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广播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名人广播稿
【篇一:历史人物广播稿】
学院广播站专稿
——“忆”犹未尽
今天是2012年11月25日,在节目开始之前让我们先看一下历史
上的今天发生了些什么:1904年11月25日,现代文学家、翻译家
巴金生于四川成都。
1926年11月25日,物理学家李政道诞生于上海。
1950年11月25日,毛泽东长子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
1958年11月25日,三门峡截流成功。
1990年11月25日我科学
家直接发现脱氧核糖核酸新结构。
1998年11月25日,北京市正式
宣布申办2008年奥运会版头:解读历史。
一切何必那么沉重;重拾
记忆。
一切原来如此精彩.忆犹未尽,情在当
清,凄凄惨惨戚戚。
”简直成了她个人的象征,彪炳于文学史,空前
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
及。
于是,她便被当作了愁的化身。
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她
的愁情时,才发现在中国
三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也就只有她一人,而对她的解读又“怎
一个愁字了得”。
其实李清照在写这首词前,曾经有过太多太多的
欢乐。
李清照出生于南宋时的一个士大夫之家,父亲李格非是济南
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
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
也
许是受了父母的影响吧,
少年时代的李清照便工诗善词,李清照的幼年,大部分时间是在风
景如画,人文荟萃的家乡
历城渡过的。
大约在她五六岁时,因为父亲李格非作了京官,她便
也随父母迁居东京汴梁,
所以她是在东京长大的。
那时候,北宋统治阶级享乐成风,东京表
面上依旧繁荣。
李清照作
为一个士大夫阶层的大家闺秀,由于封建礼教的禁锢,不可能像男
子一样走出家门,接触整
个社会。
但她毕竟出身于城市,不像乡村地主家里的女子那样闭塞。
她不仅可以划着小船,
嬉戏于藕花深处,而且也可以跟着家人到东京街头,观赏奇巧的花
灯和繁华的街景。
这不同
寻常的生活经历也给她的性格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十八岁时,李清
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
婚后,她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
妇擅
朋友之胜”。
赵明诚致力于金石之学,李清照就在旁辅助,夫妻俩对
金石书画进行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志趣相投,生活美满。
婚后,她把整个身心
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
她同赵明诚互相
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
法日臻成熟。
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
给在外当官的丈夫:“薄雾
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
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
惆怅跃然纸上。
赵明诚接
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
他把李
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
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
”赵明
诚问是哪三句,陆德夫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赵明诚对妻子更加的佩
服了。
公元1127年,北方女真族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
李清照夫妇也
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
她带来了沉痛的打击和极
李清照对其心灰意冷。
在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乌江时她写下
了有名的《夏日绝句》:“生
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来赞项羽讽明诚,赵明诚自感羞愧,心
情郁郁,后来死在上任湖州知事的途中。
那是的李清照已人近中年,失去丈夫的痛苦让她一时无力去辨别他
人的真心,此时张汝
舟出现了,在她最无助的时刻。
张汝舟给的甜蜜让无依无靠的李清
照顶着世俗之风嫁了过去。
可婚后,二人发现自己都受到了欺骗,张汝舟发现李清照并没有自
己预想中的家财万贯,而李清照也发现了张汝舟的虚情假意。
之后,李清
照发现张汝舟的官职来源于行贿,便状告张汝舟,而在当时的社会
环境下,妻子告发丈夫,
即使印证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狱之苦。
李清照入狱后,由于
家人收买了狱卒,入狱九
天便被释放,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结束。
多年的背井离乡的颠
沛淋漓,李清照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
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残害。
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
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
后这“千古第一才女”就这样寂寞地死在了江南。
2012-11-25篇二:
校园电台历史类广播稿学院广播站专稿
——“忆”犹未尽
版头:解读历史。
一切何必那么沉重;重拾记忆。
一切原来如此精彩.忆犹未尽,情在当
时,相同的时间,相同的地点,校园广播与您同在,为您开启那一
段意犹未尽的回忆! 流星-----霍去病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这流传千古的句子,是霍去病光辉一生的写照。
提起霍去病,
无人不知。
古往今来,没有一个人在同样年龄就能有他的成就——
17岁两出定襄、19岁三征
河西、21岁纵横漠北,杀到匈奴胆寒,甚至影响西亚历史进程,年
仅21岁就身居大司马高
位。
然而,似乎历史总爱开令人扼腕的玩笑——上天赐给大汉朝这
位千年难得的奇将后仅仅
23年,就匆匆把他召唤了回去。
在天的那一头,或许他正率骠骑兵将,谈笑于烽烟战火中。
霍去病的童年并不是幸福的,身为私生子
的他,不被自己的父亲承认,而母亲又是一个
公主府中的女奴,也许他曾经也被人欺辱被人看不起,可是年幼的
他没有自暴自弃,在疼爱
他的舅舅的影响下,他自幼精于骑射,虽然年少,却不屑于像其它
王孙公子那样呆在长安城
里放纵声色享受长辈的荫庇。
他渴望杀敌立功的那一天。
机会永远只会给那些有准备的人,对于霍去病来说,尤其如此。
元
朔六年他被汉武帝任
命为骠姚校尉,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
此战是汉武帝反击匈奴
的第一次大规模交战,他
率领八百勇骑甩开大军数百里去寻歼匈奴。
歼敌二千零二十八人,
其中包括相国、当户和单
于祖父辈贵人籍若侯产,生捕单于叔父罗姑比,功劳冠于全军,于
是武帝封食邑一千六百户,
并赐冠军侯。
就是这一战,成就了他传奇征战人生的开始。
元狩二
年的春天,霍去病被任命
为骠骑将军,独自率领精兵一万出征匈奴。
这就是河西大战。
19岁的统帅霍去病不负众望,
在千里大漠中闪电奔袭,打了一场漂亮的大迂回战。
六天中他转战
匈奴五部落,一路猛进,
并在皋兰山与匈奴卢侯王、折兰王打了一场硬碰硬的生死战。
在此
战中,霍去病惨胜,一万
精兵仅余三千人。
而匈奴更是损失惨重——卢侯王和折兰王都战死,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
被俘虏,斩敌八千九百六十,匈奴休屠祭天金人也成了汉军的战利品。
在这一场血与火的对
战之后,汉王朝中再也没有人质疑少年霍去病的统军能力,他成为
汉军中的一代军人楷模、
尚武精神的化身。
此战后,再没有人质疑年少的霍去病在军队中的
地位。
河西受降,19岁的霍去病面对哗变的匈奴降将,竟然只带着
数名亲兵就亲自冲进了匈奴
营中,直面浑邪王,下令他诛杀哗变士卒。
我们永远也猜想不出此
时的浑邪王心里都在想些
什么。
那一刻他完全有机会把霍去病扣为人质或杀之报仇,只要他
这样做了,单于不但不会
杀他反而要奖赏他。
然而最终浑邪王放弃了,这名敢于孤身犯险不
惧生死的少年的气势镇住
了他。
霍去病的气势不但镇住了浑邪王,同时也镇住了四万多名匈
奴人,他们最终没有将哗
变继续扩大。
河西受降顺利结束,而今天的我们却只能用景仰的心
努力想象,那个局势迷离
危机四伏的时候,那位十九岁的少年是怎样站在敌人的营帐里,仅
仅用一个表情一个手势就将帐外
四万兵卒、八千乱兵制服的。
汉王朝的版图上,从此多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河
西走廊正式并入汉王朝。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面对外虏的受降,
不但为饱受匈奴侵扰之苦
百年的汉朝人扬眉吐气,更从此使汉朝人有了身为强者的信心。
封
狼居胥是霍去病一生的巅峰,在深入漠北寻找匈奴主力的过程中,
霍去病率部奔袭两
千多里,以一万五千的损失数量,歼敌七万多人,俘虏匈奴王爷三人,以及将军相国当户都
尉八十三人。
大约是渴望碰上匈奴单于,霍去病一路追杀,来到了
蒙古肯特山一带。
就在这
里,霍去病暂作停顿,率大军进行了祭天地的典礼——祭天封礼于
狼居胥山举行,祭地禅礼
于姑衍山举行。
这是一个仪式,也是一种决心。
22岁的少年,举着
长剑,伫立在狼居胥山上,
凌冽的风吹起了他的战袍,也让他的心更加的坚毅。
封狼居胥之后,霍去病继续率军深入追
击匈奴,一直打到现在的俄罗斯贝加尔湖,方才回兵。
从长安出发,一直奔袭至贝加尔湖,
在一个几乎完全陌生的环境里沿路大胜,这是怎样的成就!经此一役,“匈奴远遁,漠南无王
庭”。
霍去病和他的“封狼居胥”,从此成为中国历代兵家人生的最高
追求,终生奋斗的梦想。
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容易的,对于年少成
名的霍去病来说尤其如此。
他生为奴子,长于
绮罗,却从来不曾沉溺于富贵豪华,他将国家安危和建功立业放在
一切之前。
汉武帝曾经为
霍去病修建过一座豪华的府第,霍去病却拒绝收下,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短短的
八个字,因为出自霍去病之口而言之有物、震撼人心,刻在历朝历
代保家卫国将士们的心里。
霍去病少言多行,从不说空话。
汉武帝曾经想亲自教他孙武兵法,
他回答道:“打仗应该随机
应变,而且时势变易,古代的兵法已不合适了。
”他不拘泥于习俗常规,将战前的谋划与战场实际相结合,无论
面临怎样的局面他都能够随机应变。
他的麾下从来只有有能力的人,他可以赶走汉武帝派来
的副将,也可以不遗余力的提拔匈奴降将,他可以将汉武帝御赐的
美酒倒入泉中与将士们一
起分享,也曾经御下严峻。
然而再严峻他仍然是军神,所有的士兵
都向往成为他的部下,跟
随他杀敌立功。
他一生四次领兵正式出击匈奴,都以大胜回师,灭敌十一万,降敌
四万,开疆拓土,战
功比他的舅舅卫青还要壮观。
对于整部世界军事史和中国史来说,
霍去病是彪炳千秋的传奇。
霍去病的墓至今仍然矗立在茂陵旁边,墓前的“马踏匈奴”的石像,
象征着他为国家立下的
不朽功勋。
千载之后,世人仍然遥想少年大将霍去病的绝世风采,
为他的精神和智勇而倾倒,
为他那不恋奢华保家卫国的壮志而热血沸腾。
23年,霍去病的一生如同流星一般,闪过夜空,留下的却是绚烂的光彩。
篇三:名人故
事高中广播稿
名人故事高中广播稿名人故事高中广播稿一:名人故事广播稿亲爱
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今天在这里和同学们一起去了解
一个人物,中国画坛一代宗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叶浅予。
叶浅予(1907 1995)是桐庐县桐庐镇人。
这位宗师一生向往
革命、向往艺术。
他年轻时在
上海目睹五卅惨-案,激发了强烈的民族正义感,奠定了爱国反帝的
世界观。
他曾投身北伐,
参加革命宣传工作。
大革命失败后,他拿起画笔针砭时弊,借鉴外
国连续漫画的形象,首出
中国现代漫画的鸿篇巨制,通过塑造王先生、小陈两个典型形象,在幽默中鞭挞了社会
生活中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恶习,并对当时买办官僚贪污腐-败的
官场生活作了淋漓尽致的
揭露和辛辣的讽刺。
由于作品具有尖锐的批判意识和生动的艺术造型,成为风靡全国、家喻
户晓的读物。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宣传,担任
漫画宣传队队长,并主编
《抗战漫画》,在周恩来、郭沫若领导的政治部三厅做了大量工作。
1946年他应邀访美,在当时中国社会普遍存在崇美思想的背景下,
他以敏锐的眼光看到
了资本主义严重的社会矛盾,画成纪实漫画《天堂》,揭露资本主
义的弊端。
在迎接新中国成
立的日子里,他做了大量有益于人民的工作,以满腔热情迎接新中
国的建立,画出了《北平
解放》、《中华民族大团结》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新中国成
立后,他以旺盛的艺术创造
热情和忘我的敬业精神,在美育教育事业上作出了极大的奉献,艺
术上也频出佳作,进入他
创作的高峰时期。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遭受四人帮迫-害,被
关入监狱达7年之久。
铁窗生活了磨炼了他的意志,拨乱反正以后,他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家乡和人民,虽年届
高龄仍不知疲倦地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对美术事业作出了新的
突出贡献,成为美术界声
望最高、最受尊敬的老画家之一。
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湖南、香港等全国20家出版社,
先后出版过他的画作有30多种。
尤其是国画卓成一家,诚如徐悲鸿大师所说:浅予之国画
一如其速写人物,同样熟练,故彼于曲直两形体均无困难,择善择要,捕捉撷取,毫不避忌,
此在国画上,如此高手,五百年来,仅有仇十洲、吴友如两人而已,故浅予在艺术之成就,
诚非同小可也。
我们的叶老,所以受到画坛的广泛尊重和爱戴,不仅
在于他自强不息、探索求进和勤奋刻
苦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他的耿直磊落、胸襟开阔的人格和人品。
他
面对社会和人生,总是鞭
笞假、恶、丑,歌颂真、善、美。
在得到重新工作的机会之后,他
更加无私无怨,把艺术才
华献给人民。
他将文-化-大-革-命后补发的3万元工资全部献给学院,设立叶浅予奖学金。
他对青年学生十分关心,许多晚辈都曾得到过他的帮助和指教。
他
不顾年迈体弱,在83岁高
龄之后,还发起组织叶浅予师生艺术行路团,举行了3次深入生活的行路和艺术研讨活动,
促成了叶浅予师生画展学术成果,身体力行地实践艺术来自生活的
道路。
叶老对故乡桐庐怀有深厚感情,在他的晚年,每年都要回桐
庐看看,关心家乡建设。
82
岁那年还将珍藏多年的从元、明、清代到现今的名人书画73幅,其中有元代王叔明的《李下
隐居图》、明代周之冕的《梅竹水仙》、清代郑板桥的书法及现代
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
张大千、潘天寿、傅抱石、吴作人等人的真迹,以及叶老自己的
128幅书画,还有他收藏的
宋代以后的美术论著和中外文册、画谱、印谱、碑刻等珍品787册,赠送给家乡桐庐。
在赠
送仪式上,桐庐县人民政府要回赠他2万元人民币,以表家乡人民
心意时,老画家坚辞不受,
当即挥毫在县人民政府授予的《荣誉状》上写下此款转赠桐庐县文联。
他说:书画是人民
的财富,应该留给人民。
现在有些社会风气不正,只讲金钱,不讲
精神,我这样做就是要同
不良风气唱唱反调,以促进树立社会的良好风气。
先生之风,山高
水长。
叶浅予一生深深地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
他以自己艺术和人生的完美结合,成为20世纪中国美术的代表画家之一。
1995年8月5日,中国画坛一代宗师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中共桐庐县委、县人大
常委会、县人民政府、县政协迅即派出代表小组赴京奔丧,参加中
央有关部门对叶老举行的
遗体告别仪式,并特意送去了一副挽联。
上联:浅财厚德爱憎分明
一代宗师;下联:予情于艺
报国为民富春骊子;横批:叶落归根。
十分准确地写出了叶老的一生
为人,写出了桐庐家乡人
民对叶老的敬仰之心。
名人故事高中广播稿二:广播稿.名人故事(1463字)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今天由我为大
家带来几则名人故事。
1、为了艺术,他牺牲了平庸的私欲,战胜了一切不幸。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一生中,贫困、疾并失意、孤独等种种磨难折磨
着他,其中最大的
灾难是耳聋给他带来的痛苦。
贝多芬28岁时,由于疾病,听觉就开始减退,到了48岁,再优美的歌声他也听不见了。
他只能用书写的方式来和别人交流。
即使这样贝多芬仍进行着创作。
他的不朽名作――九十部交响曲的后七部,都是在失聪
的情况下完成的。
而其中的第三、第五、第六和第九部交响曲被认
为是永恒的杰作。
他用敏锐的观察力来感受人类、社会和大自然。
为了起草一部曲子,他经常花几个月甚
病的决心:在我身旁的人都能听到远处的笛声,而我却听不到,这
是何等的耻辱啊!这样的
情景曾把我推到了绝望的边缘,几乎迫使我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但是,我的艺术,只有我的
艺术要我活下去。
贝多芬在这种困境中曾大声疾呼: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
全屈服,他说:牺牲,永远把一切人生的愚昧为你的艺术去牺牲!
艺术,这是高于一切的上
帝。
2、爱因斯坦的镜子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个十分贪玩的孩子。
他的母
亲常常为此忧心忡忡,母亲的再三告诫对
他来讲如同耳边风。
直到16岁的那年秋天,一天上午,父亲将正要去河边钓鱼的爱因斯坦拦
住,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正是这个故事改变了爱因斯坦的一生。
故事是这样的:昨天,爱因斯坦父亲说,我和咱们的邻居杰克大
叔清扫南边工厂的一个大烟囱。
那烟
囱只有踩着里边的钢筋踏梯才能上去。
你杰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后面。
我们抓着扶手,一阶
一阶地终于爬上去了。
下来时,你杰克大叔依旧走在前面,我还是
跟在他的后面。
后来,钻
出烟囱,我发现一个奇怪的事情:你杰克大叔的后背、脸上全都被
烟囱里的烟灰蹭黑了,而
我身上竟连一点烟灰也没有。
爱因斯坦的父亲继续微笑着说:我看
见你杰克大叔的模样,心想我肯定和他一样,脸脏
得象个小丑,于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
而你杰克大叔呢,他看见我钻出烟囱时
干干净净的,就以为他也和我一样干净呢,于是就只草草洗了洗手
就大模大样上街了。
结果,
街上的人都笑痛了肚子,还以为你杰克大叔是个疯子呢。
爱因斯坦
听罢,忍不住和父亲一起大笑起来。
父亲笑完了,郑重地对他说,
其实,别人
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
拿别人做镜子,
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
才的。
爱因斯坦听了,顿时满脸愧色。
爱因斯坦从此离开了那群顽皮的孩子们。
他时时用自己做镜子来审视和映照自己,终于
映照出他生命的熠熠光辉。
有了正确的参照物,才会有正确的方向与行动,切忌盲目地与别人相比较。
3、从卑微开始在巴西一个叫贝鲁的贫困区里,有一个又黑又瘦的小男孩,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失业
了。
他钻到母亲怀里说:妈妈,你不要担心,以后我靠踢足球养活
你们。
在足球的王国巴西,足球简直是一种信仰,很多人都在做着
足球明星的梦,然而,靠踢
足球能养活家人的人却是寥寥无几,可是,小男孩14岁的时候,
就被一家足球俱乐部相中,
仅仅两年后,他就成了克鲁赛罗足球俱乐部的明星,20岁的时候,他登上了世界足球之巅。
这个小男孩,就是足坛上的巨星罗纳尔多。
有一次,路透社的一名记者问他:你成功的动力是什么﹖罗纳尔多
的表情突然凝重起来:真的,我没想那么多,就想着我一定要把足
球踢好,那
【篇二:校园电台历史类广播稿】
学院广播站专稿
——“忆”犹未尽
今天是2012年11月25日,在节目开始之前让我们先看一下历史
上的今天发生了些什么:
1904年11月25日,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巴金生于四川成都。
1926年11月25日,物理学家李政道诞生于上海。
1950年11月25日,毛泽东长子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
1958年11月25日,三门峡截流成功。
1990年11月25日我科学家直接发现脱氧核糖核酸新结构。
1998年11月25日,北京市正式宣布申办2008年奥运会
版头:解读历史。
一切何必那么沉重;重拾记忆。
一切原来如此精彩.忆犹未尽,情在当时,相同的时间,相同的地点,耿丹校园广播
与您同在,为您开启那一段意犹未尽的回忆!
才女李清照
其实李清照在写这首词前,曾经有过太多太多的欢乐。
李清照出生于南宋时的一个士大夫之家,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母亲是状元
王拱宸的孙女。
也许是受了父母的影响吧,少年时代的李清照便工
诗善词,李清照的幼年,大部分时间是在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的家
乡历城渡过的。
大约在她五六岁时,因为父亲李格非作了京官,她
便也随父母迁居东京汴梁,所以她是在东京长大的。
那时候,北宋
统治阶级享乐成风,东京表面上依旧繁荣。
李清照作为一个士大夫
阶层的大家闺秀,由于封建礼教的禁锢,不可能像男子一样走出家门,接触整个社会。
但她毕竟出身于城市,不像乡村地主家里的女
子那样闭塞。
她不仅可以划着小船,嬉戏于藕花深处,而且也可以
跟着家人到东京街头,观赏奇巧的花灯和繁华的街景。
这不同寻常
的生活经历也给她的性格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
婚后,她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妇擅朋友之胜”。
赵明诚致力于金石之学,李清照就
在旁辅助,夫妻俩对金
石书画进行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志趣相投,生活美满。
婚后,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
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
一年重
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当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
黄花瘦。
”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
赵明诚接到后,叹赏
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
阙词。
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
陆德
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
”赵明诚问是哪三句,陆德夫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赵明诚对妻子更加的佩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