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eccde8e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1c.png)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文明的冲突>读后感》在阅读了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一书后,我深受启发,也引发了诸多思考。
这本书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审视了全球政治格局,并提出了“文明冲突论”这一具有争议性但又引人深思的观点。
亨廷顿在书中指出,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这一观点打破了传统上我们对于国际关系的认知,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世界的构成和发展趋势。
书中对于文明的划分以及对不同文明特点的阐述,让我对世界的多元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他将世界文明分为八大主要文明,包括西方文明、中华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印度文明、日本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非洲文明。
每个文明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价值观、宗教信仰和社会结构。
这种划分方式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和共性。
以中华文明为例,其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价值观念。
强调家庭、社会和谐,注重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处理。
而西方文明则注重个人主义、理性思维和法治精神。
这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碰撞甚至冲突。
伊斯兰文明在当今世界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书中探讨的一个重要方面。
伊斯兰世界与西方世界之间的紧张关系,不仅仅是政治和经济上的,更有着深层次的文化和宗教根源。
亨廷顿认为,这种冲突在未来可能会进一步加剧,这为我们理解当今世界的一些热点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然而,对于“文明的冲突论”,我也并非完全认同。
虽然文化差异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冲突,但将其视为冲突的根本原因似乎过于绝对。
在很多情况下,政治、经济利益的争夺才是冲突的直接导火索,而文化差异更多地是被利用或者放大,成为冲突的借口和工具。
同时,我认为亨廷顿在书中对于文明之间相互交流、融合和借鉴的可能性估计不足。
尽管不同文明存在差异,但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明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相互学习和融合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38b2f5b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8b.png)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读后感《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籍,作者萨缪尔·P·亨廷顿在书中探讨了文明之间的冲突以及这种冲突对世界秩序的影响。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现实情况的分析,亨廷顿提出了“文明冲突论”,认为文明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世界秩序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文明之间的巨大差异和冲突所带来的影响。
亨廷顿指出,不同文明之间的价值观、信仰和文化习俗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这种差异往往导致了冲突和对立。
例如,伊斯兰文明和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们之间存在着宗教信仰、政治制度和社会价值观的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了一系列的冲突和摩擦。
在全球化进程加速的今天,文明之间的冲突问题更加突出和复杂。
亨廷顿认为,全球化并没有导致文明之间的融合和和谐,相反,它加剧了文明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处理文明之间的冲突成为了一个迫切的问题。
亨廷顿提出了“文明共存”的理念,认为各个文明应该相互尊重、和平共处,避免冲突和对抗,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世界秩序。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文明冲突和世界秩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我意识到,文明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无法改变这种差异,但我们可以通过相互尊重、包容和合作来化解冲突,实现共赢。
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建立一个稳定、和谐的世界秩序,实现全球的繁荣和发展。
总的来说,我认为《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是一本具有启发性和深度的书籍,它为我们理解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对立,思考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世界秩序。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从中获得启发和思考,共同努力实现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48fb02f763231126edb116d.png)
[标签:标题]篇一:《文明的冲突》读后感对地缘政治及当下中国的几点思考——《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的重建》读后感“现代全球的政治,应当基于全世界不同宗教与文明间的深刻冲突来理解。
”美国当代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国际政治理论家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 )的一席话,导出了西方政治理念的一种新变革,将政治的分歧归结为文明的冲突,并以此来审视整个变革时代的地缘政治、全球政治,新颖而深刻。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任何个人和国家都难以孤立存在,而《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的重建》可以为我们提供以西方思维看世界的一种视角,同时,也能重新去考察我们自己的文明进程,去服务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建设。
缪尔·亨廷顿在此书中,最值得称道,也是引起人们巨大反响的,正是太对于文明的态度,有人推崇,有人贬斥,可谓毁誉参半,但是,能够引起全世界的一种关注,这本身就是一种思维的突破,特别是在9·11事件爆发之后,由伊斯兰文明好西方文明的讨论一时间更是甚嚣尘上。
而时至今日,在某种程度上讲,部分恐怖主义势力打折民族的旗号,去行恐怖之恶,其出发点也是维护不同的文明,就如同前不久发生的3·1昆明火车站砍人事件,就暴露了其民族分裂的嘴脸,而其实质在某种意义上讲则是一种扭曲的文明的冲突,我们必须正视,而不仅仅是以武力去解决,更要看到事件背后的原因,从而加以正确疏导。
缪尔·亨廷顿对于文明的论述全面而深刻,系统地提出了他的“文明冲突论”。
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
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其主要观点可以大致归纳如下:其一,未来世界的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进行,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文明间的(在地缘上的)断裂带将成为未来的战线;国际政治的核心部分将是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及非西方文明之间的相互作用。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08d7abc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3e.png)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文明的冲突>读后感》在翻开《文明的冲突》这本书之前,我对文明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太深入的思考。
但当我真正沉浸其中,才发现这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引人深思的话题。
亨廷顿在书中提出的观点,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全球棋盘之中,各个文明就像是不同的棋子,它们的每一步移动都充满了策略和变数。
这种感觉真的很奇妙,就好像突然之间,我看待世界的视角被一下子拓宽了。
书中提到的各种文明的特点和相互之间的碰撞,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次旅行经历。
那是我去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城市游玩,在那里,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和冲突,也看到了它们相互融合的努力。
这个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走在古老的街道上,一边是宏伟的哥特式教堂,高耸的尖顶直插云霄,精美的彩色玻璃窗在阳光下闪耀着神秘的光芒;另一边则是充满异域风情的清真寺,圆润的穹顶和精致的花纹诉说着另一种信仰的庄严。
而在不远处的繁华商业区,现代化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玻璃幕墙反射着都市的喧嚣与繁华。
我走进一家小小的咖啡馆,准备歇歇脚。
店内的布置充满了当地特色,木质的桌椅散发着岁月的痕迹。
我旁边坐着一位穿着传统服饰的老人,正安静地喝着咖啡,看着报纸。
不一会儿,一群年轻人走了进来,他们穿着时尚的潮流服饰,头发染着各种鲜艳的颜色,耳朵上戴着夸张的耳钉,嘴里说着流利的英语,还夹杂着一些当地的方言。
他们的笑声和谈话声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回荡,与那位安静的老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时,一位服务员过来为他们点餐。
年轻人点了一些新奇的咖啡饮品,还对服务员提出了各种特殊的要求,比如要少糖、多奶泡之类的。
而那位老人只是简单地要了一杯最传统的咖啡,没有任何额外的要求。
服务员有些手忙脚乱,既要满足年轻人的个性化需求,又要保证老人能尽快喝到他熟悉的咖啡。
在这个过程中,我能感觉到一丝紧张的气氛。
年轻人觉得服务员动作太慢,不够专业;老人则微微皱起眉头,似乎对年轻人的急躁和挑剔有些不满。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669a4b7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09.png)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文明的冲突>读后感》读了《文明的冲突》这本书,我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
亨廷顿在书里提出的那些观点,就像一把重锤,一下下地敲打着我的思维。
书中所描述的各种文明之间的碰撞和冲突,让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生活中的一段小经历。
那是一次出国旅行,我来到了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国度。
刚下飞机,我就被那完全不同的建筑风格和街景给吸引住了。
街道两旁的房子色彩斑斓,形状各异,与我熟悉的国内建筑截然不同。
我满心欢喜地拖着行李箱,准备去入住提前预订好的酒店。
在去酒店的路上,我需要乘坐当地的公交车。
一上车,我就发现车里的氛围有些异样。
人们的眼神交流很少,都各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我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旁边坐着一位裹着头巾的女士。
车子启动后,我试图和她搭话,想问问还有多久能到我要去的站点。
可当我用英语开口问她的时候,她只是淡淡地看了我一眼,什么也没说。
我当时就有点尴尬,心里琢磨着是不是自己的表达方式有问题。
过了一会儿,又上来了一位背着大包小包的老人。
车里已经没有空座位了,可愣是没有一个人起身让座。
我心里那个着急呀,想着在咱国内,遇到这种情况大家都会主动让座的。
但在这儿,好像大家都觉得事不关己。
好不容易到了我要下车的站点,我赶紧站起来往车门走去。
可能是我动作有点急,不小心碰到了前面的一个小伙子。
我连忙说了句“对不起”,可他却瞪了我一眼,嘴里还嘟囔了几句我听不懂的话。
到了酒店,办理入住手续的时候也不太顺利。
前台的工作人员态度有些冷淡,对于我提出的一些关于周边景点和美食的问题,回答得也是有一搭没一搭的。
那几天的旅行中,我越发深刻地感受到了这种文化和行为方式上的差异。
我开始思考,这难道就是所谓的“文明的冲突”吗?不同的文明背景,造就了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我们总是习惯于从自己所熟悉的文化视角去看待世界,去评判他人的行为。
但当我们真正置身于一个完全不同的文明环境中时,才会发现那些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在别人那里可能并非如此。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fecf077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95.png)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文明的冲突>读后感》读完《文明的冲突》这本书,我的内心可谓是波澜起伏,思绪万千。
亨廷顿在书中所阐述的关于文明冲突的观点,真的让我大开眼界。
但说实话,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还真有点摸不着头脑,那些复杂的理论和分析,让我感觉像是在迷雾中摸索。
可随着深入阅读,结合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居然慢慢咂摸出了一些滋味。
咱们就说我身边的事儿吧。
我生活的小区,那可真是个小小的“世界”。
有本地的老住户,也有从外地搬来的新邻居;有传统保守的大爷大妈,也有时髦前卫的年轻人。
这不同的人群,可不就代表着不同的“文明”嘛。
就拿小区里的广场舞来说吧。
每天傍晚,小区的广场上就会聚集一群大妈们,放着欢快的音乐,尽情地舞动着。
这对于那些习惯了安静的居民来说,可就成了个大麻烦。
本地的一些大爷大妈觉得,广场舞是他们的娱乐方式,既能锻炼身体,又能结交朋友,这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他们所认同的“文明”。
可那些新搬来的住户,尤其是一些年轻人,他们工作了一天,就想回到家有个安静的环境休息放松。
他们认为广场舞的噪音打扰了他们的生活,这与他们追求的“文明”相冲突。
于是,矛盾就产生了。
有好几次,双方差点吵起来。
本地的大妈们觉得新住户不理解她们,新住户又觉得大妈们太自私。
这场景,让我想起了书中所说的文明的碰撞和冲突。
还有小区的垃圾分类问题。
政府推行垃圾分类,这本来是件好事,对吧?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冲突”。
一些居民,特别是年纪大的,习惯了以前随便扔垃圾的方式,觉得垃圾分类太麻烦,根本不愿意去分。
而年轻一些的住户,接受新事物快,觉得垃圾分类是文明的体现,应该积极响应。
于是,在垃圾桶旁边,经常能看到有人在那里指导、劝说,甚至有时候会因为分错垃圾而发生一些小争执。
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不同的观念和习惯,真的就像是不同的文明在碰撞。
有时候,我自己也会陷入这种“冲突”之中。
比如说,我喜欢在周末睡个懒觉,可楼下的小孩一大早就在那里嬉戏打闹,让我没法好好休息。
【优质】文明的冲突读后感word版本 (7页)
![【优质】文明的冲突读后感word版本 (7页)](https://img.taocdn.com/s3/m/65b746de19e8b8f67c1cb962.png)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抛开旧有的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等因素,从不同国家所属文明差异的角度,以下是小编为你推荐文明的冲突读后感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篇一还记得当时上公选课《人文地理》,老师曾说过要看一本书写一个读后感之类的,我就选了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本来还在想文明及世界秩序与人文地理有啥关系,可就在前几天,我终于看完了它,才发现这本书之所以被称为著作的原因。
也曾上网查过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才发现原来亨利顿于1933年就在《外交》季刊夏季号上发飙了《文明的冲突》一文,该文号称是来自1947年乔治·凯南《苏联行动的根源》出笼以来,在外交理论界引起反响最强烈、争论最多的文章,立即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而广泛的反响:从华盛顿到北京,从东亚地区到阿拉伯国家,或介绍或评论,或褒扬或针砭,几乎无处不闻回应之声。
随后,他才又出版了《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并且在《外交》季刊上载文,进一步完善了它的文明冲突论,宣称“西方是独特的,不是普通的”,号召西方团结起来,固守已有的文化传统,尽责用以抗衡现代化的非西方,退则用以巩固美欧战略联盟。
或许是因为习惯了中国人的思维及教育习惯,在刚开始阅读时总觉得有很多地方不太清楚,有很多的专业语言都不明白,比如普式文明、遭遇与冲击、均势与搭车、段层线战争、无所适从……感觉就像是在读西方《资本论》一样。
但后来,都读了几遍也就慢慢明白了点,虽然还没完全懂,但最起码学会了很多。
而事实上,它确实是一本很好的书,首先其见解角度很新颖与系统条理也很清晰,这样,对于像我这样的人呢,读起来,就不会算那种艰涩难懂的书了。
其次,这也是一本推理性和说服力都很强的书,很能表现出亨廷顿教授那种睿智与咄咄逼人的气势。
另外还有就是,在我的认知当中,西方人的逻辑思维与咱国人还是有好多不同的,因为此书本身就是充满推理和论证力的,所以会不知不觉中对西方学者看待问题的角度和逻辑有一定的了解,例如,亨廷顿很习惯于用统计事实或图表来注意论证其观点,这样就显示出西方人偏重于理性思维与数理统计思维的能力,这与中国人的感性思维和混沌思维倾向区别了。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ddacc9c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20.png)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读完《文明的冲突》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思想的大冒险。
这本书所探讨的主题宏大而深刻,让我对世界的认知又多了几分复杂和多元。
亨廷顿在书中提出的观点,犹如一颗巨石投入了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
他认为未来世界的冲突将不再是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
这让我不禁开始思考,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真的是这样吗?回想起我曾经的一次旅行经历,或许能从一个小小的侧面来感受这种“文明的冲突”。
那是一次去东南亚的旅行,我满怀期待地踏上了那片充满异域风情的土地。
我落脚的第一个城市,有着繁华的市场和热闹的街道。
那里的人们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
走在街头,浓郁的香料味弥漫在空气中,街边的小摊贩们用我听不懂的语言大声吆喝着。
我好奇地张望着,试图融入这个全新的环境。
有一天,我在一个小餐馆里用餐。
餐馆的老板是一位热情好客的当地人,他的脸上总是挂着温暖的笑容。
然而,当我点餐的时候,却出现了一些小麻烦。
我习惯了按照自己的口味和习惯来点餐,而对于当地的特色菜肴和烹饪方式并不了解。
我试图向老板解释我想要的口味和食材搭配,老板则一脸困惑地看着我,努力理解我的需求。
在这个过程中,我能感觉到一种微妙的隔阂。
不是因为老板不友好,也不是因为我故意刁难,而是我们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于饮食的理解和期待有着很大的差异。
我所追求的那种标准化、精致化的餐饮体验,与当地那种注重原汁原味、传统做法的饮食文化产生了碰撞。
老板耐心地向我解释每一道菜的特点和做法,试图让我接受他们的美食传统。
而我,虽然心中有些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想法,但也在努力尝试理解和接受他的建议。
最终,我点了一份当地特色的咖喱菜肴。
当那道菜端上桌的时候,我发现它的外观和味道与我想象中的完全不同。
那浓郁的咖喱味,混合着各种奇特的香料,让我的味蕾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道菜的差异,更是两种文明在饮食文化上的体现。
我所代表的现代、快节奏的文明,追求效率和标准化;而当地的文明,则更注重传承和传统,坚守着他们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烹饪方式和口味。
文明的冲突观后感
![文明的冲突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534878d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08.png)
文明的冲突观后感首先呢,这片子让我认识到原来文明之间的事儿可太复杂了。
以前我就觉得大家不都是地球村的村民嘛,应该和和睦睦的。
可实际上啊,不同的文明就像一个个有着自己独特性格的小伙伴。
比如说西方文明,感觉就像是一个精力超级充沛、到处探索还带着点霸道的小子;而东方文明呢,就像是一个沉稳又充满智慧的长者,讲究个包容和内敛。
这些文明在价值观、宗教信仰、社会结构等方面都有着千差万别。
就像吃饭一样,有的文明觉得吃面包喝牛奶那才是正事儿,有的文明则离不开米饭和炒菜。
然后啊,影片里讲到这些文明的差异很容易引发冲突,这可把我惊到了。
我原本想着大家互相交流交流,分享下各自的好玩意儿不就好了嘛。
但是仔细想想,还真不是那么简单。
就像不同的球队球迷一样,各自都觉得自己支持的球队是最棒的,要是有了分歧,那吵起来可不含糊。
宗教信仰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每个宗教都有自己的教义和规矩,有时候一不小心,就可能因为对教义理解的不同或者传教之类的事儿闹得不愉快。
不过呢,这片子也不完全是让人悲观的。
它其实也在提醒我们,虽然文明有冲突,但也可以有对话啊。
这就好比两个性格不同的人,刚开始可能互相看不顺眼,但要是坐下来好好聊聊,说不定会发现对方身上还有很多闪光点呢。
我们可以通过文化交流、贸易往来这些方式,让各个文明之间多一些了解。
就像我们去旅游,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不就会对那个地方的文明有新的认识嘛。
而且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都在一条船上,要是文明之间老是打打闹闹的,那船可就不稳了。
看完这部片子,我就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像是文明交流的小使者。
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不同的文化习俗,就是在为减少文明冲突出一份力。
别小看咱自己的力量,积少成多嘛。
总之呢,这部片子让我对这个世界的多元文明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明白了在这个文明交织的大舞台上,和谐共处是多么重要的一出大戏啊!。
文明的冲突观后感
![文明的冲突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1635b56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3b.png)
文明的冲突观后感刚看的时候,我就想,这文明之间的事儿还真复杂得像一团乱麻。
作者说文明的冲突就像是一场大戏,各个文明就像戏里不同的帮派一样,都有着自己的特点、价值观和目标。
西方文明呢,感觉就像那个一直想当老大的家伙,有自己的一套规则,觉得全世界都得按它那套来玩。
可其他文明也不是吃素的呀,就像东方文明,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慢悠悠地发展着自己的一套哲学和生活方式,就像是一个深藏不露的武林高手,你西方文明想把我硬拉进你的体系,我还不乐意呢。
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一点是,不同文明在对待家庭、社会关系这些事儿上差别可大了。
比如说,有些文明特别强调集体,家族里的事儿就是天大的事儿,大家都互相照应着,就像一群小蚂蚁,为了整个蚁群努力。
而另一些文明就更看重个人的发展,讲究个人主义,自己的梦想自己追,就像草原上孤独的狼。
这两种模式碰撞起来的时候,那简直就像火星撞地球,互相看不顺眼。
再说说宗教在文明冲突里扮演的角色吧。
宗教就像是每个文明的灵魂支柱,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教义和信仰方式。
有时候为了宗教的事儿,不同文明之间就会产生矛盾。
就像两个小孩抢糖吃一样,都觉得自己信仰的宗教才是最正确的,别人的都是歪理。
这时候我就想,大家要是能坐下来好好聊聊,互相理解一下,不就得了嘛。
可这事儿哪有那么简单呀,毕竟宗教信仰对很多人来说那是深入骨髓的东西,不是说改就能改,说放下就能放下的。
不过呢,这书里说的也让我有点小担心。
如果大家老是盯着文明之间的冲突,天天想着“你和我不一样,你肯定想害我”,那这个世界可就太不美好了。
大家就不能和平共处,互相学习吗?就像我们去旅游,到了不同的地方,看到不同的文化,那多新鲜、多有趣呀。
每个文明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要是能把这些闪光点融合一下,那这个世界得多棒啊。
文明的冲突亨廷顿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亨廷顿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cfeeaa9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27.png)
《读〈文明的冲突亨廷顿〉有感》
小朋友们,我最近读了一本叫《文明的冲突亨廷顿》的书,感受可多啦!
书里说不同的文明有不同的特点。
我就想到了我们班,有的同学喜欢画画,有的同学喜欢唱歌,这就像不同的文明一样。
还说不同文明之间会有冲突。
我就想到有时候我和小伙伴会因为玩游戏的想法不一样吵架,这可能就是小小的冲突。
但是书里也说,我们要学会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明。
就像我们要尊重喜欢画画和喜欢唱歌的同学一样。
读完这本书,我知道了我们要多去了解别人,这样才能和大家友好相处。
《读〈文明的冲突亨廷顿〉有感》
小朋友们,我读了《文明的冲突亨廷顿》这本书,想跟你们分享一下我的想法。
书里讲了好多关于文明的事儿。
我觉得文明就像我们每个人的性格一样,都不一样。
比如说,有的地方的人喜欢吃辣,有的地方的人喜欢吃甜,这就是不同的习惯,也可以说是不同的文明。
有时候不同的文明会碰到一起,可能会有点小麻烦。
就像我和弟弟抢玩具,会闹得不开心。
不过书里告诉我们,要学会包容和理解。
就像我后来让着弟弟,我们又一起开心地玩了。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世界很大,有很多不同的文明,我们要友好地对待它们。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5b7c16b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b1.png)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从未如此深入地思考过文明之间的关系。
读完之后,感觉就像经历了一场思想的风暴,让我对世界的认知有了很大的改变。
亨廷顿在书中提出的观点,既新奇又让人深思。
他说,未来世界的冲突不再是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文明之间的冲突。
这让我开始回想自己所经历和观察到的种种现象。
就拿我生活的小区来说吧。
我们小区算是个小小的“世界缩影”,里面住着来自不同地方、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小区里有个小广场,每天傍晚时分,就会热闹起来。
跳广场舞的大妈们分成了几拨,一拨是本地的阿姨们,她们跳的舞节奏感强,动作整齐有力;另一拨是从外地搬来的新住户,她们的舞蹈风格则更加柔美和舒缓。
一开始,这两拨人还相安无事,但时间久了,矛盾就渐渐出现了。
本地阿姨们觉得外地阿姨们的音乐太轻柔,没有活力;外地阿姨们则觉得本地阿姨们的音乐太吵闹,影响心情。
这看似小小的分歧,其实背后就隐藏着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
还有小区里的养狗问题。
有些住户喜欢养大狗,觉得威风;而有些住户则喜欢养小狗,觉得可爱好打理。
有一次,一只大狗在小区里乱跑,吓到了一个小朋友。
孩子的家长非常生气,和大狗的主人吵了起来。
大狗的主人觉得自己的狗很温顺,不会伤人;而孩子家长则认为大狗本身就具有威胁性,主人应该看管好。
这场争吵表面上是关于狗的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人们对于生活方式和安全观念的不同理解。
再说说小区门口的小吃摊。
有一家卖本地特色小吃的摊位,生意一直不错。
后来,来了一家卖外地美食的摊位,也吸引了不少顾客。
可这两家摊主之间却产生了竞争和摩擦。
本地小吃摊主觉得外地美食抢了自己的生意,对外地摊主的态度不太友好;外地摊主则认为大家各凭本事,没必要针锋相对。
这不仅仅是生意上的竞争,更是不同地域饮食文化在一个小空间里的碰撞。
这些发生在身边的小事,让我深刻地感受到,即使在一个小小的社区里,文明之间的差异和冲突都无处不在。
而放大到整个世界,不同的文明拥有不同的价值观、宗教信仰、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冲突似乎在所难免。
文明的冲突 观后感
![文明的冲突 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cf9c89e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37.png)
文明的冲突观后感篇一文明的冲突观后感最近看了《文明的冲突》这本书,哎呀,真是让我感触良多!你说这世界上咋就有这么多不同的文明呢?就好像一个大班级里,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习惯。
有的文明豪放奔放,有的文明细腻温婉,有的文明激进热烈,有的文明保守稳重。
这碰撞在一起,能不产生火花吗?也许有人会说,文明之间就不能和谐共处吗?可我觉得吧,这还真不容易。
就像两个脾气完全不同的人住在一起,总会有摩擦的时候。
比如说饮食习惯,有的文明喜欢大块吃肉,有的文明喜欢精致的素食,这能不产生分歧?不过呢,反过来想想,这种冲突也许也不是啥坏事。
说不定正是因为有了冲突,才让各个文明不断地反思自己,改进自己。
就像我们学习一样,遇到难题才能让我们更努力地去寻找答案,变得更聪明。
我又在想,要是没有这些冲突,世界会不会变得很无聊?就像一部电影,如果从头到尾都平平淡淡,没有一点波澜,那还有谁愿意看呢?可再仔细琢磨琢磨,这冲突要是太激烈了,那可不得了!战争、冲突,带来的只有伤痛和破坏。
这到底该咋办呢?我也说不清楚,可能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找到那个平衡点吧。
总之,看完这本书,我这脑袋里是乱糟糟的,一会儿觉得冲突有好处,一会儿又觉得太可怕了。
这文明的冲突啊,真是让人又爱又恨!篇二文明的冲突观后感《文明的冲突》?这书名一听就够劲儿!看完之后,我整个人都不好了,真的!咱先说说这书中提到的各种文明,那真是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
我就纳闷了,大家都是人类,咋就发展出这么多不一样的玩意儿呢?你看啊,有些文明觉得自己牛得不行,谁都瞧不上;有些文明又低调得很,闷声不响地发展。
这能不产生矛盾?就好像一群人抢一块蛋糕,谁都想多吃一口,能不打起来?也许有人会反问:“难道就不能和平分享吗?”哼,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人性这东西,复杂着呢!谁不想自己过得更好,自己的文明更强大?不过呢,我又在想,这种冲突是不是也推动了人类的进步?就好比竞争能让人更有动力一样。
也许没有这种冲突,大家都安于现状,那社会还能发展吗?但是,这种进步的代价也太大了吧!战争、杀戮、流离失所,这值得吗?我觉得可能不值得。
心得体会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心得体会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ba4d917cf84b9d529ea7a1d.png)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1《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这本xx年出版的书,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彩。
本书从文明的融合,分化和冲突入手,重点分析了冷战之后的全球政治格局的演变和趋势。
而xx年至今20多年的一系列重大地缘政治事件,基本应验了书中的理论和预测。
看了这本书之后,读者可以对冷战至今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南联盟战争、911事件、阿拉伯之春运动、乌克兰分裂、欧洲的移民危机和保守化,以及中国与美国、日本、俄罗斯、印度和伊斯兰国家等的关系和演变,有了一个独特视角和分析工具。
读过这本书,读者可以从较高的角度来看待不同宗教、语言、民族等之间的问题。
比较实用的地方,这本书对小朋友的教育方向,也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小朋友是读本地学校还是国际学校?中文和中华传统文化要掌握到什么程度?英语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第二外语要不要选和选哪一门?(我读后的结论是学好中文英文两门足矣)以后留学路径应该如何规划?等等。
看过这本书,对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国际经济格局发展,也能多一些分析和理解,对做投资有帮助。
书的数据详实,逻辑清晰,语言简练,公平客观,说服力和可读性很强。
一个不算缺点的缺点,是作者作为西方人,立场还是主要从保护西方文明的角度出发,案例和史料也多是写西方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及东正教文明之间的冲突,对中国涉及的内容不多。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2塞缪尔·亨廷顿,著名的国际政治学者,曾任美国哈佛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所所长、美国政治学会会长、《外交政策》杂志发起人与主编。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57cf423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96.png)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文明的冲突>读后感》读完《文明的冲突》这本书,我的内心可谓是波澜起伏。
这本书所探讨的主题,让我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有了新的冲击。
亨廷顿在书中提出的观点,既深刻又引人深思。
他说,在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和文明。
这可不是一句轻飘飘的话,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身边的种种现象。
就拿我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来说吧。
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国际文化交流活动。
活动现场热闹非凡,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汇聚一堂。
一开始,大家都带着好奇和友善的笑容,互相交流着。
我碰到了一个来自美国的小伙子,叫杰克。
一开始,我们聊得挺开心,分享着彼此的旅行经历和爱好。
但聊着聊着,当话题转到家庭观念上时,气氛开始变得有点微妙。
杰克认为,成年后就应该独立出去,追求自己的生活,和父母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是个人自由和成长的体现。
而我呢,一直觉得在咱们中国的文化里,家庭的紧密联系是至关重要的。
孝顺父母、和家人相互扶持,那是天经地义的事儿。
我就跟杰克解释说,在中国,逢年过节一家人团聚那是特别重要的时刻。
长辈们的经验和智慧对晚辈来说是宝贵的财富,家里人遇到困难,大家都会齐心协力一起解决。
杰克听了,皱了皱眉头,不太理解地说:“那这样不会限制个人的发展吗?”我一听,心里也有点着急,试图更详细地说明我们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我跟他讲,在中国,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那种温馨的场面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
长辈给晚辈夹菜,那是满满的关爱;晚辈给长辈敬酒,那是深深的敬意。
而且,遇到大事,一家人共同商量,那种团结的力量是无穷的。
杰克还是摇着头,说:“我还是觉得应该以个人为中心,追求自己的梦想。
”这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这不仅仅是我们两个人观点的不同,而是背后所代表的两种不同文明的差异在碰撞。
美国文化强调个人主义,追求自由和独立;而中国文化注重家庭的整体性,强调亲情和互助。
这两种观念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是因为我们成长在不同的文明环境中,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
文明的冲突 观后感
![文明的冲突 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a2e9e30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da.png)
文明的冲突观后感《文明的冲突观后感》在观看《文明的冲突》之后,我内心有诸多复杂的感受。
特别印象深刻的是影片中对不同文明下人们生活方式巨大差异的呈现。
看到那些处于不同文明体系中的社区,他们的建筑风格截然不同。
比如有些古老文明里,建筑庄重而神秘,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看到这里我感觉仿佛自己直接置身于那个陌生又迷人的世界中。
在建筑内部,人们的生活习俗更是千差万别,从日常的服饰、饮食到社交礼仪等各种细节,一个个场景逐一展开,像一幅磅礴的画卷。
当时我就想到,原来世界是如此的多元。
影片中描述文明之间产生冲突时的场景也十分震撼。
不同的信仰、价值观相互碰撞。
当几个不同文明的代表就一个资源分配的问题展开争论时,他们各执一词。
一方认为应该按照传统的先来后到,另一方言辞激烈地表示应该谁有能力谁占有。
那种互不理解和剑拔弩张的氛围,让我深切感受到文明上的差异能够成为群体间矛盾的根源。
当时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不禁去思考,难道因为文明不同就要不断产生对立吗?还有在教育方面的对比场景,一种文明重视实践的传授,鼓励孩子早早参与到社会生产或者部落活动里;而另一种文明则更侧重于在学校中理论知识的教育,孩子坐在教室里听讲看书。
这让我又想到我们现代全球化浪潮下,这种差异并没有随着交流的增加而快速消失。
看完后我明白了文明的冲突确实是一个复杂且难以彻底消弭的现象。
不过它也并不意味着不同文明就要走向无尽的敌对。
影片虽然突出展现冲突,但也有一些小细节显示出文明间的相互借鉴。
我就联想到自己身边,在自己的城市里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元素。
比如饮食业中的外国餐厅,它们的存在融合得还不错,并没有四处引发冲突。
这似乎说明,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不同文明是能够和谐共处部分内容乃至互相吸收好的方面的。
这也许就是解决文明冲突的一个关键所在,那就是尊重与以宽容之心去交流。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通用8篇)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通用8篇)](https://img.taocdn.com/s3/m/053a5827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c4.png)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通用8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篇1读完亨廷顿的这本《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很明显的一种感觉就是,这是由一个西方学者站在西方国家政治立场上分析所谓“非西方文化”国家对他们的体系所构成的威胁的一次精彩演说。
并且仅仅是演说。
他的一些观点的形成是在意识形态差异所造成的心理上的偏见下产生的,而不是站在各个文化的角度分析不同国家、经济体系合作或者冲突的原因。
在全书一开篇,作者就说“在这个新的世界里,最普遍的、重要的和危险的冲突不是社会阶级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或其他以经济来划分的集团之间的冲突,而是属于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
”分别列举了非洲的部族冲突,塞尔维亚及附近的民族争端,两德、两朝及台海等问题,意在说明的就是“在冷战后的世界,文化既是分裂的力量,又是统一的力量。
”我认为这是一种欠成熟的观点。
首先,作者把在南斯拉夫战争中俄罗斯向塞尔维亚人提供外交支持与沙特阿拉伯、土耳其、伊朗和利比亚向波斯尼亚人提供资金和武器等做法看作是“由于文化亲缘关系”而造成的,但他却没有看到其中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
如果就按作者所说,那么二战前一直排斥犹太人的欧洲国家为什么又要在中东战争中与美国一道支持以色列复国呢?难道西方国家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对立仅仅是因为不同的宗教、文化的差异造成的么?如果放在几百年前,这个理由也许还成立,但在当今的世界格局下,造成他们两种文化体系冲突的最直接原因只有一个——能源。
几百年前,凶残的“十字军”打着驱除异教徒的“圣战”旗帜东征耶路撒冷,实际上很大一部分目的是为了掠夺东方的财富;几百年后的今天,北约帮助以色列复国的间接目的是为了在阿拉伯世界建造一个据点,直接目的还是为了沙漠中的石油。
(完整)文明的冲突读后感(精)
![(完整)文明的冲突读后感(精)](https://img.taocdn.com/s3/m/5a3b46b533687e21ae45a962.png)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提出于 20世纪 90年代,其核心思想是,冷战结束后 , 国际舞台上的冲突焦点将不再以意识形态。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强调:在国际政治新的局势里,社会各个阶级之间的矛盾不是最普遍的,也不是经济之间,而是不同文化的群体之间的冲突为最普遍的现象。
一、对“文明”的理解在阅读这本著作的过程中,我先试图理解了文明的定义。
第一,宏观上,文明是野蛮、原始、混沌的对立面,是随着人类的发展,社会程度逐渐提升,并形成的一种积聚的认可与阶段;第二,微观上,文明是一个地区、国度、民族、具有相同信仰的群体,由这些构成并发展为其地区国家的文化、精神财富、物质财富,在历史不同时期形成的不同文明,如“古希腊文明" 、“两河流域文明"既表现出了文明的特定性,也表现出了文明的延续性,甚至是可以跨区域。
亨廷顿在其著作中,也时常用文化交替使用, 并且没有在文明与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深入探讨。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对文明的定义为:文明是一个文化实体,是村庄、地区、种族群体、民族、宗教团体,在文化异质性上不同层次中, 这些文化实体之间有着不同的文化。
比如, 位于意大利南部村庄与位于意大利北部的村庄, 它们之间的文化不同,但是却共同信仰着意大利文化,这使得其与德国文化相区别。
同样的道理, 欧洲也共享着同样的文化使其与阿拉伯、中国相区分.而这些共同认同的文化内容包括语言、历史、宗教、风俗、人们的自我认同。
文明可能包括多民族组成的国家,比如中国;也包括民族构成少的国家,比如安圭拉、伯利兹、多米尼克、巴巴多斯、圭亚那等一系列讲英语的加勒比国家。
文明也可能包括好几个国家,比如西方、拉丁美洲、阿拉伯这三个文明; 文明也可以只有一个国家构成,比如日本文明。
而文明之间是有着明显的融合与重叠,也可能包括亚文明. 这些文明充满活力, 但是也有着繁荣与衰退,有着分裂与融合.二、“文明冲突论”的主要内容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 是站在美国国家利益角度以及国家战略角度提出各个文明之间的冲突将主宰未来世界局势的发展.不仅仅指国际上,包括国内,由于移民、国家政策等多方面因素,使得美国文化多样化,并且宗派增多,在亨廷顿看来, 都严重威胁着美国一直以来最本质的国家价值文明观:即建国初期所提出的民主,平等,自由.一是移民的范围和来源的变化;二是多元文化影响的加强。
《文明的冲突》读书心得
![《文明的冲突》读书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b8287343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31.png)
《文明的冲突》读书心得在阅读了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这本书后,我的内心深受触动,思绪也随之变得复杂而深沉。
这本书所探讨的主题——文明之间的冲突,不仅在学术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对于我们理解当今世界的格局和未来的走向,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
亨廷顿在书中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在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冲突的主要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或者经济利益,而是文化和文明的差异。
他认为,世界上存在着多种不同的文明,如西方文明、中华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等,这些文明之间的差异和碰撞将会是未来国际冲突的主要导火索。
这个观点在一开始让我感到有些惊讶和不解。
在过去的认知中,我们往往更倾向于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去寻找冲突的根源。
然而,随着对书中内容的深入思考,我逐渐开始理解亨廷顿观点的合理性。
文化和文明是一个民族或者群体的精神内核,它们塑造了人们的价值观、信仰、行为方式和社会制度。
当不同文明之间的这些核心要素相互碰撞时,产生的冲突往往是深层次的、持久的,并且难以调和。
以西方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为例,两者在宗教信仰、社会制度、家庭观念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西方文明强调个人主义、民主制度和自由市场经济;而伊斯兰文明则更注重集体主义、宗教律法和传统的社会秩序。
这些差异在一些国际事务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比如在中东地区的政治动荡和军事冲突中,文明之间的碰撞和冲突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古老而独特的文明之一,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和碰撞中也有着自己的特点和经历。
在历史上,中华文明曾经与周边的游牧文明发生过多次冲突和融合,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文明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同时也保持了自己的独特性和延续性。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中华文明正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姿态与世界其他文明进行交流和合作,但同时也面临着文化冲击和价值观念碰撞的挑战。
亨廷顿的理论也并非没有争议。
有人认为他过分强调了文明之间的冲突,而忽视了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和相互学习的可能性。
《文明的冲突》读书心得(精选五篇)
![《文明的冲突》读书心得(精选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b4b2f22c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ef.png)
《文明的冲突》读书心得(精选五篇)第一篇:《文明的冲突》读书心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书心得[美]塞缪尔·亨廷顿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亨廷顿在第一部分“一个多文明的世界”指出世界在冷战结束后成了一个多文明的世界,由、西方文明、中华文明、印度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可能的非洲文明组成,全球政治也形成多极状态;第二部分“变动中的各文明力量对比”中,亨廷顿指出,文明之间的均势正在改变,西方的影响在逐渐下降,而非西方,尤其指出了亚洲和伊斯兰的权力和文化正在复兴,自我肯定的能力在不断提高;第三部分“正在形成的文明秩序”,亨廷顿指出世界正在以不同文明的界线来划分势力,并且在各文明中处在核心国家或力量;第四部分“文明的冲突”是本书的核心内容,西方推广普世主义越来越引起非西方国家的反抗,尤其是与伊斯兰和亚洲之间,可能会造成不同文明之间的断层线战争;在第五部分“文明的未来”中,亨廷顿提出美国不能脱离西方,西方依赖美国,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应对非西方的挑战,在多元文明中维护自己的文化。
一、亨廷顿关于普世文明是否存在的阐释全书中亨廷顿不断再强调冷张后的世界史一个多极、多文明的世界,西方的普世主义是行不通的,不管是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使非西方国家“西方化”几乎是不可能的。
随着非西方国家独立和经济的发展,他们越来越重视自己文化的独特性,意识到保持政治上的独立和国际上的话语权与自己所属的文明的力量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即使由于通讯、交通技术不断进步而使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但各自的文化差异却越来越明显和凸显出来,因此,普世文明作为较高层次的文明不会出现。
亨廷顿从普世文明的含义、来源及非西方国家对西方的回应三个方面对普世文明是否存在作了具体阐述。
亨廷顿从奈保尔关于“普世文明”的含义中指出,它暗示“人类在文化圣桑正在趋同,全世界各民族正日益接受共同的价值、信仰、方向、实践和体制”,亨廷顿分析了这一含义可能报刊的四个方面的含义并对其作了相应地批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地缘政治及当下中国的几点思考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的重建》读后感
“现代全球的政治,应当基于全世界不同宗教与文明间的深刻冲突来理解。
”美国当代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国际政治理论家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 )的一席话,导出了西方政治理念的一种新变革,将政治的分歧归结为文明的冲突,并以此来审视整个变革时代的地缘政治、全球政治,新颖而深刻。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任何个人和国家都难以孤立存在,而《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的重建》可以为我们提供以西方思维看世界的一种视角,同时,也能重新去考察我们自己的文明进程,去服务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建设。
缪尔·亨廷顿在此书中,最值得称道,也是引起人们巨大反响的,正是太对于文明的态度,有人推崇,有人贬斥,可谓毁誉参半,但是,能够引起全世界的一种关注,这本身就是一种思维的突破,特别是在9·11事件爆发之后,由伊斯兰文明好西方文明的讨论一时间更是甚嚣尘上。
而时至今日,在某种程度上讲,部分恐怖主义势力打折民族的旗号,去行恐怖之恶,其出发点也是维护不同的文明,就如同前不久发生的3·1昆明火车站砍人事件,就暴露了其民族分裂的嘴脸,而其实质在某种意义上讲则是一种扭曲的文明的冲突,我们必须正视,而不仅仅是以武力去解决,更要看到事件背后的原因,从而加以正确疏导。
缪尔·亨廷顿对于文明的论述全面而深刻,系统地提出了他的“文明冲突论”。
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
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其主要观点可以大致归纳如下:
其一,未来世界的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进行,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文明间的(在地缘上的)断裂带将成为未来的战线;国际政治的核心部分将是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及非西方文明之间的相互作用。
冷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是同文明内部的力量配置和文明冲突的性质分不开的。
同一文明类型中是否有核心国家或主导国家非常重要;在不同文明之间,核心国家间的关系将影响冷战后国际政治秩序的形成和未来走向。
其二,文明冲突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世界秩序才是避免世界战争的最可靠的保证。
因此,在不同文明之间,跨越界限非常重要,在不同的文明间,尊重和承认相互的界限同样非常重要。
其三,全球政治格局正在以文化和文明为界限重新形成,并呈现出多种复杂趋势: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多极的和多文明的全球政治;不同文明间的相对力量及其领导或核心国家正在发生重大转变,文明间力量的对比会受到重大影响;一般来说,具有不同文化的国家间最可能的是相互疏远和冷淡,也可能是高度敌对的关系,而文明之间更可能是竞争性共处。
即冷战和冷和平;种族冲突会普遍存在,在文化和文明将人们分开的同时,文化的相似之处将人们带到了一起,并促进了相互间的信任和合作,这有助于削弱或消除隔阂。
其四,文化,西方文化,是独特的而非普遍适用的;文化之间或文明之间的冲突,主要是目前世界七种文明的冲突,而伊斯兰文明和儒家文明可能共同对西方文明进行威胁或提出挑战,等等。
很显然,缪尔·亨廷顿关于文明冲突的言论中,尽管没有太多地直接谈论未来中国在文明冲突中将会如何,但涉及中国的论述应该说不算少,因为儒家文明是其文明冲突论中的最为重要的文明类型之一。
尤其是,亨氏以下观点更是许多国人而不仅仅是国际问题专家感到惊异和不能接受:文明间的关系是竞争性共处,即冷战和冷和平;文明的冲突具有或可能具
有两种暴力形式,最可能的一种是来自不同文明的地区集团之间的战争,最危险的是不同文明中的主要国家之间发生的核心国家战争;未来不稳定的主要根源和战争的可能性来自伊斯兰的复兴和东亚社会尤其是中国的兴起;西方和这些挑战性文明之间的关系可能是极其困难的,其中美中关系可能是最危险的关系,等等。
亨氏的这些观点,可以说为我国政界高层和学界人士广为熟知,具有极高的"知名度"。
然而我们在惊叹于亨廷顿先生的逻辑分析能力的同时,也不禁感叹他的想象力,这样的“危言耸听”也好,如中国威胁论、美国中心论,美式普世文明追求及所谓的“人权高于主权”论似乎有着某种相似性,我们既要看到既论述的合理性,特别是在政治文明领域超越经济、能源等传统视角的独特分析,更要看到曾任美国国家安全计划顾问的亨廷顿,其国家利益的出发点,这显然是难以忽略的。
任何一种观点、学说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利益要求和价值选择上,因此,亨氏的观点、学说正是基于对利益与价值作出双重权衡和选择后,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和价值而提出。
他的理论可能给世界上各国及未来国际社会带来何种"利益"、"价值"和"秩序"。
因此,未来国际中的真实的"利益安排"、"价值标准"和"秩序结构",也就由亨廷顿的"明确提醒",特别是由于他从文化大视野这一角度对国际政治学和国际政治本身作出了这一耸人听闻的"提醒"之后,更应当注意其观点的实质,表达自己的科学的构想,促进国际政治和国际政治学向着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
再者,亨氏的主要观点和他的文献所详尽地表明的他在"文明冲突"方面的全部观点,都能从历史、现实和理论中找到"支持"或反对的理由,而笔者更关注的是,亨氏作为著名学者,对我们作了无论正面还是反面的哪些提醒或警示。
但是他也给我带来一些启示:在冷战中形成的国际政治诸要素还会在后冷战时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国际政治学和国际政治的前沿关注着什么;美国的战略思想动态和实际战略选择将会走向何方;文明这一"软要素"的国际政治地位和价值到底如何;正在奋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拼搏的中国,别人怎样认识我们,我们在怎样、应怎样认识别人(国)和世界;中国的国际政治理想和抱负(应)是什么,能实现吗?
就今日之中国而言,如何去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如何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实现和平崛起,如何处理好地缘政治,特别是在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日益敏感化的今天,协调好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更显得尤其重要。
以越南和菲律宾为例,虽然我们属于同一个亚洲,但在文化上,越南受作大中华文明的影响较大,而我们则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一文化优势,而在与不同文明的沟通之,更是要学会尊重与平等。
法国艺术理论家丹纳在其名著《艺术哲学》里提到文学艺术与“种族、环境、时代”的密切联系,种族因素是内部根源,环境是外部压力,时代则是后天的推动力量,三者相互作用,影响和制约着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精神文化的发展及其走向。
而此处不妨借鉴过来去阐释文明的冲突,地缘政治除了文明的冲突之外,自然还有环境、时代等多角度的影响,而能够在更加宏大的背景下分析文明、审视文明,这同样是读这本书以后所要做的,是为一点小小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