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七年级 下册文言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
新初中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

新初中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乙)木兰抱杼嗟,借问复为谁。
欲闻所戚戚,感激强其颜。
老父隶兵籍,气力日衰耗。
岂足万里行,有子复尚少。
胡沙没马足,朔风裂人肤。
老父旧羸①病,何以强自扶。
木兰代父去,秣②马备戎行。
易却纨绮裳,洗却铅粉妆。
驰马赴军幕,慷慨携干将③。
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傍。
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
将军得胜归,士卒还故乡。
父母见木兰,喜极成悲伤。
木兰能承父母颜,却卸巾韝④理丝簧。
昔为烈士雄,今为娇子容。
亲戚持酒贺,父母始知生女与男同。
门前旧军都,十年共崎岖,本结兄弟交,死战誓不渝。
今也见木兰,言声虽是颜貌殊。
惊愕不敢前,叹重徒嘻吁。
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
忠孝两不渝⑤,千古之名焉可灭!(注)①羸(léi):瘦弱。
②秣(mò):喂养。
③干将:代指宝剑。
④韝(gōu):革制臂套。
射箭、架鹰时,用以束衣袖。
⑤渝:改变,变更。
(1)解释下列句中横线的词。
①朔气传金柝________ ②赏赐百千强________③欲闻所戚戚________ ④易却纨绮裳__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②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3)请分别写出甲文和乙文中概括木兰从出征到凯旋全过程的诗句。
甲文:________乙文:________(4)甲、乙两文对木兰的征战生活都写得十分简略,为什么?(5)说说两文塑造了木兰怎样的形象。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唐太宗诲太子(宋)司马光上谓侍臣曰①:朕自立太子②,遇物则诲之,见其饭,则曰:“汝知稼穑③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
”见其乘马,则曰:“汝知其劳逸,不竭其力,则常得乘之矣。
”见其乘舟,则曰:“水所以载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
”见其息于木下,则曰:“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三》)【注释】①上:指唐太宗李世民。
侍:在尊长旁边陪伴。
②太子:指唐高宗李治。
③稼穑:泛指农业生产。
稼,耕种。
穑,收割。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见其饭/见往事耳B.汝知稼穑之艰难/人不知而不愠C.上谓侍臣曰/权谓吕蒙曰D.木从绳则正/择善而从(2)请用三条“/”给文中的画线句子断句。
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3)读了这段文字,你受到哪些启发和教育?【答案】(1)C(2)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3)要尊重劳动,要体贴和爱惜劳动者;要懂得君与民、上级与下属之间的辩证关系,尊重百姓,尊重下属;要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克服缺点,改正错误。
【解析】【分析】(1)A.见其饭/见往事耳(见:看见/了解)B.汝知稼穑之艰难/人不知而不愠(知:知道/了解)C.上谓侍臣曰/权谓吕蒙曰(曰:都是“对……说”的意思)D.木从绳则正/择善而从(从:按照/跟从)(2)语句“水所以载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的意思是:水能把船浮起来,也能把船掀翻,老百姓就好像水,皇帝就好像船一样啊!故正确的句读为: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
(3)从“汝知稼穑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要尊重劳动,要体贴和爱惜劳动者的启示;从“汝知其劳逸,不竭其力,则常得乘之矣”可得到要尊重下属的启示;从“水所以载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可得到要懂得君与民之间的关系的启示;从“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可得到人要能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要努力克服缺点的启示。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
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
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
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
妻还怪问,凤方悟之。
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
(选自《后汉书·逸民传·高凤》)(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A.自以为\大有所益B.及\鲁肃过寻阳C.曝麦\于庭D.不觉潦水\流麦(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见往事耳往事:________②即更刮目相待更:________③妻尝之田尝:________④时天暴雨时:________(3)下列划线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蒙辞以军中多务旦辞爷娘去B.治经为博士邪其后遂为名儒C.妻尝之田康肃笑而遣之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往事耳(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妻还怪问,凤方悟之。
(5)甲文中吕蒙的变化让我们明白了________;乙文“高凤流麦”的典故现在多用来形容________。
【答案】(1)D(2)历史;重新;曾经;当时(3)B(4)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②妻子回来感到奇怪(惊异)询问他,他才醒悟。
(5)吕蒙变化告诉我们:①开卷有益。
②读书学习非常重要。
③一个人即使基础差,但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一定能学有所成。
(写出一点即可);“高凤流麦”的典故形容:专心致志勤奋读书(言之成理即可)【解析】【分析】(1)“不觉潦水/流麦”改为“不觉/潦水流麦”。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含解析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含解析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以下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乙)刘羽冲,沧州人。
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①,谓可将十万。
会有土寇,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
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绘图列说②于州官。
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
沟洫③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
何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有删节)【注释】①[经年]一年左右。
②[列说]到处劝说。
③[沟洫(xù)]沟渠。
(1)根据文段意思填空。
①《说文解字》中“竟”是会意字,意思是“乐曲终尽”。
由此推断,甲文“竟不可得”一句中“竟”的意思应为 ________②《说文解字》中“角”是象形字,本义是“兽角也,与刀相似”。
由本义引申出以下义项:①像角一样的古代量器和盛酒器具;②较量,竞争;③演员,或指演员在戏剧中所扮演的的人物。
乙文中“练乡兵与之角”中“角”的义项应为________。
(填序号)(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尔辈不能究物理。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吕元膺吕元膺①为东都留守,常与处士②对棋。
棋次,有文簿堆拥,元膺方秉笔阅览。
棋侣谓吕必不顾局矣,因私易一子以自胜,吕辄已窥之,而棋侣不悟。
翼日,吕请棋处士他适,内外人莫测,棋者亦不安,乃以束帛赆③之。
如是十年许,吕寝疾将亟,儿侄列前,吕曰:“游处交友,尔宜精择。
吾为东都留守,有一棋者云云,吾以他事俾④去。
易一着棋子,亦未足介意,但心迹可畏。
亟言之,即虑其忧慑;终不言,又恐汝辈灭裂⑤于知闻。
”言毕,惆然长逝。
(选自《芝田录》)【注】①吕元膺:唐德宗、宪宗时期的一位名臣。
②处士:泛指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
③赆(jìn)送的路费或财物。
④俾(bǐ):使;⑤灭裂:疏忽。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因私易一子________②乃以束帛________③如是十年许________④言毕________(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易一着棋子,亦未足介意,但心迹可畏。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吕元膺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1)偷偷地,私自,暗地里;于是、就;这,这样;说(2)换一步棋子,也不值得在意,只是这种心机让人害怕。
(3)吕元膺是一个交友慎重,处事周全,重情义又讲原则,重视教育后代的人。
他看到处士下棋时弄虚作假,就把处士辞退了;但他没有将事情张扬出去,临行时还赠送了财物,既保全了处士的颜面,也给了处士深刻的教训,在临终前还不忘用这件事来教育后代。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是”:这,这样。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私”在现代汉语中也有“私自”之意,所以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易”:换。
“足”:值得。
“但”:只是。
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3)“翼日,吕请棋处士他适”“游处交友,尔宜精择”说明他交友慎重。
初中七年级 下册文言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

初中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强项令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
后特征为洛阳令。
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及主出行,以奴骖乘。
宣于夏门亭侯之,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主即还宫诉帝。
帝大怒,召宣,欲捶杀之。
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
”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人,将何以治天下乎?臣不须捶,请得自杀。
”即以头击楹,流血披面。
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
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主曰:“父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门。
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
”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
宣悉以班诸吏。
由是能搏击豪强,京师莫不震粟。
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稃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
年七十四,卒于官。
诏遣使者临視,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敞车一乘。
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知之。
”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1)下列四个选项中,加横线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后特征为洛阳令/故其欲卿治经为博士也B.及主出行/及鲁肃过浔阳C.大言数主之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乃驻车叩马/蒙乃始就学(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3)“天子不与白衣同”的言外之意是什么?【答案】(1)C(2)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3)“天子”与“白衣(百姓)”地位不同,身份不同,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应不同;作为天子,要治理天下,更应遵守法纪。
(答到大意即可给满分)【解析】【分析】(1)A.做,担任。
B.等到。
C前者结构助词“的”;后者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取独,不译。
D.于是。
故选C。
(2)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新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

新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卖油翁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乙】碎金鱼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①。
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②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③叹服。
”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④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⑤,岂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鱼⑥。
【注】①由基:养由基,战国时楚国神箭手。
②典郡:掌管郡务。
③罔不:无不。
④务:致力,从事。
⑤伎:同“技”。
⑥金鱼:古人的一种佩饰。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字。
①睨之久而不去________②康肃忿然曰________③及守荆南回________(2)用“/”给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
(限断3处)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4)“射”是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是古代学生需要掌握的六种基本技能,称为“六艺”)之一,从两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出陈尧咨射术精湛无比、举世无双,但他的母亲却依然“杖之,碎其金鱼”。
你觉得陈尧咨母亲的这种做法寄寓了对儿子一种怎样的期望?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气愤的样子;等到(2)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
(3)(卖油翁)看见他射出的箭十支有八九支中的,只是对此微微点头。
(4)陈尧咨的母亲期望儿子能继承先人的志向,把射术用于报效国家上,而不要耽于娱乐,浪费了一身好技艺。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吕元膺吕元膺①为东都留守,常与处士②对棋。
棋次,有文簿堆拥,元膺方秉笔阅览。
棋侣谓吕必不顾局矣,因私易一子以自胜,吕辄已窥之,而棋侣不悟。
翼日,吕请棋处士他适,内外人莫测,棋者亦不安,乃以束帛赆③之。
如是十年许,吕寝疾将亟,儿侄列前,吕曰:“游处交友,尔宜精择。
吾为东都留守,有一棋者云云,吾以他事俾④去。
易一着棋子,亦未足介意,但心迹可畏。
亟言之,即虑其忧慑;终不言,又恐汝辈灭裂⑤于知闻。
”言毕,惆然长逝。
(选自《芝田录》)【注】①吕元膺:唐德宗、宪宗时期的一位名臣。
②处士:泛指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
③赆(jìn)送的路费或财物。
④俾(bǐ):使;⑤灭裂:疏忽。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因私易一子________②乃以束帛________③如是十年许________④言毕________(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易一着棋子,亦未足介意,但心迹可畏。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吕元膺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1)偷偷地,私自,暗地里;于是、就;这,这样;说(2)换一步棋子,也不值得在意,只是这种心机让人害怕。
(3)吕元膺是一个交友慎重,处事周全,重情义又讲原则,重视教育后代的人。
他看到处士下棋时弄虚作假,就把处士辞退了;但他没有将事情张扬出去,临行时还赠送了财物,既保全了处士的颜面,也给了处士深刻的教训,在临终前还不忘用这件事来教育后代。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是”:这,这样。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私”在现代汉语中也有“私自”之意,所以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易”:换。
“足”:值得。
“但”:只是。
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3)“翼日,吕请棋处士他适”“游处交友,尔宜精择”说明他交友慎重。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 下册文言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杨生畜犬杨生畜一犬,甚爱之。
一日,生夜行,堕涸井中。
犬吠彻夜,旦日,有行人过见犬对井号怪之往视,见井中有人焉。
生曰:“君若出我,当厚报。
”行人曰:“以此犬见与。
”生曰:“此犬尝屡次活我,不得与尔。
”行人曰:“若不与我,便不出尔。
”其时,犬引颈下视井中。
生知其意,遂应之。
杨生出,行人系犬而去,犬时时顾。
后五天,犬夜走归杨生家。
(1)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犬引颈下视井中/下车引之B.生知其意/意暇甚C.犬时时顾/顾野有麦场D.遂应之/遂成枯落(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有行人过见犬对井号怪之往视(3)你怎样评价“犬夜走归杨生家”的行为?【答案】(1)D(2)有行人过/见犬对井号/怪之/往视(3)正——①动物有灵性,不要轻视、小看他们;②狗是人类忠诚的朋友,需要我们真诚善待;反——①对原主而言,狗是个忠诚的朋友,但对于新主而言,却是带着欺骗、不诚信的行为。
【解析】【分析】(1)A.伸/ 拉。
B.意思/ 神情。
C.回头张望/ 环顾。
D.都是“于是,就”的意思。
故选D。
(2)“有行人过见犬对井号怪之往视”翻译为“有人经过,看见狗对着井号叫,感到奇怪。
过去一看”据此断句为:有行人过/见犬对井号/怪之/往视。
(3)本题可从正反两方面去作考虑:正面可以从动物有灵性,不要是人类忠诚的朋友,我们要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角度来谈;反面可以从狗对于新主的角度来谈,因为这可以说是不诚信的行为。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 D;⑵有行人过/见犬对井号/怪之/往视⑶正——①动物有灵性,不要轻视、小看他们;②狗是人类忠诚的朋友,需要我们真诚善待;反——①对原主而言,狗是个忠诚的朋友,但对于新主而言,却是带着欺骗、不诚信的行为。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义理解一词多义。
部编七年级 下册文言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Word版)

部编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对下列句子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益:好处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少C.可爱者甚蕃蕃:多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宜:应当(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莲之爱,同予者何人?(3)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标一处)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4)《爱莲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志”是:________。
【答案】(1)A(2)①我唯独喜爱莲从淤泥中生长出发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娇媚。
②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4)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解析】【分析】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年代:北宋。
(1)A项的解释不正确,“益”在这里是“更加”的意思。
(2)“染”“濯”“妖”“予”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3)这句话的意思是: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可以根据句意进行停顿。
(4)由文中莲的生长环境可知,本文借莲花赞美了作者在污浊的社会环境下依然保持的正直、坚贞的节操。
故答案为:⑴ A⑵ ①我唯独喜爱莲从淤泥中生长出发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娇媚。
②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⑶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⑷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新部编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含解析

新部编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含解析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给下列划线的词语注音。
________________山门圮于河棹数小舟(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众服为确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B.当求之于上流/生于忧患C.其反激之力/然则天下之事D.如是在啮/如其言(3)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A.沿河求之。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B.石必倒掷坎穴中。
(用石头把坑洞填满)C.寻十余里无迹。
(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D.竟不可得。
(最终没找到)(4)请谈谈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并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5)寺僧们、讲学家和老河兵分别代表了哪三种生活态度?【答案】(1)pǐ;zhào(2)C(3)B(4)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以反问的方式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不能片面的里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以议论的表达方式点明主题。
(5)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们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
新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

新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卖油翁》欧阳修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乙)《梵天寺木塔》沈括钱氏①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②相联如胠箧③。
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④其精练。
注释:①钱氏:指五代时吴越国君钱氏。
②六幕:指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位面。
③胠箧:打开的箱子。
④伏:同“服”,佩服。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字的意思。
①尝射于家圃:________②惟手熟尔:________③但逐层布板讫:________④人履其板: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①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
②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3)甲文中表明陈尧咨傲慢的语句是________,表明卖油翁观点的语句是________ 。
乙文中匠师认为塔晃动的原因是________ ,喻皓使塔不再晃动的方法为________。
(请用原文回答)(4)《卖油翁》与《梵天寺木塔》刻画人物的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答案】(1)曾经;同“耳”,相当于“罢了”;完毕;走,踩踏(2)①(卖油翁)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再用铜钱盖在葫芦的口上。
②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3)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无他,但手熟尔。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划线的字词。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___②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③卿今者才略________④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________(2)翻译句子。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孙权劝学时,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法推辞。
B. 孙权要求吕蒙不仅要涉猎广泛,而且要钻研经书。
C. 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 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和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答案】(1)推托;到,等到;才干和谋略;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2)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
(3)B【解析】【分析】⑴注意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①辞:动词,推托;② 及:动词,到,等到;③ 才略:名词,才干和谋略;④ 博士:名词,古今异义词,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⑵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今:当今。
当涂:当道,当权。
掌事:掌管政事。
句意是: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
⑶B项有误,孙权要求吕蒙多读书,要涉猎广泛,文章没有涉及“而且要钻研经书”。
故答案为:⑴① 推托;② 到,等到;③ 才干和谋略;④ 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部编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

部编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
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
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绘图列干②州官。
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
沟洫③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
不久,发病死。
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
倾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
或笑之,则歘④隐。
次日伺之,复然。
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何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
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
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注释】:①经年:一年左右。
②干:求见。
③沟洫:沟渠。
④歘(xū):火光一现的样子。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自谓可将十万________②会有土寇________(2)用“/”给下面句子标出两处停顿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风清月白之夕当求之于上流B. 几为所擒愿为市鞍马C. 使试于一村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D. 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如是再啮,石又再转(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②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5)羽冲临死前却感叹曰:“古人岂欺我哉!”你认为呢?请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率领,带领;适逢,正赶上(2)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
(3)D(4)①羽冲自认为可以使千里荒野变成肥沃的良田。
②(读书)能够教会人做任何事的规范步骤,但不可能让人变得灵巧。
(5)我认为并不是古书欺骗了他,而是刘羽冲死读书,不能学以致用,灵活运用,以至于在实践中大败。
新部编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及解析

新部编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及解析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款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乙】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暮,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④乎?平公曰:“善哉!”(选自《说苑》)【注】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②师旷:春秋时期晋国乐师。
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在音乐方面造诣很深。
③炳烛:点燃蜡烛。
④昧行:在黑暗中走路。
昧,暗。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②恐已暮矣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3)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请写出你在学习上得到的两点启示。
【答案】(1)到,等到;迟,晚(2)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②少年时代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壮年时代喜欢学习,就像正午的阳光。
(3)①知错就改(吕蒙);②随时可学(师旷)。
【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及”,等到;“暮”,迟,晚。
(2)重点字词:“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少”,少年时代;“壮”,壮年时代。
(3)【甲】文结合“蒙乃始就学”,吕蒙善于接受他人的正确建议,知错就改,在学习上我们是可以学习的;【乙】文的晋平公认为“吾年七十”学习已晚。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文言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丰,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乙】黔无驴,有好①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②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柳宗元《黔之驴》)【注】①好:喜欢。
②慭慭:小心谨慎。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阅十余岁________②棹数小舟________③庞然大物也________④尽其肉,乃去________(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然则天下之事慭慭然,莫相知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庞然大物也,以为神C.有好事者船载以入以为顺流下矣D.当求之于上流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沿河求之,不亦颠乎?②驴不胜怒,蹄之。
(4)【甲】【乙】两文讲了一个相同的道理,试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答案】(1)经过,经历;划(船);巨大的样子;离开(2)D(3)①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②驴禁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邴原泣学邴原①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②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③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注】①邴(bǐng):姓。
邴原,三国时北海朱虚人。
②恻(cè):心中悲伤。
③苟:如果。
(1)选出下列划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邴原少孤孤:失去父亲B. 一则羡其不孤羡:羡慕C. 二则羡其得学其:代词,自己D. 师恻然曰然:……的样子(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3)从邴原泣学这个故事中,你有什么启发?【答案】(1)C(2)如果你有志读书,我传授你知识,不收学费。
(3)示例一: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习贫不丧志,立志学习和他在学习上的坚持不懈的精神。
示例二:书塾的老师不向邴原收取学费,那种无私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解析】【分析】⑴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C项有误,其:代词,他们,那些有父母的孩子。
⑵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苟:如果。
徒:白白地。
资:学费。
句意是:如果你有志读书,我传授你知识,不收学费。
⑶根据作者在文中表明的见解或主张,以及表现出来的好恶、褒贬之情归纳道理启发。
要点:向邴原学习贫不丧志,立志学习和他在学习上的坚持不懈的精神。
书塾的老师不向邴原收取学费,那种无私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故答案为:⑴C⑵如果你有志读书,我传授你知识,不收学费。
⑶示例一: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习贫不丧志,立志学习和他在学习上的坚持不懈的精神。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衰玩焉。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赐也日损。
”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②不若己者。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③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④,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选自《孔子家语》)【注释】①“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弟子。
②说:谈论。
③化:融为一体。
④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香远益清则商也日益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自钱孔入,而钱不湿C.水陆草木之花一老河兵闻之D.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陈康肃公善射(2)用“/”给乙段中的画线文字断句。
(限断两处)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
(4)人生在世,应该如何修炼自身,让自己不断进步发展?请联系甲乙两文的内容,阐述你的看法。
【答案】(1)B(2)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3)①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中洗涤过,却不显得妖艳。
②商喜爱同比自己贤明的人在一起,赐喜欢谈论才质比不上自己的人。
(4)示例:人成长与他外在环境有关系,我们要与优秀的人交朋友,增加自己的学识,提高自己的修养,正如乙文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另外,要坚守本心,不忘初心,即便外在环境不如意,也应如周敦颐笔下的莲一般,保持独立高洁的人格,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初中七年级 下册文言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

初中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二)卢庄道,范阳人也,天下称为名家。
聪慧而敏悟,冠于今古。
父彦与高士廉有旧。
庄道少孤,年十二,访士廉。
廉以故人子,引令坐。
会上有上书者,庄道窃窥览,谓士廉曰:“此文庄道所作。
”士廉怪谓曰:“后生勿妄言,为轻薄之行。
”请诵之,果通。
复请倒诵,又通。
乃跪谢曰:“此文实非庄道所作,向傍窥而记耳。
”士廉取他文及案牍,命读之,一览而倒诵。
士廉称叹久之。
(节选自《大唐新语》,有删改)(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
①释担而立________②康肃忿然曰________③尔安敢轻吾射________④徐以杓酌油沥之________⑤引令坐________⑥复请倒诵________(2)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相关注释,为下列句子中划线字选择正确义项。
①乃跪谢曰________ A.道歉 B.推辞 C.感谢 D.辞别②向傍窥而记耳________ A.朝向 B.先前 C.假如 D.窗户(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士廉怪谓曰:“后生勿妄言,为轻薄之行。
”(4)两文末,陈尧咨“笑而遣之”与高士廉“称叹久之”分别体现了二人对卖油翁、卢庄道怎样的态度?请简要概括。
【答案】(1)放下;气愤的样子;怎么;慢慢地;拉;再,又(2)A;B(3)①(卖油翁)见陈尧咨射十箭中八九箭,只是对他微微点头。
②高士廉责怪他说:“小孩不要说大话、做轻浮的事情。
新初中七年级 下册文言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

新初中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鲁肃传(节选)《三国志》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
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
”遂往诣蒙。
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
”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
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①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②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③肃意尚轻蒙________④遂往诣蒙________(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
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3)两篇文章都以“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为结尾,有何作用?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两篇文章都写到了鲁肃与吕蒙见面时的情形,《资治通鉴》与《三国志》哪部作品的描述比较详细?列举一例,加以说明。
【答案】(1)到,等到;重新;轻视;于是(2)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3)以“鲁肃拜见吕蒙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作为文章的结尾,写出鲁肃被吕蒙“对付关羽的五策”所折服,侧面突出吕蒙听从孙权的建议开始读书后,才干有了巨大的长进,不再是吴下时的阿蒙。
(4)示例1:《三国志》比较详细。
如鲁肃与吕蒙谈论的情形,《资治通鉴》用了“与蒙论议”四个字,而《三国志》则详细地描述了吕蒙问鲁肃如何防备关羽,对关羽的评价,和鲁肃谋定五策等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文言文阅读(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黄杨每岁长一寸,不溢分毫,至闰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木也。
植此宜生怜悯之心。
予新授一名曰“知命树”。
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冬不改柯,夏不易叶,其素行原如是也。
……困于天而能自全于天,非知命君子能若是哉?最可悯者,岁长一寸是已。
至闰年反缩一寸,其义何居?岁闰而我不闰,人闰而己不闰,已见天地之私;乃非止不闰,又复从而刻之。
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
乃黄杨不憾天地,枝叶较他木加荣,反似德之者,是知命之中又知命焉。
莲为花之君子,此树当为木之君子。
莲为花之君子,茂叔知之;黄杨为木之君子,非稍能格物①之笠翁②孰知之哉?(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注释】①格物:穷究事物的道理。
②笠翁:李渔,字谪凡,号笠翁。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2)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下划线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其素行原如是也(________) A.朴素,质朴 B.向来,平素②乃黄杨不憾天地(________) A.遗憾,心感不足,不满意 B.怨恨(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②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
(4)(甲)(乙)两文都提到了“君子”,但各有所侧重。
请结合两文内容,写出你对“君子”形象的理解。
【答案】(1)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2)B;B(3)①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②这样(看来)天地对待黄杨,可以说是不仁不义到了极点。
(4)莲花虽生长在淤泥中却不沾染污秽,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气远播,洁净挺立,可见君子洁身自好、正直不阿、庄重质朴的坚贞品质;黄杨虽每年只能生长一寸,闰年不长反缩,是受到天命限制的树,但它的枝叶却比别的树更茂盛,可见君子不争不显不露、安守困境、低调知命、宽容大度的美好精神。
【解析】【分析】(1)本句可注意这是一个因果复句,“故(所以)守困厄为当然”表示结果,原因有两个,一是“天不使高”,写“天”的原因;二是“强争无益”,写黄杨自己的原因。
故在“强”和“故”之前断开。
(2)①“其素行原如是也”的意思是:它向来就是这样的。
所以“素”的意思是“向来,平素”,选B。
②“乃黄杨不憾天地”的意思是:而黄杨并不因此怨恨天地。
所以“憾”的意思是“怨恨”,选B。
(3)此句中重点的词有:①同,像……一样;宜,应当;众,多。
②是,这样(看来);谓,说;至,极点。
(4)两篇文章都是借物喻人,以莲和黄杨喻指君子。
甲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莲高洁质朴,喻指君子的洁身自好、庄重质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的正直,喻指君子的刚正不阿、志洁行廉;“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写黄杨不争不抢、低调知命,喻指君子的安守困境;“乃黄杨不憾天地,枝叶较他木加荣,反似德之者,是知命之中又知命焉”,写其不怨天地,喻指君子的宽容大度。
故答案为:⑴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⑵B、B⑶①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②这样(看来)天地对待黄杨,可以说是不仁不义到了极点。
⑷莲花虽生长在淤泥中却不沾染污秽,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气远播,洁净挺立,可见君子洁身自好、正直不阿、庄重质朴的坚贞品质;黄杨虽每年只能生长一寸,闰年不长反缩,是受到天命限制的树,但它的枝叶却比别的树更茂盛,可见君子不争不显不露、安守困境、低调知命、宽容大度的美好精神。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语句的意思,,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进行断句。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位置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要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结合文章的关键语句进行分析理解。
【参考译文】甲: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乙:黄杨每年长一寸,一点也不多长,到闰年反而会缩短一寸。
这是一种受到天命限制的树,种植的时候应该有怜悯的心情。
我新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做“知命树”。
天不让它长高,勉强去争没有用,所以把安守困境看作理所当然。
冬天不改变枝条,夏天不改变叶子,它一向就是这样的。
……受到天命的限制,又能从中自我保全,这不是知命的君子才能做到吗?最可怜的是,一年长一寸也就罢了,到闰年反而缩一寸,这是为什么呢?闰年虽然多了一个月,黄杨却不能增长,别人都有增长而只有黄杨不能,已经显得天地不公,甚至不但不能多得,还要克扣,这样看来天地对待黄杨,可以算是不仁不义到极点了。
而黄杨并不因此怨恨上天,枝叶比别的树更茂盛,反而像是感激上天一样,这是知命的事物中更知命的了。
莲是花中的君子,黄杨就是树中的君子。
莲是花中的君子,周敦颐能知道;黄杨是树中的君子,除了稍微能够推敲事物道理的李渔,还有谁知道呢?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强项令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
后特征为洛阳令。
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及主出行,以奴骖乘。
宣于夏门亭侯之,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主即还宫诉帝。
帝大怒,召宣,欲捶杀之。
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
”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人,将何以治天下乎?臣不须捶,请得自杀。
”即以头击楹,流血披面。
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
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主曰:“父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门。
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
”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
宣悉以班诸吏。
由是能搏击豪强,京师莫不震粟。
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稃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
年七十四,卒于官。
诏遣使者临視,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敞车一乘。
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知之。
”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1)下列四个选项中,加横线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后特征为洛阳令/故其欲卿治经为博士也B.及主出行/及鲁肃过浔阳C.大言数主之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乃驻车叩马/蒙乃始就学(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3)“天子不与白衣同”的言外之意是什么?【答案】(1)C(2)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3)“天子”与“白衣(百姓)”地位不同,身份不同,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应不同;作为天子,要治理天下,更应遵守法纪。
(答到大意即可给满分)【解析】【分析】(1)A.做,担任。
B.等到。
C前者结构助词“的”;后者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取独,不译。
D.于是。
故选C。
(2)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译为:董宣不听从,宦官强使董宣磕头,董宣两手撑地,始终不肯低头。
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之间划开。
(3)“天子不与白衣同”:天子与一般人身份不同。
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应不同。
结合下文“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等句分析,作为天子,要胸怀宽广,治理天下,更应遵守法纪,还要善待像董宣这样坚守法纪的人。
说明文中的皇帝是个明君。
故答案为:⑴ C⑵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⑶“天子”与“白衣(百姓)”地位不同,身份不同,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应不同;作为天子,要治理天下,更应遵守法纪。
(答到大意即可给满分)【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
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⑶本题考查句意的把握,通读全文,把握“天子不与白衣同”的含义。
结合具体句子分析作为天子应该具有的品行。
【参考译文】董宣,字少平,陈留郡圉地(今河南杞县南)人。
后来特地征召董宣为洛阳令。
当时湖阳公主家的奴仆白天杀人,因藏匿在公主家里,官吏不能抓捕到。
等到公主出行,用这个家奴当随从,董宣就在夏门亭等候他们。
于是就拦住车马,用刀在地上画着,大声数落公主的过失,呵斥那个家奴下车,就杀了那个家奴。
公主立即回宫向皇帝告状。
皇帝很生气,召来董宣,要用鞭子打死他。
董宣磕头说:“请让我说一句话再死。
”皇帝说:“想说什么?”董宣说:“陛下圣德,使国家中兴,却放纵家奴杀良民,将如何治理天下呢?我不需用鞭子打,请让我自杀。
”就用头撞击房柱,血流满面。
皇帝命令宦官挟持着董宣,让他磕头向公主谢罪,董宣不听从。
宦官强使董宣磕头,董宣两手撑地,始终不肯低头。
公主说:“文叔做普通人的时候,私藏逃亡罪人,官吏们不敢上门搜捕。
如今做了天子,威势竟然不能使一个洛阳令听命吗?”皇帝笑着说:“天子与一般人身份不同。
”于是就敕封董宣为强项令,放了他,赐给他钱三十万。
董宣把钱全部分给了下属官员。
董宣从此开始打击豪强恶霸势力,没有不震惊害怕的。
京师百姓称他为卧虎,歌颂他说:“董少平做洛阳令,鸣冤之鼓不再响。
董宣当了五年洛阳令,七十四岁死于任上,皇帝遣使到他家里吊唁慰问,只见粗布被褥覆盖遗体,妻子儿女相对而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