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阳腔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近百年来弋阳腔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近百年来弋阳腔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李秀伟 摘 要:弋阳腔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近百年来有关弋阳腔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仍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问题。
明代的弋阳腔不是单一的声腔,主要作为昆腔的“他者”而存在;清代“弋阳腔”一词的指义更加混乱。
被视为弋阳腔当代遗存的高腔,其“一唱众和”特征并不始于弋阳腔;20世纪中叶包括江西在内的各地高腔艺人间并无弋阳腔的有关记忆;不同地区的高腔间除了一唱众和外并无更多共性。
作为戏剧文体的明清传奇与戏曲音乐之声腔分属不同层面,并不存在所谓“弋阳腔”剧目。
关键词:弋阳腔 高腔 声腔研究通称为“戏曲”的中国本土戏剧,因近代以来视歌唱为其主要特征,故在古典戏剧研究领域,声腔亦成为重要研究对象。
①经近现代学者的努力发掘,原本隐而不彰的各种声腔得以逐渐在戏剧史中显影。
自1930年日本人青木正儿率先做出“高腔即弋阳腔”的论断后②,研究者普遍相信,在南北各地多种班社类型中广泛流行的高腔,是所谓明代“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在各地的变种。
新中国成立后,周贻白《中国戏曲声腔的三大源流》、叶德钧《明代南戏五大腔调及其支流》等重要论文,从纷繁复杂的声腔名目中,抽绎出系统的声腔谱系,不能不说是显著的进步。
③无论将戏曲声腔分为几类,弋阳腔都要占有一席之地。
在系统总结20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本土戏剧研究成果的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第三编中,弋阳诸腔作为民间戏剧的代表,更是被赋予了与昆山腔相匹敌的地位。
④近年来,学者们以当代高腔分布为基础,结合古代①②③④有关“戏剧”“戏曲”概念之演变及两者所反映的戏剧观念之差异,参见叶长海:《戏曲考》,《戏剧艺术》1991年第4期;李秀伟:《“戏曲”概念的确立及意义流变考》,《南大戏剧论丛》第10卷第2期,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除“戏曲声腔”“戏曲音乐”外,本文一概使用“戏剧”。
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王古鲁译,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第438页。
江西弋阳腔曲牌分类思考
、
弋阳腔 曲牌分类现状
自新 中国成立 以来 ,弋 阳腔 曲牌历经 劫难 ,一大批 老一辈 艺术家 王仕仁 、程南 豪 、李 忠 诚 、万 叶 、陈汝 陶 、程 烈清等 ,都曾经为弋 阳腔 曲牌分类作 出了不可磨灭 的贡献 ,半 个世纪以
来 ,江西弋 阳腔 曲牌分类大致有如下几种方式 。 ( ) 一 按源流分类
宋元 南戏 ( 6 ) 3支
枝] ( 山坡羊 ] [ 水底 鱼] [ 罗带 ] [ 香 步步娇 ] [ 江头金枝 ] [ 下山虎 ] [ 雁儿落 ] ( 滴溜子 ] [ 朝元歌 ] [ 傍桩台 ] [ 梧叶儿犯 ] [ 清江引 ] [ 四朝元 ] ( 一江风 ] [ 柳摇 金 ][ 孝南枝 ] [ 三学士 ] [ 莺集御林春 ] [ 哭相思 ] [ 双劝酒 ] [ 罗袍 ] [ 皂 寄生草 ] [ 不是路 ] [ 二犯傍桩台 ] [ 一盆花 ] [ 皂角儿 ] [ 鲍老扑灯蛾 ] [ 二犯江儿水 ]
①本 文为 江西省高校人 文社会 科学研 究2 1 年度基金项 目 《 01 江西弋 阳腔 曲牌分类研 究》的阶段性成果 。
源 流
曲
牌
[ 朝天 子 ] 【 衲袄 ] 【 正好 ] 【 红 端 风入松 ] 【 醉太平 ] 【 查子 ] 【 生 红芍 药 ]
唐 宋曲词 ( 8 ) 2支 唐 宋大 曲 ( 支 ) 7 北 宋诸 宫 调 ( 1支 ) 0
艺术 形式 ,是我 国传 统音乐 的重要 载体 。崔 令钦 《 教坊 记 》共 录 曲名3 4 ;杜佑 《 道要 2个 理 诀 》载 天宝年 间大乐署所 订 曲名 2 0 ;南卓 《 4个 羯鼓 录 》载 曲名 1 1 ;段安 节 《 3个 乐府 杂录 》 辑 曲名 I个 。唐代 开元 时期 ,太常 乐署 和左 右乐 坊所 搜集 的乐 曲 “ 少亦 有一 千 至两 千之 3 至 数 ”。清 《 宫大成南北 词宫谱 》共记 录 了2 4 支南北 曲 曲牌 ,加上 “ 九 06 变体 ”共 达4 6 支 。 46 今 人武俊 达撰写 的 《 曲音 乐 》称 昆 曲曲牌 约有千余 支”。曲牌 音乐 的研 究意 义重大 ,它 不 昆 ]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四大声腔之弋阳腔的音乐流变与社会意义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四大声腔之弋阳腔的音乐流变与社会意义项目:2014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社会视域下我国高校师范音乐教育改革的新设想——以河南高校为例”1 弋阳腔的地区分布及研究状况弋阳腔与昆山腔、余姚腔、海盐腔并称四大声腔,并有“南昆北弋”之称。
2006年弋阳腔成为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江西省首批入选文化遗产保护的戏曲声腔。
产生于江西省弋阳县的弋阳腔在戏曲中属于古典的戏曲声腔,她形成于我国南北戏曲交替的年代,大约在14世纪中后期。
对中国的四十多个剧种,比如京剧、秦腔,豫剧,川剧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明朝嘉靖年间,不同于清新优雅的的昆山腔,有着极强的民间生活化的弋阳腔,用她通俗易懂的文化内容和极富观赏性的视觉冲击与昆山腔争奇斗艳。
随着余姚腔、海盐腔逐渐衰落,弋阳腔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昆山腔一道有力地、完整地推动着中国戏曲的发展。
对于弋阳腔这个概念,人们有多种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弋阳腔指的是弋阳人在生活中自由传唱的本地民歌、小腔等腔调,有的认为是指流传在弋阳地区的宗教音乐[包括佛教音乐和道教音乐],有的还把“弋阳乱弹”也称之为弋阳腔,我们这里研究的弋阳腔专指的是戏曲中的弋阳腔。
五百多年来,弋阳腔就像一位辛劳的母亲孕育并直接影响的剧种多达47个,流传的范围包括安徽、河南、江苏、湖南、福建、广东、山东、山西等在内的十三个省份。
戏曲史家万叶先生把她称之为“弋阳诸腔”或“弋阳腔腔系”。
弋阳腔作为我国民间古典戏曲艺术的重要代表,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以来,中国学术界在弋阳腔的研究领域内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如专著方面主要代表有:赵景琛的《读曲小记》、《戏曲笔谈》,王芷章的《腔调研究》,周贻白的《中国戏剧史长篇》、《中国戏曲史纲要》,黄芝冈的《弋阳腔考》,徐慕云的《中国戏剧史》,欧阳予倩的《中国戏曲研究资料初辑》,张庚、郭汉城的《中国戏曲史》,流沙的《明代南戏声腔源流考辨》,廖奔、刘彦君的《中国戏曲发展史》等。
关于弋阳腔调曲牌的初探
并未标注曲牌名,其汲古阁本名为《七娘子》,但其语 句改动较大 ;《南曲九宫正始》亦保留“元传奇”《刘志 远》的引子,曲牌名则为《梁州令》,曲文几同于成化本, 其汲古阁本改动明显。又如《十义记》内大部分甚至直 接省略引子,多标作“旦上唱”。还有的戈阳腔本将滚 调曲子用作引子,如《古城记》中常以“七言句”或上 扬诗为首曲,却不标注引子。
YISHUTIANDI 文艺天地来自关于弋阳腔调曲牌的初探
金鑫
戈阳腔调曲牌音乐历史悠久,但从建国至今受到社 会或认为因素影响,既往遗存的曲谱资料相对分散,可 见戈阳腔抢救保护工作非常迫切。当前学术界主要就史 学、文学两方面探讨戈阳腔,但缺乏对其形态学的研究, 特别是各类戈阳腔曲牌音乐特征的研究较为浅显。为此, 本文将主要探讨有关戈阳腔曲谱音乐的相关事宜。
而尾声中“双煞”体式也比较特殊,多为本宫调 中尾声再辅以一宫尾声,比如《拜月记》中“喜无穷煞” 与“情末断煞”相连的例子,这都是戈阳腔善用体式。
(二)连套 从连套层面而言,戈阳腔调曲牌连套方式相对芜 杂,相较昆山腔与北曲来说更自由随意,但总体具体以 下特点 : 1. 叠唱体,即反复叠唱同一曲牌,也叫过曲叠用。 比如,《赤松记·游本》整出戏仅反复叠唱七遍一曲“出 队子”。 2. 缠达体,即子母体,主要为二曲轮流反复连套 形式。比如《金印记》第 29 出交错使用曲牌“二犯朝 天子”与“清江引”,形成回旋反复体式。同时戈阳腔 内还有滚调曲与曲牌体交互套曲使用的形式,比如,《目 连救母劝善戏文·三殿见母》中,其曲牌体“红纳袄” 交错与齐言替滚调“七言词”使用 ;或《古城记·秉烛》 则交替使用滚调“驻云菲”和“闹更歌”。 3. 北套体,即全套纯北曲,戈阳腔内极少见。比如, 《破窑记》第 27 出、《游观破窑》首二支与次用,为南 曲吕宫引子“菊花新”和不知宫调者“鹤冲天”,之后 便全用北套“仙吕点绛唇”。 4. 大曲体,如《琵琶记》第 16 出《丹陛陈情》一 套级大曲形式,此后的《寻亲记》《彩毫记》《娣袍记》 等均与大曲体相似。 5. 滚调体,主要构成均为滚调曲或与滚调相似的 山歌,比如,《刘汉卿白蛇记》第 7 出,整出全为滚调 体唱法的四支齐言体“山歌”。或《古城记·钱别》以 “贺新郎”“天下乐”“滚”“前腔”等为连套方式,共连 用滚调曲子五支。此外,还有虽非整出为滚调,但时常 有滚调体曲牌穿插的形式,如《古城记·却印》中首支 为“五言律”引子,中间穿插五支“杏花天带过黎春调”; 且该剧第 17 出穿插“棱瞪歌”,该方式虽明代善用但非 戈阳腔所喜。 6. 南北合套体,通常戈阳腔本极少使用。如《破窑记》 第 18 出《虎进窑门》前为南套“斗鹌鹑”,后则为北套。 四、结语 戈阳腔虽然是一项民间艺术文化,但其极具独特 艺术魅力,善于表演连台大戏如历史、神怪剧,再加上, 戈阳腔肠腔风格明快激越、粗狂豪放,其简单明了深受 百姓认可。因此,党和政府应予以其相应的重视,鼓励 广大戏曲音乐工作者积极探索和创新,进而更好、更完 善在现代艺术舞台上呈现戈阳腔。
江西弋阳腔探讨与研究的重要新成果_简评_弋阳腔新论_
弋 阳 腔传承 与 发展 的 几 点 思 考 》 涂 苏前 忠 《
、
、
“
”
》 及邹 莉
弋 阳 腔发 展 思考 》 饶兴 华 《 新华 《 从 弋 阳 腔 的历 史 作
用 看戏 曲 的发 展前途 》 王 娅 菲 《 试 论 弋 阳 腔在 当 代
、
莉的 《 谈谈 我 学 弋 阳 高腔 戏 》
。
的继 承 与 发 展 》 胡 晓 东 杨 咏 《 从赣 剧 的 市 场 探 索 透
艺海 探 真
—
论 文 论著 选 编
江 西 弋 阳 腔 探 讨 与研 究 的 重 要 新 成 果
简评 《 弋 阳 腔 新 论》
蒋国 江
弋 阳腔 是 我 国 明 代 戏 曲 四 大 声腔 之 一 是 中华戏 曲艺 术 宝 库 中 的 一 颗 璀璨 明珠 《 弋 阳 腔新论 》 即是
,
,
学术研 讨会
。
”
会上
、
研究 中 心 江西 省 艺 术 研究 院 弋 阳 县 人 民 政府 联合 举 办 了 全 国 弋 阳 腔 高腔 学 术研 讨 会 全 国 艺 术研 究机 构 高等 院校 的 专家 学 者 一 百余 人出席会 议
, , 、 。 ,
论 述 了 弋 阳 腔 艺 术 的本 体特 征 还 有 一 些 文 章 就 弋 阳
。
余篇
、
。
这 些 文 章或论 及弋 阳 腔 的 产 生 源
,
按 此 书封面 主 编排名
年
、
流 文 化 背 景 发 展演 变 和 遗 存 或 探讨 了 弋 阳 腔 与 弋
阳 诸 腔 高腔 剧 种 及其 他 艺 术 形 式 的 关 系 也 有 文 章
、 ,
弋阳腔传统曲牌音乐研究——兼论音
弋阳腔传统曲牌音乐研究——兼论音乐属性与戏曲行当的关系■ 林 宇摘 要:弋阳腔的唱腔音乐结构沿用了南戏的曲牌体制,角色行当亦是如此。
鉴于行当与音乐的密切关系,本文试图借助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对弋阳腔传统曲牌的音乐属性进行分析、总结,以音乐学视角为戏曲行当的研究提供全新的解读,即阐释弋阳腔的行当属性与特征是如何通过音乐元素得以强化的。
关键词:弋阳腔;传统曲牌;音乐属性;行当江西是戏曲资源大省,高腔鼻祖弋阳腔即诞生于此地,故有“高腔发源地”之称。
弋阳腔“是宋元南戏流传至江西弋阳后,与当地方言、民间音乐结合,并吸收北曲演变而成”[1],其唱腔音乐结构沿用南戏的曲牌体制,角色行当亦是如此。
弋阳腔曲牌音乐整体呈现出高亢、激越的格调,“改调歌之”“不入管弦”“错用乡语”等特征,徒歌、帮腔、滚唱等演出形式,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兴趣,但已有研究多集中在音乐形态和音乐理论上,而戏曲音乐的基础性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作为由多种艺术形式构成的戏曲,其艺术结构与属性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对其艺术规律的探索自然需要采取打破学科界限、突破专业视角的研究方法与手段。
我们知道,弋阳腔行当与其他剧种不同,它“由三花、三生、三旦构成,俗称‘九行头’,即包括正旦、小旦、老旦、大花、二花、三花、老生、正生、小生”[2]。
当下专业从事弋阳腔表演的院团,如弋阳腔艺术保护中心、江西省赣剧院仍沿袭这种行当体制。
因此,本文试图借助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对弋阳腔传统曲牌的音阶结构、调式色彩进行分析,阐释弋阳腔的行当属性与特征,以音乐学视角为戏曲行当研究提供全新的解读。
本文的写作难度在于研究对象的材料相对缺乏,在于“口传心授”始终是弋阳腔演唱的主要承袭方式,如李调元《剧话》所言,弋阳腔“向无曲谱,只沿土俗”。
而弋阳腔曲谱资料的正式收集始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全国第一次戏曲普查,江西省文化局于1953年对十余位民间弋阳腔艺人所掌握的弋阳腔唱段做了录音与记谱,整理出部分曲牌音乐曲谱。
弋阳腔的特征风格
弋阳腔的特征风格弋阳腔是我国传统曲艺之一,具有独特的特征风格。
它以江西弋阳方言为基础,融合了当地的民俗文化和艺术形式,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表演风格。
下面我将从语言特点、表演形式、深入生活等方面详细介绍弋阳腔的特征风格。
弋阳腔以其独特的语言特点而闻名。
弋阳方言作为弋阳腔的基础,具有浓厚的江西地方特色。
在表演中,演员们运用地道的弋阳方言进行对白,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融入剧情,感受到当地人的生活情感。
弋阳方言独特的音调和语调,使得弋阳腔具有鲜明的口语色彩,更加贴近生活,增强了表演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弋阳腔以其多样化的表演形式而备受称赞。
在弋阳腔的表演中,演员们不仅仅是在舞台上演唱,还会配合动作、表情、肢体语言等,使得表演更加生动活泼。
而且,弋阳腔还融入了许多传统艺术形式,如武术、舞蹈、杂技等,使得表演更加多样化,更加具有观赏性和娱乐性。
弋阳腔深入生活、贴近人民的特点也是其独特的风格之一。
演员们常常选取当地的民俗故事、历史事件、社会现象等为题材,通过表演来展现人物的生活状态、情感变化等。
他们通过细腻的表演和真实的情感,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弋阳腔所描绘的人民生活的真实与深刻。
弋阳腔的特征风格不仅体现在语言和表演形式上,还体现在其丰富多样的剧目内容上。
弋阳腔的剧目涉及的题材非常广泛,如家庭琐事、爱情婚姻、社会风俗、历史传说等等。
不同的剧目内容展示了不同的情感和价值观,使得观众在欣赏弋阳腔的同时,也能够思考一些人生道理和社会问题。
弋阳腔以其独特的语言特点、多样化的表演形式、深入生活的特点以及丰富多样的剧目内容而闻名。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生活情感的表达方式。
通过观赏弋阳腔,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江西弋阳的民俗文化,感受到人民生活的真实与深刻,同时也能够体验到弋阳腔所带来的艺术享受和情感共鸣。
弋阳腔的独特风格正是这一切的源泉和支撑,使得它成为了我国传统曲艺中的瑰宝。
江西省弋阳县弋阳腔调研报告1
江西省弋阳县弋阳腔调研报告摘要弋阳腔(又名高腔)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起源于江西省弋阳县,自诞生以来,它即以其“杜撰百端”的连台大戏和“错用乡语”的艺术特色在民间广为流传。
在广泛流播的过程中,弋阳腔繁衍出多种变体,由此形成高腔体系。
对南北各地的四十几个声腔剧种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中国地方民间戏曲的发展流程。
弋阳腔曾经有过怎样辉煌的历史,经过几百年的岁月,弋阳腔的发展现状如何,在未来,弋阳腔又将何去何从。
本调研报告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解说弋阳腔。
弋阳腔的形成与演变弋阳腔起源于宋元时期的南戏,产生于弋阳县,形成于元末明初,至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
它与昆山腔、余姚腔、海盐腔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声腔,有“南昆北弋”之称。
据乾隆版《弋阳县志》载:“弋阳腔杂剧曲调名,考祝允明《猥谈》,南戏出于宣和之后(1119——1125)南渡之际,位置温州杂剧,今遂遍满四方,碾转改益,如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之类,云云。
据此,则弋阳腔即属南戏,当是我弋之征?而汝南弋阳矣。
”据《猥谈》记载,弋阳腔属南戏的一直流派,它和海盐、余姚、昆山等声腔一样,是南戏在各地流传、演变的产物。
宋朝南渡以后,南戏盛行,弋阳县地处赣东,属广信府,又与饶州府毗邻,为浙、皖、闽交通要冲,常有南戏演出活动,其时,当朝宰相陈康伯和礼部尚书周执羔均为弋阳人士,文人往来及各类文艺戏曲交流频繁。
据传,浙江温州乐清人王十朋考中状元后,赴饶州任职路经弋阳县,就在碧落洞天书院讲学,并拜访陈康伯,王赠陈一批南戏剧本,这些剧目在弋阳县及赣东一带流传的很快。
南戏在赣东北地区受地方语言、民间风俗已经龙虎山道教、目连戏的影响,辗转改益,遂形成了弋阳腔戏曲。
自明初至嘉靖、隆庆年间,弋阳腔流传分布的范围最广,除江西之外,盛行于安徽、浙江、江苏、湖南、福建、广东、云南、贵州及北京和南京等地,并逐渐在不同的流行地区演变为新的地方的剧种,成为一个庞大的声腔系统。
明嘉靖以后,弋阳腔在弋阳及其邻县贵溪、万年、乐平一带十分活跃。
戏里戏外弋阳腔
节以 其 喧 。 亢 的 阳 的 演 终 奏以 鼓,调 ”高 质朴 弋 腔 表 始 伴 大
锣大 也许是具有群 参与 更贴近百 鼓 众的 性或 姓们的生 活 和 欣赏趣味吧, 生活在这块土地的子民, 无不念着恋着自 己的 腔 弋阳 在 e 阳, 几乎村村都有白 己的戏台, 是单独的 有的 表
又 72 傅i 军
会 像 唱 一样 也 是因 种 语 唱 弋 说 是 歌 — 许 为这 话 和 戏的
阳腔同出一源 之故吧。 然而, 作为戏曲的弋阳腔我只会哼
了 颜 色 各 传 故 舞 的 上 不 平 的 五 六 的 种 说 事, 台 正 方 是 面 天
花板, 而是向 顶部凹 菱形空间, 凿井, 进的 名日 这可以说是 民间百姓的科学发现和创造。虽然没有现代的扩 音器, 但 在嘈杂的环境里. 演员在台上唱出的 声音照 样能传到很远 的地方, 全凭这凿井聚声传音的功 效 乡村的 是我们 戏台 儿时的快乐天地, 里我们在这儿或捉迷藏, 平日 或讲戏台 上的绘画故事, 或学着大人的模样吹吹打打咔呛啊啊地唱 着自 己的稚气 一个村庄有一二百户人家以上在那里都被叫做大屋
是如此沉俪, 此迷醉 如 我曾多少回见到村里的少女姐姐在看完戏的 第二天 一大早, 就来到戏台的后面转悠, 四处寻觅, 仿佛要寻自 己 丢失的魂灵似的。」 _前问个 究竟, 她们才整着眉满怀忧伤 地说, 天晚 _ 昨 」戏中 被打死的人到哪去了? 这故乡的大戏 着实撩人不轻 村子 里买了台手 扶拖拉机, 天它十什么我已没有印 白 象, 独在脑中 唯 记得它是专门 L用来运乡 晚 民们到县城看 戏的。秋 末时节, 忙完了田 间一年的劳作, 每每傍晚, 村里
谁的 功夫好. 在乡民的心里都有一个评判标准, 这些也是 茶余 饭后的 话题。 不论如何‘ 对演员在心里都存有几 乡民 分敬意, 话里活外都为他们感到高兴, 因为每家每户都可 能 有一个 在演戏 人正 或正在 学戏 在这里,乡民生活中的 赏心乐事除了 结婚生子盖房 子, 就要数看大戏了 每个村子里有了喜庆的大事都会 请 来戏班子, 重热闹 最隆 的还应该 是过年看大戏。 戈阳 剧目 腔的 大多脱胎 于 连戏文, 受话本、 目 又 小说 的 影啊, 并集以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 它的 作为
初探“弋阳腔”之流变
初探“弋阳腔”之流变弋阳腔是江西民间音乐艺术的代表,这种音乐以“弋阳调”为基础,吸收了各种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音乐形式,被广泛传唱于江西宜春、上饶、赣州等地。
这种音乐特色独特,以悠扬动听、清新自然为主要特点,被誉为“江南音符之花”,然而除此以外,弋阳腔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流变。
所谓流变,顾名思义,就是指弋阳腔中曲调的变化。
在民间,弋阳腔曲调一般由地方流传、口口相传,因此,各地的弋阳腔曲调可能存在差异。
更为重要的是,纵观江西各地的弋阳腔,不同的歌手也有着不同的表现风格和特色,因此在演唱弋阳腔时,歌手也会根据不同的情感和气氛,创造自己独特的曲调和风格,这就是流变的体现。
从形式上看,弋阳腔的流变可以分为两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是由歌手主动创新的,即歌手在唱歌时,根据自己的心情和情感创造新的曲调和风格。
这种方式体现了歌手的创意和艺术性,也使歌曲更富有情感,更加动人。
第二种形式是随着社会和历史的变迁而自发产生的。
弋阳腔是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各个历史时期都有着不同的社会情境和现实背景。
因此,在弋阳腔演唱中,也会反映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这种反映和体现也贯穿了弋阳腔的流变过程中,使得弋阳腔的曲调和风格也在不断变化中。
这种方式体现了弋阳腔民间性和时代性的特点。
具体来说,在弋阳腔中,歌曲的流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曲调变化。
因地域差异、歌手表现场合不同,同一歌曲的曲调可能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比如《杏花天》,在江西各地和不同歌手演唱时,曲调可能会完全不同。
第二,歌词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迁,歌曲中所表现的内容也会不断变化。
有时为了表达某种特定的情感或思想,歌词也会进行改编和增补,以符合当代人的心理需求。
第三,歌唱风格变化。
在不同的地方、场合和歌手演唱时,歌曲的艺术表现也会不同。
例如,有的歌手强调情感表达,而有的则更注重节奏和节拍。
这种变化使得同一首歌曲在演唱时,有时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和效果。
从弋阳腔的艺术形态与流变因素探究江西地方剧种的传承
从弋阳腔的艺术形态与流变因素探究江西地方剧种的传承【摘要】弋阳腔作为明代四大戏曲声腔之一,其历史也是历经坎坷。
通过对其艺术特征以及流变因素的摸索和梳理,可以让我们对于当前江西地方剧种的一般性现有状态有更好的认识;而分析借鉴越剧和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则可以为江西地方剧种的保护性传承和创新性发展起着理论积累之功用。
【关键词】弋阳腔;艺术形态;流变一、弋阳腔的艺术形态特征弋阳腔主要的剧本内容来源于演绎佛教故事的目连戏和傀儡戏,它继承南戏的传统与其经常在民间祭祀活动演出的特点相结合,形成了弋阳腔独特的艺术形态特征:其一、弋阳腔以表演《目连救母》等连台本戏为主,同时也兼演文人传奇。
这点对于戏曲剧种本身的发展是有益的。
如果弋阳腔因为历史原因只关注于宗教基本的演出,就会将自身落于一个纯粹乡土化剧种的角色,而这点对于剧种自身向高层次发展是不利的;兼演文人传奇,则可以在发展中更多的吸取富有文化色彩魅力的东西,对于高品位观众的吸引是有益的。
其二、虽然源于南戏,弋阳腔在传播过程中,以所谓“地方官话”为语言基础,首先在语音上地方化,这种做法对于演出中与观众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且有利于取得很好的表演效果。
明代文学家顾起元在《客座赘语》中即有评价:“弋阳则错用乡语,四方士客喜闻之;海盐多用官话,两京人用之。
”这一评语道出了弋阳腔受到民间欢迎的真实原因:入乡随俗。
其三、弋阳腔在音乐结构上承袭了南戏传统,板式变化较少,流水板居多。
在节奏和速度上有紧、慢板之分。
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把弋阳腔称作“过江曲子”,正是因为流水板是弋阳腔板式结构的主要特点。
除此之外,弋阳腔也吸收了相当一部分北曲的曲牌,根据1957年江西省文艺学校编印的《江西弋阳腔曲谱》,已被考证出的北曲曲牌有20支之多。
客观来看,弋阳腔的曲牌使用并没有绝对规则,大多数剧本中的南北曲牌都是自由连套的。
其四、除了音乐结构,在表演特征上,弋阳腔与南戏也是一脉相承的:干唱、以锣鼓伴奏,这是弋阳腔演唱形式上的两大特点。
弋阳腔教学与传承的探索
、
关于弋阳腔教学的探索
政策, 对 于 这 样 具 有 悠 久 历 史 的文 化 剧 种 , 采 取 保 留 的 意见 ,
对其进行很 好的传承。 高 师 民 族 音 乐 课 程 是 一 门介 绍 我 国 优 秀 民 间 音 乐 文 化 其 次 ,剧 团的经 营形 式需 要不 断的转变 ,这样才能找到 的课 程 ,主要 包括四个方面的 内容 ,其 中有 民间歌 曲、民间 最 佳 的适 合 自己 发展 的 方 式 ,这 也 是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的 必 然 要 说 唱音乐 、民间器 乐和乐种 、民间戏曲音乐。而在理论知识 求 。但 是 ,传 统 的地 方 性 剧种 的商 品市 场还 是 比较有 限 的 , 的学 习过 程中 ,除了要 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掌握 ,还要对其 单 一 的 艺术 形 式 没有 形 成 一定 的 商 业规 模 ,很 多 地方 性剧 团 中的代表 曲 目以及演唱方式等进行学习 ,提高学生的鉴赏水 都 处 于 “ 垂 死 挣 扎 ” 的 阶 段 ,如果 国 家 不 能 出 面 进 行 调 控 和 平 ,这 是 我 国在 高 师音 乐专 业 中 专 门 以 民 间 音 乐 文 化 为 教 学 扶 持 ,以后 这 些 地 方 性 剧 团 的 生存 发 展 空 间 甚 是 堪 忧 。 内容 的课 程 。 而 在 这 门 课 程 中 ,弋 阳 腔 作 为 重 要 的 戏 曲音 乐 最 后 ,就 是 地 方 戏 曲在 江 西这 一地 点 比较兴 盛 ,民 间 戏 的组 成 部 分 ,对 戏 曲音 乐 的 教 学 有重 要 的 意 义 。从 目前 我 国 剧社也在不 断兴起 ,再加上 国家对 民间文艺 团体 在政策和资 的高 师 课 程 上 看 ,戏 曲 音乐 或 多 或少 会 涉 及 弋 阳 腔 方 面 的 内 金 上 的大 力 扶 持 , 民 间戏 班 的发 展 在 一 段 时期 内呈 现 出 了欣 容 ,而 目前要做 的是扩 大对 弋阳腔教 学的 比例 ,增加弋阳腔 欣 向荣 的景 象 。但 是 , 民 间戏 班 与专 业 的剧 团还 是 有 一定 的 的教 学 内容 。 差 距 ,不 仅 仅 是 在 规 模 上 ,甚 至是 专 业 水 平 、人 员配 置等 方 f 二 ) 编 写 弋 阳腔 音 乐教 材 面 都 有 一 定 的距 离 。 由 于体 制 的原 因 ,很 多 职业 的剧 团演 员 教材是教学计 划顺利 完成的有效 保证 ,为了更好的进行 在 演 出 的过 程 中表 演 热情 并 不 是 特 别 的 高涨 ,没 有 把 所 有 的 弋 阳腔教学 ,首先是 编写出最适 合学 生学习的教材。作为一 情感 都投 入到表 演之 中。而 民间 的戏班 虽然专 业程度 不算 门古 老 的 戏 曲艺 术 , 弋 阳腔 有 着 自 己 的 发 展 历 史 和 表 演 特 高 ,但是 ,其表现能力 以及热情度会高 于那些职业 的剧 团演 点 ,在 教 材 的编 写 上 ,需 要 与 高师 专 业 总体 教 学 目标 和 教 学 员 ,这 也 是 广 受 观 众 好 评 的重 要 原 因之 一 。但 是 ,这 种 情 况 任务保持一致 ,既要尊 重弋阳腔 自身的特点 ,还要 注重与其 不应该长期存在于职业 的剧 团与民间戏班之 间 ,两者应该 多 他 的教学 内容相协调 。其次 ,就 是在 弋阳腔教 学上 ,一定要 多 进 行 交 流 ,然 后 改 进 各 自存 在 的缺 点 ,取 长 补 短 找 到各 自 保证教学 时间的合理分 配。另外 在教 材内容的排版上 ,还需 的 发 展 优 势 ,只 有 多 进 行 戏 班 之 间 的交 流 ,才 能 让 地 方 戏 曲 要 有 主次 之 分 ,不 仅 要 有 基 础 的 问题 内容 ,还 需要 有 一 些 历 有 更 好 的传 承 。 史的 图片资料和 曲谱方 面的资料 ,这样才 能给学生更加 生动 总 之 ,弋 阳腔 是 我 国传 统 文 化 的瑰 宝 ,其 中很 多 珍 贵 的 直 观 的表 现 。 戏 曲资 料 具 有 非 常 高 的历 史 价 值 ,这 一 古 老 的戏 曲形 式 为 社 ( 三) 排 演 弋 阳 腔 的 折 子 戏 作 为 音 乐 专 业 的学 生 而 言 ,除 了要 牢 记 课 堂上 的 理 论 知 会 学 、历 史 学 、 民俗 学 等 都 提 供 了非 常 好 的研 究 价 值 。弋 阳 识 外 ,还 需 要 大 量 的艺 术 实 践 过 程 。在 学 生 实 践 的 过 程 中 , 腔在高师音乐专业进行教学 ,可 以把其发扬光大 ,更好 的顺 不仅要能演唱 出弋 阳腔 的曲牌音乐 ,还需要娴熟地 了解 弋阳 应 社 会 特 点 不 断 的传 承 下 去 ,对 于 国家 和 社 会 而 言 ,都 是 非
探弋阳腔源流 补声腔史空白——评苏子裕《弋阳腔发展史稿》
流 行 于 文人 士 大 夫 间 。 直至 如 今 . 有 弋 阳腔 的遗 响在 流 传 仍
弋 阳腔 是 我 国 古代 戏 曲 中具 有 重要 地 位 的声 腔 系统 . 戏 在 曲 史 上 . 少 问题 也 无 法 绕 开 它 例 如 . 由 明 代声 腔 向清 代 地 不 在 方 戏 的 转 变 过 程 中 . 阳 腔 亦 起 到 了非 常 重 要 的作 用 . 清 许 弋 明 多地 方 戏 曲声 腔 剧 种 的产 生 . 多或 少 都 与 它 有关 故此 . 弋 或 对 阳 腔 的 系 统 研 究 . 仅 可 以 解 决 戏 曲音 乐 史 、 腔 史 上 的疑 点 不 声
难题 . 而且 对 于 丰 富 、 化 中 国 古典 戏 曲 史 的 研 究 有 重 大 理 论 深 价值 和实 践 意 义 。 于此 . 阳 腔理 应 受 到 研 究 者 的更 多 关 注 , 鉴 弋 但 由于 资 料 的 隐蔽 , 掘 的 嗣难 . 挖 对弋 阳腔 的研 究 还 相 对 薄 弱 。
_ 一 一 -
评苏子裕《 弋阳腔发展史稿》
撰 摩连 文 生
明 代 见 诸 史 料 记 载 的 四 大 声 腔 .余 姚 腔 与 海 盐 腔 早 已式
微 , 山腔 自魏 良辅 等人 改 造 后 . 昆 由于 文 人 的 喜 好鼓 吹 , 其 渐 使
成 为 统 治 剧坛 的“ 官腔 ” 并 在 载籍 中 留下 较 多 的 记 录 相 形 之 . 下 .与 之 并列 为南 戏 四大 声 腔 的弋 阳腔 多 受 到 文 人 的鄙 薄 . 故
研 究 弋 阳 腔 多年 . 弋 阳腔 以及 相关 声腔 剧 种 的资 料 进 行 爬 疏 对
本 书 对 弋 阳腔 产 生 过 程 中 的 多 种 影 响 因素 考 察 得 非 常 详 尽 : 江 西 戏 班 的戏 神 、 嘉戏 曲 的传 人 、 从 永 南戏 目连 戏 的盛 行 和
弋阳腔的教学教案
弋阳腔的教学教案教案标题:弋阳腔的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弋阳腔的起源、特点和发展历程;2. 掌握弋阳腔的基本唱法和演唱技巧;3. 培养学生对传统戏曲的兴趣和欣赏能力;4. 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内容:1. 弋阳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介绍;2. 弋阳腔的基本唱法和演唱技巧;3. 弋阳腔的经典剧目选段学习;4. 弋阳腔的表演实践和团队合作。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视频或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引起学生对弋阳腔的兴趣;2. 提问学生对弋阳腔的了解程度,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弋阳腔的起源、特点和发展历程,包括地域、历史背景等;2. 详细讲解弋阳腔的基本唱法和演唱技巧,如音准、节奏、咬字等。
三、剧目学习(20分钟)1. 选择一段经典的弋阳腔剧目,播放或演示给学生观看;2. 解读剧目的情节、角色和唱腔,帮助学生理解并分析。
四、实践演练(30分钟)1. 分组安排学生进行角色分配和排练;2. 指导学生进行角色表演,注重唱腔、动作和情感的表达;3. 引导学生进行互相评价和反馈,提出改进意见。
五、总结(10分钟)1. 学生展示演出成果,进行集体评价和讨论;2. 总结弋阳腔的学习收获和感悟;3. 鼓励学生继续深入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戏曲文化。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践演练中的表演技巧和团队合作意识;2. 收集学生对弋阳腔的理解和评价的作品或口头反馈;3. 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问答等形式,检验学生对弋阳腔的了解程度。
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弋阳腔的实地演出或戏曲表演;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其他地方戏曲的特点和唱腔。
教学资源:1. 多媒体设备(图片、视频、音频等);2. 弋阳腔的剧目录音或视频资源;3. 弋阳腔的相关书籍、资料或网站。
教学反思:1. 教案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2. 在实践演练环节,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和反馈,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表演技巧;3. 弋阳腔的教学可以结合其他戏曲形式,拓宽学生的戏曲视野和知识面。
弋阳腔的教学教案
弋阳腔的教学教案教案标题:弋阳腔的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弋阳腔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2. 学习弋阳腔的基本唱腔和表演技巧。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4. 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1. 弋阳腔的特点和表演技巧。
2. 弋阳腔的基本唱腔和节奏。
教学准备:1. 弋阳腔的音频或视频资料。
2. 弋阳腔的相关资料和介绍。
3. 演唱弋阳腔的示范录音或视频。
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音频或视频资料向学生介绍弋阳腔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2. 引导学生讨论弋阳腔的特点和在当地的影响。
知识讲解:1. 通过示范录音或视频,向学生展示弋阳腔的基本唱腔和节奏。
2. 解释弋阳腔的音乐元素,如调式、音域和节拍等。
3. 分析弋阳腔的表演技巧,如咬字、音准和情感表达等。
实践操作:1. 分组让学生尝试模仿弋阳腔的唱腔和节奏。
2. 指导学生进行咬字和语音练习,确保发音准确。
3. 引导学生表达弋阳腔的情感和意境,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
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弋阳腔的更多唱腔和曲目。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表演,展示他们学到的弋阳腔技巧。
3. 邀请当地的弋阳腔表演团体或艺人来校进行演出,让学生亲身感受和欣赏。
总结反思: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弋阳腔知识和技巧。
2. 让学生分享他们对弋阳腔的理解和体验。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以便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和进步。
2. 基于学生的表演和讨论,评价他们对弋阳腔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收集学生的作品和反馈意见,作为教学评价的参考。
教学拓展:1. 在音乐课或文化课中继续学习其他地方戏曲或民间音乐形式。
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戏曲表演或音乐会,拓宽他们的音乐视野。
3. 鼓励学生进行相关研究和创作,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法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拓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高师音乐专业进行弋阳腔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上饶师范音乐舞蹈学院汪晓万
弋阳腔我国古代南戏的四大声腔之一,它源于宋元时期的南戏,大约在元末明初时期产生于江西弋阳。
弋阳腔起自民间,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生命力,一经形成,就在民间广为流传,并且在这些地方结合当地的土语与当地民间音乐,又派生出许多新的唱腔,比如安徽的青阳腔(池州调)、太平腔、四平腔,浙江的义乌腔,北京的京腔,形成了一个特点及风格相近的高腔声腔系统,称为“高腔腔系”。
弋阳腔的演唱高亢粗犷,并采用帮腔形式,场面热闹,贴近百姓,为下层观众所欢迎,是我国民间音乐中的瑰宝,在我国戏曲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在高师音乐专业进行弋阳腔教学,既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传统音乐的认识,也对弋阳腔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把弋阳腔纳入高师的民族民间音乐课堂教学体系
高师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是一门系统介绍我国优秀民间音乐文化的课程,一般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民间歌曲、民间说唱音乐、民间器乐及乐种、民间戏曲音乐,是目前我国高师音乐专业唯一的一门专以民间音乐文化为教学内容的课程。
把弋阳腔纳入在这门课程中,既有重要的意义,也符合教学内容的要求,而且大大地丰富充实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二、编写弋阳腔音乐教材
教材是保证教学计划顺利完成的重要工具,要进行弋阳腔教学,必须先编写适用于本专业学生的相关教材。
作为一种古老的戏曲艺术,弋阳腔有着其自身的发展脉络与特点,但教材的编写要与高师音乐专业总体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相一致,弋阳腔的教学应是这个总教学计划的一个部分,因此弋阳腔的教材应该既有自身的特色,又要注意与其他教学内容的相互协调、相与渗透。
同时,注意教学时间科学合理的分配,做到既能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又不能增加学生的负担,不影响教学总学时。
另外,教材内容的安排既要完整,又应有主次之分,在文字内容的基础上,应有一定量的曲谱资料及图片资料,这样教材才能生动直观。
考虑到教学时间的限制和教学内容的庞大,可以重点抓主干作为必学内容,细节部分作为资料提供,由学生自学完成。
三、排演弋阳腔的折子戏片断
音乐专业的学生除了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外,更多是大量的艺术实践,可以说,艺术实践是音乐专业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技巧的重要保证。
在音乐专业学生的艺术实践中,要求学生演唱弋阳腔的曲牌音乐,学习弋阳腔演唱的行腔运腔,对声乐专业学生的演唱能力是大有好处的,可以大大提高他们对戏曲风格作品的演唱把握能力。
同时,通过参加弋阳腔戏曲的排演,
可以让学生对中国古代戏曲的表演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既是对课堂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也让学生真正掌握了戏曲表演的一些基本技巧,提高了表演专业学生的表演能力。
另外,由于表演中涉及到乐队与伴奏,器乐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参加弋阳腔戏曲排演过程中,学习到民间戏曲乐队的相关知识与技能。
由于弋阳腔的唱腔、表演及乐队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排演折子戏的过程中,可以聘请弋阳腔方面的专家进行指导。
比如弋阳腔的曲牌音乐,由于戏曲的唱腔与现代声乐作品的演唱区别很大,学生在演唱时需要对气息与共鸣腔的运用、行腔与归韵的把握等方面都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学习过程中,可以先请弋阳腔专家逐句带唱,并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掌握戏曲演唱的一些基本技巧,再举一反三,推而广之,应用到其他唱段中,逐步提高独立演唱的能力。
再比如乐队的排练,专家的现场指导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戏曲乐队规范与特点,同时掌握了某些乐器的特殊运用、某些唱腔的随腔伴奏特点,这些都是在课堂内无法学到的,必须在排演实践中,在专家的指导下才能真正掌握。
再如戏曲乐队的曲谱,特别是打击乐谱,学生必须在专家的指导下才能读懂,掌握了这些知识,又为将来收集、整理、记录民间乐队的音乐打下基础。
弋阳腔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瑰宝,它不仅保留了许多珍贵的戏曲资料,同时这一古老的戏曲又为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宝贵的信息。
把弋阳腔引入高师音乐专业的教学,正是为了保护它并使之发扬光大。
无论如何,这样的探索都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