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版地质灾害防治预测预报制度
地质灾害防治预测预报制度样本(2篇)

地质灾害防治预测预报制度样本预测预报是煤矿生产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作,也是提高地测防治水保障能力的重要手段。
为了进一步加强矿井防治水工作,充分发挥地质“尖兵”作用,超前、准确地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结合矿井生产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职责划分(1)防治水中心职责1、负责地质灾害预测预报日常管理工作,制定落实《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管理办法》。
2、编制矿井年度、季度、月度、每周《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及临时预报,并跟踪验证分析和总结。
3、负责《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的编制上报工作。
4、负责督促施工队组按照地质灾害预测预报或临时地质预报编制作业规程或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5、负责施工队组超前探放水、地质钻探等指令性工作任务的安排及报工工作。
(2)调度室职责1、负责井下开掘及回采过程中出现的地质条件变化时信息的传递。
2、负责地质构造、探放水、物探施工的有关协调工作。
(3)瓦斯队职责负责提供各采掘开头面实测瓦斯和二氧化碳涌出量数据、分析预测结果,用来作为地质预测预报资料。
(4)采掘队组职责1、根据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编制作业规程或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2、负责在掘进或回采过程中水文发生异常时,及时向矿调度室和防治水中心汇报。
二、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的主要依据1、根据《矿井地质报告》中已经查明的地质构造包括断层、陷落柱、冲刷带、褶曲、薄煤区、查明的水文地质情况等进行预测预报。
2、根据巷道在掘进、回采过程中实际揭露水文地质情况,利用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的规律,对相邻巷道或工作面进行预测预报。
3、根据超前钻探和物探探查结果,发现地质构造或富水区,进行补充临时水文地质预报。
4、根据精查地质勘探查明井田水文地质情况进行预测预报。
5、根据巷道施工过程中实际揭露巷道顶板淋水情况进行预测预报。
6、利用有关水文地质科研成果进行预测预报工作。
7、探查井田地质构造的导水性,总结地质构造的导水规律,预测预报矿井涌水情况。
三、预测预报工作要求1、防治水中心按《煤矿地质工作规定》、《煤矿防治水规定》及《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安全生产标准化标准考核定级办法》的要求,收集每月矿井地质、水文地质等原始资料,作为开展预测预报的基本工作内容。
海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海南州2021年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的通知

海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海南州2021年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海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1.06.28•【字号】南政办〔2021〕26号•【施行日期】2021.06.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地质灾害正文海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海南州2021年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的通知南政办〔2021〕26号各县人民政府,州政府各部门:州自然资源局制定的《海南州2021年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已经州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遵照执行。
2021年6月28日海南州2021年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州自然资源管理局)为全面做好2021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青海省地质环境保护办法》(第72号令)等有关规定,在认真总结历年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结合全州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2021年地质灾害引发因素和态势预测(一)引发因素。
强降水及流水侵蚀仍是引发突发性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引发泥石流灾害的最重要自然因素。
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如工程建设切坡、开挖、人饮工程渗漏、村(居)民傍山沿沟建房、取土均是引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全州地震活跃,相应因地震引发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也在增多。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增温显著,冻土退化日益严重,随之引发的冻融灾害等增多。
(二)主汛期降水预测分析。
据州气象局预计2021年全州降水偏多,预计主汛期内全州平均降水量为286.6mm,较同期(214.9mm)偏多33%;州内各地降水量在190~335mm,与历年同期相比,各地偏多20~40%。
全州平均气温为15.4℃,较历年同期(14.1℃)偏高1.3℃;州内各地平均气温在13~19℃,与历年同期相比,各地偏高1~2℃。
地质灾害防治预测预报制度模版

地质灾害防治预测预报制度模版地质灾害是一种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建立地质灾害防治预测预报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个地质灾害防治预测预报制度的模版,用于指导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预报工作。
一、概述地质灾害防治预测预报制度是为了准确预测和预报地质灾害,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而建立的。
制度的目标是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二、组织机构1. 预测预报中心:负责收集、整理和分析各类地质灾害的数据,并进行预测和预报工作。
2. 专家团队:由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专家组成,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
3. 监测部门:负责地质灾害的实时监测,提供数据支持。
4. 政府部门:负责协调和组织各方资源,推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三、数据收集1. 地质灾害数据库:收集和整理历史地质灾害事件的数据,包括事发地点、发生时间、灾害类型、灾害规模等。
2. 环境监测数据:收集和记录地质灾害发生地区的气象、地质、水文等环境数据,包括降雨量、地震活动、地质构造等。
3. 实时监测数据:利用地质仪器设备对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地区进行实时监测,包括地壳运动、山体位移等。
四、预测预报方法1. 统计分析法:通过对历史地质灾害事件的统计分析,建立数学模型,预测未来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规模。
2. 遥感技术:利用航空遥感、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获取地质灾害相关信息,如山体裸露程度、植被覆盖度等,进行预测。
3. 数值模拟法: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模拟地质灾害发生的过程和趋势,进行预测预报。
五、预测预报结果评估1. 准确性评估:将预测结果与实际发生的地质灾害事件进行对比,通过比对分析,评估预测预报的准确性。
2. 效益评估:评估预测预报工作对地质灾害防治的效益,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减少等方面。
六、预测预报结果应用1. 预警发布:将预测预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后,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可能受到地质灾害影响的地区和人员。
2. 防治措施指导:根据预测预报结果,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指导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开展。
地灾灾害防治工作制度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有效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遵循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
第三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确保所需经费得到保障。
第四条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体系,明确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及个人的防治责任。
二、地质灾害防治组织与管理第五条设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协调和监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第六条各级政府应设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经费,用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第七条建立健全地质灾害调查和监测预警体系,定期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和风险评估。
第八条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明确地质灾害防治目标、任务和措施。
三、地质灾害预防与避让第九条加强对地质灾害危险区的管理,设立警示标志,制定应急预案,确保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第十条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定期开展巡查和排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第十一条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预警体系,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
第十二条提高居民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教育。
四、地质灾害治理与恢复第十三条地质灾害治理应遵循科学、合理、可行的原则,采取工程治理、生态修复等措施。
第十四条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应纳入年度计划,确保治理工程质量和进度。
第十五条建立健全地质灾害治理验收制度,确保治理工程达到预期效果。
五、地质灾害责任与追究第十六条明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对未履行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责任。
第十七条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违法行为的查处,依法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六、附则第十八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有相关规定与本制度不符的,以本制度为准。
第十九条本制度的解释权归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制度旨在明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与管理、预防与避让、治理与恢复等方面的要求,以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序、高效地进行,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全省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管理的通知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全省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管理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公布日期】2021.06.15•【字号】浙自然资规〔2021〕5号•【施行日期】2021.07.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地质灾害正文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全省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管理的通知浙自然资规〔2021〕5号各市、县(市、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当前,“地质灾害隐患在哪里”“结构是什么”“什么时候可能发生”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三大关键问题。
为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台风洪涝灾害科学防控能力提升工作的决策部署,持续推进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风险管理试点,切实解决中央巡视反馈的地质灾害防治领域存在突出风险和问题,进一步落实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管理责任,规范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管理要求,实现地质灾害从隐患管理向风险隐患双控转变。
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一、进一步明确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分类管理地质灾害风险区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可能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或其他损失的区域,根据地质灾害风险高低的不同,划分为极高、高、中、低风险区。
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是对中及以上级别风险区进行管理的特定区域(包括承灾体和致灾体),根据地质灾害风险区级别和影响人数,划分为重点、次重点和一般等三类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详见附件。
二、进一步明确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日常管理(一)做好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划定更新。
县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建设、交通运输、水利等部门,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排查,依据有关技术规范划定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报本级政府批准后实施;每年按照汛期前、梅汛期后、汛期后等三个时间节点,做好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新增、核减、调整等动态更新,统一纳入全省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数据库。
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作为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编制的重要内容,相关信息及时与有关部门共享,一并向社会公布。
地质预报管理制度范本

地质预报管理制度范本一、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地质预报工作,提高地质灾害预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地质灾害的监测、收集、分析、预报和发布等环节。
三、岗位职责1. 预报员预报员负责地质灾害的实时监测和数据收集工作,负责通过专业设备获取地质灾害的相关数据,及时上报给预报分析员进行分析。
2. 预报分析员预报分析员负责地质灾害数据的分析和预报工作,根据预报员上报的数据进行分析,并结合历史数据和专业知识,准确判断地质灾害的可能发生时间、地点和影响范围。
3. 预报发布员预报发布员负责将预报结果及时发布给相关单位和公众,采用合适的方式和渠道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和及时响应。
四、工作流程1. 数据收集与传输预报员负责实时监测地质灾害的相关数据,并及时上报给预报分析员。
数据可以通过传感器、遥感技术、摄像头等设备获取,通过网络或专业通讯设备传输。
2. 数据分析与判断预报分析员根据收集到的地质灾害数据进行分析,并结合历史数据和专业知识,进行判断和预报。
预报分析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综合分析,包括地质构造、地下水位、降雨情况、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等。
3. 预报发布与响应预报发布员根据预报结果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
预测发布员需要选择合适的发布方式和渠道,包括但不限于电视、广播、短信、社交媒体等,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和及时响应。
五、预警等级根据地质灾害的可能威胁和影响范围,制定不同的预警等级,包括特别严重、严重、较重和一般等级。
不同等级的地质灾害预警信息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和回应,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六、应急预案与演练为了应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和单位的责任和行动方案。
定期组织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协作效率。
七、监督和评估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预警管理的监督机制,定期对地质灾害预警工作进行评估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采取措施预防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煤矿地质、测量预测预报制度

AA煤矿地质、测量预测预报制度一、矿井地质、测量预测预报是防治水工作的基础,是在收集矿井水文地质资料、查明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运用先进的预测预报理论和方法,对矿井水文地质做出科学分析判断和评价,为水害防治工作提供基础。
二、水文地质预测预报种类:包括月预报、年预报、雨季及特殊情况下的临时性预报。
1、月度预报生产技术科地测组根据矿井月度采掘工程计划,每月27日前编制下一月度矿井水文地质预测月报(可与矿井月度地质预测预报合并编制)。
2、年预报每年12月末以前,地测部应根据矿井生产情况和采掘工作面接替计划,结合矿井水文地质资料及充水因素进行分析排查,编制年度矿井水文地质预测预报。
4、临时预报根据采掘进度情况,地测部门要针对采掘生产过程中的的异常地质情况,随时调查分析采掘前方的水文地质情况,发现问题或险懵,及时发出水文地质临时预报。
雨季期间,定期对地表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地表水害或影响矿井井下安全生产的水情水害问题时,及时发出预报。
三、地质、测量预测预报内容:包括地点、范围、对生产的影响、需采取的措施,包括地质构造、煤沿特征变化、涌水量等、能够指导和满足生产所需。
四、地质、测量预测预报审批及发放1、地质、测量预测预报表由地测人员编写,并由编写人及主管科长及总工程师签字审批生效。
2、预测、预报表审批后发放至相关科、区室,并在签发表上签字。
五、地质、测量预测预报编制要求:1、水文地质预测预报要在充分收集水文地质资料和综合分析基础上,运用先进的理论和方法,结合水文物探技术资料进行编制,做到有理有据。
2、各类预报要妥善保存,以年为单位装订成册。
3、各类地质、水文地质预测预报期末要进行认真总结,分析得失,不断提高预报准确率。
4、水害类型复杂或重大水文地质问题,必须集体分析研究,执行会审制度,做出预测预报。
AA煤矿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为防止采矿引起胡地面塌陷、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造成生命财产的危险,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所以特制订本制度。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预测预报,地测安全办公会议制度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进一步提高矿井地质管理工作,防治地质灾害事故的发生,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煤矿地质工作规定》和《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要求及评分方法》,结合矿井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机构第一条成立矿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工程管理科,工程科科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地质灾害日常管理工作。
第二条领导小组职责:1、对本矿的地质灾害防治全面负责;2、负责组织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3、处理因采掘引起地质灾害的纠纷工作;4、组织开展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5、定期组织开展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并制定专项措施。
第三条各部门职责1、工程管理科:负责牵头组织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工作,积极组织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整改、复验。
2、调度室:负责信息的传递,协调有关各部门的工作。
3、综合办公室:负责牵头开展地质灾害环境恢复治理工作,牵头处理因采矿引起的纠纷工作。
4、施工单位:负责各自施工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包括防治措施和发生灾害后采取的应急处理方案的具体实施。
5、其它部室:负责按照职责分工及领导组的分配,配合有关工作。
三、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第四条地质隐患排查时间规定:工程管理科每月至少组织矿属各部门、区队及施工单位进行矿区范围内的巡查,重点对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区域进行调查和监测,并登记在册。
每年的6月1日至9月31日期间,工程管理科每月至少组织两次矿区范围内地质灾害防治专项检查,重点对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的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灾害隐患进行排查,并制定专项措施。
第五条在矿井建设、开始生产、生产后的不同阶段,对开采区地面的地貌、建筑、公路等拍照留存,以便对比和观测。
第六条工作面开始回采后,重点对开采影响区范围内的村庄进行巡查。
对采矿塌陷造成的地质灾害进行调查和拍照、观测。
第七条矿井地测人员因定期、不定期的开展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发生较大变化时,应及时修改《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并及时完善相应的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预测预报制度(4篇)

地质灾害防治预测预报制度是指通过科学技术手段,预测和预报地质灾害的发生时间、地点、规模和危害程度,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系统和机制。
地质灾害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地面塌陷、火山喷发等灾害。
这些灾害常常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甚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灾害监测:通过安装传感器、监测设备、遥感卫星等手段,对潜在的灾害点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
从而获取灾害发生的前兆信号和趋势变化。
2.数据分析:对监测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利用地质灾害的规律和模型,预测灾害的发生可能性、时间和空间分布。
3.预警发布:将预测结果进行评估和判断,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包括预警级别、受灾区域、防护建议等等。
4.防治措施:根据预警信息,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包括疏散人员、加固建筑、修复地质环境等,以减轻灾害的危害程度。
5.评估与优化:对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制度进行评估和优化,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预测准确度和预警速度,提升防治能力。
地质灾害防治预测预报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减少地质灾害的灾害损失,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
地质灾害防治预测预报制度(二)地质灾害是指在地球表面或地下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岩溶塌陷等。
地质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建立一套科学且有效的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制度对于防治地质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一个地质灾害防治预测预报制度范本,供参考。
一、制度背景为了提高地质灾害的预测预报能力,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制定本制度旨在确保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及时性,最大程度地减少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害。
二、预测预报的基本原则1. 科学性原则:预测预报依托科学理论和现代技术手段,充分利用地质、地球物理、遥感等相关领域的数据和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
2. 准确性原则:预测预报结果应基于充分而准确的数据和分析,以尽可能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性。
天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天水市2021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天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天水市2021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天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1.03.11•【字号】天政办发〔2021〕14号•【施行日期】2021.03.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地质灾害正文天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天水市2021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各县区人民政府,经开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市属及驻市有关单位:《天水市2021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天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1年3月11日天水市2021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扎实做好2021年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甘肃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地质灾害现状(一)全市地质灾害概况及分布特征。
受2020年陇东南暴洪灾害影响,全市地质灾害高发、多发、群发。
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排查出地质灾害隐患点2024处,其中滑坡1160处,崩塌266处,不稳定斜坡351处,泥石流218处,地裂缝8处,地面塌陷21处。
具体情况为:秦州区地质灾害隐患点386处,其中滑坡283处、崩塌57处、泥石流19处、不稳定斜坡25处、地面塌陷2处;麦积区地质灾害隐患点356处,其中滑坡176处、崩塌34处、泥石流59处、不稳定斜坡84处、地面塌陷3处;秦安县地质灾害隐患点261处,其中滑坡132处、崩塌35处、泥石流12处、不稳定斜坡73处、地面塌陷4处、地裂缝5处;武山县地质灾害隐患点359处,其中滑坡199处、崩塌25处、泥石流107处、不稳定斜坡23处、地面塌陷2处、地裂缝3处;甘谷县地质灾害隐患点168处,其中滑坡94处、崩塌8处、泥石流2处、不稳定斜坡59处、地面塌陷5处;清水县地质灾害隐患点275处,其中滑坡181处、崩塌43处、泥石流12处、不稳定斜坡34处、地面塌陷5处;张家川县地质灾害隐患点219处,其中滑坡95处、崩塌64处、泥石流7处、不稳定斜坡53处。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
是指针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
这些制度和措施包括了预防、监测、预测、预警、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和管理要求。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少地质灾害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的影响,提高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处置能力。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包括以下内容:
1. 灾害防治规划制度:制定地质灾害防治的规划,包括灾害风险评估、灾害防治目标、防治措施和工作计划等。
2. 灾害监测预警制度:建立地质灾害监测体系,包括遥感监测、实地监测、灾害预警和信息发布等。
3. 灾害预报预测制度: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开展灾害预测和预报工作,提前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4. 灾害应急救援制度:建立灾害应急救援机制,包括组织应急救援队伍、开展应急演练和应急救援工作等。
5. 灾害恢复重建制度:在灾害发生后,及时开展灾后恢复和重建工作,保障灾区人民的安居乐业。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的实施需要相关部门和机构的配合,包括地质灾害防治部门、环境保护部门、土地资源部门等。
同时还需要加强科研和技术创新,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第 1 页共 1 页。
防治地质灾害技术管理制度(5篇)

防治地质灾害技术管理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进一步做好矿井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杜绝重大地质灾害事故,保证矿井安全生产,根据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安全程度评估办法》、《矿井防治地质灾害安全监察实施细则》、《煤矿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责任追究规定》等有关要求,制定本体系。
第二条严格执行“有必探、先探后掘、先探后采”的防治地质灾害原则,以消除隐患、确保安全为目的,抓好技术指导监督和现场管理两大环节,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大本公司川丰煤矿地质灾害防治力度,落实责任,保证防治地质灾害工程的正常进行,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第三条由总工程师为领导,科和其它相关单位具体负责防治地质灾害技术管理,负责全矿防治地质灾害工作的统一协调指挥工作。
二、基本任务第四条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有关矿井防治地质灾害工作规程、规定、指令。
第五条加强矿井防治地质灾害基础工作,做好矿井水情、地质灾害的观察、分析和预报,及时提供各种水文地质资料,满足矿井生产安全需要。
第六条抓好水患的排查与治理工作,进行月度、季度、年度水患排查,对排查出的水患制订相应的防治措施,并分责任定期落实。
第七条根据矿井年度生产接续情况,安排各类补勘工程和防治地质灾害工程计划。
第八条落实具体防治地质灾害工作任务的实施,监督检查各类防治地质灾害工程施工质量和工作进展情况。
三、岗位职责第九条矿长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者,对全矿防治地质灾害工作负总责。
第十条总工程师是防治地质灾害技术管理责任体系的具体领导者,对全矿防治地质灾害工作负技术责任,负责组织编制、修改和实施防治地质灾害总体规划,审批防治地质灾害施工措施。
第十一条副矿长对分管的防治地质灾害工作负责具体的防治地质灾害工程的组织和落实。
第十二条安监科科长对全矿防治地质灾害工作负安全监督检查责任。
第十三条副总工程师协助总工程师和分管副总经理做好防治地质灾害技术措施的审批和实施。
第十四条地质测量科负责全矿防治地质灾害工作中水文地质分析、水情水患预测预报和探放水工程设计。
2021年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用Word方式打开欧阳光明(2021.03.07)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003年11月19日国务院第29次常务会议通过2003年11月24日国务院令第394号公布自2004年3月1日起施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防治地质灾害,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第三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
第四条地质灾害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一)特大型: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二)大型: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三)中型: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四)小型: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第五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的防治经费,在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和财权的基础上,分别列入中央和地方有关人民政府的财政预算。
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制定。
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费用,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第七条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
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
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制度范文(二篇)

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制度范文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
地质灾害的频发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建立一个科学、准确的预测预报制度对于提前预警和采取有效措施来减轻灾害造成的影响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的目的、意义以及建立和完善制度的必要性等方面进行探讨。
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的目的旨在通过分析和研究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运用各种科学手段和技术手段对潜在的灾害进行预测和预报,为采取相应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其意义在于通过准确的预测预报,可以避免或减轻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的安全。
同时,建立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制度还可以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灾害防治规划和应急预案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提高灾害应对能力和救援效率。
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具有重要的必要性。
首先,建立制度可以提高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的准确性和精度。
通过建立定期的观测监测网络,并采集和分析大量的观测数据,可以更准确地预测和预报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趋势。
其次,建立制度可以增强灾害监测和预警能力。
通过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并提高科技设备的使用效率和数据处理能力,可以及时准确地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及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再次,建立制度可以加强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能力。
通过广泛开展地质灾害预防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灾害预防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可以减轻灾害对人民的影响,并提高整个社会的抗灾能力。
要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制度,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加强科研力量和技术创新。
建立一支专业的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研究团队,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提高科学研究的水平和创新能力。
其次,建立健全的数据共享和信息发布机制。
各级地质灾害监测部门应加强数据的收集和共享,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方便各级政府和公众获取有关灾害的最新情况和防范措施。
矿井地质预报管理制度

矿井地质预报管理制度一、总则为规范矿井地质预报工作,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保障职工生命财产安全,根据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预报管理机构煤矿地质预报管理机构应当设立专职地质预报人员,负责矿井地质变化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发布地质预警信息,协助矿长决策。
地质预报员应当具备相应的岗位资格,并定期接受相关培训。
三、预报范围地质预报应覆盖矿井内各个工作面、巷道等关键部位,包括地质构造、地质断层、地下水情况等重要地质信息。
四、预报方法1. 定点监测:采用定点监测法,设置地质监测点,实时监测地质构造、地下水情况等变化。
2. 微震监测:通过微震监测技术,对矿井地质构造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掌握地质灾害隐患。
3. 人工观测:地质预报员应当定期对矿井地质进行人工观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五、信息发布地质预报员应当及时发布地质预警信息,包括地质构造变化、地下水涌出、地震等信息。
同时,应当向上级主管部门和矿长报告。
六、预警响应1. 紧急疏散:地质预警信息发布后,矿长应当立即组织职工疏散到安全区域,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2. 处置措施:根据地质预警信息,矿长应当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地质灾害的危害。
3. 建议撤离:在地质预警信息提示矿井存在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时,矿长应当考虑撤离矿工,确保职工生命安全。
七、预报记录地质预报员应当及时记录地质监测数据、预警信息、应急措施等相关信息,并定期整理归档。
八、预报评估地质预报员应当定期对地质预报工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意见,不断完善地质预报管理制度。
九、责任追究对于地质预报不准确或预警不及时导致的事故,地质预报员和矿长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并接受调查和处罚。
十、附则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并由煤矿地质预报管理机构负责执行和监督。
不得违反有关法律法规。
矿井地质预报管理制度修订自2021年5月1日起执行。
2021年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建议

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建议1.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模型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是指在一定的地质环境和人为活动背景条件下,基于前期过程降水量和预报降水量,对某区域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及成灾大小的预测。
参考《地质灾害区域气象风险预警标准》中“基于综合预警指数的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模型”,地质灾害预警模型如下:P=v*R式中:P——预警综合指数;v——易发指数,对应前面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成果;R——有效降水量;在该预警模型中最重要的是探究**市高新区地质灾害发生的有效降水量数值。
所谓前期有效降水量,是指前期降水进入岩土体并一直滞留至研究当日的降雨量,国内外学者已做过相应的研究,并提出了计算进入岩土体雨量的经验公式:R=k r1+k2r2+…+k n rn式中:R——前期有效降水量;k——有效降水系数,一般取0.84;r n——前n日的日降水量;2.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原理及阈值(1)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原理在综合考虑地质、地貌、构造、岩性等控制因素外,还应着重分析研究降雨量与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
由于滑坡、崩塌多发生在前期降雨充沛、松散固体物质处于充分饱和或过饱和状态,再遇到短时特大暴雨就可激发滑坡、崩塌。
因此,进行滑坡、崩塌气象预报预警工作时,其临界降雨量指标的选取主要考虑前期降雨量以及未来日降雨量。
通过采用一定的数学决策模型,对降水数据进行集成,将研究区的降水集成结果及前期降雨量分布与临界雨量指标进行比较,然后进行滑坡、崩塌气象预报预警工作。
(2)滑坡预警阈值根据前人的研究,国内外采用了许多与滑坡发生的关系密切的降雨特性参数,包括降雨强度、降雨持续时间、累积雨量、当日降雨量及临界降雨量等。
其中,当日降雨量为滑坡发生的激发因素,而前期降雨量则是地质灾害形成的潜在因素。
前期降雨量的多少,不仅会影响坡体地下水位、土壤含水量,进而还会影响激发滑坡所需的当日降雨量。
根据大量学者研究成果表明:降雨诱发滑坡与前期降雨以及当日降雨关系密切。
温州市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21年鹿城区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2021)

温州市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21年鹿城区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2021)各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区政府直属各单位:《2021年鹿城区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温州市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2021年4月12日【此件公开发布】2021年鹿城区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为认真做好2021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损失,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浙江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办法》,结合鹿城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工作一系列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市、区党委政府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的工作总目标,科学防灾减灾,积极避灾救灾,实施地质灾害整体智治三年行动,开展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创新地质灾害防灾机制和防治体系,实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向动态地质灾害风险管控、生态综合治理和灾害链防范的三个方向转变,为鹿城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保障。
二、工作目标落实地质灾害整体智治三年行动,启动区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完成10个地质灾害群专结合监测预警点建设,新增2个雨量监测站,做好地质灾害隐患风险排查,落实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有效提升防治工作的智能化、精细化水平,最大限度降低地质灾害风险和损失。
三、防治重点(一)重点防范时期我区地质灾害防范时期为4月15日至10月15日,主汛期为7月15日至10月15日,为台风暴雨诱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高发时期。
主汛期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为强降雨开始至降雨停止后24小时时段,除可能引发群发性的山体滑坡、崩塌外,还可能出现山体坡面型泥石流和山区小流域沟谷型泥石流。
(二)重点防灾类型我区突发性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其时空分布与地质环境条件和气候环境关系密切。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环境保护条例(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55号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环境保护条例(2021年)正文:---------------------------------------------------------------------------------------------------------------------------------------------------- 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五十五号)2021年7月29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修订通过《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现予公布,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
2021年7月29日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环境保护条例(2003年7月25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根据2012年3月31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五)》修正2021年7月29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地质环境保护,防治地质灾害,维护公共利益,保护公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自治区行政区域内从事地质环境调查监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地质遗迹保护等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地质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壳表层岩(矿)体、土体、地下水等地质要素和地质作用的总和。
第三条地质环境保护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科学规划、综合治理和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第四条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环境质量负责,将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地质灾害防治预测预报制度(三篇)

地质灾害防治预测预报制度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活和财产造成严重危害的自然灾害。
它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多种类型。
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难以预测和预报,给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因此,建立一个科学和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预测预报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一、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的意义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不可避免,但通过预测和预报,可以提前采取一系列防治措施,减少灾害的影响。
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的意义如下:1. 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通过预测预报,可以尽早发现潜在的地质灾害危险,及时转移人群,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促进地质灾害科学研究。
地质灾害防治预测预报需要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3. 提高防灾救灾能力。
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可以帮助政府和社会组织制定科学的防灾救灾计划,提高防灾救灾能力。
4. 保护生态环境。
地质灾害会破坏生态环境,通过预测预报可以提前采取措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二、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的方法地质灾害预测预报既包括定量预测,也包括定性判断。
定量预测是指通过一系列的观测和测量,利用统计学和数学模型,预测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和规模。
定性判断则是通过对地质灾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的分析判断,提前预报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
1. 定量预测方法a. 监测仪器观测。
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都有一定的前兆,可以通过安装各种监测仪器进行观测,通过数据分析和处理,确定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b. 数学模型模拟。
通过建立地质灾害统计模型和数学模型,根据历史数据和地质环境等因素,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和规模。
c.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地质灾害潜在隐患区进行监测和分析,提前预测可能发生的灾害。
2. 定性判断方法a. 历史案例研究。
通过对历史地质灾害事件的研究,总结地质灾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判断当前地质环境下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
b. 地质调查和野外实地观察。
通过地质调查和野外实地观察,对地质灾害危险区进行评估和判断。
地质灾害防治预测预报制度

地质灾害防治预测预报制度什么是地质灾害防治预测预报制度?地质灾害是指地球表面由于地质因素或人类活动导致的、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不可预知性的自然灾害,如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地质灾害防治预测预报制度是针对地质灾害,采用科学技术手段进行灾害预测和预报,以便及时采取适当措施,降低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地质灾害防治预测预报的意义地质灾害防治预测预报制度对于防范地质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它可以协助政府和地方政府制定和实施灾害防治规划、建立应急管理体系,加强灾害防治能力建设等方面,为建设安全、稳定、富强的社会提供坚实基础。
地质灾害防治预测预报制度的主要内容地质灾害防治预测预报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预警预报预测地质灾害的时间、规模、性质和危害程度,以便有计划地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损失。
具体来说,预警预报体系应包括:•预警技术分析方法:利用遥感技术、地质勘探、地质力学理论方法等技术,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预测和预报分析;•预警体系建设:对可能发生的灾害进行动态监测和监控,并及时发出预警信息,以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和能力;•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建立信息发布机制,将预警信息及时传递给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2. 预测预报根据地质和地貌特征,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下水位、雨量等要素,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对可能发生灾害的危险性和概率进行预测分析和建立预测模型。
预测预报的内容主要包括:•灾害类型、发生时间、发展规模和危害程度等方面的预报;•利用地质、气象等监测数据,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分析,预测灾害的发生可能性;•将分析结果及时向相关部门和公众发布,增强公众的防灾意识。
3. 风险评估通过对地质灾害、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分析和评估,确定相应的灾害风险等级,并据此进行灾害应对方案的确定和实施。
风险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对不同类型的灾害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估,如滑坡、泥石流等;•根据评估结果建立应对方案,包括应急管理体系、人员组织、物资储备、应急响应等方面;•制定防灾预案,针对不同的风险等级和突发事件情况,采取不同的防范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2021新版地质灾害防治预测预
报制度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2021新版地质灾害防治预测预报制度
预测预报是煤矿生产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作,也是提高地测防治水保障能力的重要手段。
为了进一步加强矿井防治水工作,充分发挥地质“尖兵”作用,超前、准确地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结合矿井生产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职责划分
(1)防治水中心职责
1、负责地质灾害预测预报日常管理工作,制定落实《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管理办法》。
2、编制矿井年度、季度、月度、每周《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及临时预报,并跟踪验证分析和总结。
3、负责《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的编制上报工作。
4、负责督促施工队组按照地质灾害预测预报或临时地质预报编制作业规程或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5、负责施工队组超前探放水、地质钻探等指令性工作任务的安排及报工工作。
(2)调度室职责
1、负责井下开掘及回采过程中出现的地质条件变化时信息的传递。
2、负责地质构造、探放水、物探施工的有关协调工作。
(3)瓦斯队职责
负责提供各采掘开头面实测瓦斯和二氧化碳涌出量数据、分析预测结果,用来作为地质预测预报资料。
(4)采掘队组职责
1、根据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编制作业规程或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2、负责在掘进或回采过程中水文发生异常时,及时向矿调度室和防治水中心汇报。
二、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的主要依据
1、根据《矿井地质报告》中已经查明的地质构造包括断层、陷落柱、冲刷带、褶曲、薄煤区、查明的水文地质情况等进行预测预
报。
2、根据巷道在掘进、回采过程中实际揭露水文地质情况,利用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的规律,对相邻巷道或工作面进行预测预报。
3、根据超前钻探和物探探查结果,发现地质构造或富水区,进行补充临时水文地质预报。
4、根据精查地质勘探查明井田水文地质情况进行预测预报。
5、根据巷道施工过程中实际揭露巷道顶板淋水情况进行预测预报。
6、利用有关水文地质科研成果进行预测预报工作。
7、探查井田地质构造的导水性,总结地质构造的导水规律,预测预报矿井涌水情况。
三、预测预报工作要求
1、防治水中心按《煤矿地质工作规定》、《煤矿防治水规定》及《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安全生产标准化标准考核定级办法》的要求,收集每月矿井地质、水文地质等原始资料,作为开展预测预报的基本工作内容。
2、防治水中心在每月22日根据矿生产接续安排,编制月度《地质预测预报》,部门审核后经总工程师签字,于每月25日前报送有关职能部门和矿领导、施工单位。
3、根据施工单位及调度室的反馈信息,施工现场出现地质构造时,防治水中心地质技术员应及时深入现场观测,编写临时地质预报并发放施工队及相关职能部室。
4、各施工单位认真参照《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并纳入到作业规程或安全技术措施中,及时向职工贯彻学习,使生产作业人员了解工作面的水文地质情况。
学习要有记录、签字。
地质测量科要不定期检查贯彻学习记录。
5、相关施工单位在预报下发后要严格按预报要求执行,当工作面地质情况发生异常变化时,及时向防治水中心反馈现场情况。
6、地质人员必须跟踪收集地质资料,现场情况变化较大时,及时跟踪补充预报。
7、防治水中心要严格按《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安全生产标准化》要求,及时收集编录原始地质资料、涌水资料,并分析总结规律,
做好预测预报工作。
预报的结果应能保证煤矿正常生产,杜绝出现因预报错误造成工程事故。
8、防治水中心要积极与有关科研单位开展防治水科研工作,引进推广先进的技术装备和预测预报手段,提高预测预报的水平及准确度。
9、《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必须在综合分析各种资料的基础上提出,要做到及时、准确,能够有效指导生产。
四、预测预报内容要求
(1)预测预报基本内容
1、采/掘工作面(巷道)名称,现采掘位置,下月(季)计划采/掘范围。
2、顶底板岩性,顶板裂隙发育程度。
3、地质构造、涌水情况。
4、对影响采掘的断层、陷落柱、冲刷带等地质构造要进行专门临时预报。
5、根据预测内容提出相应的建议或处理意见。
(2)断层预测预报内容:断层位置、性质、产状、落差、影响范围、含水性、导水性、建议或处理意见。
(3)陷落柱预测预报内容:陷落柱的位置、形状、大小,陷落柱体与围岩接触部位的充填物性质和特征,陷落柱内岩块的性质及充填物的密实程度。
陷落柱裂隙和导水富水情况。
(4)冲刷带预测预报内容:冲刷带的位置,冲刷变薄带方向和范围,冲刷带切割深度、范围、富水情况。
(5)水文预测预报内容:充水因素分析、预测积水范围、积水量,预测涌水范围及涌水量大小。
根据预测内容提出相应的建议或处理意见。
五、奖惩和其它
严格按照《煤矿地质工作规定》、《煤矿防治水规定》及《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要求及评分方法》的要求向有关职能科室提供预测预报,施工单位严格按照预测预报编制作业规程及安全技术措施,对在水害预测预报及探放水工作中作出贡献的单位及个人进行奖励,对预报不及时、探放水或钻探地质构造过程中不创造施工条
件、延误工作的,给予批评教育;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相关责任人给予经济处罚、组织处理或行政处分等。
云博创意设计
MzYunBo Creative Design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