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哲史(上)复习资料 杨立华 版

合集下载

中国人大中西哲学史复习讲义

中国人大中西哲学史复习讲义

《中西哲学史复习讲义》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谨此致思政1301班郑俊622 中西哲学史课程说明由于622中西哲学史包含两门课: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为保证教学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本课程决定将《中国哲学史新编》和《西方哲学史》分开教学。

《西方哲学史》张志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哲学史新编》张立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二、考试科目分析(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管理学、逻辑学专业的逻辑哲学与逻辑史方向、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的科技哲学问题方向:初试科目三为中西哲学史,科目四为哲学专业综合。

中西哲学史:1、此科目考试分两个单元:中国哲学史(不含近现代部分)、西方哲学史(不含现代部分);2、每个单元共四道或五道题目,考生需选择三道题目回答。

每题满分25分,每单元满分为75分,试卷总分满分150分。

(二)、哲学院不指定参考书目,对其他有关考试内容或考试范围的问题不做解释。

四、课程导学(一)哲学问题(二)哲学史(三)学习哲学的方法1、什么是哲学?(1)“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哲学是什么?”追问的是哲学事实上是什么,哲学史的主要任务就是回答这个问题,描述迄今为止哲学思想的历史。

“什么是哲学?”追问的是究竟什么样的哲学才能被称为哲学,也就是说,哲学应该是什么。

哲学史并不是已成过去的材料的堆积,而是活生生的有生命的运动过程。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其规律性和特殊性。

在某种意义上说,哲学史就是通过对“哲学是什么”的考察来回答“什么是哲学”的问题。

(2)哲学产生的条件闲暇: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在全部生活必需都已具备的时候,在那些人有了闲暇的地方,那些既不提供快乐、也不以满足必需为目的的科学才首先被发现。

”惊异:苏格拉底:“这种疑惑感是哲学家的一个标志。

哲学确实没有别的起源。

”自由:黑格尔:“思想的自由是哲学和哲学史起始的条件。

”(3)“爱智慧”philosophy 一词源于古希腊文Philosophia。

(NEW)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NEW)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 录第一部分 复习笔记第1章 绪 论第2章 泛论子学时代第3章 孔子以前及其同时之宗教的哲学的思想第4章 孔子及儒家之初起第5章 墨子及前期墨家第6章 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学第7章 战国时之“百家之学”第8章 《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学第9章 惠施、公孙龙及其他辩者第10章 庄子及道家中之庄学第11章 《墨经》及后期墨家第12章 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学第13章 韩非及其他法家第14章 秦汉之际之儒家第15章 《易传》及《淮南鸿烈》之宇宙论第16章 儒家之六艺论及儒家之独尊第二部分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一、填空题二、名词解释三、简答题四、论述题第一部分 复习笔记第1章 绪 论一、哲学之内容1哲学(1)分类物理学、伦理学、论理学。

(2)内容①宇宙论:目的在求一“对于世界之道理”。

②人生论:目的在求一“对于人生之道理”。

③知识论:目的在求一“对于知识之道理”。

2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的内容(1)宇宙论①“本体论”,即研究“存在”之本体及“真实”之要素者。

②“宇宙论”,即研究世界之发生及其历史,其归宿者。

(2)人生论①心理学所考究,即研究人究竟是什么者。

②伦理学、政治社会哲学等所考究,即研究人究竟应该怎么者。

(3)知识论①知识论,即研究知识之性质者。

②伦理学,即研究知识之规范者。

(4)关系宇宙论与人生论,相即不离,有密切之关系。

哲学之人生论,皆根据于宇宙论。

哲学家中有以知识论证成其宇宙论者,有因研究人之是什么而联带及知识问题者。

二、哲学之方法与论证1哲学之方法哲学之方法,是直觉的,反理智的。

直觉能使吾人得到一个经验,而不能使吾人成立一个道理。

一个经验之本身,无所谓真妄;一个道理,是一个判断,判断必合逻辑。

各种学说之目的,皆不在叙述经验,而在成立道理,故其方法,必为逻辑的、科学的。

科学方法,即是哲学方法。

2哲学中论证之重要哲学包含两部分:即其最终的断案与其所得此断案之根据,即断案之前提。

故哲学乃理智之产物,哲学家欲成立道理,必以论证证明其所成立。

北大杨立华《中国哲学史》讲稿

北大杨立华《中国哲学史》讲稿

北大《中国哲学史》讲稿杨立华,北大哲学系副教授,年约三十,开设《中国古代哲学》《魏晋哲学》等多门课程,其中尤以《中国古代思想世界》这门全校通选课最为著名。

以下语录,全部摘自杨立华2004年下半年《中国古代思想世界》课的课堂,绝无增删。

以此语录,或可见一家之风骨。

1、以上就是孔子作为一个圣人的生平。

请不要用各种浅薄、丑陋的心态去竭力丑化孔子,作为一个现代人,这样做只能显示你自己的内心有多肮脏。

否定圣人的存在只是内心软弱无力的表现。

2、我这个人非常随和,唯一不能容忍的就是某些人想尽一切办法侮辱孔子。

有一个朋友和我交往七八年,仅仅在一次吃饭的时候他用轻蔑的语气侮辱孔子,我就因此和他绝交了。

3、这期《读书》杂志没有什么可看的,只有一篇关于民工创作诗歌的文章还可看,对比一下就知道,当今所谓学院派诗歌有多苍白无力。

附带说一句,凡是登了我文章的《读书》杂志都不可看。

4、庄子去世之前,对学生们说:你们把我扔在野外,我以日月为棺椁,星辰为灯饰——你们看看,庄子就是这样随时可以迅速沉浸在自己那套狂想之中自娱自乐。

5、上过我的课的学生,应该不会再去读余杰的书了吧?王小波的书也最好不读。

王小波讲来讲去不就讲了个"性解放"吗?前几天我看报纸,看到李银河率先主张在全国推广男女同厕,我都快崩溃了。

6、早在三年前我就说过,现代社会"人性解放"的最终结果是人的缺席和性的解放。

7、现在流行歌曲里面最常见的词是什么?"我"。

其次呢?"爱"。

稍微少一点的是"你"。

"我爱你",多么简单、多么直来直去的逻辑关系啊。

我小的时候,情歌都是要先把对对方的感情附着在某个物体上,比如"池塘边柳树下",然后才敢释放出来。

现在不同了,直接释放。

8、纳粹对欧洲最大的破坏,是逼死了欧洲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批评家本雅明。

中哲复习资料

中哲复习资料

中哲复习资料第一篇:中哲复习资料(仅供参考)一、先秦哲学1、“五行”范畴在文字上见于《尚书》的《甘誓》和《洪范》。

五行:水、木、金、火、土(一)孔子1、思想体系的核心---仁(“仁”是孔子思想的中心观念):①以“爱人”为“仁”。

这种爱人、同情人、关切人,包括爱、同情、关怀下层百姓,是“仁”的主旨。

爱是有差等的爱。

②以“克己复礼”为“仁”。

“仁”是内在性的道德。

其第二义是修己,通过实践礼而有教养,同时不拘泥于礼,努力体认礼之内核,达到实现仁德的自觉、自愿、自律,挺立道德的主体。

③“忠”与“恕”接近于“仁”。

“忠”就是中,讲的是人的内心“忠”又是尽己之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讲的则是接人待物,是推己之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综合起来就叫忠恕之道。

忠恕未足以尽“仁”,是为仁之方,所以说为道不远。

④孔子仁道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

⑤孔子之“仁”的不同层次。

仁者的境界,以至善至美的“圣”(圣人)为最高。

第二层次的仁叫“成人”(全人、|贤人)。

第三层次的仁人叫君子,是超越于自然人的道德人,即与小人儒相区别的君子儒。

2、什么是中庸?在一般方法论上,孔子主张“中庸”。

“中庸”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一般人很难达到。

“中庸”又是普遍的方法学。

“庸”有三义,一是“不易”,二是“用”。

“中”是指中和,适中,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标准。

(文质关系、哀乐情感表达、和性情、仪表上)。

中庸之道不是不要原则,不是迎合所有人,那是滑头主义的“乡愿”。

孔子说:“乡愿,德之贼也。

”“时中”的要求是指与时偕行,与时代的要求相符合。

孔子提出了“权”,即通达权变的思想,强调动态的平衡统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其“中和”、“中庸”的原则在美学和艺术学上也有反映。

孔子有“叩其两端而竭焉”的方法(《子罕》),即不断地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去启发问题,又提倡“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在两个极端之间找到动态平衡统一的契机,具体分析,灵活处理,辩证综合。

中哲史(上)复习资料 杨立华版

中哲史(上)复习资料 杨立华版

中哲史(上)复习资料(杨立华版)孔子孔子的认识论先验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有一种人的认识生来就有,先于实践而存在,这种人就是尧、舜、文王、周公一类的圣人“仁”的德行是自觉的,主动的,实现“仁”靠本人的觉悟和努力,是个人独立意志的表现,并不受别人或外界条件的影响。

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假定“己”的心都是善良的,先验地认识什么是善良。

一方面有先觉的圣人,另一方面有天生不知不觉的愚人,两种人都是天生的,不可改变。

愚人指一般劳动群众,对这种人教育是白费力气,但教导他们服从贵族统治还是必要的。

一个人要求获得知识,就要取得直接经验,也要善于吸取他人传授的间接经验,也强调重视推理的思考。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虚心,实事求是,反对缺乏事实的道听途说;获取知识要广泛,途径要多样;思学结合,温故知新;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老子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1. 对立的事物概念相互依赖,对立的一面达到一定程度会表现出另一面的特点。

如“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2. 老子不懂转化的条件,笼统地离开一定条件讲凡事要从反面着手,带有消极成分。

如“将欲弱之,必故强之”,这样不讲条件的转化是不可能的。

3. 由于其局限性,讲对立面的变动都是只讲一些具体事物的暂时现象,从“道”的高度看,静才是根本。

老子君人南面之术1. 反对奢侈2. 废“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墨子墨子社会政治思想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1. 兼相爱,交相利(核心)兼爱以交相利为基础和内容。

人人相爱相利,社会上残杀争夺的现象自然消灭,达到天下太平大治。

兼爱也称仁义,但是墨子反对孔子恢复周礼、忠恕之道。

兼爱不该有亲疏厚薄之分(爱无差),但墨子不认为贵贱等级可以取消,认为其关系应该是相互的。

反对孔子的爱有差。

2. 非攻,重点是非战战争中无胜利者,只有受害者。

墨子并非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有道君主讨伐无道的暴君,叫“诛”,应该加以支持赞扬。

北大教研室《中国哲学史》笔记含各章重点名词解释

北大教研室《中国哲学史》笔记含各章重点名词解释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考古发现:1、蓝田人 2、北京人 3、元谋人一、原始社会对中国哲学的影响(一)原始群向氏族制度—约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二)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同时推动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一方面)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虽然想尽办法企图克服自然力带来的灾祸,但人类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产生了对捉摸不定的自然力和自身构造的各种错误、幻想的观念。

○灵魂不死的观念或灵魂崇拜是最原始的哲学唯心论的萌芽。

(另一方面)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和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也逐渐地积累了一些实际经验,对自然界的一些简单规律、物质现象也有一些朴素的了解,对客观世界在一定程度上采取现实的态度。

----无神论、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萌芽。

二、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的发展及进入奴隶社会阶段(一)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特点(二)奴隶制的社会特点1、经济上奴隶主贵族占有土地奴隶;;通过井田制和分封制分给各亲族和同盟的民族或部落2、政治上(周朝)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世袭制度,实行奴隶主贵族世卿世实禄的等级制(三)奴隶制度社会对哲学的影响◎夏朝----“有夏服(受)天命”1、阶级的烙印◎商朝----抬出至高无上的神,形成一种与巫术密切结合的早期宗教◎周朝----发展原始宗教,用统治者的德行作为补充,以说明上帝不断更换统治者的理由,总之,这时的宗教已成为奴隶主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了。

2、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科学知识丰富,提供了有力的思想资料三、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及封建制的社会特点(一)奴隶制的没落,封建制的确立(二)春秋时期哲学的发展——农、商、手工业及科学的发展进步及社会、阶级矛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奴隶主统治者新兴地主阶级及同盟者小生产者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及“中庸”的观念—竭力鼓吹有意志的天 ---人文主义思潮老子—提出“道”与“无为”学说墨子—提出“兼爱”“非命”孙武—总结我国作战经验,包含有丰富的古代朴素军事辩证法(三)战国时期社会特点及哲学发展1、战国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斗争及不同的解决主张----知识分子和奴隶农民的不同主张2、百家争鸣—田氏官学(1)新兴地主阶级的激进派----自由民因军功获得土地,或由工商业手工业转化过来的地主阶级代表---商鞅,孙膑,管子,后期墨家,荀况韩非经济上,剥夺奴隶主政权,废除分封制度政治上,主张用暴力、战争推翻奴隶主的统治,忘了世卿制,提出以军功论爵位世界观上,注重客观实际,朴素的唯物主义(2)改良派—旧奴隶主转化的地主—孟子经济上,承认封建地主经济的合法性政治上,用“仁义”感化奴隶主,笼络劳动人民实现封建制过渡,反对暴力世界观上,片面强调主观精神的作用,鼓吹主观唯心论的先验论和英雄史观。

中国人大中西哲学史复习讲义

中国人大中西哲学史复习讲义

《中西哲学史复习讲义》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谨此致思政1301班郑俊622 中西哲学史课程说明由于622中西哲学史包含两门课: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为保证教学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本课程决定将《中国哲学史新编》和《西方哲学史》分开教学。

《西方哲学史》张志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哲学史新编》张立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二、考试科目分析(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管理学、逻辑学专业的逻辑哲学与逻辑史方向、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的科技哲学问题方向:初试科目三为中西哲学史,科目四为哲学专业综合。

中西哲学史:1、此科目考试分两个单元:中国哲学史(不含近现代部分)、西方哲学史(不含现代部分);2、每个单元共四道或五道题目,考生需选择三道题目回答。

每题满分25分,每单元满分为75分,试卷总分满分150分。

(二)、哲学院不指定参考书目,对其他有关考试内容或考试范围的问题不做解释。

四、课程导学(一)哲学问题(二)哲学史(三)学习哲学的方法1、什么是哲学?(1)“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哲学是什么?”追问的是哲学事实上是什么,哲学史的主要任务就是回答这个问题,描述迄今为止哲学思想的历史。

“什么是哲学?”追问的是究竟什么样的哲学才能被称为哲学,也就是说,哲学应该是什么。

哲学史并不是已成过去的材料的堆积,而是活生生的有生命的运动过程。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其规律性和特殊性。

在某种意义上说,哲学史就是通过对“哲学是什么”的考察来回答“什么是哲学”的问题。

(2)哲学产生的条件闲暇: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在全部生活必需都已具备的时候,在那些人有了闲暇的地方,那些既不提供快乐、也不以满足必需为目的的科学才首先被发现。

”惊异:苏格拉底:“这种疑惑感是哲学家的一个标志。

哲学确实没有别的起源。

”自由:黑格尔:“思想的自由是哲学和哲学史起始的条件。

”(3)“爱智慧”philosophy 一词源于古希腊文Philosophia。

中国哲学史(杨立华版)讲义整理

中国哲学史(杨立华版)讲义整理

这是北大某位老师的中哲课堂笔记,因为太多,不便全贴,请需要的同学加我,可以qq传给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哲学史(杨立华版)讲义整理第一章孔子一、以孔子开篇的理由——汉语文明的伟大先知辨别孔老先后的问题在当今学界仍有争议,本课程的先后安排以其思想的重要性为标准。

我们中国历史上有无数伟大的存在,有无数伟大的人。

我们只要去读资治通鉴,我们就会发现资治通鉴里面所记录的每一个人都比我们伟大十倍,甚至百倍,哪怕是那里面最大奸大恶之人。

那是何等坚定何等光明的存在,那是一个何等光明的世界。

那么孔子是这群伟大灵魂之中最伟大的灵魂。

孔子对礼坏乐崩时代的拯救(一)先秦诸子共同面对的基本思想文化处境——礼坏乐崩孔子生于西周创辟以来的礼乐文化衰颓破碎之际。

在这个时候他想要有所拯救。

孔子所面对的情况叫“礼坏乐崩”。

其实礼坏乐崩几乎是先秦诸子的共同处境。

几乎所有的先秦思想家都面对这样一个基本的思想文化处境,就是礼坏乐崩(“礼崩乐坏”是错误读法,因为音乐是具有感染力的,故用“崩”字,以强调其弹性)。

在当时礼坏乐崩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礼乐文化已经流于形式。

周礼,曾经被伟大的精神,曾经被伟大的真实性所充实和照亮的周礼,曾经在人的具体生活中有着那么鲜活显现的周礼,到了孔子所生活的时代,突然,或者说逐渐地变得不再鲜活,不再真实,不再真诚。

有两种人,一种人人欲横流,活得很真实,但很没有道德;另一种人活得很道德,但活得很不真实。

这样的结果恰恰在于,礼乐文化的形式化,渐渐地流于形式。

(二)孔子的拯救之路——复古与开新在这样一个礼乐文化衰颓破碎之际,孔子的拯救的途径第一是复古,第二是开新。

而孔子的复古和开新,其实恰恰是一体的两面。

孔子的复古,不是要简单地回归和原原本本地复原周礼的每一个细节。

孔子的精神恰恰是要回到周公致礼作乐的那个伟大的精神实质本身。

孔子一定是在一个现实的物质生活的基础上告诉人们如何建构精神生活,如何建构精神实质,并且把这精神实质变成有根源的有传统的一种精神,与古代的传统有着内在的精神同一性。

中国哲学简史复习指南及历真题解析

中国哲学简史复习指南及历真题解析

中国哲学简史复习指南及历真题解析中国哲学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哲学体系之一,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哲学涵盖了众多的学派和思想流派,对于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将为大家提供一份中国哲学简史的复习指南,并对历年真题进行解析,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考试。

一、中国哲学简史复习指南中国哲学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那个时候的中国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们的思想被后人广泛传承和发展。

在复习中国哲学时,我们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和学派来进行分类。

1. 先秦哲学先秦哲学是中国哲学的开端,包括诸子百家的思想。

复习时,可以对儒家、道家、墨家、名家等各个学派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进行了解,例如孔子、老子、庄子、墨子等。

2. 儒家哲学儒家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伦理。

复习时,可以关注孔子的仁爱思想、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人性本恶观点等内容。

3. 道家哲学道家哲学注重个人修养和内心追求,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

复习时,可以了解道德经的核心理念,如无为而治、生命之道等。

4. 墨家哲学墨家哲学强调以爱为核心的公平正义,主张普遍的利益和社会和谐。

复习时,可以了解墨子的反战思想、兼爱精神等。

5. 名家哲学名家哲学主张尊重个人才能和发展独特的个性,强调天分和实用主义。

复习时,可以了解荣辱观、名利观等。

二、历年真题解析历年真题是复习的重要资料,通过解析真题可以熟悉考试形式和题型,了解考点和答题技巧。

1. 20XX年中国哲学考试真题这道题目涉及到儒家和道家的思想,要求解释孔子和老子的观点并比较二者之间的异同。

解答时可以先简要介绍孔子和老子的思想,然后逐一分析他们在人性、社会关系等方面的观点,并指出两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 20XX年中国哲学考试真题这道题目要求解释墨子的反战思想并进行评论。

解答时可以先分析墨子对于战争的批判,重点介绍墨子提倡兼爱、反对杀戮的思想,并进行评论,可以探讨墨子的理想是否实现以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完整word版)杨立华:中国哲学史笔记(上).doc

(完整word版)杨立华:中国哲学史笔记(上).doc

中国哲学史(上)第一讲中国哲学史导论第一个问题:何谓中国?已经没有人知道什么是中国,尤其是中国人。

我们不知道应该如何表达中国。

因此,何谓中国这个问题不再被人关注,中国的自我认同已经瓦解。

中国被简单的代表为一些简单的象征符号:大红灯笼、旗袍、茉莉花。

这就是中国的自我身份认同的危机。

这个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民族成为凝聚的符号。

但事实上,民族是一种虚构,一种想像的共同体。

从来没有纯正的华夏族,中国是一个文化概念,民族是一种历史构建的时间理解。

在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中,民族体现为一种进化论,而在中国,民族问题从来不处于核心地位。

用这样的概念做为凝聚的符号,中国的认同感因此更加虚无。

值得讨论的第三个方面,那就是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坚信中国是十分独特的。

这应该被视作中国人文化基因里对西方主义为中心的价值殖民或文化殖民的抗拒。

尽管我们的认同感处于虚无,我们不知道中国是什么,但我们的意识中有一个独特的中国。

这就是中国独特的自我确信,也是我们找回认同的出发点和可能性。

第四个方面的问题是:价值中国是否可能?(以中国独有的价值做为根基)因此我们需要回答中国文化的基本气质或价值倾向。

中国文明从气质上讲是一种“知止”的文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从不相信一种线性的不断生长的发展模式。

中国传统的思想世界中,我们的追求是宁静的生活,绝对的和谐以及有极致的境界。

我们怀着“太平”的理想,对速度和技术心存戒惧乃至有所抗拒。

而当今则是“全球资本化的时代”,资本并非纯粹物质与经济的概念,它的背后是独有的价值和生活理念。

资本所到之处,耗尽了当地的物质资源和对可能性的想象力,用以换取“普遍认同”的发展,那就是压倒一切的现代性价值。

讨论的第二个问题是中国哲学史的简要脉络。

哲学是写作的萌芽应该是中国传统的目录学。

早在《庄子· 天下篇》和《汉书· 艺文志》中就有对此前以及当时各种思想的阐述与评论。

明末黄宗羲的《明儒学案》成为思想史的开端,而近代,胡适建立了在现代意义上的,与传统方法完全不同的体系,可以说,胡适、傅斯年、顾颉刚为中国现代学术奠基。

《中国哲学史》复习提纲

《中国哲学史》复习提纲

《中国哲学史》复习提纲选择填空1.1.早期的中国哲学有阴阳和五行说。

早期的中国哲学有阴阳和五行说。

2.2.殷商时期,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和王权的加强,奴隶主贵族便按照地上最高统治者的模样,炮制了一个殷商时期,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和王权的加强,奴隶主贵族便按照地上最高统治者的模样,炮制了一个他们称为“帝”或“上帝”的最高主宰,其办法就是通过“卜筮”。

3.3.周奴隶主贵族为了论证自己统治的永恒性,提出了“德”和“以德配天”的理论。

周奴隶主贵族为了论证自己统治的永恒性,提出了“德”和“以德配天”的理论。

4.4.早期的阴阳说可以追溯到《易经》,包括《经》和《传》。

早期的阴阳说可以追溯到《易经》,包括《经》和《传》。

5.5.《易经》中包含有由对立面引起变化发展和“物极必反”的思想。

《易经》中包含有由对立面引起变化发展和“物极必反”的思想。

6.6.早期的五行说可以追溯到《尚书·洪范》篇。

早期的五行说可以追溯到《尚书·洪范》篇。

7.7.伯阳父曾用阴阳二气失调来解释地震现象。

伯阳父曾用阴阳二气失调来解释地震现象。

8.8.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今”、“礼法”之争,是当时整个政治思想领域斗争的焦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今”、“礼法”之争,是当时整个政治思想领域斗争的焦点。

9.9.春秋战国时期哲学争论的中心是“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

春秋战国时期哲学争论的中心是“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

10.10.子产驳斥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子产驳斥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11.11.墨子是第一个明确把“名实”关系作为哲学问题提出来的哲学家。

墨子是第一个明确把“名实”关系作为哲学问题提出来的哲学家。

12.12.《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材料。

《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材料。

13.13.孔子所谓“礼”,就是指“周礼”。

孔子所谓“礼”,就是指“周礼”。

14.14.孔子第一个提出“有教无类”即人人应该受教育的主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概念、判断与推理 概念
1. 概念是表示客观事物的,为第二性。概念名词所反映的事物属性不能 独立于具体事物存在。 2. 概念的分类——“达”“类”“私” “达”:最高最普遍的名词或类概念。 “类”:一般的同类事物的共同概念。 “私”:专指某一事物的专有名词或个别概念。
判断 1. 判断是表达客观事物或思想确定含义的。
老子君人南面之术 1. 反对奢侈 2. 废“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墨子
墨子社会政治思想 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 1. 兼相爱,交相利(核心)
兼爱以交相利为基础和内容。人人相爱相利,社会上残杀争夺的现 象自然消灭,达到天下太平大治。
兼爱也称仁义,但是墨子反对孔子恢复周礼、忠恕之道。 兼爱不该有亲疏厚薄之分(爱无差),但墨子不认为贵贱等级可以 取消,认为其关系应该是相互的。反对孔子的爱有差。 2. 非攻,重点是非战 战争中无胜利者,只有受害者。 墨子并非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有道君主讨伐无道的暴君, 叫“诛”,应该加以支持赞扬。 3. 尚贤 反对孔子的世袭等级制度。 4. 尚同 根据最高统治所制定的共同标准,反映情况、统一是非、整饬纲 纪、惩罚淫暴。 天子要上同于天。 “尚同”加强了专制统治。 5. 节葬、节用 6. 非乐:“乐”指广义的艺术门类 注:5、6两点体现了墨子思想中的功力主义,反对孔子的礼乐,认为那 是讲排场,蛊惑人心,宣扬周礼。
四、荀子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 1. 知识的获得是由感觉经验开始,进而通过心进行思维。方法为“虚一 而静”。 “虚”:非虚无与绝对的静(臧、满、动);不要用已有的知识妨碍将要 获得的知识。 “一”:不要使同时接受的不同知识相互妨碍。 “静”:不要使幻想、假象扰乱正确的认识。 2. 批评各家思想的片面性。 墨家:蔽于用而不知文 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 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3. 墨子的“正名”
三、知言——孟子关注语言 正人心,息邪说——专批杨、墨 为错误思想言论建立坐标,指出错误言论错在哪
诐辞——故作高深,滔滔不绝,为了让
人走错路,说话人都不相信自己的话 邪辞,知其所离——导致邪恶的结果,但说话人笃信自己的思想 遁辞,知其所穷——说话人明知道不对却要为自己辩解
《易传》
一、“器”与“道”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道”是没有具体形体的,所以“形而上”;具体事物是有形体的,所 以“形而下”。“道”是“易”的八卦体系,“器”由“道”派生出来。
二、《易传》中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1. 变的思想,充分肯定变革的作用。 2. “易”的体系就是层层分化为两个对立面,万物的产生、变化都是两个 对立面交合、交配、交接的结果。(“一阴一阳之谓道”) 3. 一定程度上看到了对立双方相互转化的关系,并且提醒统治者注意这 一点。 4. 事物的变化都是从微小变化开始,逐渐积累起来形成巨大变化。
2. 判断的分类——“尽”“或”“假” “尽”:形式逻辑中的全称判断或选言判断中的穷尽形式。 “或”:形式逻辑中的特称判断或选言判断中的不尽形式。 “假”:就是一种假设,形式逻辑中的假言判断。
推理 1. 推理的理由——“大故”“小故” “小故”:必要条件 “大故”:充要条件 2. 推理的方法——“效”“辟”“侔”“援”“推” “效”:树立标准或公式来仿效 “辟”:譬喻 “侔”:相等的判断进行对比 “援”:引用对方与自己相同的论据;援例论证 “推”:已知推未知
后期墨家的逻辑理论
一、辩论的逻辑原则 1. 了解所辩事物的情况,符合客观实际,同时要充分了解对所辩事物各 种意见的同异。 2. 使用的名词或概念必须要能反映客观实际内容,命题或判断要正确表 达含义,论证要充分说明根据。(“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 3. 遵守“类”概念原则,同一概念中选取已知部分提出例证,根据同类概 念推论。 4. 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
庄子的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齐物) 取消一切可观事物的是非差别,排斥人的认识可能和必要。
客观事物的差别是人主观决定的,这么说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平息当 时的各派思想的成见争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 而相贱。”)
一切客观标准都不存在。 完全否定认识的必要。
庄子的道论体系——“自本自根” 道是世界的本原,是神秘主义的精神实体。——只能靠直觉体会,
致“形”“神”二元论。
静因之道 认识事物的时候,要去掉主观成分,而要等待接触事物之后,根据
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它。 “虚”“一”“静”“因”——修养“心”(思维器官)的内容
“虚”:没有事先存入心中的主观成见,并非“心”的绝对空虚。 “一”:“正”,不偏不倚,没有偏见;专心一意集中在一个事物上。 “静”:不要在事物来之前就急躁妄动,要“无为”“寡欲”。 “因”:根据事物的本来面目。
韩非子
一、法、术、势 人都是为“利”的,应该通过“严刑”“重罚”来治国。赏罚由君主一人
掌握。 1. 法(商鞅):统治者公布的统一法律、制度。(要公开、明确) 法的意义: 稳固君主,使国家整齐划一。 法有“形”的意思,法就是要把人贬降为物,严格划定每个人的责任。 2. 术(申不害):统治者潜御群臣的方法。(不欲见) 3. 势(慎到):统治者占据的地位和掌握的权利,即统治者的权威。 势的分类: 传统型:长管幼;制度型:上司管下属;魅力型:统治者的类型,君主
并且与老子的道有区别,庄子认为“道”是主观认识上的东西。 庄子认为,把世界看成是非物质的,是对世界最高,最完善的认
识。 若有物质,则有区别,有是非,进而有争论
庄子对客观世界的存在采取了根本的怀疑和否定,认为事物以各自 的主观观念为转移。
《管子》四篇
“精气”说 把“道”也叫做“精”,“精”是一种物质,是最精细的“气”。“精
墨子的认识论 1. 三表(名词解释中会单列出来) 2. 非命,反对孔子命定论
在经验中不能看到或听到命的具体表现,就不能肯定命的存在 命与义、力对立 3. 认识方法 感性经验最基本,是抽象概念或认识的来源。(以实定名) 推理从已知到未知,从表面看到隐晦的内部。 事物的取舍是非,总可找到原因或理由。(“故”)
欲望是否无节制? 由于欲望是多样的,生是最根本的欲望,人对自己最低的看法即为 道德底线。荀子是一种抽象的欲望理解,孟子是一种具体的欲望感知。
三、荀子的自然观 1.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忘”。反对天命论,认为自然界的变化 是物质本身固有规律。
2. “制天命而用之”,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控制和利用自然。
名的作用:指称事物 名的来源:感官接触各类客观事物得到不同感觉而“约定俗 成”的。 概念的分类:单称名词、复称名词 种属:高一级类概念——共名(大共名:最高最普遍);低一 级类概念——别名(大别名:事物的一个大类) 诡辩的错误:颠倒名实关系,只重视概念的抽象逻辑推理,看 不到事物客观的实在性。(“蔽于辞而不知实”)
气”与“形气”是相比较而言的。 人是由“精气”与“形气”适当相合产生的。 与老子恍惚不可琢磨的“道”不同,“精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元
素,就其终极讲还是可摸索到的。 “道”与“德”不可分,“德”是“道”居留的地方,两者结合形成具体的
物和它的属性。 精神与智慧的形成是“道”或“精气”居住在身体中。这种说法导
的人格要深不可测。 君主集权统治应该三者结合 韩非反对循古守旧的思想,主张根据当今时代的实际情况,采 取治理措施。
二、韩非的认识论 1. 缘道理、参验(名词解释中单列) 2. 以实际功效检验认识,并且认识以实际功用为目的。 3. “矛盾”学说:
攻不破的盾和没有什么都攻不破的矛不能同时存在。以是否切实实 际和功利来判断、取舍各派学说。 4. 事物转化的条件性:超过适当的良就会走向反面。
告子认为,人性如杞柳,仁义如桮棬。杞柳是后天被塑造成桮棬 的,也就是说人性是没有善恶的,完全是后天环境的塑造。
孟子认为,把杞柳塑造成桮棬如果不是其顺性而为之,就人性来 说,是对人性的损害。告子的想法是“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 (二)
告子认为,人性如湍水,在哪边开口就会流向哪边。 孟子认为,水永远向下流,“人之性善,犹水之就下”。 (三) 告子认为,“生之谓性”,即生而具有的自然倾向就是人的本性。 孟子认为,“生之谓性”与“白之谓白”相同。各种地方,各种物质的 白本质都相同,那狗、猪的性与人性也相同。 注:孟子在这里使用了诡辩。“生之谓性”中,“生”丰富了对“性”的 了解,因此它属于综合命题;而“白之谓白”中,“白”没有丰富对“白”的 了解,因此属于分析命题。两个命题具有本质上的区别。 (四) 告子认为,食色性也。 孟子认为,人性不等于食色,告子的说法低俗了人性,但是人性体 现在对食色的态度。 3. 四端(名词解释中单列) 4. 修养方法 少与外物接触,减少欲望 培养浩然之气 求放其心:努力把“心”找回来,恢复人的本性
墨子的宗教思想 天志:
1. 天的意志是最高意志,是衡量一切事物的最高和最后的标准。 2. 天志要求人们兼相爱、交相利。 3. 天的赏善罚暴无偏向,天子也不能违背天志。 明鬼:随时随地都有东西监督
庄子
庄子的逍遥游人生观 消极厌世、虚无主义,摆脱一切外物和肉体的束缚,追求一种个人
精神上的绝对自由的境界。 绝对自由即“无待”,达到“无待”境界的方法是“坐忘”。 反对各种制度,统治者应该不用心思,顺应自然。
孟子
一、仁政学说 1. “制民之产”:正经界;井田制;什一税率;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2. “以德服人”:批暴政(“率兽食人,以邻为壑”);仁义为首 3. 统治者:大人、君子、士来统治国家。原因:他们忧民;他们“从大 体”“无恒产而有恒心”
注:仁政学说的内在根据是性善论
二、性善论 1. 人性的定义:“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乃所谓善也”,是人生而具有 的倾向性。 2. 孟子告子辩论(原文见于《孟子·告子上》) (一)
一方面有先觉的圣人,另一方面有天生不知不觉的愚人,两种人都 是天生的,不可改变。愚人指一般劳动群众,对这种人教育是白费力 气,但教导他们服从贵族统治还是必要的。
一个人要求获得知识,就要取得直接经验,也要善于吸取他人传授 的间接经验,也强调重视推理的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