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设计与实现
采用二次开发方法的成果管理GIS系统设计与实现
采用二次开发方法的成果管理GIS系统设计与实现二次开发方法指的是在现有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以适应更多的需求和功能。
在成果管理GIS系统中,二次开发方法可以帮助系统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提高系统的效率和便利性。
本文将从设计与实现两个方面,介绍采用二次开发方法的成果管理GIS系统的相关内容。
一、设计1.需求分析在进行二次开发之前,首先需要进行详细的需求分析,充分了解用户的需求和期望。
成果管理GIS系统通常包括地图管理、数据管理、成果分析等功能,因此在需求分析阶段需要明确每一个功能模块的具体需求,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用户可能需要在地图上标注多种类型的成果点,需要进行数据的快速查询和统计分析等。
2.架构设计在设计阶段,需要考虑系统的整体架构,包括前端界面设计、后端数据库设计和系统整体的交互流程。
由于成果管理GIS系统需要处理大量的地理信息数据,因此前端界面设计需要考虑到用户体验和交互性,后端数据库设计需要考虑到数据的存储和管理,系统整体的交互流程需要考虑到用户操作的便捷性和系统的稳定性。
3.功能设计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对系统的功能进行设计。
功能设计需要考虑到用户的操作习惯和使用场景,尽可能地让系统变得简单易用。
地图管理功能需要支持多种地图图层的叠加和切换,数据管理功能需要支持数据的导入和导出,成果分析功能需要支持多种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等。
4.安全性设计在设计阶段需要考虑系统的安全性,包括用户权限管理、数据的加密传输和存储等。
成果管理GIS系统通常涉及到重要的地理信息数据,因此需要做好数据的安全保护工作,防止数据泄露和不法操作。
因此在设计阶段需要考虑到系统的安全性设计。
二、实现1.技术选型在实现阶段需要选择合适的开发技术和工具。
成果管理GIS系统通常需要采用地理信息系统相关的开发技术,例如地图API、空间数据库等。
在选择技术的同时需要考虑到系统的可扩展性和性能,尽量选择成熟可靠的技术和工具。
GIS气象数据融合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GIS气象数据融合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随着气象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气象数据的获取和分析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更好地利用多源气象数据,提高气象信息的精确性和可靠性,设计和实现一个高效的GIS气象数据融合系统至关重要。
本文将讨论该系统的设计要求、技术实现以及相关的挑战。
一、设计要求1. 数据源多样性:系统应能同时融合来自不同观测设备、卫星遥感、雷达、模型预测等多样性的气象数据源。
2. 数据实时性:系统应能及时获取最新的气象数据,并保证数据的实时更新。
3. 数据准确性:系统应能将各个数据源的不确定性进行合理处理,提高数据准确性,并生成高质量的气象信息产品。
4. 数据可视化:系统应提供直观、易用的数据可视化界面,使用户能够直观地理解和分析气象数据。
二、技术实现1. 数据采集与存储:根据设计要求,系统需要从多个数据源采集气象数据。
采集的数据需要进行预处理、清洗和归档,以便于后续的数据分析和融合。
2. 数据处理与融合:系统需要设计合适的算法和模型,对不同源的气象数据进行融合。
融合需要考虑数据质量、时空分辨率、不确定性等因素,以最大程度地提高融合后数据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3. 数据可视化:通过GIS技术,系统可以将融合后的气象数据以及相关的地理信息进行可视化展示。
可以提供不同的地图图层、标注、符号等,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提供直观的视觉效果。
4. 数据分析与应用:系统可以提供一系列的数据分析工具和模型,用于对融合后的气象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和应用。
例如,通过空间插值方法,可以生成全网格的气象数据。
通过时序分析方法,可以分析气象数据的时序变化规律。
三、挑战与解决方案1. 数据质量问题:不同数据源之间可能存在质量差异,如精度、时空分辨率等。
对于低质量的数据,可以考虑采用数据插值和融合方法进行优化,提高数据的质量。
2. 数据更新和同步问题:系统需要保证数据的实时更新和同步,以确保用户获取到最新的气象数据。
可以通过定期获取数据、建立数据更新机制等方式解决该问题。
GIS设计与实现完整版
第一章1.GIS研究内容: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解决和分析、数据输出2.GIS设计含义:遵循软件工程的原理和方法,结合GIS开发的特点规定,对GIS软件从定义、设计、地理模型库设计、GIS实行、GIS测试维护各个阶段进行工程化规范的体系。
3.GIS设计目的:通过改善设计方法,做好项目组织管理,增强实用性,减少成本,延长系统生命周期。
4.GIS设计的基本原则:标准化、先进性、兼容性、高效性、可靠性、通用性。
5.GIS设计的内容:(1)软件设计:一方面,进行系统的工程管理,保证了系统建设的进度和软件质量;另一方面,针对GIS软件设计特点,采用最适合的软件生存周期模型,保证了系统的用户接受度和系统功能设立的合理性;最后,对系统技术实现方案进行设计,保证软件开发风格的批准和功能模块之间的有机联系。
(2)数据库设计:取决于设计者的开发经验,工程组织和数据源准备等方面。
同时,数据库设计与整个系统设计的相关环节是紧密结合的,有必要将软件工程的方法和工具应用于数据库设计中。
6.GIS设计的特点:(1)GIS解决的是空间数据,具有数据量庞大,实体种类繁多,实体间的关联复杂等特点。
(2)GIS设计以空间数据为驱动。
(3)GIS工程投资大,周期长,风险大,涉及部门繁多。
第二章1.GIS工程学结构体系:GIS工程学结构体系重要由任务,基础理论和方法论三方面组成。
GIS工程三维结构图P272.系统定义:由互相作用、互相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系统工程学特点:①研究的对象是一个表现为普遍联系、互相影响、规模和层次都极其复杂的大工程。
②知识结构复杂,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边沿学科。
③工程学是方法学,是泛化系统的研究方法。
④是目的性很强的应用科学。
4.结构法生命周期法:它规定设计过程必须严格的按阶段进行,只有前一阶段完毕之后,才干开始下一阶段的工作,同时,它规定在系统建立之前就必须严格地定义和描述用户的需求。
基于GIS的市级旅游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GIS的市级旅游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信息系统的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
基于GIS的旅游信息系统是一种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来实现旅游信息管理、分析、发布和共享的系统。
本文将以市级旅游信息系统为例,探讨其设计与实现。
一、系统设计1.需求分析对于市级旅游信息系统,首先需要明确其需求。
一般而言,旅游信息系统需要满足以下几方面的需求:(1)信息管理:系统需要收集、存储、更新和管理各类与旅游相关的数据,如景点信息、酒店信息、交通信息、天气信息等。
(2)空间分析:系统需要支持空间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如地图显示、路径推荐等。
旅游信息系统中涉及的空间数据主要包括景点分布、交通路网、酒店位置等。
(3)用户交互:系统需要提供用户友好的界面,使得用户能够方便地查询各类旅游信息、规划自己的旅游路线等。
(4)数据安全:系统需要保证数据的安全性,避免数据泄露、损坏等情况发生。
2.架构设计基于上述需求,可将旅游信息系统分为应用层、数据层和服务层。
应用层主要包括用户界面、功能模块等;数据层则是系统中存储数据的部分;而服务层则是提供针对数据的操作、分析和查询服务的一系列接口和方法。
3.系统实现系统设计完成后,需要进行具体的实现。
具体而言,系统的实现包括以下几部分:(1)数据采集和处理:涉及到从各类数据源中采集和整理数据的工作。
对于旅游信息系统而言,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官方网站、第三方旅游服务商、地方政府等。
(2)数据库设计和建模:对于承载旅游信息系统的数据库而言,需要根据实际应用的需求,设计合理的数据结构和数据库表。
(3)系统架构设计:根据前面所述的架构设计,实现各个模块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设计出适合的系统框架。
(4)用户界面实现:开发系统的用户界面,使用户能够方便地进行各类查询、规划行程等操作。
用户界面的实现需要考虑到用户习惯、易用性等方面的因素。
二、系统实现基于上述设计,实现了一款基于GIS的市级旅游信息系统。
GIS设计与实现
地理信息系统:在计算机软件、硬件及网络支持下,对有关空间数据进行预处理、输入、存储、查询检索、处理、分析、显示、更新和提供应用以及在不同用户、不同系统、不同地点之间传输地理数据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GIS设计目标就是通过改进系统设计方法、严格执行开发的阶段划分、进行各阶段质量把关以及做好项目建设的组织管理工作,从而达到增强系统的实用性、降低系统开发和应用的成本、延长系统生命周期的目的内聚跟耦合:内聚纸模块内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耦合是指模块之间的联系内聚度跟耦合度相互联系此消彼长。
地理建模主要是运用数学语言、地理知识和程序设计工具,对地理信息(如地理现象、地理数据等)加以翻译和归纳。
地理坐标系:也可称为真实世界的坐标系,是用于确定地物在地球上位置的坐标系。
一个特定的地理坐标系是由一个特定的椭球体和一种特定的地图投影构成,其中椭球体是一种对地球形状的数学描述,而地图投影是将球面坐标转换成平面坐标的数学方法。
空间元数据:指描述空间数据的数据,它描述空间数据集的内容、质量、表示方式、空间参考、管理方式以及数据集的其它特征。
是空间数据交换的基础,也是空间数据标准化与规范化的保证,在一定程度上为空间数据的质量提供了保障。
地理编码:是为识别点、线、面的位置和属性而设置的编码,它将全部实体按照预先拟定的分类系统,选择最适宜的量化方法,按实体的属性特征和几何坐标的数据结构记录在计算机的存储设备上。
组件:是一个在整个分布式系统中可以即插即用的独立对象,在完成其功能的过程中,它可以跨越网络、应用、语言、工具和操作系统。
1、结构化的概念最早是由E.W于1965年提出来的,GIS工程学体系的三维结构是由A.D.Hall 提出的,地理信息科学是由Good Child于1992年提出的,Grady Booch是面向对象发最早的倡导者之一;Jacobson提出了OOSE方法;Y ourdon提出了进行GIS总体的结构图;基本E-R模型由Peter Chen于1976年提出的。
基于GIS技术的土地资源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GIS技术的土地资源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随着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土地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优化利用。
本文将介绍基于GIS技术的土地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引言近年来,土地资源管理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土地利用冲突、土地承载力超载等。
而传统的土地资源管理方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因此,开发基于GIS技术的土地资源管理系统成为了一项紧迫的任务。
二、GIS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GIS技术可以将地理数据与属性数据进行整合,实现土地资源的可视化管理。
通过GIS技术,我们可以对土地资源进行动态监测、分析和评估,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依据。
1. 数据采集和处理在设计土地资源管理系统之前,需要进行大量的地理数据采集和处理工作。
这些数据包括土地利用类型、土地所有权、土地承载力等。
通过GIS技术,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空间叠加和分析,生成专题图层,方便决策者进行土地资源的管理和利用。
2. 可视化展示和分析基于GIS技术的土地资源管理系统可以将大量的地理数据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展示出来,例如地图、图表等。
这样,决策者可以直观地了解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利用情况等,并通过分析工具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分析。
3. 智能决策支持GIS技术可以根据土地资源的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进行分析,为决策者提供智能化的决策支持。
例如,在土地利用规划中,GIS技术可以模拟不同方案下的土地利用情况,帮助决策者选择最佳的方案。
三、基于GIS技术的土地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基于GIS技术的土地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系统需求分析在设计系统之前,需要对土地资源管理的需求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制定相应的系统功能和性能要求。
根据需求分析,确定系统的模块和功能。
2. 数据建模和数据库设计根据系统功能和需求,设计土地资源管理系统的数据模型,包括地理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存储结构。
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一种集地理空间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可视化于一体的信息管理系统。
它能够通过地图表示地理空间分布的各种属性信息,为决策者提供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关联性分析的支持,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地理空间问题。
本文将针对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进行详细介绍。
一、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1.需求分析在设计地理信息系统之前,首先要进行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包括用户需求和系统需求两个方面。
用户需求是指使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用户对系统功能和性能的要求;系统需求是指系统运行的环境、数据存储和处理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通过与相关用户沟通和调查,设计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用户的需求,为后续的设计工作做好准备。
2.数据采集与存储地理信息系统需要大量的地理数据来支持分析和展示功能。
数据的采集可以通过现场调查、航空遥感、卫星遥感等多种手段进行。
采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处理和存储。
处理涉及数据清洗、转换、修复等过程,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存储可以选择关系数据库、空间数据库或者文件系统等方式,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3.系统架构设计地理信息系统的架构设计是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架构设计涉及到软件和硬件的选择、系统模块的划分和交互等方面。
在选择软件和硬件时需要考虑系统的可扩展性、性能和稳定性。
模块划分和交互的设计需要根据系统的功能和用户的需求进行合理的划分和定义,以保证系统的高效运行和用户的良好体验。
4.功能设计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设计是基于用户需求和系统架构进行的。
功能设计包括系统的基础功能和扩展功能。
基础功能包括地图展示、查询、分析、编辑等功能,扩展功能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添加。
功能设计需要考虑用户的应用场景和业务特点,以提供符合用户需求的功能模块。
二、地理信息系统的实现1.数据库设计地理信息系统需要数据库来存储和管理地理数据。
数据库设计是实现地理信息系统的关键环节之一。
gis设计与实现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gis设计与实现实验报告篇一:gIs软件设计与实现实验报告gIs软件设计与实现实验报告姓名:王兴平班级:测绘1103班学号:0145110620指导老师:李光强20XX/1/5实验一数据加载与图层控制一、实验目的1.了解组件Arcengine9.3开发环境的构建,以及相关软件的安装;2.掌握Ae组件实现数据加载、缩放、平移等简单的功能;3.掌握程序代码实现数据加载、缩放、平移、拉窗放大等功能;4.掌握使用程序代码控制图层可视性、图层移动、图层移除等操作。
二、实验准备完成时间:2学时预备知识:实验的操作系统环境为windowsxp以上操作系统,要基于Arcengine进行应用开发,系统中需要安装有:ArcgIs9.3、Arcengine9.3和c#20XX以上版本相应软件。
实验数据:文件夹“中国地图”三、实验步骤及方法1.创建c#工程,添加窗体及相关Ae组件,窗体设计如下图所示:运行程序,并点击工具栏上按钮,记录各功能按钮的操作。
2.利用程序代码添加shp文件,并完成shp加载、地图缩放、全图、平移、拉窗放大等操作,设计界面如下图所示:要求:1)工具栏上的“打开”按钮,功能是通过打开文件对话框,允许一次加载多个shp文件,而且在对话框中仅显示shp文件;2)平移、放大、缩小功能按钮的操作顺序过程必须是用户先点击按钮,然后再点击地图时才完成相应功能操作;3)工具栏上的最后一个按钮为拉窗放大,即用户点击该按钮时,在地图可以画出一个矩形,然后将矩形内的地图放大。
3.使用程序代码控制图层可见性及移动图层,界面设计如下图所示:注意:1)工具栏后四个按钮依次为:上移选中图层、下移选中图层、移除选中图层操作;2)图层列表里,依据图层是否选中而设置图层的可见性。
4.为地图添加右键菜单,在右键菜单中实现全图、平移、放大、缩小、信息(identity)功能,使用鼠标中键实现地图平移。
五.实验主要代码privatevoidLoadFile_click(objectsender,eventArgse) {openFileDialogdlg=newopenFileDialog();dlg.Filter="shapefile(*.shp)|*.shp";dlg.Title="打开shape数据文档";dlg.multiselect=true;//定义存放打开IFeatureclass的字符串数组string[]Filepath;if(dlg.showDialog()==DialogResult.oK){Filepath=newstring[dlg.Filenames.Length];Filepath=dlg.Filenames;if(Filepath.Length>0){stringworkspacepath=system.Io.path.getDirectoryname (Filepath[0]);string[]shapeFilepath=newstring[Filepath.Length];//获得打开IFeatureclass的字符串数组for(inti=0;i {shapeFilepath[i]=system.Io.path.getFilename(Filepat h[i]);}IworkspaceFactorypworkspaceFactory=newshapefilework spaceFactoryclass();Iworkspacepworkspace=pworkspace Factory.openFromFile(workspacepath,0);IFeatureworkspacepFeatureworkspace=pworkspaceasIFea tureworkspace;for(inti=0;i {IFeatureclasspFeatureclass=pFeatureworkspace.openFe atureclass(shapeFilepath[i]);IDatasetpDataset=pFeat ureclassasIDataset;IFeatureLayerpFeatureLayer=newFeatureLayerclass();pFeatureLayer.Featureclass=pFeatureclass;=;ILayerpLayer=pFeatureLayerasILayer;this.axmapcontrol1.map.AddLayer(pLayer);this.axmapcontrol2.map.AddLayer(pLayer);}}}}篇二:gIs设计与开发实验报告gIs设计与开发实验报告姓名:郭伟学号:x21114003班级:11级地理信息系统p2.2使用控件创建第一个桌面应用程序 (3)p2.3访问地图范围及属性表 (13)p2.4命令、工具与命令条 (21)p2.5创建几何对象和空间参考 (41)p2.6空间数据库相关开发 (49)p2.7空间数据读取与输出 (62)p2.8空间查询................................................. (73)p2.9空间分析.................................................。
GIS设计与实现大学考试复习资料(老师划重点版)
GIS设计与实现复习资料第一章引论一、什么是GIS(只考填空)1。
GIS研究内容: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和分析、数据输出2。
GIS软件技术经历的五个阶段:集成式GIS、模块式GIS、核心式GIS、组件式GIS、万维网GIS二、GIS构成:硬件、软件、数据、人员、处理1。
硬件计算机硬件环境包括从GIS数据采集到数据处理乃至数据输出所涉及到的所有硬件设备。
具体分类如下:(1)数据采集、输入设备1)采集设备:测绘仪器、遥感设备2)输入设备:数字化仪、扫描仪、计算机的输入设备(2)数据存储、处理设备1)存储设备:磁盘、磁带机等磁存储介质以及一些光存储介质2)处理设备:计算机、图像处理器、网络设备(3)输出设备1)通常是标准的计算机外围设备:如打印机、绘图仪2)也可以是通过计算机显示器或是外界的高分辨率显示装置(如投影仪等)进行输出。
2。
软件(1)GIS软件的作用提供了一系列功能模块用来存储、分析、和显示空间数据(2)对GIS软件的要求1)提供显示、操作地理数据的常用工具2)提供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3)提供图形与属性数据同步查询统计分析功能4)简单易用的图形用户界面(3)GIS软件的分类(大类):工具型软件、应用型软件3.数据(1)地理数据概念地理数据是以地球表面空间位置为参照,描述自然、社会和人文景观的数据(2)GIS数据来源普通地图、影像、遥感数据、其他图形软件的结果数据或相关的数据资料(3)GIS数据分类1)空间数据:是表征空间实体位置的数据,一般采用“栅格数据结构”、“矢量数据结构”、“不规则三角网”等数据结构进行管理和存储。
2)属性数据:是表征空间实体属性的数据,一般采用关系型数据库进行管理.4.人员人员在GIS中,作用如下:(1)对GIS软件进行开发、维护和升级(2)对GIS数据进行搜集、入库和管理(3)应用GIS进行生产生活实践,实现GIS的价值第二章GIS设计思想、内容、标准一、GIS设计目标及其特点1.GIS设计目标(考)GIS 设计目标就是通过改进系统的设计方法、严格执行开发的阶段划分、进行各阶段质量把关以及做好项目建设的组织管理工作,从而达到增强系统的实用性、降低系统开发和应用的成本、延长系统生命周期目的。
地理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地理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地理信息管理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一种涵盖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分析、展示和交流的计算机系统。
GIS以地理空间位置为核心,结合图像技术、数据处理、统计分析等技术,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信息。
本文将探讨地理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涉及数据采集、数据库设计、系统开发以及应用案例等内容。
一、数据采集地理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来源主要有两种:实地采集和数字化转换。
实地采集是指通过测绘工具、GPS等设备,现场对地理信息进行测量和记录。
数字化转换是将纸质地图、图形图像等转化为数字信息。
这些数据需要经过格式和坐标系转换、质量检查等工序,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数据采集是GIS系统的基础,它直接影响着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工作。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根据系统功能和应用场景选择不同的数据采集方式。
例如,对于城市规划等需要高精度数据的场景,就需要进行实地采集;而对于路网、地形等常规地理信息,可以通过数字化转换的方式获取。
二、数据库设计GIS系统的数据管理是基于数据库的,因此,数据库的设计和优化是系统开发的重点。
为了方便数据管理和查询,数据库要通过规范化等手段,将数据分解为合适的层次,在保证数据完整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查询效率。
地图数据一般包括地物、地形、地名等信息,它们的空间属性和属性信息需要分别进行存储。
在设计时,需要根据具体业务需求,综合考虑系统性能、数据完整性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数据库类型和数据管理方式。
三、系统开发GIS系统的开发是建立在数据采集和数据库设计基础之上的。
系统开发需要根据具体业务场景和数据需求,制定系统逻辑和功能模块。
系统的核心功能包括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展示等方面,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和优化。
在开发过程中,需要考虑系统的扩展性和可维护性,尽可能避免代码耦合度高和代码重复的情况。
同时,也需要根据系统的安全要求,加强系统的数据安全、用户权限等方面的设计。
GIS设计与实现
论述题1、GIS的发展趋势?GIS经过近五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GIS软件技术体系也得到很大发展。
Internet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化成为GIS发展的必然趋势,WebGIS应运而生。
WebGIS 的发展使得Internet用户可以通过万维网浏览空间数据、制作专题图以及进行各种空间检索。
近年来,Web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也得到了显著增强。
伴随着Web2.0的兴起,WebGIS的发展也进入了新阶段,在Web2.0环境下,WebGIS不仅是信息发布的工具。
而且通过用户社会化、集成、志愿式的参与,WebGIS提供的信息可以被用户编剧和扩展,Goodchild将其形容为公共参与GIS或志愿GIS。
在这种情况下,整合不同网络数据源到同一应用中的混搭技术已成为目前WebGIS开发的新趋势,代表性的开发方式有Google Map API、Bing Map API。
集GIS、全球定位系统、移动通讯三大技术于一体的移动GIS,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
移动GIS利用GPS进行定位和跟踪,利用PDA完成数据获取,利用GIS完成空间数据的管理和分析,借助移动通讯技术完成图形、文字、声音等数据的传输。
它能够提供基于位置的服务和移动位置的服务,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GIS发展离不开空间分析功能的发展。
空间分析的发展包括三个层次:1、二维地图操作;2、将计量地理学的内容引入,进行空间模型、空间结构、空间关系的分析与预测;3、空间数据挖掘、空间过程与相互作用建模。
2、GIS应用系统开发的流程?简答题1、什么是GIS设计,其设计的目标和主要内容是什么?GIS设计就是在GIS开发的整体过程中,遵循一般软件工程的原理和方法,结合GIS 开发的特点、特殊规律和要求,对GIS软件从系统定义、系统总体设计、系统详细设计、空间数据库和地理模型库设计、GIS实施、GIS软件测试已评价、直到GIS维护的各个阶段进行工程化规范的方法体系。
GIS设计与实现课程设计
目录设计背景与目标......................................................1.设计背景:.......................................................2.设计目标.........................................................设计原则与设计方法..................................................1.设计原则:.......................................................设计方法............................................................三、需求分析(系统定义)............................................1.系统设计的方法...................................................2.系统定义:.......................................................四、系统设计(系统结构体系、模块设计)..............................结构体系设计:......................................................2.系统模块设计:...................................................五、数据库设计.....................................................1.概述.............................................................2.需求分析........................................................3.概念设计........................................................4.逻辑模型.........................................................5.物理设计.........................................................6.数据字典设计.....................................................六、系统实施计划....................................................七、总结...........................................................设计背景与目标1.设计背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大学校园的规模日益扩展,传统的管理方法显得力不从心,为了提高效率,节省物力人力资源,大学校园的管理也将逐步实现现代信息化管理。
基于GIS的地理信息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GIS的地理信息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第一章:绪论地理信息服务系统是一个集成了地理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新型应用系统。
本文以GIS为核心,探索地理信息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第二章:GIS技术2.1 GIS概述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指一个以地理空间信息为基础,以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系统为支持的,能够进行地理信息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处理、显示等一系列功能的系统。
2.2 GIS组成GIS分为硬件和软件两部分。
硬件包括计算机、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存储设备等。
软件包括数据库管理系统、操作系统、GIS 核心软件和应用软件。
2.3 GIS数据GIS数据包括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两种类型。
矢量数据以点、线、面为基本要素描述地理对象;栅格数据则是将地球表面划分为一系列像素,像素值代表地表属性。
第三章:地理信息服务系统设计3.1 系统需求分析首先需要明确系统的需求,包括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处理、显示等功能,以及用户角色、用户管理等。
3.2 系统架构设计地理信息服务系统架构包括了GIS核心软件和应用软件两部分。
GIS核心软件包括数据库管理系统、操作系统和GIS核心应用程序等组成,应用软件则是根据实际需求开发的地理信息服务应用。
3.3 数据库设计地理信息的数据量大、复杂,需要采用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和维护。
设计数据库需要考虑到系统的稳定性、扩展性和可靠性等因素,确保系统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3.4 应用程序设计根据系统需求,采用B/S架构或C/S架构进行开发。
应用程序需要支持数据的采集、浏览、查询、分析、展示等功能。
同时可以为用户提供各种可定制的分析工具或模型,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第四章:地理信息服务系统实现4.1 硬件环境实现地理信息服务系统需要进行服务器配置,包括批处理器、存储器、磁盘存储器、网络接口卡等硬件设备。
4.2 软件环境实现软件环境实现包括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安装和配置,以及GIS核心应用程序和应用软件的开发和部署。
基于GIS的地下管线一体化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GIS的地下管线一体化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现代城市的地下管道网络是城市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供水管道、排水管道、天然气管道、电力管道等。
然而,由于管道数量庞大、分布广泛且难以接触,地下管线的管理维护成为城市运营中的一个重要难题。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地下管线一体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一、地下管线一体化管理系统的需求在设计与实现基于GIS的地下管线一体化管理系统时,根据任务需求,应满足以下内容:1. 管线数据采集与建模:系统需要能够实时、准确地采集地下管线的相关数据,并进行统一的建模与标注。
数据包括管道类型、管径、材质、埋深等信息。
同时,需要能够导入现有管线数据,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2. 管线查询与分析:系统应具备强大的查询与分析功能,能够根据用户需求,快速查询某一地区或某一类型的管线,同时支持空间分析与统计分析。
例如,可以根据管道类型进行过滤查询,或进行管道长度、埋深等统计分析。
3. 管线维护与更新:系统应具备管线维护与更新的功能,能够实时反馈管线的运行状态,并生成报告,提供给相关部门进行管线维护与更新工作。
例如,系统可以根据管线的使用年限和维修情况,进行管线健康状态的评估,以及维修计划的制定。
4. 人员与权限管理:系统应具备人员与权限管理功能,能够根据用户的不同角色和权限,进行管线数据的访问与操作控制。
例如,系统管理员可以对系统进行全面管理,普通用户只能查看和查询管线数据,而维护人员可以进行管线的编辑与更新。
5. 兼容性与扩展性:系统应具备良好的兼容性和扩展性,能够与现有的市政管理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进行集成,并支持接口的扩展。
例如,系统可以与供水公司的水质检测系统进行数据交互,以及与电力公司的人员管理系统进行权限共享。
二、基于GIS的地下管线一体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在进行基于GIS的地下管线一体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数据模型的设计:在建模地下管线数据时,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管线的几何属性、拓扑关系、管道属性等。
基于GIS的地质资料数字化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GIS的地质资料数字化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第一篇范文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基于GIS的地质资料数字化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文旨在探讨地质资料数字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以期提高地质资料的管理效率和利用价值。
一、引言地质资料是研究地球科学的重要依据,其数字化管理对于地质科研、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GIS(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种空间信息处理技术,具有强大的空间数据管理和分析能力,为地质资料数字化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二、系统设计1. 系统架构基于GIS的地质资料数字化管理系统采用B/S架构,分为客户端和服务器端。
客户端负责展示地质资料数据和执行各种操作,服务器端负责数据存储、管理和处理。
2. 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采用多种数据采集手段,如遥感、地面测量等,将地质资料转化为数字数据。
同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去重、校验等,确保数据质量和完整性。
3. 数据组织与存储系统采用数据库技术对地质资料数据进行组织与存储,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分离存储。
空间数据采用地理数据库进行管理,属性数据采用关系型数据库进行管理。
4. 功能模块设计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功能模块:(1)数据查询与检索:用户可以根据关键词、空间范围等多种条件查询和检索地质资料。
(2)数据展示与可视化:系统支持多种数据展示方式,如地图、图表、三维模型等,便于用户直观地了解地质资料。
(3)数据分析与处理:系统提供多种数据分析工具,如空间分析、统计分析、模型计算等,助力用户深入挖掘地质资料价值。
(4)数据共享与交换:系统支持数据共享和交换功能,便于用户与其他系统或平台进行数据交互。
三、系统实现1. 技术选型本系统采用以下技术实现:(1)前端:HTML5、CSS3、JavaScript等前端技术,使用Vue.js框架进行前端开发。
(2)后端:采用Java语言,使用Spring Boot框架进行后端开发。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三维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三维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近年来,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三维地理信息系统(3D GIS)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3D GIS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地理信息以三维形式呈现的一种空间信息系统。
在众多应用领域中,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环境监测、资源管理和军事指挥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是3D GIS的重要基础。
虚拟现实技术的核心是构建一个虚拟的三维世界。
通过计算机模拟现实环境,人们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各种交互操作。
虚拟现实技术在3D GIS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空间,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真实、直观的地理环境信息。
在3D GIS系统设计中,一般需要涉及到多个方面的技术集成,包括三维可视化、虚拟现实技术、数据库技术等。
下面我们将从这些方面来详细介绍3D GIS系统设计与实现的相关技术。
一、三维可视化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是3D GIS系统设计的核心技术之一。
它可以将计算机中的三维地理信息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给用户。
目前,三维可视化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1.渲染技术:渲染技术是指将一个三维场景中的所有结构以照相机的形式进行投影,通过光源、材质等参数对场景进行着色并输出到屏幕上。
2.三维建模技术:三维建模技术是制作3D模型时所需的技术。
三维建模主要包括几何建模、材质贴图、纹理映射等技术。
3.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是将所需显示的图像通过特定的程序转化为实际呈现给用户的图像。
虚拟现实技术包括头戴式显示器、手套、感应器等辅助设备。
二、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是3D GIS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真实、直观的地理环境信息。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1.虚拟现实建模:虚拟现实建模可以为3D GIS提供更加真实的地理环境信息。
虚拟现实建模技术包括三维扫描、照片测量等。
2.手势交互:手势交互技术是指用户通过手势来控制虚拟现实环境以及对3D GIS系统中的三维模型进行编辑、查看等操作。
GIS设计与实现4.总体设计
在总体设计阶段,所有模块都处于黑盒子状态
设计人员站在较高的层次上思考软件的体系结 构,确定模块和模块间的关系,不考虑模块具体的实 现细节(条件逻辑、算法和过程步骤等)。
返回
二、总体设计主要任务
确定系统总体架构与软、硬件配置 根据系统分析成果进行系统功能模块的划分 建立模块的层次结构及调用关系 确定模块间的接口及人机界面 设计数据库总体结构
(4)模块的作用域应该在控制域之内
◆模块的作用域:受该模块内一个判定影响的所有 模块的集合。
◆模块的控制域:模块本身及所有直接或间接从属 于它的模块的集合。
图中A的控制域是A、B、C、D、E、F。
(5)力争降低模块接口的复杂程度
下面两个模块都是求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后者的 接口较简单。
◆模块一: Quad_Root(ABC(),X())
如果某模块只有一个上级模块调用它,可以 把它合并到调用它的上级模块中。
(2)模块规模应该适中
模块规模不应过大,规模过大,不易理解;规模也不 宜过小,模块过小,模块数量将增大,使得模块接口变 得复杂;
适当的模块规模一般其编码能写在一页纸上(通常在 60行左右)
返回
(3)深度、宽度、扇出、扇入都应当适中
规划辅助 编制
专题查询 与分析
系统 维护
规划公众 参与
统文现规分建项规规年年年经用统土建规新规用动地意其 规
计档状划析设目划划度度度济地计地设划增划户态类见他 划
数
图图图用跟修期新土挂社综数利项修建指安表代模参 公
据
地踪改指增地钩会合据用目改设标全单码板数 众
审监管标建开周发分查现用情项查管查管管管 参
◆内聚(cohesion) 内聚是模块内部各成分之间的联系,如果模块的内聚度
高精度的三维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高精度的三维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在当前数字化时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高精度的三维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是为了满足人们对地理空间数据更精确、更细致的需求而提出的。
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内容,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存储与管理、数据可视化等。
本文将重点介绍高精度的三维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的关键技术和方法。
首先,高精度的三维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的第一步是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进行,如遥感技术、GPS定位等。
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卫星或无人机获取地球表面的图像数据,从而得到地理空间数据。
GPS定位可以获取地理点的经纬度信息,并配合其他传感器获取地理点的高程等附加信息。
数据采集的关键在于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以及数据的一致性。
因此,在设计与实现高精度的三维地理信息系统时,需要考虑如何选择合适的数据采集手段,以及如何保证数据采集过程的质量。
其次,高精度的三维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的第二步是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涉及到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清洗、校正和合并等操作,以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有数据清洗、数据插补、数据配准等。
数据清洗是指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噪声去除、异常值修正等操作,以排除数据中的干扰项。
数据插补是指对缺失数据进行估算或插补,以使数据的连续性得到保持。
数据配准是指将多源、多时相的地理数据进行对齐和一致性校验。
数据处理的目标是得到高质量的三维地理空间数据,为后续的数据存储和管理提供有效的基础。
然后,高精度的三维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的第三步是数据存储与管理。
数据存储与管理主要涉及到如何有效地组织和存储大量的地理空间数据,以便于后续的数据查询和访问。
在数据存储与管理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数据存储格式和数据存储结构,以提高数据的存储效率和查询效率。
数据存储格式可以选择常见的数据库格式,如MySQL、Oracle等,也可以选择专门针对地理空间数据存储的格式,如GeoPackage、Shapefile等。
地理信息技术专业中的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地理信息技术专业中的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地理信息技术专业致力于利用计算机技术和地理学原理,开发和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用于存储、管理、分析和展示地理空间数据的重要工具。
在地理信息技术专业中,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一项核心内容,本文将介绍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的重要步骤和方法。
一、需求分析与规划在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过程中,需求分析是首要步骤。
需求分析的目的是明确系统所涉及的空间数据范围和相关功能需求。
这需要与用户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使用场景。
然后,根据用户需求,制定详细的系统规划,包括系统的整体架构、数据结构与模型、功能模块等。
二、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地理信息系统依赖于大量的空间数据进行分析和展示。
在设计与实现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数据源,并进行数据采集与处理。
数据采集可以通过现场调查、遥感卫星影像、地理测量等手段进行。
而数据处理则包括数据清洗、格式转换、坐标系统转换等工作,以确保数据质量和一致性。
三、数据库设计与管理地理信息系统需要依托数据库来进行数据的存储与管理。
数据库设计是对系统所需数据进行组织和建模的过程。
在设计与实现地理信息系统时,应根据系统需求和数据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数据库类型和结构,如关系型数据库、面向对象数据库等。
数据库管理则涉及数据的插入、查询、更新和删除等操作,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四、地理信息系统建模与算法实现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在于对空间数据进行建模和分析。
建模是将现实世界的地理要素与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映射的过程。
通过合适的地理信息模型,可以更好地对地理要素进行管理和分析。
同时,地理信息系统也需要实现一些地理算法,如空间分析、地图投影转换、路径规划等,以满足用户对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和应用需求。
五、用户界面设计与可视化展示地理信息系统的用户界面设计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用户对系统的易用性和用户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IS设计与实现第一章1、*GIS的概念:作为信息处理技术的一种,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以具有空间内涵的地理数据为处理对象,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集采集、存储、显示、处理、分析和输出地理信息于一体的计算机系统。
2、*GIS作为处理地理数据的一种方法和技术,由五个基本要素构成:硬件、软件、数据、人员和方法。
3、*GIS的发展阶段:集成式GIS、模块式GIS、核心式GIS、组件式GIS、WebGIS (除外还有移动GIS )。
4、GIS研究内容:数据采集、数据存储(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存储)、数据处理和分析、数据输出。
5、GIS的特点:GIS的处理对象是地理数据、GIS提供了一系列的工具、GIS实现了地图实体与属性数据库的关联。
6、GIS的应用:地图制图、空间数据管理、空间统计分析、空间分析评价与模拟预测建模、辅助宏观决策。
7、实现地理信息资源共享的条件:一是数据资源的储备,二是要有技术支撑系统的保障,三是共享规则的制定、被广泛采纳和遵循,主要包含标准、规范、政策和相关法律。
8、GIS数据标准化的主要内容:GIS相关的名词或术语标准化;与空间数据库建设有关的标准化活动;与GIS数据共享有关的标准化工作。
9、地理信息标准:统一的地理坐标系统、空间信息分类和编码系统、数据模型的标准。
10、数据标准:数据交换、空间元数据标准、数据质量、GIS数据产品标准。
11、*GIS设计:在GIS开发的整体过程中,遵循一般软件工程的原理和方法,结合GIS开发的特点、特殊规律和要求,对GIS软件从系统定义、系统总体设计、系统详细设计、空间数据库和地理模型库设计、GIS实施、GIS软件测试与评价、直到GIS维护的各个阶段进行工程化规范的方法体系。
12、*GIS软件设计的内容:软件设计和数据库设计。
13、*GIS设计的特点:(1)GIS处理的是空间数据,具有数据量庞大、实体种类繁多、实体间的关联复杂等特点;(2)GIS设计以空间数据为驱动;(3)GIS工程投资大、周期长、风险大、涉及部门繁多。
14、GIS设计目标(原因):通过改进系统设计方法、严格执行开发阶段划分、进行各阶段质量把关以及做好项目建设的组织管理工作,从而达到增强系统的实用性、降低系统开发和应用的成本以及延长系统生命周期的目的。
15、*软件危机:一是如何开发软件以满足对软件日益增长的需要;二是如何维护数量不断膨胀的已有软件。
16、*软件危机内容:(1)开发软件:a对软件开发成本和进度的轨迹不准确;b、软件质量不高;c、用户接受度不高;d、软件产品开发效率低;e、相关的技术文档资料不完备;f、软件可维护性、重用性和可扩展性不高;(2)维护软件:a、数据不能得到及时的更新;b、系统需求变更所需要的系统升级不能得到实施;C、网络安全维护得不到贯彻执行。
第二章1. GIS工程的定义:用科学知识和技术原理来定义、开发、维护软件的一门学科,其主要思想是在软件生产中用工程化的方法替代传统手工方法。
2. GIS工程的特点:(1)以空间信息系统工程优化为目的;(2)横跨多学科;(3)GIS工程学是直接面向决策的,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4)与GIS产业密切联系;(5)系统更新速度快;(6)易操作性要求高。
3. GIS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问题:(1)经费预算经常突破,完成时间一再拖延;(2)开发的软件不能满足用户的要求;(3)开发的软件可维护性差;(4)开发的软件可靠性差;(5)数据工程量特别大,特别是数据采集工作量大;(6)软件需求与软件安生产的矛盾日益加剧,突出表现在软件生产率低;(7)软件可重用性差。
4. *结构化生命周期法的基本思想:将系统开发看作工程项目,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工作,它认为虽然各种业务信息系统处理的具体内容不同,但所有系统开发过程可以划分为六个阶段。
2. GIS结构化划分的阶段(结构化生命周期法):(1)系统开发准备阶段;(2)调查研究机可行性研究阶段;(3)系统分析阶段;(4)系统设计阶段;(5)系统实施阶段;(6)维护和评价阶段;3•结构化生命周期法的各项工程活动: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及测试。
4•面向对象设计方法:面向对象建模技术和统一建模语言。
5•原型法:开发人员在初步了解用户需求的基础上构造一个应用系统模型,即原型,用户和开发人员在此基础上发福探讨和完善原型,直到用户满意为止。
6•原型法开发信息系统的阶段:(1)确定用户的基本需求;(2)开发初始原型;(3)利用原型来提炼用户需求;(4)修正和改进原型。
7. *GIS基本设计方法比较:(1)结构化生命周期法:规定了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各项工程活动,一般包括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及测试六项活动,并规定了它们自上而下,相互衔接的固定次序,前一阶段的成果是后一阶段工作开展的基础。
优点:1)提供了较为成熟和完善的管理模式,而且直观易学;2)缺乏灵活性;3)修改困难、难以维护和软件模块重用性差等缺点。
(2)原型法:主要思想是借助原型来辅助软件开发。
利用开发工具快速构造出原型软件,用户及开发人员通过对原型软件的试运行、评价、修正和改进,逐步明确对软件的功能需求以进行正式开发或者直接把原型扩充成最终产品。
优点:1)增进了开发人员和用户对系统功能需求的理解;2)为用户提供了一种有力的学习手段,尤其是可以大大提高用户接受性;3)软件原型是否具有代表性直接影响到软件开发的成功与否。
(3)面向对象方法:面向对象技术将客观世界(即问题论域)看成是由一些相互联系的事物(即对象)组成,每个对象都有自己的运动规律和内部状态,对象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构成了完整的客观世界。
优点:1)人类思维方法一致,便于描述客观世界;2)开发的软件性能稳定、易于重用和维护。
8. GIS基本设计方法选择:(1)考虑到GIS应用的特点以及GIS应用的多样化,进行GIS设计方法的选择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包括系统规模的大小、系统应用类型、系统需求明确程度等。
)(2)小型GIS软件设计常采用原型法进行开发;而大型GIS软件设计多采用结构化生命周期法或是面向对象方法进行开发,考虑到GIS设计需求不确定性特点,通常也在需求分析阶段应用原型法来确认用户需求。
第三章1•系统定义:系统定义时期的主要任务是确定软件开发工程必须完成的总目标以及工程可行性;导出实现工程目标应该采用的策略即系统必须完成的功能;估计完成该项工程需要的资源和成本;制定工程进度表;最后编写系统需求分析报告。
这个时期的工作通常又称为系统分析。
2•系统分析的基本任务:1)功能需求;2)性能需求;3)环境需求;4)数据需求。
3•系统定义工具:结构化系统定义和面向对象系统定义。
4. GIS结构化分析常用的分析工具:数据流模图(数据流图)、数据字典以及对数据流进行描述的加工逻辑说明。
5. 面向会对象的系统定义工具:用例图。
6•系统可行性研究主要内容:数据源调查与评估、技术可行性评估、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系统的支持状况。
7. 系统目标分析:1)进行用户类型分析;2)对现行系统进行调查分析;3)明确系统服务对象;4)用户研究领域现状调查。
8. 系统动能分析的方法:1)GIS结构化分析方法;2)GIS面向对象分析方法;3)GIS快速原型化分析方法。
9. GIS系统定义报告:类似于计算机软件工程中的“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
第四章1. 系统总体设计的目标:将系统需求转换为数据结构和软件体系结构,即数据设计和体系结构设计。
2. 系统设计的任务:确定系统总体架构与软、硬件配置,根据系统分析成果进行系统功能模块的划分,建立模块的层次结构及调用关系,确定模块间的接口及人机界面,病设计数据库总体结构。
3. 系统总体设计目标确定的原则:针对性、实用性、预见性、先进性、分阶段。
4. 系统总体设计工具:(1)结构化系统总体设计工具:层次图(适合自顶而下设计的软件的过程中使用);HIPO 图、结构图;(2)面向对象系统总体设计工具:类图5. 系统的硬件环境:指支持GIS开发和运行的硬件平台。
6. GIS硬件类型:主机、外部设备和网络设备。
7. 软件环境:系统软件、数据库软件和GIS专业软件。
8. GIS功能模块设计的目标:根据系统开发的目标来设计系统的规模和确定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
9. 系统功能设计的原则:1)功能结构的合理性;2)功能结构的完备性;3)系统各个功能的独立性;4)功能模块的可靠性;5)功能模块操作的简便性。
10. GIS接口设计的内容:系统与标准数据的接口、互操作性接口、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接口、GIS与其他开发环境之间的接口、人机接口等。
11. GIS用户界面设计:GIS用户界面是GIS用户与GIS系统之间传递、交换信息的媒介,是用户使用系统的综合操作环境和与系统交互的唯一通道。
在GIS设计中,作为处理空间信息和可视化表达的GIS要真正融入IT信息世界就必须考虑用户界面问题。
所以,用户界面设计在GIS设计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2. GIS用户界面设计的内容:以用户为中心的人机界面和GIS用户界面设计与开发。
13. GIS用户界面设计的原则:1)一致性原则;2)合适的功能;3)封装性;4)灵活性;5)合理、高效利用屏幕;6)用户界面的效率;7 )提供反馈、帮助信息以及出错处理机制;8)与应用程序设计分离;9)复杂性和可靠性。
14•系统总体设计设计报告:类似于计算机软件工程中的“系统总体设计报告”。
第五章1•系统详细设计阶段目标:确定怎样具体地实现所要求的系统,也就是为各个在总体设计阶段处理黑盒子级的模块设计具体的实现方案。
2•系统详细设计的任务:(1)细化总体设计的体系流程图,绘出程序结构图,直到每个模块的难度可被单个程序员掌握为止;(2)为每个功能模块选定算法;(3)确定每个模块使用的数据组织;(4)确定模块的接口细节,以及模块间的调用关系;(5)描述每个模块的流程逻辑;(6)编写详细设计文档。
3•系统详细设计的工具:(1)结构化系统详细设计工具:程序流程图、N-S盒式图、问题分析图、类程序设计语言。
(2)面向对象的系统详细设计工具:序列图、活动图4•程序流程图:又称为程序框图,它是应用最广泛的描述工程的方法优点:具有简单、直观、易于掌握的优点;缺点:1)程序流程图本质上不是逐步求精的好工具,它使程序员过早地考虑程序的控制流程,而不去考虑程序的全局结构;2)程序流程图中用箭头代表控制流,因此程序员可以完全不顾结构化程序设计的精神,随意转换控制;3)程序流程图不易表示数据结构;4)详细的程序流程图每个符号对定于源程序的一行代码,对于提高大型系统的可理解性作用甚微。
5. GIS系统详细设计报告:类似于计算机软件工程中的“系统详细设计报告”。