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徐汇滨江发展概况

徐汇滨江发展概况

关于徐汇滨江国际社区规划建设的思考与建议2011年12月29日结合上海“四个中心”的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目标,徐汇滨江要充分挖掘其特有的地域、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优势,开发建设成以金融贸易、文化旅游、生态居住等现代服务业和居住功能高度复合的国际社区。

这是市、区两级政府对徐汇滨江开发提出的希望。

为此,我们必须思考研究的是:如何以主动可行的科学规划引领建设,将徐汇滨江打造成名副其实的现代化国际社区,并使其成为上海的“新名片”。

对此,区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与致公党区委、民革区委、九三学社区委联合开展了为时五个月的深入调研。

课题组先后去区规划局和滨江实地调研,赴浦东碧云国际社区学习取经,还到上海图书馆查阅相关权威资料。

经过课题组成员反复讨论,分析研究,提出如下思考与建议:一、徐汇滨江国际社区的“国际化”内涵评价一个社区是否“国际化”,通常从两个角度衡量:一是从社区内人口数量结构或建筑标准的角度衡量其是否“国际化”,即以外籍人口占到社区人口较大的比例或房屋建筑采用较高档的外国风尚为衡量标准;二是从社区功能、设施、环境、管理、生活方式、文化氛围等物质形态和精神面貌的复合角度衡量其是否“国际化”。

我们认为,徐汇滨江国际化内涵的定位,必须着眼于上海乃至整个中国当今的国际地位和作用,着眼于经济全球化的国际潮流和改革开放的大背景。

上海历来是世界看中国和中国联系世界、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是中国改革开放和融入国际化舞台的桥头堡和先驱。

从近代上海繁荣到现代上海建设的成果看,上海城市的人口状况和物质形态可以说是接近甚至部分赶超了国际水准;再从国际经济重心逐渐东移,被视为新经济体的金砖国家迅速崛起来看,上海城市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讲还应当承担起“领跑者”的历史责任,要展现后发居上的领先优势。

定位徐汇滨江的国际化内涵,还必须着眼于滨江地区的地域特点、厚重的历史积淀、多彩的人文资源,并且理性地兼顾到滨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有利的条件和不利的因素。

徐汇滨江规划及出让情况2011

徐汇滨江规划及出让情况2011

WS3(B)单元 WS5(C)单元
徐汇滨江核心商务区
WS7(D)单元
(二)用地及建设规模
总用地约140公顷,其中:
公共绿地:约36公顷 城市道路用地:约36公顷 可开发用地面积:约65公顷 总建筑面积:约195万平方米, 开发用地的平均容积率约3.0。
用地约140公顷
(二)用地及建设规模
滨江C单元核心商务区地块示意图
集游艇产业、文化创意 产业及保税商品展示为 一体的特色区域
世博水门位置
(四)交通体系组织
1.区域交通 — “水陆空”三位一体交通模式
水上交通:时尚休闲的游艇 营运。
轨道交通站点 交通枢纽
地面交通:轨道交通11号线、 12号线,公交枢纽站,滨江 有轨电车、自行车等。
空中交通:商务化,休闲化 的直升机客运。
二级价值区:云谣路以西、云锦路以东区 域,为滨江第二层面的开发用地,交通条件更 为便利。
三级价值区:云锦路以西区域,作为腹地 空间开发与滨江开发的联系枢纽地区。
一级价值区
二级价值区
三级价值区
公共价值区
2. 四大功能发展目标
总部经济及金融配套服务中心 航空服务业集群 科技金融中心、创新创业服务中心 时尚文化消费中心和新媒体中心
滨江B5-4
兆丰东块
(二)出让地块情况
1、2011年下半年计划出让地 块
➢滨江B5-4(xh129b-04)地块,商 办用地;
➢兆丰路东块(xh128E-03),住宅 用地;
➢滨江188S-K-1地块(上海湖南广 场),商办用地;
➢滨江188E-B-1地块(滨江文化主 题园),商业文化特别发展单元。
3. 功能的空间布局结构
一带两轴

美丽西岸——徐汇滨江

美丽西岸——徐汇滨江

美丽西岸——徐汇滨江魔都上海日新月异,许多外地朋友来上海喜欢到外滩、南京路,豫园等景点游览,如今在上海出现了许多新的景点供各地游客选择。

笔者中秋节期间,趁着天气晴朗,来到上海的西岸徐汇滨江大道,感觉这是一个很棒的地方,在这里,当你悠闲的散步,会感受到繁华中的宁静,不失为一种享受。

徐汇滨江是上海首个以滨江景观整体开发概念营造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北起曰晖港,南至徐浦大桥,坐拥8.4公里黄浦江岸线,是近代工业遗存展示地、中西文化的交汇处,更是未来亚洲最大规模的文化艺术群落及文创产业集聚区之一。

站在滨江步道旁,可以目睹卢浦大桥雄伟壮观的风姿及两岸美丽的景色。

橙红色的塔吊是徐汇滨江不可忽视的一道风景线,它们曾经是北票码头吊装煤炭的重要设备,在塔吊的右边,连接两座塔吊的高架玻璃栈道,也是由煤炭传送带改建而成,长达420米。

除了塔吊和传送带,老码头的水泥墩子还保留在沿岸的步道上。

徐汇滨江开放空间的攀岩墙,已成为孩子们锻炼身体、练习攀岩的场所,是小小攀岩爱好者最喜爱的去处之一。

油罐艺术中心,远远望去像“蒙古包”外形的白色建筑体,看上去有点梦幻,又充满了末来感。

这些油罐曾是上海龙华机场的一组废弃航油罐改造而来的,大的直径有28米,小的直径有24米,每个油罐内部挑高超过60000平方米。

海事塔广场,作为徐汇滨江开放空间的制高点,这里历史悠远。

时光回溯至1956年,它身处的北票码头,是上海第一座水陆连运码头。

其中的海事瞭望塔由此应运而生,如今经过装饰改造后,焕然一新,成为来往游客的休闲空间。

漫步滨江,眺望江景,静心享受生活里的闲暇时光,而滨江塔吊一如既往地伫立在此,低吟徐汇滨江的过往岁月,并见证新的历史痕迹。

徐汇滨江已由最初的厂房、水运码头、机场摇身一变,为长达8.4公里的黄金江岸线,盘旋在浦江之畔。

徐汇滨江的艺术长廊,西岸美术馆及艺术中心、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上海摄影艺术中心等都伫立于此,成为城市中的精神灯火。

徐汇滨江导游词

徐汇滨江导游词

徐汇滨江
徐汇滨江东临黄浦江,南至关关港,西至宛平南路——龙华港——龙吴路,北靠日晖港。

岸线长约11.4公里,上海目前黄浦江岸一条最长的“绿色景观长廊”。

这段岸线,曾有上海最繁忙的工业码头,也有历史上曾被称作“远东第一空港”的龙华机场。

2010年世博会前夕,徐汇滨江区域进行了改造,迁出了一些老工业企业,拓展了居住、商务、休闲、旅游等多功能配套设施。

打造了一条可以驱车饱览黄浦江江壮丽景色的滨水景观大道——龙腾大道。

徐汇区将汇聚国际顶尖建筑师、艺术家和艺术领袖,将滨江地区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艺术区——上海西岸。

其中“西岸文化走廊”品牌工程和“西岸传媒港”,是西岸的最核心组成部分。

目前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油罐艺术公园、上海摄影艺术中心等齐聚西岸。

创立并成功举办了西岸音乐节、西岸双年展、西岸艺博会三大自有品牌活动。

是上海文化新地标。

龙美术馆是目前国内最大德私人美术馆;日晖港货栈龙门吊是滨江城市雕塑,展示上海工业风采;余德耀美术馆原址是上海飞机制造厂原机库所在地;上海梦中心原址是上海水泥厂;跑道公园原址是昔日德“远东第一空港”美誉德龙华机场跑道所在地,龙华机场于1917年建成,是中国民航德发源地,是我国最早建成的大型机场。

上海百年滨江之都的发展

上海百年滨江之都的发展

上海百年滨江之都的发展上海作为中国的一座国际大都市,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成为了百年来滨江之都的典范。

本文将从历史、城市规划、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探讨上海作为百年滨江之都的发展。

一、历史渊源上海作为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繁荣的交通枢纽。

早在唐宋时期,上海就已经成为繁华的商业港口。

19世纪末,上海开埠,成为了国际贸易的重要口岸,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和人才。

从此,上海逐渐崛起为一座百年滨江之都。

二、城市规划上海的城市规划自开埠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早期上海的城市形态是以黄浦江为中心的狭长型城市,主要沿江而建。

随着城市的发展,上海在20世纪初实行了一系列的城市规划,将城市向四周扩展,形成了今天的市区范围。

同时,上海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建设了地铁、轻轨等交通设施,方便了居民的出行。

三、经济发展上海的经济发展是上海成为百年滨江之都的重要原因之一。

上海作为全国的经济中心,集聚了大量的金融机构、跨国公司和知名企业。

上海的经济结构也在不断优化,由以制造业为主转向以服务业为主导,形成了以金融、贸易、航运、科技为支柱的产业体系。

四、滨江资源的开发作为一座滨江之都,上海充分利用了丰富的滨江资源。

例如,在黄浦江两岸建设了多个滨江公园和滨江景区,提供了休闲娱乐和观光旅游的场所。

同时,上海还重视滨江生态环境的保护,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护了滨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五、文化与艺术上海作为一座百年滨江之都,不仅经济繁荣,而且文化艺术繁盛。

上海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如沪剧、昆曲、民间艺术等。

此外,上海还拥有多个文化艺术机构和博物馆,如上海博物馆、上海艺术博物馆等,不断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六、未来展望上海作为滨江之都,在未来仍将继续发展壮大。

上海将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生活品质。

同时,上海还将加大对文化艺术的支持力度,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此外,上海还将继续吸引国内外的投资和人才,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徐汇滨江建筑方案

徐汇滨江建筑方案

徐汇滨江建筑方案徐汇滨江是上海市徐汇区的一个重要地区,位于黄浦江畔,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自然环境。

自改革开放以来,徐汇滨江一直是上海市浦东新区的一部分,被视为该地区开发建设的重点区域。

在徐汇滨江建筑方案中,需要充分考虑地区的独特性和发展需求。

首先,要充分利用黄浦江的资源,打造综合性的滨江公共空间。

这些空间可以包括公园、休闲区和运动场所等,为居民提供丰富多样的休闲活动选择。

同时,还需要保护江岸线的自然景观,将其作为城市的绿肺,提供清新的空气和美丽的景观。

其次,徐汇滨江建筑方案应该注重发展可持续的建筑和交通系统。

在建筑方面,可以采用节能环保的设计理念,使用可再生能源,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此外,还应该加强建筑的隔热、保温和节能化改造,提高建筑的整体能效。

在交通方面,可以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优化公共交通路线,并且提供便捷的步行和自行车道。

第三,徐汇滨江建筑方案还需要注重社区的发展和人文关怀。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位,应该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

这包括学校、医院、商业设施等,为居民提供便利和舒适的生活环境。

此外,还应该注重居民的参与和交流,组织各种社区活动,加强邻里关系,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自主性。

最后,徐汇滨江建筑方案还应该充分考虑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徐汇区作为上海的历史文化名区,拥有众多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

在建设过程中,要保护这些建筑和遗产,保持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同时,还可以在建设中注入现代元素,使历史与现代完美融合,展示徐汇区的独特魅力。

综上所述,徐汇滨江建筑方案应该以综合性滨江公共空间、可持续发展、社区发展和历史文化保护为核心。

通过合理规划和创新设计,打造现代化、宜居化的滨江区域,为居民提供舒适、便利和有品质的生活环境。

同时,还应该充分发挥滨江区的优势和吸引力,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投资,促进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徐汇发展历程概括

徐汇发展历程概括

徐汇发展历程概括
徐汇区是上海市的一个辖区,其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20世纪初,徐汇区仍然是一个农村地区,以农耕为主
要生产方式。

20世纪30年代,随着上海的快速工业化,徐汇
开始逐渐转变为一个工业区,吸引了大量的工厂和企业迁入。

然而,这个阶段的发展并不持久,因为战争和政治动荡的影响,徐汇的工业发展受到了很大的破坏。

1949年,在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成立之后,随着国家的经济重建和城市发展,徐汇开始逐渐恢复起来。

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徐汇区经历了规模扩大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阶段,新的街道、建筑和公共设施逐渐建立起来。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的推动下,徐汇
区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作为上海市的一个发展重点区域,徐汇开始引进外来投资和新兴产业,加快了经济发展的速度。

同时,随着住房条件的改善和城市规划的升级,徐汇区逐渐成为了一个富裕的居住区。

至今,徐汇区作为上海市的一个核心区,继续以其独特的历史遗迹和现代化的城市设施吸引着人们的关注和投资。

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徐汇区滨江地区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徐汇区滨江地区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徐汇区滨江地区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及其他机构•【公布日期】2012.02.02•【字号】徐府发[2012]7号•【施行日期】2012.02.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徐汇区滨江地区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徐府发〔2012〕7号)区政府各委、办、局,各街道、华泾镇,有关单位:现将《徐汇区滨江地区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特此通知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二○一二年二月二日徐汇区滨江地区发展“十二五”规划徐汇滨江地区是徐汇区内唯一可大规模、成片规划开发的区域,其开发建设将成为徐汇主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上海推进“四个中心”建设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实现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为了高起点、高标准推进徐汇滨江地区的开发建设,根据《上海市“十二五”浦江两岸综合开发规划》和《徐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特编制《徐汇区滨江地区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徐汇滨江地区发展回顾(一)“十一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十一五”期间,徐汇区委、区政府紧抓世博机遇,加快徐汇滨江的综合开发,在规划研究、土地收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为徐汇滨江地区的“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创了良好的局面。

1、明确功能定位,规划编制全覆盖。

作为徐汇区“十一五”规划中明确重点推进的六大功能区之一,按照上海市委、市政府重塑浦江的规划理念和目标,对徐汇滨江的目标定位做了进一步深化。

滨江B、C、D三个单元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均已编制完成并获市政府批准,期间经过枫林路线型优化、B单元控规局部完善、C单元轨道交通线型优化以及经济适用房规划选址等控详调整后,滨江三个单元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更加合理完善。

“十一五”期间对滨江进行了规划研究,提出了规划建设的指导性意见。

280上海新貌-徐汇滨江

280上海新貌-徐汇滨江

280上海新貌-徐汇滨江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

黄浦江从杨浦大桥至徐浦大桥,横跨浦东新区、杨浦、虹口、黄浦、徐汇五个区,两岸的岸线总长45千米。

目前已基本贯通。

游走滨江,边走边拍,是休闲,也是挑战。

出发吧!徐汇区的滨江岸线从日晖港至徐浦大桥,全长8.4千米,可分为四段。

一,活力示范区:从日晖港至丰谷路。

徐汇区滨江规划展示中心专程二次前往,都被告知不对外开放。

龙美术馆(西岸馆)龙腾大道3398号。

由运煤码头改建而成。

门票100元。

工业遗存:煤料斗上世纪50年代所建的长110米、宽10米、高8米的煤料斗卸载桥。

塔吊练亲水平台西岸志愿服务中心绿地雕塑:太极不锈钢烤漆。

雕塑的寓意:一动一静,一刚一柔,一快一慢,练就生活的平衡术。

滑板公园高架步道由以前的运煤传送带改建。

攀爬乐园龙华港双层钢衍梁桥,上层行车,下层行人。

海事塔凉棚世博友谊林二,文化核心区:从丰谷路至云锦路。

余德耀美术馆丰谷路35号,由原龙华机场的机库改建而成。

门票150元,里面有个“雨屋” 。

余德耀,印尼华裔企业家、慈善家和收藏家。

近期周边道路在施工。

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上海摄影艺术中心龙腾大道2555号-1,由摄影家刘香成打造的、上海首家以摄影艺术为专题且具博物馆资质的场馆。

门票40元。

滨江风光滨江步道“云峰石油”油库龙水南路58号的云峰石油,给滨江造成了断点。

三,自然体验区:从云锦路至罗秀东路。

滨江步道张家塘港人行桥灯塔此地为东海航海保障中心上海航标处黄浦江船艇基地。

春申港河口亲水平台春申港桥三角形桁架结构,总长190米,宽33.5米,最大跨度58米。

四,生态休闲区:从罗秀东路至徐浦大桥。

泰山小楼位于春申港河口。

原为民国时期泰山砖瓦厂的办公楼,现准备改建为小型博物馆和售卖简餐。

徐浦大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汇滨江转型发展背景资料徐汇滨江地区是徐汇区内唯一可大规模、成片规划开发的区域,其开发建设将成为徐汇主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上海推进“四个中心”建设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实现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十二五”期间徐汇滨江地区发展目标徐汇滨江是徐汇区加快推进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地区。

“以转型求突破,以升级求发展”。

放大资源优势,抓住发展机遇,确立先进的指导思想,建立系统化的发展目标,融入最新的理念和技术,形成合理的规划空间布局和重点发展产业功能,继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环境建设,为徐汇滨江地区的后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指导思想围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升和拓展公共空间的开放性、规划建设的可持续性、注重历史的延续性、滨江景观的亲水性及公众的参与性等五大特点,以“规划先行,有序开发;资源整合,融合发展;水陆联动,生态宜居;重塑文化,面向未来”为指导思想,建设高复合、高品质的滨水城区,倡导低速、低碳的发展理念。

通过提升地区功能综合、地块功能复合,发挥设施资源最大使用价值,强化使用空间的综合活力,使徐汇滨江地区融合城市生活、工作、休闲、旅游等多元化活动内容,激发滨水地区活力,打造“24小时活力城区”。

通过城市营销、品质再造的技术手段,整合区域资源,重塑产业文化、航空文化、宗教文化,延续城市文脉,强化都市形象,形成地区特色,营造品牌效应;将滨江水泥厂地块改造成富有吸引力的文化娱乐活动中心和文化产业发展基地,提高滨江空间的开放度,创造独特景观,改善可达性与亲水性,提高城市生活环境品质,着力打造顶级的滨水“品味城区”和“人文城区”。

在滨江公共开放空间内,设置贯通整个滨江带的特色自行车道和小型有轨电车;围绕滨江公共开放空间以及7号线、11号线、12号线三条轨道交通线各个站点,建设立体步行系统,结合建筑物设置二层平台,重要节点跨城市道路设置空中连廊;综合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满足区域内人防、抗震等防灾要求,打造“安全城区”和“活力城区”。

运用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广电网打造现代电子商务示范区;运用清洁能源汽车、车联网络综合服务平台构建绿色智能交通系统;综合运用节能低碳建筑技术、高速宽带技术、无线网络技术,开发建设高端化、智能化、低碳化商务楼宇;开展水治理、智能安保、适宜医疗技术等的集成创新示范应用,打造以新技术引用和高技术创新为特色的滨江“低碳城区”和“智慧城区”。

(二)战略目标徐汇滨江地区战略目标:充分利用后世博效应与上海城市空间调整的重大机遇,重点发展高端商务、配套精品商业、文化、休闲等产业,建设具有综合功能的国际化高端服务业集聚带,成为上海核心功能的延伸区。

经过10-20年的努力,将徐汇滨江地区打造成为服务经济发展引领区与世界级城市滨水综合示范区。

1、服务经济发展引领区。

徐汇滨江地区作为徐汇区新一轮建设发展的首要地区,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使徐汇区现代服务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行业引领作用更加明显,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格局。

产业结构主体由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形成服务业集聚、发展、分散化和多极化的载体,承接上海在城市发展中的“纵横两轴”的空间布局,优化徐汇滨江地区规划布局结构,由徐汇滨江地区自身优势、发展机遇和外在物质性推动转变为以现代服务业发展为核心的内生性推动,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对服务业发展环境的优化作用。

2、世界级城市滨水综合示范区。

通过发展低碳产业,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加快世博科技资源的转化利用,加大新建筑节能、旧建筑节能改造,积极建设徐汇滨江低碳商务区。

通过保留龙华工业文化遗存,延续历史文脉,积极拓展区域内历史遗产的保护、开发与利用。

结合滨江地区的历史人文底蕴,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快商旅文结合,扩大徐汇滨江的影响力。

在城区建设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徐汇滨江地区滨水临江的地理优势,坚持功能复合、公共空间主导、慢行乐活等开发理念,力争将徐汇滨江打造成为生态宜居、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滨水综合示范区。

(三)发展目标根据徐汇滨江地区战略目标,提出“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为:徐汇滨江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功能初步显现,滨江公共开放空间全面建成,打造“活力、品质、安全、低碳”的城市滨水综合区。

1、徐汇滨江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

(1)形成交通网络。

按规划推进徐汇滨江地区道路建设,形成B单元(WS3单元)“三横五纵”、C单元(WS5单元)“八横六纵”、D单元(WS7单元)“三横两纵”的规划道路体系。

完善区域外部交通,完成宛平南路和罗秀路越江工程。

创建“能耗低、占地少、效率高、服务好”的复合型城市公共交通模式,完成7号线、11号线、12号线轨道交通设施建设和交通枢纽建设,优化公交系统,形成地面公交——轨道交通综合网络。

探索城市慢行道路系统发展模式,与绿地系统相结合,营造环境宜人的慢行空间,使之逐步成为滨江核心区人群出行的首选方式。

规划目前率先尝试以C单元为试点,构建城市二层步行平台、地面交通、地下一层人行和地下二层车行的四层立体交通网络。

(2)完善市政系统。

根据规划确保市政用地,引入先进技术,提升市政水平。

探索街坊整体开发和地上地下综合开发的新模式。

推进智能电网建设。

根据市政建设需求,完善电力、管线、加油站等市政专项规划。

(3)构建网络信息系统。

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科学整合各种信息资源,建设高效、便捷、可靠、动态的“数字化城区”。

实施无线网络的全覆盖,为各种城市功能活动提供最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打造“无线城区”。

(4)优化地区公建配套。

根据规划确保地区公建配套用地,逐步建设文化体育、基础教育、医疗卫生、为老服务及公建配套等设施。

提升腹地建成区的社区服务设施水平。

2、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功能初步显现。

(1)提升地区综合功能。

“十二五”期间徐汇滨江重点发展高端商务、配套精品商业、文化旅游和休闲娱乐等产业。

形成具备国际水准的总部集聚区和高新技术服务业创新基地,成为上海黄浦江现代服务业发展轴的新亮点。

(2)促进形成产业格局。

将徐汇滨江地区打造成为以高端商务中心和创新产业基地为核心特色,以科技服务业和文化产业为重要发展方向,以生命健康、高级物业、休闲娱乐、专业服务等产业为支撑的“生态休闲商务区”,完成后世博新兴技术的产业转化,使徐汇滨江地区成为上海高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之一。

(3)培育文化旅游产业。

整合旅游资源,推进项目建设。

编制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在整合全区旅游资源的基础上,策划一批重点旅游项目,争取建成一批投入使用,开工一批加快建设,储备一批后续开发。

切实把文化旅游专业规划与区域发展规划、城市规划、生态规划衔接好,把文化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建设精品城区结合起来。

立足高起点、高水平,将现代旅游需求与徐汇滨江旅游优势有机结合,着力彰显徐汇文化特色、地域风貌和独特个性,基本建成滨江文化主题公园。

3、滨江公共开放空间全面建成。

启动滨江公共开放空间二期综合环境工程建设,将滨江公共开放空间沿黄浦江向南延伸至徐浦大桥,贯通徐汇滨江地区8.4公里岸线,丰富岸线节点景观。

建设多条串联滨水和腹地的楔形绿地,形成多层次和多介质的生态网络格局。

(四)空间布局徐汇滨江地区规划形成“一带”、“三核”、“三区”的布局。

1、“一带”。

滨江功能发展带。

在龙腾大道和黄浦江之间,利用滨江公共绿地和公共开放空间形成滨江功能发展带,适当安排低密度的商业文化设施,充分体现生态、休闲、公共活动等功能。

2、“三核”。

云锦路-龙耀路、枫林路-龙华路、龙华历史文化风貌区三个核心功能区。

(1)云锦路-龙耀路核心功能区。

龙耀路是规划区联系徐汇区腹地和浦东片区、发挥功能辐射效应的重要通道,云锦路是联系南北不同功能组团、引导功能有序发展、并体现景观功能的交通干道。

利用地区交通优势,大力培育服务经济,积极营造生态环境,建设产业升级和公共活动全面发展的“滨江高端生态休闲商务区”。

(2)枫林路-龙华路核心功能区。

以滨水开敞的大公园空间为核心,发展研发、商务、会展、商业、文化、休闲等综合功能,如国际医学交流中心、酒店、会议中心、展示贸易中心、购物休闲中心、国际生命科学博物馆、专业讲堂、医学图书馆等。

(3)龙华历史文化风貌核心功能区。

以龙华塔为核心,依托龙华寺和龙华烈士陵园,发展文化展示、宗教交流、旅游观光、休闲游憩、商业服务等功能。

保留原有传统特色,同时融入更多元化的民族文化元素,力争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型民俗体验式文化区”。

3、“三区”。

B单元、C单元、D单元三个功能片区。

(1)B单元(WS3单元):滨江生命科学拓展区。

以总部经济、国际高端医疗服务为发展重点,建设高档商务楼宇与会展中心,形成大型企业总部集群,提供高端商务、会展等服务。

重点推进枫林广场、B单元文化用地、绿地集团船厂路、龙华路1960号地块、城建集团总部、兆丰路东块居住用地、久事地块、叠加宾馆、尚海湾地块等项目,建设高端商务楼宇、会展中心,形成企业总部区与生命健康相关产业的展示、交易中心,打造功能复合的国际社区。

(2)C单元(WS5单元):滨江生态休闲商务区。

重点发展高端商务、配套精品商业、文化展示、休闲旅游等产业、形成具备国际化水准的总部经济集聚区和高新技术服务业创新基地,形成徐家汇城市副中心的功能延伸,成为今后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增强综合竞争力的新亮点。

大力发展沿江高端生态休闲商务区,建设两大高端商务楼宇群。

加大民航“四大中心”等建设力度,吸引各类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入驻;推进城建集团隧道股份公司、东航等总部建设,形成大型企业总部集群;建设滨江文化主题公园,提升龙华地区文化内涵和影响力。

C单元重点项目有:文化主题公园(水泥厂)、滨江开放空间二期、龙耀广场、锦江肉联厂保障性住房、百联森大木业保障性住房、东航金叶苑、建材集团新材料中心、民航四大中心、外省市总部大厦、龙华机场1号、2号地块、城建集团隧道股份地块项目。

(3)D单元(WS7单元):滨江生态休闲居住区。

规划为以居住为主导功能的地区级滨水综合区,深化研究复合居住、文化、教育、休闲、体育、生态等功能的国际社区。

加快建设滨江公共开放空间,做好与北侧已建项目的衔接;推进对白猫集团等地块的土地收储工作,为徐汇滨江地区进一步开发预留更多发展空间。

二、“十二五”徐汇滨江地区发展主要任务徐汇滨江地区的开发建设是一项时间跨度长、协调面广的浩大工程,需要分阶段有序地推进。

以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开发模式,把管理体制、运作机制和政策措施的创新,作为破解难题的重要环节,为徐汇滨江地区综合开发的顺利推进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近期建设规划以“十二五”前三年为第一阶段,至2013年,完成近期建设目标。

1、滨水综合环境营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