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小说创作对弗洛伊德学说的诠释
从精神分析视野看张爱玲的小说创作
一般母亲所能给予子女的爱的满足和起码的安全感。 以父母 这样的个性差别, 争吵是在所难免, 后来终于吵至离婚。 离婚 后, 母亲出洋,父亲再婚, 继母是王熙凤一样的精明人, 她被 父亲和继母殴打, 差一点死掉, 并关了半年监禁, 然后出逃到 母亲家, 永远没再回去。 整个过程像一个苍凉又美丽的故事, 但故事里的人承受了怎样的心理创痛?对于童年的亲子关系, 张爱玲以这样一段话作了一个了断: “父母大都不懂得子女, 而子女往往看穿了父母的为人,把孩子看作有趣的小傻子 ……他们不觉得孩子的眼睛的可怕……那么认真的眼睛, 像 末日审判的时候, 天使的眼睛……这样的一双眼睛, 这样的有 评判力的脑子, 知道最细致的痛苦, 也知道快乐。 ” 不难看出, 身世、 家事、 父亲、 母亲带给小爱玲的一方面是 物质的丰富, 另一方面是精神需要尤其是爱的需要及安全感 的极度缺失。 精神分析学说认为, 作品是作家受到压抑而创作的产物, 他记录了作家的隐秘和痛苦。童年张爱玲家庭生活的冷漠, 青年时代爱情的背叛都深深地影响着她, 张爱玲是缺少爱的, 在她的潜意识里也需要爱, 而她这样的潜意识直接或间接的 作用于她的行动。作为一个作家, 她选择了创作。在她的作 品中极力去写各种爱, 通过这种途径来宣泄她的情感, 对爱的 渴求, 进而弥补她内心深处对爱的需要和安全感需要的极度 不满足, 同时获得一种替代性满足, 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 在医治她童年时代的精神创伤。下面, 我们可以以她的小说 《金锁记》 作为个案进行分析。 二 小说的主角曹七巧, 是把自己锁在黄金的枷锁的女人, 不 给自己快乐, 也不给她子女快乐。小说开始的时候她已经结 婚五年了, 丈夫是一个残疾人, 但他是官宦子弟。 有钱有势的 人家了决不肯女儿嫁给这样一个病人, 七巧家的门第差, 而且 七巧的哥哥希望妹妹高攀, 自己可以占点便宜。七巧不爱他 的丈夫, 唯一的安慰就是, 一旦丈夫去世, 她可以分到大笔的 钱。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意识有意识和无意识之分, 意识是与 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 是人能体验到的部分; 而无意识是 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 各种本能与本能有关的欲望部分, 这些 欲望和冲动因受到禁忌和法律等控制而压抑到意识之下, 虽
张爱玲小说创作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
张爱玲小说创作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作者:程爱华一、生平与潜意识不幸的家庭创伤性情感体验。
张爱玲1 9 2 1年9月出生于上海公共租界的一个封建旧式家庭。
这是一个没落的贵族世家。
她祖父是满清重臣,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其家庭有过前朝的繁华。
到了张爱玲父辈时,家庭走着下坡路,家庭仰赖先人的余荫过日子。
父亲是典型的遗少式人物,母亲是时代新女性,可想二人如何能组建一个幸福家庭?张爱玲2岁时,母亲独自去海外而丢下了她。
幼年时,父母离异,父亲养姨太太,给她娶后母,这给张爱玲造成严重的心灵创伤。
她不堪忍受痛苦,梦魇式的恐怖让她选择了出逃,投奔母亲,而她与母亲又有隔阂……痛苦、孤独、怨恨、寂寞感都被压入她的潜意识中。
创伤性童年体验,为张爱玲以后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由“春日迟迟”的慵懒惬意,到“沉下去,沉下去”的感伤,再到梦魇式的恐怖,这是一个逐渐变化的心理感受过程,这个过程构成了她对旧式家庭生活方式的完整体验。
相比而言,张爱玲对父亲也许有一种爱恨.情结,对母亲感到的是一种生疏,她也多次流露出对母亲的怀疑和不信任。
潜意识折射在小说中,表现出对女主人公多般带有斥责,特别是其中的母亲。
1944年,张爱玲与胡兰成喜结良缘,而两人的感情并不如人意。
胡兰成表面上是一个“最合理想的中国现代人物”〔1〕,实际上他玩世不恭,乱搞男女关系,见异恩迁,是一个“浪子”式人物。
这给张爱玲带来的创伤,都被压入潜意识中。
我们从她的《倾城之恋》中范柳原形象身上便可以找到胡兰成的影子。
张爱玲在1946年与胡兰成分手,1956年赴美国,结识了美国作家赖雅,再婚。
然而,赖雅对张爱玲似乎不十分热心,而且在感情上、经济上还依赖于她。
此时,又一种孤寂感再次靠近了她。
1 9 9 5年张爱玲在洛杉矶悄然与世长辞。
张爱玲早期创作多在上海完成。
在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是沦陷区。
而沦陷区容不得国家、民族、革命意识的表达,这些内容恰好是张爱玲不懂得表达也不愿表达的。
试想,作为一个没落贵族的千金小姐,她还会对民国后的哪种政治力量感兴趣呢?她懂得表达的是永久的人性、日常生活,这恰恰又是环境允许表达的。
回忆不能承受之重——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角度解读张爱玲《怨女》
回忆不能承受之重——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角度解读张爱玲《怨女》井源【摘要】张爱玲将小说《怨女》与精神分析理论相结合,以表现人物潜意识的内心世界.从张爱玲的个人与社会背景,金钱缺失酿就精神创伤,亲情、爱情缺乏导致性情扭曲三方面来分析精神分析学说对张爱玲及其《怨女》的影响.她笔下的人物角色不仅拓展了文学领域精神分析的界限,而且她在文学创作中完成了灌输艺术张力和自我解救的双重任务.【期刊名称】《韩山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7)005【总页数】4页(P75-78)【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怨女》;痛苦记忆;精神创伤;性情扭曲【作者】井源【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院,广东广州 5106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46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作家在创作中是把沉积在潜意识中的感情欲望发泄出来,通过创作出幻想中的“白日梦”,进而把压抑着的本能升华。
张爱玲就是一边做着“白日梦”,一边将自己置身于回忆的世界中,在作品中详描细绘自己的生活圈子。
同时,作家的童年和少年的经历对其创作影响也极为重要,文本中的不幸正是源于现实中的不幸。
成年后的张爱玲依旧存有缺失性体验,因此她压抑已久的情感和生存经历就无形中潜藏到她的心灵深处,成为其意识和潜意识中一种无以言说的情愫。
张爱玲那缺爱的童年和曲折的成年生活,让她偶然又必然地接触到了精神分析理论,特别是弗洛伊德的理论,继而渗透进她的文学创作中。
张爱玲的小说《怨女》之所以接受精神分析理论,是有一定的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的。
张爱玲生于1920年,20世纪40年代迅速成名于文坛。
“五四”以来,中国文坛就被灌输着各种西方的全新的文学理论,而20世纪就开始传入中国的精神分析理论,恰恰暗合了知识分子与民众的期许——对于个人内心世界释放的呐喊。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将心理分析技巧融入小说之中的作品,如郁达夫的《沉沦》集,施蛰存、穆时英等新感觉派的作品,都是采用心理分析的写作技巧来展现人物的意识形态,这种写作技法不仅令读者耳目一新,而且也给中国文坛注入了一股新的清流。
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对张爱玲小说的影响
录中文摘要 (2)关键词 (2)Abstract (2)Keywords (2)一、关于白日梦 (2)1.白日梦产省的条件 (3)2. 在张爱玲小说中白日梦经历的不同时期 (3)二、性本能与道德文明的冲突 (4)1.性心理的剖析 (4)2.道德文明对性本能的压制 (4)3.性本能被压抑所导致的变态心理 (5)三、本我、自我、超我在张爱玲小说中的体现 (5)参考文献 (7)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对张爱玲小说的影响文学院2010级03班盛佳摘要:本文通过对张爱玲的小说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作品的分析,从白日梦、性心理、三步人格结构三个方面,探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对张爱玲小说的影响。
关键词:白日梦;性心理;三步人格结构;潜意识On the influence of Freud's psychoanalytictheory of Zhang AilingSHENG JiaAbstract: Based on the Zhang Ailing's novel theory of psychoanalysis and Freud's analysis of the works, from daydreaming, sexual psychology, personality structure three-step, explore the impact of Freud's psychoanalytic theory of her novels. Keywords:daydreaming; psychological; three steps personality structure; subconscious.张爱玲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滩名噪一时的女作家,她的小说普遍带有苍凉、悲伤地意味,对于心理刻画是极其细腻、不惜笔墨的。
在她笔下生出许多身份地位不同、境遇不同、个性不同的人物形象,然而张爱玲全然不是简单的勾勒出各式各样的人物,而是将它们的身份、家境、所经历的事、所遇见的人融合在一起,进行精妙的分析,探究其个性形成的根源和转变的原因,成为一个人成长的历史。
从心理学角度浅析张爱玲作品创作和她成长经历间的内在关系
从心理学角度浅析张爱玲作品创作和她成长经历间的内在关系文秘班0801402024摘要:本文认为,张爱玲早期的个人成长经历与她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她的作品很大一方面反映了她独特的心理。
而这种心理的形成又与她独特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密不可分。
本文通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来分析张爱玲的恋父,自恋等情结的形成,以及这种情结在她作品中的体现。
关键词:张爱玲;自恋;恋父情结;心理自疗;引言:众所周知,张爱玲是个独特的女子,她的才华,她的人生经历都让人觉得她是如此的与众不同。
有人说张爱玲是世俗的,但是世俗的如此精致却除此之外别无第二人可以相比。
也有人说张爱玲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
是什么让一个平凡的女子又如此诸多的不平凡,通过这篇文章,我想从心理学角度结合张爱玲的早期人生经历对这一问题做一个浅显的解读。
一、自恋情结的形成很多人认为张爱玲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女子,认为她的孤傲源自于她的自恋。
但是自恋的根源是什么呢?张爱玲在她的《天才梦》中也大胆地写出了自己所自恋的东西——才华和家世。
她是这么写的“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
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
加上一点美国式的宣传,也许我会被誉为神童。
我三岁时能背诵唐诗。
我还记得摇摇摆摆地立在一个满清遗老的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眼看着他的泪珠滚下来。
七岁时我写了第一部小说”,“九岁时我踌躇着不知道应当选择音乐或美术作我终身的事业”。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与张爱玲的期待视野
Freud's psychoanalysis theory and Zhang Ailing'
s anxiety
作者: 韩燕红
作者机构: 邯郸学院中文系,河北邯郸056005
出版物刊名: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57-59页
主题词: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期待视野
摘要: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之所以对张爱玲的创作产生影响,主要原因是与张爱玲的期待视野相契舍,这种契合表现在三方面:首先,张爱玲早年生活体验不啻为一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典型案例;其次,张爱玲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接受是受时代思潮的影响;第三,张爱玲对精神分析学说理论的理解。
力比多消解亲情——张爱玲小说中的弗洛伊德主义分析
力比多消解亲情——张爱玲小说中的弗洛伊德主义分析钱丽丽
【期刊名称】《南昌高专学报》
【年(卷),期】2007(000)005
【摘要】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传奇",张爱玲一直以她的独特风格为人称道.在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到非常明显的"弗洛伊德"印记,对弗氏精神分析的接受和运用,使张爱玲的创作倾向非理性、内省,倾向心理分析,有了西方现代主义的味道.从《金锁记》到《茉莉香片》再到《心经》,在张爱玲的笔下,亲情为力比多所消解,被欲望操控的人们,父母不像父母,儿女不像儿女.
【总页数】3页(P35-37)
【作者】钱丽丽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弗洛伊德主义 [J], 余逊涛
2.深刻抑或偏执——论张爱玲文学创作中亲情的消解 [J], 王莞
3.爱情与亲情的消解--张爱玲作品"苍凉"意蕴的集中体现 [J], 张玉秀
4.“家”中男性:批判与消解——巴金张爱玲家族小说中男性形象比较 [J], 刘玉芳
5.消解的温情——试析张爱玲小说中的亲情关系 [J], 于亦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能承受的回忆之重——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角度解读张爱玲《雷峰塔》、《易经》
不能承受的回忆之重——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角度解读张
爱玲《雷峰塔》、《易经》
易相鸥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
【年(卷),期】2012(000)034
【摘要】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因其剖析人类心理活动的深刻性,在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被引入到有“人学”之称的文学研究领域,产生了精神分析批评这一文学批评流派.本文正是采用这一批评方法,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角度解读近两年被从故纸堆中挖掘出来的张爱玲遗稿,自传体长篇小说《雷峰塔》与《易经》,探求这两部作品中主人公沈琵琶的心理状态及其人际关系,并力求从中揭示张爱玲深不可测的内心世界.
【总页数】4页(P66-69)
【作者】易相鸥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 210046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与不能承受之重--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解读
2.回忆不能承受之重——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角度解读张爱玲《怨女》
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弗洛伊德主义解读
4.雷峰塔下的张爱玲——《雷峰塔》、《易经》,与“回旋”和“衍生”的美学
5.浅析影片《寻梦环游记》主人公的三重人格--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视角解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张爱玲小说创作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
浅谈张爱玲小说创作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作者:郑瑜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年第10期摘要:文章试着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这个角度浅析其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主要从潜意识的分析、变态心理的剖析、“恋父情结”的议析这三个侧面探求张爱玲小说中呈现的或深或浅的精神分析色彩,指出张爱玲在人物内心刻画与透视社会人生中的精湛笔法,留给了后世无尽的研究空间。
关键词:张爱玲;精神分析学说;影响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7-0146-01目前,尽管并没有有力的证据证明张爱玲曾经系统地研究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相关著作,但是我们从张爱玲的散文《忆胡适之》、《童言无忌》、《谈书后记》等文章中可以揣摩到它与精神分析学说之间的某些必然的思想联系。
一、潜意识的分析相信“心理”含有一个潜意识的部分,乃是精神分析的主要前提,潜意识在每个人的身上构成了最大、最有力的部分。
它藏有我们童年的大略记忆——这些是我们以为早已遗忘了的,其实并不是真的如此;它还包括我们自己感觉得到的秘密、怨恨、爱以及某些强烈而原始的热情和欲望,在白天它影响着我们思考、感觉和行为的方式,在夜间它又会出现在我们的梦中。
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男主人公佟振保,事业有成、孝敬父母、热心助人,完全是一个好男人形象。
然而,谁知在这样一个好男人的面具下隐藏的却是对“娶不得的”女人的强烈情欲。
尽管佟振保在家里已有圣洁的妻子,但仍对性感的王娇蕊“一见钟情”,并坠入肉欲的深渊。
正如那段对人性的复杂、情爱的迷乱的经典语句所说:“也许每个男人全都有这样两个女人,至少两个。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看着浴室里强烈的灯光照耀下,满地滚的乱头发,心里烦恼着。
……振保洗完了手,蹲下地去,把瓷砖上的乱头发一团团拣了起来,集成一嘟噜。
张爱玲创作中对佛洛依德学说的接受课件
UNIQUE & PPT PRESENTS
张爱玲创作中对佛洛依德学说的接受课件
1944年,张爱玲与胡兰成喜 结良缘,而两人的感情并不尽 人意。胡兰成表 面上是一个“ 最合理想的中国现代人物”实 际上他玩世不恭,乱搞男女关 系,见异思迁,是一个“浪子 ”式人物。这给张爱玲带来的 创伤,都被压入潜意识中。我 们从她的《倾城之恋》中范柳 原形象身上便可以找到胡兰成 的影子。 1946年与胡兰成分手,1956 年赴美国,结识了美国作家赖 雅,再婚。然而,赖雅对张爱 玲似乎不十分热心,而且在感 情上、经济上还依赖于她。此 时,又一种孤寂感再次靠近了 她。 1995年张爱玲在洛杉矶悄然与 世长辞
张爱玲对弗洛伊德学说 的接受的简单分析
u张爱玲接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是间接的,她 在文章中提到毛姆、赫胥黎、威尔斯、奥尼尔等 小说家、剧作家。这些作家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学说的影响,普遍感到一战后西方深刻的精神危 机,普遍存在的迷惘、幻灭感,强调人的非理性 的一面。张爱玲和他们有类似之处。
u 张爱玲以情欲、非理性来解释悲剧,解释人性, 对人的“靠不住”深致感慨,将悲剧根植于人生 。
张爱玲2岁时,母亲独自去海外而丢下了她。幼年 时,父母离异,父亲养姨太太,给她娶后母,这给张 爱玲造成严重的心灵创伤。她不堪忍受痛苦,梦魇式 的恐怖让她选择了出逃,投奔母亲,而她与母亲又有 隔阂……痛苦、孤独、怨恨、寂寞感都被压入她的潜意 识中。
UNIQUE & PPT PRESENTS
张爱玲创作中对佛洛依德学说的接受课件
目录
一、弗洛伊德学说的简介 二、弗洛伊德学说在中国的接受情况
三、张爱玲生平及潜意识
四、张爱玲对弗洛伊德学说接受的简单分析
五、张爱玲《封锁》对弗洛伊德学说的接受
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张爱玲女性形象创作的影响
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张爱玲女性形象创作的影响
李妍妍
【期刊名称】《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23)4
【摘要】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与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对文学领域内的诸多问题做出了独到的解释.中国五四运动之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进入中国,并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著名作家张爱玲也受其影响,在文学创作中的女性人物始终透着弗洛伊德主义的影子.本文将通过对张爱玲笔下人物的介绍,分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张爱玲小说的影响.
【总页数】2页(P67-68)
【作者】李妍妍
【作者单位】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广东,广州,5114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
【相关文献】
1.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埃利森短篇小说创作的影响 [J], 陈超
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张爱玲创作的影响 [J], 张玉秀
3.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超现实主义及达利美术创作的影响 [J], 杨晓庆
4.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张爱玲的影响 [J], 曹旻
5.再论弗洛伊德影响下的张爱玲创作 [J], 高莉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以精神分析法解读_倾城之恋_人物形象_以白流苏心理历程为例_袁娉
[6] [7]张爱玲.张爱玲典藏全集(1943年作品)•金锁记[M].哈尔 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10.
[16] [20]张爱玲.张爱玲典藏全集(1939—1947年作品)•自己的 文章[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10.
在七妹宝络与范柳原相亲时,只有流苏接受范柳原的跳舞 邀请,对此遭受到了四嫂的指责:“我们诗礼人家,不准学跳舞
145
大舞台
文艺评论
的”,“好不害臊,人家问你,说不会跳不就结了?”[11]此时, 流苏面对四嫂的责骂表现得非常的镇静。“今天的事,她不是有 意的,但是无论如何,她给了他们一点颜色看看。他们以为她这 一辈子已经完了么?早哩!她微笑着。”[12]接受范的邀请,诚如 流苏接受了自我的邀请,幸福的邀请,幸福从那一刻萌生,她的 人生从那一刻有了改变。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坚强的、有信心 的白流苏。虽然六亲无靠,但她坚信她还有她自己,她懂得了要 保护自己的权利。
弗洛伊德把“超我”作为冰山最高一隅,并认为“超我”是 一种道德化了的自我,它遵循道德原则。小说开篇向我们展示了 超我的白流苏。
白流苏是上海日渐颓败的诗礼人家的闺秀,她深受封建制度 的压迫,乐于接受母亲和兄嫂对其包办婚姻。前夫唐一飞经常对 白流苏使用家庭暴力,流苏忍气吞声。在得知唐有外遇后,她还 是谨遵中国传统伦理观念:“未嫁从父,既嫁从夫”。(《仪礼 •丧服•子夏传》)这时候的流苏是一种道德化的流苏,像其他女 子一样,恪守三从四德。当她终于不忍其夫的所作所为,孤身一 人搬回娘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依旧是逆来顺受,遵从三纲五 常。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我不过是一个过了时的人罢了。”[3]在 得知前夫死讯后,流苏以离婚七八年为由,表示不愿回唐家以一 个妻子的名义奔丧。她的三哥表示反对:“你别动不动就拿法律 来唬人!法律呀,今天改,明天改,我这天理人情,三纲五常, 可是改不了的!你生是他家的人死是他家的鬼,树高千丈,叶落 归根”。[4]流苏苦于封建道德的束缚,不敢回击兄嫂。所以,她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的《红字》与张爱玲作品比较研究
张爱 玲在 运 用弗 洛 伊 德 主义 解 剖人 性 、挖 掘人 性
的深 层 心 理动 力方 面 ,是具 有 超 乎 时代 的慧 眼 和 勇气 的 . 是深 刻而独 到 的 。张爱玲 用弗洛伊 德 主义 去 剖析人 性所 达 到 的深 度 是乏人 可 比的。
何人 来说 , 是绝 对 一致 的。 由于人是 从动 物界脱 都
论 品质修 养 到 如何 崇 高 的 境界 。其 自然属 性 是永 远无 法 根绝 的 。人类 的历 史 在弗 洛伊 德看来 , 是个
主人 公海 丝特 被 写 成 了崇 高 道德 的化 身 。她不 但
一
、
霍桑与《 红字》
感 化 了表 里 不一 的丁梅 斯 代 尔 .同时 也在 感化 着
充 满罪 恶 的社 会 。至于 她 的丈夫 奇林 渥斯 , 则 小说 把 他 写成 了一 个 一 心 只想 窥 秘 复仇 的影 子 式 的人 物 。他 在小说 中只起情 节铺 垫 的作用 。
丝特 没有 离 开清教 社 区 ,她在 教 区边上 一 间久 已
个 侧 面 印证 了弗 洛 伊德 的某 些 思想 观 点 ,同 时
亦 为 张 爱 玲 的 小 说创 作 提供 了生 活 的原 型 范 本 。
张 爱 玲 以 异 乎 寻 常 的 敏感 执着 于 两性 的婚 恋 , 揭
没人住的破茅屋里与珠J }依 为命 。小说揭露了 LH
当时政教 合 一统 治 下 ,殖 民地社 会 人 们 内心 的激
示 出 特 定 时 代 男 女 在 情 欲 中倾 轧 沉 浮 的真 实 面
貌 。 而 显示 出她 受 弗 洛伊 德 影 响这 一争以及个人命运与社会现实的矛盾冲突。《 红 字》 2 0多 年前 的殖 民地 时代 的美 洲 为题 材 , 以 0 但 揭露 的却是 1 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 时代美 利坚合 众国社会典法的残酷 、 宗教 的欺骗和道德的虚伪。
张爱玲创作中的弗洛伊德阐释
焦虑简直是一种通用的钱币 , 可 用 为 一 切 情感 的兑 换 品 。 ” [ 2 ] 在后 期
精 神崩 溃 。 为 了尽 快 地 归 于 内心 的
宁静 。 人们往往又从潜意识 中去发
掘 焦虑 的心 理 防 御 机制 。
( 一) 首先 , 曹 七 巧 的焦 虑 来 自 于 原 生家 庭 的无 助 。 曹 七 巧 原 本 只 是 麻 油 店 老 板 的女儿 , 薄 弱 的 家 庭 和 出生 总 是 令
她 自我保 护 的外 衣 。
( -) 焦 虑 的 分类 弗 洛 伊 德 把 人 类 的 焦 虑 分 为 三类: 客观性 焦虑 、 神 经 性 焦 虑 和 道德性焦虑。 这 些 焦虑 都 是 痛 苦 的 体验 . 唯 一 不 同 在 于 发 生 的 根 源 不 同 。客 观 性 焦 虑 又 称 为 “ 真 实 性 焦
心 。我 们 只 能 猜 中 、 破解这个难题 的哑 谜 , 便 可 明 了 我们 全部 的心 理 生活 。 ” [ 1 ] 可见 , 除 了大 众 熟 知 的潜 意识 . 焦 虑也 是弗 洛伊 德 精 神 分 析 学 说 的重 要 概念 。
生苦 痛 的根 源 。 坦率地说 . 目前 还 没 有任 何 确
塑
—
—
—
—
—
————— Nhomakorabea~
.
塑
张爱玲创作中的弗洛伊德阐释
围 彭海 燕
内容摘要 :焦虑是 弗洛伊德精 神分析 学说 中的重 要 内容 ,主要分为 三层 :客观 性焦虑、神 经性焦虑和 道德性焦虑。本文试 图通过 焦虑的三个 方面阐释曹七巧这个性变态典型背后形成 的心理 原因。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张爱玲的影响
说家 , 代军底 、将 头》 《 、 梅雨之夕> 穆 时英 《 景》 《 面包 的 面包师 》 影 ; 街 、偷 , 响一直持续到 8 O年代 。而 这些发 展都不 得不说 是缘 于弗 洛伊德精神分析 学说 的影 响。
对于以上所 提及 的作 家及作 品 , 中一部分 张爱玲是 其 相当喜爱的。这一点可 以从她的一些言谈当 中看 出。她 自
关键词 : 张爱玲 ; 弗洛伊德 ; 精神分析学说
中图分类号 : 0 16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6 1—4 6 2 0 ) 3— 0 1—0 17 3 9(0 9 0 0 8 2
在2 0世纪的 中国文坛 , 弗洛伊德 精神 分析 学说 影响 了
相当一批 作家 , 张爱玲 是其 中较为 突出的 一位。弗 洛伊 德 对于无意识、 比多 、 格、 力 人 俄狄浦斯情结等理论的论述 , 在
张爱玲 的作 品中留下了不少痕迹 : 如作家着重表现 自我 、 强
调表 现主观世界 的切 入视角 ; 物心理 的性 本 能描 写及 对 人 人物 内心深处潜意识 的深度 挖掘 ; 主人 公的梦 魇、 觉 、 幻 暗 示等的描写手法等 。为什么弗洛伊德学说会给她的思维 和
己曾在 < 童言无忌 》 中写到“ 自己那 时候正在读 穆时英的 我 《 南北极 文集> 。 在 《 ”… 写什 么》 中提 道 : 初 学写文 章 , “ 我
为她心理描写的一个 审视角度 , 对她 以后 文学 创作形 成某
修《 梦之研究> 朱光 潜< 鲁德 的 隐意识说 与心理 分析》 、 福 、
张东荪< 论精神分析》 余天休< 、 分析心理学> 吴颂皋 《 、 精神 分析的起源和派别= 。随着弗 洛伊德精 神分析 学说 在 中 》 等 国的 日益传播 , 越来越 多的文人 作家将弗 洛伊德 式 的心理
力比多消解亲情_张爱玲小说中的弗洛伊德主义分析
从聂传庆对已故母亲执拗怀念时的痛苦, 以及对父 亲的仇恨和盼望父亲死去的迫切这两点表征, 我们不难 看出他内心深处 隐密的 “俄 狄 浦 斯 情 结 ”。 聂 传 庆 由 于 母 亲 的 早 逝 和 家 庭 的 不 和 , 无 意 识 中 的 “俄 狄 浦 斯 情 结 ”无 法转移和升华, 养成了他不健全的人格心理, 因此酿成了 后 来 的 悲 剧 , 他 那 曲 折 而 怪 异 的 心 理 逻 辑 , 其 实 就 是 “俄 狄 浦 斯 情 结 ”的 两 次 转 移 :
在 小 寒 看 来 , “女 人 对 于 男 人 的 爱 , 总 得 带 点 崇 拜 性”, 对父亲的崇拜是她爱恋 的 根 源 , 正 是 父 女 之 间 的 “厄 勒克特拉情结”导致了这 种畸 恋 的 产 生 , 同 时 也 导 致 了 这 种爱恋必然的悲剧性。
2、妒 母 《心 经 》中 , 许 太 太 作 为 小 寒 的 母 亲 及 作 为 许 峰 仪 的 妻子这双重的社会属性, 也就是她所应扮演的双重角色, 在作品中完全被消解。站在小寒的立场上,她完全没有把 母 亲 作 为 她 的 长 辈, 她 从 内 心 深 处 不 认 同 “母 亲 ”这 一 角 色, 更是否认和排斥母亲的妻子地位。小寒仅仅把母亲视 为与自己同样的“女人”, 一 个 占 有 了 她 深 爱 的 男 人 , 需 要 去排挤去竞争的女人。出于对母亲占有父亲的嫉妒, 小寒 无 情 地 报 复 着 自 己 的 母 亲 。她 在 精 神 上 自 然 地 扮 演 “厄 勒 克特拉”的角色 , 这种严重 错 位 的 情 感 方 式 使 母 亲 倍 受 精 神 的 煎 熬,但 她 却 以 之 来 抚 平 自 己 内 心 隐 秘 的 伤 痛 — — — 永 远无法摆脱父女枷锁的逆伦之情。 当面对父亲与凌卿同居的事实时, 小寒忍无可忍, 愤 怒指责母亲的“纵容”, 母亲 的 回 答 无 可 挑 剔 , 对 小 寒 而 言 却 十 分 “狠 毒 ”:“我 知 道 不 知 道,干 你 什 么 事?我 不 管,轮 得 着你来管?”[2] 这 话 严 重 地 伤 害 了 以 父 亲 爱 人 自 居 的 许 小 寒。小寒把两手反剪在背后, 颤声道: “你别得意! 别以为 你帮着他们来欺负 我 , 你 就 报 了 仇— ——”这 分 明 就 是 对 情 敌的控诉, 哪是一个女儿对母亲该有的态度呢! 在小寒看 来, 母亲这么做就是为了报复自 己 , 是 一 种 “我 得 不 到 , 你 也 别 想 得 到 ”的 宣 战 。这 时 的 她 完 全 只 是 将 母 亲 作 为 一 个 单纯的女人来看待 , “母亲 ” 这 个 词 所 代 表 的 深 切 含 义 在 小寒那里消失殆尽。 在作品的最后, 小寒终于认识到和母亲的血缘关系, “她的腿紧紧压在她母亲的腿上— ——自己的骨肉! 她突然 感到一阵强烈的厌恶与恐怖。怕谁? 恨谁? 她母亲? 她自 己? 她们只是爱着同一个男子的两个女人。她憎嫌自己的 肌肉与那紧紧挤着她的、温暖的、他人的肌肉。呵, 她自己 的母亲! ”[2]这种血缘在小寒的心中成了最大的讽刺, 因为 一直以来对她而言, 母亲是不存在的, 存在的只是和她爱 着同一个男子的女人。 在 小 寒 的 潜 意 识 里 ,她 嫉 妒 母 亲 、憎 恨 母 亲 。因 为 母 亲 先她而占有她生命中唯一爱着的男性。于是,她处心积虑 地要剥夺母亲应有的地位,从而无形地把母亲陷入孤立无 助的境地, 自己则在虚幻中咀嚼着无法得到的那份真 爱— — — “厄 勒 克 特 拉 情 结 ”的 苦 果 , 感 受 着 虚 幻 的 人 生 带 来 的荒凉。而自己的母亲也同样陷入痛苦无奈又尴尬的困 境,失却母亲和妻子的双重身份, 在难以言说的痛苦中无 语而难堪地苟活。 三 、《金 锁 记 》— — — “母 亲 ”形 象 在 力 比 多 下 的 消 解 在 《金 锁 记 》中 曹 七 巧 由 于 自 己 的 情 欲 得 不 到 满 足 , 儿 子 、女 儿 的 幸 福 在 她 眼 中 , 便 全 成 了 对 她 恶 毒 的 嘲 笑 , 于是她亲手以“一个疯 子的审 慎 和 机 智 ”断 送 了 儿 女 的 一 生, “母亲”的形象在力比多下消解殆尽。
弗洛伊德对中国女性小说的影响
弗洛伊德对中国女性小说的影响作者:葛阳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第04期摘要:产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在20世纪初进入我国,对中国现代作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鲁迅、沈从文、郁达夫、郭沫若等人都不同程度地在创作中表现了环境对人性的压抑。
而著名女作家张爱玲所创作的女性形象的悲剧命运对这种压抑表现得淋漓尽致。
张爱玲对这些悲剧女性形象的创造可以说是受到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精神分析学;女性形象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2-065-01西格蒙特·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一位精神病医生,他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及由此而衍生发展的弗洛伊德主义对后来的心理学、哲学以及文学等诸多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的内心世界可以分为意识与无意识。
人的精神活动好像冰山,只有很少一部分浮现于意识领域,而具有决定意义的绝大部分都淹没在意识水平之下,处于无意识状态。
后来,弗洛伊德更为细致地区分出人格结构中最底层的是一种叫作“本我”的东西。
“本我”总是处于无意识领域。
“本我”总是遵循快乐的原则,迫使人们设法满足它追求快感的种种要求。
从整个社会的观点看来,这些观点往往是违背道德习俗的。
于是,在“本我”与社会现实之间出现了一个调节者“自我”。
“自我”的任务是尊重现实原则,在这个基础上帮助“本我”实现要求。
“自我”既要防止过度的压抑给人造成危害,又要避免与社会道德公开冲突。
人格结构里面的最高层次是“超我”,它是代表社会利益的心理机制。
“超我”总是根据道德原则,将社会习俗不能容忍的“本我”压抑在无意识领域。
总之,我们可以将“本我”理解为放纵的情欲,“自我”是理智与审慎,“超我”则是道德感、荣誉感和良心。
弗洛伊德还认为,每个儿童都有暗中爱恋异性父母的倾向,借助古希腊神话中杀父娶母的俄狄浦斯故事,把这种倾向命名为“俄狄浦斯”情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期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YZ?[2*\ ZK ]’2O0Z? F1*/01[I ?2’X1[I’F^
X:>R"- 2:R( *H;R (##.
(##. 年 ) 月
!"#$%&’()*+,-%./0
陈 晖
北京 "##$%& ) !北京师范大学, 摘要: 诠释弗洛伊德学说是张爱玲作品的主要内容。对弗氏学说的依赖性传承带给张爱玲作品明显的思想 艺术缺陷, 但张爱玲的创作成就也与此密不可分。对精神分析学的接受和运用, 使张爱玲的创作靠近了西方 现代主义。 关键词: 张爱玲; 弗洛伊德; 现代主义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 ) #(,###+,#.
可以在弗洛伊德理论体系里找到根子。 应该承认,与 &’(# 年发表的上述作品相比, 张爱玲后来的小说弗洛伊德学说痕迹淡了一些, 但潜在的影响一直没有消除,除了在 《 连环套》 、 《 花凋》 、 《 鸿鸾禧》等作中留下零星的痕迹, 《 红玫 瑰和白玫瑰》 更有突出的表现。 《 红玫瑰与白玫瑰》 可以算作是一部男人的情
“ 交际花” , 葛薇龙与陈白露有本质的不同, 正如小 说中葛薇龙自嘲的, “ 怎么没有分别呢,她们是不 得已, 我是自愿的! ” 作者将女主人公的自甘沉沦, 很大程度上归结于葛薇龙对纨绔子弟、花花公子 乔琪乔不可思议的盲目痴迷,归结于她多少带有 病态的非理性爱欲,这种处理表明作者依托的是 弗洛伊德的性本能说, 而并不以社会批判为指归。 梁太太的形象固然有些人性批判的意味,但她不 同于过去堂子里的老鸨,也不是一个单纯的因家 族恩怨图谋报复的反面角色,她引诱操纵葛薇龙 主要还是作引人上钩的香饵, 是替自己弄人, 因为 当她同时获得金钱和自由时, “ 她已经老了;她永 远不能填满她心里的饥荒。她需要爱—— —许多人
_"‘
的爱” 。作者对梁太太作浓墨重彩、 精雕细刻的描 摹, 充分展示她由性压抑带来的变态心理, 展示她 在“ 利比多” 唯乐原则驱动下暴露“ 包含在无意识
_(‘ 中的” “ 人心的所有罪恶” ,与一般意义的道德批
判有显著区别。实际上, 在《 第一炉香》 中, 梁太太 —受害”的戏剧冲突关系并不 与葛薇龙, “ 迫害—— 突出, 而更像是平行、 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 —两 代不幸女性的弗洛伊德式精神分析。 《 茉莉香片》 和《 心经》 演绎的同样是弗洛伊德 理论。《 茉莉香片》 里的聂传庆对教授言子夜畸形 的倾慕和对言丹珠奇怪的嫉恨,植根于他无意识 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 恋母情结” 。恨言丹珠是 因为她是言子夜的女儿,倾慕言子夜是因为他是 母亲冯碧落的爱人, 他愿意是他们俩的孩子, 单从 这一心理历程可能推不出“ 恋母情结” 的结论, 但 联系作品前面部分聂传庆追思母亲、追寻母亲感 情经历的情节,以及作品表露出的聂传庆对亲生 父亲聂介臣的 “ 深恶痛绝” —— 他深恶痛绝那存 —“ 在于他自身内的聂介臣” , 隐密的恋母情结就露出 了蛛丝马迹。只有“ 恋母情结” 的推论才可以解释 聂传庆的曲折而怪异的心理逻辑: “ 恋母情节” 带 来的抑郁令聂传庆人格分裂,在狂暴中沉入精神 崩溃的深渊。 与《 茉莉香片》 比, 《 心经》 对伊赖克屈 情结—— —“ 恋父情结” 的表现毫不隐晦, 作者还进 一步把许小寒许峰仪父女的特殊情感表面化, 明
・ !" #$% &’()*+"*#+," ,- .+/0,"1 234%1’ 5 6$%,3+%5 +" 789:; 9+<)+"/’ 5 =,3>5
/012 034 !5647489 2:;<=> ?84@6;A4BC , 5647489 "##$%& , /D48=E 9?5#3*@#AF: 6GH>=48 I49<:8J・ K;36J ’ A BD6:;46A L=A BD6 <=48 M:8B68BA :N O0*2P *4,>489 ’ A L:;QARFD6 J6H68J68M6 B: K;36J ’ A BD6:;46A ;6A3>B6J 48 =HH=;68B 4J6:>:94M=> =8J =;B4AB4M J6N6MBA 48 O0*2P *4,>489’ A L:;QA, S3B O0*2P I49<:8J・ A =MD46@6<68BA L6;6 M>:A6>C ;6>=B6J L4BD 4BRFD6 6<S;=M6 =8J 3A6 :N I49<:8J・ K;36J ’ A TACMD:=8=>CA4A <=J6 *4 ,>489 ’ A L:;QA M>:A6 B: U6AB6;8 V:J6;84A<。 O0*2P *4,>489 ’
收稿日期: (##(,"",#)
作者简介: 陈晖 !"-+&,E, 女, 湖南长沙人, 文学博士后,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 + ,
!""# 年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第!期
目张胆表现为双向的、 双方意识到了的、 有直接沟 通的父女恋: 女儿爱恋父亲, 憎恨厌恶母亲, 将母 亲视为情敌, 认为自己和母亲“ 只是爱着同一个男 子的两个女人” , 有意无意之间“ 将她父母之间的 爱慢吞吞的杀死了” ; 而父亲则以和女儿长得相似 的段绫卿同居寻求替代和补偿。他们都躲不开乱 伦的罪恶感和恐惧感,在理性和非理性的冲撞中 挣扎。 顺着弗洛伊德的道路, 张爱玲进入了多层次 的非常态精神世界,把性本能至上的弗氏学说发 扬得淋漓尽致, 惊世骇俗。 至于《 沉香屑—— —第二炉香》 和《 封锁》 , 前者 描写发生在新婚的洋教授身上的不可思议的自杀 事件,后者记录大上海一个银行会计师和一个大 学女教师在电车上短暂的“ 精神恋爱” , 毫无共通 性的人物, 大相径庭的事件, 触及的都是性压抑的 苦闷, 小人物被现实粉碎的欲望。 正常的欲望受到 不正常的压抑, 压抑又恰恰会导致不正常的宣泄。 两篇作品异曲同工, 殊途同归。 被视为张爱玲代表作的《 金锁记》 将性压抑带 来的变态推向了极致。 我们先把《 第一炉香》 中的梁 太太和《 金锁记》 中的七巧作些对比。两人出身不 同, 梁太太是破落户的小姐, 七巧是小商贩家的姑 娘; 两人都为金钱牺牲了欲望, 一个毅然嫁给年逾 耳顺的富人, 一个毅然选择了残废的富家子; 有了 金钱, 当然是失去青春之后, 满足情欲成为了她们 最高的需要。嫁入商家作小的梁太太把清规戒律 抛在一旁, 她网罗男人的手段虽然卑鄙, 在年轻人 看来很可笑, 也填不满她的饥荒, 但欲望总算部分 得到了满足。 七巧高攀的是簪缨望族, 有了把柄, 钱 就保不住, 她连梁太太那点迟到机会都不可能有, 于是 “ 情欲在她心中偏偏来得嚣张” , “ 需要三四个 人的幸福与生命来抵偿”。 从填不满饥荒的梁太太
第 !" 卷
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晖: 张爱玲小说创作对弗洛伊德学说的诠释
第#期
的都是难以接受的特异心理,荒唐的恋情和极端 的病态,基本上是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生硬地嵌 入一个故事框架, 常常流于主观的臆想和虚构, 减 少了人物的现实性, 有勉强和做作的痕迹。 比如题材的狭窄和贫弱—— —弗洛伊德以情欲 解释一切, 受他影响, 张爱玲就“ 只是写男女间的 小事情” , 可是, “ 除了男女以外, 世界究竟还辽阔
+ * +
到心理变态得“ 病入膏肓” 的七巧可以看出, 张爱玲 严格遵循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让人物性本能 压抑的程度与变态的程度成正比推进。傅雷在《 金 锁记》 中看到的, “ 情欲的作用, 很少像在这件作品 里那么重要” , “ 弱者做了情欲的俘虏,代情欲做了
$#% 刽子手” , “ 悲剧变成了丑史, 血泪变成了罪状” , 都
・ B%C D,315AO0*2P *4,>489WI49<:8J K;36JW<:J6;84A<
在张爱玲的创作特别是早期创作中,弗洛伊 德学说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精神分析在 (# 世纪 初期就已经成为西方许多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共同 的思想根源和理论基础,对精神分析的接受和运 用,使张爱玲的创作在内容上首先靠近了西方现 代主义。 演绎弗洛伊德的理论一开始就成为张爱玲作 品的核心内容。 《 沉香屑—— —第一炉香》 是张爱玲的成名作, 从故事表层看,作品表现的是青年女性在金钱与 享乐诱惑下的堕落,于是有研究者将它与曹禺的 《 日出》 相提并论 。 可虽然同样沦落为上流社会的
$#%
欲史,主人公佟振保从始至终在欲望与理智中挣 扎。 外部环境迫使他“ 下决心要创造一个‘ 对’ 的世 界” , 他硬着心肠拒绝了玫瑰, 然而本能的驱动使 他最终无法抗拒王娇蕊—— —“ 婴孩的头脑与成熟 的妇人的美” 的诱惑。 即使如此, 他还是向母亲、 向 社会妥协, “ 为了崇高的理智的制裁,以超人的铁 一般的决定“ 舍弃了王娇蕊, 娶了不爱的孟烟鹂, 并很快开始通过宿娼满足本能。可是当他在公共 汽车上遭遇娇蕊,他无法自制, “ 他的眼泪滔滔流 了下来” 。 作者写了一个自私、 自欺的男人, 但她着 重表现的是这个男人在“ 本我” “ 自我” “ 超我” 不可 调和的矛盾中的痛苦挣扎,表现的是他支离破碎 的生活和灵魂。 显然, 通向佟振保心灵世界的大门 也是用弗氏学说这把钥匙打开的。 到 &’)" 年发表的《 十八春》 , 这种影响又在舞 女曼璐的心理变异历程中显露出来。曼璐设计让 丈夫祝鸿才奸污、 幽禁妹妹曼桢, 固然有笼络祝鸿 才的目的,但促使她助纣为虐的根本原因是她发 现从前青梅竹马的爱人张慕瑾已经“ 移爱” 曼桢。 对曼桢的嫉妒交织着对自己不幸的怨怒,扭曲了 她的灵魂, “ 本我” 脱出了“ 超我” 的控制, 释放出可 怕的罪恶。与梁太太、 七巧不同, 曼璐走上痛苦人 生路是为了养活家人,她的被侮辱与被损害有牺 牲自我的无奈, 可是一旦她产生报复心, 她的疯狂 与怨毒就与梁太太、 七巧没有本质的区别。 还有作于 &’)" 年直至 &’*’ 年重新修改发表 的《 色 ・ 戒》 , 描写执行特工任务的爱国大学生王佳 芝, 由于突如其来涌现的怜惜和爱, 在最后一刻放 走了汉奸老易,令精心准备了两年的刺杀行动功 亏一篑, 最终赔上了自己和同伴的性命。 这种莫名 的性爱冲动, 底子还是弗洛伊德的。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从始 至终贯穿着弗洛伊德的深刻影响。套用鲁迅评价 弗洛伊德的话,张爱玲也是对弗氏那把解剖刀入 了迷, 她的许多作品完全靠弗氏的精神分析支撑, 需要从弗氏学说的角度解读。这些作品虽说不至 于是简单的弗氏理论的图解,但依赖的程度太深 了, 免不了“ 遗传” 上其本身的问题—— —包括唯心 的泛性欲主义、 和鲁迅所指出的“ 偏激” 、 “ 偏执” 、 “ 过度的穿凿附会” 。 其实, 人们经常批评的张爱玲 创作的思想艺术局限,主要就来自她对弗洛伊德 的依赖性传承, 来自她对弗洛伊德过度依赖。 比如缺乏真实感—— —《 第二炉香》 曾被认为是 非常失真的艺术作品。 同样被视为牵强、 别扭的还 有《 色 ・ 戒》 、 《 茉莉香片》 和《 心经》 。人们批评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