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滨江转型发展背景资料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汇滨江转型发展背景资料
徐汇滨江地区是徐汇区内唯一可大规模、成片规划开发的区域,其开发建设将成为徐汇主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上海推进“四个中心”建设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实现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十二五”期间徐汇滨江地区发展目标
徐汇滨江是徐汇区加快推进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地区。

“以转型求突破,以升级求发展”。

放大资源优势,抓住发展机遇,确立先进的指导思想,建立系统化的发展目标,融入最新的理念和技术,形成合理的规划空间布局和重点发展产业功能,继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环境建设,为徐汇滨江地区的后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指导思想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升和拓展公共空间的开放性、规划建设的可持续性、注重历史的延续性、滨江景观的亲水性及公众的参与性等五大特点,以“规划先行,有序开发;资源整合,融合发展;水陆联动,生态宜居;重塑文化,面向未来”为指导思想,建设高复合、高品质的滨水城区,倡导低速、低碳的发展理念。

通过提升地区功能综合、地块功能复合,发挥设施资源最大使用价值,强化使用空间的综合活力,使徐汇滨江地区融合城市生活、工作、休闲、旅游等多元化活动内容,激发滨水地区活力,打造“24小时活力城区”。

通过城市营销、品质再造的技术手段,整合区域资源,重塑产业文化、航空文化、宗教文化,延续城市文脉,强化都市形象,形成地区特色,营造品牌效应;将滨江水泥厂地块改造成富有吸引力的文化娱乐活动中心和文化产业发展基地,提高滨江空间的开放度,创造独特景观,改善可达性与亲水性,提高城市生活环境品质,着力打造顶级的滨水“品味城区”和“人文城区”。

在滨江公共开放空间内,设置贯通整个滨江带的特色自行车道和小型有轨电车;围绕滨江公共开放空间以及7号线、11号线、12号线三条轨道交通线各个站点,建设立体步行系统,结合建筑物设置二层平台,重要节点跨城市道路设置空中连廊;综合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满足区域内人防、抗震等防灾要求,打造“安全城区”和“活力城区”。

运用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广电网打造现代电子商务示范区;运用清洁能源汽车、车联网络综合服务平台构建绿色智能交通系统;综合运用节能低碳建筑技术、高速宽带技术、无线网络技术,开发建设高端化、智能化、低碳化商务楼宇;开展水治理、智能安保、适宜医疗技术等的集成创新示范应用,打造以新技术引用和高技术创新为特色的滨江“低碳城区”和“智慧城区”。

(二)战略目标
徐汇滨江地区战略目标:充分利用后世博效应与上海城市空间调整的重大机遇,重点发展高端商务、配套精品商业、文化、休闲等产业,建设具有综合功能的国际化高端服务业集聚带,成为上海核心功
能的延伸区。

经过10-20年的努力,将徐汇滨江地区打造成为服务经济发展引领区与世界级城市滨水综合示范区。

1、服务经济发展引领区。

徐汇滨江地区作为徐汇区新一轮建设发展的首要地区,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使徐汇区现代服务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行业引领作用更加明显,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格局。

产业结构主体由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形成服务业集聚、发展、分散化和多极化的载体,承接上海在城市发展中的“纵横两轴”的空间布局,优化徐汇滨江地区规划布局结构,由徐汇滨江地区自身优势、发展机遇和外在物质性推动转变为以现代服务业发展为核心的内生性推动,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对服务业发展环境的优化作用。

2、世界级城市滨水综合示范区。

通过发展低碳产业,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加快世博科技资源的转化利用,加大新建筑节能、旧建筑节能改造,积极建设徐汇滨江低碳商务区。

通过保留龙华工业文化遗存,延续历史文脉,积极拓展区域内历史遗产的保护、开发与利用。

结合滨江地区的历史人文底蕴,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快商旅文结合,扩大徐汇滨江的影响力。

在城区建设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徐汇滨江地区滨水临江的地理优势,坚持功能复合、公共空间主导、慢行乐活等开发理念,力争将徐汇滨江打造成为生态宜居、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滨水综合示范区。

(三)发展目标
根据徐汇滨江地区战略目标,提出“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为:
徐汇滨江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功能初步显现,滨江公共开放空间全面建成,打造“活力、品质、安全、低碳”的城市滨水综合区。

1、徐汇滨江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

(1)形成交通网络。

按规划推进徐汇滨江地区道路建设,形成B单元(WS3单元)“三横五纵”、C单元(WS5单元)“八横六纵”、D单元(WS7单元)“三横两纵”的规划道路体系。

完善区域外部交通,完成宛平南路和罗秀路越江工程。

创建“能耗低、占地少、效率高、服务好”的复合型城市公共交通模式,完成7号线、11号线、12号线轨道交通设施建设和交通枢纽建设,优化公交系统,形成地面公交——轨道交通综合网络。

探索城市慢行道路系统发展模式,与绿地系统相结合,营造环境宜人的慢行空间,使之逐步成为滨江核心区人群出行的首选方式。

规划目前率先尝试以C单元为试点,构建城市二层步行平台、地面交通、地下一层人行和地下二层车行的四层立体交通网络。

(2)完善市政系统。

根据规划确保市政用地,引入先进技术,提升市政水平。

探索街坊整体开发和地上地下综合开发的新模式。

推进智能电网建设。

根据市政建设需求,完善电力、管线、加油站等市政专项规划。

(3)构建网络信息系统。

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科学整合各种信
息资源,建设高效、便捷、可靠、动态的“数字化城区”。

实施无线网络的全覆盖,为各种城市功能活动提供最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打造“无线城区”。

(4)优化地区公建配套。

根据规划确保地区公建配套用地,逐步建设文化体育、基础教育、医疗卫生、为老服务及公建配套等设施。

提升腹地建成区的社区服务设施水平。

2、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功能初步显现。

(1)提升地区综合功能。

“十二五”期间徐汇滨江重点发展高端商务、配套精品商业、文化旅游和休闲娱乐等产业。

形成具备国际水准的总部集聚区和高新技术服务业创新基地,成为上海黄浦江现代服务业发展轴的新亮点。

(2)促进形成产业格局。

将徐汇滨江地区打造成为以高端商务中心和创新产业基地为核心特色,以科技服务业和文化产业为重要发展方向,以生命健康、高级物业、休闲娱乐、专业服务等产业为支撑的“生态休闲商务区”,完成后世博新兴技术的产业转化,使徐汇滨江地区成为上海高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之一。

(3)培育文化旅游产业。

整合旅游资源,推进项目建设。

编制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在整合全区旅游资源的基础上,策划一批重点旅游项目,争取建成一批投入使用,开工一批加快建设,储备一批后续开发。

切实把文化旅游专业
规划与区域发展规划、城市规划、生态规划衔接好,把文化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建设精品城区结合起来。

立足高起点、高水平,将现代旅游需求与徐汇滨江旅游优势有机结合,着力彰显徐汇文化特色、地域风貌和独特个性,基本建成滨江文化主题公园。

3、滨江公共开放空间全面建成。

启动滨江公共开放空间二期综合环境工程建设,将滨江公共开放空间沿黄浦江向南延伸至徐浦大桥,贯通徐汇滨江地区8.4公里岸线,丰富岸线节点景观。

建设多条串联滨水和腹地的楔形绿地,形成多层次和多介质的生态网络格局。

(四)空间布局
徐汇滨江地区规划形成“一带”、“三核”、“三区”的布局。

1、“一带”。

滨江功能发展带。

在龙腾大道和黄浦江之间,利用滨江公共绿地和公共开放空间形成滨江功能发展带,适当安排低密度的商业文化设施,充分体现生态、休闲、公共活动等功能。

2、“三核”。

云锦路-龙耀路、枫林路-龙华路、龙华历史文化风貌区三个核心功能区。

(1)云锦路-龙耀路核心功能区。

龙耀路是规划区联系徐汇区腹地和浦东片区、发挥功能辐射效应的重要通道,云锦路是联系南北不同功能组团、引导功能有序发展、
并体现景观功能的交通干道。

利用地区交通优势,大力培育服务经济,积极营造生态环境,建设产业升级和公共活动全面发展的“滨江高端生态休闲商务区”。

(2)枫林路-龙华路核心功能区。

以滨水开敞的大公园空间为核心,发展研发、商务、会展、商业、文化、休闲等综合功能,如国际医学交流中心、酒店、会议中心、展示贸易中心、购物休闲中心、国际生命科学博物馆、专业讲堂、医学图书馆等。

(3)龙华历史文化风貌核心功能区。

以龙华塔为核心,依托龙华寺和龙华烈士陵园,发展文化展示、宗教交流、旅游观光、休闲游憩、商业服务等功能。

保留原有传统特色,同时融入更多元化的民族文化元素,力争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型民俗体验式文化区”。

3、“三区”。

B单元、C单元、D单元三个功能片区。

(1)B单元(WS3单元):滨江生命科学拓展区。

以总部经济、国际高端医疗服务为发展重点,建设高档商务楼宇与会展中心,形成大型企业总部集群,提供高端商务、会展等服务。

重点推进枫林广场、B单元文化用地、绿地集团船厂路、龙华路1960号地块、城建集团总部、兆丰路东块居住用地、久事地块、叠加宾馆、尚海湾地块等项目,建设高端商务楼宇、会展中心,形成企业总部区与生命健康相关产业的展示、交易中心,打造功能复合的国
际社区。

(2)C单元(WS5单元):滨江生态休闲商务区。

重点发展高端商务、配套精品商业、文化展示、休闲旅游等产业、形成具备国际化水准的总部经济集聚区和高新技术服务业创新基地,形成徐家汇城市副中心的功能延伸,成为今后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增强综合竞争力的新亮点。

大力发展沿江高端生态休闲商务区,建设两大高端商务楼宇群。

加大民航“四大中心”等建设力度,吸引各类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入驻;推进城建集团隧道股份公司、东航等总部建设,形成大型企业总部集群;建设滨江文化主题公园,提升龙华地区文化内涵和影响力。

C单元重点项目有:文化主题公园(水泥厂)、滨江开放空间二期、龙耀广场、锦江肉联厂保障性住房、百联森大木业保障性住房、东航金叶苑、建材集团新材料中心、民航四大中心、外省市总部大厦、龙华机场1号、2号地块、城建集团隧道股份地块项目。

(3)D单元(WS7单元):滨江生态休闲居住区。

规划为以居住为主导功能的地区级滨水综合区,深化研究复合居住、文化、教育、休闲、体育、生态等功能的国际社区。

加快建设滨江公共开放空间,做好与北侧已建项目的衔接;推进对白猫集团等地块的土地收储工作,为徐汇滨江地区进一步开发预留更多发展空间。

二、“十二五”徐汇滨江地区发展主要任务
徐汇滨江地区的开发建设是一项时间跨度长、协调面广的浩大工
程,需要分阶段有序地推进。

以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开发模式,把管理体制、运作机制和政策措施的创新,作为破解难题的重要环节,为徐汇滨江地区综合开发的顺利推进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近期建设规划
以“十二五”前三年为第一阶段,至2013年,完成近期建设目标。

1、滨水综合环境营造。

(1)全面完成滨江公共开放空间。

在2010年已建成的滨江公共开放空间一期的基础上,3年内全面完成滨江公共开放空间二期建设,打造一条完整的8.4公里徐汇滨江休闲景观带,并推动向华泾滨江地区的延伸。

基本建成枫林路楔形绿地、龙耀路楔形绿地、张家塘楔形绿地和春申塘楔形绿地,协调龙华综合改造项目建设龙华港一河两岸的绿地和公共空间,结合地下空间综合开发重点推进云锦路沿线景观轴线和若干点状公共绿地的建设,不断拓展亲民、有序、宜人的公共开放空间。

(2)营造个性化的地区城市景观。

坚持城市环境塑造与历史文化保护并举,完成水泥厂等徐汇滨江地区标志性历史建筑的改建。

以地区城市设计为引导,强化强制性指标的刚性管理,探讨引导性指标的柔性约束,以期形成布局合理、错落有致、尺度宜人、功能齐备的滨江景观风貌区。

(3)注重滨水环境综合保护。

滨水环境保护。

确保黄浦江公共生态廊道,恢复和培育滨江生态环境。

依托黄浦江贯通滨江腹地水系,构建完整的生态水网,促进水体流动,构建以水生态为特色的综合性市域生态框架体系。

充分挖掘滨水资源,结合绿地系统,营造丰富的滨水空间景观环境。

布置生态化水处理设施,尝试多样化的生态雨污水处理与排放模式。

城市环境保护。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强化空气环境治理与保护,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切实加强环境监管工作,推广新型能源和清洁能源的使用,发挥城市生态功能区作用。

2、基础建设有序推进。

(1)土地收储全面完成。

按土地储备计划,继续推进B、C单元储备地块的动迁,完成相关地块的清退腾地工作,基本完成D单元内相关企业的动迁和土地收储工作,为徐汇滨江地区进一步开发预留更多发展空间。

(2)地区路网全面贯通。

结合市、区重大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步推进市政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断头路”、“瓶颈路”、“错位路”的改造,完善路网结构。

B单元建成大木桥路、小木桥路、瑞宁路西段等主要市政道路,形成“三横五纵”的道路体系;重点提升龙华中路、枫林路等地区发展轴线道路。

C单元主要打通天钥桥南路、丰谷路、以及新建、延伸、拓宽、改建其他多条支路,形成“八横六纵”的道路体系。

(3)公交体系更加优化。

轨道交通11号线、12号线全面建成通车。

结合轨道7号线、
12号线船厂路站建设市级公交枢纽,结合轨道11号线云锦路站建设区级交通枢纽。

结合轨道11号线龙水南路站建设区级公交枢纽。

结合交通枢纽建设,优化地区公交站点和线路设置。

探索慢行交通模式。

利用滨江公共开放空间,设置贯通整个滨江带的特色自行车道,做到与轨道交通站点的“无缝衔接”,丰富自行车体验路线与景点,设置多个自行车租赁点。

步行交通与绿地系统建设、商务楼宇开发相结合,打造立体步行系统,综合利用地面地下空间,结合建筑物设置二层平台,龙耀路两侧各楼宇之间跨城市道路设置空中连廊。

(4)市政设施与地下空间更加完善。

“十二五”规划期间新建龙南站、丰谷站、云锦站、机场站(龙水)等110KV变电站。

结合徐汇滨江地区道路路网建设,适时启动宛平雨水泵站、龙华机场雨水泵站站本体以及排水管网建设,改造龙南排水泵站。

在B、C单元分别建成1座程控电话交换中心,建设“光纤到桌面”的网络支持系统,建设相应的邮政、消防等配套设施。

结合龙华地区地面、地下综合交通需要,以及人防、抗震等防灾要求,研究并确定地下空间综合开发的专项规划,落实地下空间综合开发的形式、规模、机制等,启动先导段5~10万平方米的具体前期工作和工程建设。

与久事公司等机构商讨,争取在B单元结合支路(龙华中路和瑞宁路之间的通道)建设一条贯通东西和各相邻开发地块的地下空间。

(5)公建资源配置更加综合。

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集约带动效应,优先建设绿化、交通、市政、医疗、教育、文化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或与周边开发项目同步实施,构筑徐汇滨江地区发展一体化功能格局。

加大投入和项目联动实施的学校、幼托、文化和商业配套等设施,弥补徐汇滨江地区现有配套不足的缺陷,使徐汇滨江地区的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投资环境不断优化。

规划新建九年一贯制学校1座,实现徐汇名校资源在徐汇滨江地区的延伸(C单元),建设一所国际学校,作为国际社区的配套设施;整合原有教育资源,改建1座完全中学(B单元南洋中学)。

C单元规划新增社区卫生中心。

龙华地区规划新增两处社区敬老院。

3、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1)产业功能初步集聚。

支持与促进民航四大中心的建设以及推动城建集团、隧道公司等企业的入驻,快速提升徐汇滨江地区总部的集聚;加快推进枫林地区久事集团地块城市设计和土地出让,促进徐汇滨江地区整体功能与区域产业功能区发展的快速融合。

(2)商务配套逐步完善。

在B、C单元分别建成高星级宾馆1座,鼓励并创造条件建设或改建商务型酒店3~4家;利用既有建筑在不妨碍规划建设和土地出让的前提下改造成临时的餐饮服务街区;结合商务楼宇或商业文化设施的开发新建一定规模的会展中心;创造条件建设公寓式酒店、白领
公寓、人才公寓等服务设施,为投资者、高级管理人才和重要的创新人才提供居住配套服务。

(3)文化旅游产业升级。

加快沿江文化产业带规划和建设,推进滨江剧场和文化主题公园等建设项目。

将原龙华机场侯机楼改造成文博设施,结合龙耀路楔形绿地复建上飞厂36号机库。

将龙华古寺、古塔通过水陆旅游线路与滨江文化主题园区相连,引入龙华吉祥树互动、佛教主题博物馆等具有民俗和宗教特色的文化项目,丰实文化主题内涵,使滨江沿岸串联宝山、北外滩、外滩、世博园、龙华等五个重要的水上旅游目的地,成为上海西南部市民余暇亲水游憩、亲近自然的引力场,成为国际一流的都市滨水文化休闲和旅游胜地。

进一步发展龙华历史风貌区文化旅游产业,以龙华塔为核心,依托龙华寺和龙华烈士陵园,发展文化展示、宗教交流、旅游观光、休闲游憩、商业服务等相关产业。

4、其他重点项目推进。

推动吴家宅、夏泰浜老宅基动拆迁及安置工作,启动龙华肉联厂、森大木业等地块的保障性住房建设,确保民生项目落地。

重点推进沿云锦路两侧、滨江第一层面和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块的建设。

充分发挥徐汇滨江区位优势、土地和房屋等要素价格比较优势以及在发展空间上的拓展潜力,认真做好城市设计,发展一批高起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如隧道公司总部和航空服务中心等,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服务管理措施
1、设立管理组织机构。

做好徐汇滨江地区规划建设和综合管理的紧密衔接,成立徐汇滨江综合开发管委会,主要负责对于徐汇滨江地区公共环境、公共资源、土地市场和项目投融资与建设的协调管理。

下设办公室,具体协调徐汇滨江管理日常事务。

2、健全管理运行机制。

(1)建立协调协同机制。

根据黄浦江沿线管理特点和市区分工原则,成立相应协调机构,定期就徐汇滨江管理事项进行密切沟通和协调。

建立联席会议或执行重大管理工作的专项制度,完善城管、建设、规划、公安、工商、环保、市容等相关部门的联动机制,实现大范围、深层次的协同。

(2)培育公共服务机制。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开发机制,建立“职责清晰,管理高效”的服务管理机制,形成社会共同参与和多方共赢的新格局。

探索城市管理领域实行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发挥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管理的作用,提升城市服务水平和管理能级。

3、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1)提高管理科技含量。

以成熟的技术为支撑,构筑市、区政府各职能部门管理信息资源共享的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网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建立快速管理的
信息采集、传递、查询和反馈的畅通机制,实现徐汇滨江精细化管理。

(2)加大管理宣传力度。

做好徐汇滨江管理宣传工作,发动全社会广泛参与,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推进,形成长效机制。

进一步加强社会面的宣传,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的作用,大力开展“新滨江、新形象”等宣传活动,以创建文明城区为目标,加大宣传和执法力度,提高市民维护和谐滨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有效实现公众参与。

在各类规划编制、建设管理决策过程中,通过大众传媒保证公众积极参与,集思广益,使公共事务的管理向透明、公正、民主、健康的方向发展。

将公共参与的社会过程纳入法制轨道,切实推进“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

(三)规划建设对策
1、树立科学合理规划理念。

牢固树立建设和管理科学化的理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第一要义,紧密围绕发展大局,不断总结执行经验,探索先进理念,汲取各方才智,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政策形势变化,做到规划与时俱进;把握社会经济发展动态,开展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研究,为科学决策、合理规划提供支撑。

按照上海市总体规划,对接城区功能布局,结合区域发展实际,科学合理地推进各级规划的评估和修编,完善规划的可实施性。

组织编制区域土地利用规划,严格执行宏观政策和准确把握市场信息,合
理制定土地储备和土地出让计划,确保土地出让工作有序、顺利进行。

2、加强建设项目综合管理。

以“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划和土地流程整合优化”为切入点,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审批流程,加强部门协作,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严格依法行政。

坚持“建管并重”,加强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强化批后监管,完善规划实施和土地出让后的全过程监督检查机制,确保规划落地。

3、建立绿色建筑指标体系。

城市建设以节能、节水、节地和节材为核心,以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为重点,并通过采用节能材料、自然通风、遮阳、热能回收等节能措施,减少建筑能源损耗和提高能源使用率,建设超低能耗建筑。

(摘自《徐汇区滨江地区发展“十二五”规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