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陋室铭 练习-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

第16课 陋室铭 练习-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
第16课 陋室铭 练习-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

一.翻译下列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灵验了. 在,在于. 名,动词,出名. 灵,灵验,神奇.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这是一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斯,这.惟,只.德,品德.馨,香气.德馨,这里只品德高尚.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 上,长到,蔓到.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鸿儒,大儒,博学的人.鸿,通“洪”,大.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往来,偏义复词,词义偏重在“来”上.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没有奏乐的音乐扰乱耳鼓,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案牍,官府的公文.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劳,使……劳累. 形,形体,身体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它们虽然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

二.阅读全文,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主人在陋室的活动有:调素琴,阅金经

3.来陋室的有哪些人?答:鸿儒

4.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怎样的愿望和的生活情趣.这篇短文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答: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借物抒情

6陋室主人与爱莲说中“菊,花之隐逸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有什么异同?

答:他们都品行高洁,不慕荣利.陋室主人同“菊,花之隐逸者”远离世俗,是隐者.爱莲者则身在世俗高于世俗.

7、文章前四句用了怎样的手法?这样写的目的何在?

答:类比的写法;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8、本文对陋室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的?这几方面突出陋室怎样的特征?

答: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进行描写的.陋室特征:雅.

9“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

答:对偶;“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环境的特点是恬静,雅致.

10、“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室中事?写出了室主人怎样的情感?

答:运用类比的手法.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11、作者既说“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前者是指生活情趣高雅,后者是说没有俚语扰耳俗务缠身.(意思对即可)

12、对于陋室描写,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上下文联系)

答:对陋室的描写紧扣“惟吾德馨”一句来写,既为全文主旨“惟吾德馨”作证,又为本文结语“何陋之有”张本.

13、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

答:都具有安贫乐道、淡薄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

1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答:运用类比的手法.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15、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

答: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这笔,引用孔子的论证“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突出了“惟吾德馨”16、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答: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

17、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

答: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净洁无尘,以木板方砖做书架的钱钟书的书斋.

18、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答:这是今天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成效的典型. 这种道德情操是青少年乃至整个社会都应重视并学习的,这样我们才能在物质上,在精神上统一的提高,完善的发展.

19、作者持有怎样的生活态度?你是否赞赏这种生活态度?

答: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赞同.

20、文中描写的陋室环境清静淡雅,你喜欢这样的居室环境吗,为什么?

答:喜欢,可从此环境对人思想品质身心健康有利来谈.

21、本文作者所结交的朋友都是“鸿儒”,你喜欢交什么样的朋友,为什么?

答:正直、善良、上进等,对自己的成长有利.

22、生活中侧重追求精神,还是物质,或是二者并存,古往今来,都被人们所争议,你认为本文作者追求的是哪方面的?

答:作者追求精神

1、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陋室铭》中表现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2)交友的标准关于人格质量和生命质量。《陋室铭》中,刘禹锡在描述陋室生活的同时,也谈及了子他的交友原则:

2、陋室的环境怎样?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3、为什么交待陋室主人的朋友都是才华出众、学识渊博的“鸿儒”?

4、文中即说“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5、围绕陋室,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6、作者为陋室作铭,为什么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了什么手法?

7、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理情操?

8、写出本文你最喜欢的一个骈句,并说明理由。

9、你怎样看待作者的行为?请结合现实谈一谈。

10、本文短小精悍,仅81个字却数次引用典故,请你谈一谈这种写法有何妙处?

11、本文作者结交“鸿儒”而不结交“白丁”,你赞同这种择友方式吗?谈谈你是怎样选择朋友的?

12、本文作者具有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由本文作者你还可以联想到哪睦具

有相似品质的古代文人?其体现这种品质的作品是什么?

《陋室铭》阅读练习题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13、《陋室铭》中既说“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又说“无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否矛盾?为什么?(2分)

[链接中考]

1、解释加线词语。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2)谈笑有鸿儒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4)无丝竹之乱耳

2、翻译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表。

(3)谈笑有鸿儒。

(4)无丝竹之乱耳。

《陋室铭》阅读训练答案

1、(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台阶上长满了青苔,窗前门旁长满了青草。运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把苔藓、青草写活了,有精神,有韵味。使人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反而觉得春意盎然,生机勃勃,恬静雅致。

3、俗话说:知其人必知其友,知其友亦知其人,由此我们可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并且德才兼备,超凡脱俗。

4、作者运用了正反结合,虚实相生的手法,表明了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也表明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

5、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呼应了惟吾德馨。

6、因为诸葛庐、子云亭都是古代君子的陋室,作者借以赞自己的陋室,赞美自己的志趣和品格。这是类比的手法。

7、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更需要高兴的精神生活。只有保持自己的浩然正气和独立人格,才能不为利诱,不为势趋。

8、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理由: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让人赏心悦目,以明“陋室”不陋。“上”“入”二字传神,化静为动,既使景物人格化,也表现作者对景物的喜爱之情。

9、刘禹锡身居陋室,却不慕荣华,他的高雅淡泊,源于他具有高洁的品格,而这种品格正是一个有才华而又具有广阔胸襟的人所应具有的。在现今社会,为一已之私利而贪赃枉法,贪慕荣华的人还是存在的,因此,提倡刘禹锡的这种不为私利、安贫乐道的精神是有现实意义的,我们应大力提倡。

10、作者以诸葛亮和扬雄自比,表明自己也是具有高尚品德的人。结尾引用孔子的话用反问形式呼应前文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深化主题。

11、赞同。因为“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结交高尚、学识渊博的人也会让自己变得高尚和渊博起来。所以,我选择朋友就选择有学问、品德高尚的人。

不赞同。《论语》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所以,我交朋友的标准不在于他是“鸿儒”还是“白丁”,只要他真诚、善良,好学上进,身上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都会结交他。

12、(1)周敦颐《爱莲说》(2)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13、不矛盾。前者是指生活情趣高雅,后者是说没有俚语扰耳俗务缠身。(意思对即可)

[链接中考]

1、(1)名:有名(或“出名”“著名”)

(2)鸿:大。

(3)调:调弄,这里指弹奏。

(4)丝竹:琴瑟、萧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2、(1)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眼帘。

(3)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

(4)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

3、D(“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屋主人的品德高尚。)

4、示例:(1)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2)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二:

1、文中的名句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写居室环境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写作者交往对象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写室中生活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互文见义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7、表明作者对世俗生活鄙弃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9、《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0、《陋室铭》中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11、《陋室铭》中运用比兴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2、《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整理18课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整理(1-8课)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整理(1-8课) 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隋朝的统一 1、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和洛阳。杨坚就是隋文帝。 2、589年,隋朝灭陈朝,南北重归统一。 3、隋朝统一的原因:①自西晋末年以来,地方经济得到发展,民族融合加强,人民渴望统一;②南方经济也有发展,缩小与北方的差距;③隋朝建立后国力强大,而南方陈朝统治腐朽。 4、隋朝统一南北的意义:结束分裂,开创统一。 二、隋朝经济发展 1、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2、结果:①人口激增;②垦田扩大;③粮仓丰实 三、大运河开通 1、目的:加强南北的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605—610年 3、规模: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北达涿郡,全长2000多公里 4、意义: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它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四、繁盛一时的隋朝 1、繁盛: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大运河开通 2、一时:二世而亡,共37年(581—618) 第二课:“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1、隋炀帝暴政,引发农民起义,618年,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 2、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626年,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基,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二、贞观之治 1、措施:①以隋为鉴,以民为本,轻徭薄赋,发展生产;②注意“戒奢从简”;③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④注意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人名) 2、唐太宗统治时,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武则天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

七年级下册语文 《陋室铭》原文、注释及翻译(逐句)

《陋室铭》原文+注释+翻译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①在:在乎、在于,动词。②名:名词作动词,著名。 山不在于高低,有了神仙就可以名声远播。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①灵:名词作动词,②灵异,神奇,也有灵气的意思。 水不在于深浅,有了蛟龙就显得有灵气。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①斯:指示代词,这。是:判断动词。②陋室:简陋的屋子。③惟:只有,只要,唯独。 ④惟吾德馨: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觉得有什么简陋的了)。⑤德馨:品德高尚。⑥馨,散布得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⑦吾,我,这里指作者,陋室的主人。 这是所简陋的房子,只因为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①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蔓延。 青苔的痕迹蔓上台阶,苍翠碧绿;绿草的颜色映入竹帘,一片青葱。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①鸿儒:即大儒,学识渊博的人,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②鸿:同“洪”大。③儒:旧指读书人。④白丁:原指没有官职的人,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浅薄无知的人。 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跟我往来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6.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①调(tiáo)素琴:调,弹奏;素琴,没有任何装饰的琴。②金经:泛指佛经。 (闲时)可以用来(可以:可以用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 7.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①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这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②之:助词,定语“乱耳”后置的标志。③乱耳:扰乱耳朵。乱,扰乱。④案 牍(dú):官府的公文。⑤劳形:使身体劳累。⑥形,形体、身体。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没有管弦乐演奏的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人劳累。 8.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①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②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③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④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⑤芦,简陋的小屋子。 (我的陋室真比得上)当年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 9.孔子云:“何陋之有?” ①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全句意为“有何陋”。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②之,助词,无实意,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孔子说过:“(既有君子住在里头)又有什么简陋呢?” 第1页共1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言文(完整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 孙权劝学司马光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卖油翁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课外古诗词背诵 竹里馆王维(唐)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唐)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学案(含答案)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学习目标】 1.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到达地区及意义等相关史实 2.知道戚继光抗倭的基本史实,正确评价戚继光 3.知道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史实 4.认识郑和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学习戚继光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学习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和影响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____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__________,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2.1405—________年,______率船队_____次下“西洋”。满载着中国的、精美瓷 器、上等茶叶和漆器以及金银货币。先后到达亚洲和______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 3.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 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作出了伟大贡献。 4.元末明初,到中国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的日本武士和奸商,被称为“_______”。 5.________,国力减弱,松懈,倭寇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 6.(1)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________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 (2)戚继光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消灭了_______、______两地倭患,东南沿海倭患基本解除。 7.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___________。 8.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的居住权。 二、合作探究 戚继光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戚继光有哪些高尚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三、练习巩固

1.“继张班立功异域,开哥麦探险先河”,这幅对联主要称颂的是() A.张骞出使西域 B.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 C.郑和下西洋 D.麦哲伦首次环球航行 2.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A.东南亚各地 B.阿拉伯海沿岸 C.地中海东岸 D.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明朝能够实现郑和“七次下西洋”壮举的根本原因是() A.海外交通发达 B.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C.指南针的应用 D.造船技术高超 4.明朝时,儿歌“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来抵挡”所赞颂的是() A.岳飞抗金 B.文天祥抗元 C.戚继光抗倭 D.郑成功收复台湾 5.戚继光曾赋诗明志: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从此可以了解到他的志向是抗击哪 国侵略者() A.西班牙 B.葡萄牙 C.日本 D.荷兰 6.下列中外交往的史实中,哪一项与其他三项不属于同一性质() A.玄奘西游 B.鉴真东渡 C.葡萄牙入侵 D.郑和下西洋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自永乐(明成祖年号)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余里,观夫海洋,洪涛接天……” (1)材料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这一事件有什么历史意义? 四、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七】人教版新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陋室铭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练习 《陋室铭》 一、 1.本文是托物言志的名文,你知道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吗? 2.本文用什么比喻陋室,又用什么类比陋室? 二、探究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 1.有龙则灵() 2.斯是陋室() 3.惟吾德馨() 4.草色入帘青() 5.鸿儒() 6.白丁() 7.无丝竹之乱耳()() 8.调素琴() 9.无案牍之劳形()() 10.阅金经() 1.本文从几个层面来展现陋室主人品德的高尚的? 2.作者在文章首尾分别运用了比喻和类比手法,其意图是为了强调什么? 3.默写“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 一.基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给画线句加上标点。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的生活情趣。这这篇短文采用了的写法 5.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6.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7.完成下面的对偶句创作。 上句:品千古美文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莲说》 1. 本文写了几种花?主要写哪种? 2.反复诵读描写与赞美莲花的语句,说说作者可能意在赞美怎样的品质? 二.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 2.出淤泥而不染() 3.香远益清() 4.亭亭净植() 5.濯清涟而不妖()() 6.不可亵玩焉() 7.陶后鲜有闻() 8.同予者何人?() 9.宜乎众矣() 三.填入句中省略的词。先用文言词,再在句后横线上解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指出下列句中名词活用成动词的词。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说出下列语句的通常语序。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快速工整地默写直接描写与赞美莲花的文字。 2.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讽刺当时怎样的世态? 1、《爱莲说》一文中写莲花品质的名句是 2、《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 3、《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意不敢侮的句子是

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教材分析

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教材分析 一、教材整体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教材编排出现较大变化: 1.全书总共24篇文章,仅保留旧版教材文章9篇,其余为新增文章,其中包含老版教材其他年级段文章5篇,七上1篇,八上4篇。 2.古诗词诵读保留旧版4首,新增4首。 3.名著导读,由旧版《童年》、《昆虫记》更改为新版《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且分别安排在第三单元、第六单元之后学习。 同时在创新中仍然按照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编排线索,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六个单元的主题分别为名人、祖国、凡人、美德、哲理、探险。 每个单元包括“阅读”与“综合性学习”两部分。六次综合性学习分为“三大三小”,即大型综合性学习和小型综合性学习各三次,前者强调研究能力的培养,后者突出写作能力与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各单元具体分析 第一单元 (一)教学内容 历史的星空,因有众多杰出的人物而光辉灿烂。他们中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还有为人类奉献宝贵精神粮食的文学艺术家……阅读本单元的课文,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非凡气质,唤起我们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 (二)教学目标 本单元学习精神的方法、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注意结合人物生平极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 1.邓稼先/杨振宁:划出你认为最感人的、能揭示邓稼先精神和人格的语句并解释、分析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臧克家:学习、感受闻一多独特的人格魅力 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萧红: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4.孙权劝学/《资治通鉴》:赏析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 第二单元 (一)教学内容 家国情怀,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朴素情感,它意味着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热爱家乡的土地人民……它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凝聚力。第二单元所选的都是表现家国情怀的作品,能够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目标 第二单元继续学习精读。注重涵泳品味,尽量把自己“浸泡”在作品的氛围之中,调动起体验与想象,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作品的情景,感受作者的情怀。还要学习做批注,记下自己的点滴体会。 (三)教学重点 5黄河颂/光未然:1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美民族伟大的内涵,体会作者炽烈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美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画面美、修辞美 6最后一课/都德:品味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 7.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精读课文,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8木兰诗:复述故事,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第16课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总第16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 对外关系的概况。 2、通过观察《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分析郑和下西洋的 影响。 3、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使学生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 力,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学习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学习难点:本课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回答以下问题: 1、标画并记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次数、范围、最远、规模、意义等相关知识。 2、了解戚继光抗倭的历史背景,简述其抗倭的经过。并明确其抗倭的意义。(可分组 讨论完成) 3、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澳门居住权的时间,为什么说是“攫取”呢?(分组讨论完成)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 3、老师的问题:(1)郑和远航取得巨大的成功,结合教材94页的动脑筋分析总结一 下其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呢? (2)“倭寇”指的是哪些人?戚继光抗倭取胜的原因有哪些?试结合教材96页的动脑筋分析总结。 (3)戚继光、岳飞、文天祥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历史人物,试分析一下他们的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三)拓展延伸: 通过刚才我们对郑和下西洋经过的学习了解,你觉得为什么六百年后的今天,郑和仍值得我们纪念?(郑和下西洋对我们的影响与启示。) (结合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到达美洲对照表思考)

(四)系统总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总结明朝对外关系中的几件大事,联系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对明朝对外关系的趋势加以分析。 示意图: (五)巩固训练: 1、郑和远航最远到达() A、非洲西海岸和地中海沿岸 B、非洲东海岸和印度洋沿岸 C、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大西洋沿岸和南海沿岸 2、戚家军九战九捷的地点是() A、台州 B、温州 C、福州 D、泉州 3、葡萄牙占领澳门和中国收复澳门的时间分别是() A、1553年,1999年 B、1554年,2000年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练习题及答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练习题及答案 第18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 [通过这次练习,意味着你] 1、知道 明清帝国的更替过程;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 2、过查找有关明清建立资料的过程,增强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 3、通过对比唐朝科举制度和明清科举制度的不同,培养生生合作交流的个人素质和比较、分析、归纳能力。 [课堂同步练习(A)] 一、课堂训练1、明朝的建立时间在() A.1368年 B.1399年 C.1421年 D.1402年 2、我国内阁决策制度形成于() A.明太祖时 B.明成祖时 C.元朝 D.南宋 3、“八股文”最早出现在() A.隋文帝时 B.唐太 宗时 C.宋太祖时 D.明太祖时 4、明朝采取的下列措施中,最能说明封建制度已经渐趋衰落的是() 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B 废行省,设三司 C 设厂卫特务机构 D 以八股取士 5、特务机构东厂设立于() A.元世祖 B.明太祖 C.明神宗 D.明成祖 6、明政府 规定科举考试的范围是() A、唐诗 B.三通四史 C.宋词 D.四 书五经 7、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是() A.废丞相制度,设立内阁 B.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 C.设 立军机处 D.设置理藩院 8、清朝大兴“文字狱”与秦朝“焚书坑儒”的根本目的是() A.防止人民反抗 B.巩固君主专制 C.压制知 识分子 D.加强思想控制 9、下列关于军机处设立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雍正帝为加强皇权而设立军机处 B.军机大臣由皇帝亲 自挑选的满汉官员充任 C.军国大事由军机处裁决后交由各级官员执行 D.军机处设置标志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0、关于明朝科举制()①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②明朝开始八股取士制度③ 科举试卷仅从四书、五经中命题④答卷文体有严格规定,不许发挥 个人见解 A.①②③④全对 B.①②③④不对 C.①②③对④不对D.①不对②③④对二、课堂回顾 26、材料分析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明太祖)谕中书省臣曰:“朕设科举,求天下贤才以资任用。今所司多取文词之士用之,不能措诸行事者甚重。朕以实心求贤,而天下以虚文应之,甚非所以称朕意也。其暂罢天下科举。” ――《明史纪事本末》材料2:是年(1610年),侍郎王图主庚戌会试,宾尹(人名)以庶子为分校官。举人韩敬,尝受业宾尹,及会试,敬卷为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 知识点汇总及同步课时作业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知识点1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政治腐败:明朝中后期,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社会动荡: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知识点2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3.原因 ( 1 )主要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 2 )直接原因:当时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 4.过程 ( 1 )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 2 )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 3 )起义军英勇作战,纵横于河南、湖广等10余省。 ( 4 )1643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5.结果:1644 年4月,李自成攻占北京城,明朝末帝崇祯自缢。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知识点3 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6.满洲兴起 ( 1 )后金建立: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2 )清朝建立: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 7.清兵入关 ( 1 )清兵入关:明朝灭亡后,驻守重镇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 ( 2 )李自成战败: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北京,随即离京西行,转战各地,最后失败。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1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明朝的皇帝,有的纵情享乐,把政事交给宦官处理;有的酷爱木工……其中有一位皇帝,他20年不上朝,致使不少机构瘫痪,政事乏力,国势日衰。他是( C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明神宗 D.明熹宗 2.明朝中后期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B ) A.贫苦农民纷纷起义 B.朝政的混乱 C.土地兼并 D.外戚干政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陋室铭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八年级语文《陋室铭》练习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文中加粗的字。 (1)有仙则名名:(2)斯是陋室斯: (3)惟吾德馨馨:(4)何陋之有何: (5)谈笑有鸿儒鸿:儒:。(6)往来无白丁白丁:(7)可以调素琴调:(8)无案牍之劳形劳:形: 2、解释下列各句中相同的字。 (1)①无丝竹之乱耳之:②何陋之有之:。 ③辍耕之垄上之:④操蛇之神闻之之:。(2)①无丝竹之乱耳乱: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乱:。4、(1)本文选自《》,作者是代的家、家 (填人名),他的字是。文题中的“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2)用原文回答: ①本文的主旨句是:,。 ②本文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③表现纵情畅怀、谈笑风生情状的句子是。(3)指出“龙”、“仙”比喻什么?。(4)《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作者通过这篇铭文,表达了自己______的愿望和__________生活情趣。 5、下边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有错误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8、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的? 12、铭文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13、文中谈到“诸葛庐”“子云亭”其目的是什么?

9、有人认为本文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心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10、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是陋还是不陋? 11、铭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14、请找出文中你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理由。 15、文中陋室的主人“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品德给我们以启迪。在我们学习的古诗文中,还有类似的精神的名句,请你写出两句来。 陋室铭参考答案: 1、(1)著名(2)这(3)品德高尚(4)什么(5)大指读书人(6)平民(7)调弄(8)使----劳累形体 2、(1)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2)宾语前置的标志 (3)到,往(4)助词,的代词,这件事 (5)扰乱(6)战乱 3、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不要在意物外条件的好坏。 4、(1)全唐文唐文学哲学刘禹锡梦得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2)用原文回答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4)保持高尚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5、b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导学案

备课日期:授课日期:主备人:刘美善总课时:审核:课题: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学习目标1. 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2. 讲述戚继光抗倭的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习疑问与笔记t 教学内容 一、课前回顾 ※温故知新:明朝前期加强皇权的措施有哪些? 二、预习交流 (一)、郑和下西洋 1、条件和目的 ⑴条件:明朝前期,国力; ⑵目的:①扩大明朝的; ②加强与的联系。 2、概况 ⑴时间:1405—1433年; ⑵次数:先后次; ⑶航海规模(第一次):人多,船艘; ⑷到达范围:到过亚非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东海岸和沿岸。 3、意义和影响 ⑴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和; ⑵比欧洲航海家远航印度和美洲早; ⑶是世界史上的空前壮举; ⑷为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及其危害 ⑴倭寇:明朝初年,的一些武士、商人和海盗组成武装集团,经常骚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沿海人民把他们叫做倭寇。 ⑵、危害 明朝中期,海防松弛,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岸,共同抢劫分脏。他们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遭到巨大损失。 2、戚继光抗倭 ⑴戚继光抗倭的经过: ①16世纪中叶,戚继光受命组织抗; ②戚继光组建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开赴台州抗倭; ③荡平境内的倭寇; ④赴福建、广东和共同作战,取得抗倭斗争的最后胜利。 ⑵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 ①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 ②纪律严明、英勇善战; ③“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 ④戚继光具有卓越的才能。 ⑶评价戚继光;戚继光是一位英雄。 二、展现提升 相信自己,我能行。通读课本,试着完成下面的知识要点。 ※相关链接:(根据相关链接,通读第二遍课文,看看有没有新的认识和新的收获。)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 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汉族,山东登州人。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与俞大猷齐名。率军之日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被现代中国誉为民族英雄,卒谥武毅。世人称其带领的军队为“戚家军”。有多部军事著作及诗作传世,戚继光纪念馆现为福建省爱国教育基地。另有,电影电视剧《戚继光》上映联播。 四、梳理巩固:『通读第三遍课文,合作完成下面的问题。』 1、你认为郑和下西洋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2、想一想,戚家军为什么会受到人们的崇敬? 五、达标检测 1.派遣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的皇帝是() 三一学校_七__年级___历史__学科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陋室铭》编排于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一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精美简约,隽永畅达,立意鲜明,富于情趣。短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对一间陋室的描绘和赞美,极力形容了“陋室不陋”,从而寄寓作者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本文文字较为浅易,适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教材这样编排也意在让学生能通过学习名家名篇,养成诵读习惯,并在反复的诵读中,领会文章内涵,能从简短的字里行间中获得精神的力量予以自励。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在我近一年时间的语文素养熏陶下,有了一定的语文情感认知能力,朗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对于文字较为浅显的文言文能在不断诵读的基础上粗略理解。因此,本节课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依然采取了文言诵读疏通法,以课前预习与课堂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分享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文本,理解作者的写作情感和文章所传达的价值观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会通过不断诵读和课文注解,能基本自行疏通文意; 3、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体会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本所传达的精神情操与深刻内涵。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师生互动点评法,合作成果展示法。 【教学设想】 本节课主要采用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最后师生快乐共享)

的方式完成。 第一是深情导入环节:用董卿主持的节目《朗读者》引出关于选择的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关注,从而引出刘禹锡面对一间陋室所做的选择,给出思考。本环节采取看小视频的方式吸引学生关注。 第二是了解作者,知人论世环节:本环节采取小微课形式带领学生简单了解作者。 第三是深情诵读环节:通过各种方式反复朗读(教师范读,同学自由朗读,男女同学合作朗读,学生个体深情朗读),并让学生互评,使学生对文体产生情感认知兴趣,从而初步理解作者的情趣和情操。本环节主要完成课堂朗读成诵的学习目标,采取了生动的师生互动法,学生互评法。 第四是疏通文意环节:本环节通过课前预习的学案,请学生展示学习成果,达成全班同学一起认知和订正文意的效果。主要完成学生能基本自行疏通文意,并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学习目标。 第五是合作探究,快乐共享环节:本环节通过创设三个合作学习板块 【(趣改对偶句,加深文本行文特色的理解)(文本主旨探究,加深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素养提升,话题小作文情感延伸)】 来让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本,最后提升学生情感的素养。本环节采取大面积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到问题的探究共享中来,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学习成果展示法、学生互动点评法、抢答法等各种方法穿插进行。主要完成学习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和体会文本所传达的精神情操与深刻内涵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文本,并完成当堂诵读。 2、对文本主旨的探究 3、托物言志写作手法的感知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内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提前有感情地背诵这篇短文,以便在课堂上生动有情境地进行示范朗读课文,让学生更好地进入文本。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整理18课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整理(1-8课)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整理(1-8课) 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隋朝的统一 1、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和洛阳。杨坚就是隋文帝。 2、589年,隋朝灭陈朝,南北重归统一。 3、隋朝统一的原因:①自西晋末年以来,地方经济 得到发展,民族融合加强,人民渴望统一;②南方经济也有发展,缩小与北方的差距;③隋朝建立后国力强大,而南方陈朝统治腐朽。 4、隋朝统一南北的意义:结束分裂,开创统一。 二、隋朝经济发展 1、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 治,发展生产 2、结果:①人口激增;②垦田扩大;③粮仓丰实 三、大运河开通 1、目的:加强南北的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 治2、时间:605—610年 3、规模: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北达涿郡,全长2000多

公里 4、意义: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四、繁盛一时的隋朝 1、繁盛: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大运河开通 2、一时:二世而亡,共37年(581 —618) 第二课:“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1、隋炀帝暴政,引发农民起义,618年,隋炀帝被 杀,隋朝灭亡。 2、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626年,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基,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二、贞观之治 1、措施:①以隋为鉴,以民为本,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②注意“戒奢从简”;③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④注意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 人名) 2、唐太宗统治时,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武则天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16课单元综合测试题 新人教版

第1-6课 一、选择题 1、“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这首诗称颂的唐朝全盛时期是指 A.唐太宗统治后期 B.唐玄宗统治后期 C.唐玄宗统治前期 D.武则天统治前期 2、我们今天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A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临朝听政,开创殿试 C重用人才,奖励生产 D在“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历史上把唐朝的全盛时期称为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4、唐朝时进入全盛时期是指() 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 5、武则天的统治被后人赞誉为() A.开皇之治B.开元盛世 C.贞观之治D.“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6、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 A.慈禧太后 B.叶卡特琳娜二世 C.武则天 D.萧太后 7、我国是茶的故乡,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那么饮茶之风全国盛行是在 A、清朝 B、明朝 C、隋朝 D、唐朝 8、开元通宝是唐朝通用货币,唐以后历代货币都以它为范式。那么开元是谁的年号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高宗 D、唐玄宗 9、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其治国举措的共同点是() A、设节度使 B、抗击突厥 C、建立行省制度 D、重用人才 10、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史称()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 开元盛世 11、隋唐时期,青年李进是当地远近闻名的骑射好手。一天,他告别父母,满怀信心地赶赴洛阳参加武举考试。这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位皇帝统治时() 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武则天 12、我们现在的高考有“文科状元”、“理科状元”,而科举考试中也有“文状元”、“武状元”之分,“武状元”最早出现于 A.武则天统治时期 B.唐高宗统治时期 C.唐太宗统治时期 D.唐玄宗统治时期 13、1905年我国废除了科举制,那么科举制的历史最早应追溯到() A.汉朝 B.隋朝C.唐朝D.宋朝 14、现今,国家公务员招考一般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下列皇帝中亲自出题面试,首开殿试之举的是() A.隋文帝 B. 唐太宗 C. 武则天 D.唐玄宗15、贞观年间,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科目是 ( ) A.文科 B.武科 C.进士科 D.医科 16、我国古代科举制度正式形成于:() A.汉武帝时 B.隋文帝时 C.隋炀帝时 D.唐太宗时 17、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形成于()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元朝 18、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A.能言善辩,委以重任 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C.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D.品评人才,注重门第 19、下列情形可能在唐朝发生的是 A.兵部接到金国入侵的消息B.商人用交子用扬州购买丝绸 C.儒生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D.瓦舍正在讲岳飞等英雄故事 20、唐玄宗时,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是 A.策论 B.诗赋 C.肆曲 D.骑射 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唐太宗 材料二:“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材料三:见下图(大雁塔)唐朝时,新科进士常在此塔下题名留恋。 材料四:唐朝时,新罗、日本全面学习唐朝,都曾通过考试选官。 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 中国学过去的。——孙中山 以上材料都是围绕我国古代哪种选官制度而言的?该制度正式诞生于哪个皇帝在位时? 该制度经过不断完善,形成了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个阶段。其中殿试开始于哪个皇 帝? (3)科举制有什么影响? (4)读了材料四,你有什么感想?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忆昔》 请回答:(1)材料一名言是谁说的?体现了他怎样的思想? (2)材料一中的统治者为避免“覆舟”实行了什么样的政策? (3)材料二中的“开元”与哪位皇帝有关?历史上把这位皇帝前期的统治称为什么?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等基本史实,分析“均田免赋”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思考和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2.过程与方法 收集材料,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了解农民起义的经过;小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政治腐败导致了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腐朽,表明明王朝已走向没落;明朝中后期的腐朽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农民起义;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调动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难点:李自成起义推翻。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从时间上看,三部分内容反映了明朝中后期——明朝末年——明朝灭亡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层层深入。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是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后的清军大肆扫荡是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重要原因。本课有两条线索:一是以明末农民起义为线索,介绍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口号及结果;二是以明亡清兴为线索,介绍了明朝灭亡的原因、过程和清朝的建立。学习这些内容,首先要宏观把握明末清初的历史,以及明朝、明末农民军与后金(或清朝)之间的复杂关系。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阅读讲解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历史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朱文条)

课题: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上课班级七(1)班备课教师朱文条上课时间2017年5月12日第12周星期五 教学目标知识 与能 力 知道郑和下西洋、外国贡使制度、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的基本情况,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与外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来往路线的大致情况。 过程 与方 法 结合地图,弄清西洋的概念,完成郑和下西洋盛况表,并与同一时期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作一简单比较,认识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郑和下西洋是我国航海世上的壮举,对促进我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认识外国贡使制度是明朝大国至上的一种反映。认识利玛窦等人来华的主要目的是传教,为了便于传教也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 教学难点外国贡使制度衰落的原因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法运用启发与探究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 学法指导学习小组合作、探讨 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达成目标Ppt、时间 导入一、导入部分: 在明朝的对外关系史上,郑和与戚继光是最著名的人物, 他们都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被后世所称颂。 为什么说郑和的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戚继光是 怎样率领广大军民浴血奋战,最终荡平倭寇的呢?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 复习导 入新课 p1- 3 2分 钟 初学新知二、郑和下西洋 1、读文本郑和下西洋第一自然段,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和 目的有那些? 2、想一想,郑和航海途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3.郑和下西洋的经过(到达范围及双方互动)郑和的船 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 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5、郑和为什么能够成功完成远航? 学生自学,讨论反馈 了解金政 权是如何 建立并发 展的,了解 女真民族 及其首领 完颜阿骨 打的事迹 P4- 26 15分 钟 合 作探究引导析疑三、戚继光抗倭 1.背景(什么是倭寇?) 2.抗倭经过(戚家军) 3.平定倭寇过程及结果 结果: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抗倭取得胜利 4.意义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 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5、为什么说抗倭战争是反侵略战争? 学生自学;讨论、回答 通过学 习宋金战 争的相关 史实,了解 岳飞抗金 的相关史 实以及宋 金对局面 的形成。 P27- 37 10分 钟

2018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新人教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一、内容分析 《明朝的灭亡》是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7课的内容。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统一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这一时期历史的特色之一就是统一,明朝灭亡过程中虽然经历了动荡,但国家并没有因此而进入分裂时期,这个过程也充分体现了这一时期统一的特色。这一时期的另一特色就是多民族,而清兵入关,建立中国最后一个少数民族的政权,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了贡献。因此,本课的重点就是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归纳历史、分析历史的能力。 (2)说出李自成起义军提出的口号及建立的政权,起义的简单经过及结果,了解李自成起义成功的原因。 (3)了解清朝建立时间、开国皇帝、都城、所属民族、发展壮大和清兵入关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概括相关史料的主要内容,掌握明朝灭亡的原因。 (2)通过阅读材料,能够根据《李自成起义》示意图,讲述李自成起义的经过及结果,培养学生识图画图的能力。 (3)通过观看《满族兴起》视频,能够用表格整理清朝建立的基本状况,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4)通过观看《清兵入关》视频,了解满族入主中原的史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明朝灭亡原因和李自成起义内容的学习,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认识到人民才是历史的主宰。 三、学情分析 在设计本课教学时,结合本课历史史料丰富的特点,采用了史料阅读的方式。学生现阶段能够了解历史史实,但讲述历史的能力不够强,因此根据示意图复述历史史实就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初中学生大都在十二三岁左右,他们形象思维比较发达,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并且学生在现阶段已经有了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选取第一手史料更能帮助学生感知这段历史。因此,通过史料阅读帮助学生理解明朝灭亡这一难点问题。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精品教案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郑和船队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众说纷纭,一说宣扬大明威德,《明史·郑和传》中记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一说寻找建文帝,《明史·郑和传》中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一说发展贸易缓解财政支出,有史料称郑和下西洋使“贫民致富”“国用充足”;另有包抄帖木儿帝国、扫荡张士诚旧部、解决军事复员问题等说法。面对这么多的说法,我们该取哪一种观点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明朝的对外关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郑和下西洋 1.读教材,回答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条件。 答案提示: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2.读教材,学生抢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答案提示: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3.读教材,学生抢答郑和下西洋的时空范围。 答案提示:(1)时间:1405-1433年。 (2)空间: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图片展示。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邮票

5.根据图片和教材,学生分组讨论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答案提示: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目标导学二:戚继光抗倭 1.教师简短介绍倭寇情况。 (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2.史料解读。 材料一:鸳鸯阵。 材料二: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与大猷均为名将。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飚发电举,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戚继光用兵,威名震寰宇。然当张居正、谭纶任国事则成,厥后张鼎思、张希皋等居言路则废。任将之道,亦可知矣。 3.根据材料和教材,分组讨论戚继光平息倭寇的情况。 答案提示: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随后,戚继光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4.学生分组讨论对戚继光的正确评价。 答案提示: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5.拓展延伸,结合材料二,分组讨论戚继光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案提示:(1)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2)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3)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民族向心力。(4)戚继光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目标导学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提出问题:学生回答葡萄牙侵略澳门的概况。 答案提示: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三、课堂总结 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频繁,属于友好往来。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后者表现为冲突与战争。明代对外交往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 3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