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生理论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合集下载

基于共生共融理念的城市建筑设计——以晋城国际会展中心设计为例

基于共生共融理念的城市建筑设计——以晋城国际会展中心设计为例

基于共生共融理念的城市建筑设计——以晋城国际会展中心设计为例区文谦;姜帆【摘要】该文以晋城国际会展中心设计为例,探讨城市公共建筑设计.基于生物学上的共生理念,笔者制定了审视过去,界定当前;扎根现存,持续共生两大设计策略,从其融、共通、共享三个层面建构城市共生单元的主旨参量,通过对片区规划和会展中心功能的分析,制定了该项目的用地规划、建筑规划和复合运营规划,认为基于共生共融的城市建筑设计理念或许是一个能够塑造健康城市、活跃城市氛围、提升市民生活质量的可行途径.%Taking Jinche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center as an example in this paper,we discussed the design of urban public buildings.Based on the biological concept of symbiosis,we made a review in the past,to define the current condition;come down to earth for continuous symbiosis design strategy.From threeaspects:communion,common,shared the main idea of constructing city symbiotic unit parameters,we analyzed the area planning and exhibition center,formulated the land for the project planning,architectural planning and operational planning.We think that urban architecture design based on the symbiotic harmony concept may be a feasible way to shaping a healthy city,activating city's atmosphere,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ivic life.【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7(000)002【总页数】8页(P47-54)【关键词】共生共融;公共建筑;规划;运营【作者】区文谦;姜帆【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3我国正经历急速的城市化,城市扩张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而建筑建设就是实现扩张的重要手段。

城市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城市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在城市生态学的初始阶段,社会学家们应用生态的概念诸如:竞争、侵略、优势和继承进行关于城市中社会 和地理空间组织的研究(Hollingshead, 1940; Park et al., 1925)。对于生态学理论和社会研究思想运用的骤增 不仅仅在美国不受限制的发展,在欧洲,亚洲及非洲都有发现(Adams,1935; Hollingshead, 1940)。根据 Berryand Kasarda (1977)的说法,城市生态学的方法在 1930 年-1949 年间是“美国社会学领域内最具有影响力和权威的教 育”,但在 1950 年代几乎消亡。Hawley’s (1950)的一部经典著作中提出了这样一种尝试,通过努力扩展该方法 的焦点和视角从而使其得到复兴,而其目的在于提出了一个统一的人类生态学理论。关于城市研究的方法, Berryand Kasarda (1977)提出了“当代城市生态”,跨越了几个社会科学领域:城市社会学、城市地理、社会生 态学、人类生态学、城市和区域规划,延续了芝加哥学派的传统并且超越了它。这种方法包含了社会空间层次水 平连续的社区、城市、大都市地区、区域、城市系统以及整个社会体系。相较于传统的人类生态学,这在很大程 度上依赖于“人类组织的基础是竞争”这一概念,同时排除了解释土地利用模式的文化及动机因素,从“互利共 生”的意义上来说,“当代”的城市生态学强调“互相依赖”(Berry& Kasarda, 1977)。今天,城市生态领域的社 会学方法继续存在和发展(Flanagan, 1993)。更广泛的说,在社会科学领域政治体制和制度如何影响城市化的空 间与时间模式越来越成为一个中心研究问题(Gottdiener & Hutchison, 2010; Nassauer &Raskin, 2014; Swaffield, 2013; Wolch, Byrne, & Newell, 2014)。

共生理论在城市群研究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共生理论在城市群研究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属按某 种物质联 系而生 活在 一起 , 是生 物在 长期进 化
分为点共生、 间歇共生、 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
()共 生环境 。共生单元之间的关 系不是 在真空 3、
中发生的 , 在 一定 的环境 中产 生和发 展 的 , 而是 因此 ,
共生 单元 以外 的所 有影响 因素 的总 和称为共 生环境 。 共生体 与环境 之 间的作用是相 互 的, 环境对 共生体 的
和反 向作用 。
关系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 , 它是形成共生体的
收稿 r蛳 :00 l { 2 l一 0一加
作肴简介: 强(9 l ) 男, 李 1 一 , 江西黎川人, 8 讲师。 毓盒项 f: i安徽省敷育厅 人文社利研究项 『(00k 1 )安徽财经大学青年科研项 H( C ' 1 7 l 2 1 22 ; { s A K Q0 ) Y 2
共生三个方面, 集中梳理和归纳共生理论在城市群研究中的成果, 在为我国城市群的研究提供参考。 旨
关键词 : 市; 城 城市群 ; 生理论 ; 共 共生模 式
中图分类号 : 292 文献标志码 : 文章编号 : 0 37 (o 10 — 0 1 0 F9. A 1 8— 812l)1 05 — 4 0 2 世纪 以来 , 国区域 经济发展 的一个 重要特 点 l 我 基本 物质 条件 , 特征 在于种 群 的复 杂属性 。在不 同 其 的共生体 中 ; 生 单元 的性质 和特征是 不 同的。在细 共 胞共生体 中 , 细胞核 、 质 和线粒 体是共 生 单元 ; 细胞 在 城市群共 生体 中, 每一个城市都 是共生单元 。因此 , 共
象, 自 在 然界中, 许多生物体之间都存在着共生关系。
2共 生的三要素 。一般来 说 , 生包括三 个要素 : 、 共 共生单元 、 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 。

基于共生思想的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

基于共生思想的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

基于共生思想的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
共生思想是一种典型的生态学思维方式,强调不同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动。

应用到城市规划领域,共生思想认为城市与自然环境、社区与社区、居民与城市设施等之间应该建立协调的关系,促进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的整体发展。

基于共生思想的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强调生态系统规划:强调城市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对城市周边自然生态系统的认识和保护,促进城市的生态和谐发展。

2. 强调参与式规划:促进社区居民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参与规划过程,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民主和依据获得社区支持的方案实施。

3. 强调多元化规划:重视城市各个方面的多元性,包括社区、公共空间、城市设施、交通方式等。

将城市规划转化成一个以居民为中心,多元发展的社会系统。

4. 强调可持续性规划:从城市整体可持续性角度研究与处理城市发展问题。

例如:提高城市自行车道的比例,鼓励公共交通的发展,有效减少城市交通拥堵和响应城市可持续发展。

基于共生思想构建城市规划理论,能够让城市规划面向全苗条,从而实现城市社会的和谐发展。

基于共生理论的城乡产业协同发展路径研究

基于共生理论的城乡产业协同发展路径研究

基于共生理论的城乡产业协同发展路径研究作者:王雨萌来源:《新经济》 2016年第2期王雨萌摘要:城乡产业协同发展是促进城乡产业结构有序转移和优化升级的战略性实践突破,是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的核心纽带。

本文在共生理论的基础上,从共生理论的角度出发,在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共生界面四个层面上提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路径,基于共生理论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城乡产业之间存在的关系。

关键词:共生理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路径一、共生理论概述从共生的生物学概念出发,共生是指生物之间按照某种物质或规律生活在一起的状态,共同面对周边环境,所形成的一种互利关系。

共生包括三个基本要素:①共生单元是指构成共生体或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单位,它是形成共生体的基本物质条件。

②共生模式是指共生单元之间相互作用或相互结合的形式,主要包括共生组织模式和共生行为模式。

③共生环境是指共生关系产生的外界环境,是共生单元以外所有因素的总和。

共生关系三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媒介称为共生界面,它是共生单元之间物质、信息和能量传导的媒介、通道或载体,是共生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二、城乡产业协同的共生机理1.城乡产业协同的共生单元。

共生单元是共生系统存在的基础,是构成共生体或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

当把“城”和“乡”二者看为一个共生系统的两个组成部分时,各大城市、中小县镇、乡村便是其中最基本的共生单元,它们之间合作、协调,彼此进行能量、信息、技术的交流,促进城乡产业的共同发展。

2.城乡产业协同的共生模式。

共生模式也可称为共生关系,是指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形式或相互结合的模式,是由共生行为模式和共生组织模式组合决定的。

城乡共生模式根据行为方式可划分为寄生关系、偏利共生关系、非对称互惠共生关系和对称互惠共生关系模式。

以前由于经济基础不同导致的城市、乡村发展速度不同是典型的非对称互惠共生关系。

随着城乡产业发展进程加快,城乡合作加强,城乡产业的协同发展要逐渐建立一种对称互惠共生的发展模式。

基于共生理论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以沈阳204街区为例

基于共生理论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以沈阳204街区为例

基于共生理论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以沈阳204街区为例摘要:历史街区作为城市发展缩影,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经济价值以及人文价值。

为更好地发挥出历史街区的作用,文章从共生理论视角出发,以沈阳204街区为例,深入探讨新形势下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策略,旨在借助有效举措,推动历史街区与现代城市的高效融合。

关键词:共生理论;历史街区;保护举措;更新策略前言为正确处理历史街区保护与现代城市开发之间的关系,优化空间布局,丰富城市人文底蕴。

越来越多的地区在历史街区开发与管理过程中,引入共生理论的概念,强调历史街区与城市生活的有效协同,强调通过必要的保护与更新,将历史街区融入到现代城市空间内,形成完整的城市建筑生态,推动城市综合影响力稳步提升。

1.共生理论概述梳理共生理论内涵,实现了现有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观念认知的调整,为后续共生理论的精准应用,历史街区科学保护与有序更新提供了理论支持。

19世纪,德国科学家德贝里率先提出了“共生”的概念,用来描述不同生物之间的依存关系。

20世纪,共生理论范畴逐步扩大,延伸到社会科学领域,部分建筑学专家尝试运用共生理论指导建筑设计、开发等相关活动,实现城市动态化的更新[1]。

经过多年发展,城市共生理论日益完善,现阶段,学术界将城市共生要素设定为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三种结构,并且在三种结构之间,建立起稳定的逻辑关系,即简单的共生单元在共生模式的架构下,完成必要的更新,在特定的共生环境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全新的城市共生关系。

建筑共生理论较好地契合绿色发展理念,越来越多的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主张利用共生理论,实现历史街区与现代商业区、住宅区以及其他基础设施的有效联动,在实现城市历史文化传承保护的同时,提升历史街区的服务能力。

2.共生理论下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基本原则共生理论为新时期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新的方法,廓清系列保护与更新基本原则,引导工作团队在原则机制引导下,突出历史街区保护的功能性、真实性、整体性要求。

城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脆弱性研究——基于某市无废城市建设的案例分析

城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脆弱性研究——基于某市无废城市建设的案例分析

2024年4月第26卷第2期㊀㊀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JournalofShenyangJianzhuUniversity(SocialScience)Apr.㊀2024Vol.26ꎬNo.2㊀㊀收稿日期:2023-03-28㊀㊀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8YJC790167)㊀㊀作者简介:王秋菲(1978 )ꎬ女ꎬ辽宁沈阳人ꎬ教授ꎬ博士ꎮ文章编号:1673-1387(2024)02-0164-08doi:10.11717/j.issn.1673-1387.2024.02.08城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脆弱性研究基于某市无废城市建设的案例分析王秋菲ꎬ曹梦涵(沈阳建筑大学管理学院ꎬ辽宁沈阳110168)摘㊀要:城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是实现无废城市的最佳途径ꎬ城市固体废弃物共生网络容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ꎬ包括再生资源需求萎缩或标准的变更ꎬ突破性技术的出现以及由于市场㊁技术㊁政策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引发的利益冲突等ꎮ资源化共生网络系统的动荡或非正常运行ꎬ制约了无废城市的建设和发展ꎮ基于此ꎬ研究梳理了中国无废城市的建设背景及发展过程ꎬ以国内某城市为例ꎬ介绍了该市无废城市建设的基本情况和成果ꎬ构建了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ꎬ并运用MATLAB程序进行了仿真实验ꎮ研究表明:该市的城市固体废弃物共生网络尚未形成嵌套模式ꎬ不同产业链的共生模式存在差异ꎬ并从推进信息化建设㊁关注核心企业运行和开展技术创新3个方面对城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的脆弱性进行了治理ꎮ关键词:固体废物ꎻ资源化处理ꎻ共生网络ꎻ仿真实验中图分类号:X705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引用格式:王秋菲ꎬ曹梦涵.城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脆弱性研究:基于某市无废城市建设的案例分析[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ꎬ2024ꎬ26(2):164-171.㊀㊀城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指的是将废弃物视为原料直接运用[1]ꎮ在资源化过程中ꎬ通常要进行能量㊁信息㊁物质和价值的交换ꎬ因此ꎬ城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是一个复杂的嵌套系统ꎮ城市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ꎬ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城市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ꎮ建设无废城市目的是尽可能地减少城市产生的固体废弃物ꎬ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处理ꎮ城市共生旨在城市内建立废弃物循环回收网络ꎬ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是目前无废城市建设的最佳途径[2]ꎮ近年来ꎬ由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ꎬ许多领域开始研究脆弱性问题ꎬ例如生态工业园发生瘫痪或运行失效的情况ꎬ因此ꎬ共生网络脆弱性的研究已成为该领域关注的焦点[3]ꎮ一旦城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受到外部影响ꎬ风险会快速聚集ꎬ网络运行效率会表现出一种非正常状态ꎬ这种状态严重时会波及整个网络ꎮ废弃物共生网络是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ꎬ而共生网络的脆弱性对其运行存在很大的威胁ꎮ因此ꎬ笔者以某市为例ꎬ分析该市城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的模式及其第2期王秋菲等:城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脆弱性研究165㊀脆弱性ꎬ并从推进信息化建设㊁关注核心企业运行和开展技术创新3个方面给出参考意见ꎮ一㊁理论基础与文献梳理1.共生网络研究文献综述共生 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生物学领域ꎬ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ꎬ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ꎬ共生不再是一个生物学范畴的概念ꎬ共生网络相关研究可划分为抽象哲学㊁工业共生㊁社会科学共生3个层面ꎮ在哲学领域ꎬ 共生 主要被学者理解为互利ꎬ主要可分为偏利共生和互惠共生ꎻ在工业领域ꎬ 共生 的含义是 企业通过共生这种关系ꎬ可以促进与其他企业的沟通合作ꎬ在保护环境和自然的前提下ꎬ提高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4]ꎻ在社会科学领域ꎬ 共生 是指行业之间建立一种长期且稳定的关系ꎬ以此降低运营成本㊁提高沟通效率ꎮ国内学者对共生网络的相关研究可以概括为理论与应用两方面ꎮ国内最初研究聚集在研究共生理论方面ꎮ学者更多地偏向探索理论共生的基本概念和内涵[5]ꎬ在对共生关系的系统阐述分析的基础上ꎬ学者们提出了共生界面㊁共生度的测量模型和共生演化动力模型ꎬ并对共生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估ꎮ对共生的应用研究包括产业共生层面㊁工业共生层面与区域以及城市群关系层面ꎮ2.城市废弃物网络研究文献综述GraedelTE等[6]是最早提出 产业共生不仅仅涉及工业共生 这一观点的ꎬ指出产业共生可以扩散到产业的各个领域ꎮBerkelVR等[7]基于工业共生的相关理念ꎬ首次将 城市共生 定义为一种现象ꎬ并认为城市的各种废弃物可以当作企业生产的原材料或运行的能源ꎮ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ꎬ国内学者逐渐丰富了城市废弃物网络的内涵ꎮ刘光富等[8]主张城市共生囊括诸多类型的产业共生ꎬ并不是单一㊁局限于某种类型的ꎮ张其春等[9]首次将 城市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 概念化ꎬ并认为该网络与城市共生网络和产业共生网络存在密切关联ꎮ3.网络脆弱性研究文献综述有学者在研究网络脆弱性后对其含义进行了概括ꎬ认为其是网络中某组件发生故障后对整体功能产生的影响ꎮ在逐渐完善脆弱性定义的过程中ꎬ有学者认为与供应商进行紧密协作是企业实现目标所必需的手段ꎬ学者们还研究了不同风险对网络脆弱性的影响[10]ꎮ与此同时ꎬ对复杂网络的研究为研究系统的脆弱性提供了新的方向ꎮ国内学者逐步完善充实了脆弱性的定义与内涵ꎮ学者们总结了脆弱性[11]的含义ꎬ从最初侧重于对损害或干扰的关注ꎬ脆弱性的内涵也在不断深化和延伸ꎬ逐渐延伸出一系列相关的词语ꎬ比如脆弱㊁敏感㊁恢复能力等ꎮ二㊁研究设计1.研究方法笔者侧重对城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进行研究ꎬ主要采用单案例研究法ꎬ一方面ꎬ单案例研究有助于对研究对象进行纵向分析ꎬ可以描述研究对象的特征并揭示其逻辑规律ꎻ另一方面ꎬ通过单个案例研究ꎬ可以进一步探索废弃物共生网络的运行模式ꎬ全面㊁系统地分析其在实践中的运行规律ꎮ2.研究对象该市占地面积约4102 9m2ꎬ人口约138 97万ꎮ该市地势平缓ꎬ无山多水ꎬ交通条件便利ꎬ323个村级公路覆盖沥青路面ꎮ截至2020年ꎬ生活垃圾㊁市政污泥等6类废弃物合计约69万tꎬ对生活产生的废弃物无公害处理率高达100%ꎮ从交通建设㊁分类设施和城市规模等方面来看ꎬ其条件符合开展城乡环卫一体化的需求ꎬ在研究方面具有代表性ꎮ该市无废城市建设的总目标可以概括为3个体系㊁4个预期㊁5种颜色ꎮ3个体系是建立技术体系㊁监管体系和制度体系ꎻ4个预期是打造 辽河油田 无废矿区 模式 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模式 城乡固废一体化㊁全过程㊁精细化的大环卫模式166㊀㊀㊀㊀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6卷和 大洼区整区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 ꎻ5种颜色分别是黑色㊁红色㊁蓝色㊁金色和绿色ꎮ具体包括:通过石油石化行业废弃物(黑色)的减量化和高价值处理㊁危险废弃物(红色)的全流程标准化管理和全面安全管控㊁生活废弃物(蓝色)的全域化和协同化处理㊁农业废弃物(金色)的源头生产绿色化㊁回收过程标准化ꎬ实现精细化(绿色)管理模式ꎬ推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ꎬ推动 无废城市 建设ꎮ三㊁固体废弃物共生网络脆弱性的案例研究1.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拓扑结构根据无废弃物城市建设规划ꎬ该市将在辽东湾新区建设回收循环示范园区ꎬ该园区建成后将成为复杂的城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ꎮ该网络由工业㊁矿山㊁城市生活和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4个部分组成ꎬ其中ꎬ工业废物回收利用又分为石化㊁现代制造业和精细化工[12]ꎮ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主要通过能量㊁产品和废弃物的交换建立产业共生关系ꎬ其主要环节包括:①城市生活废弃物ң焚烧ң发电ң各类企业ꎻ②城市生活废弃物ң焚烧ң余热蒸汽ң各类企业ꎻ③谷物稻壳ң燃烧ң发电ң各类企业ꎻ④农作物秸秆ң催化水解ң燃料ң各类企业ꎻ⑤植物油副产品ң综合处理ң化工产品ң各类企业ꎻ⑥油泥ң综合处理ң新燃料ң各类企业ꎮ每个链条互相连接ꎬ整个共生网络呈现网状结构ꎬ共生网络涉及的核心企业及功能项目如表1所示ꎮ表1㊀共生网络的分类共生单元类别主要项目主要企业居民生活垃圾填埋场医疗垃圾焚烧污泥干化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某市京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某市鑫利通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工业油污泥资源化利用㊁无害化处置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及再生骨料和砌块砖废旧轮胎资源再生循环利用化工催化再生回收和利用综合项目晟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某市禹王防水建材集团某市鑫安源化学工业有限公司某市辽河油田远达油污泥处理利用有限公司矿山钻井环节 泥浆不落地 工艺落地油泥源头减量废弃泥浆处理后铺垫井场㊁道路及其他建筑材料等油污泥资源化利用㊁无害化处置中油辽河油田分公司中油辽河油田兴隆台采油厂中油辽河油田分公司长城钻探公司某市辽河油田辽河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某市辽河油田远达油污泥处理利用有限公司农业植物油副产品综合利用谷物稻壳燃料集中供热㊁供电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曙光采油厂华润某市热电厂某市金昌畜牧有限公司某市北方沥青股份有限公司辽东湾鑫海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益海嘉里食品工业有限公司振兴生态集团发展股份有限公司㊀㊀研究以某市新区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内部及周边地区与废弃物资源化有关的企业为节点ꎬ以企业间的物质㊁能量和信息交换作为边ꎮ尽管网络中企业间存在物质㊁能量和信息流动的方向性问题ꎬ但共生关系中最为常见的是互利共生[13]ꎮ在共生网络稳定性的研究中ꎬ有研究者指出当共生网络中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出现问题ꎬ可能会导致整个共生链条上的企业生产运营陷入瘫痪ꎮ下游企业用于生产的原材料主要来自于上游企业生产的废弃物或副产品ꎮ因此ꎬ下游企业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上游企业ꎬ这增加了下游企业生产运营的不稳定因素ꎮ同样ꎬ上游企业的生产运营情况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下游企业生产运营情况的影响ꎬ进而可能会发生生态工业园产业资源化共生网络第2期王秋菲等:城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脆弱性研究167㊀不稳定的现象ꎮ可见ꎬ工业共生网络运行中企业间是相互影响的ꎮ研究从废弃物资源化企业间互利共生和相互作用影响的角度出发ꎬ考虑到复杂网络理论在城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的研究中尚处于起步阶段ꎬ因而将网络简化为一个有向加权的网络来研究ꎮ通过对该市废弃物资源化企业进行调查发现ꎬ共有42家企业之间具有紧密联系ꎬ得出邻接矩阵ꎬ并利用Ucinet软件得出了城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拓扑结构(见图1)ꎮ图1 城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拓扑结构㊀㊀相关统计量通过MATLAB7.0编程计算得到ꎬ结果如表2所示ꎮ由表2可知ꎬ该生态工业园企业个数N为42ꎬ企业间的边数M为145ꎬ网络的平均度K为3 452ꎮ此外ꎬ可以观察到ꎬ平均路径长度L为3.415ꎬ网络直径D为8ꎮ基于以上数据ꎬ详细分析其共生网络的基本拓扑性质ꎬ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分析无标度性ꎻ二是分析小世界性ꎮ表2 某市城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统计特征参数节点数/个边数/条网络平均度平均加权度网络密度聚集系数平均路径长度网络直径421453.452150.0840.4043.4158㊀㊀(1)无标度性识别某一网络有无标度性往往根据节点度分布来确定ꎬ对于这一关键依据选用分布函数来表示ꎮ若网络为无标度网络ꎬ则其度分布通常为幂律分布ꎬ而小世界网络和随机网络的度分布则遵从指数分布ꎮ当横纵坐标值均取对数时ꎬ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的节点度数累积分布近似为一条直线ꎮ用最小二乘法得到其拟合曲线ꎬ表达式为p(k)=0.3258k-0.9523(1)式中:p(k)指一个任意选择的节点恰好有条边的概率ꎬ为网络中度数为节点k的个数占网络节点总数的比值ꎮ共生网络是无标度网络ꎬ这说明网络中存在一些节点ꎬ它们的数量越少度就越大ꎬ这些节点在网络中占据着主导地位ꎬ影响着园区内度数相对较小的节点ꎮ同时ꎬ由于无标度网络具有 优先连接 的特征ꎬ因此ꎬ共生网络中新成立的企业更倾向于与网络中度较大的节点相连ꎮ(2)小世界性当共生网络具有小世界性时ꎬ其通常呈现出聚类系数较高和平均路径长度L较短的状态ꎮ满足式(2)的网络可以被判定为具备小世界性ꎮCCrand>LLrand(2)式中:Crand为聚类系数ꎬCrand=kNꎻLrand为平均路径长度ꎬLrand=lnklnNꎻN为节点数ꎬ取值为168㊀㊀㊀㊀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6卷42ꎻk为平均度ꎮ研究结果表明:该城市固废资源化共生网络平均最短路径的长度与随机网络接近ꎬ且其聚类系数大于随机网络的聚类系数ꎬ满足式(1)ꎬ由此可以得出该共生网络具有小世界性的特征ꎮ同时由表2可以看出ꎬ该园区共生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为3.415ꎬ可以理解为连接两个节点的最短关系链平均通过3~4家企业相连ꎮ在实证研究中ꎬ有的企业可以通过节点相连ꎬ有的企业之间没有边连接ꎬ但平均路径比较小ꎻ聚类系数为0.404ꎬ可以理解为共生网络中两个节点之间有边相连的概率是40.4%ꎬ聚类系数相对较高ꎮ网络聚类系数越大ꎬ说明网络中企业的交流就越方便ꎬ网络集团化的程度也就越高ꎮ2.脆弱性仿真实验及数据分析共生网络存在多种失效模式ꎬ关键失效模式可以概括为边失效㊁单节点失效和多节点失效ꎮ结合已有研究结果发现ꎬ多家企业在同一时间出现问题的可能性不大ꎮ因而ꎬ仿真单节点以及边失效模式就只在连锁故障失效效应下开展ꎮ(1)单节点失效模式在研究中ꎬ依次去掉城市废弃物共生网络中的节点企业和与节点直连的所有边ꎬ利用MATLAB程序计算网络效率的前后变化ꎬ得到各节点失效后共生网络的脆弱性值ꎮ此外ꎬ还计算了工业共生网络中每个节点的介数(见表3)ꎮ由表3可知ꎬ不同节点的脆弱性值差异较大ꎬ移除失效的节点7得到的脆弱性值最大ꎬ对应的脆弱性值为34.06%ꎻ移除失效的节点9得到的脆弱性值最小ꎬ排名第十ꎬ相应的脆弱性值为9.21%ꎻ节点1㊁7㊁9㊁11㊁12㊁32㊁35和38均出现在脆弱性和节点介数前十中ꎬ并且节点7在脆弱性和节点介数排名中均位列第一ꎬ这说明移除节点介数高的节点所得到的脆弱性值也就越大ꎮ表3㊀单节点失效模式下的脆弱性及节点介数(前十名)序列以脆弱性值降序排列节点V(SꎬT)/%节点介数以节点介数降序排列节点V(SꎬT)/%节点介数1734.060.5957734.060.595723222.750.2476119.330.33663119.330.33663511.970.305541115.100.22681212.310.305551212.310.30553222.750.247663511.970.30551115.100.226873811.840.144599.210.219582110.430.0476367.540.188493910.340.063448.130.16831099.210.21953811.840.1445㊀㊀注:V(SꎬT)为不同模式下的脆弱性值ꎬ取值范围为[0ꎬ1]ꎮ㊀㊀在拓扑网络结构的构建中ꎬ节点1㊁7㊁9㊁11㊁12㊁32㊁35和38对应不同产业链的核心企业ꎮ节点与核心企业的对应关系如表4所示ꎬ这些企业都是相关领域的龙头企业ꎮ节点7京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京环集团 )负责对该市生活废弃物进行分类㊁收集㊁运输和后续处理ꎬ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可供循环改造示范园区内的其他企业使用ꎮ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发现ꎬ居民固体废弃物回收和运输并不能给京环集团带来丰厚的利润ꎬ近年来该公司在政府财政资金扶持下得以继续经营ꎮ如果京环集团在运营中出现问题ꎬ居民废弃物回收链条将出现震荡ꎬ将直接影响共生网络的运行ꎮ节点32晟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ꎬ脆弱性值也达到了22%ꎬ与之发生共生关系的企业脆弱性值均小于5%ꎬ说明晟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在建筑废弃物资源化产业中属于附属企业ꎮ化工和农业领域企业之间的关系要复杂一些ꎬ其节点企业脆弱性值比居民和建筑垃圾资源化的脆弱性值要低ꎮ综合来说ꎬ该市城市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模式仍处于平等与嵌套之间ꎮ建筑㊁化工㊁农业和居民4个领域之间没有形成嵌套关系ꎬ它们第2期王秋菲等:城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脆弱性研究169㊀是独立运作的ꎮ而居民与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呈单中心依托模式ꎬ其脆弱性最强ꎮ表4 节点企业归属领域节点企业名称归属领域废弃物处理7某市京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居民废弃物城市垃圾收集㊁运输32晟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建筑废弃物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生产骨料和砌块砖1益海嘉里食品工业有限公司农业废弃物谷物稻壳加工为燃料11某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废弃物垃圾㊁污泥发电12某市有机垃圾生化处理厂废弃物综合处理发电35曙光采油厂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秸秆38某市北方沥青股份有限公司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秸秆21辽宁亿方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化工废弃物对废硫酸进行回收和再生39辽东湾鑫海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农业废弃物处理植物油副产品9某市鑫安源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化工废弃物化工催化利用综合项目㊀㊀节点失效脆弱性值与节点介数(Bv)的关系如图2所示ꎮ由图2可知ꎬ在该网络中ꎬ脆弱性值与节点介数大致呈现正相关ꎬ但在某些位置会出现震荡的情况ꎬ这与网络冗余有关ꎮ节点数量越多ꎬ通过该节点的最短路径所占的比例就越大ꎮ由于网络中存在的冗余性ꎬ一些功能损坏的节点会被其他节点替换ꎮ图2 单节点失效下节点介数与节点脆弱性关系㊀㊀图2中出现了2个异常点ꎬ分别是节点21和39ꎬ节点21为辽宁亿方石油化工有限公司ꎬ脆弱性值为10.43%ꎬ节点介数为0.0476ꎬ远低于同行业核心企业ꎮ辽宁亿方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从事废酸回收利用ꎬ网络中类似的企业很少ꎬ其硫酸年回收量较大ꎮ如果企业不能回收大量的废酸ꎬ整个网络的效率就会受到影响ꎬ因此脆弱性就更大ꎮ节点39为辽东湾鑫海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ꎬ该公司主要经营植物油副产品ꎬ由于该市农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主要集中在秸秆和稻壳ꎬ植物油副产品资源型企业较少ꎮ该公司可处理10万t的植物油废弃物ꎬ对废弃物资源化产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ꎮ(2)单边失效模式单边失效模型主要是模拟某一物质/能量供应不足或者产品不合格ꎬ会导致工业链关系的中断ꎮ研究采取将工业共生网络中的企业节点之间的连接边依次去除的方法ꎬ计算了工业共生网络中每条边的介数(见表5)ꎮ由表5可知ꎬ边都出现在脆弱性和边介数前十的序列中ꎮ与节点失效模式的结论类似ꎬ去除边介数较大的边对网络的影响更大ꎮ此外ꎬ相较于去除节点对网络的影响ꎬ去除边对网络的影响比较小ꎮ删除边导致的脆弱性值最高为8.82%ꎬ但删除单个节点导致的脆弱性的最大值为34.06%ꎬ这是因为当一个节点被移除时ꎬ连接到该节点的所有边都被移除了ꎬ因此对系统的影响更大ꎮ由表5可知ꎬ10条失效边中有7条涉及节点7㊁11和1ꎬ而这3个节点在点失效中脆弱性也是最大的ꎮ边e11ꎬ7㊁e1ꎬ7的脆弱性最大ꎬ这两条边分别代表居民废弃物到发电厂㊁居民废弃物到食品发电厂ꎮ该市京环集团负责市区居民垃圾的回收ꎬ同时也负责乡村地区的废弃物回收ꎬ乡村废弃物回收包含了稻壳的回收ꎮ在脆弱性值前十名的失效表中ꎬ有3条边涉及节点7ꎬ说明节点7的点失效脆弱性也是最高ꎮ有2条失效边涉及节点11㊁节点1ꎬ这两个节点都是利用废弃物发电的企业ꎮ170㊀㊀㊀㊀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6卷表5㊀单边失效模式下的脆弱性及边介数(前十名)序列以脆弱性降序排列边V(SꎬT)/%边介数以边介数降序排列边V(SꎬT)/%边介数1e11ꎬ78.820.1524e1ꎬ76.170.16652e1ꎬ76.170.1665e11ꎬ78.820.15243e2ꎬ14.030.0415e7ꎬ12.800.13604e4ꎬ113.640.1232e12ꎬ71.470.13415e36ꎬ43.280.0927e4ꎬ113.640.12326e26ꎬ13.180.0238e36ꎬ43.280.09277e35ꎬ92.920.0927e35ꎬ92.920.09278e17ꎬ12.800.1360e32ꎬ70.590.08299e5ꎬ21.520.0232e7ꎬ110.590.056110e12ꎬ71.470.1341e16ꎬ91.070.0518㊀㊀边失效脆弱性值与边介数的关系如图3所示ꎮ由图3可以看出ꎬ在该网络中ꎬ脆弱性与边介数大致呈现正相关ꎬ但相较于单节点失效模式下的结果ꎬ单边失效模式下震荡的情况更严重ꎬ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介数值较大时ꎮ而当介数值较小时ꎬ去除对应的边对网络的影响较小ꎬ点失效比边失效对网络的影响更大ꎮ图3 单边失效下边介数与边脆弱性关系四㊁结论与建议1.结㊀论通过对某市城市生活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脆弱性的仿真分析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该市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尚未形成嵌套模式ꎬ不同产业链的共生模式存在不同ꎮ居民废弃物资源化和建筑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共生模式是单点依托ꎬ化学和农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呈现平等性ꎮ(2)该市城市生活废弃物共生模式的点失效对网络的影响更大ꎮ其中ꎬ城市居民垃圾收集和运输的核心企业对网络影响最大ꎬ其次是建筑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的核心企业ꎮ(3)该市城市生活废弃物网络中不同产业链的脆弱性也不同ꎬ其中ꎬ居民废弃物资源化产业链的脆弱性最大ꎮ2.建㊀议(1)推进城市固体废弃物信息化建设ꎬ实现废弃物收集信息和资源化信息监控和管理ꎮ城市固体废弃物回收共生网络的信息化建设应重点抓好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拓展废弃物 互联网+ 体系ꎬ与省网对接ꎮ生活废弃物㊁餐厨废弃物等固体废物全部纳入 互联网+ 系统ꎬ并接入辽宁省 互联网+ 监管系统ꎻ二是建立废弃物资源管理云平台ꎬ将与废旧资源相关的企业纳入管理云平台ꎮ(2)关注核心企业的运行ꎬ发现异常及时调整ꎮ共生网络中的核心企业是废弃物回收利用的关键环节ꎬ及时发现核心企业存在的问题非常重要ꎮ政府应鼓励大型企业开发并应用物流监测网络布局技术体系ꎬ将企业信息接入政府监测平台ꎮ同时ꎬ完善利益共享机制ꎬ防止核心企业垄断ꎮ(3)开展技术创新示范ꎬ构建技术创新网络ꎮ该市城市废弃物回收共生网络已初步形成ꎬ但还需加大研发投入ꎮ可针对城市固体废弃物回收共生网络的特点进行技术研发ꎬ建立有效的技术交流共享机制ꎬ比如建立企业技术协会㊁组织志愿学习团队㊁提高企业动态学习能力和市场快速反应能力等ꎮ。

共生理论视角下的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共生理论视角下的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共生理论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适用性
城市社区的复杂性
城市社区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等多个方面,需要运用共生理论来分析其 内在的相互关系和演化规律。
共生理论的适用性
共生理论可以为城市社区治理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通过促进不同主体间的协同合作,实现城市社区 的可持续发展。
03
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与问题
构建内容与措施
内容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优化社区治理结构, 培育多元治理主体,推动社区公共资源的 共享和配置优化。
措施
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培育和扶持社 会组织发展,提高居民参与意识和能力, 促进社区各利益相关者的交流与合作。
05
基于共生理论的城市社区治 理实践案例
案例一:某市社区公共空间共治模式
政府主导过多,社区居民参与度 不高;
社区治理缺乏规范和标准,管理 混乱;
当前城市社区治理存在以下主要 问题
社区组织发育不成熟,社会力量 未能有效发挥作用;
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居民生 活品质有待提高。
城市社区治理与共生理论的结合点
共生理论强调不同主体间的相互依存、协同发展, 与城市社区治理的目标相契合。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和实 证研究方法,未来可以尝试采 用其他研究方法,如案例研究 、比较研究等,以进一步丰富 研究成果。
研究对未来城市社区治理的启示
强化政府引导作用
本研究提出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和制度创新,促进市场、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实现政府、市场、社会力量的协同作用。 未来城市社区治理中应进一步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推动多元治理格局的形成。
案例二:某区社区治理创新实践
背景介绍
某区为了适应城市化快速发展的 需要,积极开展社区治理创新实 践,通过引入共生理论,推动社 区治理的转型升级。

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以共生理论为视角

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以共生理论为视角
物 学研究揭示 ,共生 ” “ 是生命进化 的主要 方式 。共生 的生物在
生理上相互 分工 , 互换 生命 活动 的产物 , 在组 织上形成 新的结
构。共生理论和方法在 2 世纪 中叶以来开始应用于社会领域 , 0
质基础 。我国地域广阔 , 、 地质 土壤 、 、 水文 气候等 自然地理条件
旅 游 的发 展 模 式 进 行 了深入 剖析 , 而 得 出有 益 的启 示 。 进
【 关键词 】 共生 农业生态旅游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发展模式


我 国发 展 农 业 生 态 旅 游 的 必要 性
农 业生态旅游(c — gi l r ui 是 以乡村 生态环境 eo ar ut at rm) c u lo s 为背景 、 以农业生态和 乡村文化 为资源 基础 , 通过运用生态 学 、
包 责任 制 , 进了农业 结构调整和 农村经 济发展 , 促 生产生活 条
() 1 人类信 息化 , 网络 化的时代 已经来 临 , 每个人不可能与 世隔绝 的生存 , 信息资源 的共 生共享 已成 为人 类的基本生存方 式; 全球经济基础一体化 已成 为市场经济条件 下不可阻挡的大 趋势, 是人类 共生的经济基础 及决定 因素 ; 口膨胀与 资源 枯 人
美学 、 经济学原理和可持续发 展理 论对农业资源 的开发和布局
进行规划 、 设计 、 工 , 施 将农 业开发成 为以保护 自然 为核心 , 以
1共 生理论 的由来和 主要 观点 。“ 、 共生” 一词源于希腊语 , 早在 1 9世纪 中叶 就 已提 出 。德 国真菌 学家 德 贝里 (no e A tnd B r) 1 7 a 在 8 9年首先提 出的共 生概念 , 共生 定义 为不 同种属 y 将

《2024年基于共生城市理论下的城市野生动物生境恢复策略设计——以北京市为例》范文

《2024年基于共生城市理论下的城市野生动物生境恢复策略设计——以北京市为例》范文

《基于共生城市理论下的城市野生动物生境恢复策略设计——以北京市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与野生动物的关系日益密切。

然而,城市扩张和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生境的破坏,已经成为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重要问题。

共生城市理论强调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基于此理论,本文以北京市为例,探讨城市野生动物生境恢复的策略设计,旨在为其他城市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共生城市理论与城市野生动物生境恢复共生城市理论强调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倡导在城市化进程中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

城市野生动物生境恢复是共生城市理论的重要实践之一,旨在通过改善和恢复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三、北京市野生动物生境现状分析北京市作为我国首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北京市野生动物生境遭受到严重破坏。

主要表现为森林面积减少、湿地萎缩、栖息地破碎化等问题。

这些问题导致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严重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四、基于共生城市理论的生境恢复策略设计1. 增加绿地面积与森林覆盖率在北京市规划中,应增加绿地面积和森林覆盖率,为野生动物提供更多的栖息地。

同时,要合理安排绿地布局,使绿地相互连接,形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2. 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湿地是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应加强湿地的保护和恢复工作。

通过建设人工湿地、修复受损湿地等方式,提高湿地的生态功能,为野生动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3. 构建生态廊道生态廊道是连接各生境斑块的重要通道,对于维持野生动物种群连通性和基因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应构建生态廊道网络,将各生境斑块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4. 推广生态友好型城市建设理念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推广生态友好型城市建设理念,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减少对野生动物生境的破坏。

同时,要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共同参与城市野生动物生境保护工作。

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应用研究

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应用研究

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应用研究随着人类对地球资源的不断掠夺和环境的不断恶化,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需求的同时,不破坏自然环境,以使未来世代也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

这一概念最早在1987年出现在联合国《关于环境与发展的报告》中。

此后,各国陆续提出了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政策。

那么,可持续发展理论究竟是什么?它有哪些应用呢?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一种“三位一体”的理论,即经济、社会、环境三位一体。

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一旦出现短视、偏向其中一方面,就会导致另外两个方面的不平衡。

因此,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社会福利,使现代化与自然和谐共生。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是“三维圆环模型”,即环境、经济、社会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在这一模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破坏都会影响到另外两个环节。

因此,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协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发展,尽可能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以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二、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可以贯穿于社会各个领域,可以应用于以下方面:1.城市可持续发展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越来越关注。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应该从以下方面考虑:(1)城市规划: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众多的城市规划中,要优先考虑环境、生态、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合理控制城市规模和城市建设用地,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

(2)公共交通: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公共交通能够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减少交通拥堵和污染。

城市公共交通还可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便利程度。

(3)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内,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最大限度地节能减排,降低建筑对环境的污染。

绿色建筑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2.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是全球最重要的经济部门之一,也是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生产和生活环节之一。

江淮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合作研究——基于共生理论的视角

江淮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合作研究——基于共生理论的视角

1 共 生理 论 内涵 及 其在 城 市群 合 作 研 究 中的 适用 性 分 析
1 共 生 理 论 内 涵 . 1
“ 共生” 是生物学 中的概念 ,由德 国真菌学 家德 贝里 于 17 年提 出 ,指不 同生物种属 按某种物 质联系而 89 生活在一起 ,是生物在 长期进化过 程 中,逐 渐与其他生 物走 向联合 ,共 同适应 复杂多 变的环境 ,互 相依赖 , 各 自获得一定 利益 的一种生物 与生物之 间的相互关系 .自袁纯清 博士将共 生理论运用 到社会科 学研究领域 以
治 、生态环 境 、人 口、文化 及观 念等 因素 . 生理 论作 为种 群生 态学 的核心 理论 之一 ,认 为共生现 象是 一 共 种 自组织现 象 ,合作 与协调 是共 生现 象 的本 质特 征 . 管共 生并 不排 除竞争 ,但 与通 常意义 上 的竞 争有所 尽
国家政 策 支持 、加 强地 方政 府 间的合作 和建 立有效 的分 工协作 机制 等方 面开展 经 济合 作 ,为城 市
群 的合作研 究提 供 了一种新 的视 角.
关键 词 :江淮城 市群 ;长 三 角城 市群 ;共 生理论 中图分 类号 : l 7 F 2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号 :0 92 5 (0 0 1—0 40 10 — 842 1) 1 7 —4 0
21年 1 月 00 1
襄 樊学 院学报
J u n l f in f nU n v ri o r a X a g a ie st o y
NO . 01 V. 0 2 、0 - l O 1 ,l3 .1 N
第 3 卷 第 1期 1 1
江 淮 城 市 群 和长 三 角 城 市群 合 作 研 究
41个城市中合肥和马鞍山两个安徽城市也成为正式会员目前长三角区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关键时期按照经济内在发展需要长三角城市群的扩容势在必行这不仅需要长三角内部的整合与一体化第31卷第11期襄樊学院学报2010年第1123共生模式共生模式按其行为方式不同可分为寄生关系偏利共生关系对称互惠共生关系和非对称互惠共生关系相应地共生系统的进化可表示为

“共生理论”在旅游区可持续评价中的应用初探

“共生理论”在旅游区可持续评价中的应用初探
因此人 与人 之 间 、 与物 之 间已经结 成 了一个 相互 依 人
发展 情 况 的评 价是 对旅 游 区 发展 状 况 监 测 的重 要 手
段 。前人 在可持 续发展 评价 方面 做 了大 量 的工作 , 但
都是 从过 程入 手建立 的事前 评价 指标 体 系 , 文运 用 本
“ 共生 理论 ” 从 结果入 手建 立事 后评 价体 系提 出了几 , 点设 想 , 并对此 评价方 法 的特点 进行 了分 析 。
[ 关键词] 共生 ; 旅游区 ; 可持续发展 , 评价体系 [ 中圈分类号 ] 5 0 F 9 [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号 ]0 8 68 (0 8 O —0 60 10 —0 0 2 0 ) 10 9 —3
可持续 发展理 论是 区域 可持 续发 展 的基本 理论 ,
可持 续旅 游是可持 续发 展理论 在 旅 游领域 的运 用 , 旅 游 区的可持 续是 旅游业 发展 的基 础 , 旅 游 区可持 续 对


“共 生理 论 ” 及其 在 社 会 科 学 上 的 应 用
赖 的共 同体 。在 此基 础上 , 西方 的一 些社 会学 家提 出 了一种 “ 共生 方法 ” 的理论 来设 计社 会生 产体 系 , 调 强 社 会生 产体 系 中各 种因 素的作 用与 关 系 。 9 8年 , 19 我 国管 理工 程 学博 士 袁纯 清 运 用 共生 理 论 研 究 小 型经
二、 共生理论在旅游区可持续评价中的应用
( ) 生 理论 在旅 游 区可持续 发展 中的适 用性 一 共 共 生理 论 认 为 , 物共 生 理论 由共 生 单 元 、 生 生 共 环境 和共 生模 式 3个要 素构 成 。 生理 论 的三要 素 相 共

基于“共生理论”的旅游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基于“共生理论”的旅游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基于“共生理论”的旅游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作者:吴更敏王力峰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年第05期[摘要]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可持续旅游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旅游领域的运用,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对旅游区可持续发展情况的评价是对旅游区发展状况监测的重要手段。

文章从“共生”的视角建立事后评价的旅游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测度旅游区中主要利益相关者的满意程度,再结合对环境的客观测评来评价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状况,把“共生理论”引入旅游区可持续发展评价。

[关键词]旅游区;可持续发展;共生理论;指标体系;构建[基金项目]广西区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项目编号:006787027[作者简介]吴更敏,桂林工学院旅游管理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生态旅游与旅游规划,广西桂林,541004;王力峰,桂林工学院旅游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生态旅游与旅游规划,广西桂林,541004[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23(2008)05-0122-0004旅游开发引起的一系列社会、环境问题,迫切要求旅游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旅游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旅游领域的延伸,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有关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国际上还没有达成共识,国内现有研究大部分也是分散的单项研究,没有形成可操作的技术指南和衡量标准,新的评价方法在不断的推出中。

本文运用“共生理论”建立一套事后评价的指标体系,从旅游区内旅游者、当地居民、旅游企业、当地政府四个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入手进行主观评价,对环境进行客观测评。

一、“共生理论”及其在社会科学上的应用(一)“共生理论”的概念“共生”是一个生态学的基本概念,是指生物之间的一种生态关系,生物之间除了竞争、寄生、捕食和原始合作的关系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关系,即“互利共生”,简称“共生”(Symbiosis)。

基于协同共生理念的区域改造与城市设计研究——以上海市划船俱乐部的二次规划为例

基于协同共生理念的区域改造与城市设计研究——以上海市划船俱乐部的二次规划为例

基于协同共生理念的区域改造与城市设计研究——以上海市
划船俱乐部的二次规划为例
王双双;张杰
【期刊名称】《设计》
【年(卷),期】2013(000)008
【摘要】21世纪被称为“城市的世纪”,城市化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城市环境、交通、生态、功能、空间结构等方面的调整与变化,城市化所带来的各种城市问题
已经成为我国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协同共生理论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
的生物学理论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多种学科之中.本文基于对协同共生理论的研究
梳理,以“统筹城市开发空间系统发展”为出发点,以上海市划船俱乐部的二次规划
为例,对区域改造与城市设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结了城市设计的方法,并将协同共生理论进一步引入城市设计的各个方面,建立城市协同共生系统,对城市设计与规划
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总页数】3页(P94-96)
【作者】王双双;张杰
【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基于行为的城市滨水开放空间设计研究——以上海市北外滩滨江公园为例 [J], 尚维;杨春侠
2.基于区域城市化LUCC的人类生态过程定量研究——以上海市区典型城市化样带为例 [J], 郑辛酉;贾铁飞;倪少春
3.城市街道空间改造设计研究\r——以上海市安远路为例 [J], 宋玉瑶
4.基于功能视角下的城市街道景观改造研究——以上海市徐汇区田林路街道景观改造方案设计为例 [J],
5.基于空间、时序与要素协同的区域平衡发展研究——以上海市长宁区为例 [J], 朱建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共生理论”的旅游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基于“共生理论”的旅游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 10 ; 4 04 王力峰 , 桂林工学院旅 游学院教授 , 士生导师 , 究方向: 硕 研 生态旅游与旅游规划 , 西 桂 林 ,4 04 广 5 10
[ 中图分类号 ] 50 F 9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07 72 ( 08 0 — 1 2 0 0 10 — 7 32 0 )5 02 — 0 4
的视角建立事后评价的旅游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测度旅游区中主要利益相关者的满意程度, 再结合对环境的
客观测评 来评价旅游区可持 续发展状况 , 共生理论” 把“ 引入旅游区可持 续发展评价 。
[ 关键词] 旅游区; 可持 续发展 ; 共生理论 ; 指标体 系; 构建 [ 基金项 目] 广西区研 究生教 育创新项 目, 目编号:07 7 2 项 0 6 80 7 [ 作者简介 ] 吴更敏 , 林工 学院旅 游管理 学院 20 级硕 士研 究生 , 究方向 : 桂 05 研 生态旅 游与旅 游规划 , 广西 桂林 ,
旅游区作为一个研究系统 , 区内各利益相关者 各个利益相关者所关注的 目标就是要测度 的 指标 , 通过满意度对其进行测评 。满意度是对一种 的“ 共生”即达到各 自的满意水平 )是旅游区可持 ( , 行为的事后感受 , 是一种经历所产生 的结果。在此 续发展 的动力 ,环境是旅游活动可持续开展的基 测评 中我们不考虑旅游 区是 如何通过建立 管理 、 础。本文是在文献阅读和调查的基础上 , 在共生理 分配、约束机制等这些 复杂 的过程来协调各个利 论 的视角范畴 内, 经过严谨 的理论分析 , 充分考虑 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只关注各种机制的运行结 不同类型旅游区的特征 ,并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反 果, 即各个利益相关者的满意程度 。 2 常规方法测度共生环境 . 复征求 了多位专家 的意见选 取一些具有共性 的、 有代表 性 的因子 , 又运用 德尔菲 法 ( e h) 2 Dl i p 请 0

共生理论下的城中村改造研究

共生理论下的城中村改造研究

共生理论下的城中村改造研究摘要: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背景下,对城中村改造提出了新的要求。

城中村改造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对城中村居民生活品质具有决定性作用。

城中村改造要遵循“共生理论”原则,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为城中村居民建设良好的生存环境,使城中村改造工作成为社会综合治理工程的重中之重。

本文详细阐述共生理论的概念,以及在城中村改造中的有效策略,致力于打造城中村新的居住环境,为城中村百姓谋福利,提升百姓生活品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共生理论;城中村改造;策略引言: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人口增量的需求,城中村现象由此形成。

在改革开放后经济蓬勃发展的珠三角地区,城中村已成为支撑城市发展的重要空间和共生有机体。

城中村是城市建成区或发展用地范围内,处于城乡转型的农村社区,其形成的因素较多,受到相关政策机制的影响,对户籍村民、外来人口具有较大的包容性,是城市化进程中一种重要的过渡性、集约化的生存形态。

一、共生理论的概述共生理论是城中村建设的重要依据,也是城中村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在共生理论背景下,打造和谐、平衡、有机、共生的城中村势在必行。

下文对共生理论进行系统性的分析,详细阐述了共生理论的范畴。

(一)异质文化共生异质文化共生主要是针对文化中心而论,主张世界文化多样性、多元化,不能用一种文化形式进行定义,使得文化体系不能平衡。

在异质共生理念下,要通过多种文化的共生过程,衡量各地区的异质文化共生标准,使其突破先进与落后的禁锢,实现文化平等。

城中村原住民基于宗亲关系形成各自独特的宗族文化和社会结构,随城市化发展,其作为外来低收入人群的聚居点,城中村人口流动性较大,人口更替更为频繁,使得传统文化在多种文化的注入下发展出异质文化共生之景。

因此,在各地区发展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城中村形式,表达出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共生环境,使城中村成为地域性文化表现形式,凸显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特征。

基于共生思想的城市规划 理论与方法

基于共生思想的城市规划 理论与方法

基于共生思想的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1.前言黑川纪章在书中写道,“机械原理”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是机械的二元论,非此即彼,是追求“真”的时代。

而生命时代,则是多元共生的,是追求关系的“真”的时代。

现在在认识论上已经从否定和矛盾的时代,转向了包含有否定和矛盾的时代;从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领域,转向非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领域;整个知识体系都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由“布鲁巴基体系(Bourbaki)转化为非布鲁巴基体系”。

布鲁巴基体系是新科学中经常使用的概念。

简言之,就是基于二元论的客观主义、合理主义的概念,将能够证明的和无法证明的事物区分开来的科学实证主义。

“布鲁巴基体系”包括:伽利略、牛顿力学、笛卡儿、欧几里得几何学、安托万的化学和达尔文主义等等。

与此相对,“非布鲁巴基体系”则包括:莱布尼茨、斯宾诺莎的巴洛克自然科学、戴卫·博姆的内藏秩序、大卫·彼得的共时性、黎曼空间、凯斯特勒的整体协调、曼戴尔布罗特的佛拉塔尔几何学和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论等等。

2.关于共生思想众所周知,共生思想是黑川纪章哲学理念的主体。

它以日本传统文化的唯意识论、三浦梅园的“反观合一”辩证思维、铃木大拙的“即非理论”和大乘佛教与禅宗的“诸行无常”、“万事皆空”等等东方的哲理为本,同时又汲取了西方哲学家凯斯特勒的“子整体结构”、法国哲学家勒泽的生命结构和庞蒂的多价哲学,使共生思想上升为一种哲学理论,并成为超越规划建筑领域的很有影响力的学说。

2.1共生思想的来源“共生”一词来源于佛教的“共存”。

按照黑川纪章的说法,佛教中的共存思想,带有一定的唯心主义色彩,所以很快就放弃了。

后来,他又了解到“共棲(共生)”一词也是生物学上的重要概念,并且超跃了佛教理念,于是他便又开始使用“共生”这个词了。

共生思想的形成,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60年代的新陈代谢和开放结构概念,以面向未来的高技术建筑表现成长和代谢;70年代的变生、中间领域和模糊理论,开创了城市和建筑中的“灰空间”;80年代以后,开始对共生的概念进行补充、完善和发展。

共生城市理念

共生城市理念

共生城市理念
瑞典SWECO集团
【期刊名称】《住区》
【年(卷),期】2015(000)001
【摘要】本文介绍瑞典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共生城市理念的源起和主要内容,并通过啥马碧湖城和曹妃甸生态城两个案例来介绍其在瑞典和中国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实践.
【总页数】3页(P35-37)
【作者】瑞典SWECO集团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快速升温下皮革珊瑚及真叶珊瑚共生虫黄藻与共生细菌的丰度与多样性 [J], 李长青;陆昊;盖如新;周洋;王沛政;李卫东
2.善治融合共生:政府与社会组织共生的新思路——以W市政府与社会组织为例[J], 陈东洋
3.基于共生理论的长株潭城市群旅游发展与交通建设共生度评价 [J], 王兆峰;周颖
4.共生服务理念下中国化真人图书馆的共生趋势 [J], 吴云珊
5.京津冀旅游共生关系协调演化的系统认识——评《旅游共生体系统构建及协调演化研究》 [J], 焦新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共生理论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当前,一场波澜壮阔的历史性的社会经济变革正在中国大地蓬勃进行,这就是中国的城市化。

人口和生产要素不断向城市聚集,使城市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科技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使城市成为一个内部结构日益复杂,联结日益紧密的大系统,只有树立共生共荣的科学发展观,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越来越多进入城市的人口享受到现代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保证城市化在新的世纪里以更大的规模向更高的质量迈进。

如何在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建立共生关系,特别是如何衡量共生关系在城市可持续过程中的状态和水平,创造共生关系建立所需要的制度环境,创新城市管理,是 21 世纪我国改革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

本文的研究对在国家和各级城市管理者、决策者以及广大市民中树立共生理念,加强城市管理,完善城市功能,从而推进我国城市集约化发展,缩小城市之间和城乡差距,加快城市化进程和提高城市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通过对研究背景和国内外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的分析,阐明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重要意义,提出从共生角度研究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

本文首先从分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入手。

在概括介绍共生理论和城市的特点之后,揭示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机制是共生机制。

首次从共生角度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机制进行了博弈分析,证明在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建立共生机制需全体居民的参与和各级政府的制度建设及宏观调控,为研究奠定了基础。

运用共生理论,从城市系统角度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分析。

在对城市系统共生条件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城市共生系统。

通过对城市共生系统的结构、功能、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过程及概念模型的分析,得出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建立共生关系的基本框架。

通过对国内外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研究,以系统性、功能性、可操作性和独立性为原则,提出从特征面、独立指标集、协调指标集建立城市共生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路,并构建了城市共生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内容进行了研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弹性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等方法建立了城市共生系统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价和可持续
发展能力评价模型。

为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从共生角度对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对策进行研究。

通过对城市共生系统共生面、共生模式和共生单元存在问题的分析,揭示了目前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共生能量生成过程不完善,共生模式不稳定及共生单元质参量较低,对完善共生界面、促进共生能量生成和提高共生单元质参量提出了创新建议。

以哈尔滨市为例,对城市共生系统可持续发展进行实证研究。

根据哈尔滨市的城 - I -<WP=11>东北农业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论文市特点,建立了哈尔滨市城市共生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城市共生系统可持续发展状态和能力评价模型对哈尔滨市城市共生系统进行了评价分析,得出 1992-2001 年十年间哈尔滨市城市共生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协调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处于不断改善、不断增强的状态之中,但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仍是哈尔滨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一对主要矛盾,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在研究过程中,本文借鉴了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共生理论等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以系统思想为指导,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等方法,以城市化为背景,建构了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建立共生关系的研究框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