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必修三模块期末复习自测(一)
高二地理必修三期末测试卷及答案
三一文库()/高二〔高二地理必修三期末测试卷及答案[1]〕第一卷选择题 (共60分)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要求的。
1.有关区域及其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各区域间没有明显的区别B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是一个区域,认识了这里的人们,也就知道了该区域的特点C区域内部没有明显差异,因此,很难形成区域特点D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划分出来的2.下列关于各区域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A三江平原和长江三角洲——水分 B黄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热量C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水分 D华北平原和松嫩平原——热量3.长江中下游平原在开发早期,农业经济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平原的主要原因是A雨热同期的气候 B黏重的土质 C单一的农作物品种 D平坦的地势4.下列关于松嫩平原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地势平坦开阔,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实施,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B.生长季节短,适宜玉米、棉花、冬小麦、油菜的种植C.水稻土分布广泛,因此主要发展水田耕作业,大面积种植水稻D.受长白山阻挡,降水由西向东减少,东部降水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5.有关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两区域相比,叙述错误的是A.前者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后者为温带季风气候B.两地都为高产土壤,土地条件相同C.前者矿产资源贫乏,后者矿产资源丰富D.前者以水田为主,后者则以旱作为主6.有关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B.主要的作物有水稻、油菜、棉花C.位于沿海航线的中枢,又是长江入海的门户,商业贸易发达D.依据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7.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不变的B.会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变化而改变C.“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是对长江中下游平原成长阶段的描述D.现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创仍是全国的“粮仓”8.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共性的叙述,正确的是①都位于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③都位于第三阶梯④雨热同期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房屋的建设,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高二地理必修3复习题人教版及答案(共23页)
高二地理必修3复习题人教版及答案[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篇一:人教版地理必修3期中考试_附答案地理必修三第一至三单元测试题第Ⅰ卷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分,共60分)1.下列关于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A.区域与区域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互不联系B.区域之间具有一定的界线,且界线一定是明确的C.一个区域的发展能促进其内部经济的发展,但并不影响周边地区D.一个区域往往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这是与其他区域的差异所在不同区域形成的因素不同,区域特征相差也很大.回答2—4题2.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相比,气候的差异是()A.松嫩平原生长期较长C.长江三角洲大陆性较强 B.降水较少D.高温多雨3.符合长江三角洲土地条件特点的是()A.广泛分布在此地区的水稻土是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C.人均耕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B.人口稠密,耕地较为集中D.耕地中旱地所占比重大4.我国北方有些民居没有后窗,这反映出当地()A.光照较强B.风沙大C.冬季寒冷D.雨水多GIS 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回答5—7题:5、城市交通图层与城市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可以()A.为商业网点选址 B.分析建筑设计的合理性C.计算城市水域面积 D.估算工农业生产总值6、对1985年与20xx年城市土地利用图层进行分析,能够( )A.计算交通流量的变化 B.预测洪涝灾害的发生C.了解城市地域结构变化 D.预测城市降水变化趋势7、国家气象局每天为电视新闻提供的卫星云图主要使用了()①遥感技术②地理信息系统③全球定位技术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①②③8.要对我国的“三北”地区荒漠化土地发展进行宏观的监控,宜选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地理信息系统B.全球定位系统C.卫星遥感定期拍摄D.人工科考9、热带雨林是:()①地球上最强大的生态系统,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②“地球之肺”③“地球之肾”④最古老的生物群落⑤仅属于当地国家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⑤10、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区别于其他生态系统的优势表现在:()①光合作用强烈②生物循环旺盛③雨林群落的生产力高④养分集中在地上的植物体内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③④11、雨林中土壤贫瘠的原因是:()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缺少养分积累和补充②气候高温多雨,地表径流和淋溶作用带走养分③雨林植被的吸收作用强烈④岩石风化所释放的养分不足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2、关于山西省煤炭资源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煤种齐全,以褐煤为主 B.分布范围广,全省有一半土地下面有煤田分布C.煤层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 D.大同煤田是优质主焦煤基地 13、山西省改输煤为输电,给山西省带来的好处是()A.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第三产业C.减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B.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D.减少水资源需求,缓和用水矛盾14、山西省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是()A.露天开采B.矿区道路的铺设C.井矿巷道 D.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15、关于田纳西河流域的早期开发的叙述,正确的是()A.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历史较早,16世纪下半叶就有较为发达的农业 B.田纳西河流域的早期开发,18世纪下半叶流域内土地退化、植被破坏严重 C.田纳西河流域是美国的老混合农业区,长期高强度种植棉花造成生态退化 D.田纳西河流域内为了扩大耕地面积不断砍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16、湿地遭到破坏后,对当地气候的影响是:()A.气温变高,湿度变小B.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变大,气候变干C.气温变低,湿度变小D.气温年较差变大,日较差变小、气候变干17、田纳西河流域自19世纪后期环境恶化的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由于人口激增,对资源的大规模掠夺式开发B.长期高强度种植玉米,造成土地退化 C.为了获取炼钢用的木炭,大片伐林,造成水土流失 D.炼钢企业大量排放二氧化硫,形成酸雨 18、关于流域开发的叙述,正确的是()A.流域的开发应以流域内自然资源的利用为核心 B.流域的开发应以流域内人民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C.流域的开发应以流域内工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为核心D.流域的开发应以河流的利用与治理为核心19、绿洲的稳定程度取决于()A.自然和人为的水源保证程度C.自然环境土壤的肥沃程度B.人类植树造林程度D.气候的变化程度20、实现绿洲的可持续发展应以什么为单元统一规划()A.流域为单元 B.部门为单元 C.行政区域为单元 D.自然村为单元21、在大城市提倡营建“绿色屋顶”、“绿色阳台”其改善环境的主要作用是()A.减少城市的噪音和光污染C.减轻光化学烟雾的污染 B.减轻热岛效应和美化环境D.降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的数量22、我国很多城市在绿化中使用杀虫剂而污染了地下水,下列方式中受此污染最严重的是()A.落叶阔叶树林B.常绿针叶树林C.“绿色屋顶”、“绿色阳台”D.人工草地23、下列四组能源中既属于非可再生能源又属于常规能源的是()A.核能和水能B.太阳能和风能C.煤和石油D.潮汐能和波浪能24、下列能源资源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的是()A.温泉B.潮汐能C. 核能D. 煤炭25、下列既属于能源又属于资源的是()A.电B. 焦炭C.石英D. 油页岩26、下述鲁尔区和山西省的共性条件叙述不正确的是()A.煤碳资源丰富B. 水陆交通便利C.市场广阔D.开采条件好27、山西省比鲁尔区欠缺的主要社会条件是()A.广阔的市场B.政府的支持C.便捷的交通D.劳动力素质28、尽快使山西省由能源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下列整治措施错误的是()A.增加原煤的产量,提高经济效益B.引进新兴产业,协调三大产业的发展C.增加农业的投入,提高第一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例D.增设道路网,改善交通条件29、大型水电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可能有( )A.明显减少河流的年径流量C.降低库区地下水位B.显著增加河流泥沙的下泄量D.改变径流量的季节分配30、我国南水北调工程规模宏大,社会、经济、环境效益显著,其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A.洪水区B.水源区C.需水区、水源区D.流经区对于人类来说,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
高二地理必修三期末测试卷及答案.doc
高二地理必修三期末测试卷及答案20.为监测并分析城市化过程发展变化趋势,应采用的现代化技术是①“北斗”系统②遥感技术③地理信息系统④雷达系统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21.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形成原因是①距海洋远②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③高大山地尤其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作用④纬度位置偏高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22.关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是其主要原因B.过度放牧、开垦、樵采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C.实施跨流域调水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途径D.建国以后,该地区的荒漠化得到了有效的控制23.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荒漠化日趋严重,其关键是缺水,为了解决水资源问题,行之有效的是A.启动“南水北调”西线方案,再从黄河引水到甘肃和新疆B.利用科技手段,增加山岳冰川融水量,使塔里木河水量增加C.限制畜牧业发展,使草场得到生息和恢复D.发展节水灌溉、绿洲农业,采取休耕制,退耕还草、退耕还林保护生态资源24.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东向西的植被呈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A.水分差异造成的B.热量差异造成的C.地形差异造成的D.人类耕作方式不同造成的25.下列有关绿洲形成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A.绿洲水源只有坎儿井和水窖两种形式B.绿洲多分布在山前洪积冲积扇和冲积平原上C.绿洲的土壤积水、保肥能力较差D.绿洲地区有丰富的降水,完全能满足农作物生长需要26.西部大开发首先要A.发展高新产业,加快城市化进程B.人口外迁,减轻环境压力C.治水改土,改造低产田D.抓好基础和生态环境建设绿洲的发生、发展和演变,完全与水源有关。
有水是绿洲,无水变沙漠。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27.下列能充分有效利用土地,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做法是A.开垦草原,尽可能扩大耕地,多种粮食B.在草原地区退耕还牧且适量放牧C.樵采天然植被,解决燃料不足问题D.在内流河中,上游截流引水,修建水库,扩大流域的灌溉下图左半部分是某地贫困和生态环境恶化循环示意图,右半部分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示意图。
(word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期末考试试题(含),文档
洛高中地理必修三期末考试一试题〔含答案〕说明:本试卷分第一卷 ( 选择题 ) 和第二卷 ( 非选择题 ) 两局部。
总分值 100 分,考试时间为 100 分钟。
第 I 卷( 选择题,共 40 分)一、单项选择题 ( 本大题共 40 小题,每题 1 分,共计 40 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为哪一项吻合题目要求的。
)读图 1,答复 1- 2 题。
1.以下关于图中地区内自然地理特色,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有储量丰富的煤炭、石油等能源矿产B、主要灾害性与亚洲高压的控制相关C、是低山丘陵广泛分布的地区D、土质松懈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2.造成该地区与青藏高原的农业种类有明显差其他主要因素是()A 、城市因素B、市场因素C、人口因素图 1D、自然因素3.以下相关地区睁开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人均公民收入指标可全面胸襟一个地区的整体睁开水平B、地区空间结构的演化表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整体睁开趋势C、在工业化阶段,地区社会经济表现出明显的平衡增加态势D、在高效益综合睁开阶段,整个地区处在不平衡的加速睁开状态读图 2 所供应的相关信息以及你对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认识, 答复 4—5 题。
4. 请判断顺着箭头所指的方向, 以下过渡合理的是〔〕A.平原 ------高原 ------高大山脉B.草原 ------荒漠草原------荒漠C.干旱 ------半干旱 ------湿润D.一年两熟 ---- 两年三熟 ----一年一熟5. 以致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自然景观东西方向差其他主导因素是〔〕A.水分条件由东往西逐渐变干B.水分条件东由向西逐渐变湿图2C.热量条件由东向西逐渐递减D.热量条件由东向西逐渐递加6、以下关于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东部地带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比中、西部地带兴隆B、城市睁开滞后严重限制了中、西部经济地带的社会经济睁开C、东部地带是我国基础设施最好、城市化水平和技术最高的地带D、“西部大开发〞使东部经济地带失去了对外开放程度高、吸纳外资强的优势7、以下关于我国三个经济地带产业结构差其他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中、西部地带的第一产业比重要,说明其生产力水平高B、西部地带的产业结构相对较优,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很平衡C、东部地带的产业结构相对较优,二、三产业比重较大D、西部地带工业化进度相对滞后,其工业结构以轻型或轻重混杂型产业为主8. 限制西部经济睁开最重要的经济原因是()A. 资本、技术、人才困穷B.农业基础单薄C. 水土流失严重D.自然资源缺乏9、以下相关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南方和北方地区以秦岭-淮河一线作为分界线B、南方和北方地区自然条件差异大,社会经济方面睁开差异很小C、北方地区的限制性因素主若是水资源缺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等D、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南方地区人地关系日趋紧张近来几年来,地处我国西部地带的云南省正在启动“绿色经济〞工程,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变。
高二期末地理必修三复习卷一参考答案
高二期末地理必修三复习卷一参考答案76.(1)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径流量大;地处地势第二、三阶梯交界处,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2)缓解珠三角能源紧缺状况;改善珠江三角洲地区能源消费结构,改善环境质量;有利于提高珠江三角洲的防洪、防旱能力;入海泥沙减少,珠江三角洲出现淤积减慢或遭受海水侵蚀后退; (3)水力发电;发展旅游业;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展木材加工,发展制药业;发展水产养殖;77.(1)①降水较多,气候湿润②纬度较高,蒸发量小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④冻土发育,地表水难以下渗;(2)优势:自然因素:平原面积广,肥沃的黑土;降水较丰富;土地后备资源丰富。
社会因素:人均耕地多;适合大规模机械耕作;工业基础雄厚,为农业提供机械;市场广阔;交通便利。
劣势:纬度较高,热量不足,作物只能一年一熟,单产不高,易受低温冷害影响。
(3)三江平原沼泽广布。
沼泽湿地具有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
它能调节气候、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防止水土流失。
三江平原的生态环境已遭破坏,应退耕还湿。
(4)依靠科技,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发展养殖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走农业资源综合发展的道路,发展生态农业。
78.(1)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2)城市数量增加,城市规模扩大(3)政策优势、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产业基础薄弱,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处于劣势,国内市场腹地较小扩大市场规模广州广州、深圳、香港(5)措施:①跨区域调配能源,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②开发利用新能源,如利用核电、风能;③加大能源勘探开发;④发展科学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⑤多途径进口能源;⑥宣传节约用电等。
79. (1)晋煤外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铁路高压输电(2)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匀,南多北少;北方人口稠密,耕地面积广大,工农业发达,水资源的需求量大。
(3)塔里木盆地陕甘宁气区促进西部地区资源开发,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环境质量,缓解因植被破坏而带来的压力;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和沿线经济增长。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3模块期末训练详解
高二地理必修3模块期末训练一、单选题下图所示景观均为世界文化遗产,完成下列各题。
1.甲所在商品粮基地农业生产的主要不利条件是( )A.地形崎岖 B.光照较少C.降水不足 D.积温过高2.资源短缺制约着乙所在工业基地的发展,下列措施中不能缓解上述问题的是( )A.南水北调 B.西气东输 C.西电东送 D.北煤南运3.有关各地自然环境特点或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所在地形区燃煤多,地形封闭,酸雨较严重B.乙所在地形区东临太平洋,地震活动较频繁C.丙所在地形区海拔最高,气压低,光热较充足D.丁沿线以北植被少,降水多,水土流失较普遍坝客联蓄工程是利用淤地坝拦蓄沟道洪水,再用蓄水池、水客加以存储的水利工程。
下图示意某科研团队设计的坝客联蓄工程,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4.该工程的效益有①增加地表径流②缓解水土流失③提高水质④减少地表水下渗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5.最适合推广该工程的地区是A.黄土高原 B.河套平原 C.吐鲁番盆地 D.松嫩平原“红色荒漠”是指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土地荒漠化,植被覆盖率在30%以下。
下图为“‘红色荒漠’形成结构示意图”。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6.图中①②③④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A.人口增加、高温多雨、滥伐森林、水土流失B.水土流失、高温多雨、滥伐森林、人口增加C.人口增加、滥伐森林、高温多雨、水土流失D.高温多雨、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人口增加7.下列措施能够有效治理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红色荒漠”的有() ①退牧还耕②积极开发新能源③控制人口增长④严禁过度放牧⑤防治水土流失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③④⑤读我国某地区城镇和沙漠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下列各题。
8.与该地区绿洲荒漠化成因无关的是()A.过度开垦,过度放牧 B.不合理利用水资源C.干旱少雨,蒸发量大 D.钢铁工业发达,环境污染严重9.图示区域()A.城镇均分布在河流沿岸 B.城镇多分布在河流下游C.山前冲积扇城镇数目较多 D.河流全部为季节性河流10.该地区治理荒漠化,最大的困难是A.交通不便 B.多流动性沙丘 C.人口稀少 D.荒漠化面积广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高二地理期末模拟试题(地理必修三总复习题)
高二地理期末模拟试题(必修三总复习题)(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叶佳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纸对应位置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机读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用0.5 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在答题纸上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超出限定边框的答案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均无效。
4.应保持答题纸整洁、平整。
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纸。
第Ⅰ卷选择题(50分)本卷共25小题。
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宁夏农业区划图,完成1~2题。
1.图中Ⅰ、Ⅱ、Ⅲ、Ⅳ四个区域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降水量 B.气温C.植被 D.地形2.关于图示区域农业布局的叙述,合理的是( )A.Ⅰ区靠近黄河,适宜发展灌溉农业B.Ⅱ区水源缺乏,不适宜发展畜牧业C.Ⅲ区降水丰沛,适宜大力发展种植业D.Ⅳ区水热组合好,适宜发展水稻种植业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各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显著。
下图为我国三大自然区图。
读图,回答3~5题。
3.决定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是 ( )①地形②土壤③植被④气候⑤水文A.①② B.③⑤C.①④D.②③4.下列属于东部季风区的特征的是 ( )A.四周多山地,多风蚀地貌景观B.气候湿润,气温年较差大C.土壤多为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D.河流多为内流河,湖泊多为咸水湖5.下列关于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东部季风区海拔较低,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 000米以下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大部分地区为草原,部分地区为森林C.青藏高寒区海拔高,空气稀薄,人口少D.随距离海洋远近而变化的干湿状况是决定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自然区域变化的主导因素读下图,回答6~9题。
6.图中①和②处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分别是( )A.地形、水源 B.水源、热量C.水源、光照 D.土壤、地形7.图中②所在的省区,丰富的能源资源主要有( )A.煤炭、生物能 B.风能、石油C.太阳能、地热能 D.地热能、天然气8.图中③所示山区是我国第二大林区,但树种却比东北第一大林区丰富,其主要原因是③所示山区( )A.年降水量大、气温高 B.光照和热量条件好C.纬度低、海拔高 D.土壤肥沃、水源充足9.图中④处所示地形单元的农业生产类型和重要农产品组合正确的是( )A.河谷农业——小麦B.绿洲农业——棉花C.水田农业——水稻D.山地畜牧业——牦牛下表表示影响四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区位因素(•的多少表示优势的大小)。
高二地理必修三期末测试题(一)
高中地理必修三模块测试题说明:1、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卷;2、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45分)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45分。
下面各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把正确的选项填在后面的答题表中。
)1.下列有关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区域都有明确的界线B .区域内部差异明显,区域之间某些特征相对一致C .区域是主观任意划分的D .区域根据一定的指标划分的,既可以是单一指标,也可采用综合指标2.对我国不同区域传统民居建筑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较南方差B .西北民居屋顶坡度平缓C .浙闽山区民居屋顶多为平坦状D .南方民居墙体较北方严实厚重 图2是某地区的地形图,回答3~5题:3.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相比,图示平原地区成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条件是A .交通发达B .单位面积产量高C .水热条件好D .人均耕地面积广 4.以下不属于...该商品粮基地特点的是( ) A .以国营农场的经营方式为主B .粮食商品率处于较低水平C .已经形成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D .是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5.我国政府下令停止开垦当地的沼泽地,主要原因是 ( )A .土壤十分贫瘠B .开发的成本太高C .粮食过剩,价格下降D .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GIS 将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
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的相互关系。
回答6题。
6.对2000年与2006年城市土地利用图层进行分析,能够 ( ) A.计算交通流量的变化 B.预测洪涝灾害的发生C.了解城市地域结构变化D.预测城市降水变化趋势7.“数字地球”是 ( )A .指用数字表示地球的大小B .把整个地球信息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C .用经纬网的数据来表示地理事物的位置D .用GPS 数据来表示地球上各种地理事物的位置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
地理必修三模块期末复习自测
地理必修3期中质量检测一,单项选择题(50分)读我国两个三角洲图(下图),并回答1-4题:1. 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是()A.东邻黄海和东海B.300N从中部穿过C.地处我国东部沿海的南端D.东端有1250E穿过2.关于上述两个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A.区域都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B.区域都有一定的面积和形状C.区域都有一定明确的界线 D.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有深刻的影响3.关于两个三角洲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图是珠江三角洲 B.乙图有京沪铁路经过C.甲乙两地矿产资源丰富 D.甲图有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4.在这两个区域中的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和选址一般要求()A.尖屋顶,地势高 B.平屋顶,地势高C.尖屋顶,地势低 D.平屋顶,地势低5、新疆南部种植棉花的有利条件()A.光照充足B.土壤为肥沃的黑土C.降水丰富D.地块小,利于机械化的实现6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的农作物是()A、冬小麦、玉米、甜菜、棉花B、水稻、棉花、春小麦、油菜C、春小麦、玉米、甜菜、大豆D、春小麦、玉米、甜菜、棉花7、关于行政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边界是明确的B.边界具有过渡性质C.是依据地理差异划分D.不能划分出下一级区域8、关于遥感的说法,正确的是()A.传感器是进行信息处理和信息分析得仪器B.物体的各类性质、环境条件不同,但其反射和辐射的电磁波相同C.一幅陆地卫星图片可以把整个地球拍下来D.遥感可以为区域地理研究从定性到定量、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化提供条件9、下列关于全球定位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GPS是利用卫星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B.GPS包括三大部分,即空间部分和地面控制部分及传输部分C.GPS 卫星星座由24颗卫星组成D.野外旅行,只要拥有GPS信号接收机,可随时知道自己所处的经纬度10、地理信息系统()A.主要是记录地理事物的计算机系统B.具有空间分析的能力,没有动态预测的能力C.是地图绘制系统D.是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11.通常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地理位置应该具备的三个数据是()A.经度、距离、海拔B.经度、纬度、海拔C.纬度、相对高度、距离 D.到两极、赤道的距离的等高线12.下图是卫星甲和卫星乙在某一时刻所覆盖的区域,其服务范围大小是()A.甲>乙 B.甲=乙 C.甲<乙 D.无法比较13 新加坡位于半岛南端、扼海峡,地理位置十分重要()A、中南、马六甲B、阿拉伯马六甲C、马来、直布罗陀D、马来、马六甲14促使新加坡大力向海外投资的地理条件是()A、新加坡交通便利B、新加坡本国经济发展空间及市场狭小C、新加坡的自然资源丰富D、新加坡劳动力过剩15与新加坡自然地理和经济特征最相似的国家或地区是()A、日本B、美国C、中国香港D、韩国16.土地荒漠化包括()①土地荒漠化②石质荒漠化③次生盐渍化④绿洲沼泽化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7.与荒漠化形成有关的因素包括()①植被破坏②气候变异③海平面上升④酸雨危害⑤风沙侵蚀⑥水土流失⑦过度开发⑧太阳活动A.①②⑤⑥⑦ B。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3模块期末训练题
高二地理必修3模块期末训练题一、单选题“保护性耕作法”是指对耕地实行免耕或浅耕措施,并在粮食收割时,将作物秸秆粉碎后还田,或者将庄稼茬子留在田地过冬。
下表为某地实验前后有关实验资料,读表完成下列各题。
1.实验结果反应了实行“保护性耕作法”能( )①保持土壤水分②增强土壤透气性③增加大气湿度④减少空气污染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2.由表可知,该地最可能是( )A.河套平原 B.云贵高原 C.东南丘陵 D.江汉平原下图为“德国鲁尔区每吨普通钢材生产成本的变化情况图”。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3.1950年以后,鲁尔区钢铁工业在布局上出现了“西移”现象,主要原因是( )A.全球钢铁生产过剩 B.新技术对钢铁工业的冲击C.钢铁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加剧 D.煤炭对钢铁工业的影响力下降4.德国鲁尔区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的措施有( )①改善投资环境,鼓励新兴产业迁入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③煤炭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④调整企业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技术含量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读我国部分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5.图中阴影所示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模式是( )A.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B.对外开放→外资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C.小商品经营→个体私营企业→工业化→城市化D.森林、矿产资源→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6.黄河三角洲与图中阴影所示地区相比,经济社会发展突出的区位优势是( )A.技术 B.交通 C.政策 D.资源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也不同。
读黄河流域图,回答下列各题。
7.黄河流域作为一个区域,其划分的方法是( )A.以行政区划为指标 B.利用综合指标划分C.利用单一指标划分 D.利用气候、地形等指标8.图中乙、丙、丁三地的最主要环境问题分别是( )A.气候干旱、洪涝灾害、生物多样性减少 B.酸雨、水土流失、赤潮C.水土流失、荒漠化、泥沙淤积 D.荒漠化、水土流失、海洋污染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农业生产、聚落景观和人类活动等方面也呈现出差异。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3模块期末复习训练题详解
高二地理必修3模块期末复习训练题一、单选题读我国某地区城镇和沙漠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与该地区绿洲荒漠化成因无关的是()A.过度开垦,过度放牧 B.不合理利用水资源C.干旱少雨,蒸发量大 D.钢铁工业发达,环境污染严重2.图示区域()A.城镇均分布在河流沿岸 B.城镇多分布在河流下游C.山前冲积扇城镇数目较多 D.河流全部为季节性河流3.该地区治理荒漠化,最大的困难是()A.交通不便 B.多流动性沙丘C.人口稀少 D.荒漠化面积广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4.影响甲国向日葵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光照 B.水源 C.热量 D.土壤5.图中沼泽地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①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②冬春季节凌汛,容易泛滥③纬度较高,蒸发较弱④距海较近,降水丰富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读刚果河流域热带雨林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6.关于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茂密的雨林植被能减弱雨水对地表的冲刷,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B.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深刻地影响着地球大气的碳氧平衡C.雨林能起到类似海绵的作用,促进水循环、调节水平衡D.雨林是世界上繁衍物种最多、保护时间最长的场所,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7.刚果河流域雨林大面积被毁的根本原因是( )A.历史遗留的迁移农业 B.发达国家需要大量木材C.人口快速增长和生活贫困 D.热带雨林的土壤贫瘠8.为保护这一片原始森林而采取的措施,正确的是( )①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②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③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④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严禁砍伐树木⑤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措施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读热带雨林与水循环示意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9.对图中甲、乙、丙的含义叙述正确的是( )A.甲表示雨林的蒸发和蒸腾作用 B.乙表示水汽输送C.丙表示大气降水 D.甲与丙所表示的含义完全相同10.上图中表明( )A.热带雨林为全球的水循环提供了50%的水量B.热带雨林大约50%的降水量由自身产生C.热带雨林所涵养的水量占全球的绝大部分D.热带雨林的绝大部分降水通过地表径流回到了海洋11.近年来,对雨林所在区域进行大规模开发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有 ( )①生物多样性减少②全球温室气体浓度上升,气候变暖加剧③地下水位上升④水土流失,河流泥沙含量增大⑤土地盐碱化、荒漠化加剧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①③⑤读“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划分”,完成下列问题。
高二地理必修三模块检测试题
高二地理必修三检测题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选项内)读“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示意图”,回答1~3题。
1. Ⅰ区的自然景观与Ⅱ区截然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Ⅱ区深居内陆、降水量少B.Ⅰ区日照时间长,积温高C.Ⅰ区人类活动历史悠久,人口密度大D.Ⅱ区全年气温低、光照时数少2.对Ⅰ自然区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B.河流流量大,无结冰期C.热量丰富D.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3.Ⅲ区农作物分布在河谷中的主要自然原因是A.河谷地区土壤肥沃B.河谷地区气温较高,热量条件较好C.河谷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多D.河谷地区有丰富的水右图为某区域模式图,读图回答4~6题。
4.图中所示区域的数码代号与文化景观描述连线正确的是A.②——草原茫茫牧牛羊B.④——山歌阵阵采茶忙C.③——翠竹青青有人家D.①——梯田层层稻花香5.关于图中各河流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②区河流春汛长于夏汛B.③区河流含沙量大C.①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D.⑥区河流汛期短,径流量季节变化小6.深秋季节,一旅游者从图中某区域乘火车外出旅游。
出发时落叶纷飞,满目金黄,穿越重重隧道后,蓦然树木葱郁,山清水秀。
火车经过的区域是A.从⑤到⑥ B.从③到⑤ C.从①到② D.从②到④右图为我国某地区等降水量线分布图,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等降水量线明显向北凸出的主要原因是A.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暖湿气流沿河谷深入B.地处迎风坡C.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东南季风深入D.多锋面、气旋活动8.有关该区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区有丰富的水能、地热能资源B.图中河谷成因与东非大裂谷相似C. 图中甲处自然带表现为明显的垂直地带性D.图中甲处等降水量线密集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下图所示地区为我国某区域图。
读图,回答9~10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三地理期末复习自测题一.单项选择题不同区域形成的因素不同,区域特征相差也很大,结合中国政区图,回答1~3题。
1.甲区域和乙区域相比,气候的差异是()A.甲区域生长期较长B.降水较少C.乙区域大陆性较强D.高温多雨2.符合乙区域土地条件特点的是()A.广泛分布在此地区的水稻土是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B.人口稠密,耕地较为集中C.人均耕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D.耕地中旱地所占比重大3.丁省与丙省相比()A.劳动力资源丰富B.陆地交通便捷C.第一产业的比重小D.第三产业的比重小下图是中国水稻种植区域变化图。
读图回答4~5题。
4.从原始社会到现今,我国水稻种植区域扩大的主要原因是()A技术改革 B.气候 C.市场 D.交通5.导致现今新疆水稻种植面积比东北地区小的主要因素是()A.国家政策B.地形C.光热资源D.水源读2009年2月2日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全国气象旱涝分布图,回答6~7题。
6.造成华北地区干旱的天气系统是()A.气旋B.准静止锋C.高气压D.暖锋7.监测干旱发展动态主要使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全球定位系统B.遥感C.地理信息系统D.数字地球8.下图为我国部分沿海省区近30年来海平面上升幅度差异图,图中对我国沿海海平面上升幅度的分析,主要采用了()A.全球定位系统B.地理信息系统C.遥感技术D.实地勘测技术2009年1月27日,我国在南极地区建成昆仑科考站(80°25′ S77°07′ E)。
读图4,回答9题。
9.南极科考车队从中山站前往昆仑站,行进途中主要利用的辅助手段是()A.指南针高B.遥感高C.地理信息系统高D.全球定位系统据报道,贵州省因强度石漠化失去生存条件,需异地移民搬迁约45万人。
石漠化是在脆弱的喀斯特地貌基础上,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而造成水土流失。
使岩石大面积裸露或堆积地表,呈现出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
回答10~11题。
10.造成“石漠化”的主要原因是()①风力侵蚀②流水冲刷③流水化学溶蚀④气候干旱⑤毁林开荒A.①③④B.④⑤C.②③⑤D.①②⑤11.贵州省所在地形区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的合理措施是()①发展立体农业②建设全国性商品粮基地③系列开发优势资源④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海南在线2009年6月1日报道,我国是世界上土地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因土地沙化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00多亿元,影响近4亿人口的生产和生活。
更兼沙区的滥樵采、滥开垦、滥放牧、水资源紧缺和不合理利用等问题较为严重,防沙治沙的任务非常艰巨。
据此回答12~13题。
12.目前造成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的自然原因是()①西北地区气候干旱②大风频繁③降水较多,水蚀作用强烈④过度放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②③13.荒漠化造成的危害是()A全球变暖 B.臭氧空洞 C.土地生产力丧失 D.砍伐树木读表,回答14~17题。
20世纪下半叶我国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14.下列现代技术可以对沙尘暴和土地沙化现象进行监测的是()A.遥感技术B.地理信息系统C.全球定位技术D.数字地球15.表中显示我国的土地沙化速度()A.逐渐变慢B.逐渐加快C.变化不明显D.无法判断16.导致强沙尘暴次数和土地沙化速度变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A.围湖造田B.深居内陆,降水稀少C.植树种草D.过度放牧等不合理生产活动17.对防治该环境问题可行的措施有()①抽取地下水②生态移民③建设防护林体系④开采矿产资源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东方网2009年7月25日消息:在世界各国正在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保护自然环境免遭破坏的今天,一向被视为仍保留着原始森林风貌的巴西亚马孙河谷的热带雨林正遭受着严重破坏。
据此回答18~21题。
18.对亚马孙热带雨林带来严重破坏的主要原因是()A热带雨林迁移农业 B.粗放的畜牧经营方式C.滥捕滥杀野生动物D.过度引水灌溉19.亚马孙地区热带雨林分布面积比刚果盆地更大,原因有()①西高东低的地形,有利于东南风的深入②受暖流的影响③受寒流的影响大④纬度低,热量充足⑤平原面积宽广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④⑤D.①②⑤20.雨林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雨林受人类破坏最少,因此保存完好B.亚马孙雨林的物种资源占全球陆地物种的一半以上C.亚马孙雨林的减少对物种基因影响不大D.雨林生态的脆弱性是导致物种减少的直接原因21.下列雨林开发方式中,属于保护性开发的有()①雨林观光②生态旅游③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④保护本国资源与采伐亚马孙雨林相结合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下图是我国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地区图,回答22~23题。
22.该地应为我国著名的地区是()A.青藏高原B.黄土高原C.华北平原D.内蒙古高原23.本地区突出的优势资源是()A.水资源B.生物资源C.石油资源D.煤炭资源煤炭是人类最早认识并加以利用的能源之一。
美国匹兹堡丰富的煤炭资源使之成为世界著名的“钢都”。
山西是我国主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但尚未成为我国的经济大省。
完成24~26题。
24.和匹兹堡相比,山西省较匮乏的自然资源是( )A、水资源B、铁矿石C、水陆交通D、煤炭资源25.山西比匹兹堡欠缺的发展条件是( )A.广阔的市场B.政府的支持C.便捷的交通D.劳动力素质26.为尽快促使山西的区域发展应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战略,下列整治措施错误的是( ) A.增加原煤的生产数量,提高经济效益B.引进新兴产业,协调三大产业的发展C.增加科技投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D.增加道路网,改善交通条件2009年8月06 日《经济参考报》报道,山西之长在于煤,煤炭是山西经济的龙头行业。
作为全国最大的煤炭产区,山西面临着巨大的安全、环境等多重压力。
而全省的转型调整,正是从煤炭行业拉开了帷幕。
读山西省煤炭的综合利用示意图,回答27~29题。
27.山西省构筑的三条产业链依赖的本地自然资源除煤炭外还有( )A.铜矿石 B.石油C.铝土矿D.石灰石28.山西省煤炭综合利用的明显成效是( )①改善了环境质量②提高了煤炭的附加价值③使产业结构多元化④减轻了交通运输负担A.①②B.③④C.①④ D.②③29.目前,对山西省煤炭市场形成挑战的是( )A.其他地区煤炭产量逐年提高B.臭氧层破坏C.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D.南水北调计划的实施30.山西省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是()A露天开采 B.矿区道路的铺设 C.井矿巷道的建设 D.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二.综合题31.中国农业信息网2009年9月26日转载了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的部分内容:由于粮食生产比较效益偏低,南方一些地区出现了水稻“双改单”现象,极少数地方甚至出现了抛荒现象,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下面是我国两大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因。
(2)从自然角度考虑,图中C、D平原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什么?该如何解决?(3)图中A、B平原的农业发展与C、D平原相比,有哪些优势区位条件?32.下图为我国沙漠化土地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沙漠面积最大的三个省级行政区是、、。
(2)图中数字表示我国三个沙漠化严重的地区,其中:①是沙地,这里沙漠化严重的原因是。
②是沙漠,这里沙漠化严重的原因是。
③是沙地,这里沙漠化严重的原因是。
(3)你认为治理荒漠化可采取哪些措施?33.读甲、乙两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图中的M河是,乙图中的N河是。
(2)M河流域进行综合开发的核心是,原因是什么?(3)N河流域最大的水利枢纽是,分析此处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有哪些?(4)N河流域开发治理与M河流域相比较,有哪些相似之处?参考答案1.B2.A3.D解析:第1题,松嫩平原生长期较短,长江三角洲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强,所以海洋性较强,松嫩平原的降水和温度都比长江中下游地区少和低。
第2 题,长江三角洲广泛分布的水稻土有机质含量较高,比较肥沃。
第3题,丁省位于我国西北内陆,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第三产业的比重小,第一产业的比重较大。
4.A5.D解析:第4题,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提高,水稻种植区域的范围不断扩大。
第5题,新疆深居内陆,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不适宜水稻的种植。
6.C7.B解析:第6题,华北地区2月份主要受亚洲高压的影响,在高气压的控制下,气流以下沉运动为主,不易形成降水。
第7题,监测自然灾害主要用到遥感技术,因此要获取干旱发展的动态信息,可以运用遥感技术。
8.B 解析:监测海平面的变化要用到遥感技术,但要分析我国沿海海平面上升幅度,需要用到地理信息系统。
9.D解析:科学考查车队从中山站到昆仑站,需要确定自己的行进方向,所以利用的辅助手段是全球定位系统。
10.C 11.A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对区域地理知识的再现能力。
第10题,在云贵高原,由于人类破坏山上的植被,使山坡上本来很薄的土层被流水冲到山下。
山上只剩下光秃秃的石头,造成石漠化。
第11题,山坡上不宜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否则会引起水土流失,造成石漠化;走立体化农业道路、实施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可充分合理利用山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山区日益繁荣。
12.A 13.C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了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产生的自然原因及荒漠化造成的危害。
第12题,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主要是西北地处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大风频繁。
第13题,荒漠化造成的最直接的危害是土地退化。
全球变暖是由于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及毁林,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多造成的;臭氧空洞是人类向大气中排放氟氯烃化合物造成的。
14.A 15. B 16.D 17. B 18.A 19.D 20.A 21.B 22.B 23.D 24.A 25.C 26.A 27.C 28.D 29.C 30.D31.(1)主要自然原因是水热(或气候)条件的差异。
甲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充足,适宜水稻、油菜、棉花等作物的生长;乙区域属温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较差,尤其是热量条件不足,只能适应春小麦、甜菜等作物的生长。
(2)低温(热量条件较差)。
办法:依靠科技,培育耐低温良种;采取温室、塑料大棚等抗低温措施。
(3)热量条件优越、劳动力丰富且素质较高、科技水平较高。
32.(1)新疆内蒙古甘肃(2)①科尔沁过度开垦②塔克拉玛干过度樵采,破坏固定沙丘的植被,造成沙丘活化;水资源利用不当造成荒漠化发生和发展③毛乌素采矿、过度放牧造成土地沙化(3)荒漠化的治理应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以防为主,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整治,具体措施有: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