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于永正课堂实录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1》有感
暑假里,学校为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推荐了3本书,分别是《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1》、《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II》、以及王荣生教授的《阅读教学交什么》。

我认认真真地读了《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1》这本书,感悟很深。

要是我能够早一点阅读这本书该多好。

要是我能在大学期间,或者一开始工作就能阅读到这么好的书籍,那么我在语文教学上一定可以少走很多的“弯路”。

记得几年前去江津观摩学习,有幸真正走进于老师的课堂。

他的差不多1个小时的课堂,我都一直沉浸其中,更何况是小朋友们。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说:于永正老师是真正懂儿童的艺术大师。

他懂得儿童需要赞美,句句话说到儿童心坎上,让儿童越学越爱学,欲罢不能。

他是语言大师,几句话就抓住学生的心思,让他们个个小眼发光,小脸透亮。

他是教学大师,他的教学有时循循善诱,画龙点睛;有时出人意料,亦庄亦谐;有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有时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于老师的教学实录是最生动的教学论文,是最鲜活的语文教学方法。

在这本书里面,于老师的课堂的确是太有吸引力了。

边读他的书,脑海中就不断呈现出各种课堂情景,各种小朋友们在课堂上的上课情景。

这本书囊括了28篇精彩课堂实录,可谓篇篇经典,课后又附加了许名师的精彩点评,这样的课堂令我惊异名师的教学艺术,让我不觉陶醉其中。

一篇篇精彩的课堂实录,一个个衔接自然的环节,一句
句有启发引导的话语,一遍又一遍精彩的朗读,一个个有章有法的汉字书写指导,甚至一个简单的习作练习,所有这样的一切,真正诠释了语文教学的真谛。

这本书的第一篇便是《草》的教学实录和评析。

这首诗歌大家都很熟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我在想这么几句诗,要用一节课的时间来教孩子们,是不是会多出许多时间呢?我该怎么样教孩子们,才能够让这40分钟不浪费,40分钟都起着作用呢?看了于老师的课堂才知道,自己的教学是多么地“拙劣”。

于老师的课堂妙趣横生,可以说是循循善诱,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引导孩子们,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的是于老师在黑板上画的草,然后又请学生画草。

学生上讲台就画了一颗静止的草。

可是于老师说,“春风吹又生,这草,这风到底怎样画呢?”另一个学生上来画了谢谢的草,小朋友解释说:“就是因为春风,草才被吹斜了,而且这草还不能够画得太茂盛,因为是刚刚才生出来的草。

”我被这小朋友的回答震惊了。

看似一个个简单的教学流程,但我却模仿不得,也远远达不到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效果。

和于老师相比,我的课堂一直有太多束缚,还未能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总怕学生跳出自己的预设,因此往往多加干涉,可也难有多么新奇的教学效果。

经常抛出去的问题,自己去把答案解决了。

其实只要教师引导得到,孩子的详细真的是无限的。

要详细孩子们的能力,更多的是要详细自己有这个能力去引导好孩子们。

有人说,语文教师不是演员,但应该有演员的素养;语文教师不是诗人,但应该有诗人的气质。

于老师不仅有演员的素养、诗人的气质,还具有画家的娴熟的绘画技巧和创造力。

而我自己也对照这句话认真审视了我自己。

我有演员的素养吗?我有诗人的气质吗?我有画家的娴熟和技巧吗?如果没有,看来就还不是一位合格的语文教师。

不合格,就应该朝着合格的方向而努力。

在于老师这一节课上,学生既得到了语文能力的训练,又得到了艺术享受,达到了语文教学的一种崇高的境界。

于老师把每一个教学环节,组织得那么周密,雕琢得那么精组细。

这一节课,可以说是于老师智慧、功力、经验教学风格、教学思想及其品格的综合体现。

我觉得,这节实录是一件教学艺术的珍品。

顿时就让我想到了放在陈列柜里面的玉镯,如果说于老师的课是放在陈列柜里面的玉镯,而我自己的课就是路边的沙石。

沙石怎样才能够变成玉镯呢?肯定要经过长时间的沉淀与雕琢。

所以,唯有学习才能改变。

于是,我又查阅了一些关于于老师的资料:
他是一个狂热追逐梦想的人,喜欢画画,他就天昏地暗、废寝忘食地画,总是期待着当画家。

后来在恩师李晓旭老师的激励下就想当作家,就孜孜不倦地读书,苦思冥想地写作。

喜欢唱戏拉琴,即使去京剧团应试没考上,却依旧坚持唱戏拉琴。

于老师,就是这样一个狂热追逐梦想的人,对于喜欢的从来都没有放弃。

他是一个具备良好习惯的人。

说于老师有几大好习惯:读得习惯,看和听习惯,观察思考的习惯,操笔为文的习惯。

其实,最让我佩服的是他对读与写
的坚持。

他说道:“读与写是我教育、教学不断进步的双翼,是不断肯定自己、激励自己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反省自己、否定自己的过程。

”对啊,读与写的习惯成就了他的人生,他的事业。

反思自己,离名师真是差的太远,一个月下来才写几篇文章?一年才发表几篇论文呢?哎,相比之下,真是汗颜啊!还是应该勤奋些,多写点教育中的所思所想。

正如于老师所说:“认真写三年教案,未必成为一个优秀教师,认真写三年教学札记,一定成为有思想的老师。


当我读完了《于永正阅读教学实录》之后,我不知不觉地感叹到“篇篇都是以读代讲”,于老师为孩子们创设一个个情境,引导孩子们去读,去品味,在读中理解词语意思,在读中理解文本内容,在读中感悟文章思想情感。

整堂课,都是一个美的享受,学生不仅不会觉得累,甚至还会觉得很有趣,因为他们的学习热情,无形中被激发了。

于老师特别注重方法指导,在理解文本时候,于老师注重方法指导。

当然这个方法包含了学习课文方法,理解词语方法,朗读课文方法,创造性写作方法指导。

于老师说,学习课文方法,可以一段一段地学习,可以变换顺序地学习,也可以某段作为文章的切入点开始学习。

读书方法上,于老师一直秉承“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思想,每一次课堂都是让学生自己先读课文,画出自己不认识、不理解的生词,圈、读、画、批注,哪一样都不少。

在理解词语的方法上,也是多种多样的。

从教学实录中,我大致总结了四种:联系上下文,变换近义词,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演
一演方式。

其实,前四种倒是最常见,最让我有特殊发现的就是“演
一演”的方式。

很多课堂上,都让孩子们演。

孩子们在演中学。

于老师在自己的“人生留痕”中写道:我不断告诚自己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

想到孩提时的我,我对学生就会多一份尊重、理解和宽容。

我会向学生交出这样一张“名片”—“名片”的正面写着两个大字:微笑:下面书写着三个关键词:尊重、理解、宽容。

“名片”的反面写着两个大字:负责;下面也书写了三个关键词:严格、顶真、耐心。

由此,我有了许多故事和体悟;于是,写的习惯让我把它们形诸文字于是,有了这一套书。

原来优秀的教师都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其实,读完这本书我还有另外的感受,这个感受当我读第一篇《草》的课堂实录的时候就有了。

整本书读完,感受更深。

于老师的课堂很注重提问,用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去引导学生。

于老师的课堂也很注重朗读,无论是哪一节课都是书声琅琅。

可是这与我们目前语文课堂上追求的小组和作,导学单的设计好像真的有一些冲突。

在目前的语文课上,我自己的课上,也包括我看到的课上。

一般老师的课甚至是一些比较优秀的老师的课。

为了这张导学单,真的是绞尽脑汁。

可是最后呈现出来的课堂并不是想象中的完美。

学生的课堂少了一些语文味。

大多数的课堂孩子们都在理性地讨论问题。

课堂上老师的话还不能说多了,问题不能太琐碎了,就很难达到循循善诱了。

所以,我自己的内心也比较矛盾。

其实,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我试着在想,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不是可以稍作改变呢?如果能够根据老师
的教学风格和特点灵活多变,也许那样的课堂更加灵动!
2019年8月22日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