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营建智慧对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启示
中国古代都城营建中的生态智慧及其现代启示——隋唐长安、宋代临安、明清北京的实证研究
中国古代都城营建中的生态智慧及其现代启示——隋唐长安、宋代临安、明清北京的实证研究作者:闫水玉,裴雯来源:《国际城市规划》 2017年第4期摘要:本文基于对城市历史地图信息和地方史志资料的分析,结合现场考察,对中国古代典型都城(隋唐长安、宋代临安、明清北京)的选址、空间格局、建筑组群与地形、水文、气候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三个代表中国城市文明的都城,其城市形态与自然要素具有很好的适应关系,体现了中国古代都城营建中“巧妙利用自然生态资源,创造自然与人协同,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能量,提高支持城市运行的能量使用效率”的城市空间协同生态智慧。
本质上,这些成功的古代都城以富有地域特征的生态秩序和清晰的生态过程支持着城市对自然能量和人工能量的高效利用,构成了这些城市繁荣的基础。
面对日益严重的城市境问题,生态智慧启示我们,城市空间形态规划与设计要适应自然生态格局与功能,以自然空间为基底,建构城市空间结构,自然要素引导空间生长,实现城市过程与自然演化过程的平衡,从而让自然做工,让人工能量更为有效,根本上维持城市生态的稳定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隋唐长安;宋代临安;明清北京;城市形态;自然适应性;能效;生态智慧引言自然要素是城市建设的基底框架,是人们生存的基本物质环境需求,它不仅是自然生态系统在城市中的延伸,也承载着构建城市系统的重要功能,其中自然要素的“适应性”规划设计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1]。
目前世界上已有很多古代城市的传统生态智慧经由发掘和阐述[2],为现代生态规划提供了生态智慧借鉴。
中国古代相当多的城市虽然由于战争因素经历过多次衰败,但社会归于和平以后,城市又基本在原址上按照旧时的形态再次建设且繁荣起来,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查看其特点,这些城市的选址适宜防卫,具有良好的水源、食物供应,生态服务资源丰富;空间格局顺应地形、水文、气象状态,城市生活活动能够很好地借用自然的生态服务,同时具有较高的抵抗自然灾变的能力;城市建筑组群形态充分适应当地气候,能够利用太阳能量,创造适宜环境。
数字乡村农村智慧旅游促进乡村文化传承发展
数字乡村农村智慧旅游促进乡村文化传承发展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数字乡村农村智慧旅游在促进乡村文化传承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数字乡村农村智慧旅游对乡村文化的传承、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对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影响。
一、数字乡村农村智慧旅游与乡村文化传承数字乡村农村智慧旅游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在传统乡村旅游的基础上,加入了数字技术、智能化设备等元素,使游客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乡村文化。
例如,在游客参观古老村落时,可以通过数字展示技术,将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景和人物再现,使游客更好地感受到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数字乡村农村智慧旅游还通过互动体验、虚拟现实等方式,让游客参与到乡村文化的传承中。
游客可以亲身参与农耕活动、传统手工制作等,切身感受到乡村文化的魅力,并将这些体验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分享出去,进一步推动了乡村文化的传承。
二、数字乡村农村智慧旅游与旅游业发展数字乡村农村智慧旅游的兴起,给传统的乡村旅游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通过数字化技术,游客可以提前了解景区信息、预订门票等,方便了游客的行程安排。
同时,数字乡村农村智慧旅游也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旅游体验,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乡村旅游。
数字乡村农村智慧旅游还推动了旅游业的转型升级。
传统的乡村旅游往往依靠自然风光和传统文化吸引游客,而数字乡村农村智慧旅游则更注重游客的个性化需求。
通过数据分析和智能化推荐,游客可以得到更贴合自己兴趣的旅游线路和活动,提高了旅游的满意度和体验感。
这种个性化的服务也促使了旅游业的创新和发展。
三、数字乡村农村智慧旅游对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影响数字乡村农村智慧旅游的兴起,对于农村改革和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数字乡村农村智慧旅游扩大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空间。
通过智能化设备和数字技术的运用,农村可以开展更多的农家乐、民宿等旅游业务,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其次,数字乡村农村智慧旅游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传统的农业产业往往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农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而数字乡村农村智慧旅游则为农村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
徽州古村落对当地住区环境艺术营建策略的启示
徽州古村落对当地住区环境艺术营建策略的启示内容提要:徽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有集千百年徽文化于一身的徽州古村落。
然而随着社会组织结构、文化模式、生活习俗,特别是经济技术的改变,传统的徽州民居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生活,面对现今的文化与技术冲突,必须要用发展的眼光,在充分调研徽州古村落的基础上,继承并创新古村落的环境艺术,寻求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契合点,延续历史文脉,增强民族凝聚力。
关键词:徽州古村落;环境艺术;营建策略一、引言“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这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初至徽州时发出的感叹。
的确,徽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位于徽州地区黟县的宏村、西递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基地,还有歙县的棠樾、唐模、呈坎、渔梁、潜口等,这些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如落纸烟云般晕染在徽州这片灵秀的土地上,当我初踏徽州,就已被这浑然天成的美景深深吸引住,原来世上竟有如此妙手丹青的地方,浮生若梦、醉墨淋漓。
但是随着社会组织结构、文化模式、生活习俗的改变,特别是社会经济与技术的变化,传统的徽州古村落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形式,如何在现代生活中找回青山绿水、宗庙祠堂;高墙深院、古井街巷,如何用发展的眼光改革和更新不适宜现代生活的物质结构,这就体现在研究有徽州地域特色的住区环境艺术必须采用扬弃的方法和态度。
二、徽州古村落特色研究徽州古村落华美的建筑群落,如画的山水田园、淳朴的民居生活,凝结了千百年来的徽派文化,是中国民居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一种住宅形式。
从环境艺术的角度我们概括归纳了以下几个特点:1.儒善质朴的徽派文化“风水之说,徽人尤重之”。
①占卜择地、择地而居是徽派村落形成的原始方式。
村落选址与建筑营造离不开人们对风水的信仰和认知。
西递胡氏的先祖士良公就是因为路过西递,发现这里山形有“天马涌泉之胜,犀牛望月之奇”,并根据“东水西流,其主必富”的观点,选定为西递胡氏安身立命的生存之地。
②有人说风水说与宗教巫术、迷信占卜一样属于唯心主义,但在我看来,徽州人是把审美估量和使用的考虑结合在了一起,并服从心里感觉和风水观的原则,虽然有一定的落后愚昧思想,但总的说来,是对大自然的崇拜与信仰,是在自然现象和生活需求中寻找了一个契合点,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古代中国的城市与乡村建设
古代中国的城市与乡村建设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丰富多彩的古代城市与乡村建设。
这些建筑艺术与城乡规划的成就,体现了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勤劳。
在古代,城市和乡村的建设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活和生产需要,更是代表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古代中国城市的建设多面向商业和政治中心,以及军事要塞。
这些城市通常有着坚固的城墙和严密的布局。
城墙不仅是城市的防御系统,也是城市面貌的重要特征。
例如,北京的紫禁城和南京的紫金山,都有着宏伟而雄伟的城墙。
城市布局方面,中国古代城市的设计将街巷交错的风格与方正的格局相结合。
例如,丝绸之路上著名的敦煌,就是一个以南北、东西两条主街为骨架,布局清晰,道路宽敞的城市。
这种城市规划旨在促进交通便捷和商业繁荣。
与城市相比,乡村建设更注重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古代的中国农村主要是农田与农家组成的,以农业为主导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乡村将土地和人民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古代农村建筑主要有农舍、粮仓、酒坊等,形成了中国农村独特的建筑风格。
例如,湖北宜昌的三峡地区,山川壮丽,水乡风情浓郁,乡村中的农舍常常用竹木搭建而成,凭借优美的形态和可持续的材料利用,展示出中国古代农村建设的智慧。
在古代城市和乡村建设中,除了物质建筑之外,还有许多文化遗产。
古代城市的街巷常常布满了古老的庙宇和传统的商业街,这些空间是城市文化与宗教生活的象征。
例如,江西南昌的八一大道和四川成都的宽窄巷子,都是历史悠久、保留较完整的商业街。
这些街巷上有着古代建筑的风貌,也是展示城市历史文化的窗口。
同样,在古代农村中,农民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也反映在乡村建设的文化中。
例如,浙江绍兴的古代水乡小镇,街巷弯弯曲曲,河道纵横交错,客家民居以及小桥流水人家等元素,构成了独特的乡村风貌。
这些乡村建筑是农村生活文化和社区意识的重要载体。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城市与乡村建设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城市规划和乡村生活的深刻认识和实践经验。
浅析宏村古代海绵城市智慧
浅析宏村古代海绵城市智慧宏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的一个古老村落,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美丽的自然景观而闻名。
宏村古代海绵城市智慧是指这个古老村落在建设过程中所秉持的一些智慧和理念。
本文将对宏村古代海绵城市智慧进行浅析。
宏村古代海绵城市智慧体现在其建筑风格上。
宏村的建筑具有典型的木质结构,建筑群落沿湖而建,形成了一个以水为中心的布局。
这样的布局有利于集中利用村落周边的水资源,形成雨水收集的场所,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建筑群落的布局也有利于自然通风和采光,有效利用自然资源,降低能耗。
宏村古代海绵城市智慧还体现在其水资源管理上。
宏村的布局和建筑设计充分利用了村落周边的水资源。
村落采用了水贮存和利用系统,如将雨水收集到村庄的中央水塘,再通过引水渠将水引入农田灌溉。
这种水资源管理的方式不仅能够解决村民的生活用水问题,还能提供农田灌溉用水,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
宏村古代海绵城市智慧还体现在其生态保护方面。
宏村周边的山水景观是其最大的特色之一,为了保护这些自然景观,村民们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他们不仅保护村落周边的森林、湖泊等生态系统,还开展了草木种植、岩石雕刻等活动,使村庄更加融入自然环境,形成了一个自然和谐的生态村落。
宏村古代海绵城市智慧还体现在其社会文化方面。
村民们世代相传的建筑技艺、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都是宏村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
村民们对于古建筑的维修和保护具有深刻的意识,他们将这些技艺传承给后代,确保了宏村古建筑的延续和发展。
宏村还会定期举办一些传统节日和文化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推动了当地的旅游业发展。
宏村古代海绵城市智慧是宏村在其建设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一种智慧和理念。
它通过合理的建筑布局、水资源管理、生态保护以及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宏村成为一个生态友好、可持续发展的古村落。
宏村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其他地方在建设发展中提供借鉴,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大遗址的保护与开发——以安吉古城遗址为例
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大遗址的保护与开发——以安吉古城遗址为例第一篇范文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大遗址的保护与开发——以安吉古城遗址为例> “一部中国史,半部安吉史。
”这句赞誉安吉古城遗址的话,既凸显了安吉古城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也道出了其保护与开发的紧迫性。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处理好大遗址的保护与开发,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安吉古城遗址的历史价值安吉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是中国南方地区一处重要的古代城市遗址。
该遗址的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
在这里,曾经发生过许多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如吴越争霸、楚汉战争等。
此外,安吉古城还是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对外贸易、文化交流等具有极高的价值。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大遗址保护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当前农村工作的重要方针,其核心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在这一背景下,大遗址的保护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首先,要加强大遗址的保护立法和执法。
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大遗址保护的责任主体和法律责任,确保遗址安全。
其次,要加强大遗址的保护力度。
在财政、人力、技术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大遗址进行科学保护和修复。
最后,要注重大遗址保护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
通过合理规划和开发,使大遗址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文化资源,助力乡村经济发展。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大遗址开发在保护的前提下,大遗址的开发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方面,安吉古城遗址的开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借鉴。
首先,要挖掘大遗址的历史文化内涵。
通过对安吉古城遗址的历史研究,揭示其在中国历史中的独特地位,使之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其次,要创新大遗址的展示方式。
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安吉古城的历史风貌。
最后,要推动大遗址的文旅融合发展。
以安吉古城遗址为依托,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线路,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体验,带动当地乡村经济发展。
传统村落保护在城市建设规划中的应用
传统村落保护在城市建设规划中的应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村落的保护问题日益凸显。
传统村落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民俗风情。
然而,在城市建设中,传统村落往往面临被拆迁、改造和遗忘的命运。
因此,如何在城市建设规划中有效保护传统村落,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传统村落保护的意义传统村落保护的意义不仅在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更在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传统村落是农村社会的缩影,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传统文化,是乡村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村落的保护不仅可以提升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也可以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的繁荣。
二、传统村落保护的困境然而,传统村落保护在城市建设中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
首先,由于城市化的推进,传统村落常常被拆迁或改造,导致原有的建筑和文化遗产被破坏或遗失。
其次,传统村落的保护和维护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入,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很多农村地区缺乏足够的资源来进行保护工作。
此外,传统村落保护涉及到土地利用和城市规划等问题,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三、传统村落保护的实践案例在中国,一些城市已经开始尝试将传统村落保护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中,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例如,苏州的周庄、杭州的西溪湿地等地,通过修复和保护传统村落,打造了具有浓厚历史文化氛围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投资。
这些成功的案例表明,传统村落保护不仅可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还可以为城市带来经济效益。
四、传统村落保护的策略为了有效保护传统村落,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
首先,政府应当加大对传统村落保护的投入,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其次,应当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保护传统村落的合法权益。
同时,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传统村落保护的意识和重视程度。
此外,还需要加强与乡村旅游业的结合,通过开展旅游活动,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
五、结语传统村落保护是城市建设规划中的重要课题,涉及到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以及乡村经济的发展。
古村落营建智慧对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启示
古村落营建智慧对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启示古村落营建智慧对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启示摘要:对于历史文化名城这一特殊文物形式,保护与发展如何协调,新与旧的矛盾冲突如何解决是决定名城如何走好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
本文提出现阶段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问题和困境,总结传统村落营建智慧,古为今用,分析这些民族智慧在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中的应用途径,探索改善历史文化名城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建设的可行性思路。
关键词:破坏性建设营建智慧传承发展中图分类号:B84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现状和问题截止至2011年12月,根据中国社会蓝皮书发布的数字显示,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首次超过50%。
这意味着有将近7亿人生活在城市中,随着旧城的扩张和新城的兴建,与之相适应的建造规划理念应运而生,许多城市提出建设国家化大都市的口号,甚至出现了建设大西安、大沈阳、大广州这样超大型城市的宏伟蓝图,在拆旧建新,拆新建新的粗放式城市建设模式之下,历史文化名城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正在面临着毁灭性的破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历史文化名城是指“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
目前国务院已审批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共有118个,近年来,对历史文化名城的破坏性建设屡见不鲜,如南京“老城南事件”,城市里原汁原味的民居古建和特色街巷改头换面,取而代之的是现代高层住宅小区和简单粗糙的仿古建筑。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已变成一种经济行为,表面上文化搭台,实际是经济唱戏,以“保护”的名义大兴土木,使得古城古风不存、新颜不靓,保护政策得不到落实,保护工程缺少文化质量验收的种种景象不得不让人们担忧,对于历史文化名城这一特殊文物形式,保护与发展如何协调,新与旧的矛盾冲突如何解决是决定名城如何走好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
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是一座城市兴衰的重要条件,好比一个人肌体与精神的关系,健康的体魄与饱满的精神相互作用,焕发城市的生命力。
中国古代建筑—智慧与文明的结晶
建筑是智慧和文明的结晶,是历史沧桑的见证,更是文化和思想的外现。
中国古代建筑在几千年的历史衍变过程中,无论是宏伟的宫殿、庄严的寺庙、幽静的园林,还是丰富多彩的民宅,都以其独特的形式语言,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表述出了丰富而深刻的中国传统思想观念。
同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建筑在材料、结构、布局、空间及环境的选择和处理上都体现了浓郁的民族特色。
“中庸和谐”。
“中庸”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最高价值原则,是由孔子提出来的。
他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是中国人的基本精神之一。
“中为适应之谓,庸为经久不渝之意。
”“中庸”即适用而经久不渝。
它后来演绎为不偏不倚、允当适度之意。
古人论天文、地理、人道都不能离“中”而立。
因此,天、地、人三者的关系必须以“中”为标准,即做到所谓“天人合一”。
“中庸”的观念体现在古代建筑上就是建筑的平面作对称均齐布置,布局上必须有一条庄重的南北中轴主线,起着中枢神经作用。
这一格局成为中国古代各类建筑组合方式的缩影——如宫殿、王府、衙署、庙宇、祠堂、会馆、书院等。
中轴线对称的建筑观念虽然早在商周时代就开始,但最典型地代表这种中轴文化的当数明清的北京城和宫殿了。
整个明清时代的北京城自南向北,沿着一条长达7.5公里长的中轴线有机地组织在一起,该中轴线以最南端的永定门为起点,以地安门北面的钟鼓楼为终点,其间建筑空间序列重重叠叠、高潮迭起又井然有序,尤以故宫三大殿的平面布局最富特色。
此外,这种关于中轴线的建筑空间意识,也体现在北京一般的四合院民居住宅中。
“天人合一”的中庸思想在古代建筑上还体现为中国古代建筑在发展中不追求房屋过高过大。
因此,中国古代建筑从造型和体量上看,无论是帝王宫殿还是传统民居,总体上一直是向平面方向发展的,由间构成单体,由单体构成庭院,再由庭院构成建筑群,形成一种连续绵延于大地的感觉。
“天人合一”的和谐观还可以从中国古代聚落选址上体现出来。
张谷英民俗文化村的造园特色及其启示意义
张谷英民俗文化村的造园特色及其启示意义张谷英民俗文化村属岳阳县张谷英镇,坐落于幕阜山余脉的笔架山下,背枕巨龙若腾的龙形山,面临清澈环流的渭溪水。
目前保留了 1 700多座明清建筑,是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江南民俗古建筑群落。
它由当大门、王家塅、上新屋等3大主体建筑和东头岸、西头岸等12个门头组成。
专家认为,张谷英村建筑规模之大、建筑风格之奇、建筑艺术之美,堪称“天下第一村”。
它镌刻了5 000年的农耕历史文明,保留了600年的村落景观原貌,既是一座聚族而居的平民古建筑群落,也是一处美轮美奂的自然山水园。
2 张谷英民俗文化林造园特色分析2.1 建筑布局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张谷英民俗文化村是一座规模宏大,历史悠久的古代建筑群。
其始祖张谷英大人是一位精通穴脉的风水大师,建筑选址可谓别具匠心,是风水观念的突出体现。
认为群山环绕,逶迤挺拔,来龙清楚,有其势;龙形山昂首向东,左右铺陈,纵横扩展,绵绵从西北甩尾,且玉水环流,众山朝拱,有其形。
正是风水所谓“藏风聚气之地”。
全村四面环山,渭溪河水横穿全村,人称“玉带环抱”。
村的东边奇峰高耸形似朱笔,命名笔架山,村落前一圆形池塘,当朝阳升起,投影于碧池之中,人称“玉笔蘸墨”,预示文运昌隆,才人毕出。
屋场中间有一座“龙形山”,大屋背依“龙身”,屋起自“龙头”,门前两座石桥为“龙须”,当大门为“龙口”,进门后左右两口池塘为烟火塘,又称“龙眼”。
居高俯视,活脱脱一龙的图腾。
虽然传统的风水理论往往浸染浓郁的迷信色彩,却又是人们千百年来生活经验的积累,以及精神寄托所在,其理念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其间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因形设景,却与今天的科学造园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国传统古风水学认为山体是大地的骨架,水域是万物生机之源泉,因而依山傍水是古代人选择宅基地和建筑住宅的基本原则之一。
整座村落坐北朝南,依山傍水,这是人们选择居住环境的核心因素,它既采光又避风,而且水是万物之源,是生产生活的最基本要素。
传统村落保护与现代化建设
传统村落保护与现代化建设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传统村落的保护问题备受关注。
传统村落代表着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传统村落的保护与现代化建设之间常常存在着一些挑战和矛盾。
传统村落的独特魅力传统村落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
这些村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是人们对过去生活方式的延续和传承。
走进传统村落,仿佛穿越时光隧道,感受到了岁月的沉淀和文化的韵味。
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性传统村落的保护不仅仅是对过去的怀旧,更是对历史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这些村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只有通过保护,我们才能将这份宝贵的文化资源传承下去,让后人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深远。
传统村落保护与现代化建设的平衡然而,传统村落的保护与现代化建设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现代化建设需要更多的土地资源和空间,这就给传统村落的保护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如何在传统村落保护和现代化建设之间取得平衡,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解决之道为了更好地保护传统村落,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明确传统村落的保护范围和标准。
注重文化教育,提高公众对传统村落的认知和珍视程度。
可以借鉴先进的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技术,对传统村落进行数字化保护和展示,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传统村落的魅力。
传统村落保护与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课题。
我们应该始终牢记传统文化的珍贵性,努力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之道,让传统村落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传统村落保护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更是对未来发展的启示。
传统与现代并存,传承与创新共生,才能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国学与城市建设的智慧与实践
国学与城市建设的智慧与实践城市建设是现代社会中一个重要的议题,而在这一过程中,国学的智慧与实践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富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经验,对于城市建设的规划、设计和管理都能够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借鉴。
一、国学的智慧国学源远流长,拥有着深厚的智慧。
其中的一大特点就是讲究天人合一,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城市建设中,国学的智慧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国学重视人性的培养和发展。
城市建设要想真正为人民服务,就不能忽视人的需要和尊严。
国学强调道德修养和人文关怀,提倡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在城市规划和社会管理中,我们需要考虑人的身心健康、精神需求和社交关系,创造一个人人皆可享受幸福的城市环境。
其次,国学注重自然与城市的协调发展。
城市建设往往伴随着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
国学提倡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主张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我们应该借鉴国学的智慧,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为后代留下一片清洁的天空和绿色的家园。
二、国学的实践国学的智慧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它在城市建设中也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国学智慧在城市建设中被成功地应用于实践中。
首先,国学的价值观对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
国学强调礼教、仁义、诚信等传统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对于推动健康、和谐的社会关系、增进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这些价值观念也对城市居民的行为习惯、文化认同产生影响,形成了城市独特的文化氛围。
其次,国学的智慧在城市建设中体现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人们的情感。
通过借鉴国学的智慧,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和继承城市的历史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城市的发展更具有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
此外,国学的实践还表现为城市管理与社会治理。
传统的国学教育注重个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参与的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智慧城市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智慧城市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智慧城市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和物联网技术来优化城市管理、提升城市服务水平的城市发展模式。
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因此,如何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有效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成为了摆在各地政府和城市规划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首先,智慧城市建设中,利用科技手段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对文物进行数字化记录、保护和展示,实现文物和文化遗产的虚拟化保存。
例如,利用三维扫描技术对古建筑进行数字化复原,可以在不触碰实体文物的前提下实现文物的保护。
通过建立文化数据库,并进行虚拟展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传承。
其次,智慧城市建设中需要结合文化遗产传承工作,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形象。
对于那些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城市,可以通过智慧城市建设,结合文化遗产保护,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城市形象。
在城市规划中融入文化遗产元素,创新性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让城市更富有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此外,智慧城市建设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和智能设备,加强文化遗产的传承。
可以建立线上线下结合的文化遗产传承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广传统文化,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文化传承。
通过智能设备和移动应用,让人们更方便地了解、学习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使文化遗产活起来,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总的来说,智慧城市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
需要政府、学术界、企业和社会各界通力合作,共同努力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
只有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我们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结合传统文化特色,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城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具有活力和魅力。
愿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新引擎,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注入新动力。
中国古代农田营建智慧在当代旅游综合体规划中的应用
中国古代农田营建智慧在当代旅游综合体规划中的应用作者:辛李鑫李奕成周建华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21年第17期摘要隨着中国旅游业模式更新与乡村振兴的双重背景,集约化、质量提升型、多样化服务型的观光—休闲—旅游综合体的建设被广泛关注。
为更好地建设旅游综合体,尝试将中国古代农田营建智慧融入相关规划实践,不仅能使农耕文化得到延伸和传承,还能促进农业特色旅游业的发展。
通过文献归纳、案例演绎结探讨了中国古代传统农田如圩田、梯田、葑田、垛田、畲田、涂田、沙田的营建智慧,并以实践项目严东关旅游综合体为例重点研究了圩田、葑田、梯田这3类传统农田的应用,为今后农田景观在旅游综合体的规划设计中提供借鉴之处。
关键词农田营建智慧;旅游综合体;农田景观;乡村振兴中图分类号 F304.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17-0122-06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17.033Abstract With the dual background of China’s tourism model renewal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tensive, quality-enhancing, and diversified service-oriented tourism-leisure-tourism complex has attracted widespread attention. In order to better build a tourism complex, try to integrate the wisdom of ancient Chinese farmland construction into related planning practices, not only to extend and inherit the agricultural culture, but also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tourism.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wisdom of ancient Chinese traditional farmland such as polder, terraced, pit, duo, shetian, tutian, and shatian through document induction and case deduction, and takes the practical project of Yandongguan Tourism Complex as an example to focus on the research. The application of three types of traditional farmland, namely polder, paddy field, and terraced field,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future farmland landscape i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ourism complex.Key words Farmland construction wisdom;Tourism complex;Farmland landscape;Rural revitalization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休闲消费的观念开始成为主流,人们也更愿意通过去乡村旅游放松身心,乡村中的农田景观恰恰可以满足这一需求。
人工智能建筑助推文化传承和建设
人工智能建筑助推文化传承和建设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了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承载了人类社会各种问题的解决之道。
而随着建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为建筑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一、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化展示方面的应用在建筑文化展示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
通过采用人工智能技术,我们可以将历史悠久、千姿百态的建筑文化展现出来。
譬如,可以通过数据挖掘的技术,将大量的历史文物、古代建筑、历史资料等纳入信息系统中,并通过人工智能的技术手段,呈现出更为丰富、更加生动、有趣、科学的信息,这不仅能够更好地展示它们的美妙,还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它们的内在文化价值。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还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保护建筑文化遗产。
在传统的文物保护工作中,很难避免因人为因素引发的事故,例如建筑鳌头、大火、天气等等,而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将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等与建筑文物的保护工作相结合,避免尽量避免人类操作中的错误,从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二、人工智能技术在建筑创作方面的应用建筑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而人工智能正是我们实现这一创造性工作的新手段。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深度学习、数据分析、现代计算技术等手段,将历史的建筑设计案例和传统的建筑建造技艺进行整理、提取并分析。
在这个基础上,建筑师们可以通过增加自己的创作经验,加入自己的思考方式和创新性的设计思路,开展创作工作,从而创造出更丰富的、更具创造性的建筑设计方案。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自动化设计一座具有当地特色且符合本土文化的建筑,这能够给建造设计者带来直观的灵感和参考,同时也能够让他们在对建筑设计进行思考时,从中获得更多的启发与启示。
三、未来展望虽然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在建筑文化保护和创新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未来,我们需要继续深化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解,并不断优化它,以应对不断增长的信息数据和规划设计的复杂性以及一系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蓝田县石船沟村传统村落空间营建智慧研究与启示
蓝田县石船沟村传统村落空间营建智慧研究与启示白宁;张豫东;吴锋【摘要】传统村落经过历史的沉淀,蕴藏着丰富的空间营建智慧.文章以第四批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蓝田县石船沟村为对象,从村落整体空间、公共空间、民居空间三个层面,分析村落传统空间尊重自然、体现客家文化与地域营建特色的智慧,以期对当今村落空间更新有所启示,使石船沟村村落空间现代营建根植于其所生长的\"生命土壤\".【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8(000)010【总页数】2页(P86-87)【关键词】传统村落;营建智慧;石船沟村;启示【作者】白宁;张豫东;吴锋【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正文语种】中文引言石船沟村整体因地制宜、顺应自然,是村落居民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的空间反映,客观记录着先民们不断探寻村落理想营建的历程,蕴含着诸多关于村落营建的智慧[1]。
然而,现今村落空间在现代化的建设中逐渐失去了传统空间特色。
笔者针对以上问题,挖掘石船沟村空间营建特色与智慧,思考其在现代村落空间营建中的启示,保护和延续村落的传统空间特色。
1 石船沟村空间概况石船沟村客家传统村落位于关中平原东南部的秦岭山脉北麓腹地,隶属蓝田县葛牌镇管辖,是典型的山地沟谷型村落。
村落形成于清代初期,安徽省宿松县的齐氏三兄弟和霍邱县张氏的一个大家族因逃荒而相继聚集此地,在客家文化的影响下依山傍水而居,尊重自然,因材施建。
在其漫长的村落营建历史中,渐渐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空间营建智慧,村落从整体布局到民居建筑空间,都独具乡土田园特色。
2 石船沟村空间营建智慧提取石船沟村遵循“天人合一”的自然营建观,村落整体上呈现“三山夹一河,一河一带村,村落分组团,街巷田园景,民居顺沟延”的带状空间形态,笔者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挖掘村落空间营建特色与智慧。
图1 公共空间分布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2.1 宏观层面:村落选址格局智慧石船沟村域山水格局呈现“水绕沟谷,三山夹水”的特征,村落选址遵循着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顺应自然、因地制宜形成了带状布局空间。
西安传统村落空间营建理水智慧与策略研究——以关中地区涝池为例
西安传统村落空间营建理水智慧与策略研究——以关中地区涝池为例理水历来是古人营村兴业的重要理念和举措。
陕西关中黄土台塬半干旱区传统村落的理水系统蕴含丰富的地方知识体系,彰显出古人因地制宜的营村智慧、趋利避害的生存之道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
这一智慧结晶不仅展现了古人的聪明才智,更蕴含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追求。
[1]然而,在历史的某些时期,随着城乡规划和建设的发展,理水系统并未始终得到充分的重视。
城乡规划往往未能考虑到地方知识和相应景观特征的针对性、地域性和适应性优势。
与此同时,快速的城镇化过程中,社会追求功能和市场经济效益的导向使得城乡建设对自然地形、水系及植被等进行了过度改造和利用。
这种城乡建设中的不合理行为导致了社会—环境“代谢断裂”,即城乡之间的关系不再和谐平衡。
过度的土地利用和环境破坏使得城乡格局、形态和肌理发生了裂变,生态功能也因此丧失。
这样的城乡建设模式无疑破坏了理水系统所体现的天人合一的理念,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疏离。
因此,对于城乡建设而言,重拾对地方知识的尊重、对自然环境的谨慎利用,以及对于传统理水系统的保护和传承,都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在综合考虑地方特色和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城乡建设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和谐统一。
在现代城市化和农村发展中,重新审视和借鉴古代理水系统的经验,将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有望开创一种更加可持续、更加人与自然和谐的城乡发展模式。
传统村落理水确实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地形地貌、水系、生态、技术和人文等多个方面,它承载着建成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紧密的联系。
通过深入系统地梳理其蕴含的传统智慧,我们可以为乡村建设过程中重新建立人水和谐关系、保护传承传统村落、以及探索乡土绿色人居营建提供理论和技术的借鉴。
然而,目前的研究在几个方面仍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对于理水智慧及其背后深厚的思想理念的挖掘还不够系统深入。
传统村落理水不仅仅是一种工程技术,更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以揭示其深层次的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村落营建智慧对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启示
摘要:对于历史文化名城这一特殊文物形式,保护与发展如何协调,新与旧的矛盾冲突如何解决是决定名城如何走好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
本文提出现阶段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问题和困境,总结传统村落营建智慧,古为今用,分析这些民族智慧在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中的应用途径,探索改善历史文化名城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建设的可行性思路。
关键词:破坏性建设营建智慧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b84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现状和问题
截止至2011年12月,根据中国社会蓝皮书发布的数字显示,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首次超过50%。
这意味着有将近7亿人生活在城市中,随着旧城的扩张和新城的兴建,与之相适应的建造规划理念应运而生,许多城市提出建设国家化大都市的口号,甚至出现了建设大西安、大沈阳、大广州这样超大型城市的宏伟蓝图,在拆旧建新,拆新建新的粗放式城市建设模式之下,历史文化名城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正在面临着毁灭性的破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历史文化名城是指“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
目前国务院已审批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共有118个,近年来,对历史文化名城的破坏性建设屡见不鲜,如南京“老城南事件”,城市里原汁原味的民居古建和特色街巷改头换面,取而代之的是现代高层
住宅小区和简单粗糙的仿古建筑。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已变成一种经济行为,表面上文化搭台,实际是经济唱戏,以“保护”的名义大兴土木,使得古城古风不存、新颜不靓,保护政策得不到落实,保护工程缺少文化质量验收的种种景象不得不让人们担忧,对于历史文化名城这一特殊文物形式,保护与发展如何协调,新与旧的矛盾冲突如何解决是决定名城如何走好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
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是一座城市兴衰的重要条件,好比一个人肌体与精神的关系,健康的体魄与饱满的精神相互作用,焕发城市的生命力。
现阶段,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普遍存在生态环境差、生活在旧城区的居民生活条件得不到改善等情况,一方面的原因是城市生态环境指标的整体下降,另一方面原因在于名城保护的思路出现偏差,盲目的走现代化道路,城市建设的高速度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忽视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发展原则。
丰富的历史资源是历史文化名城相较于其他城市所独有的优势,也是城市魅力所在,一些人把保护古城传统风貌看成是与现代化建设对立矛盾的方面, 把传统特色看作是落后的标志, 采取摒弃的
态度,拆除了大量的历史建筑和街区,兴建商业步行街和仿古建筑,新建筑与老建筑风格相差迥异,例如在佛教圣地建音乐喷泉,这些假古董大部分从颜色、用料和结构各个方面都与史实向去甚远,虽达到建筑工程验收标准但经不起文化质量的考量,无论从外在形式到内在意蕴,都缺乏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
文化是城市竞争的软实力,城市文化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其根本离不开人的活动,建筑物在物质层面构筑了城市的外在风格,人情味却赋予了场所更多的可读性,与过去相比,现代化住宅小区已成为我国城市居民生活的主要居住形式,单位面积的容积率大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压力,人与人在情感上却缺乏沟通而日渐疏远,城市的现代化全球化进程亦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传统特色和地域特色,传统人文精神的失落正在使历史文化名城呈现“千城一面”发展趋势。
二.古村落空间文化价值认定
“古村落”的概念也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形态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包涵着深刻的文化含义。
中国古村落的建造智慧,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在生活与生产相结合的自然环境中的反应,祖先在从事建造活动中将物质与精神完美结合,将生活环境与生存环境融为一体,从而实现物质的有机循环和居住的可持续发展。
古村落景观和建筑的意象表现为一定地域的人所创造的村落空间形象, 同时也通过各种村落形象来表达和反映着这些人的文化思想。
首先,古村落反映人与自然亲和的生态意象,受中国传统哲学讲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 中国古村落从选址到布局无不强调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 形成“山—水—田—院”的村落布局, 《宅经》把大地看做是整体、有机的,认为选择良好居住地的前提是”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
因
此,基本上古村落都以注重与自然山水风光的融合为首要特征,
另外,祖先特别注意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建造屋舍,大多数民居都具有冬暖夏凉、不易损毁、节能减排等特点,值得现代建筑借鉴。
其次,古村落的建筑艺术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地理环境与居民生活方式的差异,导致古村落的建筑风格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以陕西为例,处于黄土高原地带的陕北古村落以窑洞为主,土与石是建筑的基本材料,样式为下方上圆的纵深式洞穴,与周边的黄土地貌融为一体,形成古朴自然的建筑风格 ,处于秦巴山地的陕南古村落以板屋为主,木与石是建筑的主要材料,木柱木梁,木板门面,样式简单,加之依山伴水,青绿相间,很有一番江南味道。
当然,在存在差异个性的同时,古村落的建筑艺术也存在着巨大的共性,例如传统民居的“三雕”艺术,内容广泛,技艺精湛,充分体现了祖先“境由心造”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
再次,古村落彰显民俗文化底蕴,是民俗文化、耕读文化和农业文化的代表。
古村落的价值,不仅表现在独特的地面文物建筑,而且还因为它所包含的丰富的原汁原味的中国乡村文化伦理宗教资源。
古村落大多由一个庞大的家族组成。
村里有家族创业始祖的传说,有家族兴盛衰落的记载 ,有祖宗的遗训族规。
古村落是民俗文化的摇篮 ,它有丰厚的民俗文化积淀,其内容根植于耕读、节庆、婚丧、方言、信仰,以及生活习俗、民间美术、民间戏曲等载体中。
它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村的封建思想、宗法制度和族权观念,是
我国古代自然村落封建社会的缩影和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一个历史见证成为村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依托。
三.古村落与历史文名城保护的关系
古村落营建的生态智慧为可以为解决历史文化名城生态环境问题提供参考,从村落选址来看,风水学说阐述了建筑与天象、气候、气象、景观等一系列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并进行评价和选择,已采取相应的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创造了适宜人们长期居住繁衍生息的良好生态环境。
我国古村落民居就是“低技术生态建筑的典范”,其技术特征表现为充分的本土化、在经济方面具有成本低、建造技术简单、注重材料的重复利用和回收,与当地自然条件相结合,对生态环境破坏小,体现“天人合一”的自然美哲学,在当今城市生态规划和绿色建筑设计提供灵感。
古村落内丰富的民居建筑形式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灵感,特别是历史文化名城内的仿古建筑工程,仿古建筑是对传统建筑方式的延续,使祖先的优秀建筑智慧在今天得以继承和发扬,因此在建造之初就应秉承一份对后世子孙的责任,设计师应深入考察古村落内的建筑遗存,遵循传统建筑的材料、用色、结构、等级划分,从整体设计规划的角度出发,考虑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协调区域内各个因素的平衡,创造出优秀的仿古建筑精品,提升历史文化名城的建筑品位。
参考文献
[1].刘沛林.古村落: 和谐的人居空间[m].上海:三联书
店,1998:122.
[2].贾鸿雁编著.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通论[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3].吴良镛著:《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